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 区域农业发展学案1
高二地理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学案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同学们通过本节的学习,要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的因素。
2、学会通过资料和已有知识,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及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等。
3、通过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研究,学会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方法。
【学习重难点】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的因素。
【自主学习】1、东北地区概况2、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1)气候条件(2)地形、土壤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合作探究】1、与我国东部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利影响?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当堂达标】1、农业部要求到2015年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能力要稳定在1亿吨以上。
适合东北地区农业基地大量种植的农作物有()A.冬小麦、黄麻、水稻B.柑橘、菠萝、椰子C.甘蔗、水稻、玉米D.春小麦、亚麻、甜菜2、东北大部分地区的干湿区属于()A.半干旱、干旱区B.半干旱、半湿润区C.湿润、半湿润区D.干旱、半湿润区3、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是()A.华北地区B.东北地区C.华东地区D.中南地区4、针对东北地区的土地、森林、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工业基础、便利的交通条件,东北地区将建成全国性的()①商品粮基地②商品棉基地③林业基地④畜牧业基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关于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两熟作物的需求B.无霜期从南部的80天到最北部的180天左右C.东北大部分地区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春旱影响D.气候条件制约着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6、东北地区广泛分布的两种土壤是()①黑土②褐土③棕壤④黑钙土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7、下列关于东北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土壤有机质含量高②平原地区耕作层厚度小③三江平原西部是黑土的主要分布区④地势平坦,适宜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现在已为玉米所取代)。
高二地理必修3《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导学案.doc
高二地理必修 3 导学案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3个课时)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目的】班级姓名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b5E2RGbCAP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材分析】我国东北地区沃野千里,农业生态类型多样,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如何因地制宜地搞好东北地区的农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提高其经济、社会、环境等效益,进一步提高其专业化、深加工能力是其面临的新问题。
p1EanqFDPw 【学习要点】一、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1 、范围:、地位:我国重要的、三省和基地、东部。
基地和生产基地。
2、自然条件:(1)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耕作和生产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雨热同季。
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的影响。
DXDiTa9E3d(2)地形、土壤条件:①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
②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
ⅰ.西部高原地势,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
ⅱ.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
ⅲ.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
《区域农业发展》学案
4.1《区域农业发展》第一课时学案我参与,我快乐;我合作,我进步!【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以及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2.理解东北地区因地制宜组织生产,形成不同特色的农业布局。
3.以在学习“东北地区农业”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对其它区域实行分析,学会实行知识、水平的迁移。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设置问题情境,讨论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与农业布局的关系。
3.学生使用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尝试小组合作分析其他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升地理审美情趣。
2.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合作探究的水平【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2、通过阅读地形、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3、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二、地理条件1、东北主要范围:(行政区)、、、2、东北成为我国主要、、生产基地的条件。
(小组合作学习)对照书本P60页,讨论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1)东北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有利:绝大部分属于气候,同季,基本满足一年一熟需求。
不利:农作物易受的影响。
(2)地形:东北地区包括、、三类地形区,从而为农业经营提供了条件。
(3)土壤:土广布,土层,含量高。
(4)东北主要的社会经济条件:●我国重要的,(工业提供设备、等,又从农业获取原料。
)●发达,拉动本区的外向型经济。
●开发晚、低。
(机械化水平、良好的生态和资源决定其可发展、农业。
新人教版高二地理区域农业发展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新人教版高二地理区域农业发展教学设计(第一课
时)
中国历来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始终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基础产业。
地理区域农业发展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掌握高二地理必修三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知识点有帮助。
创设情境:
从2004 年到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聚焦三农。
通过必修二,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农业区位的分析,假如你是一位决策者,现在给你某个区域,让你来决策如何发展农业:
(如考虑农业生产类型或农业生产品种)
1.大兴安岭
2.松嫩平原
3.长江中下游平原
4.内蒙古高原
你为什幺会这样安排?你考虑了哪些因素?
