全媒体背景下新闻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

合集下载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团队建设之思考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团队建设之思考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团队建设之思考【摘要】建设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强和社会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是保证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本文探讨了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学团队建设的内涵,通过现状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建设高职院校要想培养社会亟需的应用型人才,不仅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改变,还要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要进行相应的变革。

产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而建设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强和社会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是保证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一、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团队建设内涵所谓教学团队,是指由少数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远景目标、某个具体的教学目标或工作方法而分工合作、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学团队更强调“专兼结合”,实际上也就是根据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将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纳入教学团队,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

这有利于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师资队伍现状分析我们学校由于发展时间短、自身基础薄弱等原因,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团队建设更是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缺口太大,双师素质教师缺乏。

担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师大多是由原来的师范学院毕业的语文教师,真正从事新闻采编与制作的专任教师少之又少,出现了理论教学水平高却不能开展实践教学,而实际操作经验丰富却不知如何驾驭讲台的尴尬现象。

理论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的高水平教师的缺乏,真正影响了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的遴选。

全媒体时代新闻教育学专业改革论文

全媒体时代新闻教育学专业改革论文

全媒体时代新闻教育学专业改革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以网络为基本标志的新媒体技术开始凸显,同时以此为基本载体的全媒体时代也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

文章在此背景下提出全媒体时代新闻教育学专业的改革,通过对目前新闻教育学专业的理念、改革方向与具体改革实践进行分析,以突出新闻教育学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新发展。

关键词:全媒体;新闻教育学;理念;改革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与不断发展,网络时代演变而来的全媒体时代概念不断被人们所熟知。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将整个信息行业的转型以及其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充分展现出来,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1、全媒体时代新闻教育学专业坚守理念分析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变革与社会整体转型,新闻教育也开始不断适应社会变化而进行自身的革新,但在革新的过程中,新闻教育还需要坚守保证其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第一,要以新闻专业的职业操守为基本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新闻教育只有不断坚守自身的发展理念,才能在复杂的信息化背景下突出自身的社会价值,传播社会事实与真相,为社会及大众的根本利益服务。

第二,要坚守新闻工作的基本方式方法。

只有掌握好新闻传播的基本方式方法与理论知识,才能保证学生在进入社会新闻部门工作中充分展现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社会市场与专业间的竞争,并不断完善自身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三,要坚持综合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式。

在全媒体时代社会背景下,具有综合素质的全能记者才是能持续促进新闻教育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此需要将培养全能型的学生作为新闻教育学发展的基础,不断促使学生广泛的涉猎更多专业与领域的知识,充分提高自身适应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专业的深度报道的能力。

2、全媒体时代新闻教育学专业的改革方向研究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教育学专业一方面要坚守保证其持续发展与进步的基本理念,同时还要进行适当改革,以保证自身与时代的适应性。

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传媒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

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传媒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

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传媒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作者:刘姿麟来源:《教育文化论坛》2021年第06期摘要:融媒体和新文科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新闻传媒专业教学面临诸多挑战,教学目标需要转向为一体化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适应融媒体行业的就业环境。

本文以贵州师范学院传媒专业为例,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思路出发,探究有效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的改革办法,旨在促进贵州师范学院学生的实验教学条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满足实践教学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贵州师范学院新闻传媒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为当地媒体单位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传媒人才。

关键词:传媒;融媒体;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1)06-0126-04DOI:10.15958/ki.jywhlt.2021.06.018伴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贵州各大媒体单位对新闻传媒类专业人才需求量急剧加大。

笔者通过与贵州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贵阳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贵州天眼新闻等多家媒体单位合作、研讨和沟通,获知当前贵州一线传媒机构极度缺乏具有融媒体创新能力的专业新闻人才。

地方高校教育的主要职能之一是向社会相关行业输送人才,这一现实背景对贵州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挑战。

融媒体时代下,传媒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目标都应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作出相应调整和创新,以满足融媒体人才的知识结构、类别结构、知识层次和知识学习方法的变化。

本文以贵州师范学院传媒专业的教育现状和教学实践改革作为研究重点,探讨问题并提出教学改革策略,旨在更好地完成教学实践工作,为贵州媒体行业输送高质量媒体人才。

一、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传媒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现有两个传媒专业——广播电视学和广播电视编导。

这两个专业属于新闻传播领域的核心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浅析广电专业应用型本科生培养目标的改革 ——以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为例

浅析广电专业应用型本科生培养目标的改革 ——以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为例

浅析广电专业应用型本科生培养目标的改革——以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为例摘要:面对一、二本高等院校新闻类毕业生的市场竞争,作为三本院校的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如何培养出能够适应媒体需求的合格毕业生,成为本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首要问题。

