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作用下植被破坏的理论研究
坡面薄层水流柔性植被的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坡面薄层水流柔性植被的力学特性试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964b81f6edb6f1aff001f66.png)
图 2 试 验 段 位 置 示 意
2 实验过程与参数计算
2 . 1实 验 过 程
到草地坡面流速计算公式计算流速:
, j
一
图 1 实验 装置 示意 图及装 置 照片
V=0 0 4 2 5 A ,
来表 征坡面流 阻力。 对坡面流的研究主要集 中于以水流在 不 同植被条件 下的水动力特性,如闫旭峰等【 4 】 ’钟强等『 5 j 通过 研 究发现柔 性植被覆 盖下 的坡 面流阻 力系数随 单宽流量变
化 不 显 著 ,但 随着 坡 度 的增 大 阻 力 系 数 是 减 小 的 ,而 刚 性 植
8
论
著
坡面薄层水流 柔性植被 的力学特性试验研 究
李 婷 黄丹青 ’ 王协康
( 1 。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工程 学院, 四川 成都 6 1 0 0 6 5 ; 2 . 四 川大学水 力学与 山区河流开发保 护国家重点实验 室, 成都 , 6 1 0 0 6 5 )
摘 要 :利用坡面流模拟装置 ,进行 了系列坡 面流实验 ,研究 了柔性植被在坡面薄层流下的偏 幅与所受 力矩 的关系,结果表
p :
’ l
被覆盖 下的坡面 流阻力系 数和单 宽流 量呈现 良好的正 向幂
函 数 关 系 。但 是 以植 被 作 为研 究 对 象 的研 究 十 分 欠 缺 ,如 在
坡面水流作用 下植被 的力学特性研究 。 本实验用塑料薄片模
拟 柔 性 植 被 ,初 步 分析 了在 坡 面 薄 层 水 流 作 用 下 柔 性 植 被 叶 片 的 偏 幅 与 所 受 力 矩 的 关系 , 为 进 一 步 探 讨 坡 面 薄 层 流 下 植 被 的力 学 特 性 提 供 了 科 学 依 据 。
水力侵蚀
![水力侵蚀](https://img.taocdn.com/s3/m/0e15f901a6c30c2259019e0f.png)
一、水流剥蚀作用过程水流剥蚀作用是指在水流的作用,土壤颗粒发生滚动和滑动的过程。
由于在水流中,上层的水流流速高,压力小,下层的水流流速低,压力大,因此会产生一个上举力,当土壤颗粒的粒径与质量符合启动需求时,便会因上举力的作用而离开河床,发生滚动,跳跃和滑动。
二、简述旋移质与推移质的运动过程当土壤颗粒离开河床,即发生跳跃时,会随水流向强运动一段距离,由于自身的重力作用,会再次冲下河床,对河床产生撞击作用,作用的大小取决流速和高度,如果作用力小,则不能再次跳跃,弱作用力大,则会再次跳跃。
这是推移质的运动过程。
由于水流存在紊乱,会形成大小不一的漩涡,若颗粒跃起后有可能被漩涡卷入到更高的流层中,随水流以相同的速度向前运动,这样的泥沙即是旋移质。
其中推移质的运动不是连续的。
三、什么是水流的挟沙力?它一般取决于哪些因素?水流挟沙力既是指在水流一定的条件下,能够挟运泥沙的数量。
水流的挟沙力一般收到水流的速度,以及自身的含沙量。
当水流的含沙量大于该段水流的挟沙量时,多余的泥沙便会沉积,反之会从该段水流中卷起更多的泥沙。
一定含沙量的水流精工某段水流时,水流的泥沙量全部通过,且无变化,这时的泥沙量就是该水流条件和你啥条件下的水流挟沙力。
4 雨滴的特性包括哪些方面?雨滴的特性包括雨滴的大小、分布、形状、雨滴到达地面的速度、能量以及降雨的强度,降雨历时等。
5 影响溅蚀的因素有哪些?影响溅蚀的因素的主要有几类:一、气候因素,主要包括降雨和风力。
降雨的强度会导致雨滴特性的变化,对溅蚀力有很大影响,风力因素主要是风会加大雨滴的冲力,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可以改变打击的角度,并将剥蚀的土壤吹向更远的地方。
二、地形因素,主要考虑坡长、坡度、坡向三方面原因。
三、土壤因素,土壤的团粒结构以及结胶能力是土壤抵抗寝室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植被因素,植被一方面高大的乔木可以有效降低雨滴下冲时的动能,减少雨滴对土壤的溅蚀力,另一方面地表的植被可以有效阻挡雨滴直接接触土壤,起到缓冲作用,同时,植被可以使得土壤团粒性增强。
植被对水土流失防御作用的实验验证
![植被对水土流失防御作用的实验验证](https://img.taocdn.com/s3/m/e19a421cf18583d0496459be.png)
箕 底部 平 滑 ,摩 擦 系数 较
图 1 研 究 思 路 图
小 ,故将 角度设定为 l 0 。 , 实验中开始的两分钟为0 。 , 后调整 为l 0 。 。第一次 失败
表 1水土流失影 响因素控 制情况及其取值
的实验放土壤 的木板倾角为
2 5 。 )
④将饮料瓶倒置 ,揭开 底部小孔封 口,让水滴滴入 土壤 中,实验过程 中移动饮 料瓶的底部 ,让水滴均匀地
一 垒 2 0 1 4 年 第 4 期
研 究 性 学 习
植被对水 流 防御作用的实验验证
汪 洋 杨 晓恬 吴 砚吟 夏 芸 高 盼
时
黄
莉
郑
静
叶 根亚
指导 教 师 :卢 晓 旭
倩
( 南京市第四中学, 江苏 南京 2 1 0 0 2 9)
摘 要 :植 被 对水 土 流 失具有 防御 作 用。 为 了验 证植 被 对 水 土流 失 防御作 用的存 在 和其 防御 作 用 的 大小 ,人 工堆 积 了面积 7 5 0 c m 的有植被 覆 盖和 无植 被覆 盖 的 两堆土体 , 采 用人 工模 拟 降水 的方 法进行 实验 , 持续 1 O 分钟 左右 降水 ,
“ 高 中地 理新课 程远 程研 修课 程 的 开发” 项 目 ( 主持 人 :林 培英 )的课程 学 习资 源。
6 0
研究性学 习
2 0 1 4年 第 4期
堡
( 2 ) 无植 被保护 的 土壤 侵蚀实验
③ 将 簸 箕 底 部与 水 平 面保持一定的倾角 。 ( 因簸
发现有定量呈现实验结果或定量观测倾向的研究 ,成果 多为实验设计 ,部分含有定性观测的要求 剖 。定 性的实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 能验证规律 ,但缺少精
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和总结
![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和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caa0655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73.png)
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和总结水土流失是指土壤中的水分和土壤颗粒被雨水或水流带走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农田、坡地和修复过的裸露土地上尤为突出。
水土流失对于土地生产力和环境稳定性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以下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分析和总结。
一、降雨量和降雨强度降雨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降雨过程中,强烈的降雨将土壤表面的颗粒冲刷走,沟壑和深层次的河道形成,造成土地的侵蚀。
降雨量的增加和降雨强度的增加都会增加水土流失的风险。
二、坡度和坡长坡度和坡长都是导致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
当坡度超过一定值时,重力作用使得雨水迅速流淌,提高了土壤被侵蚀和冲刷的可能性。
研究发现,坡度愈大,产流速度愈大;而坡长对产流速度影响不大,但对侵蚀速度影响较大。
因此,坡度愈大,土壤流失的风险愈高。
三、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例如,过度开垦农田、过度放牧和采伐森林等活动,破坏了自然植被的保护作用,使土壤暴露在水雨侵蚀之下,增加了水土流失的风险。
四、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是减缓水土流失的关键因素。
植被的根系能稳定土壤,抵抗雨水和水流的冲击,减缓土壤侵蚀和流失。
同时,植被的枝叶和地面茎叶能有效阻挡雨滴的直接冲击,降低雨滴对土壤的破坏。
缺乏植被覆盖的区域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五、土地耕作方式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也是导致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过度耕作和犁地时没有采取措施保护土壤,容易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易被水流冲刷。
此外,缺乏合适的田间排水设施也会加剧水土流失的程度。
六、人类活动和管理不当人类活动和管理不当也是导致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例如,大规模的土地改造工程和建筑活动,未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土壤,使原本稳定的土壤遭受水流冲刷和侵蚀。
此外,排放工业废水和污水直接进入河道,使河水富含有机物和重金属,加速了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影响了土壤的质量和抗侵蚀能力。
综上所述,水土流失是一个复杂的自然和人为交互作用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
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坡度和坡长、土地利用方式、植被覆盖率、土地耕作方式、人类活动和管理不当等因素都会影响水土流失程度。
科学探索侵蚀实验报告
![科学探索侵蚀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0a4ded7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de.png)
一、实验背景土地侵蚀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土壤、植被等土地资源遭受破坏的过程。
为了了解不同因素对土地侵蚀的影响,我们开展了本次科学探索侵蚀实验。
