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板块构造成因初步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
![鄂尔多斯盆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https://img.taocdn.com/s3/m/1c53a78b3968011ca2009119.png)
鄂尔多斯盆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沉积环境与岩相发育特征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台西部,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含硬石膏的白云岩是盆地中主要的储层与产层之一。
奥陶纪由于西侧贺兰裂谷再次开启,裂谷肩部发生抬升,以及南侧逆冲断层的左行走滑作用,在盆地西部和南部形成一“L”形隆起,又称中央隆起。
在隆起东侧由均衡补偿作用伴生一西缓东陡的边侧坳陷(盆地),称(内)陆棚盆地亚环境。
通过沉积相研究,建立了两个马家沟组的沉积模式。
其一为东西向穿越(内)陆棚盆地中心的陆棚沉积模式,该模式中的(内)陆棚盆地与中央隆起之间为水下凸起—洼地亚环境,其东为开阔内陆棚亚环境。
马一时、马三时、马五时(内)陆棚盆地发育为含白云岩的硬石膏岩石盐岩盆地,盆缘主要发育白云岩—硬石膏岩坪,马五时西缘硬石膏岩—白云岩坪发育,是天然气藏主要分布区。
以上表明沉积时气候干热,海平面下降,具深坳陷海水浓缩成盐特征。
马二时、马四时气候湿热,海平面上升,(内)陆棚盆地发育成石灰岩白云岩盆地,周围盆缘发育为(含)白云岩—石灰岩坪。
水下凸起—洼地亚环境于马三时和马五时发育白云岩;马四时发育石灰岩,南延则过度为白云岩石灰岩的浅滩。
东侧的开阔内陆棚亚环境,主要发育微晶—亮晶颗粒石灰岩夹硬石膏岩、风暴岩。
马六时,中央白云岩隆起以东根据残留地层推测应属于石灰岩陆棚环境。
中央古隆起以西地区,除较早期在西北角因有陆源碎屑注入发育成混积陆棚和斜坡环境外,其余时期主要发育为石灰岩、白云岩陆棚,各类重力流碳酸盐岩斜坡及碳酸盐碎屑和陆源硅质碎屑混积的浊积岩和深水泥岩海槽环境。
其二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在马家沟期一直处于继承行缓坡环境,为此建立了末端变陡的缓坡模式。
早期为含硬石膏岩的白云岩缓坡,中、后期演化为交替发育的石灰岩—白云岩缓坡,或白云岩—石灰岩缓坡与白云岩缓坡环境。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沉积模式内陆棚盆地海水浓缩陆棚缓坡1 概述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台西部,为一矩形构造盆地,面积约25万km2(参见附录一)。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奥陶系构造_热演化史恢复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奥陶系构造_热演化史恢复](https://img.taocdn.com/s3/m/45f89e310912a216147929a9.png)
第8 8卷 第1 1期2 0 1 4年1 1月 地 质 学 报 ACTA GEOLOGICA SINICA Vol.88 No.11Nov. 2 0 1 4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372128)、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编号BJ08133-1)、国家重大专项(编号2011ZX05005-004-007HZ)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编号12120113040300-01)资助的成果。
收稿日期:2014-07-29;改回日期:2014-09-25;责任编辑:周健。
作者简介:任战利,男,1961年生。
博士后,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盆地热史与油气成藏及油气评价研究工作。
通讯地址:710069,陕西省西安市太白北路229号,西北大学地质学系;Email:renzhanl@nwu.edu.cn。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奥陶系构造-热演化史恢复任战利1,2),崔军平1,2),李进步3),王继平3),郭科2),王维2),田涛2),李浩2),曹展鹏2),杨鹏2)1)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9;2)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710069; 3)苏里格气田研究中心,西安,710018内容提要: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区构造位置独特,演化历史复杂。
该区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是寻找天然气的有利地区。
奥陶系碳酸盐岩由于缺乏有效的古温标,热演化程度的确定及热演化历史的恢复一直是研究的难题。
本文利用渭北隆起奥陶系碳酸盐岩大量的沥青反射率测试资料,结合上覆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的镜质组反射率资料及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等古温标,恢复了渭北隆起的构造热-演化史。
研究结果表明古生界奥陶系热演化程度具有北高南低的特点。
奥陶系等效镜质组反射率普遍大于2.00%,处于过成熟干气阶段。
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表明渭北隆起抬升冷却具有南早北晚的特点。
南部奥陶系—下二叠统抬升早,约为102~107Ma,北部自65Ma以来抬升,主要抬升时期为40Ma以来。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幅度隆起构造成因类型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幅度隆起构造成因类型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f41d665b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71.png)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幅度隆起构造成因类型及其对油气分布
的控制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重要的沉积盆地之一,其油气资源丰富,而中生界低幅度隆起是该区域分布比较广泛的构造,对油气分布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中生界低幅度隆起主要由以下构造成因形成:
1. 断裂构造:断裂构造是形成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幅度隆起的重要构造成因。
盆地断裂组合复杂,盆地边界结构多样,由于断层的活动和应力场的变化,导致沉积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升降变化,从而形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隆起。
2. 折皱构造:折皱构造也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幅度隆起的重要构造成因。
由于不同地层性质不同,形成的折皱构造也不同,盆地内部隆起多呈北西-南东向发育,属于弱挤压性折皱,也有些以塔形隆起为主。
3. 同生构造:同生构造是指同一地理年代内形成的构造,主要形成于中生代。
鄂尔多斯盆地侵入岩体较多,应力场强烈,形成了一些具有同生构造特点的隆起。
中生界低幅度隆起对油气分布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隆起带储层主要有砂岩、炭黑岩和泥岩,其中砂岩储量最大,主要由震旦系和奥陶系沉积而成。
隆起带上部普遍发育低孔低渗储层,但下部则可以形成较好的高孔高渗储层。
隆起对油气聚集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对于气水分布的边界调整作用较小。
总之,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幅度隆起主要是由断裂构造、折皱构造和同生构造等构造成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隆起带储层主要有砂岩、炭黑岩和泥岩等沉积岩石组成,其中砂岩储量最大。
隆起对油气分布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对气水分布的调整作用较小。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及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及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1c330c090242a8956aece40a.png)