广电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以能够在社会实践一线,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普通应用型劳动者为目标,致力于将广电专业的学生,在当下媒体融合的前景下,将其培养为“全能型”的记者储备军,使他们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不缺乏优势。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型;培养目标;媒体融合一、背景分析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建校于2005年,坐落于西安东郊的“白鹿原”上。

2009年,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以下简称行知广电专业)在行知学院启动全院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的科研项目下,开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建设的探索之路,一切始于对当时所处环境的认识与分析。

1、对于独立学院5年考验期的国家“限时令”2008年4月1日,教育部颁布实施26号令,在这份法令中,对独立学院的性质、办学条件和参与举办独立学院的社会组织或个人等都有了具体规则,同时给予独立学院5年过渡期,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脱离“母体”,规范办学的转型。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缓解了大众化高等教育需求的问题。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教育已进入生源紧缩期,全国高考报名总人数逐年下降。

从2008年的1050万,到2010的946万,三年减少了一百万。

[1]显然,独立学院已无法像从前那样依靠母体的光环招收学生。

独立学院必须走一条自己的特色之路,以吸纳生源,健康发展。

2、媒体融合下的行业需求从目前新闻专业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来看,媒体的人才需求与新闻教育领域已出现严重的断裂,高校培养的新闻毕业生媒体不需要,媒体需要的毕业生高校培养不出来,往往最终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毕业生大多不是新闻专业毕业生,媒体更青睐于具有其他学科领域专业知识的学生,因为新闻类专业的毕业生整体呈现出“专而不精,博而不厚”的特点,主要问题在于新闻教育本身。

短视频时代新闻深度的再思考——评《深度报道理论、实践与案例》

短视频时代新闻深度的再思考——评《深度报道理论、实践与案例》

短视频时代新闻深度的再思考——评《深度报道:理论、实践与案例》移动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基于此环境的短视频应用快速崛起,以其强交互性、灵动性和便捷性而快速成为网络社交及新闻传播的重要手段。

然而,短视频自身会受到文化内涵及技术的限制,其在受众群体及新闻价值传播中都会面临一定的功能制约。

而短视频新闻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深度报道,这是深度报道从呈现方式上的重组与回归。

短视频以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受到青睐,在此环境中,如何与社交网络抢深度和拼手速成为各家媒体面临的大考,而在此大考中,如何坚持新闻深度报道无疑是彰显媒体新闻价值的关键体现。

然而,如何在短视频时代把握好新闻深度呢?《深度报道:理论、实践与案例》一书给出了思路和方法。

一、《深度报道:理论、实践与案例》的报道心得《深度报道:理论、实践与案例》(张志安著,2015年6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从新闻生产社会学视角,基于新闻生产的具体过程来探讨深度报道的实践策略和操作理念。

该书主要分为三篇,即概论篇、操作篇和专题篇,其中概论篇主要介绍了深度报道的内涵、发展轨迹及操作路径;操作篇则介绍了深度报道的现场意识、消息源管理、写作策略及采访突破等;专题篇则分析了特稿、调查性报道、人物深度报道的采写等内容。

该书内容较为丰富,涵盖了深度报道的策略、理论和案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通过细致剖析一批深度报道的经典案例去阐释新闻深度报道的概念、内涵及操作,并援引了许多知名深度报道记者的报道心得,为新闻专业学生和新闻从业者业务技能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与实践支持。

二、《深度报道:理论、实践与案例》启示一:事实调查是深度报道的前提通常来说,深度报道是通过报道新闻事件与社会的关联性,从而揭示新闻背后的深层意义的报道方式。

也就是说,要把新闻事件放于特定社会关系中进行报道,以最大程度地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真相和趋势。

在该书概论篇第一章中,主要介绍了深度报道的内涵与操作路径,认为深度是不断渐近的过程,呈现一个简单的事实很容易,但要对此事实做出判断和得出结论却很难。

关于新闻实践教学建设的思考

关于新闻实践教学建设的思考
维普资讯
昌吉学院学报
20 年第 4 06 期
关 于 新 闻实践 教 学 建设 的思 考
王忠 国
( 昌吉学院 中文 系 新疆 昌吉 810 ) 310
摘 要: 新闻学是一门操作性、 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新闻教育的两大块内容。实 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着密切联 系, 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发挥着理论教学独特的作用, 也是检验理论教 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的建设 。做到学
生未动 , 实践意识先行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 者任何一方都不可偏废。我们不能想 当然的认为
学环节的建设 , 一直是新闻院校十分关注 的问题 。
新闻院校应该在专业定位 的指导下 , 结合本地新
闻传媒环境抓好和落实新 闻专业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着密切联系 , 同时又
人 所 占比例