二、实验目的1. 探究坡度、植被覆盖、降雨量等因素对土地侵蚀的影响;2. 分析不同条件下土地侵蚀的程度;3. 总结预防土地侵蚀的有效措施。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两种饮料瓶,瓶底上分别扎大孔、小孔)、不同高度的垫高材料、水、接水容器;2. 实验设备:水槽、喷壶(可用瓶盖戳孔的塑料瓶代替)。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场地,将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分别铺在水槽中;2. 在水槽的一侧开孔,模拟不同坡度;3. 在水槽中铺上报纸和塑料薄膜,模拟不同植被覆盖;4. 使用降雨器模拟不同降雨量;5. 观察并记录不同条件下土地侵蚀的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坡度对土地侵蚀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坡度越大,土地侵蚀的程度越严重。
这是因为坡度大时,水流速度加快,土壤更容易被冲刷走。
2. 植被覆盖对土地侵蚀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有植物覆盖的土地侵蚀程度明显低于无植物覆盖的土地。
这是因为植物可以固定土壤,减缓水流速度,减少土壤侵蚀。
3. 降雨量对土地侵蚀的影响在降雨量较大的条件下,土地侵蚀程度明显加剧。
这是因为降雨量大,水流速度加快,土壤更容易被冲刷走。
六、实验结论1. 坡度、植被覆盖、降雨量等因素对土地侵蚀有显著影响;2. 植被覆盖可以有效减少土地侵蚀;3. 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应采取合理措施,如植树造林、修建梯田等,以减缓土地侵蚀。
七、实验拓展1. 研究不同植被对土地侵蚀的影响;2. 探究不同土壤类型对土地侵蚀的影响;3. 研究土地侵蚀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使我们了解了土地侵蚀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土地侵蚀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今后的生产生活中,我们要关注土地侵蚀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水土保持学原理
![水土保持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2a5cee57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a0.png)
水土保持学原理1.名词解释1.土壤侵蚀: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2000,2002,2003)2.侵蚀基准面:水流下切接近某一平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往下侵蚀,这一平面称为侵蚀基准面,又称水流侵蚀基准。
指控制河流下切深度的一个面状的界限,在这个界限以下,河流侵蚀能力消失,不再加深河床,也简称侵蚀基面。
河床上的坚硬岩坎,可控制岩坎以上河段下切的深度,支流汇入主流的河口处可控制该支流下切的深度,这种控制局部河段或支流下切深度的基面称地方侵蚀基面。
对所有入海河流来说,海面是最终控制其下切深度的基面,因此海面也称终极侵蚀基面或总侵蚀基面。
当然,河流在入海之后,其动能一般并不立即消失,有时在海底的一定深度内还会继续塑造出一段槽床;另外,在远离河口的大河河床上,由于强烈的旋涡流的冲蚀,也会出现比海面还低的深槽或壶穴。
但这些都是局部的现象。
从宏观上看,海面仍然是控制河流下切的总的基面。
侵蚀基面的变化会引起河流作用的变化。
在侵蚀基面上升时,由于水面比降减小,近基面处河流一般发生堆积;在侵蚀基面下降时,如果出露的河床坡降较大,一般会发生溯源侵蚀。
(2000,2001)3.风力侵蚀: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
风对地表所产生的剪切力和冲击力引起细小的土粒与较大的团粒或土块分离,甚至从岩石表面剥离碎屑,使岩石表面出现擦痕和蜂窝,继之土粒和沙粒被风携带形成风沙流。
气流的含沙量随风力的大小而改变,风力越大,气流含沙量越高。
当气流中含沙量过饱和或风速降低时,土粒和沙粒与气流分离而沉降,堆积成沙丘或沙垅。
土粒脱离地表、被气流搬运、沉积3个过程是相互影响穿插进行的。
风蚀的强度受风力强弱、地表状况、粒径和密度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当气流的剪切力和冲击力大于土粒或沙粒的重力以及颗粒之间的相互联接力,并能客服地表的摩擦阻力,土沙粒就会被卷入气流,而形成风沙流,之后,风对地表的冲击力增大,因粒径和地表状况而异,通常把细沙开始起动的临界风速(5m/s)称为起沙风速。
水力侵蚀的发展过程及特点详解
![水力侵蚀的发展过程及特点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4dc26e9f08a1284ac8504368.png)
(一)降雨因素
1、降雨侵蚀力
2、径流侵蚀力
3、降雨动能和径流位能的综合影响
(二)地质因素
1、地面组成物质 2、新构造运动
3、侵蚀基准面变化
(三)地形因素
1、坡度
2、坡长
3、坡度、坡长的综合影响
4、古代侵蚀地形
五、山洪侵蚀
一、 山区洪水类型
波浪在浅水区的变形
波浪到达浅水区后,海底的摩擦使上下层水质点之间产生 速度差,波浪形态将由圆形变为椭圆形,进而变成前坡陡、 后坡缓的不对称形态,最终导致波峰倾倒,波浪破碎,形成 激浪流。
海浪、湖流及库流 当波浪以巨大的能量冲击海岸时,水 体本身的压力和被其压缩的空气,对海岸产生强烈的破坏, 即冲蚀作用。
六 、 海岸、湖岸及库岸浪蚀
水流作用
(1)冲刷:水流的侵蚀作用
下蚀(下切侵蚀、切蚀) 侧蚀 (旁蚀) 溯源侵蚀
(2) 搬运(输移):搬运方式
水流挟沙能力
(3 ) 泥沙堆积(沉积) (4 ) 侵蚀、搬运、沉积的关系
悬移 悬移质 推移 推移质
水流剥蚀作用
水流剥蚀也就是地表泥沙被水流带走,沙粒可以呈滑动 或滚动形式运动。是否发生剥蚀可根据泥沙起动条件来判断。
(不连续的侵蚀点) (面蚀结束沟蚀开始)
层状面蚀:地表径流很分散,流速、流量都很小,表层土粒均匀 变薄。
细沟侵蚀:地表凹凸不平和土壤抗蚀性的差异引起的坡面细小的 股流。
鳞片状侵蚀:在植被破坏、弃耕或过度放牧荒地上,由于地表盖 度的不均匀所引起的面蚀不均匀分布。
砂砾化面蚀:土石山区,由于中细土粒被径流冲走,砂砾增多。
六、海岸、湖岸及库岸浪蚀
一、海岸带划分
水土保持学的主要原理
![水土保持学的主要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4c86f029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90.png)
水土保持学的主要原理水土保持学是研究如何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利用水土资源的学科,其主要原理包括水土流失控制、土壤改良、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恢复等。
下面将对这些主要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一、水土流失控制是水土保持学的核心原理之一。
水土流失是指在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下,水流、风力、重力等作用下,土壤被剥蚀、冲刷和沉积的过程。
水土流失不仅会造成土壤质量下降,还会导致水质污染、洪涝灾害等问题。
因此,控制水土流失是保护水土资源的关键。
具体措施包括植被覆盖、修筑滞洪设施、梯田建设等,以减缓水流速度,防止土壤被冲刷。
二、土壤改良是水土保持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土壤改良是通过调整土壤结构、改进土壤肥力和提高土壤水分保持能力,以提高土壤质量的过程。
常见的土壤改良措施包括施加有机肥料、石灰调节土壤酸碱度、深翻耕作等,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从而促进作物生长。
三、水资源合理利用是水土保持学的重要原理之一。
水是生命之源,合理利用水资源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水资源合理利用包括节约用水、合理分配水资源、开展水资源综合管理等。
例如,采取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可以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
四、生态恢复是水土保持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
生态系统是自然界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生态恢复是修复、重建或改造破坏的生态系统,以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恢复。
生态恢复包括恢复植被、保护野生动物、修复水体等。
例如,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可以恢复土地的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
水土保持学的主要原理包括水土流失控制、土壤改良、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恢复等。
这些原理是保护和利用水土资源的基础,通过科学的措施和方法,可以有效地保护和改善水土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只有坚持水土保持原理,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植被混凝土抗雨水冲刷性能试验研究
![植被混凝土抗雨水冲刷性能试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dfebde66294dd88d0d26b3f.png)
采用 自来水。试验设 备包括磅 秤 、 电子天平 、 砝码 天
平、 铁锹 、 称量桶 、 水桶 、 水瓢 、 拌合台、 振 捣棒 、 1 0 c m× 1 0 e m×1 0 c m 试验 模具 、 降雨模 拟 系 统 、 1 L容 积 的 烧 杯、 与水平 面 成 7 0 。 的 支 架 。试 验 内容 包 括 制 作 水 泥 含量 ( 此处 水 泥 含 量 是 指 水 泥 与 土 的 质 量 比 , 并 非 水 泥在植 被 混凝 土基 材 中所 占的 比例 ) 分别为 4 %、 5 %、
一
同 的水 泥 含量 和龄 期 下 的侵 蚀模 数 , 了解植 被 混 凝 土 冲刷 侵蚀 量 与各 因素 之 间 的关 系 , 为 进 一 步 弄 清 植 被
体化 发展 。在这 种 发 展 趋 势下 , 植 被混 凝 土 生 态 防
