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四章(自己总结的)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 第四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 第四章知识点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产生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14世纪末在地中海沿岸的城市,其途径:商人、高利贷资本;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小商品经济封建社会的手工业行会在小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作用下两极分化,手工作坊的师徒关系逐渐转变为雇佣关系;商人的包买商控制了市场和高利贷资本提供资金原料等,使手工作坊丧失独立生产者地位转变为雇佣劳动力;(二)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的原始积累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主要途径:(1)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2)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需要的基本条件:一是大批丧失生产资料的自由人;二是大量货币财富集中少数人手中;(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经过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通过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最终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二)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三)价值量和价值规律(四)价值形式与货币的起源(五)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与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与较低的生产发展水平相适应1、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A、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基本特征B、社会分工(前提条件)和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根本条件)——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社会分工是指将满足人们需要的社会经济活动划分为独立不同的部门和行业。

三次社会大分工:1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2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3商人的出现C、社会化生产——物质基础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简单商品经济阶段(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直至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处于次要地位,市场发育程度低,商品交换还未成为社会的重要经济活动,市场配置资源只是局部现象。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第四章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第四章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第四章第四章:革命和反革命的历史规律1. 革命的历史观点•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革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2. 革命的发展阶段•断裂性阶段:旧制度被推翻,新制度建立•渐进性阶段:新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建设3. 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的必然发展阶段•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取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4. 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5. 反革命的历史规律•反革命是旧制度反抗新制度的必然表现•反革命是维护剥削阶级利益的行为6. 反革命的主要形式和特点•武装反革命•非武装反革命•利用外国势力干涉革命•使用各种手段反对无产阶级专政7. 分清革命和反革命的标准•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是否推动社会向前发展8. 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革命和反革命是对立的•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是长期的9. 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革命和反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是革命胜利的基础•无产阶级专政对抗反革命是一场生死斗争总结本文主要讲述了第四章《革命和反革命的历史规律》的知识点总结。

首先,我们讨论了革命的历史观点,认识到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推动历史继续前进的动力。

接着,我们学习了革命的发展阶段,分为断裂性阶段和渐进性阶段。

然后,我们深入了解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强调了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的必然发展阶段,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接下来,我们转向反革命的历史规律,指出反革命是旧制度反抗新制度的必然表现,是维护剥削阶级利益的行为。

之后,我们详细介绍了反革命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然后,我们讨论了分清革命和反革命的标准。

最后,我们了解了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以及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革命和反革命。

通过学习本文提供的知识点,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第四章的内容,并加深对历史规律的认识,为我们进一步学习和了解马原理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新版马原第四章

新版马原第四章

4、我们应该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采
取怎样的态度?
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
•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
基本特征
•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
物质基础
•社会化大生产
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前提条件 •根本条件
商品经济
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奴 隶
封 建 社 会
社 会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三、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 济的基本矛盾
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商品必须满足的条件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
• 物品能够满足人们

使用价值
•某种需要的属性, •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 品 二 因 素

•交 换价 值

是不同商品使用价值 • 交换时的比例


•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 •一般人类劳动, •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劳动的凝结 社会属性 历史范畴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 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的创立 奠定了基础。

2022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第四章)

2022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第四章)

2022 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 (第四章)第四章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辩证法学说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的统一即是辩证唯物主义打算论原则的客观根抵。

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就是要把握辩证法唯物主义的条件论、过程论和打算论,把握辩证法关于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

第一节、世界的普遍联系一、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在哲学中,联系是一个普遍性极大的范畴,它概括了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联系是普遍的。

包括两重含义:一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四周的其他事物、现象和过程这样或者那样地联系着,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二是指任何事物、现象、过程内部的各个局部、要素、环节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

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的客观性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的依据在于:第一,世界万物具有共同的本质和根抵。

联系的普遍性根源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其次,任何详细事物的客观存在和运动本身都必然表现为肯定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第三,事物可以互为中介,千差万别的事物之间可以通过不少“中介”或者过度环节而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无限的总体系列。

可见,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本身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中介的普遍性、存在和运动的不行分割性的表达。