安 排
1 3 2 5
3 % 6 6 % 4
其次 , 对什么才叫专业实践及新闻在那里要 有理性而准确的认识。不可将专业实践和什么是 新闻概念化。有相 当一段 时期 , 老师和学生错误 地认 为 只有在 新 闻单 位 的锻 炼 才 叫新 闻实践 , 在 新闻单位实践期间所采写和发表的稿件 内容才是 新闻 ! 这种错误 的认识给实践教学的建设带来 了
培养出来的学生连最简单的消息都写不出来。据 20 年底人民网 的强 国论坛说 , 05 由于缺乏 锻炼 ,
某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 。故在强化理论教学的
同时 , 须加强实践教学 的建设。下面是我们关于
收稿 日期 :0 2O 一0 7
作者简介: 王忠国(98 , 江苏江阴县人, 17 r一)男, 助教, 研究方向: 新闻传播学

“新文科”语境下的新闻传播学科建设路径探析——以“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为案例

“新文科”语境下的新闻传播学科建设路径探析——以“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为案例

“新文科”语境下的新闻传播学科建设路径探析——以“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为案例高晓虹 王晓红 冷 爽内容摘要:在中宣部、教育部的指导下,由中国传媒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是“新文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

本文通过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建设的缘起、基础与基本探索,思考“新文科”语境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科交叉融合的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新路径。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之于高等教育的多重意义在于:精准实现立德树人、拓展“好记者讲好故事”实践总结模式、探索“新文科”的具体建设范式,最终助力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

关键词: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新闻传播教育;新文科;媒体融合;新冠肺炎疫情DOI:10.3969/j.issn.2095-0330.2021.01.0012020年11月5日,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以下简称“大讲堂”)启动仪式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大讲堂课程“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正式向全国新闻院校发放。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在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中是第一次尝试,具有开创性。

它是部校共建的新成果、“新文科”建设的新探索、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新拓展、媒体融合传播的新尝试、立德树人的新课堂。

在未来发展中,大讲堂将利用现代视听技术与通信网络,力争推动优质教学资源覆盖全国727所高校的1 391个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点,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式转向大众化的趋势,进而走向普及化的发展之路。

一、时代所趋,大讲堂的缘起与价值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以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媒体担当、记者作为和优质报道为抓手,打通实践、课堂与理论,贯穿“新文科”融合创新理念。

一方面,大讲堂以新内容、新方法、新模式,推动新闻传播教育与业务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材体系,为理论创新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大讲堂将新冠肺炎疫情下鲜活的中国新闻实践作为教学案例,涵盖新闻策划、报道话语和方法、记者责任多方面内容,通过邀请一线记者讲述一线故事、分享一线感受,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融入新闻传播教学中,帮助学子深刻理解中国国情、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认同,培养具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全媒体人才,为传承中国文化、传播中国声音、创新中国理论、形成中国表达确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新闻采访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革建议

新闻采访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革建议

第10卷第1期 2019年01月Vol.10 No.1 January 2019221新闻采访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革建议冯卓文(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 524000)摘 要:新闻采访学是新闻传播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养。

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教材内容陈旧和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因此,结合融媒体时代背景思考当下新闻采访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转变教学方式、调整师资结构以及建设相关软硬件设施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新闻采访学;问题;建议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01-0221-02一、新闻采访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教材内容陈旧教材是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环节,是教师搞好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系统教学的重要工具。

一方面,现有教材是对原有教材资料的再加工。

以中国人民大学蓝鸿文教授的《新闻采访学》教材为例,该书出版于1984年,而1999年再版时,作者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内容,但基本框架不变,目前在版的是2011年发行的该书第三版,自发行至今未做过较大改动。

另一方面,教材内容更新慢。

教材从编写到复制,到出版,再到投入使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这就直接影响了教材内容的时效性。

新闻传播学类教材本应该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与媒体变革紧密联系,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资讯和知识。

但是现有的教材普遍存在编写周期较长的问题,导致新闻采访学教材内容陈旧,案例过时,不利于教师新闻采访教学的开展。

(二)缺乏教学实践环节新闻采访学是一门教授学生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如何发现新闻,如何发掘新闻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

但是由于课时有限、设备稀缺、实践基地少以及教师经验不足等原因,新闻采访学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首先,有限的课时迫使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专业知识上。