护 技术 也逐 渐 发展 起来 。植 被混 凝 土生态 防护 技术 是
时又受人类活动的干扰 , 各种 因素之 间存在着错综 复 杂 的相互 关 系 J 。 土壤 冲 刷 的影 响 因 素 一 般 有 降 雨 的溅蚀力 、 径流量的大小、 土粒分离的难易程度 、 水流
冲刷 携 带泥 沙 的能力 等 , 这 些 因 素影 响力 的大 小 又 取 决 于雨滴 的动能 、 雨 滴 数 量 及 降雨 强 度 、 地质 、 土 质 类 型及 结构 、 坡度 、 植被 、土壤含 水量 以及 各 种形 式 的水
灾 害 的发生 机 理 以及 相 应 的防护 治理措 施 已成 为 国 内
性 问题 是定 量研 究 , 也 就 是 对 植 被 混 凝 土 的 冲刷 量 做
流水对岩石实验报告(3篇)
![流水对岩石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3a68102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bc.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流水对岩石的侵蚀、冲刷和搬运作用,以及这些作用对岩石形态和结构的影响。
通过模拟自然流水环境,观察和分析岩石在不同流速、不同颗粒大小和不同岩性条件下的变化,以加深对流水侵蚀作用机制的理解。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不同岩性的岩石样品(如花岗岩、砂岩、石灰岩等),不同粒径的沙粒(如细沙、中沙、粗沙等)。
2. 实验设备:水槽、水泵、流量计、计时器、量筒、天平等。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 样品准备:将不同岩性的岩石样品切割成相同尺寸的小块,并记录其重量和尺寸。
2. 水槽准备:将水槽放置在实验室内,确保水槽底部平整,水位高度适宜。
3. 流速设置:通过调整水泵的转速,设置不同的流速(如0.1 m/s、0.5 m/s、1.0 m/s等)。
4. 颗粒大小设置:将不同粒径的沙粒分别放入水槽中,确保沙粒均匀分布。
5. 实验进行:将岩石样品放入水槽中,开启水泵,记录实验时间。
6. 观察与记录: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岩石样品的侵蚀、冲刷和搬运情况,并记录相关数据。
7. 数据处理:实验结束后,清洗岩石样品,称量其重量,测量其尺寸变化,并分析实验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侵蚀作用:随着流速的增加,岩石样品的侵蚀程度逐渐加剧。
流速为0.1 m/s 时,岩石表面仅出现轻微的划痕;流速为0.5 m/s时,岩石表面出现明显的沟槽和凹坑;流速为1.0 m/s时,岩石表面出现严重的剥蚀和破碎。
2. 冲刷作用:流速对岩石样品的冲刷作用显著。
流速为0.1 m/s时,岩石样品基本保持原状;流速为0.5 m/s时,岩石样品表面出现大量沙粒沉积;流速为1.0 m/s时,岩石样品表面沙粒沉积明显增多,甚至出现部分岩石样品被冲走的现象。
3. 搬运作用:随着流速的增加,沙粒对岩石样品的搬运作用增强。
流速为0.1m/s时,沙粒仅对岩石表面产生轻微的磨损;流速为0.5 m/s时,沙粒对岩石样品的磨损加剧,部分沙粒开始搬运;流速为1.0 m/s时,沙粒对岩石样品的搬运作用显著,部分岩石样品被冲走。
植被阻延径流及其固土抗蚀机理
![植被阻延径流及其固土抗蚀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1fad61a0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5e.png)
植被阻延径流及其固土抗蚀机理说到植被的作用,大家可能都知道它能够“绿化环境”,让空气更清新,甚至还能美化风景,但是,如果你问我植被究竟对土地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咱们可得聊聊它在阻延径流和固土抗蚀方面的妙招。
植被不仅是自然界的美丽装饰,它可是一位真正的“环保小英雄”,默默为我们守护着土地,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大地母亲的“肌肤”。
这说起来就像是在给土地做保养,植被就是那个“护肤专家”,把土地打理得妥妥的,不让水流带走土壤,也不让风暴一吹就把地皮刮走。
径流这个事儿,大家听了可能就觉得是一件“远水不救近火”的事儿,反正离我那么远,跟我没关系。
可偏偏它就在你身边,尤其是在大雨过后,雨水看似是恩赐,但它一来,原本坚实的土壤就像“脱口秀演员”一样,跟着水流“走得无影无踪”,一场大雨过后,河流旁边的土壤就像是被“吞噬”了一样,啥都不剩。
这时候,如果有植被站出来做个“拦路虎”,它就能帮土壤撑住阵地。
你看,植物的根系可是相当给力的,不光是给树木站稳脚跟,它们还在地下“捆绑”着土壤,防止水流“乱窜”。
这就像你在打球的时候,有人帮你挡住对方的进攻,才能顺利得分。
树木和草丛,正是扮演了这种挡水的角色。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这植被到底怎么能“帮着”抗水流呢?其实啊,植被的根系起了大作用,它们的根就像是一个个细小的“管道”,把土壤紧紧地捆在一起,不让水流在土壤表面肆意奔腾。
根系还会形成一个“网格结构”,增强土壤的抗侵蚀能力。
你想啊,土壤原本是松松软软的,一旦被水流冲刷,就容易流失。
但如果植被的根系牢牢抓住它,水流再大,也没那么容易把它们带走。
就像是一块石板,如果地面上有了一层泥土,再加上几根草根儿,就算是大雨也不容易把泥土给冲走,反而能“稳稳当当”地保护住大地。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植物不仅仅是“拦水”,它们的叶子和枝干还发挥着别的妙用。
比如,叶片可以减缓降水的速度,阻止雨水“直击”地面,避免地表土壤直接被水流冲刷掉。
这些“天赋异禀”的植物们,每一片叶子都能起到防护作用,就像是一把把伞,在上空把雨水轻轻地“托住”,让它慢慢渗透到土壤中,不会让水一下子倾泻而下。
水文学原理
![水文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aa362cbf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79.png)
水文学原理
水文学原理是指关于水的形成、运动和分布规律的科学研究。
它涉及到地球上的水循环、水的特性以及水对地球生态系统的作用等方面。
水文学原理是现代地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对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灾的预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首先,水文学原理研究了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从气态水蒸气转变为液态水和固态水的过程,然后再通过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方式回到大气中的过程。
水文学原理通过研究水蒸气的生成和凝结、降水的分布特征以及地表和地下水的动态变化等问题,揭示了水循环的机制和规律。
其次,水文学原理研究了水的特性和水流的运动规律。
水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水文学原理通过研究水的密度、粘度、溶解度等特性,揭示了水流的运动规律,包括水流的速度、流量、水位的变化等。
这些研究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工程的设计和河流的治理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最后,水文学原理研究了水对地球生态系统的作用。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之源,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水文学原理通过研究水对土壤、植被和动物的影响,揭示了水对地球生态系统的调节和影响机制。
这对于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综上所述,水文学原理是对于水的形成、运动和分布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它通过研究水循环、水的特性和水对地球生态系统的作用等方面,揭示了水文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水文学原理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以及水灾的预防和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综述植被水土保持的作用机理
![综述植被水土保持的作用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13e4419d7e21af45b207a89c.png)
综述植被水土保持的作用机理植被被喻为人类的朋友,它不仅庇护和养育着人类从远古走向文明,而且保护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植被的生态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有改善环境、保护环境等作用。
比如植被能改善空气质量、调节温度、减少噪音等;在保护环境方面,植被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监测大气污染等作用。
植被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在生态系统中有着独特的作用。
而且,研究植被这方面的功能对自然保护、景观管理、防御山洪、减少地表径流及土壤流失等研究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植被对水土保持产生影响的内在机理植被的水源涵养是植被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功能,根据植被的空间分布,可以将其划分为冠层、干层、地表及枯枝落叶层、地下根系分布层。
大气降水进入植被生态系统,首先接触冠层,植被冠层除了对降水具有截留作用外,还对降落在冠层上的降水在向下移动过程中产生再分配的作用。
沿着植被的干层流到地面形成干流。
地表的枯枝落叶层具有很大的持水能力,可以有效吸持降落到地表的水分,延缓地表径流的流速,增加入渗时间。
而地下根系层除了能够有效增加入渗外,还可以有效提高土壤的抗冲性等。
因此,可以将植被分为3个主要作用层,即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
