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部编版)

合集下载

新部编版八年级教材历史上册《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部编版八年级教材历史上册《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讲坛上的教授》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

你认识图片中人物吗?这场由众多学者参加的运动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运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二、新课讲授<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教师归纳总结: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展示图片: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学生回答:①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②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③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3.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

教学难点: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讲解五四运动后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2.引入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精神和主张。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范围,如“文以载道”、“白话文运动”等;2.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创新。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1.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冲击,如“民主”、“科学”、“自由”等提出的影响;2.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的推动作用。

4. 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1.简要介绍陈独秀等人物的生平和贡献;2.阐述新文化运动中的重大事件,如“新青年”杂志创办等。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2.认知导入法:通过视频、图片等媒介的呈现,引入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问答法:通过问答方式,促进学生思考和深化认知。

五、教学评价1.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理解程度;2.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的认识和理解程度;3.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的了解程度。

六、教学参考1.《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新文化运动小百科》;3.《陈独秀传》。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本课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新文化运动这一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诸多历史人物、思想和运动,学生可能难以全面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2.难点: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内涵及联系,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各种思想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辅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2.呈现(10分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四提倡四反对”,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学习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的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两面旗帜的学习,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建设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1.立足史料实证,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口号。

(史料实证)2.立足唯物史观,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意义,学会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立足家国情怀,理解陈独秀、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家国情怀)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图表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预习法、材料分析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复习:1、说出我们学过的四次近代反侵略战争,结果如何?2、列举学过的近代对外探索活动,并说明结果。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时间线,便于学生认识到近代化的探索历程是循序渐进的)生:举手回答师:回答的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将会顺着历史的车辙继续了解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中国近代的探索。

我们先通过两则材料来,了解一下当时中国的社会状态。

通过阅读材料你能总结出什么现象?新授:环节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教师出示材料:材料一: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材料二:1914年9月25日,袁世凯颁发《祭孔令》。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三册教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三册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因和背景;2.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3.掌握新文化运动中知名人物及其思想。

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起因和影响;2.新文化运动中知名人物及其思想。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2.如何掌握新文化运动中知名人物及其思想。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让学生先行阅读教材《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三册》第十二课“新文化运动” 部分,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因和影响;明确新文化运动中的知名人物及其思想。

重点解析1.新文化运动的起因和影响新文化运动起源于五四运动后,反对传统文化和儒家道统,倡导现代科学、民主主义、个人自由和人格解放。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仅仅在于推崇现代思想和文化,同时也体现了对先进思想和文化的接纳和吸收。

新文化运动在学术领域、文学领域、艺术领域和革命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新文化运动中知名人物及其思想① 鲁迅:倡导以自由独立的精神,探索和反映真实生活,批判现实社会的不公和黑暗。

他的代表作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② 陈独秀:主张推崇科学、民主和君主立宪制度,反对传统的封建文化和古代文明。

他的代表作包括《我的驳斥》、《中国文化要义》等。

③ 胡适:主张注重科学和知识,推崇“实用主义”和“民主主义”,提倡自由思想和个人自由。

他的代表作包括《胡适文选》等。

练习驱动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都有哪些思想?2.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体现在哪些领域?3.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学评价通过本次课堂教学,学生能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因和影响,掌握新文化运动中的知名人物及其思想,能够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深远影响,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第12课新文化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史和主要内容;2.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3.加深对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冲击及其意义的认识。

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史和主要内容;2.新文化运动的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的冲击及其实现现代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1.新文化运动的实现现代化的道路;2.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对现代化的推动力量。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图片和引言,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大致背景和动因,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大体的认识。

提出问题(10分钟)通过提问,引出以下问题:1.新文化运动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2.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是如何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观看视频(15分钟)让学生观看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视频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展开讨论,发掘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力量,然后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知识讲解(20分钟)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其实现现代化的道路进行讲解,重点是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的讲解,以及如何从新文化运动所体现的思想中得到我们需要的知识。

思考练习(20分钟)让学生完成一些考试题目和思考练习,以检测对于新文化运动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思考能力。

教学总结(5分钟)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史和主要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并强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力量和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对现代化的推动力量进行讲解,这一部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

因此,在分组讨论的环节中,需要加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展现个人思考和理解的能力。

另外,在课前需要做一些资料的准备,以便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和背景。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史和主要内容,并对于新文化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力量有更深刻的体会。

第12课新文化运动-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三册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三册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三册教案一、课程背景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它为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本课以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三册为教材,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发展、成果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发展、成果和影响。

2.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

3.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增强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知和认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图像、短片等方式,引入新文化运动的主题。