适用标准文案鄂尔多斯盆地堆积——结构演化及油气勘探新领域2002年 9月目录序言一.地背景与结构演化(一)地背景⋯⋯⋯⋯⋯⋯⋯⋯⋯⋯⋯⋯⋯⋯⋯⋯⋯⋯⋯⋯⋯⋯⋯1(二)结构演化⋯⋯⋯⋯⋯⋯⋯⋯⋯⋯⋯⋯⋯⋯⋯⋯⋯⋯⋯⋯⋯⋯⋯2二.鄂多斯盆地古生代—中生代沉演化(一)奥陶系沉系统区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4(二)石炭—二叠沉系统区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10(三)中生界沉系统区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18三.鄂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生、、盖特色及天然气富集律(三)源岩特色⋯⋯⋯⋯⋯⋯⋯⋯⋯⋯⋯⋯⋯⋯⋯⋯⋯⋯⋯⋯⋯⋯25(四)集岩特色⋯⋯⋯⋯⋯⋯⋯⋯⋯⋯⋯⋯⋯⋯⋯⋯⋯⋯⋯⋯⋯⋯33(五)盖特色⋯⋯⋯⋯⋯⋯⋯⋯⋯⋯⋯⋯⋯⋯⋯⋯⋯⋯⋯⋯⋯⋯⋯44(六)天然气富集律⋯⋯⋯⋯⋯⋯⋯⋯⋯⋯⋯⋯⋯⋯⋯⋯⋯⋯⋯⋯四.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生、特色及天然气富集律(一)源岩特色⋯⋯⋯⋯⋯⋯⋯⋯⋯⋯⋯⋯⋯⋯⋯⋯⋯⋯⋯⋯⋯⋯55(二)集岩特色⋯⋯⋯⋯⋯⋯⋯⋯⋯⋯⋯⋯⋯⋯⋯⋯⋯⋯⋯⋯⋯⋯56(三)天然气富集律⋯⋯⋯⋯⋯⋯⋯⋯⋯⋯⋯⋯⋯⋯⋯⋯⋯⋯⋯⋯69五.鄂多斯盆地中生界生、特色及石油源价(一)源岩特色⋯⋯⋯⋯⋯⋯⋯⋯⋯⋯⋯⋯⋯⋯⋯⋯⋯⋯⋯⋯⋯⋯(二)集岩特色⋯⋯⋯⋯⋯⋯⋯⋯⋯⋯⋯⋯⋯⋯⋯⋯⋯⋯⋯⋯⋯⋯(三)石油成藏律⋯⋯⋯⋯⋯⋯⋯⋯⋯⋯⋯⋯⋯⋯⋯⋯⋯⋯⋯⋯⋯前言本课题以新理论、新思路为指导,以采集、综合剖析和总结已有成就为主,要点野外检查和岩芯察看为辅,深入、综合、总结古人研究成就,研究盆地堆积演化历史,确立生储盖组合、联合研究和总结石油地质规律和油气勘探新领域。
为了达成相关研究内容,课题构成员自合同判定以后进行了大批的资料收集,露头剖面观察,钻井岩芯察看等工作,达成了大批工作量,详细见表1。
表 1达成工作量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数目序号项目单位数目1古人研究报告资料采集本207蒲片判定片5002古人学术论文篇308粒度剖析片2003露头剖面采集条509物性剖析件1004钻井岩心剖面采集条20010报告插图幅5野外观察剖面条3011岩相古地理图幅6钻井岩芯观察井20012研究报告份1经过一年的工作获得了以下认识1.确立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中生界三叠—侏罗系堆积系统种类,此中奥陶系主要为碳酸岩堆积,包含4大堆积系统,石炭—二叠系主要为陆源碎屑岩堆积,包含 6 大堆积系统,中生界侏罗系包含三大堆积系统。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https://img.taocdn.com/s3/m/264bb85a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da.png)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内陆盆地中最大的盆地之一,其构造演化经历了古构造和新构造两个阶段。
古构造演化阶段主要受太行运动和印支造山运动的影响,形成了盆地的基本格局。
新构造演化阶段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进一步改造了盆地的构造特征。
盆地的地质构造过程复杂多样,地震活动特点明显,频繁发生大中型地震。
盆地构造演化成因涉及多种因素,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深部构造、断裂特征和地震活动规律等方面。
通过对盆地构造演化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盆地内部地质构造规律,为资源勘探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地质背景、研究意义、古构造演化、新构造演化、构造特征、地质构造过程、地震活动特点、盆地构造演化成因、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地质背景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内陆板块边缘,是中国重要的油气资源勘探区之一。
其地质背景可以追溯到古生代晚奥陶世至中志留世的造山运动期间形成的古地壳残留。
历经多次构造事件,盆地的地质演化经历了古构造演化和新构造演化两个阶段。
在古构造演化阶段,受到古特提斯洋闭合作用的影响,盆地地壳逐渐稳定,出现了多次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形成了多个构造凸起和凹陷。
而在新构造演化阶段,受到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青藏高原隆起的影响,盆地再次经历了构造变化和沉降,形成了现今的地质格局。
整个演化过程中,盆地地质构造呈现出多次抬升、沉降和断裂活动,形成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征。
在地震活动特点方面,鄂尔多斯盆地地处中国地质构造活跃带,地震频发,地质构造过程中的断裂活动不断积累能量,随时可能引发地震灾害。
对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构造演化和地震活动特点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最大的陆相盆地之一,其构造演化过程既受到古构造的影响,也受到新构造的影响。
研究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对于深入了解该地区的地质演化过程、构造特征以及地震活动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的地质结构与成因机制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的地质结构与成因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8c047adf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57.png)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的地质结构与成因机制何登发;包洪平;孙方源;张才利;开百泽;许艳华;成祥;翟咏荷【期刊名称】《地质科学》【年(卷),期】2020(55)3【摘要】克拉通盆地内古隆起是了解板内变形机制的重要窗口,也是油气、煤、盐、铀等矿产勘查的主要对象,一直是盆地分析的热点领域。
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为例,利用新的高精度反射地震剖面与深探井资料,解剖古隆起的地质结构,刻画构造演化过程,探讨其形成机制。
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隆起带发育在华北克拉通地块中西部,自伊盟—杭锦旗、乌审旗—定边,南延至镇原—正宁一带,呈“工”字形,面积达7.5×10^4 km^2以上;伊盟凸起为基底隆起,镇原隆起为多阶段、间隙性发育的剥蚀与沉积型隆起,定边凸起为沉积型隆起。
它是基底分异构造格局与周缘板块构造事件共同控制的产物,为在中元古代裂陷基础上早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背景下发育演化的古隆起;古生代早期,邻接周缘洋盆表现为台缘隆起;石炭纪晚期—二叠纪早期,因差异升降而具陆缘隆起性质;印支晚期—燕山期以来,隐伏于天环坳陷之下埋藏沉没。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隆起带为多机制复合成因,伊盟凸起为基底强烈伸展、长期剥露剥蚀型隆起;镇原凸起为西缘断阶迁移、南缘前缘隆起叠加的复合隆起;定边凸起为断阶迁移、挤压叠加的继承性隆起。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隆起带对盆地内部的构造—沉积分异施加了重要影响,其两翼斜坡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
【总页数】30页(P627-656)【作者】何登发;包洪平;孙方源;张才利;开百泽;许艳华;成祥;翟咏荷【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东侧非岩溶白云岩储层成因2.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成因分析3.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成因新解4.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和南缘古生代前陆盆地及中央古隆起成因与油气分布5.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东侧奥陶系中组合天然气成因与来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成藏与构造运动的关系_李士祥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成藏与构造运动的关系_李士祥](https://img.taocdn.com/s3/m/19ca2ba3fd0a79563c1e7227.png)