1.1 林冠层对降水的截留林冠层对降水的截留过程是通过叶片截留降水、树干形成干流及对雨滴动势能的减弱作用来实现的。
林冠层的截留量因植被的类型、结构、林分郁闭度以及季节的不同而异。
一般是阔叶林>针叶林>灌丛>草地>农地,混交林>纯林,复层林>单层林,郁闭度大的林分>郁闭度小的林分,枯枝落叶厚的林分>无枯枝落叶的林分,对落叶林分来说,盛夏>冬季,常绿林分则保持相对稳定。
美国的J.M .Tromble (1983)用人工降雨方式对拉瑞阿灌木(Larreatridentata)进行测定,确定了截留与叶面积之间的定量关系,认为每平方厘米叶面积可截水0 .54g。
研究表明,郁闭度对森林植被减弱降雨势能的作用呈正比关系,郁闭度越大,植被减弱降雨势能的作用就越大。
河岸冲刷机理研究及数值模拟
![河岸冲刷机理研究及数值模拟](https://img.taocdn.com/s3/m/5f9cbab8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c5.png)
河岸冲刷机理研究及数值模拟以河岸冲刷机理研究及数值模拟为题,《河岸冲刷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引言:河岸冲刷是指河流水流冲击河岸地表,造成河岸侵蚀、坍塌以及土壤流失现象。
河岸冲刷不仅对河岸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还直接影响河流的水质和水量调控。
因此,研究河岸冲刷机理并进行数值模拟,对于保护河岸环境、维护河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岸冲刷机理研究1.1 水流动力学河岸冲刷受到水流动力学因素的影响,水流速度越大,冲刷力越强。
水流动力学研究了水流在河道中的运动和变化规律,通过分析水流速度、流量和水位等参数,可以推导出河岸冲刷的机理。
1.2 地质地貌特征不同地质地貌条件下的河岸冲刷机理存在差异。
岩性、土质、坡度等地质地貌特征对河岸冲刷的发生和程度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对地质地貌的研究,可以了解河岸冲刷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1.3 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是预防河岸冲刷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如植被覆盖、坡面改良、河岸加固等,可以减轻河岸冲刷的程度。
研究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河岸冲刷的影响,可以为河岸防护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
二、数值模拟研究2.1 模型建立数值模拟是研究河岸冲刷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水流对河岸的冲击力和侵蚀过程,可以定量分析河岸冲刷的机理。
常用的数值模拟方法包括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等。
2.2 参数调整与验证数值模拟需要准确的参数输入,包括水流速度、河岸坡度、河床和河岸的材料特性等。
通过野外观测和实验室试验,获取参数的准确值,并进行模拟验证,以提高模拟结果的可靠性。
2.3 模拟结果分析通过数值模拟,可以得到河岸冲刷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规律。
分析模拟结果,可以揭示不同因素对河岸冲刷的影响程度,为河岸防护工程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河岸冲刷机理的研究和数值模拟在河岸防护和水土保持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河岸冲刷机理,可以揭示其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为河岸防护工程提供科学指导。
数值模拟则可以定量分析河岸冲刷的过程和影响因素,为河岸防护工程的设计和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
考虑植被影响的水文过程模拟研究
![考虑植被影响的水文过程模拟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e4d4928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6e.png)
考虑植被影响的水文过程模拟研究水文过程是指自然界中水循环的各种物理和化学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径流、水体交换等。
这些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地形、植被等。
其中,植被的影响在水文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植被可以通过影响地表反照率、空气流动和土壤水分等方式来影响水循环。
因此,研究植被影响的水文过程模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在过去的研究中,许多学者已经就植被影响水文过程的机制和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植被可以通过增加地表粗糙度来减缓水流速度,从而减少径流量。
另外,植被的蒸腾作用也可以消耗大量水分,影响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水位。
然而,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单一的植被类型或简单的气候条件下,对复杂气候条件下的综合植被影响研究不足。
为了模拟植被影响的水文过程,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研究方法。
需要收集相关的气象、水文和植被数据,为模拟提供输入参数。
然后,利用水文模型来模拟不同植被条件下的水文过程,通过对比分析找出植被影响的关键因素和作用机制。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采用了一种基于物理机制的水文模型——SHAW模型。
该模型可以综合考虑气候、地形、植被等因素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
我们收集了某地区不同植被条件下的气象、水文数据,通过SHAW模型来模拟不同植被条件下的水文过程。
通过模拟和分析,我们发现植被对水文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植被可以通过改变地表反照率和粗糙度来影响蒸发和辐射平衡,从而影响气候条件下的水分循环。
在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地区,地表反照率较低,地面向上的辐射增加,导致蒸发量增大,径流量减少。
植被的蒸腾作用也可以消耗大量水分,影响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水位。
在植被生长旺盛的时期,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通过气孔蒸腾作用释放到大气中,这会导致土壤含水量下降,地下水水位降低。
植被还可以通过改变水流路径和速度来影响径流的形成和分布。
植物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减缓水流的冲刷速度,从而减少地表径流量。
河流侵蚀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河流侵蚀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b5bdb3a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c1.png)
河流侵蚀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河流是自然界中非常重要的水源,其生态系统对于维持地球的生命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河流侵蚀是一种常见的地理过程,它可以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显著的影响。
本文将就河流侵蚀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研究。
一、河流侵蚀的原因及过程河流侵蚀是指河流通过冲刷、搬运和溶解等方式对河床及周围地貌进行破坏和改变的过程。
其主要原因包括水流速度、水流冲刷力、河流经营措施等。
当水流速度加快时,河流侵蚀作用也会相应增强。
河流侵蚀的过程可以分为冲刷、搬运和溶解三个阶段。
首先,在冲刷阶段,快速流动的水流撞击河床和岸边的岩石、泥沙等颗粒,将其冲刷掉并悬浮在水中。
其次,在搬运阶段,水流通过携带悬浮在水中的岩石和泥沙,将其从上游搬运到下游。
最后,在溶解阶段,河水中含有溶解性物质,在长时间的侵蚀过程中,河水会通过溶解作用破坏和改变地质物质。
二、河流侵蚀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1. 河床破坏河流侵蚀作用会破坏河床的稳定性,加剧河流的侵蚀速度。
当河床破坏严重时,水流会变得更加湍急,进一步加剧侵蚀,导致河流的流量增大,增加水槽的水流剪切力。
2. 河岸侵蚀河流侵蚀会同样对河岸造成损害。
河岸的侵蚀可以导致土壤和植被的流失,进而影响河流周边的生态系统。
河岸侵蚀还可能导致河岸的崩塌和土地的破坏,进一步削弱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水质变化河流侵蚀过程会使水中的泥沙、岩石等悬浮物增加,导致河流水质的变化。
河流侵蚀还可能释放出一些矿物质和化学物质,对水质产生污染,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悬浮物的增多还会对河床光照条件产生影响,进一步影响水中生物的生存。
4. 生物多样性下降河流侵蚀会破坏河流生境,对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产生直接影响。
河流底质的破坏和水流的湍急化会导致水生植物的死亡和栖息地丧失,破坏水生动物的食物链。
这将导致河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并可能导致某些物种的灭绝。
三、对策和保护措施为了减轻河流侵蚀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保护措施。