要进一步理解联系的普遍性,还必需把握“中介”、“差异”这两个哲学范畴。

中介,是指两个事物之间的中间联系、中间层次。

任何事物之间不管存在多大差异,都可以通过中间联系沟通起来。

中介具有“间”性,具有沟通性,具有过度性。

差异,普遍联系的观点,以成认事物之间的差异即其确定的界限为前提的。

唯物辩证法指出,差异和界限只能在事物的相互比拟中存在,没有联系也就无所谓区分;而差异双方总是互为中介、相互过度的。

因此,详细的差异和界限具有相对性。

差异在本质上也是联系的一种方式,即以对立的方式发生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来源理概论》第四章(下)四、生产节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指出:“生产节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一)节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一样部分在节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节余价值是雇用工人所创建的并被资本家无偿据有的超出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用工人节余劳动的凝固,表现了资本家与雇用工人之间盘剥与被盘剥的关系。

资本是能够带来节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依据这两部分资本在节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一样作用,能够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露了节余价值的源泉。

它表示,节余价值既不是由所有资本创建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建的,而是由可变资本雇用的劳动者创建的。

雇用劳动者的节余劳动是节余价值的独一源泉。

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盘剥程度,就应当拿节余价值和雇用劳动者的可变资真对比,而不该当把它去同所有资真对比。

用公式表示:m'=m/v在该公式中, m'为节余价值率, m 为节余价值, V 为可变资本。

因为工人的必需劳动是用来生产劳动力价值或可变资本的价值的,而节余劳动则是生产节余价值的,所以,节余价值率还能够用节余劳动与必需劳动的比率,或许节余劳动时间与必需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m'=节余劳动 / 必需劳动 =节余劳动时间 / 必需劳动时间(二)节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家提升对工人盘剥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节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节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节余价值是指在必需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因为延伸工作日的长度和提升劳动强度而生产的节余价值。

相对节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经过缩短必需劳动时间而相对延伸节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节余价值。

缩短必需劳动时间是经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实现的。

(三)资本累积把节余价值转变成资本,或许说,节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累积。

马原教材第四章

马原教材第四章

马原教材第四章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原)教材》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大型群众教育活动的重要教材之一。

其中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唯物论的认识论与辩证法的内容。

本文将对该章进行详细解读。

一、唯物论的认识论在唯物论的认识论中,认识是人类主体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和认识的过程。

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通过感觉、知觉、思维等活动来获取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这些反映并不等同于客观事物本身。

唯物论的认识论强调实践的意义,指出只有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接触,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唯物论的认识论还强调了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否不取决于人的意识,但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实践来改造客观世界。

唯物论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在客观规律的指导下进行的,只有正确把握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辩证法的基本概念辩证法是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本方法论。

它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统一,指出一切事物都是由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组成,并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推动事物的发展。

辩证法的核心观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普遍联系。

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些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相互斗争,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辩证法指出,只有正确把握事物的矛盾运动和统一,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标准,是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发展我们的认识。

唯物论的认识论强调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接触,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对认识进行检验,才能确定认识的正确性。

唯物论的认识论指出,人的认识是相对的、发展的,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地纠正和发展认识,才能逐步接近客观事物的真相。

四、认识的辩证法过程认识的辩证法过程是指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感觉、知觉、思维等活动对客观事物进行认识和改造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逐渐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章 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章 笔记

马原第四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四、 其余课程安排一、教材节构图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第一节 资本主义形成【知识点1】商品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知识点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1、商品经济产生商品: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

商品生产: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

商品交换:商品的互相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1、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决定性条件)【知识点3】商品的价值构成与创造1、商品的价值的构成与创造: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劳动的价值2、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

【知识点5】商品的价值量:1、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价值,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个别价值;2、商品交换是按照其社会价值进行;3、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知识点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1)货币的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职能:货币的五种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②流通手段: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

③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

④支付手段:指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当到期偿还货款时货币所执行的还款职能,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所执行的职能。

⑤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四章)

第四章认识的规律本章标题也可标为“认识与实践”,就是认识论。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层含义是:“世界是什么?”第二层含义是:“世界可知否?”“如何知?”认识论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人的正确思想是怎样形成的?(2)人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4)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5)真理的客观性与辩证性。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什么是认识的本质?概括地说,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认识的结构一个正常的认识过程或认识行为,一种正确认识的产生,必须具有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认识主体→认识工具→认识客体1、认识的主体什么是认识的主体呢?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主体观。