推进新课
(逐步深入,逐层分析)
问题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区域农业的发展学案1
第1课时地理条件与农业布局1.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2.结合材料,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
一、地理条件1.东北地区概况(1)范围:东北地区包括①___________、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②__________。
(2)特点: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③__________,农业生态类型多样。
(3)地位:我国重要的④__________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⑤__________生产基地。
2.地理要素与农业发展思维活动1.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为什么?二、农业布局特点1.区域划分依据:⑮__________、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⑯__________的不同。
2.三大农业生产区域(1)耕作农业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林业和特产区:分布在D⑲__________、E小兴安岭、F⑳__________。
3.畜牧业区:○21__________、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主要分布区。
探究点一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分析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有著名的“三大荒”,后来变为“三大仓”:“北大荒”变粮仓,“西大荒”变棉仓,“南大荒”变成橡胶林和热带经济作物仓。
材料二我国“三大荒”分布示意图材料三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表示:具有年产36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的黑龙江垦区将围绕“粮、牧、企”的结构模式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尽早实现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之后再走向“北大商”的合理构想。
(1)“北大荒”农垦区冬春季常有6~8级大风,分析该地区冬春季多大风的原因。
(2)简述“南大荒”发展橡胶生产、“西大荒”发展棉花生产的有利气候条件。
(3)从自然条件看,“北大荒”和“西大荒”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什么?(4)“北大荒”已成为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与南方的商品粮基地比较,“北大荒”粮食生产的突出优势有哪些?(5)“北大仓”走向“北大商”主要靠什么?反思归纳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分析一个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发展状况受发展条件影响,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应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等。
2. 使学生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2. 区域农业发展的案例分析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解决途径。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农业发展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农业发展的思考。
2. 讲解:介绍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区域农业发展的案例,如我国东北地区、黄淮海平原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5. 总结:强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区域农业发展特点和规律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评价学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环保意识的提高。
七、教学资源1. 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
2. 区域农业发展案例的图片、数据和新闻报道等。
3. 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相关文献和案例。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2. 邀请农业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农业发展的经验和见解。
3. 开展农业发展主题的课外活动,如农业知识竞赛、农业科技制作等。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第一章: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与重要性1.1 区域农业发展的定义1.2 区域农业发展的意义1.3 区域农业发展的目标与原则第二章: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2.1 自然因素2.1.1 气候条件2.1.2 土地资源2.1.3 水资源2.2 社会经济因素2.2.1 人口与劳动力2.2.2 市场需求2.2.3 政策与支持第三章:区域农业发展的模式与案例3.1 粮食作物种植模式3.1.1 大规模机械化种植3.1.2 小规模家庭农业种植3.2 经济作物种植模式3.2.1 水果与蔬菜种植3.2.2 茶叶与咖啡种植3.3 综合农业发展模式3.3.1 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3.3.2 农业与循环经济的结合第四章:区域农业发展的策略与措施4.1 优化农业结构4.2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4.3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4.4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4.5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五章:区域农业发展的成功案例分析5.1 案例一:中国的东北农业发展5.1.1 背景介绍5.1.2 发展策略与措施5.1.3 成果与启示5.2 案例二:荷兰的花卉产业5.2.1 背景介绍5.2.2 发展策略与措施5.2.3 成果与启示第六章:区域农业发展的挑战与问题6.1 资源与环境问题6.1.1 土地退化与水资源短缺6.1.2 农业污染与生物多样性保护6.2 市场与经济问题6.2.1 农业市场化程度不高6.2.2 农业产业链条不完整6.3 政策与支持问题6.3.1 政策支持不足6.3.2 农业保险与信贷体系不完善第七章:现代农业技术与区域农业发展7.1 现代农业技术概述7.1.1 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7.1.2 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7.1.3 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7.2 现代农业技术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7.2.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7.2.2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7.2.3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第八章: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农业发展8.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8.1.1 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8.1.2 确保农业资源永续利用8.1.3 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8.2 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与措施8.2.1 生态农业建设8.2.2 农业循环经济8.2.3 农业绿色生产与营销第九章:区域农业发展与农村振兴9.1 农村振兴战略背景与意义9.1.1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9.1.