植被与侵蚀控制_坡面生态工程基本原理探索_周跃
![植被与侵蚀控制_坡面生态工程基本原理探索_周跃](https://img.taocdn.com/s3/m/09e5cd154a7302768e99392f.png)
植被与侵蚀控制:坡面生态工程基本原理探索*周 跃 (云南省地理研究所,昆明650223)【摘要】 在与近地面大气和与表层至浅层土壤的相互作用中,植被表现出相应的水文-机械效应,形成一定的抗蚀护坡工程性状.坡面生态工程把这些植被性状和土壤结合起来,用于斜坡的保护工程.在过去几十年中,随着对植被-土壤相互作用及其侵蚀控制意义认识的深化,使坡面生态工程应用得到迅速发展,成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工程坡面保护的重要手段.这个生物学途径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土壤-植被系统”的概念,以及由此推导出的系统生物学和工程学内涵.土壤-植被系统概念是一个理论实体,其生物生态学属性、工程性能和系统的内在关系是该实体的理论假设.它们是坡面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 植被 侵蚀控制 坡面生态工程Vegetation and erosion control :exploration on basic principle of slope engineering .ZHOU Yue (Y unnan I nstitue of Geography ,K unming (650223).-Chin .J .Appl .Ecol .,2000,11(2):297~300.During its interaction with local climate and surface and shallow soil ,vegetation appears to be of cer tain hydro -mechani -cal effects ,and provides with some engineering properties o n ero sion contro l and slope protection .Slope eco -engineering integ rates these proper ties w ith soil for slope pro tection projects .Alo ng with the increasing awareness of the interac -tions between veg etation and soil and their significance in erosion control during the past few decades ,this biological ap -proach has been w idely applied in phy sical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and engineered slope protection world wide .Some impo rtant co ntents in slope eco -engineering are the concept of “soil -vegetation sy stem ”and the related biolo gical na -tures and engineering proper ties .T he “soil -vegetation sy stem ”concept is a theoretical substance ,and its eco -biological natures ,engineering pro perties and some internal regulations are the theoretical hypo thesis of the substance ,which could be the basic materials for setting up the scientific principles of slope eco -engineering .Key words Vegetation ,Ero sion control ,Slope eco -engineering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21003和498710154)、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97D006R 和98D007M )、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和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资助项目. **通讯联系人. 1998-06-25收稿,1999-01-04接受.1 引 言坡面生态工程(Slope Eco -engineering ,简称SEE )指以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为目的的生物控制或生物建造工程[4],也指利用植被进行坡面保护和侵蚀控制的途径与手段[3].这一生物学途径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就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出现,随着人们对植被与侵蚀的关系以及对植被坡面保护作用认识的不断加深,使SEE 越来越成为控制侵蚀和稳定斜坡的一个有效手段,并已广泛应用于许多发达和包含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但是,从目前来看,无论SEE 途径已经发展到怎样的程度,人们更多地把它理解为是一种建立在工程经验和判断上的“技艺”,而不是包含了理论解释、科学计量和客观判定的一门“科学技术”[2,3].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目前对植被作用的研究,特别是定量的研究,还不能充分认识植物抗蚀护坡作用的机制和潜能,因而不足以从微观认识和计量技术上支持这一生物学途径;二是对该途径的理论基础探讨较少,人们不能用严密的科学理论来建立SEE 的学科体系.本文试图回顾国内外对植被抗蚀护坡作用机制与潜能的认识和应用现状,探索坡面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的有关内容.2 植被的生态工程性能2.1 坡面过程及其受植被的影响坡面过程是指由于斜坡上发生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引起的坡面形态的变化过程,其结果是以侵蚀形式发生的坡面物质的移迁,主要包括地表侵蚀和浅层块体运动.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有气候、土壤、水文和地形,其中前3个可在一定程度上以一定方式受植被的影响.对于地表侵蚀,植被(尤其是草本植物)可以不同程度地控制主要由降雨造成的土壤侵蚀,所起作用主要包括:降雨截留作用(调节气候因素);径流延滞作用(影响水文因素);土壤增渗作用(影响土壤因素);蒸腾作用(影响水文和土壤因素);土层固结作用(影响土壤和水文因素)[1,3,4];对于浅层不稳定现象,植被(尤其是木本植物)通过影响斜坡土力学和水文状况能够不同程度地影响块体运动,影响的方式主要有:根系的土壤增强作用、根系的土层锚固作用、土壤湿度调节应用生态学报 2000年4月 第11卷 第2期 CHIN ESE JO U RNA L OF A PPL IED ECOLOG Y ,A pr .2000,11(2)∶297~300DOI :10.13287/j .1001-9332.2000.0078作用、土体支撑和拱顶作用、负重作用、根的楔劈作用和风力传递作用[3,4].斜坡的不稳定性通常表现为表层不稳定、浅层不稳定和深层不稳定[2].草本植物及灌木枝叶和根系集中分布于土壤表面,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控制由水造成的斜坡表层物质迁移,对表层不稳定性有抑制潜能;乔木也能影响表层移动.根系深的植物,包括灌木和乔木,通过影响斜坡水理性质和土力学状况,对提高土壤强度、加强和锚固土层具有明显的效果,对浅层不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在我国广大山地,表层和浅层的不稳定过程是斜坡最常见的两类侵蚀类型,植被对解决这两类不稳定性具有很大潜力.2.2 植被抗蚀护坡的突出作用植被抗蚀护坡和影响坡面过程的功能可以通过它的水文效应和机械效应来实现(表1)[1].在水文方面,植被调节近地面气候、地表和地下水文状况,使植被生长地区的水循环途径发生变化,因而影响了侵蚀过程,减少水土流失.在机械方面,植被通过其枝杆和根系与土壤的机械作用,增加根际土层的机械强度,甚至直接加固土壤,起到固土护坡的作用.根系对根际土层土壤的加强作用是植被稳定土壤的最有效的机械途径.侧根加强土壤的聚合力,在土壤本身内摩擦角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土壤中根的机械束缚增强根际土层的抗张强度;同时垂直生长的根系把根际土层稳固地锚固到深处的土层上,更增加了土体的迁移阻力,提高土层对滑移的抵抗力[4].表1 植被抗蚀护坡的水文效应和机械效应Table1Hydro-mechanical effects of vegetation on eros ion control and slope protection水文效应Hydrological effect作用Action机械效应M echanical effect作用Action植枝叶截留降雨,引起1)雨水被吸受和蒸发,减少了产生土壤渗透的水分B2)减少雨滴的动能和侵蚀能力B3)通过形成叶滴增加水滴尺寸,因而增加了林下溅蚀A 植物枝叶阻拦地表径流,引起1)蓄积地表雨水,导致较高潜在渗透水量A/B2)提高气流和水流的阻隔程度,减低两者的流速B3)簇团植物引起局部增强的水流,增加其侵蚀力A 根穿透土壤,引起1)在土壤中产生空隙,增加土壤渗透A2)吸收土壤水分,降低孔隙水压,提高土壤负压,增强土壤强度B3)加重地表干裂,导致高渗透A 根束缚土壤颗粒并穿透土层,引起1)抑制土壤迁移,增加土壤抗蚀性B2)通过根系提高土壤强度B3)表面根系产生根网效应,固持下层土层B 深根穿入深层土层,引起1)把浅层土壤锚固到稳固的土层或基岩上,固持土体B2)通过拱顶和斜向支撑稳定上坡一侧土壤B 生长高大的树木,引起1)提高坡面负载,增加土体下滑力和正压力A/B2)在有风情况下,树木把风力转变为地面的推力A 枝叶覆盖于地表,引起1)保护地表免遭车辆碾压破坏B2)枝叶削弱湍急水流的冲击力并保护土壤B*4〗A:有利影响Beneficial effect,B:不利影响Adverse effect. 植被的水文-机械效应受降雨、坡面、土壤和植被状况的影响,可以表现出有利或不利的作用效果(表1).比如降雨强度大时,林冠截留率降低;强度小时,林冠溅蚀量增加[6,8].又如坡面的草丛或林下枯枝落叶层,发育好时可以降低斜坡地表径流和土壤流失量,发育差则面蚀和溅蚀得不到控制[6,7,9].