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常见毛病与纠正

合集下载

练太极拳常见的错误及注意事项

练太极拳常见的错误及注意事项

练太极拳常见的错误及注意事项简述练太极拳常见的错误第一是急于学多的动作造成动作规格练的不扎实,不到位,你动作做的不充分,劲力没展开,效果就不充分,克服这一点的关键在开始学习时不要急于学动作的数量,要求质量,而且始终仅仅抓住规格这个要点,贯穿于练拳的全过程。

第二是练拳时心不静太极拳是身心并练的运动,心静则气顺,前人在说及修养时有话叫“偷得浮生半日闲”,我们在练拳时要偷得半小时闲,抛开一切杂念,专心练拳。

太极拳区别于其他运动的特点之一是对性情、心境的陶冶。

第三是常见错误是套路不连贯每个动作倒是做得不错,但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续性平滑不够,太极拳的套路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是一个一个实体的连接,转折处处理不好,拳的韵味就出不来,你练的也就不舒服。

所以要细心研究每个式子之间的连带关系,认真处理好过渡,这样太极拳就成了一个圆。

第四个常见错误是僵硬有的人柔软性不够,练拳时硬来硬去,好像长拳慢练。

要克服这一点,可以先练一两个单式,反复把太极的感觉练出来,在练其他动作。

第五个常见错误,是“软”有的专家称之为“病态练拳”。

太极拳柔和归柔和,但她毕竟是武术,是“柔中寓刚”,人越练越精神,您别越练越萎靡不振就不对了。

所以练太极拳时尽管“静”。

尽管“松”、“柔”,但“静中生动”,松柔中含张力,精神饱满,精力充盈的,术语叫精神能“提得起”。

第六个常见错误就是交代不清交代不清是练拳者对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路线不很明了。

太极拳走的是圆形,动作在空间上没有象算术那样精确地以几度几度来定位,那样就死板了。

练习太极拳的注意事项一是锻炼时间冬季清晨的空气清洁度相对差些,因此锻炼的最佳时间是日出之后,练拳前最好能排空大小便,喝一点豆浆、牛奶之类的饮料,吃几片饼干或其他小点心,但千万不要吃饱。

二是锻炼场所不宜在煤烟弥漫、空气污浊的庭院里进行健身锻炼,应选择向阳、避风的地方进行锻炼有雾时不宜在室外进行锻炼,如果选择在室内进行锻炼时,要注意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练习杨氏太极拳中容易犯的几类错误

练习杨氏太极拳中容易犯的几类错误

练习杨氏太极拳中容易犯的几类错误李元芝(杨雅芝),1970年出生,浙江义乌人,主要习练杨氏太极拳103式、杨氏太极剑67式、杨氏太极刀十三刀及杨氏太极推手。

2017年3月被杨氏太极拳第五代嫡传人杨军老师收为弟子,先后参加过杨军老师的拳架体用培训、推手培训、门生培训、教练培训。

我们在初学杨氏太极拳的过程中,由于拳架不够规范,和身体的松沉度不够,在行拳走架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而不自知,笔者根据自身习练拳架及一些教学经验,总结了几类容易犯的错误,供拳友们参考。

1步法上易犯的错误一是步型不准确丁八步是杨氏太极拳的步型特点,也就是一丁一八,前脚为丁,直脚向前,后脚为八,外开45度,这是杨氏太极拳的步型标准。

但是有些拳友在站步和走步的时候后脚容易过开,大于或小于45度,甚至踩成90度和直脚,一般情况下外开大于45度接近90度的情况居多。

而前脚又容易不直,反而外开成八字。

这是所有步型里的共性错误,也是初学杨氏太极拳的拳友最常见的错误,包括练习了一定时间但是同时不注重步法练习的拳友也会犯这种错误。

二是步宽不清晰杨氏太极拳的弓步要求是与肩同宽,虚实步的要求则是一条线二边分。

很多拳友在这个二步型上的步宽很不清晰,弓步的时候步宽过窄,二脚容易踩在一条线上,甚至会绞脚子。

而在虚实步的时候二脚之间的宽度又容易过宽,甚至会与肩同宽。

三是没有开胯圆裆当我们做到开胯圆裆的时候,二脚和裆部会形成如同拱形桥一样的弧形,如果没有做到,则会形成一个三角形,也就是所谓的尖裆。

如何才能做到开胯圆裆?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注意膝盖与脚尖对齐,无论是在重心前移、后坐,还是走步、定步的时候,都是注意膝盖对着脚尖。

四是没有脚踩涌泉初学太极拳的人重心往往会在后脚跟,尤其是在重心后坐和虚实步的时候,重心会很容易落到后脚跟。

而在弓步向前的时候,后脚又容易虚空,踩不实,这都是后脚没有脚踩涌泉的表现。

五是弓腿太过没有撑蹬弓步的时候弓腿太过,二脚没有撑蹬也是初学者容易犯的错误。

杨式太极拳习练常见毛病与纠正

杨式太极拳习练常见毛病与纠正

杨式太极拳习练常见毛病与纠正作者:王启跃来源:《少林与太极》2011年第12期行拳走架是学练太极拳的初级阶段,要达到动作熟练有太极拳的味道,就必须首先掌握太极拳的动作结构、技术要领和性能,练就全身一体的混圆整劲。

要达到这些要求,就必须依照拳理拳法行事。

我习练杨式太极拳多年,今就杨式太极拳习练中常见的毛病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供初学者借鉴。

一、行拳走架常见的毛病1.太极拳步法中的错误表现①上步夹裆,出脚时前脚与后脚在一条线上。

有的甚至出现交叉步、裆夹死,造成下肢不稳、上体晃动。

②上部裆距横宽,出脚时用上步脚的外侧横跨步,有的用上步脚跟画弧(所谓圆裆),造成裆距过大,使上肢转动不灵。

③上步高抬腿,上步时特意高抬腿如同上台阶,造成落步砸地。

太极拳的步法是一项动作结构严谨、技术性较强的脚下功夫,并非迈步那么简单,它和腰胯转动有着密切联系。

练好太极步是练好太极拳的基本功,只有脚下轻灵、步法稳固、迈步如猫行、落脚无声,才能全身协调、上下相随。

脚下一乱上身就不稳,会造成整个身法畸形。

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习练者缺乏对拳理拳法的研究,只注重上肢动作的准确而忽视脚下步法的练习。

从一定意义上说,太极拳练的就是脚下功夫,脚下功夫既是习练太极拳的基础,又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

【纠正方法】以二十四式太极拳左野马分鬃步法为例。

从左丁步右抱掌开始,重心全部移至右腿,左脚尖离地,以左胯为轴左腿圆裆开胯,左膝与右脚成90度角(身体不可转动过大)。

这时右腿松沉,松左胯,左腿以膝关节为轴,脚面竖直向正前方出脚,不须高抬腿,脚尖不画地就可以。

当左脚迈出将落步时,左脚尖微上翘,脚跟轻松落地,再逐步过渡到全脚掌着地,形成左弓步。

下一动接右野马分鬃,其步法是左胯回收,左脚蹬伸贴地不上翘,右腿弯曲,身体后撑,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变虚步,身体左转以左胯带动左脚外撇45度。