2. 课文导读(10分钟)由教师简要讲述文章大意、难点和重点。

3. 课文学习(60分钟)•阶段一:背景和发展(20分钟)1.简述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2.学习著名思想家和文化人物的生平和具体思想。

•阶段二:成果和影响(20分钟)1.学习新文化运动推动的各方面的改革和成果。

2.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和影响。

•阶段三:文化价值(20分钟)1.总结新文化运动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2.分析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4. 总结反思(10分钟)通过提问和回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收获。

四、课后作业1.请学生自行搜索,深入研究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具体贡献和影响。

2.请学生就新文化运动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写一篇小论文,字数不少于500字。

五、教学反思此次教学统一安排,内容全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但是,在教学中应该注意教学顺序的控制,不要脱离课文主题,建议采用讲授和互动结合的方式,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帮助学生思考并陶冶情操,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加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各个方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3.史料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2.课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历史意义等相关资料。

3.史料: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特点。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掌握程度。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联系现实生活,探讨新文化运动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简述新文化运动的过程,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大致过程,包括陈独秀与《新青年》,蔡元培与北京大学等。

【过程与方法】以五个“一”为线索,借助史料和历史问题,勾勒课堂主线。

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树立论从史出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青年的精神,进一步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与手段】史料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创设情境法【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1.呈现情境:以发电报的方式,礼貌的拒绝某位好友的工作推荐。

教师讲述:同学们这是民国时期的关于白话文与文言文之争的一则小趣闻,当时的胡适先生从学生中选出了一个答案,自己也给出了一个答案。

呈现史料:学生答案——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

先生答案——干不了,谢谢。

教师讲述:这场有关白话、文言之争的运动是如何发生的?最终的结局如何?(学生活动)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拟定电报,并交流成果(设计意图)通过发电报的活动,引出白话文言之争,在活跃气氛的前提下,进入新课的学习2.出示课题:新文化运动二、新课讲授教师讲述: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以五个“一”为线索。

(1)一个人物(2)一本刊物(3)一所学校(4)一个群体(5)一个声音(设计意图)借助五个“一”的线索,吸引新课的学习,铺垫本课的基本架构。

(一)一个人物呈现图文史料:陈独秀的图片及简介文字。

(1)从少年时候起,陈独秀就不算默默无闻。

17 岁以第一名进学成为秀才, 在当地就是名人。

(2)但真正使他名满天下的,还是他的文章和他所办的刊物, 特别是《新青年》。

(3)领导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教师设问:你对陈独秀有何印象?他因何而名满天下?陈独秀为何要创办《新青年》?(学生活动)畅所欲言,说说陈独秀名满天下的原因以及你对陈独秀的大致印象。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文字或图片材料展示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的课堂里师生间问候官气十足的情形。

(老师: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好!终生:大人好!老师:老爷们辛苦了!终生:升官发财!)进而引出北大的这种风气随着一场运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旧闻拾遗1:袁世凯率文武百官祭孔;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2.教师提问:材料一报道了袁世凯的哪些行径?他接受“二十一”条的目的是什么?提示:复辟帝制;以换取日本的支持,实现皇帝梦3.旧闻拾遗2:《女子世界》是专为女子创办的杂志。

近日该杂志大量登载节烈女子事例,主张男子多纳妻妾,要求女子独守贞操,反对婚恋自由。

4.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5.问题思考: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紧迫任务有哪些?当时有哪些著名人物认识到这一点?提示: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6.图片展示:展示陈独秀照片和《青年杂志》和《新青年》封面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表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过程。

提示:1915年创办人陈独秀地点上海杂志名称《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1917年代表人物胡适、李大钊、鲁迅地点北京杂志名称《新青年》《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目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思想革命1.材料展示:材料一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材料二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以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的历史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可能仍停留在表面。

学生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

2.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内涵和意义。

3.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预习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

2.呈现(10分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以及他们对中国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之间的关系。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关于新文化运动的问题,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公开课教案_5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公开课教案_5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历史背景,认识《新青年》在推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作用。

知道胡适首倡“文学改良”运动以及陈独秀发起“文学革命”的意义。

了解鲁迅、李大钊的代表性作品,并通过这些作品探讨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贡献。

结合课文中《新青年》的创办及其宣传、文学革命的发动及其影响,以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主张,通过讨论或其它形式,探讨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课文的讲授,组织学生思考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原因。