文章编号:1000-0550(2010)04-0798-10①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技管理部项目(编号:06-01A -01-01(B ))与国家示范工程(编号:2008ZX05044)资助。
收稿日期:2009-04-25;收修改稿日期:2009-09-15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成藏与构造运动的关系①李士祥1,2邓秀芹1,2庞锦莲1,2吕剑文1,2刘鑫1,2(1.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安710018;2.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西安710018)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著名的大型中生代含油气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和侏罗系延安组为盆地主要含油层系,该含油层系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山三期大的构造运动。
通过中、新生代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应力场分析以及构造热事件研究,结合裂缝性质、裂缝方位及裂缝中包裹体特征等,讨论了中生界油气成藏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研究认为盆地主要发育E —W 向、NNE 向和NE 向三组区域性裂缝。
其中,弱充填的NE 向剪裂缝为印支期S —N 向挤压环境下形成的剪裂缝,或基底断裂形成的诱导张裂缝;近E —W 向展布的弱充填裂缝为燕山期NW —SE 挤压环境下形成的剪切裂缝;强烈充填的NNE 向张裂缝形成于喜山期NNW —SSE 拉张环境。
盆地中、新生代地层所经历的每一期构造运动都对盆内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起控制作用。
印支运动使得盆地沉积了中生界最为重要的一套烃源岩;燕山运动产生的构造热事件使烃源岩达到了生排烃高峰期,使得油气成藏大多定型于燕山期;喜山运动使油气进行大规模的运移和调整,从而使中生界上部油气的分布与基底断裂带走向相吻合。
中、新生代这三期构造运动对鄂尔多斯盆地发展和油气成藏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山运动构造应力场裂缝油气成藏中、新生代第一作者简介李士祥男1981年出生硕士工程师沉积相及油气地质E-mail :sxlee1981@tom.com中图分类号TE122.3文献标识码A0前言鄂尔多斯盆地是中、新生代盆地叠加在华北古生代克拉通浅海台地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大型陆内叠合盆地[1,2],现今表现为构造残余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生代构造事件及沉积物源环境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生代构造事件及沉积物源环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f75460a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32.png)
上主冲断面呈雁行排列,并发育很多与主断层相伴生的反冲断层,构成三角带。
图{一2盆地西南缘重力高与浅层磁性体及断裂对应关系图(陶家庚,2003)图1叫崆峒后山沙糖村砾岩下白垩统岩层特征图(A、B、C为砾岩层特征,D为下白垩统和尚铺组砂泥岩层)图1—5崆峒前山砾岩特征二、构造层序划分(一)、理论依据大地构造对翁地充填的几何形状和沉积相的三维分布有较强的控制作用(A1exander等,1987),大地构造作用的沉积响应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包含在盆地充填格架和沉积相内(Frostick等,1992)。
盆地充填的几何形状及大规模图2—1古生界内部“不整合”分布(据汤锡元,1992修编)圈2—2盆地及邻匹前石炭纪古构造圈(据翟光明等2002转引自陈刚1994)6定并平行于该反射界面,同时该反射界面的位置与L层接近、特征相似但又明显不同。
83187、85173、8506l剖面也程度不等的存在上述现象。
在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正常的T,界面由两到三个连续性较好的反射强相位组成,而85197剖面西部这种反射由四个左右的反射强相位组成,其连续性与稳定性相对较差,与正常的R反射有明显差异,反映它是一个构造面而非严格意义的沉积界面。
这个反射界面就是韦州一石沟驿拆离滑覆体的基底拆离滑脱底面,它利用并改造了T。
界面处柔软的煤系地层产生滑覆,因而在空间位置上相当于T。
反射层面。
在近南北走向86、85—364剖面(图2一12)上,可见到该拆离滑脱面呈南高北低的舒缓斜坡,在剖面上位置大致相当于T,层。
但在南段,该反射面又是由向南撒开的多个断面组成,其剖面形态呈铲式,其上的T。
、T,反射层均较稳定地平行于该滑脱面,其反射也是由四到五个强相位组成。
在近南北走f龟的85380测线上也可见到同样的地震反射特征。
图2—11马家滩一韦州地区85197剖面图(据赵宏格,2003)图2—12马家滩一韦州地区86、85_364剖面围(据赵宏格,2003)所有这些均说明该地质单元的T。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古岩溶储层分布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古岩溶储层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768f371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f4.png)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古岩溶储层分布李振宏;胡健民【摘要】利用地层残余厚度法,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不同时期的古构造面貌,结合奥陶系岩溶储层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古构造演化过程对岩溶储层发育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沉积时期为中部高、东西低,西陡东缓的古构造面貌,东部缓坡带发育含膏白云岩沉积相带,为古岩溶储层的发育奠定了物质基础.自奥陶系沉积后,缺失了大约1.3×1012 a的沉积,古构造面貌继承发育,中部古隆起东斜坡带在古地貌上隶属于岩溶斜坡区,水流集中,径流活跃,为风化壳岩溶储层的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自石炭纪本溪期重新接受沉积后,至早、中三叠世奥陶系顶部剥蚀面始终保持了中部高、东西低的古构造面貌,古隆起带是地下活动性流体运移的有利指向区,隆起斜坡带在早期风化壳岩溶的基础上,更有利于埋藏期岩溶的形成.【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0(031)005【总页数】9页(P640-647,655)【关键词】含膏白云岩;风化剥蚀面;裸露风化壳期;埋藏岩溶;古构造;鄂尔多斯盆地【作者】李振宏;胡健民【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1鄂尔多斯盆地是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典型克拉通盆地,油气资源丰富,近年来油气当量已攀升至中国第三,具有较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盆地的现今构造格局为一向西倾斜的大单斜,这一现今的构造背景与油气的富集规律之间似乎并不存在着显而易见的联系,特别是位于盆地中部以奥陶系岩溶储层为主的天然气区 (图 1)[1~3]。
岩溶储层的发育主要决定于古沉积背景、古气候背景和古构造背景。
古气候背景对于整个鄂多斯盆地来说,应该是大同小异,因此古沉积背景和古构造背景才是决定该地区岩溶储层形成的关键因素。
本文对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岩溶储层发育规律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对古构造演化背景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鄂尔多斯古生代各个时期古构造格局的编图,分析了古构造对奥陶系沉积及其岩溶发育规律控制的内在联系。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https://img.taocdn.com/s3/m/9cf83213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a7.png)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是中国重要的油气资源产地之一。
它形成于燕山运动晚期,是一个古生代构造演化较为复杂的盆地,其演化过程受到多种构造活动的影响。
在长期的地质运动作用下,盆地内地壳发生了多次的构造变动,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地貌和地质结构。