在重心前移、左脚落步踏实的同时,后脚以前脚掌为轴脚跟稍做外碾,形成瞬间的弓步,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身体未做左转时左脚局部踏实而损伤膝关节和踝骨。

杨氏太极拳常见毛病与纠正教学文案

杨氏太极拳常见毛病与纠正教学文案

杨氏太极拳常见毛病与纠正杨氏太极拳常见毛病与纠正在我国武术运动的传承中,唯有太极拳流传的最为广泛,而杨氏太极拳又是传播普及面最大的。

虽然习练的群体众多,但教学指导甚少,多数是依据光盘画套路,不了解太极拳的内涵,练得多有离谱。

杨氏太极拳和其他太极拳一样,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武术运动,行拳走架是学练太极拳的初级阶段,要达到动作着熟练出太极拳的味道,必须首先掌握杨式太极拳的动作结构、技术要领和性能,从无极到太极,一动俱动,周身协调,阴阳变化,上下相随、轻灵稳健、步随身换,眼随身动,松柔均缓,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练就全身一体的混圆整劲,要达到这些要求,必须依照拳理拳法行事。

我习练杨式太极拳多年,今借贵刊就杨氏太极拳习练中常见的毛病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供初学者借鉴。

一、行拳走架常见的毛病1、太极拳步伐的错误表现在:上步夹档,出脚时前脚与后脚在一条线上。

有的甚至出现交叉步,把档夹死,造成下肢不稳,上体晃动。

上部裆距横宽,出脚时用上步脚的外侧横跨步,有的用上步脚跟划弧(所谓圆裆)造成裆距过大,使上肢转动不灵。

上步高抬腿,上步时特意高抬腿如同上台阶,造成落步砸地。

太极拳的步法是一项动作结构严谨,技术性较强的脚下功夫,并非迈步那么简单,它和腰胯转动有着密切联系,练好太极步是打好太极拳的基本功,只有脚下轻灵、步法稳固、迈步如猫行,落脚无声,才能全身协调,上下相随,脚下一乱上身就不稳,造成整个身躯畸形,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习练者缺乏对拳理拳法的研究,只注重上肢动作的准确(看光盘只注重上身)忽视对脚下步法的练习,从一定意义上说太极拳练的就是脚下功夫,他既是习练太极拳的基础又是打好太极拳的关键。

纠正的方法:以24式太极拳左野马分鬃步法为例,从左丁步右抱掌开始。

重心全部移至右腿,左脚尖离地,以左胯为轴左腿圆裆开胯,左膝与右脚构成90度角(身体不可转动过大)这时右腿松沉,松左胯,左腿以膝关节为轴,脚面竖直向正前方出脚,不需高抬腿,脚尖不划地就可以,当左脚迈出将落步时,左脚尖微上翘,脚跟轻松落地,再逐步过渡到全脚掌着地,形成左弓步,下一动接右野马分鬃,其步法是左胯回收,左脚蹬伸,贴地不上跷,右腿弯曲,身体后撑,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变虚步,身体左转以左胯带动左脚外撇45度,在重心前移左脚落步踏实的同时,后脚以前脚掌为轴,脚跟稍做外碾,形成瞬间的弓步,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在身体未做左转的情况下,左脚局部踏实,损伤膝关节和踝骨。

杨氏太极拳十大注意事项

杨氏太极拳十大注意事项

杨氏太极拳十大注意事项杨氏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拳术运动,注重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巧胜力的理念。

在学习和练习杨氏太极拳时,有许多注意事项需要遵守,以下是杨氏太极拳十大注意事项。

第一、胸背平直。

在杨氏太极拳中,胸背平直是非常重要的。

保持胸背的平直可以使气血畅通,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同时,胸背平直还可以保护脊椎,防止腰椎受伤。

第二、头颈挺拔。

头颈挺拔是指要保持头颈与脊柱成一条直线。

这样做可以保持呼吸畅通和气血流动,同时也可以提高注意力集中和身体平衡的能力。

第三、下巴微收。

下巴微收是指下颌轻轻向内收紧。

下巴微收可以使呼吸更加自然,喉咙更加宽松,提高声音的共鸣力和清晰度,同时还可以预防颈部压力和颈椎问题。

第四、双目平视。

在杨氏太极拳中,双目平视是非常重要的。

保持双目平视可以提高注意力的集中和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力,同时也可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

第五、肩膀放松。

在杨氏太极拳中,肩膀的放松是非常重要的。

肩膀放松可以减轻肩颈部的压力,提高手臂和手腕的柔韧性,同时还可以使上半身的力量更好地传导到下半身。

第六、腰部发力。

腰部发力是指在练习杨氏太极拳时要把力量集中在腰部。

这样可以提高腰部的灵活性和力量,同时还可以使身体的动作更加自然流畅,提高整个身体的协调性。

第七、呼吸调节。

在杨氏太极拳中,呼吸调节是非常重要的。

呼吸调节可以使气血运行顺畅,提高气息的控制力和呼吸的深度。

同时还可以帮助身体放松,减轻紧张和压力。

第八、手指分开。

在杨氏太极拳中,手指分开是非常重要的。

手指分开可以增强手部的力量和敏捷性,同时还可以提高手部的灵活性和控制力,使动作更加精确和准确。

第九、重心下沉。

在杨氏太极拳中,重心下沉是非常重要的。

保持重心下沉可以使身体更加稳定,增强腿部的力量和稳定性,同时还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第十、动静结合。

在杨氏太极拳中,动静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动静结合可以使动作更加流畅和连贯,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柔软性,同时还可以提高身体的耐力和灵活性。

打太极拳容易出现的错误,丢劲、顶劲,怎样克服

打太极拳容易出现的错误,丢劲、顶劲,怎样克服

打太极拳容易出现的错误,丢劲、顶劲,怎样克服
一、丢劲
所谓丢劲,是指我们在打拳过程中,特别是在回收的时候,容易丢掉棚劲。

一旦丢掉棚劲,对方就会乘虚而入。

一个人打拳的时候出现丢劲,自己不容易发现,必须要老师一次次的纠正。

否则形成坏习惯纠正起来就难了。

如没老师指点,最好练练推手。

推手中你一丢劲,就会遭到对方的攻击。

久而久之你就会知道你的问题所在,再打拳时你就会发现是另一种状态,拳技就会上一个台阶。

二、顶劲
顶劲的发生,主要还是僵劲破除的不好。

僵劲是我们的本能反应,遇到外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这种反应虽然有一定好处,但弊端也也很明显。

当对方比你强大有力时,你再和他硬拼,会很吃亏,弄不好会全军覆没。

这种情况已为毛主席他老人家所发现,并及时总结出了,打不赢就跑的运动战,成为精点。

我们太极讲究的不是比力大小,而是化解来力,借力打力,打到四两拨千金的效果。

正所谓你刚我柔,随屈就申,既为最佳状态。

杨式太极拳习练常见毛病与纠正

杨式太极拳习练常见毛病与纠正

杨式太极拳习练常见毛病与纠正文/王启跃行拳走架是学练太极拳的初级阶段,要达到动作熟练有太极拳的味道,就必须首先掌握太极拳的动作结构、技术要领和性能,练就全身一体的混圆整劲。