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9.1.3 农村人口流失与老龄化问题9.2 区域农业发展与农村振兴的关系9.2.1 农业产业化与农村产业融合9.2.2 农业品牌建设与农村市场营销9.2.3 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村人才培育第十章:区域农业发展的案例研究10.1 案例三:地中海地区的葡萄栽培10.1.1 背景介绍10.1.2 发展策略与措施10.1.3 成果与启示10.2 案例四:日本的精密农业实践10.2.1 背景介绍10.2.2 发展策略与措施10.2.3 成果与启示10.3 案例五:巴西的农业扩张与可持续发展10.3.1 背景介绍10.3.2 发展策略与措施10.3.3 成果与启示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与重要性重点环节二: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重点环节三:区域农业发展的模式与案例重点环节四:区域农业发展的策略与措施重点环节五:区域农业发展的成功案例分析重点环节六:区域农业发展的挑战与问题重点环节七:现代农业技术与区域农业发展重点环节八: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农业发展重点环节九:区域农业发展与农村振兴重点环节十:区域农业发展的案例研究全文总结和概括:本教案围绕区域农业发展这一主题,详细介绍了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影响因素、发展模式、策略与措施、挑战与问题、现代农业技术的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振兴战略以及国际案例研究等内容。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同区域的农业特点和优势;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等;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原则和策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如GIS地图,观察和分析农业分布特征;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业产业的关注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农业发展概述农业的定义和作用;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 第二章: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地形和土壤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水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第三章:区域农业特点和优势我国主要农业区域的划分和特点;不同区域的农业优势和制约因素;区域农业发展的战略和政策。
4. 第四章: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化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特点和改进;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和途径。
5. 第五章:区域农业发展的案例分析我国典型农业区域的案例分析;国际上成功农业区域发展的案例分析;学生自主选择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农业发展概述、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等基本概念和理论;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农业区域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区域农业发展的策略和政策,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4.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利用GIS地图观察和分析农业分布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考察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考察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考察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4.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巩固学习成果。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2)掌握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3)能够分析评价区域农业发展的合理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2)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认识区域农业发展的差异性;(3)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农业发展的主人翁意识;(2)认识农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3)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3)区域农业发展的合理性分析。
2. 教学难点:(1)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2)区域农业发展的差异性分析;(3)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观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以我国东北地区和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为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区域农业发展的差异性;(2)提问:什么是区域农业发展?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2)学生举例说明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
3. 案例分析:(1)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如我国东北地区和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知识拓展:(1)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现状;(2)介绍国际上农业发展的成功案例。
5.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教师强调农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四、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练习题;2. 搜集有关区域农业发展的资料,进行案例分析;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在课后遇到的疑问。
高二地理中国的农业学案
高二地理中国的农业学案一、学习目标:1. 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和地区差异。
2. 掌握中国基本农田和农耕区域的划分。
3. 理解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4. 探讨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和措施。
二、知识概述: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的农业发展经历了农业社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
中国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同时也有养殖业和林业。
不同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分为东部沿海和内陆地区。
三、学习内容:1. 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农业社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
农业社会阶段主要依靠人力劳动,生产水平低下;传统农业阶段逐渐引入农业工具,生产水平有所提高;现代农业阶段则借助科技和现代农业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2. 中国基本农田和农耕区域的划分中国的基本农田是指具备一定农业生产潜力,农田质量好、自然条件适宜,能够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田。
中国的农耕区域划分主要有北方小麦区、东北稻作区、江南水稻区、西南亚热带作物区、西北马铃薯区等。
3. 中国农业发展的挑战和问题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人口多、土地资源有限、水资源短缺、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对滞后等问题和挑战。
人口多导致农业生产压力增大,土地资源有限导致农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限制了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导致劳动力效率低下。
4. 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措施为了应对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中国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加大农业用地保护力度,保护和提高基本农田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加强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四、学习方法:1. 理论学习: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学习资料阅读等方式,掌握农业发展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概念。
