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取得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取得的成就
一.经济方面
一经济实力快速增长
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四、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不断完善,现代
市场体系逐步建立
五、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成员
六、在阶层分化方面,产生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成熟的企业家阶层和
农民工阶层两大新的社会阶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上:经济结构实现由低级到高级、不均衡到相对均衡的巨大调整,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渐渐地使全国人民都富裕起来,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世界第3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2.4倍,我国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商品和服务实现由严重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供给能力名列世界前茅。人民生活实现由贫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在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逐步加快,财产性收入进入寻常百姓家。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逐步改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在顺利地向前推进。扶贫取得的成就为世界所瞩目。对外经济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均跃居世界前列。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总量跃居世界第3位。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经济合作从无到有,“走出去”战略顺利实施。
二.政治方面
1. 构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制度框架既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又保证了国家的统一领导。
2. 在执政党的建设上取得了系统的理论成果和经验。中国共产党将其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并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自律机制。有效地遏制了官僚主义和腐败的滋生蔓延。
4. 建立了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层民主制度——城市居民委员会制度。城市居民委员会是一种群众性自治组织,是人民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一种形式,它调动了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保证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基层的稳定。
5. 发展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并将这一原则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的组织原则,它规定了领导和群众、上级和下级、部分和整体、组织和个人的正确关系。
二、改革开放30 多年来中国的政治发展
1. 在加强和改进中共的领导方面取得了系统的理论成果。一是改进中共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现象得到很大改变。党从对各项事业的全面领导转向以政治领导为主,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决策的领导;党领导立法工作,但严格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坚持在国家领导体制中的党管干部原则,但尊重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任免权并实行分类管理。二是中共自身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在提高反腐倡廉的能力、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建设、基层组织的制度建设、党员政治素质的培训和提高以及学习型政党的建设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新的思路。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日益明确。在政权制度上,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扩大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权限,由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委会共同行使职权。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的变化,使人民代表既有广泛的代表性,又可以比较集中、高效地行使立法权力,从而加强了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作用;在政党制度上,实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包容性和平等性为特征的协商式民主的优越性日益显现出来;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又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在城乡社区,实行基层群众的自治制度,基层社区的稳定有了坚实的基础。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形成使得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这个法律体系为基础,我国各个领域的法治建设不断发展,社会中的法治因素不断增长。
4.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进程不断向前发展。,形成了多种途径的参与方式,如民主选举,通过选举各级人民代表、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参与国家法律制定、重大事项决定和民主监督;意见征询,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形成是建立在征询和反映人民群众意愿基础之上的,通过征询人民群众的意愿使党的执政方略和各级政权的法律法规、政策能够准确地反映和代表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基层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最直接的实际体现,在基层民主建设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村民委员会的直接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直选、联名推荐、差额选举、秘密写票等方式在广大农村已不再陌生。
5. 我国在政府内部管理方面日益规范化和科学化。改革开放以来,针对传统经济、政治体制中过分集中的问题,我国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实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简政放权,扩大地方权利,调动地方积极性。改革干部人事制度,逐步废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培养和选拔了大批年轻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建立、健全国家公务员制度,在1993 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正式发布实施后,几十个与此相配套的法规、规章和实施办法相继出台,公务员录用、考核、奖励、职务升降、交流、轮岗、回避等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民主程度和公开程度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克服行政管理中的官僚主义和缺乏民主、缺乏制约的弊病,从而形成高效、廉洁的行政管理系统。
以上五个方面的进展中,最主要的是社会生活中民主和法治因素的增长。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坚持民主与法治并重,通过法治逐步扩大民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在党的领导下,有目标、有计划、分步骤地在法治的框架下逐步实施进行的。
三.外交方面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四.科技
第一,党和政府作出发展“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 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了;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为了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中国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以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第二,“两弹一星”计划的重大成果。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导弹实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