要达到这些要求,就必须依照拳理拳法行事。

我习练杨式太极拳多年,今就杨式太极拳习练中常见的毛病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供初学者借鉴。

一、行拳走架常见的毛病1.太极拳步法中的错误表现①上步夹裆,出脚时前脚与后脚在一条线上。

有的甚至出现交叉步、裆夹死,造成下肢不稳、上体晃动。

②上部裆距横宽,出脚时用上步脚的外侧横跨步,有的用上步脚跟画弧(所谓圆档),造成裆距过大,使上肢转动不灵。

③上步高抬腿,上步时特意高抬腿如同上台阶,造成落步砸地。

太极拳的步法是一项动作结构严谨、技术性较强的脚下功夫,并非迈步那么简单,它和腰胯转动有着密切联系。

练好太极步是练好太极拳的基本功,只有脚下轻灵、步法稳固、迈步如猫行、落脚无声,才能全身协调、上下相随。

脚下一乱上身就不稳,会造成整个身法畸形。

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习练者缺乏对拳理拳法的研究,只注重上肢动作的准确而忽视脚下步法的练习。

从一定意义上说,太极拳练的就是脚下功夫,脚下功夫既是习练太极拳的基础,又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

【纠正方法】以二十四式太极拳左野马分鬃步法为例。

从左丁步右抱掌开始,重心全部移至右腿,左脚尖离地,以左胯为轴左腿圆裆开胯,左膝与右脚成90度角(身体不可转动过大)。

这时右腿松沉,松左胯,左腿以膝关节为轴,脚面竖直向正前方出脚,不须高抬腿,脚尖不画地就可以。

当左脚迈出将落步时,左脚尖微上翘,脚跟轻松落地,再逐步过渡到全脚掌着地,形成左弓步。

下一动接右野马分鬃,其步法是左胯回收,左脚蹬伸贴地不上翘,右腿弯曲,身体后撑,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变虚步,身体左转以左胯带动左脚外撇45度。

在重心前移、左脚落步踏实的同时,后脚以前脚掌为轴脚跟稍做外碾,形成瞬间的弓步,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身体未做左转时左脚局部踏实而损伤膝关节和踝骨。

杨氏太极拳理要点

杨氏太极拳理要点

杨氏太极拳理要点我是1984年开始习练传统杨氏太极拳的,1985年有幸结识杨氏太极拳第四代嫡传人杨振铎老师。

20多年来,跟随杨振铎老师,耳濡目染,并在严格有序的训导和启迪下,逐渐体会到了杨氏太极拳的精义,领悟到了太极拳的个种旨趣,并坚持不懈,体用兼修,受益匪浅,永怀感激之情。

杨振铎老师授拳以家传为准,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如脚不合度,手不到位,立即纠正,一招一式反复示范,不厌其烦,直到教会为止。

他常说:“太极拳这门艺术,不仅需要自己有很好的悟性,还要得到明师的口授相传。

现在,社会上练拳的很多,可是由于许多人没有明师的指点,练拳不得法。

除了有明师指点以外,自己还要勤学苦练,既要做到心知,又要做到身知。

所以要身体力行的长时间的磨练,按照我父亲的“太极拳术十要”去练,才能出功夫。

”并在授拳时经常运用形象思维,精辟独到的比喻诠释拳架,形成他独特的授拳风格。

如做掤势,臂形要求呈“四分之一圆”,使拳势圆满浑厚;如太极剑燕子抄水式,模仿小燕子擦着水面向上而去的轻盈而优美的动作。

并结合剑法,先着意于剑的前里刃,后着意于剑尖,使动作既舒展又大气,形神并茂。

杨氏太极拳具有高度艺术性、哲理性和科学性,精奥细致,理论深切,如要练好,确实要下一番功夫不可。

现根据杨振铎老师平时授拳的一些拳理要点融合自己二十多年来学拳所悟,以期与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共勉。

01二十字口诀,“抻空拽连带”“抻出肘尖、空出胳肢窝、肘尖拽膀尖、连手腕带手指”。

该口诀从字面上讲是对上肢而言,然杨振铎老师讲得清楚,由此活动达到了含胸拔背、松腰松胯,实现了由脚而腿而腰、形于手指,节节贯穿等要领的内在联系及相互配合。

由此而产生的动感达到的整体感及“抻,空,拽,连”引发的劲感,都是习练者认真领悟,修炼之要领。

抻出肘尖:是肘尖向自己腰胯的侧下方抻出。

即在做拳势之时,两臂的上下相合,左右运作之时,肘尖向前或左右拉开的张展运动。

而抻肘,才能有架势、有精神,才能腋下虚圆,意气才能开。

太极拳练习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

太极拳练习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

太极拳练习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太极拳练习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太极拳习练者技术的提高及动作掌握情况一般分为基础、提高、自如三个阶段。

每个技术阶段对习练者的技术要求要领是不同的。

下面店铺为大家提供太极拳练习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僵硬表现:有刚无柔,精神紧张,动作不协调,所以筋骨不松,形成周身僵硬,此乃初学者之通病。

纠正:首先要从松上入手,提示学员精神放松,具体是双肩要松沉,两胯要松沉,专门练习一两个动作体会松。

如太极起式。

二、耸肩表现:肩向上耸。

纠正:肩要自然下沉,具体是先把双肩用力上耸,然后松下,这时就是最好的松肩,多做松肩去体会,也就是耸肩松肩。

三、抬肘表现:做动作时,肘抬过高,没有沉肘之意。

纠正:肘要保持与胁不离,但也不能贴胁。

具体要腋下能放拳,松肩肘下沉,典型例子:如做白鹤亮翅去体会。

四、挺胸表现:开胸过大纠正:解决开胸过大的方法是,讲练拳时的要点和要求,具体是用尺度功法中的抱树法来解决。

五、凹胸表现:含胸过度,塌腰肩前卷纠正:讲明含胸的意义和方法,具体解决的方法是用尺度功法中的'靠墙法来解决。

六、弯腰表现:弯腰就突臀。

纠正:首先要理解太极拳身正的含意,具体是可站站桩增加下肢力量,转换时要扣脚,必须腰带,抽出搂膝拗步和转身单鞭练习。

七、跪膝表现:弓步时前膝过足尖,上身前低纠正:练练桩功,弓步时注意沉后胯,具体是做野马分鬃,前弓腿要有上拱之意,后蹬腿要沉住胯。

八、胯紧表现:腰不灵活,胯松不下来,大腿根处凹不进去。

纠正:注意松胯,以腰为轴,转腰时先让大腿根处凹进,松下来,特别是转换重心,左右旋转时,首先要注意松胯,具体多练转换动作,前弓后坐练习。

九、浮表现:脚根离地和松劲,气上浮,动作不沉稳。

纠正:首先应注意气沉丹田,转换时脚的扣摆角度要对,迈步时要做到曲膝、松腰、送腰,顶头悬。

具体是专项练习抽胯练习。

十、低头、仰头表现:练太极拳时低头,特别在转换时低头,在转换时仰头是整体后仰。

国际传统杨氏太极拳的问题

国际传统杨氏太极拳的问题

国际传统杨氏太极拳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武术的发展状况比之以前确实大有起色,技术和理论水平都有了提高,特别是多元结构的民间武术日渐繁盛,学术研究方面也有了一定推进。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国际传统杨氏太极拳的问题。

