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文学的形象系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为什么要创作意象
• 表意之象(象征)——审美意象
➢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 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周易·系辞》
➢ 《周易》里的“象”,是卦象。
二、意象的四种含义
• 心理意象:心理学意义上的意象,即表象。指在 知觉基础上所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
➢文学的形象系统
文学 概论
辅助阅读
1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圆形人 物与扁平人物》
2
王国维《人间词话》 (节选)
3
威尔弗雷德·L·格林
《〈病玫瑰〉的创造性阅读》
第一节 文学形象
• 文学的艺术形象,处于文学作品文本结构的中间 层次。它一方面关系着深层意蕴的传达,另一方 面又制约着表层结构的处理,因此,文学形象就 成了艺术表现的中心。
主体心理的知、情、意划分
➢ 自古希腊始,对于人的主体心理就作出了几何学 式的知、情、意划分。知,研究真;意(意志), 与善相关;情,与情绪情感相关。
➢ 德国古典美学代表人物康德将知性、判断力、理 性三种能力对应于知、情、意的主体心理结构。 知性涉及人对感性现象世界的认识;理性涉及对 人的理性本体世界的认识;判断力的运用联结感 性现象世界与理性本体世界。
(一)艺术世界的有机性
• 由于艺术世界的整体性和有机性,其艺术形象必 然具有系统性。
➢ 结合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艺术世界来进行理解
(二)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
• 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存在着一种审美功能上的互 补性,因而存在着更深层面的由文学形象类型之 间的互补性而显示的系统性。
➢ 结合整体的文学艺术世界来进行理解。
庄子·至乐
➢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 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 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 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 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 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 晚唐司空图“韵味”说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轻阴阁小雨 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 欲上人衣来 ——王维《书事》
三、意境的分类
• 王国维 《人间词话》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 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 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一路经行处, 苍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 春草闭闲门。
文学形象的三种基本类型
知
写实性形象
典型
情
抒情性形象
意境
意
表意性形象
象征
二、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
(一)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
➢ 歌德:诗指示出自然界的各种秘密,企图用形象 来解决它们。
➢ 黑格尔: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
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二)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
• 虚化“境界”用于精神领域,首见于佛经翻译。
➢ 东汉,“境界”这个词被用于佛经的翻译
《杂譬喻经》:“神是威灵,振动境界。” 《华严梵行品》:“了知境界,如幻如梦。”
➢ 客体、实境——主体、虚境
王昌龄:《诗格》
➢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 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 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 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 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 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是辨证和 互动的
• 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逼 迫着人物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如 林黛玉、林冲。
• 在一定条件下,典型人物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如《红岩》中的江姐、《水浒传》中的宋江。
第三节 文学意境
• 文学意境是抒情性文学追求的艺术至境形 态。它基本是中国古代文学创立的最高审 美范畴。
语言组织
形象系统
意蕴世界
• 文学形象是指文本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 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具有审 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文学形象的形成, 与人的精神需要有着内在的联系,它是人的知、 情、意的全面展开,与人的知、情、意的审美需 要相适应,便形成了由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 学象征意象三者构成的互补性形象系统。
• 如果说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 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 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
(一)情景交融: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
➢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
➢ 情景相融而莫分也 ——范晞文
➢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 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情、景名 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 则有情中景,景中情。”——王夫之
过雨看松色, 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 相对亦忘言。 ——刘长卿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峰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第四节 文学象征意象
• 文学象征意象是哲理性文学追求的艺术至境形态。 意象专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 它是作家为了表达哲理而构建的物象及物象组合。
戴孝的帆船, 缓缓走过,
展开了暗黄的尸布。
多少秀美的绿树, 被痛苦扭弯了身躯, 在把勇士哭抚。
砍缺的月亮, 被上帝藏进浓雾 一切已经结束。
(三)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
• 所谓审美理想,指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 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 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
比较中西绘画中的淑女形象
(四)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
• 文学形象必然是灌注了作家审美感情的,既揭示 生活意蕴,又具有审美价值的形象。凡是文学形 象都应当具有审美属性。
徐悲鸿的“马”
“水草寻常行处有,相期效死得长征” “问汝健脚果何用,为觅生活竞日驰” “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
第二节 文学典型