2. 实践探究: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方式,了解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2)掌握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生产特点及分布;(3)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比较和分析能力;(2)利用地图、图表等资料,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区域农业发展问题;(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和热爱家乡的情感;(2)认识农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2)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生产特点及分布;(3)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分析。
2. 教学难点:(1)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生产特点及分布的综合分析;(2)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的判断与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地区的农业发展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生产特点及分布;2. 图表分析法:利用地图、图表等资料,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区域农业发展问题;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实践调查法:鼓励学生走进农村、农田,亲身感受农业发展现状,增强对农业发展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地理》相关章节;2. 参考资料:相关地区的农业发展案例、地图、图表等;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4. 实践调查:安排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农业发展的实践调查。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区域农业发展;2. 案例分析:分析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案例,总结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生产特点及分布;3. 课堂讨论:利用地图、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4. 小组活动: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农业地域类型,分析其形成条件、生产特点及分布;5. 实践调查:组织学生进行农业发展的实践调查,深入了解农业发展现状;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高对区域农业发展的认识;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比较和分析能力。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3)分析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4)学会评价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2)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差异;(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兴趣和热情;(2)增强学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识;(3)提高学生关爱农村、关注农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3. 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4. 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5. 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3)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4)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2. 难点:(1)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2)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的实施与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农业发展相关的视频资料,引起学生兴趣;(2)提问:什么是区域农业发展?为什么它很重要?2. 教学新课:(1)讲解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3)介绍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4)讲解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3. 案例分析:(1)选取两个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案例,让学生分析其特点和优势;(2)让学生比较两个案例,了解农业发展的差异。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2)每组选取一个案例,评价其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的有效性。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地理区域农业发展学案1【学习目标】1、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2、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的布局状况,掌握该区各类农业区的分布状况。
3、通过对比和分析,在了解东北农业布局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和发展方向。
【自主学习】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1、范围:包括①__________三省和②__________东部。
2、地理条件(1)气候条件: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③________________气候区,雨热同季。
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④____________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⑤__________的影响。
(2)地形、土壤条件:a、地形类型齐全;b、⑥________、黑钙土分布广泛。
(3)社会、经济条件a、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b、⑦________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利于⑧________农业的发展。
c、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利于⑨____________和⑩________的发展。
二、农业布局特点1、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包括⑪______平原、⑫______平原、辽河平原。
2、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⑬____________、⑭________山区。
3、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⑮__________、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地位: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⑯________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1)⑰__________生产;(2)⑱____________生产。