(1)唯心论的主体观唯心主义哲学把认识的主体神秘化,把主体抽象为精神性和观念性的东西。

把主体等同于主观意识或“客观精神”。

这是很模糊很不科学的概念。

(2)旧唯物主义主体观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的主体说成是自然的、一般的人。

从它注意了人的自然属性一方面看是对的,具有反宗教神学、反唯心主义的进步性。

但它却忽略了人的社会实践性,所以它的主体观也是不科学的。

(3)马克思主义主体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P.94)2、认识主体的基本特征(1)自然物质性(反唯心主义)(2)自觉能动性(人不同于一般动物)(3)社会实践性(主体是历史的实践的人)3、认识主体的形式(层次性)(1)个人主体(2)集团主体(3)类主体4、认识的客体(P.95)什么是认识的客体?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客体观。

(1)唯心论的客体观唯心主义哲学把认识的客体解释为“精神主体”的“创造物”和“附属品”。

认为认识的客体不是自然的、物质的,而是由主观精神或神秘精神“外化”出来的。

(2)旧唯物主义客体观旧唯物主义一方面把自然物看作是真正现实的客体,而不是精神的产物,这是对的。

但另一方面,它又认为认识客体是与认识主体毫无关系的纯粹的客观实在。

考研暑期强化经典教材-马原第四章

考研暑期强化经典教材-马原第四章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内容概要】本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中的唯物史观部分,简要分析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

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的属性与本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

本章分三节:第一节阐述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二节论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第三节论述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难点主要包括:(1)地理环境与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3)政治上层建筑与思想上层建筑的区分及关系;(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5)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6)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双重作用;(7)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及其制约性;(8)杰出人物的产生及其作用。

【命题预测】虽然本章在历年马原命题中考分不算最多,但年年都有考题,以选择题为主,分析题为辅。

本章可命题的考点不少,比较重要。

本章预计2013年肯定会出题,命题的可能性:选择题,分析题。

【考点精解】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历史观即“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历史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对应,社会历史观领域也有自己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我们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

唯物史观从承认社会存在的第一性,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来理解社会历史,把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动力和决定性力量归结为物质和经济的因素;唯心史观则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夸大社会意识的作用,把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动力和决定性力量归结为某种精神要素。

2.旧历史观的两大主要缺陷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历史观往往坚持唯心史观,旧历史观的两大主要缺陷有:第一,它们没有考察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没有看到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它们否定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坚持英雄史观。

马原理概论(第四章)

马原理概论(第四章)

(一) 马 克 思 劳 动 价 值 论 的 理 论 和 实 践 意 义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 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 政治经济学的观点, 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 奠定了基石。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 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 理论指导。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 出新的界定。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 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商品 经济 产生 历史 条件
社会分工—交换的前提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 者—各生产者不同的物质利益—等价 交换成为可能
清明上河图
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分工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 于不同的所有者
等 价 交 换
买卖成交才是商品
商品经济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 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 要的劳动产品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指劳动力的使用, 即劳动。 其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 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 条件,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 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50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 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私 人 劳 动 和 社 会 劳 动 的 矛 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 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 切矛盾的基础

马原期末各章节总结

马原期末各章节总结

马原期末各章节总结【引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科学理论体系,为现代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具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基本观点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政治经济学等各个领域的理论基础。

本文主要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论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等。

【第一章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它的理论基础是人对自然、社会和历史的实践活动,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根据物质需求进行生产和交换的活动决定了社会的形态。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关系的变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分析社会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来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

其中特别强调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揭示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发展而来的哲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宇宙的发展是一个矛盾运动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和不断发展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对立统一的原理,矛盾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还强调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第三章实践论】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只能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标准。

实践是人类与自然界以及社会进行直接关系的活动,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实践活动包括生产实践、科学实践和政治实践等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主体地位,认为实践是人的主动行为,是人们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

【第四章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指导社会发展。

历史发展的规律主要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等。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历史的分析,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大致规律,如人类社会从原始公社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过程,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性和发展方向。

马原第四章总结

马原第四章总结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年代和地区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