教师更加注重对新闻采访学基础知识的讲解以及对采访方式和采访技巧的介绍,较少关注新媒体环境变化对新闻记者提出的新要求。

对地方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对地方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3 万余 众 , 面临着就业 的严峻 形势 。 而在全 国有新 闻 传 播学科 及专业 的 30多家高校 中 ,地 方本科 院校 0
所 占目标 。 提 如清华大 学新 闻 学院 的办学 方针是 “ 素质为本 ,实 践 为用 ,面 向主 流 ,培 养高 手 ” ,武汉 大学 新 闻学 院 的办学 理念 是 “ 强基 础 、 重 实践 、 务 四化 、 向未来 ” 华 中 加 注 服 面 ,
培养 目标 ; 二是理论 与实践脱 节 , 目前 的新 闻学专业
合性 大学新 闻传 播学教育 教学 目标 。但是 ,由于地
方性 院校的生源 状况 以及 自身 的社会 影响 力 ,综 合 大学 的教学 目标有 些在地 方性 院校 无法或 者很难 实 现, 这就需要地方 性院校联 系 自身情 况 , 行调整 和 进
解决 之道 。
新 闻学专业 , 必须 对该 专业 的教育教 学进行改革 , 充 分 落实 高等教 育 的 “ 基础 、 口径 、 能力 ” 强 宽 重 方针 ,
形 成注重素 质教育 、 通才与专 才并重 的培养模式 , 并
且根 据本 校的特点 和优势 , 出 自己的特色 。 办

二 合 理 设置 专 业 课 程 .建 立 科 学 的 课 程
置 时易忽 略新 闻传播 学科 的特殊 性 ;四是缺 乏对学
但新 闻学 教育的 目标 并不仅仅 是使培养 出来 的人才 能够从 事新 闻实践 活动 。除 了培养学生 基本 的操作 技能 ,更重要 的是让学 生 明白新 闻职业 的价值 和意 义 ,并且发 自内心地热爱 自己的专业 。普 利策 曾有 句 名言 说 : 倘 若一 个 国家是 一 条航 行 在 大 海上 的 “
传统, 很难将新 闻专业 办好 , 至难 以为继 。 甚

浅谈新媒体下的新闻传播伦理困境

浅谈新媒体下的新闻传播伦理困境

浅谈新媒体下的新闻传播伦理困境【摘要】本文对新媒体环境进行分析,说明传播伦理的社会功能,并对新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的伦理困境进行分析,探讨传播系统体系变革背景下公众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变化以及社会文化对传播伦理的影响,并对新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伦理的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传播伦理;困境互联网的广泛发展给传媒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不仅传播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信息传播途径的改变以及信息传播过程中所引发的伦理性问题也越来越多。

另外,互联网发展导致社会文化悄然变化,新型社会文化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与作用,进一步考验着传播伦理。

目前,我国新媒体中涌现的传播伦理事件不胜枚举,这不仅对新媒体发展不利,还影响了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一、新媒体的特点及其社会文化价值(一)新媒体与传播伦理新媒体指的是互联网广泛应用基础上形成的信息传播媒介的总称。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

传统媒体指的是人们所熟知的广播电视台以及书刊、报纸、杂志等;而新媒体则是由网络进行的信息传播媒介,新媒体包括传统媒体,也包括网络传媒组织,还包括互联的普通用户。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特点在于受众与传播者的角色重合,任何人在新媒体环境中都有着充分的话语权,也都可以参与信息传播。

传播指的是信息之间的转换,在转换过程中,信息传播者会在传播内容中加入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因此,新媒体传播的特征与互联网传播特征相一致,即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任何人都可以参与传播,正是由于这种特征,使得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伦理发生变化。

传统媒体中的传播主体是新闻职业者,伦理是对新闻职业伦理的阐述,即新闻传播活动受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新闻媒体从业者会根据自身意志主导传播行为。

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主体已不局限于具有专业职业素养的新闻工作者,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会构成传播中的某个环节,因此,伦理的考量范围扩大到社会的每个人身上,传播伦理从简单的职业伦理转变为个人伦理、社会伦理。

2024年新闻报道培训心得体会(3篇)

2024年新闻报道培训心得体会(3篇)

2024年新闻报道培训心得体会在这段时间的新闻报道培训中,我收获了很多,对新闻报道的理解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以下是我对此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新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新闻是一种对现实世界发生的重要事件进行及时、准确、客观报道的文体,具有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传播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通过学习这些基本概念,我对新闻的定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明白了新闻报道的责任和使命。

其次,在采访技巧方面,培训中我们学习了如何进行采访、提问和写作。

采访是新闻报道的核心环节,有效的采访技巧可以帮助记者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真实的情况。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采访的目的是获取信息而非评价,要尊重被采访者的意见和情感,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

在提问方面,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通过提问引出被采访者的观点和见解。

在写作方面,要注意新闻报道的结构和语言风格,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事件的经过和详情传递给读者。

再次,新闻报道中的社会责任意识也是培训中强调的重点。

作为记者,我们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民生,通过报道呈现真实的情况和问题,引起公众的关注和思考。