本文将就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进行浅述。
盆地的形成鄂尔多斯盆地起源于古生代晚期的燕山运动。
在这一时期,受到板块运动的影响,地壳开始出现了断裂和隆升的活动,形成了简单的断块盆地。
之后,在地壳板块的相互碰撞和挤压作用下,形成了今天具有典型特征的鄂尔多斯盆地。
盆地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构造凹陷阶段、沉积充填阶段、中生代复活重现阶段和新构造变动阶段。
构造凹陷阶段在古生代的板块运动中,地壳表面开始出现了断裂和隆升现象,形成了一些简单的断块盆地。
隆升断块部分被侵蚀形成了高地,而沉陷断块部分则形成了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当时,由于地壳受到巨大的挤压力,出现了断裂和沉陷的现象,最终形成了一个比较浅的盆地。
这一时期的构造凹陷是盆地形成的第一步,也是盆地演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阶段。
沉积充填阶段在构造凹陷阶段之后,随着地壳的变动和板块运动的继续,盆地开始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动。
在这一时期,盆地内陆相沉积主要为煤系、古水系和古湖泊相为主。
在地壳的隆升和沉陷作用下,盆地内陆范终沉积了大量的煤炭和石油能源资源。
这一时期的沉积作用为盆地的发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后期的复活和变动打下了基础。
中生代复活重现阶段随着地壳板块的变动和构造活动的继续,鄂尔多斯盆地开始出现了复活和隆升的现象。
在这一时期,地壳板块发生了剧烈的变动,导致盆地内部地层重新抬升,形成了今天的地貌和地质结构。
在这一过程中,地壳板块的运动对盆地的沉积层和地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为盆地的演化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总结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重要的油气资源产地之一,其构造演化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复杂变动。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气藏勘探与沉积地质学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气藏勘探与沉积地质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313d0e819e8b8f67c1cb99c.png)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气藏勘探与沉积地质学研究位居我国大陆第二大盆地的鄂尔多斯盆地是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基础上发育起来的沉积盆地,其构造发育史大体与华北地台相当,属稳定的克拉通内盆地。
这里的沉积岩层厚度大、分布稳定,蕴藏着丰富的油气及煤炭资源。
其中,中生界地层中主要分布石油,天然气则主要赋存于古生界地层中。
沉积盖层的发育大体可分为浅海台地(早古生代)、滨海平原(晚古生代)、内陆坳陷(中生代)、周边断陷(新生代)四个阶段。
本区气藏的形成与古生代的两大地质作用紧密相关,一是在晚奥陶世后,盆地区域性隆升,遭受长达1.3~1.5亿年的风化剥蚀,形成了区域性广布的碳酸盐岩风化壳型储层;二是在中晚石炭世后本区开始下沉,接受了晚古生代煤系地层沉积,构成了古生界的区域性气源岩、封盖层,以及局部的砂岩储集体。
因此,下古生界碳酸盐岩风化壳和上古生界的砂体成为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
以古生界为主要目的层的天然气勘探始于50年代。
纵观盆地天然气的勘探历程,取得勘探重大突破并带动大规模工业化开发利用的是隐蔽岩性和地层圈闭气藏的勘探发现:八十年代后期,在盆地中部奥陶系碳酸盐岩的顶部古风化壳中发现了大型地层圈闭气藏(靖边气田);九十年代中后期,在盆地东部二叠系山西组中发现了大型砂岩岩性气藏(榆林气田),奠定了盆地的天然气勘探走向工业化开发利用的基础,从而也为盆地天然气成藏地质理论研究、天然气勘探方向与发展战略的制定标示了方向。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平缓,面积大而丰度低是本区天然气成藏的重要特征。
因此,针对下古生界地层圈闭气藏和上古生界岩性圈闭气藏的成藏和分布规律的沉积地质学研究,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鄂尔多斯天然气藏勘探开发的历程鄂尔多斯盆地的现代石油勘探已有近90多年的历史,以古生界为目的的油气勘探始于五十年代,30多年来的勘探历程大体有如下几个重要阶段:1、区域地质普查阶段(1976年以前),这一时期钻探18口井,在盆地西缘刘家庄构造上发现了工业气流井,刘庆1井日产5.97×104m3天然气流,是盆地发现的第一个上古生界天然气藏。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构造活动响应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构造活动响应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17e3b90676c66137ee06191c.png)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构造活动响应特征X曹佰迪,曹伟忠(长安大学,陕西西安 710054) 摘 要:鄂尔多斯盆地现今的构造特征与古生代的构造面貌具有较大的差异,其构造的主要变革期发生于中生代。
本文通过对各时期古构造特征的详细编图分析,厘定了二叠纪末期石千峰组沉积时期是构造格局发生变化的初始阶段,古生代的构造格局以南北向构造线为主体,中生代的构造格局以东西向的构造线为主体。
同时,盆地内以及周缘造山带的岩浆活动、二叠系石千峰组的油气成藏时间都与这一主要构造变革期息息相关。
盆地西南部龙门构造的岩浆活动时间与秦岭造山带、阴山造山带的岩浆活动时间基本一致,受南北向构造应力的作用;盆地东部紫金山岩浆体的活动时间与西部贺兰山鼓鼓台岩浆体的活动时间基本一致,主要受东西向构造应力的作用,二者对应的时间分别为印支期和燕山期。
石千峰组中的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为160℃,相当于白垩纪末期,正是由于强烈的构造运动致使下部的原生油气藏遭受破坏,沿着断裂带而发生重新的运移聚集,进而形成了次生油气藏。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构造变革期;岩浆活动;油气成藏 中图分类号:P 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05—0130—05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中西部典型的克拉通盆地,俗有构造沉积稳定之称,但构造的稳定性和活动性是一个对立统一的过程,也是相对于其它构造活动更为剧烈的裂谷盆地、前陆盆地的一个类比过程[1-3]。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构造活动性的分析,可以更为明确的理解克拉通盆地并非一个稳定的地块,在其构造演化的某个阶段仍然存在强烈的构造变迁,甚至构造格局的整体转换。
图1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顶面现今构造图1 构造格局响应特征鄂尔多斯盆地现今的构造面貌为一西倾的大单斜,古生代的构造面貌主要表现为中部高、东西低,两坳夹一隆的构造格局(图1、图2)[4-6]。
现今的构造面貌和古生代的构造面貌存在较大的差异,中生代为其构造变革的主要时期。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关系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2f1c8ceac8d376eeaeaa3145.png)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蕴藏着丰富的煤、油页岩、石油、铀等能源矿产,多种能源矿产共存与构造特征关系、多种能源矿产协同勘探已成为地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
在分析总结多种能源矿产时空分布规律及成因联系的基础上,以构造演化特征为主线,重点探讨了构造运动期次、沉积建造、构造单元特征、褶皱构造与多种能源矿产的关系。
结果表明:渭北隆起印支期―燕山早期的成盆-差异升降运动形成了本区稳定的深湖―半深湖相含油页岩与不稳定的沼泽相含煤沉积建造组合;燕山中晚期的构造热事件促使油页岩成熟生烃、煤级升高;燕山期―喜山期的断裂、褶皱构造为油气和富铀低温油水热液运移和成藏提供了通道和富集成矿(藏)的场所;喜山期的抬升冷却和南缘断陷作用使得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富集得到了最终保存定位,且统一成矿年龄集中在74~122 ma,稍晚于燕山中晚期的构造热事件。
综合考虑地质、经济和技术因素,将彬旬凹陷成矿区划分为4个协同勘探区,并建立了合理的勘探模式。
关键词:能源矿产;共存富集;构造演化;沉积建造;构造热事件;协同勘探;渭北隆起;鄂尔多斯盆地中图分类号:p618;te122 文献标志码:a0 引言1.1 时空分布特征1.2 共存关系近年来,沉积盆地能源矿产勘探的种种迹象表明,石油、油页岩、煤和砂岩型铀矿等多种能源矿产的赋存分布和成矿(藏)作用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4-5]。