再如,在深层土壤较稳定的缓坡上,森林植被具有较明显的土壤加强和锚固作用;在不稳定土层厚度超过根系主要分布范围的陡坡上,森林植被会因自身的重量和对风力的传导反而造成坡面的不稳定.植被的水文效应和机械效应还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因果关系;改变其中一个因素可能对斜坡产生不稳定或者稳定的最终效果.例如植被可增加土壤渗透,因而减少地表径流,限制面蚀;而渗透性的提高可能也增加土壤的孔隙水压,降低土壤强度及根系的土壤加强作用,增大发生滑坡的可能性.但是又因为植物根系吸收土壤水分,遏止了土壤强度的降低.这种机械效应和水文效应相互作用的程度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表现,它决定于特定地点的气候、土壤和植被状况.2.3 植被护坡潜能举例根据1993~1994年在云南西北部的虎跳峡的研究[3],云南松林(Pinus yunnanensis)具有侵蚀控制和坡面保护的功效,其综合作用可用一概念模型加以描述(图1).该模型表明,云南松影响着水循环过程中降水从大气向土壤的转移.松树的地上部分可部分吸收降雨侵蚀能量,减少到达地表的水量,因而减少了土壤的侵蚀程度.同时,松树地下部分(树桩、根系)通过包括侧根牵引效应在内的多种作用,提高根际土层水平向抗张强度,增强了土体抵抗潜在滑动的能力.图1定性地表明了这些作用的过程、方式和步骤,以及上述过程中的作用链.2.4 对植被作用认识的局限性人们对植被侵蚀控制作用进行的定性研究开始于20年代,定量研究见于60年代[3].最近30年来,人们已创立和发展了许多定量技术来预测和实测植被对陆地表面稳定性的影响,有关植被作用及其在斜坡保护中应用的知识积累越来越多.然而,从总的来讲,人们的认识还局限于少数地区、少数种类和一些特殊情况,尚缺乏系统性和普遍性,定性的多而定量的少.相比较而言,国内外对植被水文效应的研究比较充分,但对植298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1卷图1 云南松林土壤侵蚀控制和坡面保护的综合效应的概念模型Fig.1A conceptual model of the comprehens ive effects of the Yunnan pine forest on soil erosion control and slope p rotection.+R:促进行为Accel erating action,-R:削弱行为Weakening action,B:有利效果Beneficial effect,A:不利效果Adverse effect, 、→和※:反应方向Reaction direction.被机械作用研究较少.在我国,后者尚不为多数人所了解.由于对微观过程缺乏充分的了解和计量技术的落后,使对植被工程性状的认识表现出不确定性.例如,植被生长发育有极大的时空变化,植物体不可能是标准件,工程性状随机性强,再加上土壤条件的变化,使SEE尚不能用精确的科学理论来定量描述,也使SEE 的结果缺乏可测性和可控性.3 植被生态工程性能的应用由于植被水文效应和机械效应使其具备了抗蚀护坡的工程性能,在SEE中得到充分运用.植被的工程现状使SEE具有不少优越性,比如自我修复和持久作用、低能耗低物耗、费用-效益综合优势、环境兼容性、劳力-技术密集型等.当植被结构和工程结构联合使用时,两者能够相互加强,相互补充.SEE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生物生态学属性,其结构在发生坡面不稳定时可以调整自身状况来适应坡面变化,维持较高侵蚀控制能力,持续发挥抗蚀护坡的工程潜能.目前,SEE 已被广泛应用于水土保持、滑坡泥石流防治、矿山环境建设、山地生态环境整治、斜坡农耕地侵蚀控制和流域治理,以及河岸加固、交通沿线边坡保护、堤坝和宅基地加固等.另一方面,尽管植被对斜坡稳定显然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并非存在于所有斜坡,植被对斜坡能发挥有利和不利影响(表1),而且任一类型植被在作为SEE材料运用时都有其利弊之处,并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这使得SEE的运用效果并不能完全确定.因此,对于具有特定坡面负荷要求或特定安全因素(F值)的斜坡保护工程,植被作为SEE工程材料不能单独投入实际运用.目前,SEE的应用有两种突出的和有效的途径:一是控制土壤流失,减少由于坡地环境或土壤状况自然改变而发生的坡面运动的危险性;另一种是提高常规土木工程结构抵御潜在不稳定性的总体控制能力,即利用植被来补充和加强传统的工程措施.4 土壤植被系统及其坡面生态工程意义SEE就是把植被的护坡水文-机械效应应用于工程目的,把植被工程性状与土壤结合起来,在坡面构建各种各样的土壤-植被综合保护体系,通过体系本身固有的护坡工程性能保护整个斜坡.保护系统是特殊的复合材料系统,其中的植被、土壤及其相互间的生物学、水文学和机械力学关系是SEE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依据.因此,土壤-植被的综合坡面保护体系是SEE 的中心内容,也是SEE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1 土壤植被系统概念土壤和植被在它们形成和演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互为条件、共同兴衰的生命功能体;植被的水文-机械效应与土壤的土力学和水理性质结合,使两者形成了具有一定抗蚀护坡功能的工程功能体.这个生命-工程功能体就是土壤植被系统,其可定义为:在一定地区,由植物根系分布范围内的土壤、母质和岩石以及以植被为主的生物群所构成的有机整体称为土壤植被系统(Soil Vegetation Sy stem,简称SVS).SVS有不同的发育阶段和不同的类型,有一定的组成要素和空间结构,可以是自然发育的,也可以是人工培育的.4.2 SVS的生物生态学属性4.2.1系统的自我发展属性 SVS中生物生命活动和土壤发育总是持续不断的,使系统具有生命的特征,推动着系统的发生和发展.4.2.2系统的自适应属性 SVS是一个自然调节的平衡系统.系统中的植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和改造其生长的环境,自动保持着系统组分和环境因素间的平衡关系,维系着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有序性.SVS 是一个开放系统,环境的改变将迫使它发生相应变化.4.2.3系统的环境控制属性 环境因素影响着SVS 的发育.由于系统本身具有自我发展和自适应属性,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它将沿该条件规定的方向和途径发育,形成不同的系统发育模式、类型和工程性能.4.2.4系统的竞争发展属性 SVS的发展过程是植物生长与土壤侵蚀相互竞争的过程[5].在侵蚀因子存在的坡面,竞争的结果要么是旺盛生长的植物控制了侵蚀,要么是强烈的侵蚀限制了植物的发育.两种进程谁2992期 周 跃:植被与侵蚀控制:坡面生态工程基本原理探索 强谁弱,决定了SVS是发展还是退化,也决定了SEE 项目的成败.4.3 SVS的生态工程意义SVS的概念表明了SEE建造实体(即前述的土壤-植被综合坡面保护体系)的内涵,确定了它的理论称谓.任何土木工程实践都以它的建造实体作为它的工程结果.在SEE实践中,土壤植被系统就是这样一个建造实体.认识这一点很重要.从理论上讲,它可以为SEE学科基础的构建确定一个基准点和出发点.从实践上讲,人们认识了这一建造实体就能更好地运用它.SVS的概念确认系统与其组分间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有助于分析SVS各组分及其综合工程性能.过去曾有人认为,认识了植被的作用就认识了SEE的全部.大量的工作被局限在植被本身的土壤保护作用方面,而没有从包括植被、土壤等要素的整个系统的高度进行综合分析.这是一个误区.在SEE的研究中,对每一个组分进行深入考察是必要的,但必须以考察整体的效果为最终目的.SVS的属性和综合性能是SEE工程实践的依据和保证.对于一个给定的SEE项目,怎样设计相应的SVS?选用的植物应具备什么性能?如何建造如何管理?工程结果将会如何?等等.这些问题都取决于相应的SVS的属性和性能.SVS的生物生态学属性决定了SEE建造体具有发展和动态的特征,使SEE区别于常规土木工程.最大区别在于,在发生斜坡不稳定时可以调整自身状况来适应变化,持续发挥护坡的工程潜能.SVS在SEE中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进行斜坡保护,又进行自身保护.与其他许多工程建筑体(如河海岸护堤和边坡挡护墙等)一样,SVS行使着自身维护和斜坡保护的功能:首先控制土壤面蚀,进而保护由浅到深的斜坡土层.前者是必要的前提,后者是工程的目的.如果SVS遭到植被破坏和表土流失,最终将引起坡面一系列的侵蚀.5 结 语在与近地面大气和与表层至浅层土壤的相互作用中,植被表现出相应的水文-机械效应,形成一定的抗蚀护坡工程性状.SEE把该性状与土壤的性状结合起来,用于斜坡的保护工程.因为动态和自我发展的属性,SEE与传统的土木工程有较大区别.在过去几十年中,随着对植被作用认识的深化,使SEE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成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工程坡面保护的重要手段.SVS概念是针对土壤-植被坡面保护体系提出的,它是SEE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其生物和工程内涵,有其特定的发展过程.其生物生态学属性是SEE工程建造体具有动态特征的根源.从理论上讲,SVS概念是一个理论实体,SVS的生物生态学属性、工程性能和系统的内在关系是该实体的理论假设.通过逻辑学和科学哲学分析,不难证明它们的真实存在.科学创造需要概念化、抽象化和假设的理论,用于判断和深化对研究对象的理解.一个完整的学科领域应有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的理论实体是该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SVS的概念和SVS的属性与性能可以成为SEE的科学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它的理论实体和假设.要使SEE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技术,应该建立这样的认识基础,同时还必须创造科学计量的理论和方法.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构建SEE的科学理论.