我们要时刻坚守媒体的公正立场,坚持报道事实真相,不偏不倚地披露事件的各个方面,以客观的态度引导社会舆论。

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通过报道和倡导,为社会发声,推动社会进步。

最后,培训中的实践和案例分析对我来说也很有启发。

通过参与实际采访和写作练习,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新闻报道的具体流程和技巧,更加明确了自己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和定位。

同时,通过分析一些新闻案例,我学到了很多成功的报道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总之,在这次新闻报道培训中,我收获了很多知识和经验,对新闻报道的理解和实践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我会将这些学习到的东西运用到以后的新闻报道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2024年新闻报道培训心得体会(2)作为一名新闻从业者,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高校课题申报: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学专业跨学科教育探索

高校课题申报: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学专业跨学科教育探索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学专业跨学科教育探索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学;跨学科教育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成为新旧媒体发展的共同议题。

媒介融合打破了传统媒体构成的媒介生态,信息传播的主体、对象、内容、传播方式和渠道等与传统媒体时期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给我国乃至世界的新闻学教育提出了迫切的改革呼声,同时不断创新的媒介技术和传播生态的复杂性,给新闻学教育改革增加了难度和不确定性。

新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形。

我国的新闻学教育发源于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

在新闻学发展的百余年间,新闻教育总在不断变化的媒介技术和传播环境中探索前行。

从早期的报学到后来的广播电视学、网络传播学,至现在的融合新闻学,我国的新闻学教育,尤其新媒体人才的培养,却往往滞后于当前新闻业的迅猛发展。

本项课题旨在探查我国新闻学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尝试从跨学科教育的角度给我国当前新闻学教育的困境提供一种解决思路。

(2)课题界定跨学科最早由美国的心理学家于1926年提出。

跨学科是指, 如果遇到单一学科或领域难以解决的问题时, 需要整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或专业知识体系的角度、技术来解决并加以利用, 进而创造出目前学科专业划分不能达到的新知识。

跨学科的关键在于如何将不同的学科相联系, 即学科之间的对话与合作, 强调跨学科是以问题为纽带, 或以项目为主要组织形式, 通过对话、联系与合作为主的教学方式与探究研讨教育环节, 注重实际应用。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学专业的跨学科教育,即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并以全媒体形式传播信息的大背景下探索新闻学专业与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与合作,以培养更适应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全媒体新闻人才。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一,跨学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守正与创新——以舆论学课程为例

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守正与创新——以舆论学课程为例

XINWENXUE- 1 -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的守正与创新—以舆论学课程为例◎康丽雯,林子涵[摘要]当前,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应当守正创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功能,践行新文科理念,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夯实学生人文底蕴,增强学生实践技能。

文章以舆论学课程为例,分析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挑战,阐述舆论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方面探索舆论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路径:优化课程设计,强化课程思政价值引领;改进教学方法,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对接与融合;创新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善考核方式,强化任务驱动和过程管理;最终,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学生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促使学生提高实践技能,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闻传播人才。

[关键词]新闻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舆论学当前,媒介生态的变革对信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产生重要的影响,新闻传播实践必须适应网络传播的底层逻辑,重构新闻传播业态,加速转型发展。

新闻传播行业的变革也进一步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促进新闻传播实践的市场化、技术化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因此,高校新闻传播教育需要满足新的发展需求,培养德才兼备的新闻传播人才,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发挥社会作用。

一、问题与现状: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挑战当前,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传统媒体迎来机遇和挑战,ChatGPT 的出现再度引发人们对新闻传播行业发展前景以及未来趋势的讨论,社会发展也不断对新闻传播人才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政素质、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一)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不深,协同育人效果不显著目前,互联网在为大学生提供海量信息和广阔表达平台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群体认知、情感、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融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记者的采编策划创新思考

融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记者的采编策划创新思考

融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记者的采编策划创新思考摘要: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电视新闻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

结合当前社会背景,探讨电视新闻记者采编能力的提升路径,分别从做好准备工作、深入社会基层、运用新媒体采编工具、创新采编内容与形式以及提升自我能力素质等方面给出建议,有效促进新闻记者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融媒体;电视新闻记者;采编;创新策略引言电视新闻记者作为新闻报道信息的主要获取人,也是新闻机构采编策划新闻信息的重要工作人员。

随着传统电视新闻媒体和新兴媒介融合发展进程的逐步加快,正式进入到了融媒体时代,对新闻记者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为确保采编策划工作的正常推进,就需要结合融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加大采编策划工作的创新力度,逐步完善采编策划模式,确保采编策划工作具备现代化特征,这样一来也能够满足群众对新闻信息的获取需求。

1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采编工作特征(1)新闻素材来源更广泛。

在传统媒体时代下,受众主要是通过广播、报纸以及电视等渠道来获取新闻内容,信息的获取方式单一,新闻的接收方式也相对被动。

但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拓宽了信息的传播渠道,拓宽了信息资源种类,使信息来源更加广泛。