国际传统杨氏太极拳的问题一、首先是门派无限制孳衍的问题。

因为一直都缺乏管理与发展的长远考虑,缺乏一个整体的通盘的发展规划,更没有形成一定的制约机制和理论评估界限,使太极拳在海内外的传播一直都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近年来,一个重要现象是不断有新的流派孳生出来,海内外都是如此,大有门派越来越多、“大师”纷至沓来之势。

我手头没有准确的统计资料,据有人说,在原有的陈、杨、吴、孙等几大传派之外,现在至少增加了十几个乃至几十个派,有的名目怪异,令人茫然不知所云。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精粹,是一个自成领域和体系的武术类型,是值得倍加珍惜的古典身体文化遗产。

太极拳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因为渊源深厚,立义高远,加上经过一批高水平拳家的潜心研探,才逐步形成一套整齐细密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在清末民初之际终于走向成熟,蔚为武学大观。

这在明清以来流传有序的古典武艺流派中并不多见,它不但具有很高的养生与健身价值,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武术学术领域里居于“显学”地位。

太极拳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给清末以来日益落寞和趋于流俗的民间武术注入了典雅因素,增加了适合士大夫口味的“书卷气”,从而提升了武术文化的品位,故一出现,就立即吸引了大批中上层人士的爱好,形成任何拳种都无与伦比的传播势头。

发展到今天,太极拳不但受到海内外大量爱好者的喜爱,而且也被中外研究者所钟爱,成为许多外国人认识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以我的孤陋之见,在国外,各个拳种中传播最广的是太极拳,理论上最具吸引力的也是太极拳,太极拳成了中国民族体育的最有影响力的代表。

然而,令人为之困惑的是,今天的太极拳其实是一块任何人都可以标新立异、自设门户的“不管区”,成了纷乱无序、任人高声叫卖的“自由市场”。

学好杨氏太极拳需要注意的问题

学好杨氏太极拳需要注意的问题

学好杨氏太极拳需要注意的问题1、关于拳式中的阴阳阴阳是谈手式动作正反两面的代名词。

在拳式中,手心向上为阳,手背向上为阴,手心稍向上尚未达到正面时为少阳,超过正面为老阳。

手背半面向上为少阴,手背向上超过了正面为老阴。

2、关于太极拳式中的身桩胯宜坐正,不前出,不后突,脊梁拔直,肩宜空,肘宜垂,切忌架肘耸肩。

3、每逢弓步式在前之腿,小腿宜垂直,脚尖向前方,在后之腿宜伸直,但不可过挺,以稍有含蓄为对。

脚尖宜往里扣转约45度,重心落在前脚的是七成,落在后脚的是三成。

4、每逢马步式是川字步,两腿下蹲,两腿距离为三脚之长,合适为度,其重心在两腿当中平均的。

5、每逢半马步式如倒撵猴等。

其在前之脚是负担全身重量三四成,在后之脚是担负全身重量六七成。

6、每逢虚步式是全身重量落于实的一脚,虚的一脚等于虚设。

无论是在前或在后,无论脚尖着地或脚跟着地都是非常的虚灵,如同有蚂蚁也踩不死,有鸡蛋也踏不破为对,其两腿部全是有弯曲的。

7、每逢仆步式在前之腿伸直,与地面平行,脚掌平触地面,脚尖微向内扣,在后之腿下蹲,如拳式中抽身下势。

8、关于头部头宜虚灵着上顶,下颚含垂,舌宜自然舒适的敷于上颚,不要以舌尖用力去抵上颚为宜,否则神意不舒,唾液不生。

因为太极拳以自然为原则,做到大自然,大舒适,心神泰然之后,口中有唾液回甜,故特宜留意。

9、关于呼吸在初学时,只宜找呼吸舒适,自然深长即可,不必找以呼吸配合动作。

因在初学时,动作尚未纯熟,还不能随便的做到上下相随,快慢均匀,身心相合,动作松柔,心神愉快。

如在这个阶段就想以呼吸去配合动作,往往呼吸受到拘束,那就不自然了。

而且长期的不自然下去,就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

所以在初学拳时,不必使呼吸去配合动作,这是练太极拳很要紧的一件事,必俟动作纯熟,养成习惯,虽在不注意之中,也能做到身心安舒,而后再逐渐地试着以呼吸去配合动作,才能配合恰当,身心舒适。

10、呼吸配合法呼吸配合动作的情形,凡是动作的开展或放大或伸长,这是气呼出的时候;凡是动作的收回或缩小,这是气吸进的时候。

杨氏28式太极拳裁判员扣分点

杨氏28式太极拳裁判员扣分点

杨氏28式太极拳裁判员扣分点摘要:一、杨氏28 式太极拳的概述二、杨氏28 式太极拳的裁判员扣分点三、杨氏28 式太极拳的价值和意义四、结语正文:一、杨氏28 式太极拳的概述杨氏28 式太极拳是一套源于中国传统武术的太极拳法,由杨公健侯、杨公少侯创立。

这套拳法强调柔韧性、平衡和内力的修炼,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太极拳的各大流派中,杨氏28 式太极拳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广泛传承和推广。

二、杨氏28 式太极拳的裁判员扣分点在太极拳比赛中,裁判员对杨氏28 式太极拳的扣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动作不准确:太极拳的动作要求严谨,如果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动作不准确、不规范的情况,裁判员会根据具体情况扣除相应的分数。

2.动作不连贯:太极拳要求动作连贯、流畅,如果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动作断断续续的情况,裁判员也会相应地扣除分数。

3.精神风貌:太极拳比赛不仅考验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还要求运动员在比赛中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

如果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紧张、怯场等不良情绪,裁判员也会考虑扣除一定的分数。

4.节奏把握:太极拳比赛要求运动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动作,因此,裁判员会对运动员的节奏把握能力进行评分。

如果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节奏过快或过慢的情况,裁判员会相应地扣除分数。

三、杨氏28 式太极拳的价值和意义杨氏28 式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种,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首先,太极拳强调内外兼修,对锻炼人的身体和意志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其次,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形态,承载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太极拳作为一种武术运动,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和武术水平,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四、结语杨氏28 式太极拳是一套具有很高价值和意义的太极拳法,对于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每周拳理】杨氏太极85拳中切莫忽视的十个不到位

【每周拳理】杨氏太极85拳中切莫忽视的十个不到位

【每周拳理】杨氏太极85拳中切莫忽视的十个不到位[每周拳理]杨氏太极85拳中切莫忽视的十个不到位每个动作要做到位,即整套拳中的每招每势不能走过场、滑过去或遗漏掉,常见不到家的有以下十个。

一、起势接左掤时,右手应经上腹前、向右前、再向胸前里磨一个小圆圈转回,至此才与左手上下相合。

老师边示范边提醒我们说:“这个小圆圈很难打出来。

”嗣后,果然发现不少同仁把这个“小圆圈”遗漏了。

二、搬拦捶接如封似闭时,“封”的动作很容易滑过去。

应随重心后移,两臂交叉成十字形,像关门一样称为“封”。

三、老师在教单鞭时,要求我右吊手不要停滞不动。

细观其示范动作,勾手时右臂伸向南方略偏西,然后向西南平移,与左手前移同时到位。

但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个动作,这样不仅动作不到家,而且也不符合“一动无有不动”的原则。