四、农业发展方向不同区域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平原区面向国内⑲________________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⑳____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________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______________;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__________西部草原区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____________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____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____________畜牧业山区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在半山区实现“__________”,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特色经济作物为主,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________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问题思考】1、为什么东北大米的品质优良,富含多种营养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东北地区气候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生长的需要,与南方地区一年两熟及一年三熟相比,相差甚远,但为什么还称“东北商品粮基地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探究点一】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分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耕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量的分之一。
近年来,该省认真落实中央惠农富民政策,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年,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达到845亿斤,创历史最高记录,连续5年夺取粮食丰收。
材料二如下图。
(1)A区域是世界范围内纬度最高的水稻种植区,该地区适宜水稻种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B区域是玉米的集中产区,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
如果借鉴美国“玉米带”的经验,该地区今后的发展策略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区域有“北大荒”之称,建国以后在该地区大力开垦荒地,发展粮食生产,成为“北大仓”,而现在“北大荒”不再开垦荒地,这是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4)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其稳定的粮食供应对于缓解我国粮食不足有着重要意义。
除此以外,还有哪些途径可以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课后练习】一、选择题读下面区域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 )A、耕地、林地、草地B、耕地、草地、林地C、草地、林地、耕地D、草地、耕地、林地2、图示区域粮食商品率高于全国其他农业区,主要原因是( )A、土壤肥沃B、地形平坦C、水热条件好D、人均耕地多读“我国某地区农业资源利用评价表”(单位:%),回答3~6题。
评价类别农作物A农作物B农作物C满足程度热量满足率222216水分满足率798484土壤养分满足率848484社会经济因素满足率762942资源利用率光合潜力利用率11、34、44、5光温潜力利用率51、020、229、0气候潜力利用率64、224、134、7土壤潜力利用率76、428、741、43、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最主要限制性条件是 ( )A、光照B、气温C、降水D、土壤4、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最主要优势条件是 ( )A、气温B、降水C、土壤D、社会经济因素5、该地区最适合种植的是 ( )A、农作物AB、农作物BC、农作物CD、农作物B和C6、该地区可能是 ( )A、长江三角洲B、珠江三角洲C、松嫩平原D、河西走廊读“我国某区域图”,据此回答7~8题。
7、Q处年降雪日数不同于周边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低平,水汽易进入B、地势较高,气流受地形抬升C、地势较高,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D、锋面遇地形阻挡,在此停滞8、与东北平原相比,该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是 ( )A、降水少,气候干旱B、地形平坦,土壤肥沃C、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D、机械化水平高下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
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xx年土地利用类型。
完成9~10题。
1居民地3—湖泊113333311111333331223131311112313111111131111111119、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 )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10、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A、推广蔗基鱼塘B、推广水稻种植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二、综合题11、(xx课标全国文综)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生长周期约l个月。
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
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
自20世纪末,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
下图示意我国2000年与xx年桑蚕茧产量(产量大于0、1吨)的省区分布。
(1)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3)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
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案(普通)自主学习①黑、吉、辽②内蒙古③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④一年一熟⑤低温冷害⑥黑土⑦交通⑧外向型⑨绿色农业⑩大农业⑪松嫩⑫三江⑬大小兴安岭⑭长白⑮高原⑯商品率⑰大规模机械化⑱地区专业化⑲大宗农产品⑳豆生态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产业链条舍饲畜牧业草业集约化草食性立体开发原料问题思考1、东北大米质量最优,是由于其生长期较长,而且具有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度大、日温差大等特点,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有机质含量分丰富。
同时由于冬季气温低,不利于作物害虫越冬,因此水稻病虫害少,品质优良。
2、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最大的不足是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只能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生长。
但这里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广大,而且土壤肥沃,农业机械化程度又高。
所以人均产粮多,粮食的商品率高,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 000多万吨,商品率达60%以上,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探究点一(1)夏季高温多雨;土壤肥沃(2)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提高科技含量,改良作物品种等(3)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是重要的湿地资源,对于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4)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行机械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科技兴农,控制人口增长等。
课后练习区1、D2、D3、B4、C5、A6、C7、B8、C9、A10、C11、(1)答案要点一:全国总产量增长较快;传统主产区中,珠江三角洲发展较快,其他发展缓慢;广西迅速发展,成为最大的桑蚕养殖省区;其余省区(大于0、1吨)多数有发展,只有新疆减产较大。
答案要点二:东部原产量大,增长量较少;中部有明显增长,但总产量相比不大;西部以广西为代表增长迅速;主产区由东部转移到西部(总产量2000年以东部最多,xx年以西部最多)。
(2)热量资源丰富(纬度较低);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离珠江三角洲较近,便于引进生产技术(经验)和销售产品。
(3)赞成。
理由:经济较落后,耕地较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热量条件好等。
或不赞成。
理由:地势较高,交通不便,离市场较远,与广西竞争处于劣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