它们在空间组合上相互叠置,彼此关联,各含矿层均不同程度见到其他矿产存在的相关踪迹[6-8]。
根据本区多种能源矿产共存的成矿背景和勘探研究实践,分析了本区多种能源矿产共存的内在联系,其中油页岩、石油、铀成矿(藏)与其他矿产或多或少存在一定联系,而煤成矿则与其他矿产关系不大。
1.2.1 油页岩成矿与其他矿产的关系油页岩作为新能源的一种,形成时代早于区内其他能源矿产。
油页岩成矿主要受古气候、古构造、沉积环境和热演化等控制,其他矿产的成矿(藏)对于油页岩成矿总体影响较小,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与煤和石油存在一定联系,具体为:部分油页岩也可以被认为是高灰分的煤,常与煤、碳质页岩互层产出,热演化程度较低且含油率大于3.5%的煤和碳质页岩均可被认为是油页岩;油页岩热演化达到一定阶段便可生成油气,使得油页岩含油率降低,由于本区油气含量较低,所以油页岩(烃源岩)品质较好,二者存在负相关关系;砂岩型铀矿对于油页岩成矿和品质的影响较小。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_邓昆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_邓昆](https://img.taocdn.com/s3/m/67353bd6a58da0116c174923.png)
卷(Volu m e)35,期(Numb er)2,总(S UM )129页(Pages)190~197,2011,5(M ay ,2011)大地构造与成矿学Geotecton ica etM eta ll o genia收稿日期:2010 03 16;改回日期:2010 05 17项目资助: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973项目)(2003CB214601)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邓昆(1968-),男,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石油地质教学及科研工作。
Em ai:l dk_dengk@126.co m 赵重远.1993.陕甘宁盆地中央古隆起及其形成演化.西北大学.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邓昆1,2,张哨楠1,周立发3,刘燕4(1.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2.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积矿产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10;3.西北大学地质系,陕西西安710069;4.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21)摘 要: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对该地区构造格局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生代构造背景、地层体残余厚度、奥陶系顶面构造演化等特征分析,刻画中央古隆起在不同沉积期构造演化特点,大体分为3个演化阶段:初始演化阶段:相对独立的中央古隆起形成于中晚寒武世;发育阶段:中央古隆起在早奥陶世马家沟期反映最为明显,为隆升剥蚀过程;调整、消亡阶段:石炭纪-二叠纪山西期古隆起仍有明显的显示,但其形态与位置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与马家沟期的中央古隆起有较大差别,为低缓隆起。
晚二叠世以来不存在中央古隆起。
中央古隆起对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体现在对沉积格局、残余生烃坳陷、储集条件、盖层圈闭条件及油气运聚等方面。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油气勘探中图分类号:P 618.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 1552(2011)02 0190 080 引 言古隆起是沉积盆地内重要的构造单元,同时也是控制油气聚集的地质因素之一。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https://img.taocdn.com/s3/m/d6fb4d51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a7.png)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部,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之一。
它的构造演化经历了几个
重要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古生代晚泥盆世至二叠纪早期,盆地处于印度板块东北缘,地壳活动比
较强烈,形成了一系列的隆起和裂陷。
在这个阶段,盆地中心出现了一段断续的隆升活动,形成了鄂尔多斯地区的基底块体,也就是盆地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盆地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构造切换。
由于地壳活动
的变化,原来的隆起活动逐渐减弱,而盆地边缘地区开始出现了裂陷活动。
这个阶段的最
重要特征是形成了大规模的三叠系沉积,填充了鄂尔多斯盆地。
第三个阶段是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盆地经历了一次全面的盆地性裂陷。
盆地中部逐
渐沉陷,形成了深厚的侏罗系沉积。
盆地边缘地区也发生了隆起活动,形成了太行山和黄
土高原等地貌。
第四个阶段是早侏罗世至新生代,盆地经历了一系列的构造调整和沉积调整,同时也
受到了印度板块北进的影响。
在早期,盆地继续发生裂陷活动,形成了大规模的侏罗系和
白垩系沉积。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板块的北进作用逐渐增强,导致了盆地边缘地区的压
力变化,形成了今天的构造格局。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隆升、裂陷和后期调整等多个阶段,形成了丰富的沉
积岩层和多样的地貌景观。
盆地的构造演化也与印度板块的北进活动密切相关,是中国地
壳演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沉积演化特征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沉积演化特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bb7161ef78a6529647d5364.png)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沉积演化特征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勘探程度也相应不断提高,近年来,在我国鄂尔多斯盆地发现了很多藏有大型天然气的地段,这对于我国“西气东输”工程来说意义重大。
所以,鄂尔多斯盆地也慢慢成为我们科学研究重点地区,对于构造活动比较微弱的鄂尔多斯盆地来说,开展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沉积演化特征的研究,有利于搞清储存空间的展布规律和寻找油气丰富的地段。
一、鄂尔多斯盆地区域构造特征及古生界地质构造特征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台的西部,横跨陕西、甘肃、宁夏、蒙古、山西五个省区,属于一个矩形构造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周围均以构造断裂和周围的构造单元相邻,东面以离石断裂带和吕凉山隆起带连接,西面主要以贺兰断褶带、六盘山弧形逆冲构造带为界限和阿拉善地块相连,南部和渭河地堑的北界断裂带相连接,北部主要以伊盟隆起和古阴山褶皱造山带相连接。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典型的叠合盆地,现在的盆地构造面貌表明,其已经历过多期次构造运动作用。
对于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的地质构造单元研究,主要分为鄂尔多斯克拉通和贺兰山坳拉槽。
鄂尔多斯克拉通作为华北地台的次级构造单元,与兴蒙海槽及秦祁海槽的构造活动有一定关系,晚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和华北地台相同,早古生代的鄂尔多斯克拉通是陆表海,周围都是古代大陆或者由岛屿环绕,经过长期的风力侵蚀,形成了具有油气勘探意义的下奥陶统顶部古风化面。
在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有明显的整体沉降的克拉通内凹陷性质,沉积岩延伸广阔,地层的厚度也比较稳定,沉积类型主要具有广覆型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是有长期继承性特征的古隆起区,大多数没有接受本溪组至石盒子组沉积,以冲积扇沉积为主要特征。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部的贺兰坳拉槽,呈南北向展布,属于长期继承性的三叉裂谷,在华北地台和阿拉善地块的中间,形成尖端向北的三角形,整体形态呈向南开口。
