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二战以后的资本形成理论
二战以后的资本形成理论的三条演化线索:
(1)在经济增长模型上,沿着哈罗德-多马模型,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索洛提出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到60年代据此进行“增长核算”研究,再到80年代出现的“新增长理论”,基本上是逐渐淡化资本形成的作用,而日益重视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2)在“二元结构”模式上,沿着“刘易斯模式”到“拉尼斯-费景汉模式”,再到“乔根森模式”和“托达罗模式”,这都属于“农业剩余劳动积累”理论,反映了从忽视农业、压制工资到重视农业、适度工资的理论转变的过程。
(3)在资本形成方式上,从50、60年代政府主导的财政融资方式,到70年代麦金农和肖提出的“金融深化论”,再到90年代末期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后出现的“金融制度论”和“外资冲击论”,使人们深入全面地认识到金融制度和政策对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的正负效应。
一、贫困恶性循环论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观点: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供给方面的恶性循环:
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
需求方面的恶性循环:
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低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
两个循环联系起来看:一方面,即使有了储蓄,也会因为投资引诱不足而难以消化储蓄;另一方面,即使有了投资引诱,也缺少储蓄可以用来投资。这样,这两个恶性循环相互联系,很难被打破,因而发展中国家的长期贫困是难以改变的。
如何打破贫困恶性循环
(1)大幅度提高储蓄率,大规模增加储蓄和投资,加速资本形成;
(2)为克服投资引诱不足的问题,建议采取“平衡增长战略”,即,在众多的行业中同步地投资,形成相互的需求推动,以投资带动投资、用供给创造需求。
评价:一国的贫穷是因为贫穷!
“低水平均衡陷阱论”——纳尔逊(1956)
“临界最小努力论”——莱宾斯坦(1957)
“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莱宾斯坦(Leibenstein,H.) 与《经济落后与增长》(1957)
观点:发展中国家要打破低收入与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根据其人口多且增长率高的特点,必须首先保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这个投资率水平即“临界最小努力”,
二、大推进理论
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dan,P.N.)
观点:发展中国家要从根本上解决贫穷落后问题,关键在于实现工业化,而要实现工业化,首要的障碍是资本形成不足;但在增加资本形成的过程中,必须达到足够的规模,分散的、小规模的、个别部门的投资不能形成经济发展的氛围,给工业化带来足够的动力;
因此,必须同时在各个工业部门全面进行大规模投资,使之相互需求,提供市场,克服“不可分性”,产生“外部经济”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
(1)工业化的实现路径:
发展中国家以农业生产为主,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低下,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只有发展工业。
发展中国家缺少工业生产所需的基础条件,要实现工业化,首先必须大规模地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如果仅仅在个别部门进行小规模投资,是不可能走出困境的。
他认为,资本的供给是不可分的。比如基础设施是互相依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交通、通讯、供水、电力、学校、医院等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而且配套才能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投资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同时建成这些基础设施。工业化也因缺少基础设施条件而难以实现。
(2)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
企业规模过小,企业间彼此提供的外部效应较小,企业的获利能力很低。罗森斯坦-罗丹认为这是一个难以超越的阶段。他认为他的“大推进”理论是建立在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上,具有科学的依据,而且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会带来外在经济效应。
对“大推进”理论的批评:
很难找到一个国家是通过全面的、大规模的投资推进工业化进程的。
在现实生活中,基础设施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并不必然导致一定要全面大规模的投资,反而应该是逐步地、分阶段地来完善。
三、资本作用的反思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开始,特别是80年代以后,西方发展经济学在资本形成理论上出现了三个转变:
(1)不再坚持“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
(2)开始重视农业
(3)开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然而,资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相对不足的生产要素,经济发展需要物质资本的支持,但一定要注重提高投资效率。
第二节资本形成的方式
一、居民储蓄和企业储蓄
1、居民储蓄
回顾:凯恩斯的储蓄理论
2、企业储蓄
净储蓄和折旧
二、政府储蓄与资本形成
政府储蓄包括两部分:预算储蓄和国有企业上缴利润
1、财政收入与资本形成:税收收入、非税收入、债务收入
2、财政支出与资本形成
3、财政赤字与资本形成:凯恩斯的赤字财政政策
4、通货膨胀与资本形成
强制性资本形成效应的产生(1)“通货膨胀税”(2)收入在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再分配
注意:短期效应与中长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