四、单鞭接玉女穿梭时,右掌应随转体自下而左、经胸前向右弧形上掤、再随转体右掤,然后沉肘抽回与左臂相交。

可是,后面的这个“右掤一般很少做到,”没有“右”,当然也就没有右臂沉肘抽回的动作。

所以老师再三提醒我们,两臂不要过早交叉,也就是不要两臂交叉后再转体,应该边转体边交叉。

五、高探马接穿掌时,右掌的内收应随右臂外旋使掌心向上,然后再内旋,至定式时使掌心仍然朝下。

然而前面的右臂外旋动作很容易走过场,即右掌内收时,掌心始终朝下。

六、老师在教分脚时,再三提醒我们:“四个斜角要打出来”。

如做右分脚时,应转腰到四个方向(东北、东南、东北、东南),但第一个方向不容易打出来,即高探马后迈左脚时身体不是左转面向东北,而是错误地右转面向东南。

同样进行左分脚迈右脚时的第一个方向(东南)也往往会走过场。

七、抱虎归山从十字手开始,扣左胯身体齐向右转至正西,尤如固定毛巾的上头,拧毛巾的下头,形成胯以下的拧劲。

当身体中线转至正西时,固定左脚位腰向左转至东南偏南,尤如固定毛巾的下头,拧裹毛巾的上头,形成胯以上裹劲,胯以下拧劲为合,胯以上的裹劲也是合,合中合这就是腰胯的拧裹劲。

杨式太极拳演练中易出现的错误

杨式太极拳演练中易出现的错误

杨式太极拳演练中易出现的错误一:太极拳演练中,易出现劲力上的错误如下:1 紧张僵硬。

要求心静体松。

2 松软漂浮。

应体现柔中寓刚,用意不用力(不用拙力)。

3 劲力无蓄、发变化。

根据动作蓄、发变化,柔过度,刚着点。

4 出现断劲。

应该运动如抽丝,连绵不断。

二:太极拳演练中,易出现协调方面上的错误如下:1 上下肢配合不协调。

2 四肢与躯干不协调,脱节。

3 动作转换生硬。

4 动作与眼神不配合。

5 动作不连贯。

三:太极拳演练中,易出现技巧方面的错误如下:1精神方面:(1)神态松懈。

(2)神态呆板。

(3)意识不集中。

(4)故作姿态。

2速度方面:(1)忽快忽慢。

(2)过快过慢。

3风格方面:认为速度慢下来就是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形成长拳慢练的错误。

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因该做到:(1)心静体松,呼吸自然。

(2)轻灵沉着,圆滑连贯。

(3)上下相随,虚实分明。

(4)以意导动,柔中寓刚。

太极拳有多种门派,学习时,首先要掌握所学习门派的特点。

例如;杨氏老架太极拳特点,动作舒展大方、圆活连贯、柔中寓刚。

其手型为自然掌,虎口撑圆,掌心内含,五指自然露缝分开,第一指关节即手指肚在同一平面上。

并且掌心要富有弹性。

步型最大的特点是丁、八步型。

后脚在45°的方向,前脚正前方,形成一脚是丁字步、一脚是八字步的步型。

身体的重心变化是在实腿,实腿转碾的虚实变化。

即脚掌贴着地面作扇形的转动,也称此为碾步,旧时称落地梅花。

其效果,通过脚的转动,控制对方下肢,攻击其迎面骨,产生一种非常好的攻击效果。

通过手型,步型,手法,步法和动作外形以及脚的劲力变化、动作重心的转换,这就是非常典型的杨氏老架太极拳特点。

按要求学习,顺序渐进,将事半功倍。

“杨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逆来顺转,舍已从人,彼不动已不动,彼欲动我意已在先,后发先至,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刚柔相济,以柔克刚。

以杨澄甫为代表的“杨式太极拳”架式宽大,俗称大架子,但宽大有范围的,过分就显空了。

太极拳细节动作纠正

太极拳细节动作纠正

太极拳细节动作纠正
掐指算来习练杨式太极拳已经9个月了,时间也过得真快,现在只能说自己浅浅的找到了点入门的感觉,太极的博大精深,习练的时间愈久愈感觉到自己差距之大,有高山仰止之感,今天师傅又给我指点了套路中的几点不足,感觉对自己习练有较大的帮助。

一是起势左棚时,左迈步角度达到45°偏大了,应该在25°左右较为合适,偏大在后势捋时憋劲。

二是单鞭时,后吊手应该高于前立掌,这样才有气势,关键在有劲道。

三是左右打虎势,要一拳随肘上摇,另一拳同时随肘下沉,不能只是仅摆出架子,要有气势。

四是扇通臂时,右手拳要鼓手腕,这样在翻身撇身捶时,撇身捶才能使出力道。

五是打拳的过程中,头部的摆动过于随意,头部要随着身体中轴转动,长期习练后会形成头与身体协调一致,头部转动身体中轴随着转动,这样可以快速的躲避袭击。

“学时容易,改时难”,特别是在长时间的习练,形成习惯的陋习后,真是很难纠正,所以新学的时候一定要用心,不要贪
快求多,一步一个脚印,一招一式学到位打出神来,有句话“磨刀不误砍柴功”,越向精深处练,越能显现出差距,虽然是一个师傅教的拳,最终会有南辕北辙之感,作为像我一样的初学的习练者,不可不慎啊!。