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可结合文言文的学习,与白话文进行比较,探讨白话文的兴起对文化传播和发动民众方面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能够从身边的实际经验出发,来更加深刻认识和理解历史现象,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在民族危机日渐加深、国家动荡日重的状况下,积极思想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探索精神,学习他们爱国自强、不断求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通过学习,认识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有力冲击了千百年来束缚中国人心灵的封建道德和封建意识,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为随后五四爱国运动的兴起准备了思想条件,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培养从历史角度,具体地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作用,避免片面的脱离历史实际的空泛议论,培养求真求实的学习风尚。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1.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2.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对当时人们起到的思想解放作用。

二、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展示北大校园中苏格拉底和塞万提斯的雕塑。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注释,帮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程,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需要结合已学知识,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

此外,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中的诸多历史人物、事件还需进一步挖掘,以便更好地把握新文化运动的内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中追求、科学、民族独立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内涵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再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自主探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等。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分析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内涵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生动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材:准备充足的教材,供学生自主学习。

3.历史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便于课堂上展示和分析。

4.分组讨论:提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便课堂上进行合作探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优秀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优秀教案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
——《新青年》第七卷第五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历史意义的认识?先辈们的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不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主阵地:《________》和________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知识点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主要内容:抨击________和旧文化,鲁迅的白话小说《________》,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提倡________与________,这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提出;________革命,________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________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陈独秀发表《____________》,主张推到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授课时间
月日
总第课时
目标要求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
2.学会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培养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学习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法教具




学习内容
个人设计
导入新课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阅报以外,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

教学设计2: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设计2: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围绕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史料研读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和影响;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它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魏源、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四人的图片。

设问:结合图片思考,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目的达到了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魏源作为中国近代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主张向西方学习器物,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李鸿章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也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康有为和孙中山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

中国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从器物到制度,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主张学习方的民主共和制,但均未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现状。

这就使先进的中国人继续向西方寻找真理,它们开始从文化心理面,起了一场更大规模的民族反思的浪潮,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第12课新文化运动(二)、讲授新课: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提问:为什么要发起新文化运动?生小组交流,回答。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新文化运动》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认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主要思想,从而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新文化运动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需要结合已学知识,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

此外,学生对本课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思想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课堂讲解和资料查询来加深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流派的辨析,以及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谈话法: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3.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思想。

4.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

2.参考资料:相关的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图片、图表、文献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情况。

新课标《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课标《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学会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2.过程与方法领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袁世凯祭天的图片,通过回顾袁世凯复辟帝制这一社会局面,来引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教师提出问题: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结局如何?之后中华民国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局面?辛亥革命后,两位西方来的“先生”在思想文化领域里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你知道他俩是谁吗?为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二、新课讲授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教师引导:结合导入新课时所提的问题,介绍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中华民国政局混乱,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教师出示《青年杂志》《新青年》的图片:结合图片介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补充:教师出示陈独秀、陈独秀纪念邮票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了解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

出示图片:教师出示《敬告青年》一文的图片,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哪些。

提示: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3.教师介绍新文化运动的旗号和主要阵营:补充:教师出示蔡元培的照片和相关介绍,突出蔡元培对新文化运动的积极作用。

展示图片:教师出示北京大学的教授们的合影照和新文化运动油画等材料,帮助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不同思想流派的知识分子展开了一场学术争鸣。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1.教师引导: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部编版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案

部编版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案

交流
展示
四、点拨:(5分钟)
1.教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指导学生根据知识体系完整掌握新文化运动知
识。

2.依据教师的补充讲解,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准确理解新文化
运动的积极性和局限性。

五、小结:
知识脉络:回顾、梳理本课知识结构。

检测

反馈
六、检测与反馈:
1、如果你要研究新文化运动的有关问题,主要应该参考()
A. 《万国公报》
B. 《民报》
C. 《新青年》
D. 《申报》
2、20世纪前期,我国发生了一场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他们高举“民
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3.下列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中创作了《狂人日记》和《孔乙己》的是()
A. B. C. D.
4、它是人才鼎盛、学术兴旺的最高学府,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

这里
的“它”是指()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北京大学
D.北洋大学
新文化运动中以新文学形式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白话小说是()
A.《敬告青年》
B.《狂人日记》
C.《文学改良刍议》
D.《文学革命论》
6、新文化运动前期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
在()
A.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
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

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展示图片:
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
学生回答:①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
②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
③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适、
李大钊、鲁迅等;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目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内容诠释
抨击旧道德
旧文化
针对尊孔复古的逆流,《新青年》
强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
统道德和文化
提倡民主与
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只有民
主科学才能救中国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
❸板书设计➷
标志:
兴起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
提倡文学革命
积极: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
消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片面性
❹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对比,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学生能根据材料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采用讨论法分组合作,课堂气氛活跃,且能对新文化运动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