参考文献1 Barker DH.1995.Vegetation and Slopes:S tabilization,Protection and Ecology.London:T homas Telford2 Coppin NJ and Richards e of Vegetation in Civil Engi-neering.Kent:Butterw orths3 M organ RRC and Ricks on RJ.1995.Slope Stabilization and Erosion Control A Bioengineering Approach.London:E&EN Spon4 Nordin AR.1995.Eco-engineering Practices in M alaysia.Ph.D.Thesis,Glasgow:University of New castle Upon Tyne5 Thornes petitive vegetation-erosion model for M editer-ranean conditions.In:M organ RPC and Rickson RJ eds.E rosion As-sessment and M odel miss ion of the Eu ropean Communities Report No.EUR10860EN,255~3376 Zhou Y(周 跃),W atts D,Li Y-H(李玉辉).1997.The traction ef-fect of lateral roots of Pinus yunnanensis on s oil reinforcem ent:a di-rect in situ test.Plan t a nd S oil,190:77~86(in Chinese)7 Zhou Y(周 跃),Watts D.1998.Hydrological effect of Pinus yuna-nens is forest on soil erosion control in the alpine gorge region.Jour nal of Soil Er osion and Soil and Water C ons ervation,4(3):31~388 Zhou Y(周 跃).1999.A Cas e S tudy on Effect of Yunnan Pine For-est on Eros ion Control.C hengdu:S 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in Chiness)9 Zhou Y(周 跃).1999.Potential of Yunnan Pine Forest on Erosion Control and Slope Stabilization.Kunming:Yunnan S 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in Chines e)作者简介 周跃,男,40岁,博士(英国赫尔大学),研究员,主要从事植被侵蚀控制和坡面生态工程研究,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40篇,出版专著2部.E-mail:yuezhou@public.km.y 300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1卷。
水土流失与生态系统恢复的关系研究
![水土流失与生态系统恢复的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72eb41b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ec.png)
水土流失与生态系统恢复的关系研究概述:自然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福祉的重要基础。
然而,近年来因人类活动引起的水土流失现象对生态系统进行了严重破坏。
因此,研究水土流失与生态系统恢复之间的关系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水土流失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恢复措施和效果。
水土流失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水土流失是土壤在水流或风力作用下移出农田或其他土地的现象。
它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多种影响。
首先,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破坏了土壤结构和肥力。
这将进一步导致植物生长受限、农作物产量下降,甚至引发土壤沙化和贫瘠化,严重威胁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水土流失还引起了水环境的污染。
流失的土壤和养分通过径流进入河流和湖泊,导致水质恶化,进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能力。
最后,水土流失还会造成景观的破坏,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物种丧失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生态系统恢复措施:为了减轻水土流失对生态系统的破坏,需要采取有效的恢复措施。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植被恢复和保护: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之一。
植被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同时,植物的叶片可以减缓雨水的冲击力,使雨水能够更好地渗入土壤中。
因此,通过植被恢复和保护,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2. 土壤保持措施:采取一系列土土保持措施也是减轻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坡地上建设梯田、沟槽等,可以减缓水流速度,防止水土流失。
同时,在农田中采取合理的耕作措施,如保持余茬、轮作、种植绿肥等,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从而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
3. 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也是减轻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之一。
合理规划和管理水资源,包括灌溉和排水系统的改善,可以减少农业用水的浪费和过度使用,从而降低水土流失的发生。
生态系统恢复效果:实施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后,对生态系统的恢复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
然而,大量研究表明,适当的恢复措施和管理措施可以显著改善生态系统的状况。
水土流失里的物理知识
![水土流失里的物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d97d3627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26.png)
水土流失里的物理知识水土流失是指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无机物质因为水的冲刷而流失的现象。
这一现象对于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水土流失现象主要受到物理因素的影响,本文将从物理知识的角度对水土流失进行解析。
1. 水的冲刷作用:水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推动力。
当降雨发生时,雨水以一定速度落到地面上,形成降雨冲击力。
冲击力可以使土壤表面的颗粒被带走,导致土壤的流失。
冲刷力的大小与降雨量、降雨强度以及地面坡度等因素有关。
2. 坡度:坡度是指地面的斜度。
坡度越大,重力作用下土壤流失的速度越快。
在坡度较大的地区,降雨冲刷力较大,水流速度较快,土壤流失的程度也较严重。
3. 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指土壤中颗粒的排列方式。
土壤结构良好的土壤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能够减缓水流速度,降低水土流失的风险。
而土壤结构疏松、颗粒不结合的土壤容易被水冲刷,导致水土流失。
4. 植被覆盖:植被的存在对于水土流失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植被能够减缓雨滴的冲击力,增加土壤的抗冲性。
同时,植被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颗粒,减少土壤的流失。
因此,丰富的植被覆盖是防止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之一。
5. 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为了减少水土流失,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例如,合理利用地形,合理规划农田的坡度和排水系统,减少降雨冲刷力;合理施行耕作措施,保持土壤的结构稳定;增加植被覆盖,加强植被的保护力度等。
6. 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土流失不仅仅对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造成影响,还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土壤的流失会导致土地贫瘠化,降低土地的生产力。
同时,流失的土壤会随着水流进入河流、湖泊等水域,引起水体的淤积和富营养化,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水土流失是一种由水的冲刷作用引起的土壤流失现象。
物理因素如降雨冲刷力、坡度、土壤结构和植被覆盖等都对水土流失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减少水土流失,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护土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7]
1
单株植被在水流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形式和破坏机理,并由此可以从理论上分析出引起植被 破坏的控制因素。
2.