杨氏太极步常见的14种错误,您有的话,该改改了

杨氏太极步常见的14种错误,您有的话,该改改了

杨氏太极步常见的14种错误,您有的话,该改改了(1)蹬。

蹬步违拳理,伤膝盖,损筋骨。

蹬就是肌肉僵紧,内气不通,用力了;蹬就与地面顶抗了,产生分离了。

改变运动模式和意识,按正确方法练习,不蹬而练拳并不难,新拳友也能做到。

(2)跪。

膝盖前超脚尖,左右偏离太冲穴,膝盖带着重心跑,都属于跪。

(3)膝盖受力。

裆胯不开,劲走膝盖,双腿僵滞,伤膝盖。

力应走腿的阴面,从委中穴下脚跟。

(4)虚实不分,拖泥带水。

提虚腿必须把重心完全交给实腿,实中实,虚中虚。

(5)落脚如重錘砸地面。

主要实腿无力,没有挑胯,没有用脊柱提吸虚胯。

(6)双脚纵、横距不合规。

通常横距小,胯横转不灵;纵距大,腿受累,导致腰胯不松、重心不稳、转换不灵。

用大脚趾引劲。

两脚之间纵横距离因人而异,因拳而异,横距内间距二个至二个半平拳,纵距约肩宽。

(7)落脚不实不稳,脚板受力不均,“喝风”,或脚下乱动。

杨式太极拳落地如大树扎深根。

五趾适当抓地,五趾舒展放松抚着地面,脚底板四沿像是吸盘轻轻吸住大地,脚心虚空,轻吻地面。

(8)三尖不同向,七星不同转。

脚尖、膝尖、胯尖应同向,由胯主宰腿脚转。

(9)上无顶头下无中定。

立身不正,前俯后仰,起伏过大。

应象木偶戏中的木偶,上面总提吊,下面总沉坠,对拉拨长,让全身关节始终处于放松状态。

(10)双胯无虚实,身体同起落。

(11)腿脚无力,难以放松。

立不住,站不稳,颤颤巍巍,多练拳架必伤腿脚,应先从增强腿部功力的基本功开始,如易能太极的摇桩、站桩、太极步。

!(12)走“孤立”步,没有头、手、肩、胸等配合。

太极拳,一动无有不动,是全身上下、内外一起动。

走太极步背起双手或双手捧腹,这种非自然状态打破全身协调平衡。

(13)力线不清晰,劲道不贯穿,脚腿起强力。

出脚,应以大脚趾引领,膝盖随,胯根催,节节贯穿;前腿收,胯提膝,膝提脚,不能先起脚尖,让劲断在脚踝处。

(14)脚不走弧线。

胯没开、没对旋,脚下走直线不符合太极劲路。

太极步中不同的问题,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每个习拳者一段历程。

学练杨氏太极拳十大错误的腿部动作之四

学练杨氏太极拳十大错误的腿部动作之四

学练杨氏太极拳十大错误的腿部动作之四今天看了一个网上视频,一个老先生用关节技将徒弟引带倒下,老先生的手法不错,但是老先生教徒弟的话却有点让人瞠目。

老先生说你看着是我这手在推你,其实是我发出了一个能量场把你给罩住了,并且分化出一个能量体,虚拟的我,这个能量体的我从后面把你推倒了。

所以你们学功夫不要看我手是怎么动的,要学我丹田是怎么转的,能量是怎么用的。

徒弟则是两眼发光,一脸崇拜,频频点头。

我是觉得老先生功夫是好的,但是这样教法,徒弟能学出来吗?王宗岳“太极拳论”开篇明义就点明“懂劲”是太极拳的核心,提到劲就离不开力,就离不开力学和人体力学。

有人说此劲非力,但是这个劲再怎么特殊,怎么高明,明劲,暗劲,化劲,内劲,但总归要归到“力”上去,是某种力,是力就要遵守力学规律,即使这种力是内力。

比如关节技就是利用人体的身体关节结构的力学技术。

只是太极拳拿关节往往不需要像擒拿术那样拿死,这是太极拳的高明之处,是懂劲的表现,非是超越物理定律。

所以太极拳打基础的功夫就是要让自己的身体形成最佳的力学结构,然后学懂劲利用及破坏对方的力学结构。

所以最基础的这些东西才是重中之重,马步如何站,弓步如何变化,虚步如何变化等等,是从腿部开始的力学结构,更是整个身体力学结构的基础。

只有这样才能功夫上身,内力由此而生。

离开了力学结构空谈能量,就像网上有些先生教太极拳操纵量子能量攻击敌人一样,有那样的能力还练什么太极拳?说回今天的题目,第四个腿部错误。

这个错误也非常普遍,同时也是很多人有而不自知的,就是在抬腿迈步时,支撑腿的膝盖向内侧扭动,而脚落地后往往膝盖还能回去保持住膝盖对准脚尖这个要求,所以这个错误与膝盖不对脚尖并不是一个错误。

见下图:所以常见的错误形态是迈步时支撑腿膝盖会扭一下。

因为往往发生的时间很短暂,很多人会注意不到这点。

这个错误的危害性和迈步时小腿向外侧倾差不多。

形成这个错误的原因可能有三种:第一种是腿骨不正,比如O型腿或X型腿,很容易犯这样的问题。

90高龄太极拳名家丁水德说太极拳:练太极拳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早知道早改正

90高龄太极拳名家丁水德说太极拳:练太极拳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早知道早改正

90高龄太极拳名家丁水德说太极拳:练太极拳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早知道早改正太极时代传承太极文化,弘扬太极精神日前,90岁高龄的杨式太极拳名家丁水德接受了采访。

访谈中,丁老围绕习练太极拳的两个重要问题,忠告读者,要早知道,早改正。

现场照片练太极拳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早知道早改正现在社会上练杨式太极拳普遍存在的现象首先是“形”的问题,我说的“形”,不是龙生九子、子子不同的“形”,而是“身、眼、手、法、步”的问题。

先辈教诲,练太极拳需从“松柔入手,积柔成刚”、“用意不用力”,许多人误练成“弓背猫腰”、“缩头缩脚”,像“柔软体操”……。

中国武术的任何拳种都讲究“功架正确”,犹如建造一坐大厦,需按照图纸设计要求,做到基础坚固,造型壮观,具有抗震能力。

以杨式太极拳而言,其风格特点是:缓慢柔和,式势均匀,姿势舒展,劲蕴内涵,形象优美。

练好杨式太极拳关键是“松、柔”,松不是“瘪”、“塌”,柔不是“软”、“舞”。

“松”是周身206块骨头关节能保持最大限度的灵活性,使之不僵化,好似一串珍珠项链节节贯串,产生一动无有不动的效果。

在盘架中,全身关节都处于沉长拔开、缠绕旋转、吞吐开合、遥相呼应,也即是处于“安舒”、“圆满”的境界,像一个充足了气的气球,浑身下下都有鼓荡之气。

这样身形才能“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灵顶头悬”,抬腿举手优美而潇洒,沉稳而挺拔。

“柔”的要求是肌肉、韧带在行拳走架时,处于舒展状态,不紧不硬、松弛自然,蓄放适度、无过无不及,提腿轻灵、动步沉稳,落地扎根、身发轻灵,两膊相系好似抽丝挂线,无轻漂浮滑之形,有浑厚之黏韧性,具有“虎背熊腰塔桩立,蛇行蛹动金丝缠”的神韵。

松柔不是练太极拳的目的,只是练太极拳的手段,是为了在盘架中由静入手,由松入柔,以至着熟;进而积柔成刚,刚柔互运,以至刚柔既济和合,渐悟懂劲;再进而刚柔浑然,知缠而进取,知依随而进退,旋绕环化、蓄发相变、奇正相生、阴阳合德、神气因皆成自然,以至阶及神明。

太极拳缺点的克服

太极拳缺点的克服

太极拳缺点的克服我练杨式传统太极拳多年,与很多老拳师接触过,通过自己的体悟和师傅们的指导,对太极拳有一些了解,尤其是太极拳的弊端,有师傅们教学时不轻易传真功夫造成的,也有运动本身造成的。

太极拳的缺点:1.运动平稳,无法提高心肺的运动功能;2.行拳时多采用半蹲的姿势,对膝关节造成很大压力和磨损,老年后很多拳师腿脚不灵与此很有关系;练拳者(不仅是练太极拳)腿部受伤的比例起码要超过50%。

其受伤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膝关节。

3.如果师傅不细心点拨,中年后很多人会有痔疮,练的越认真发病越厉害;4.经过科学测试,太极功夫高手在发劲时,对心脑血管的冲击非常巨大,我了解很多老拳师在老年时都患有半身不遂;虽然有如此多的缺点,我仍然认为太极拳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缺点是可以克服的不能因噎废食。