二、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沉积演化主要特征鄂尔多斯盆地的整个地质构造演化过程,分为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变化。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发展史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aa2f1082aeaad1f347933f6d.png)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发展史摘要本文主要介绍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发展史鄂尔多斯陆块的地质发展史经历了几个主要时期,自太古代以来的各期构造活动对陆块的发生和发展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从该陆块的发生、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来看,鄂尔多斯陆块经历古老结晶基底岩系发育和古生代盖层沉积阶段,到中新生代坳陷盆地阶段,最终由于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陆块整体抬升,铸就了目前的高原地貌形态。
关键字鄂尔多斯盆地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鄂尔多斯盆地地质发展史鄂尔多斯陆块,现代地貌上的表现为高原,它的发生发展历史,依然可以追朔到早在35亿年的地质历史时期,它和地球上所有大陆一样,都经历了复杂的论海桑田的发展历史,以下是鄂尔多斯盆地的地层表。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表(表1-1)地层时代厚度(m)岩性描述界系统组符号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4 60 黄褐色砂质粘土及砾石层上更新统Q3 80 黄灰色、土黄色黄土、亚粘土中更新统Q2 130 灰黄、浅褐黄色粉质黄土下更新统Q1 10 浅棕黄色砂质粘土、底为砂砾岩上第三系上新统N2 690 三趾马红土,土黄色泥质粉砂、砂岩中新统N1 960 橙黄、灰绿色、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下第三系渐新统E3 700上部为钙质粉砂岩、下部为淡黄色泥质砂岩、砂岩互层始新统E2 270 砖红色厚层、块状中~细粒砂岩中生界下白垩志丹系泾川组K1Z6 120上部桔红棕黄、灰绿、色砂岩为主夹泥灰岩,下部砂质泥岩为主系罗汉洞组K1Z5 180 中至厚层状桔红、土黄色交错层砂岩,夹少量泥岩环河组K1Z4 240黄绿色砂质泥岩与灰白色、暗棕黄色砂岩、粉砂岩互层华池组K1Z3 290 灰紫、浅棕色砂岩夹灰紫、灰绿色泥岩洛河组K1Z2 400 桔红色块状交错层砂岩,局部夹粉砂岩宜君组K1Z1 50 杂色砾岩层侏罗系上统芬芳河组J3f 1100棕红、紫灰色块状砾岩、巨砾岩夹砂岩、泥质粉砂岩紫红色泥岩、顶部为泥灰岩,底部为灰黄色细砂岩中统安定组J2a 250直罗组J2z 300灰绿、紫红色泥岩与浅灰色砾岩互层,上部泥岩为主,底部为砂砾岩下统延安组JIy300深灰、灰黑色泥岩与灰色砂岩互层夹多煤层,底部为厚层砂岩富县组JIf 100 厚层块状沙砾岩夹紫红色泥岩或两者成相变关系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3y5200瓦窑堡煤系,灰绿色泥沙岩夹粉细砂岩、炭质页岩及煤层T3y4250厚层、块状灰绿色中细粒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及煤层T3y3300上部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中部细砂岩为主,下部炭质页岩、油页岩发育T3y2200深灰、灰黑色泥岩与灰色粉砂岩,上部夹块状细砂岩,陕北有黑页岩T3y1250 肉红色、灰绿色长石砾岩(具"麻斑"构造)夹紫色泥岩中统纸坊组T2Z 500上部灰绿、棕紫色泥质岩夹砂岩,下部为灰紫色砾岩、沙砾岩下统和尚沟组TIh 120 棕红、紫灰色泥岩为主夹同色砂岩及含粒砂岩刘家沟组TII 380灰紫、灰白色块状斜层粒砂岩及同色泥质岩、沙砾岩上古生界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3q 260上部为棕红、紫红色含灰质结核泥岩为主,下部为砂岩夹泥岩中统石盒子组P2h 350上部为紫红、黄绿色泥质岩夹砂岩,下部为黄绿色泥质岩、含粒砂岩与泥岩互层下统山西组pIs 120 深灰、黑色泥质岩、灰白色中细砂岩夹煤层太原组pIt 80深灰、黑色泥(页)岩、灰色、深灰色砂岩及煤层,盆地东部夹多层生物灰岩石炭系上统本溪组C2b 50 灰黑色泥岩夹灰色薄层灰岩及砂岩,底部为铁铝岩下古生界奥陶系上统背锅山组O3b 800 块状灰岩、砾状灰岩及瘤状灰岩中统平凉组O2p 1000 灰绿色泥(页)岩夹灰岩及中细砂岩下统马家沟组OIm 1000灰色、深灰色块状灰岩夹白云岩.盆地东部为白云岩夹膏岩及岩盐亮家山组O1I 90 深灰色块状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冶里组O1y 70 浅灰色硅质灰岩寒武系上统风山组∈3f 60 深灰、浅桔黄色块状白云质竹页状灰岩长山组∈3c 90 深灰块状白云质灰岩及竹页状灰岩崮山组∈3g 270 浅黄、灰色块状泥质灰岩夹白云质灰岩中统张夏组∈2z 170 深灰色颗粒灰岩、鲕状灰(云)岩夹泥灰岩薄层徐庄组∈2x 120暗紫色泥(页)岩夹深灰色鲕状灰岩及云岩、薄层砂岩毛庄组∈23m 40 暗紫色泥(页)岩夹深灰色鲕状灰岩及石英砂岩下统馒头组∈1m 70 浅灰紫色层状、鲕状灰岩及石英砂岩猴家山组∈1h 100 浅灰色层状含磷砂岩及磷块岩夹结晶灰岩上震元震旦系ZZ 180 紫红、紫灰色泥(页)岩及灰白色砾岩夹石英砂岩旦古亚界界蓟县系Zj >1000灰色浅棕色厚状白云岩、藻云岩、白云质灰岩,底部为石英砂岩、千枚岩长城系Zc >1000 肉红色石英岩状砂岩、绢云母石英片岩、杂色片岩下元古界滹沱系ptIh 8000 千枚岩、板岩、石英岩及大理岩五台系ptIw8000~1600绿色片岩太古界桑干系Ar 9000 深变质花岗片麻岩(一)早太古界(35亿年)至晚太古界(25亿年)——地台基底雏形阶段这是华北地台基底发育时期,35亿年,整个华北地区尚处在较深的海洋环境,早太古代,火山活动十分频繁活跃,形成大量的火山岩建造。
鄂尔多斯盆地论文
![鄂尔多斯盆地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689c370f46527d3240ce06e.png)
鄂尔多斯盆地概况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鄂尔多斯盆地发育于鄂尔多斯地台之上,属于地台型沉积构造盆地。
鄂尔多斯地台原是华北隆台的一部分,早古生代由于地幔上拱,拉开了秦岭祁连海槽,使中国古陆解体,分裂成塔里木隆台及扬子地台。
华北隆台在中生界侏罗纪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至白垩纪山西地区隆起,随使华北地台与鄂尔多斯地台分离,形成独立的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具有太古界和早元古界变质结晶基底、其上覆以中上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沉积盖层。
下图为盆地基岩顶面起伏图鄂尔多斯盆地在多旋回地质历史发展中,在古老的太古宙—古元古代基底岩系之上,自中、新元古代以来在 5 个不同的地质历史阶段 ,相继发育和形成了 5 种不同类型的原型盆地 ,即中、新元古代张裂型裂陷槽盆地 ,早古生代复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联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 ,晚三叠世—白垩纪扭动型大型内陆坳陷盆地及新生代扭张型周缘断陷盆地。
其中,中、新元古代的原型盆地 ,控制其生成发展的构造体制应是固结稳定古陆块及边缘受上地幔浅层热对流系控制的大规模张裂体系。
早古生代 ,原型盆地形成南北两隆(庆阳古隆起、乌兰格尔古隆起) ,东西两凹 ( 米脂凹陷、盐池凹陷) 和中部一鞍 (靖边鞍部隆起) 的古构造格局 ,这是在中、新元古代近南北向的中央构造平台及东西两侧裂陷槽的古构造基础上 ,早古生代克拉通北缘内蒙洋壳、南缘秦岭洋壳扩张-俯冲联合作用形成的东西向构造与之横跨形成的典型复合构造形式。