• 文学典型是写实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人类 创造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之一,也是中西文论共 同发现和阐释的符合审美理想的范型模式之一。 典型是文学形象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 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 格。
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宋]梅尧臣
实境与虚境
• 实境是指直接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 “事境”、“物境”等。
• 虚境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又称“诗意的空间”、“神境”、“情境”、 “灵境”等等。
•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 帅地位。但虚境的开拓和表现要落实到对实境的 描写。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三)生命律动:意境展示的生命美
➢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
候。
——宗白华
(四)韵味无穷:意境的审美魅力所在
• “韵味”是意境中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 和效果,又称“情韵”、“韵致”、“兴趣”、 “兴味”等。
王国维 《人间词话》
• 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自有名句。
•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 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 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 王国维的“境界”就是意境的意思。 包含了情与景两大因素。
(二)意境的界定
• 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 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 艺术至境:指充分体现审美理想,达到最高审美 境界的高级艺术形象形态。“至境”一词来自中 国古典文论,可见于叶燮《原诗·内篇》等。
一、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阿Q
安娜·卡列尼娜
(一)文学典型具有特征性
➢ 希尔特:特征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 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 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贴性。”
• 古“境”字,原指疆域边界或乐曲的一段。
• 虚化“境”用于精神领域首见于《庄子》。 如 《逍遥游》中“荣辱之境”,《秋水》中“是非 之境”,《齐物论》中“振于无境故寓诸无境”, 指向一种“无极之境”和“自由之境”的意思。 这为意境论的创立准备了条件。
•“境界”这个词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新序·杂事》 “守封疆,谨境界。”
景中藏情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 之广陵》
安徽太白楼里的 李白雕像
情中藏景
点击欣赏古琴曲《酒狂》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李白《月下独酌·之二》
情景并茂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歌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二)虚实相生:意境的结构特征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
➢康德的知、情、意结构
主 知性——知——感性现象世界——科学
体
心 判断力——情——联结感性现象世界与理
理
性本体世界 ——艺术
结
构 理性——意——理性本体世界——哲学
一、文学形象的系统性
• 文学的世界是由系统性的艺术形象构成的艺术世 界。文学形象的系统性表现在两种意义上:其一 是就艺术世界的有机性而言的;其二是就不同性 质的文学形象,其审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的。
(二)象征性
➢ “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 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 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 因此,我们在象征里应该分出两个因素,第一是 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 ——黑格尔:《美学》第二卷
余光中《夸父》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 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大泽与长河 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 埋没在紫霭的冷烬 ——何不回身挥杖 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 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 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 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去!
一、意境论的形成和意境的界说
(一)意境论的形成
• 《庄子·齐物论》——刘勰《文心雕龙·隐秀》— —王昌龄《诗格》、皎然《诗式》、刘禹锡、司 空图……——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
• 意境,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独创概念,源溯《庄 子》,其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在唐代得到大致确 立,最终由清末民初的王国维集其大成。
• 我们把艺术形象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称 为文学形象的概括性。
• 用个别形象概括一般;用艺术形象概括诗人的某 种感情、某种思想、某种精神境界;艺术形象能 传达难以言说的事物和境界
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顾城《结束》
一瞬间—— 崩坍停止了 , 江边高垒着巨人的头颅
• 内心意象:即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新 生的、超前的意向性设计图像。
• 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 语象的统称。
• 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的审美意象 (理性观念的感性呈现)
三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一)哲理性
➢ “最真的哲学是最伟大的诗人之最好的素材;诗 人最后的地位必须由他诗中所表现的哲学以及表 现的程度如何来评定。” ——艾略特
• “特征化”
丰
子
恺
• 典型的总特征与局部特征
绘 阿
Q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讨论“扁平人物” 与“圆型人物”
(二)文学典型的丰厚历史意蕴
• 典型所显示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 内容”。
➢ 阿Q的悲剧命运:对中国国民性固疾的认识;对 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和历史教训的总结等
(三)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 以生命形式呈现无穷魅力
生命色彩 性格魅力 灵魂深度
• 真实性
• 新颖性
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
(一)典型环境 • 典型环境是充分地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
生活环境。它包括反映现实关系和时代脉搏的大 环境,又包括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 “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 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您 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 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 是那样典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