太极拳的道理应贯穿于生活的每个方面,吃饭,穿衣,起居,思考,人际关系都可以用太极拳的思想来指导。

太极拳是中国道教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无处不在追求平衡,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太极拳从本质上说就是如何处理矛盾的功夫。

重点说说如何练拳。

练太极拳决不是每天早上或晚上花一个钟头才叫练拳,那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太极拳是可以无时无刻不在练的功夫。

太极拳在行拳时的基本姿势是“心虚腹实”,目的是减轻心肺的压力,提高生理和心理的健康。

人在生气着急时会热血冲头,这时如能调整一下姿势,调成“心虚腹实”,马上会觉得好很多。

“心虚腹实”其实就是道家炼内丹的姿势,通过呼吸不断按摩内脏,得到身体的康健。

我曾指导一个从未练过太极拳的女士,只一个星期,她自己说多年的胃病不药而愈。

只要保持这个姿势“心虚腹实”,就是在练太极拳,姿势保持得越好,拳就练得越好。

想保持好这个姿势,身体一定要尽量不使力,克服不必要的紧张。

人在害怕时,不可避免的形成胸部紧张,一句成语“提心吊胆”把这种状况形容得极为贴切。

这种紧张状态对人体是不好的,练拳的过程就是以保持“心虚腹实”为目的,克服不必要的紧张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氏太极拳常见毛病与纠正在我国武术运动的传承中,唯有太极拳流传的最为广泛,而杨氏太极拳又是传播普及面最大的。

虽然习练的群体众多,但教学指导甚少,多数是依据光盘画套路,不了解太极拳的内涵,练得多有离谱。

杨氏太极拳和其他太极拳一样,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武术运动,行拳走架是学练太极拳的初级阶段,要达到动作着熟练出太极拳的味道,必须首先掌握杨式太极拳的动作结构、技术要领和性能,从无极到太极,一动俱动,周身协调,阴阳变化,上下相随、轻灵稳健、步随身换,眼随身动,松柔均缓,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练就全身一体的混圆整劲,要达到这些要求,必须依照拳理拳法行事。

我习练杨式太极拳多年,今借贵刊就杨氏太极拳习练中常见的毛病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供初学者借鉴。

一、行拳走架常见的毛病1、太极拳步伐的错误表现在:上步夹档,出脚时前脚与后脚在一条线上。

有的甚至出现交叉步,把档夹死,造成下肢不稳,上体晃动。

上部裆距横宽,出脚时用上步脚的外侧横跨步,有的用上步脚跟划弧(所谓圆裆)造成裆距过大,使上肢转动不灵。

上步高抬腿,上步时特意高抬腿如同上台阶,造成落步砸地。

太极拳的步法是一项动作结构严谨,技术性较强的脚下功夫,并非迈步那么简单,它和腰胯转动有着密切联系,练好太极步是打好太极拳的基本功,只有脚下轻灵、步法稳固、迈步如猫行,落脚无声,才能全身协调,上下相随,脚下一乱上身就不稳,造成整个身躯畸形,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习练者缺乏对拳理拳法的研究,只注重上肢动作的准确(看光盘只注重上身)忽视对脚下步法的练习,从一定意义上说太极拳练的就是脚下功夫,他既是习练太极拳的基础又是打好太极拳的关键。

纠正的方法:以24式太极拳左野马分鬃步法为例,从左丁步右抱掌开始。

重心全部移至右腿,左脚尖离地,以左胯为轴左腿圆裆开胯,左膝与右脚构成90度角(身体不可转动过大)这时右腿松沉,松左胯,左腿以膝关节为轴,脚面竖直向正前方出脚,不需高抬腿,脚尖不划地就可以,当左脚迈出将落步时,左脚尖微上翘,脚跟轻松落地,再逐步过渡到全脚掌着地,形成左弓步,下一动接右野马分鬃,其步法是左胯回收,左脚蹬伸,贴地不上跷,右腿弯曲,身体后撑,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变虚步,身体左转以左胯带动左脚外撇45度,在重心前移左脚落步踏实的同时,后脚以前脚掌为轴,脚跟稍做外碾,形成瞬间的弓步,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在身体未做左转的情况下,左脚局部踏实,损伤膝关节和踝骨。

在提右脚之前松左胯使脚下产生弹性,右脚上步以头部虚灵顶劲,腰背的抽拉带动右胯及右腿轻轻上提,左实胯拖着右虚胯似沼泽地跋涉,即沉稳又轻灵,虚实有度。

右脚收至左脚内侧完成步法的重心转换。

现今太极拳界对前脚的重心转换持两种见解,一是前脚带重心转换,二是重心稍有后移的转换,两者都是从实战用法提出的,我认为习练太极拳的目的不能就是为了技击,而是为了强体健身,太极拳是阴阳转换,虚实变化中来体现它的价值,而带着重心转换,事毕造成身体重心不稳,换步笨重失掉太极拳轻灵稳健买步如猫行的性能。

为此步法转换,重心必须后移,使前脚变虚重心才能灵活。

右脚收于左脚内侧时,右脚的位臵应随身体左转同左脚在同一方向45度的位臵上,留出圆裆上步的角度。

有些练拳者身体左转右脚收步朝直前方,没有体现太极拳步随身换的技术要领,而右脚上步时向右侧横跨落脚造成裆距过大,转腰不灵。

正确的做法是右丁步始,脚尖离地,左腿松沉,右胯松开并以胯根为轴,右腿圆裆开胯45度,此时右膝关节右脚尖对着正前方,这时右腿以膝关节为轴脚尖自然竖直向正前方出脚,不需高抬腿,脚尖不划地就可以,当右脚迈出将落步时脚尖微微上翘,脚跟轻轻落地,逐步过渡到前脚掌着地,形成右弓步。

2、弓步时前脚尖与膝关节不在一条线上,后脚外撇不和胯。

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习练者出脚脚尖就不正向外偏,不了解圆裆上步的动作要领,上步横宽,造成弓步时前脚尖和膝关节不在一条线上,如不及时纠正会损伤膝关节脚踝骨。

纠正的方法前面已经叙述了不做重复。

有许多练拳者太极拳打了很多年,弓步时光注重前移重心而不顾后脚,使后脚与前腿形成90度,后胯不合。

正确做法是前脚掌落实的同时,松胯沉裆,后退以胯为轴,脚跟贴住地面向后蹬伸形成45度,此时后胯自然里合,这正是太极拳一动俱动周身协调一致技术所在。

只注重肢体的局部运动,光想着膝关节前顶成弓步而后脚外撇,不符合弓步的结构要领。

3、弓步时跪腿,身体往前倾斜弓步时跪腿,身体前倾除了上述提到的只做局部的前弓腿外,另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拳架过高身体沉不下去,迈步受限,步子过短。

二是裆胯不下沉,裆不会走弧线,只会后腿蹬前腿弓。

三是推掌按掌着力前推按。

这三方面原因主要是步法迈不出去所致。

纠正的方法,初学者不要怕吃辛苦,需要加强基本功练习,提高腿部的柔韧性,练拳时尽量下架,身体下沉,上步出脚时复重的后退要向下屈松,左胯松并,这样迈出去的步可以放长,弓步时不容易出现跪腿。