对于这种横跨的复合现象 ,李四光教授曾明确指出 : 只有当横跨褶皱的强度达到势均力敌的时候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显示两组褶皱相交的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对太原组砂体发育的控制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对太原组砂体发育的控制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d1626735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55.png)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对太原组砂体发育的控制作用郭军;陈洪德;苏中堂【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形成于早古生代寒武纪早期,其形态决定了盆地的沉积格局,研究表明:太原期随华北板快的持续下沉,海侵范围扩大,横亘在盆地中部的中央古隆起已经成为水下隆起,其西部为裂陷后的坳陷盆地,东部为大面积的浅海,南部为缓坡地带,北部为陡坡地带.盆地整体上呈现为北陡南缓,西低东高,中部隆起的特征;在其控制之下,盆地内主要发育了砂坪、障壁砂坝、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4种储集砂体沉积类型,各类型的物性、平面展布和厚度大小不同,形成了乌达-平罗区、前乌拉加汗区、伊金霍洛旗区和准格尔旗区四大砂体有利聚集区.该四大区域应为太原组砂岩储集体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期刊名称】《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4(037)002【总页数】4页(P5-8)【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控制作用;成因类型;有利区域【作者】郭军;陈洪德;苏中堂【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湖南省煤炭地质勘查院;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一个大型含油气的克拉通盆地,中央古隆起作为盆地内古生代最重要的古构造单元,不仅控制了下古生界各碳酸盐岩层系的发育分布格局,而且对上古生界,尤其是上古生界下部地层生储盖组合的配置及成藏具有重要的影响。
针对中央古隆起对盆地内储层发育的影响,前人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2],重点多集中在下古生界的奥陶系[3-4],但针对古隆起对上古生界太原组砂岩储集层发育控制作用的研究并不多。
因此砂岩储层的发育情况仍然是制约该层段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因素。
弄清中央古隆起对太原组砂岩储集层发育的控制作用、指出砂体发育有利区域,对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具有指导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幅度隆起构造成因类型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_李相博.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幅度隆起构造成因类型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_李相博.](https://img.taocdn.com/s3/m/5d415ec8c8d376eeaeaa31ac.png)
现
代
地
质
GEOSCIENCE
Vol. 27 No. 4 Aug. 2013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幅度隆起构造成因类型 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1 2 1 2 1 李相博 ,姚泾利 ,刘化清 ,刘显阳 ,魏立花 , 1 1 1 冯 明 ,王 菁 ,李智勇 (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西北分院,甘肃 兰州 730020 ; 2.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向 东 南 方 向 倾 伏 的“断 鼻” 特征; 较完整的鼻状构造主要分布在东斜坡, 一般都为向东开口的鼻状隆起, 一系列这样近东 西向成排展布的鼻状隆起铸就了整个东斜坡隆凹 相间的构造面貌( 图 2 ) 。 就局部隆起构造而言, 东西斜坡亦均有发育, 但分布特征不同。 在西斜坡, 通过对盆地西南缘 彭阳—演武地区 T J9 、 T J6 及 T T7 等层位的精细构造 解释,发现多个“穹隆构造 ” 沿盆地西缘主逆冲断 “串珠状” 带前缘下盘呈 展布( 图 3 ( a)) ,走向大致
Abstract: Th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of Ordos Basin in Mesozoic was mainly in the range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for the main sandy belt,and little attention was paid to the control of the construct reservoirs in the past. But in recent years,within the Ordos Basin,it was found that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s were controlled by the low amplitude uplifted structure. In 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the latest seismic exploration and drilling data,outcrop survey,observation of drilling cores and seismic profiles interpreted,we conduct indepth analysi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low amplitude structural space,formation mechanism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relationship in Mesozoic of the Ordos Basin. The results show that: ( 1 ) In the east and west slopes of Tianhuan Depression,Ordos Basin,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lowamplitude uplift structures in which the largescale distribution of low amplitude noseshaped uplift structure nearwith regular distribution, ly eastwest along the rows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paleoprotuberance in Yanchang Formation,and the local uplift structures of Yanchang and Yan'an formations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faultrelated fold,differentia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卷(Volum e)23,期(Num ber)2,总(SUM)80页(Pages)191~196,1999,6(Jun.,1999)大地构造与成矿学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板块构造成因初步研究X任文军 张庆龙 张进 郭令智(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摘 要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和南缘的地质背景和构造变形特征进行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在早古生代由祁连海槽与鄂尔多斯盆地碰撞拼贴产生的近东西方向的侧向挤压应力作用而形成。
盆地西缘近南北向的青铜峡-固原断裂是碰撞拼贴带,断裂带与中央古隆起延伸方向平行,同时,秦岭海槽由南向北推挤以及渭北构造带北界的近东西走向的草碧-老龙山-圣人桥断裂的左行走滑使中央古隆起的南端向东转折,导致中央古隆起在平面上呈现“L”形展布。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央古隆起 板块构造 断裂 挤压应力1 前 言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大型克拉通盆地,是我国的重要能源盆地之一。
从元古代至早古生代时,盆地南部为秦岭海槽,西南部为祁连海槽,西北部为贺兰坳拉槽[1995,林畅松等]。
中央古隆起是鄂尔多斯盆地一个主要构造单元。
从1988年12月在中央古隆起的东翼北部的第一口科学探井——陕参1井获得工业气流后,在盆地中部下古生界奥陶系风化壳中找到了目前我国最大碳酸盐岩气田,这一大型气田的产出与中央古隆起关系甚密。
因此,近年来,研究中央古隆起的成因已成为热点之一。
已有不少学者提出不同的中央古隆起的成因观点[1992,汤锡元等;1994,张军等],经我们研究认为:祁连海槽在古生代由西向东的推挤和秦岭海槽由南向北的推挤是形成中央古隆起的主要原因。
X本文研究得到“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资助,项目编号为96-110-01-05-09。