对于信息的获取,人们除了可以借助广播、报纸以及电视外,还可以通过电脑、手机、抖音以及微博等方式来获取信息,在此时代背景下,人们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同时还是信息的发布者以及生产者。

(2)新闻采编时效性强。

当前,如果新闻采编工作人员使用传统采编模式开展新闻采编工作,显然很难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新闻采编流程也在不断简化,从而为新闻采编人员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新闻采编人员应该广泛收集网上发布的信息,扩充采编内容,保障采编工作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要确保所采集素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新闻采编方式多样。

以往新闻采编工作的开展,存在着采编方式单一的现象,采编工作通常都是由采编人员亲自到现场进行采访,以此来获取新闻素材,之后通过编辑这些素材,来制造优质的新闻内容。

新媒体实训总结体会(实用19篇)

新媒体实训总结体会(实用19篇)

新媒体实训总结体会(实用1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新媒体实训总结体会(实用19篇)通过写下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经验,提高自我认知和思考能力。

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新闻教育问题及对策

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新闻教育问题及对策

1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新闻教育1.1大数据的概念高校的大数据指的是在互联网兴起、信息行业发展的时代,各种数据兴起,数据成为有价值的资产。

大数据主要是对信息行业中的信息进行处理,最后实现利用。

大数据的出现促使新媒体不断产生,例如QQ、微信、新闻网站、电视APP等多种媒体形式。

融合媒体出现,引发人们的思考,同时它的出现为现代高校新闻教育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还带来一系列的挑战。

1.2新闻教育的转型新闻教育的转型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又是现代新、旧媒体融合的要求。

由于大数据的出现,新旧媒体在融合的过程中,对于人才有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高校新闻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对传统的新闻媒体有较高的了解,还要求对新媒体的各项技术都要灵活应用,能够适应新旧媒体的融合,能够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

高校在进行具体的新闻教育转型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究、摸索,获得成果的同时,也将转型中的问题暴露出来。

2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新闻教育问题2.1课程设置不合理高校的新闻教育在进行课程的设置过程中,由于对新媒体的了解不全面,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在新闻课程的教学中,主要是根据教材的内容设置的,主要设置的专业课以理论知识为主,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实际需求的能力较差。

在现在的新媒体迅速发展,高校的新闻教育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表现得更加明显,过分的按照社会媒体融合类型设置的课程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

2.2新闻教学内容比较单一目前国内的大多数高校在进行新闻教育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单一化的特点。

一般来说,高校开设的本科阶段新闻学专业教育主要以新闻理论教育教学为主,兼以新闻史、新闻实务及文学基础相关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内容的年限较长,与新媒体的衔接较弱,这些相对于新闻学学科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新闻学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包括多学科的知识。

目前看来,大多数高校新闻专业教育都处在比较狭隘的程度上。

2.3教师的专业素质良莠不齐大数据时代下,新媒体的迅猛出现,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新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与思考

高校新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与思考

普通 高 校 的 新 闻 专 业 多 是 在 近 十 年 问 开 设 的 。
由于 创 办 时 间 短 , 多 依 托 于 中 文 或 理 工 类 相 关 专 业 且
基 础 上 办 学 , 重 点 院 校 相 比 , 通 高 校 新 闻 专 业 缺 与 普 乏 与 媒 体 的 密 切 联 系 。 在 已 经 开 展 的 实 习 基 地 建 设
新办专 业有 充足 的经 费投 入 。大 多 数 普通 高 校 都 选
择在 周 边 城 市 建 立 实 习 基 地 , 减 少 经 费 开 支 。  ̄ - 以 t t z 直 接 导 致 了 这 些 高 校 实 习基 地 数 量 较 少 , 法 满 足 学 无 生 的实习需求 。 ( ) 挂 牌 少 建 设 , 乏 长 效 合 作 机 制 二 多 缺
新 闻实 习基地在建设 中存在着诸 多 问题。本 文通过分 析这 些问题 , 讨 普通高校 新 闻专 业实 习基地建设 的有效途 探 关键 词 : 闻专 业; 习基地 ; 新 实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 G 4 .4 62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 —7 2 (0 8 0 ~0 1 —0 0 3 00 2 0 )2 1 1 3 普 通 高 校 的 新 闻 专 业 建 设 多 是 借 鉴 重 点 院 校 的 模式 , 仿建 立 专 业 实 习基 地 。 由于 认识 不 全 面 , 效 很 多 普 通 高 校 把 实 习 基 地 的 设 点 建 设 当作 面 子 工 程 , 重 视 挂 牌 与 签 约 等 程 序 性 活 动 , 少 与媒 体 长 远 合 作 办 缺 学 的 思 想 , 没 有 约 定 媒 体 每 年 接 收 多 少 本 校 实 习 既 生 , 没有 与之 开展 有 效 的 合作 交 流 机制 , 使 得媒 也 这