2,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形式(1)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家←扩大再生产←富有者←条件好的←小商品生产者——雇佣劳动者←破产←贫困者←条件差的←←(2)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家←包买商←商人→控制→小商品生产者←依赖←小商品生产者——雇佣劳动者←失去独立性←(二)资本的原始积累1、资本原始积累的含义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过程。

2、资本原始积累的起止时间在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开始于15世纪后30年,经过16世纪的高潮,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才告结束3、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家←富有者←掠夺货币财富←←——资本原始积累——雇佣劳动者←无产阶级←剥夺农民土地←(1)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2)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4、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在于它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条件(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1、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1)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2)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3)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由小商品生产发展而来三大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社会→社会主义社会2、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1)社会分工:所谓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章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劳动价值论)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 (五)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自然经济
征以 自 的自 然 经给 经 济自 济 足是 为一 特种
思考:
市场价格的波动是否违背价值规律?
市场价格的波动不违背价值规律
商品市场价格总是以价值为基础,各种
商品之间总有一定的比价
从商品价格变动的长期看,商品的平均
价格与价值是一致
(3)价值规律的作用 ①积极作用 A.自发地调节资源在社会各部门的配置 追 加 投 资
供过于求 价格下跌 利润下降 减 少 投 资 利润增加 价格上涨 供不应求
③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如何换算? “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 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 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马克思

2.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①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②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
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
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
劳动的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
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
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 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
1.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
使用价值
价值
商 品 二 因 素
使用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第四章1.商品经济的出发点是商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出发点是商品2.商品是:1、用来交换劳动产品2、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互相交换,原因在于他们在生产中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活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商品。

2.什么是商品经济,它存在和产生的条件是么?答: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①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②商品经济存在和产生的基本经济条件:1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2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3.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4.为什么说商品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关系答①商品价值的概念:"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②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在商品交换中,一般人类劳动才形成价值。

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不同的所有者,交换的双方各有自己的物质利益,因此在相互交换产品时,需要计算生产时耗费的劳动量,而且要等价交换③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各种劳动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5.创造具有使用价值的是:具体劳动-(劳动的自然属性)6.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创造新的价值:抽象劳动:-(劳动的社会属性)7.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叫做商品的社会价值,取决于生产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8.(多选)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b与生产该产品的部门劳动率成反比c复杂劳动换算为简单劳动的计量9.(多选考3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①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②与生产该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③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的等价物的商品。

马原教材-第四章

马原教材-第四章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教学要点●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关键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被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而且揭示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

所有这些,对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下,人类社会经过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又经过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同以往其他社会的更替一样,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经历了长期的过程。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

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

”①在封建社会初期,封建生产关系同以铁器工具为特征的比较低下的生产力基本上是适应的。

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便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和城市行会组织的瓦解,导致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马克思基本概论第四章总结

马克思基本概论第四章总结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一、商品经济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

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

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就是商品生产。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商品经济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产生的、发展和存在的。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1)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这是一般条件和基础。

(2)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首先是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

商品经济的种类:简单商品经济(即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只处于从属地位。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成为占统治的、最普遍的经济形式。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

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3、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或两次劳动。

4、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任何一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两部分价值构成的,一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这部分是以物化劳动形式存在的价值),二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这是由活劳动创造的)。

物化劳动又称过去的劳动。

活劳动就是指在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者所新消耗的抽象劳动。

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就在于揭示了,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创造是由活劳动实现的,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

5、商品的价值量:劳动的量的多少(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四章课堂笔记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四章课堂笔记要点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本节合并了教材上的第一、第二两节,作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及其基本矛盾的分析和揭示)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P139-P142)资本主义(补充,供参考):以资本及其增殖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的社会制度和学说。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42-P150)1、商品、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①商品和商品的二因素(参见教材P144)●商品:用于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商品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又叫“社会必要劳动”,亦即后文讲的抽象劳动)。

它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决定商品的交换价值的基础。

●商品的二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相互对立:商品生产者在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二者中只能拥有其一。

◇又相互统一:☆任何商品都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②商品的二因素根源(受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P145第2段)●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具体性)◇也是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

(抽象性)★2、商品的价值量和价值规律(P145-P148)①商品的价值量: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社会一般(必要)劳动时间。

因此,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不同,并无质的区别。

②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是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③价值规律的实现(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通过价格得到表现,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而既不只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也不只是由商品的供求关系状况决定的)。