水流荷载的理论分析
2.1 假设与简化
生态护岸多以草本植物为材料,由于植物为天然材料,其不均匀性、随机性及对外界 影响因素的敏感性,较人工材料更为显著,因此,从理论上分析生态护岸材料的力学特性 往往存在较大难度。为使理论分析成为可能,必须排除一些次要因素的影响,并对分析的 对象进行必要的简化。现假设如下: (1) 本文只考虑淹没情况下水流荷载对单株植被的作用,不考虑波浪的作用,而且不考 虑草与草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草皮的整体联结作用; (2) 本文只针对采用刚性加筋的生态护岸结构,主要为采用高空隙率的生态混凝土为基 土的结构。因此,假设基土在水流的冲刷下不会产生起动和破坏,并假设草根与基 土之间为固接。 Fτ
0 o ≤ θ ≤ 90 o 。另假设草的断面为圆形且直径为 d, 草的长度为 L, 水深为 H (如图 2 所示) 。
植被区
F δ +F τ
基土
θ
图1
植被在水流作用下的形态示意图
图2
单根草力学简化示意图
2
Lsinθ 基土
H
△P
L
2.2.1 切力 Fτ的理论推导
[3] [1] [2]
实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的柔性植物的阻力特性;Noat 等 应用三维代数应力模型研究了 植物三种分布下的水流的水动力特性。在国内,也已经开始对生态护岸开展了一些研究工 作。如时钟等 研究了种植大米草的后流速分布的变化;倪汉根、顾峰峰 实验研究了芦苇 在非淹没条件下的阻力特性。 但是,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以实验为主,对于植被的受力状态及破坏形式缺乏理论研 究分析,对植被水流条件下的受力状态的认识还很模糊。本文主要针对在生态护岸工程中 草本植物使用广泛这一情况,从理论上分析单株草本植物在水流作用下的受力情况,通过 现有的水力学经典公式推导出单株植被所受的水流荷载的力学公式,并通过这些公式分析
d ⋅ p A ⋅ cos θ ⋅ dl 。因为可以明显看出正压力在 z 轴方向上的投影分量是垂直向下的,因此
对植被的破坏作用可以忽略,所以本文中不再对正压力在 z 轴方向上的投影
d ⋅ p A ⋅ cos θ ⋅ dl 进行分析。如不加特别说明,后文中的正压力 Fσ 均表示正压力在 x 轴方
向上的投影。
θ
ZA +
pA uA p u + = ZB + B + B ρg 2 g ρg 2 g
2
2
(4)
由 Z A = Z B , u A =0 可得到 A 点处的压强:
p A pB uB u ρ = + ⇒ p A = pB + B ρg g 2 g 2
2 2
由于草的直径 d 一般较小,因此,忽略正压力在沿 y 轴方向上的变化,由此可以认为在 微段 dl 上受到的正压力在 x 轴方向上的投影为 d ⋅ p A ⋅ sin θ ⋅ dl ,在 z 轴方向上的投影为
τ
τ
f
f
τ
x
s = ∫ τ ⋅ dl = ∫ τ cos α ⋅ dl = 2τ
l l
d cos θ
τ
y
=0
则整个植被茎干所受的切力 Fτ应表达为:
2τd 2d l sin θ ⋅ dz = τ ⋅ dz (1) 0 0 cos θ cos θ ∫0 du 假设水流状态为层流,水流切应力 τ = µ ,带入(1)式,得到层流时的水流切力表达式 dz 2d l sin θ du 2dµ u ( l sin θ ) 2 dµ du = (u( l sin θ ) − u( 0 ) ) µ ⋅ dz = Fτ = ∫ ∫ 0 0 cos θ dz cos θ cos θ (2)
u* z ln k H
τ0 为摩阻流速,k 为卡门常数,u max 为断面最大流速。将 u B 表达式 ρ
Fσ = d ∫
式中 d
l sin θ
δ0
p B ⋅ dz +
dρ 2
∫δ
l sin θ
0
(u max +
u* z ln ) 2 ⋅ dz k H
l sin θ
∫δ
l sin θ
0
p B ⋅ dz 为 B 点处沿 0 至 L sin θ 上的压力,故假设 d ∫
δ0
p B ⋅ dz 为常数 C
Fσ =
=
u* z 2 dρ l sinθ ( u + ln ) ⋅ dz + C max 2 ∫δ0 k H
u max u* u dρ ⎧ l sin θ 2 z z ⎫ ln + ( * ln ) 2 ] ⋅ dz ⎬ + C ⎨∫δ [u max + 2 2 ⎩ 0 k H k H ⎭
z
y x
B A
Lsinθ PA
dl
流线
图 5 沿流向的植被切面示意图
[4]
图 6 植被在某一微段上受到的正压力
根据Ursula Stephan 的研究,在水流未经过植被区时,流速分布符合对数分布规律。当 水流流过植物茎叶时产生绕流,在A点处流速为零(如图5) ,形成驻点。假设同一流线AB上, B点的流速为 u B ,根据贝努利方程:
l sin θ 2u l sin θ u dρ ⎧ l sin θ 2 z z ⎫ max u * ln ⋅ dz + ∫ ( * ln ) 2 ⋅ dz ⎬ + C ⎨∫δ u max ⋅ dz + ∫δ δ 0 0 2 ⎩ 0 k H k H ⎭
=
(6)
因为粘性底层厚度 δ 0 很小, 得到:
δ 0 → 0 ,故式(6)实为广义积分,经过一系列数学推导可以
Fσ
2.2 受力分析
生态护岸结构中的草皮在受到水流冲刷时将产生倒伏(如图 1) ,且倒伏的程度与水流 流态有关。 现取单株植被做受力分析, 在水流作用下草的茎干受到如下作用力: 水流切力 Fτ , 正压力在水流方向上的投影 Fσ , 以及因垂向流速分布改变而在植被的迎水面与被水面之间 产生的压力差△P。 现假设草的茎干为刚体,则只考虑水流作用下草的茎干绕草根发生转动变形,而忽略 茎干自身在水流作用下的弯曲变形,因此,受水流作用后草的茎干与基土之间成θ角,且
µ
如令 ρk
2
∫
l sin θ
0
(
du 2 ) ⋅ dy 为常数 D,则上式简化为 dy
(3)
Fτ =
2dµ (u ( l sin θ ) − u ( 0 ) ) +D cos θ
式(3)即为紊流状态下植被所受水流切力的表达式。 需要说明的是,紊流切应力公式中的紊流切应力 τ Re = ρl (
2
du 2 ) 实际是紊流切应力的 dy
4
z
对单株植被沿 z 轴方向积分,可得:
Lsinθ
dz
θ
Fσ = ∫
dPA
x
l sin θ
δ0
d ⋅ p A ⋅ sin θ ⋅ dl
2
= d∫
l sin θ
δ0
u ρ ( p B + B ) ⋅ dz 2
图 7 X 轴方向正压力示意图
= d (∫ = d∫
Fτ = ∫
l sin θ
f xτ ⋅ dz = ∫
l sin θ
其中, u ( l sin θ ) 为植被倾斜后的叶冠处的流速。 u ( 0 ) 为床面的流速。 当水流状态为紊流时,水流切应力 τ =
du du + ρl 2 ( ) 2 ,带入(1)式,得到 dz dy l sin θ l sin θ 2d du du Fτ = (∫ µ ⋅ dy + ∫ ρk 2 ( ) 2 ⋅ dy ) 0 cos θ 0 dy dy l sin θ du 2 dµ = (u ( l sin θ ) − u ( 0 ) ) + ρk 2 ∫ ( ) 2 ⋅ dy 0 cos θ dy
l sin θ
δ0
p B ⋅ dz + p B ⋅ dz +
ρ
l sin θ
δ0
dρ 2
2 ∫δ
l sin θ
0
u B ⋅ dz ) u B ⋅ dz
2
2
∫δ
l sin θ
0
(5)
其中,积分下限取粘性底层厚度 δ 0 , ρ 为水的密度。假设流速 u B 为对数分布
u B = u max +
其中 H 为水深, u* = 代入(5)式:
1. 引 言
在健全的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应当是和谐发展的,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在满足人类各 种不同需求的同时,还应该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要求。随着人们生态系统保护意识的增 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概念的提出,利用生态工程技术进行护岸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 运用。生态护岸在起到保持河岸稳定,防止岸坡侵蚀的同时还起到了美化了环境,维持了 水体与河岸之间的物质交换,进而净化水质的作用。保护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体现了人 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由于生态护岸优点突出,因此利用生态工程技术进行护岸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尤其在 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这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工程实践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如 Kouwen 等 对明渠中含柔性植物的水流阻力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Velasco D.和 Bateman A.等
根本影响因素是 u max 、 u* ,且正压力 Fδ随 u max 、 u* 的增大而增加。
5
2.2.3 垂直方向压力差△P 的分析
a
△P ②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