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七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第23课改革开放教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具体实践过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思想的不断解放,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深入和成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幕;经济特区的建立把改革开放引向全面和深入;浦东开发开放则是改革开放走向新阶段和取得显著成果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指导思想的正确。

一、教学目标和重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知道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

理解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一项创举。

知道上海、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的开放;知道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开放区;知道海南建省;描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

知道浦东开发开放。

理解浦东成为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标志。

2.过程与方法
聆听改革开放艰辛历程的叙述,感受思想解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学会利用图片描述历史过程,尝试从图片中感悟历史和分析历史的方法。

初步了解口述史实的收集整理方法,初步养成多角度收集历史信息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改革开放过程中思想解放的艰辛历程,养成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

初步树立为追求真理而不懈努力进取的观念,理解邓小平等伟大人物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 教学重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经济特区的建立。

二、教学设计建议
(一)教学过程建议
l 导入新课
出示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小岗村土地承包书影印件,告诉学生:它是一张土地承包书。

按照我们今天的标准合同文本来看,这份承包书只能算是一份没有法律效力的“君子协定”。

然而,就是这张看似不起眼儿的合同,却是引发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那么,在它的背后,究竟承载着一段怎样的历史故事呢?导入新课
l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借地度荒:
教师讲解:中国的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居然出现在一个穷乡僻壤的小村庄,而诱因竟然是一场自然灾害。

1978年夏秋之际,安徽省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灾。

在万里领导下的安徽省委组织恢复生产的措施却是出台了一个“借地度荒”的决定。

在一次很普通的自然灾害面前,政府发放救灾物品,组织恢复生产这是再自然不过的现象了,然而,我们仔细看一看”借地度荒”的措施,却发现问题没有那样简单。

出示:
凡是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借给社员种麦种菜。

鼓励多开荒,谁种谁收,国家不征粮食,不分配生产任务。

----------《党史纵览》2008第三期从生产的组织方式和产品分配方式看,这个措施显然是针对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的,引导学生分析人民公社体制何以让农民无法度过灾荒?在同学们归纳人民公社体制的特征基础上,教师总结。

2:小岗村的契约书
出示:小岗村的承包书
“我们分田到户,家家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小岗村承包

师生结合材料共同探讨以下问题:
看到这个契约,小岗村的村民要干什么?
当时的政府,对待分田是一种什么态度?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做?
坐牢杀头,说明分田非常危险,他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如不成,就是说还有成功的可能,这个可能性在那里?
在共同探讨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残酷的现实逼得善良朴实的农民不得不用自己的方式同命运抗争。

那么,他们抗争的结果是什么呢?
小岗农民苦干一年,1979年的粮食产量相当于1966年至1970年5年的总和,人均收入是1978年的20倍……。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第六分册3:争议中确定国策
教师指出:安徽农民自发的包干到户、包产到户成功了,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但是,已经被人民公社体制束缚的筋疲力尽的广大农民却争相效仿,纷纷实行不同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面对着农民自发的家庭联产承包的洪流,争议四起,争论不断。

出示:主要争议
有人说:家庭联产承包是搞资本主义。

理由:是毛主席高度肯定人民公社、反对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

有人说:家庭联产承包不是搞资本主义。

理由:现在农民都赞同。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双方争议的焦点在哪里?你的观点是什么?阐明你的理由?
在师生共同讨论基础上,教师指出:又经几次反复,我国农村的体制改革终于尘埃落定。

出示:农村改革的推进时程表
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国农村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1983年,《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

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写入宪法。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第六分册
l 经济特区的建立
1、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师指出:如果说中国改革的第一步是由农民自下而上推动进行的,那第二步就是由政府自上而下主动实施的,即经济特区的建立。

经济特区的建立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英明决策。

目的是: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要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吸收外资和学习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

提出问题:那么,在思想解放之初,党中央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教师讲解: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前后,中国领导人先后组织了20多个国外考察团,分赴世界各地,不仅是到我们的周边友好国家,甚至原来与我国不相来往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派出了考察团。

在德国他们看到了什么是电气化和自动化,在日本他们感受到了什么是日本制造和现代化,在美国他们更是感受到经济发展的差距。

回国后,在报告中,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吸收外资、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成为多数国家领导人的共识。

出示:经济特区图,提出问题:对外开放的试验田为什么选在这四个地点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经济特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此基础上,中央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

2、改革开放格局的形成
出示:改革开放格局形成图
教师讲解:1984年,中央又进一步开放了上海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先后开辟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环渤海地区等为经济开放区。

1988年,批准海南建省。

可以说:至此,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具有了多层次的特点。

l 浦东的开发开放
出示:浦东功能定位图
教师引导:从浦东的功能地位图来看,国家要把浦东建设为一个什么样的城区?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讲解:浦东开发开放后,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起来。

乘着这股强进的东风,浦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出示图片“中华第一楼”金茂大厦“中国第一塔”东方明珠电视塔
中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
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
作为上海人,我们在为浦东开发开放的成就而兴奋的同时,更应该了解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

如果让你用人物访问的形式记述这段历史,你该拟定一个什么样的访问提纲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讲解:
十四大后,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步伐继续加快,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出示对比图片:
1992年,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年,中国加入WTO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行
2008年,中国人终于实现了太空行走的梦想
2010年,即将召开的上海世博会更昭示着改革开放的未来。

(二)知识结构图示
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形式: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性质、作用: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经济特区建立的时间及地点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特点
浦东开发开放的背景
浦东开发开放的目标
浦东开发开放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