任文军,男,1966年生,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从事构造地质及地球物理和石油地质的研究。
1999年1月收到,1999年5月改回。
图1 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构造图1—实测与推测逆断层;2—地应力作用方向F ig .1 Ea rly Palaeozoic tectonic map of the Or dos basin2 中央古隆起的位置及形态特征中央古隆起并非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央,而是位于盆地的西南部,但习惯上仍称中央古隆起。
它分布于定边-庆阳-环县一带,走向近南北向,面积约5万km 2,南端向东拐到富县,平面上呈“L ”形展布,古隆起横剖面形态特征西陡东缓。
其西部为我东、西部的重要地质界线,即近南北走向的贺兰-六盘山构造带(图1)。
3 中央古隆起的形成机制(1)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是一大型逆冲推覆构造带,它由数条近南北向的向西倾斜向东逆冲的大型逆冲断层组成。
该带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南北向断裂即青铜峡-固原断裂为鄂尔多斯盆地西界,它与中央古隆起的形成密切相关。
青铜峡-固原断裂南起宝鸡一带,向北沿六盘山东侧通过。
经固原直抵贺兰山,北段到青铜峡。
该断裂东边的中上元古界是一套粗碎屑岩及燧石条带硅质白云岩。
上元古界是一套厚度小而变化大的冰积与冰水沉积的碎屑建造。
而断裂西边的中上元古界为一套巨厚的变质岩系,古生界寒武系及奥陶系在该断裂的东边是一套碳酸盐岩类碎屑岩沉积,并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统,而断裂西边中寒武统为一套厚度在百米以上的轻度变质的类复理石建造,中奥陶统亦为类复理石建造,泥盆系为一套山麓-河流相磨拉石建造,到了石炭-二叠纪,该断裂两侧岩性已基本一致。
可见,晚古生代前,鄂尔多斯盆地与北祁连海槽是分离的,早古生代加里东运动促使两者发生会聚碰撞,说明了该断裂是不同板块的边界,也说明了鄂尔多斯盆地与祁连褶皱带在中石炭世时已经拼贴在一起了。
在青铜峡—固原断裂带的西侧有大量火成岩出露,而东侧没有出现,同时在该断裂带上还发现有多处辉绿岩的出露,据甘肃地矿局20万分之一区域地质调查,在固原炭山的闵家沟就发现了三个露头点。
另据1962年宁南地质队资料,在炭山一带钻孔中,以及黑石山,黑马泉等地亦见有辉绿岩侵入到蓟县系硅质岩中。
我们在实地考察中,发现辉绿岩与硅质灰岩接触带的岩石破碎,破碎带中的砾石有辉绿岩,也有石灰岩和砂岩角砾,但却未见烘烤和热变质现象。
辉绿岩露头呈球状风化,岩石呈灰黑色、灰绿色。
因此,我们认为在青铜峡—固原断裂带出现的辉绿岩是由于断裂构造活动而带出地表的,属于构造“冷侵位”,这也是此断裂为板块碰撞活动带的证据之一。
断裂总体呈近SN 向展布,因此推测祁连海槽的挤压应力方向是近EW 向,这个挤压应力是形成中央古隆起的主要力源。
据张抗等的研究,在香山、罗山、贺兰山南端的科学山等地发现了强烈的与构造活动有关192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第23卷图2 滑塌岩块形成及应力方向示意图1—未参与重力构造的隆起的核部岩石;2—为滑混堆积提供物质来源的灰岩层;3—复理石;4—含外来岩块的岩层Fig .2 Car togr am of cr eeping blocks f or ming and the or ientation of str ess的“滑塌堆积”(图2),可见有数米或数十米(有的数百米)的外来体夹于泥沙质、灰质沉积物中,外来体中含寒武纪的三叶虫等化石,在基质中曾发现奥陶纪的笔石化石。
根据这一现象,第一,我们认为这种堆积是板块碰撞拼贴带的证据之一,而且说明这一“强烈的构造活动”[1981,张抗等]应在奥陶纪,在中奥陶世时构造活动迅速加剧,南北向构造带北段东侧的鄂尔多斯盆地迅速隆起,盆地内部缺失中奥陶平凉组碎屑岩。
第二,根据滑塌堆积的基本原理,可能推断中奥陶世时鄂尔多斯盆地发生了相对抬升。
分析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部六盘山构造带的重力资料表明:六盘山弧形构造带布格重力异常为北西向,与地表构造主体方向一致,向上延拓后北西向重力异常很快消失,代之以南北向重力异常的出现。
这表明,该弧形构造带浅层重力线场源为北西向,为完整的厚度小的外来岩性体。
深层重力线场源为南北向,反映的是加里东期结晶基底南北向构造线方向和断层作用,显示该区基底加里东期近东西向挤压应力的存在。
此外,根据对西缘节理构造的研究,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纪时存在一近东西向的挤压构造应力场,这一近东西向的区域挤压构造应力场,是产生中央古隆起的主要因素。
从图1可以看出中央古隆起南北向长轴位置与青铜峡—固原断裂平行,因此中央古隆起的形成与青铜峡—固原断裂的挤压活动有不可分割的成生联系。
(2)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主要是指渭北构造带,它西起千阳向东经麟游、永寿至泾阳的口镇圣人桥,再向东经铜川折向北东方向的白水,直至韩城的禹门口一带,野外地质调查发现,盆地南缘构造带内永寿鹞子村、口镇嵯峨山、歧山县西方乡后沟村等地普遍可见晚古生界地层以区域性角度不整合覆盖在早古生界地层之上,不整合面之上的晚古生界及其以后的地层变形以宽缓褶皱为主,而不整合以下的早古生界地层褶皱变形强烈,并伴有劈理化或轻微区域变质作用,同时该带不整合面以下早古生界地层中展现的构造线方向亦为近东西向和南东向,根据区域地层展布分布,大致在泾川—富平近北西西向分界线后,晚古生界与早古生界的接触关系变形强度呈逐渐减弱的趋势,说明该期变形是由于北秦岭海槽向华北板块俯冲碰撞引起的。
我们对盆地南缘构造带陇县-岐山-麟游-永寿-耀县-铜川-韩城早晚古生代地层的对比后发现,上古生界加里东期构造变形有如下特征:塑性较大的岩性组合中变形极为强烈,褶皱紧闭,常见倒转褶皱,伴随有断层传播褶皱[1995,张庆龙等;1999,张进等]和逆冲叠瓦构造,发育透入性强烈挤压构造带。
在强变形带外,厚层灰岩、白云岩等强硬岩性组合构造变形强度较弱,以产生宽缓褶皱和小型断层为特征,属于变形带伴生的弱变形区(如岐山-涝川弱变形区)。
据周鼎武的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在加里东期经历了一次挤压变形,主要表现为东西向展布的强烈褶皱变形,形成一系列南倾北倒的大型不对称紧闭倒转褶皱和同产状向北逆冲的叠瓦状断层带,组成自南向北逆冲的强烈构造变形带,其间发育以冲断带及其所夹之褶皱组成的叠瓦状叠置的构造岩片[1989,周鼎武等]。
193第2期 任文军等: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板块构造成因初步研究194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第23卷此外,我们对带内普遍发育小型构造节理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节理系统绝大多数是由侧向挤压产生的构造节理。
并得出主压应力方向是近南北向。
据周鼎武等研究,草碧-老龙山-圣人桥一线从遥感图像和航空照片上均显示为一线性构造,而区域重、磁异常图显示的线状异常带和卫星照片所反映的线性构造基本吻合,向东经渭河地堑基底,与华北板块南缘构造带北侧边界的潼关-宜阳-鲁山-淮南的逆冲推覆带相连[1994,周鼎武等]。
我们认为,草碧-老龙山-圣人桥断裂是渭北构造带和鄂尔多斯盆地的真正分界,该断裂为具有一定区域规模的呈东西向分布的逆冲—推覆构造带,秦岭海槽的向北推挤这一由南向北推挤构造应力,也是中央古隆起由南北向转向东西的力源。
4 中央古隆起的构造演化根据板块构造的基本理论以及地体理论,分析鄂尔多斯盆地的西缘和南缘的构造发育条件及变形程度,可以看出,鄂尔多斯盆地内的构造变动受其西部和南部的影响最大,也就是说,祁连海槽在早古生代由西向东的推挤和秦岭海槽由南向北的推挤是形成中央古隆起的主要原因。
中央古隆起呈南北向展布,说明其受力方向为近东西向,其横剖面形态西陡东缓,说明其受力的力源是由西向东推挤,西部边界青铜峡-固原断裂呈近南北向延伸并且长度与下奥陶统马家沟组灰岩构成的中央古隆起的轮廓相近也绝非偶然。
出露于科学山、罗山、香山等地的混杂岩说明当时有强烈的构造活动;由于寒武系的外来体混杂在奥陶系的浅海相碎屑岩中,可以推断该强烈的构造活动时代为早古生代,而这一强烈的构造活动为祁连海槽与鄂尔多斯盆地拼贴碰撞活动。
近年来,许靖华和Sengor(1984)等人认为,鄂尔多斯西缘贺兰山冲断—褶皱带是一个重要的板块古缝合带或加里东褶皱带,是中国东部和西部分界的缝合带,并向北延伸至蒙古境内。
在祁连海槽由西向东推挤的相当时期,渭北构造带亦由南向北推挤,致使下古生界地层普遍褶皱并被上古生界地层不整合地覆盖,下古生界地层的褶皱变形程度由南向北逐渐减弱,说明挤压力是由南向北推挤,在不整合带的南边多为角度不整合,在偏北边为平行不整合,亦说明构造变形强度是由南向北逐渐减弱。
由于祁连海槽由西向东的推挤所形成的近东西向挤压力,使鄂尔多斯盆地南缘草碧-老龙山-圣人桥断裂产生左行走滑,从而派生出NNE—SSW 的挤压力,它使北秦岭褶皱带的近南北向挤压力有点向东偏转,这一挤压应力造成了中央古隆起的南端折向近东西向。
对于中央古隆起的形成及其构造演化,我们用图3做简单说明:在加里东运动时期,由于祁连海槽由西向东的推挤应力作用,沿盆地西部边缘产生了近东西向的挤压应力,造成了近南北走向、向西倾斜的青铜峡—固原断裂并向东逆冲推覆,造成了沿断裂带基性岩的产出和混杂推积,同时在盆地西南形成了古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