★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两重性和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43-P144、P149-P150)①私有制商品生产的劳动的两重性(P149)● 私人性(私人劳动);● 社会性(社会劳动)。

马原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马原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因此,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2、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

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需从分析商品和商品经济开始。

3、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多以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4.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第二个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也是决定性的条件。

5.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1)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其中,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

6.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只处于从属的地位。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成为占统治的、最普遍的经济形式。

7.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由物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所决定的,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8.价值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9.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但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并不一定就是商品,有用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通过市场交换满足他人需要的物品。

(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物品)10.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11.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

活劳动就是指在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者所消耗的抽象劳动。

12.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就在于揭示了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创造是由活劳动实现的,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4-11.社会制度的改变原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时间:14世纪末—15世纪初2)地点: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3)途径:a)从小商品经济中分化出来b)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换而来4)资本主义萌芽的形式(两种,对应上面两种途径):课本P139—1403.资本主义原始积累1)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能够实现要求商品更大规模生产,满足世界市场扩大的需要)。

2)利用暴力手段进行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3)资本原始积累定义: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到少数人的手中的过程。

P1414)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间:西欧:15世纪后30年——16世纪高潮——19世纪初结束5)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途径:P141-142a)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b)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P142劳动价值论5.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1)自然经济:P1432)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3)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a)社会分工的出现b)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6.商品的二因素1)商品的定义: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两者的矛盾统一体。

2)二因素:a)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应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适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b)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所持有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c)两者关系:对立统一。

p144-1457.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1)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a)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有用劳动)。

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b)抽象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2)两者对立统一关系:p1458.价值量的决定1)商品的价值:包括a)质的规定:回答的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

b)量的规定:回答的是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怎样决定。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能力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5)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6)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a)劳动者平均熟练程度b)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和在生产中的应用c)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d)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e)……7)商品的价值量与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8)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复杂劳动等于自乘或者多倍见到劳动(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此原理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实现的)9.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1)马克思阐明了价值、交换价值的区别,单页揭示了两者内在联系与辩证关系2)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

长期中形成了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3)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a)简单或偶然的形式b)综合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4)货币的5种基本职能: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e)世界货币5)随着货币的产生,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两级:a)一级: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b)一级:货币(代表商品的价值)c)这样商品在内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转化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一切商品只要转化为货币,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能够得到解决,从而使商品的价值得以实现。

d)货币的出现,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但是没有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反而扩大了矛盾。

10.价值规律及其作用1)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2)价值规律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3)价值在价格的周围进行波动。

4)价值规律是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体现的他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

5)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P148-149a)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本配比例b)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分配6)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产生的消极后果:P149a)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b)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c)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造成资源浪费11.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a)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由社会分工决定)b)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2)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

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3)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此矛盾不断运动,才到这,资本主义最终将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客观必然性)12.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意义p151—153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a)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批判地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b)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2)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a)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b)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c)深化认识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d)深化认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

4-2剩余价值论13.劳动力定义: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14.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15.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成资本1)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2)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包括三部分P154)3)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重要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正是由于这个特点,货币购买者购买到劳动力之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成了资本。

4)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16.所有制1)经济意义上: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方式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利润或超额利润)。

2)法律意义上: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法律原则所决定的。

17.所有权与所有制的关系p155所有制与所有权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有区别。

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18.不同的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不同。

P15619.资本主义所有制实质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20.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行动动机,就是无休止的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2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1)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2)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二重性:a)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i)劳动过程定义:P157ii)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iii)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b)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i)价值增值过程定义:超过劳动力价值刚好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行程过程。

ii)价值形成过程:如果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

iii)在价值增值的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剩余劳动,用于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3)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创造的并为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4)资本:a)定义: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

b)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

c)根据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分为:i)不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存在的资本ii)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d)剩余资本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雇佣劳动力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e)表示资本家对公工人的剥削程度m’(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v(可变资本)=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物质化劳动的形式)=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活劳动的形式)22.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a)延长劳动时间【受到工作日时间长度和限制,容易引起工人阶级反抗】b)提高工人劳动强度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a)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他们改善经营,时期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改善管理的主管动机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但其客观后果则是整个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导致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和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的相对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