关于首都体育学院新闻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关于首都体育学院新闻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20 0 9年 5月
首 都 体 育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p tlI si t fPh sc lEd c t n o r a fCa i n t u eo y ia u ai a t o
M ay 2 009
第 2 卷 第 3期 1
V01 l .2 NO. 3
Phy i a s c lEdu a i n I tt t s c to ns iu e
骆 秉 全
LUO ng u n Bi q a
要 : 绕专业建设指导 思想、 程 设置 、 围 课 实践 教 学 和 教 学 质 量 监 控 等 对 体 育 学 院新 闻 学 专 业 建 设 问题 进 行 了探 讨 。提 出 : 育 学 院 办 新 闻学 专 业 一 定 要 发 挥 自 身优 势 , 体 在 教 育 的 全 过 程 中 突 出体 育特 色 ; 实现 科 学 化 、 实 化 的课 程 设 置 ; 时 , 加 强 核 心 课 务 同 要
Ke rs j u n l m ;h rc eitc ;o rear n e n ;e c ig q aiy ywo d :o r ai c aa t r is c u s ra g me tta hn u l s s t
1 关 于专 业 建 设 指 导 思 想 及 专 业 特 色 问题
gi lc r es s na ou s hou d be nn a e a he pr c i e t a hi s l i ov t d, nd t a tc e c ng hou d be t e t e d a l s r ng h ne s w e1 l.
程 , 新 边缘 课 程 ; 化 实践 教 学 环 节 。 创 强

关 键 词 : 闻 学 ; 色 ; 程 设 置 ; 学 质 量 新 特 课 教 中 图分 类 号 : 00 文 章 编 号 :0 97 3 2 O ) 30 9 -4 文 献标 志 码 : G 8-5 10 —8 x(0 9 O —2 90 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媒体背景下新闻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
[摘要]面对全媒体热潮般地涌现,作为全媒体人才培养的源头,高校新闻教育不能静观其变。

细数媒体风云变化之时,新闻教育要积极应对,理性思考,创新改革。

[关键词]全媒体新闻教育专业建设
2011年4月1日,由清华大学、凤凰卫视主办的“华语媒体高峰论坛——迎接全媒体时代”在清华大学举行,这是海内外华文传媒在学者与企业领袖,报纸、广播电视与互联网媒体之间首次专门针对“全媒体”这一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面对全媒体热潮般地涌现,作为全媒体人才培养的源头,高校新闻教育不能静观其变。

细数媒体风云变化之时,新闻教育要积极应对,理性思考,创新改革。

一、我国进入全媒体时代
“全媒体”不是简单的“跨媒体”行为,而是媒体之间互补、融合的体现,拥有最全的覆盖面、技术手段、媒介载体和受众传播面。

2008年,“全媒体”一词频繁出现。

报纸、广播、电视、出版等行业都快速与“全媒体”接轨。

“媒体融合”率先成为传统媒体升级全媒体的试金石。

这种“融合式”的方式就是在拓展新媒体手段的同时,注重多种媒体手段的有机结合。

首先报刊实现“全媒体”。

烟台日报传媒集团2008年3月在全国首开先河,全面整合集团内的媒体记者,组建“全媒体新闻中心”,开始探索从传统报业到“全媒体”的运作方式、生产流程以及各种
运营平台,产生印刷报纸、手机报纸、数字报纸等产品形态。

相继,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等众多地方报业集团旗下创建网站,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报道,搭建全媒体报道平台。

目前,《南方都市报》被业界认为是获得全媒体集群最大品牌影响力的媒体。

由一份日报起,《南方日报》内生多种品牌报刊,如《南方农村报》《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人物周刊》《南方都市报》《南都周刊》、《风尚周报》等,形成一个平面媒体集群。

奥一网、南方网的上线,使平面媒体集群进入了广播电视领域,从内容、渠道、介质等方面真正实现了“南都,无处不在。


其次广播、电视尝试“全媒体”。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广播网实现了中央电台所有奥运报道广播信号同步网上直播,尝试广播、门户网站、有线数字广播电视、手机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五大终端的融合。

2010年南非世界杯期间,中央电视台提出全媒体转播报道世界杯的概念,投入第一、五、七套节目,高清频道,付费风云足球频道,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对本届世界杯赛进行了全程直播和全面报道,抢占了新媒体世界杯报道的制高点,台网联动,优势互补,提高传播效益。