在形成弓步过程中,不要光注重后脚蹬,前腿弓,在前脚跟着地,全脚掌落实时应松腰沉胯,裆走下弧线,形成自然的弓步,这样既可以下肢松沉,不磨损膝关节,又合乎太极拳理。

另外造成弓步跪腿,身体前倾除了步法问题外,着力用手推按也是重要因素。

如揽雀尾的按掌,搂膝拗步、单鞭的推掌等,有些习练者只注重手的动作,不掌握全身的整体运作,结果着力用手推按,造成身体前倾。

依照拳理,手的推按并不仅在手,而是在腰脊的转动下和裆下的弧线运动推动身体往前移动进身。

带动手的推按形成身体的整体运动,腰走先手走后,以腰带手这就是太极拳制造圆和弧线的运动规律,光注重手的动作着力前推,不仅出现跪腿身体前倾,严重时后腿拔根,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太极拳练的是腰和腿的功夫。

4、上下肢脱节动作不协调上下肢动作脱节表现在,下肢动作已做完上肢才开始做动作,或是先做上肢动作后做下肢动作。

以白鹤亮翅接搂膝拗步为例,分解动作是转腰摆臂,丁步托掌,迈步屈肘,弓步搂推。

有些习练者做丁步托掌后,前脚上步时手不屈肘,前腿已做成弓步才开始搂膝推掌,上下肢明显脱节。

正确的做法是迈步时前脚跟着地为虚步,右手屈臂时掌心对着耳朵,这时腰向左转,前脚掌着地落实,因身体是一个整体,腰的左转自然带动左手下搂至体前左膝前,右手随腰左转,小臂内旋转至体前中心线,此时肘尖对地,掌心对着前方,腰继续左转。

裆下沉走弧线,形成弓步,两手在腰的转动下左手搂过膝关节,按至左胯旁,右手推至前方舒指坐腕。

从分解动作可以看出,搂膝推掌的上肢动作都是在腰的转动下和裆走弧线的下肢动作下完成的。

弓步也到位了,左手搂掌右手前推也自然到位,这就是浑身一体的整劲,类似上下身脱节的毛病动作包括野马分鬃、单鞭、双峰贯耳、云手等都应该按着上述搂膝拗步的技术结构,动作原理,要点去做。

太极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无有缺陷处,无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周身节节贯穿,无令丝毫断耳。

搂膝拗步的弓步搂推,野马分鬃的弓步分掌,双峰贯耳的弓步贯拳,必须是上下肢在腰的带动下沉裆走弧线,周身协调,一动俱动,同时到位,练就周身节节贯串的混圆整劲。

二、相似的拳势、动作混淆行拳走架力求动作标准规范,这是太极拳必须遵守的原则,要想打好太极拳,首先要掌握每招每势的动作结构,规格要领。

会打套路并不能说就会打太极拳,只是练拳的初级阶段,不尊重科学,初学时就走弯路,以后的太极路可想而知会越练越偏,想纠正都难。

学拳容易改拳难千真万确,初学者不可忽视。

拳势相似的动作包括,野马分鬃的弓步分掌与揽雀尾的弓步棚势,玉女穿梭的架推掌与闪通背的对开掌,弯弓射虎的射拳与打虎势的贯拳等。

1、野马分鬃的弓步分掌与揽雀尾的弓步棚势要分清野马分鬃的弓步分掌与揽雀尾的弓步棚势有何不同,只要掌握他们各自的动作结构,技术要领就清楚了。

以左野马分鬃为例,所谓的野马分鬃是指在腰的转动下,用肩臂分靠对方,带动左手臂制造一个斜线,定势为顺弓步,左手位臵在左腿上方,肘膝相合,手高与眼平,力点在左肩,身体面对45度东南方向,右手抹采至右胯旁。

揽雀尾的棚势,以左揽雀尾为例,从左托抱掌开始,身体左转面向正前方,左脚上步,裆走弧线变弓步,左小臂随裆弧线从腹前用前臂外侧立圆棚至胸前,力点在前臂外侧,定势为拗弓步,左手捋至右胯旁。

从两势结构上看,一个是分掌,一个是棚臂、一个是抹采、一个是捋手、一个是正前方、一个是东南方、一个是顺弓步、一个是拗弓步,两者的作用点不同,方位角度不同,两手的走法不同,他们之间有本质的区别。

有些习练者学拳不掌握动作结构,技术要领,只会照猫画虎,把两种本不同的拳势混为一谈。

2、玉女穿梭与闪通背玉女穿梭与闪通背稍有相似处,但按各自的动作结构比较还是有较大区别。

一是脚下步法不同导致身体的方向不同,二是手法不同,以24式太极拳为例,玉女穿梭从左托抱掌起,身体左转,上左步脚跟先着地,身体微右转右手下落右助旁,左手外旋上翻掌至额前,续而身体左转,左脚掌踏实,腰胯向下松沉,裆走弧线,行成左弓步,与此同时左手随左转继续上翻掌架至头上方,掌心斜向上,右手从右助旁推至体前中心线。

此步法为拗弓步,身体正对前方,两间平齐。

闪通背的动作结构,从左丁步托掌起,左脚向前上步,脚跟着地,身体右转45度,左手向前平推,右手向后抽架右额上方,手心向外,在双手架推掌的同时,左脚踏实,裆走弧线成左弓步,左手和左脚在同一方向,肘膝相合,身体侧对前方45度。

从玉女穿梭与闪通背的动作结构上看,他们的区别在于从步法上看玉女穿梭为拗弓步,定式时身体对正前方,双肩平齐,闪通背为顺弓步,定势时身体侧对前方,从手法上看,玉女穿梭一手向上翻架头上,手心斜向上,一手斜上方推至体前中心线,两手一上一下。

闪通背一手向前平推,一手向后抽架,手心向外,两手一前一后在一条线上。

掌握两个势子各自的动作结构,规格要领,练拳时动作就不会混淆。

3、弯弓射虎与打虎势弯弓射虎在国家规定套路杨式40、42式太极拳、48式太极拳和传统套路里都有此拳势,其动作结构是,双摆莲后,右脚向右前方落步,脚跟先着地,身体先左转,双掌摆向左侧。

续而身体向右转,双掌随转身经体前向右划弧摆至身体右转,右脚掌落实,重心移于右脚,蹬左腿,弓右腿成右弓步,两掌继续向右上绕转,边绕转边握拳,续而腰微向左转,右拳随左转臂内旋拳心转向外,经右耳侧贯至于右额前,臂呈弧形,拳眼斜向下,左臂外旋上绕。

左拳经胸前随左转向左前击出,左拳在左胸前,拳心斜向外,拳眼斜向上与右拳眼斜相对。

打虎势在国家规定套路里没有单独体现。

48式太极拳和杨式40太极拳有拍脚伏虎和左右伏虎,动作定势时虽然和传统太极拳打虎势相似。

但动作连接和脚下步法有差异,所以要以传统套路打虎势为例做说明,其结构是,以左打虎为例,右蹬脚后,左腿独立支撑身体,左膝微屈,右腿屈收小腿,同时身体微向右转,左掌自左侧向前,向右弧形平摆,掌心转向右,右掌微下落掌心朝下,两掌合劲,右腿落于左脚旁,脚尖着地,续而全脚掌着地,重心全部落于右脚,左脚提起向左圆裆上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