再次“全媒体出版”竞争亮相。

全媒体出版是指既延续传统的纸质出版,同时创新发行网络版、手机版、影视版等多种媒介出版形
式,将内容资源最大化利用。

2008年12月,冯小刚的首部长篇小说《非诚勿扰》以全媒体方式同步出版。

这是我国首次实现图书的同步全媒体出版。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杜拉拉升职记》《蜗居》《山楂树之恋》等一批畅销书也得到全方位开发,影视与出版联姻结出累累硕果。

二、全媒体对新闻教育的冲击
身处全媒体时代,受众享受着信息多元选择的自由权利,享受着多媒体融合打造的视觉盛宴。

如此大信息、高速度、多媒介的新闻报道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更加全面和严格。

单一技能的新闻记者在媒体竞争中逐渐呈现劣势,单一媒介的新闻报道已经不足以吸引受众的眼球,传统体裁界限分明的写作方式也不能完全满足读者的需要。

此时,培养新闻人才的高等学府也真切感受到这个时代带来的巨大冲击。

一方面,毕业生挤破头想进媒体,却越来越难。

另一方面,许多媒体抱怨找不到理想的毕业生。

很多媒体都很遗憾,公开招聘,最后录取最多的不是大学新闻专业的毕业生。

《北京青年报》社长张延平曾说过:“三种人被需要,就是既能跑动又有思想的记者,既能管版又能管人的大编辑,既懂媒体又懂经营媒体的管理者。

现在我又加了一个既懂传统媒体又懂新媒体的跨媒体人才。

”在很多人看来,新闻学专业应该好就业,实际上,新闻学专业的就业率并不高。

据相关数据表明,不少知名高校新闻学院新闻学毕业生对口就业率,都呈下降的趋势。

早在2008年,全媒体正被普遍认识和研究时,中国首届媒体融合高峰论坛上,许多媒体老总就提出用人需求。

当时,据专家保守估计,未来3到5年内,新媒体人才和媒体融合人才的缺口在60万到80万人之多。

可见,新闻业界提供就业岗位并不少,问题还是学生的专业能力薄弱。

随着我国全媒体步伐的加快,媒体不断整合,推陈出新,媒体市场竞争加剧,业界越来越需要适应新的传媒业发展、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新闻类毕业生。

三、新闻教育“全媒体”改革
新闻教育如何跟上媒体环境和媒体业务的需要,国内的新闻学院和新闻专业已经开始重新审视传媒发展趋势,融合了“全媒体”特征,探索出符合自身特色的“全媒体”新闻教育。

1、专业建设整体目标融入新内涵
以天津体育学院新闻专业为例,它的专业建设目标为:依托地域优势与体育特色,整合现有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在教学内容、课程实践体系方面突出体育文化传媒的特点和规律,打造学校教学与业界互动的新闻传播学复合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新闻传播理论、体育传媒规律和媒介传播技术,适应媒体融合和新媒体发展趋势、具有创新精神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媒体融合”和“新媒体”的引入,体现了专业力图与全媒体接轨的发展目标,由此,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都会紧密围绕该目标,统一思想,实现新闻教育的新突破。

2、“四位一体”的专业建设体系提供全面发展平台。

在人才培养中探索“学校特色+专业”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专业壁垒,加强文理渗透,体现学理与应用技能的结合,提出了基础理论教学、基础实验教学、校内实践创新与校外平台拓展“四位一体”的专业建设体系。

(1)基础理论教学体系包括基础课程、必修课程、专业限选课程、选修课程,提供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平台;(2)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包括创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开放的实验教学方法和信息化的资源与管理,提供学生专业实践训练的平台;(3)校内实践创新机制包括学生科研立项、竞赛类立项和校内实验基地,提供学生科学实验、研究的平台;(4)校外平台拓展体系包括实习基地、学术交流等,提供学生接触媒体前沿的平台。

通过该体系,学生可以在理论、实验、科研、运用等得到全面发展,更好地满足全媒体对人才的各方需求。

3、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新举措
重视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1)积极进行学术交流,培养学生全媒体的思维方式。

(2)改革教学方法,注重课程间的联系,将采写、摄影、摄像、视频制作、网络传播等能力有效结合,培养“全能型”人才。

(3)实施专业背景下的通才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性。

(4)大胆开发、建设新闻实验室中心,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实验室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意识。

(5)增强与新媒体的联系,大
幅度增加学生社会实践机会和领域。

(6)以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以上各项措施,无论是培养学生学识、实践能力、科研能力,还是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这些都能够帮助学生迅速适应全媒体需要,胜任全媒体时代“全能型”记者的殊荣。

参考文献:
[1]詹新惠.全媒体人才培养重在思维转换.军事记者.2011-4
[2]吴自力.全媒体热潮下的冷思考.新闻实践.20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