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临川方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得中学时期,身为语文老师的校长曾发表过一篇论文,说临川方言有八个音调,除去普通话里的四声外,还有长音、短音等。还给我们举过几个例子,生活有趣,令人捧腹。今晚闲得没事,在网上瞎转,看到有个论断,说临川方言很可能是保持唐朝音调最原始的语言。
还别不服气,有例子为证。
例证一:唐代诗人骆宾王的诗——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这首诗如果用普通话朗诵,韵角是不严谨的,有e和o两个韵母。但如果用临川话朗诵,则十分严谨,因为“鹅”“歌”和“波”在临川方言里韵母全是o,奇妙吧?
例证二: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用普通话朗诵同样韵角不严谨,因为第一个字韵母是e,而后面是a。但临川话就显得韵角严整了,临川方言中,“斜”念xiá,“家”念gā,“花”念fā。看看整齐吧,韵母全是a,韵角一点毛病都没有!
不仅如此,临川方言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保持了古汉语的风韵。比如:(即一个提手旁,加一个双字,念sǒng),推搡之意;闶(“抗”音),藏;晏,晚;翼,翅膀;啐,吮吸;嗅,闻。、闶、晏、啐等字现在都变成冷僻字了,很少有人用,可这些字在临川方言中随处可见。
另外,临川方言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词汇是单音节,而普通话里却是双音节。比如:禾,水稻;杆,稻草;屋,房子;咀,嘴巴;颈,脖子;面,面条或脸蛋。
还有些词汇语义比普通话更广,比如:饭,泛指食物;脚,通指下肢;跌,除摔跤含义外,还指掉了东西;博士,除指学位外,还专指木匠。
这些特点都是古汉语的特点,不过是否真是唐代遗风,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还有待专家们去考证。在此,咱仅作一乐。
中国最美最古老的方言--临川方言(临川常用方言词汇)
楼主:丛丛芝德时间:2014-02-28 21:25:11 点击:793 回复:28
我们既不能夜郎自大,更不能妄自菲薄,我之所以说临川方言是最美且最古老的方言,依据如下:
其一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研究地方方言的第一部专著是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搜集整理的《临川方言音系》。中国地大物博,方言数不胜数,罗先生独具慧眼选中临川方言自然是有其独特的原因。
其二是临川方言独具魅力,完整的保存了中原古音体系,是研究中国言语发展史的活化石。大学教授曾经说过,临川方言是唐朝标准的官方普通话,如果用临川方言诵读唐诗,平平仄仄十分押韵。
其三是临川方言是南北方言交融的集大成。我所说的临川也不是现在行政区域划分的临川,而是古临川,即现在的整个抚州市,还包括划到南昌市管辖的进贤县。
临川为才子之乡,临川教育集团的临川一中,临川二中已成为全省数一数二的中学,是全国媒体推选出来的超级中学,江西省仅有两所--临川一中和临川二中,近几年吸引了外县市近万名学子前来上顿渡留学。
现整理了一些临川方言常用词汇供外地学子学习,望广大临川朋友补充:
1.辣湿:意思是“很湿”;
2.朵苦:意思是“很苦”;
3.老(lào)好:意思是“很好”;
4.墨乌:意思是“很黑”,“墨”在此名词用作形容词;
5.铁紧:意思是“很紧”,“铁”在此名词用作形容词;
6.冇、冇有:意思是“没有”;
7.骜烈:意思是“桀骜不驯”;
8.跌鼓:意思是“跌份”、“丢脸”;
9.雀薄、歪歹:意思是“坏心眼”、“心术不正”;
10.疖疖癞癞:意思是“疙疙瘩瘩”、“令人很腻烦”;
11.毛焦火辣:意思是“心烦意乱”;
12.死毛鬼:意思是“成绩差”、“什么都不会”;
13.短短命崽、打短命个:意思是“该死的家伙”;
14.扯卵蛋:意思是“扯蛋”
15.做什个:意思是“干什么”;
16.干精鬼瘦:意思是“干瘦”、“精瘦”;
17.海里:意思是哪里
18.几苦:意思是“很苦”。“几”在抚州方言里有“多”、“非常”的意思。
20.打个短兴/打个转身:意思是一会儿,一下子。
21.咬发子/伢仔:男孩子
22.聂滴:女孩子
23.娘子宁:妇女
24.马马:奶奶
25.嗯妈:妈妈
26.年子:傻瓜,笨蛋
27.洋丫:调皮,不听话
28.海里:哪里
29南宁个:怎么样
大家继续补充!
间里面的意思,中古时期汉语中曾有过类似用法: (3)中有败屋两间,间中各有一人。(《高僧传·义解篇》) 刘世儒先生在《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中对这个例句的解释是“间”的名词性质显著,同时引《论语义疏》皇侃叙“合二十二篇,篇内亦微有异”,证明那一时代量词的名词性质都相当明显。这种见解颇为合理,试证之于现代汉语,名词与方位词组合是习惯用法,如“桌上、山下、抽屉里”等,量词与方位词组合则仅限于容器量词,如“桶里、碗里、勺中”等。但容器量词是由名词借用而来,如前例中的“桶、碗、勺”本身就是名词,具有名词用法是不足为奇的。一般量词则不能与方位词组合,如一般不能说“棵中、位中、块中”,这不合语言习惯,所以,临川方言中“间里”的用法说明“间”字在该方言中名词性仍非常强。
二、膺“膺”作量词见于古汉语,大致相当于“座”的意思。如: (l)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膺朔东,一膺朔南(《列子·汤问篇》),临川方言中的“膺”与此基本相同,但意义有所改变,称量的对象主要是长条形的物体中的一段,与普通话中的量词“段”意义相近(临川方言中无“段”)。如: (2)研一膺竹子。(3)一膺脚露在外头(临川方言中“脚”意为普通话中的“腿,,)。在现代闽方言中也保留了“膺”的量词用法,其称量对象是房屋,如“一膺老屋”,不同于临川方言而与古汉语有一定联系。这表明古汉语在不同方言中有不同方式的意义保留。
三、堆“堆”在普通话中用以称量成堆的物体,如“一堆沙、一堆石头”,从动词借用而来,通过“堆”这个动作产生的结果来表现物体的数量状态。临川方言也具备这种用法,同时还可用于称量屎、尿,指一次所排出的屎、尿量,相当于普通话的“泡”(临川方言中无“泡”)。如: (l)这讶息在地下拉了一堆屎。(2)他说拉堆尿再去。
四、头“头”用作量词历史较久,使用之初是以部分代整体,所有有头的动物包括人都可以“头”称量,如上古汉语中的“人皇九头”。三国时代还出现了称量橘树的用法,并沿用至宋代。如: (l)吾州里有千头木奴(木奴即为橘树)。(((昊志·孙休传》) (2)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现代汉语中“头”的称量范围缩小,只能称量部分动物,如“一头牛、一头猪”。临川方言由于量词“只”的泛化,所有动物都用“只”来称量,“一头牛、一头猪”通常只能说成“一只牛、一只猪”。但是“头”却可以用于称量植物,包括所有的树及部分蔬菜(限于根、叶俱全的蔬菜),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棵”(临川方言中无“棵”)。如: (3)院子里有一头树。临川方言中“头”称量植物的这种用法与古汉语中称量橘树的用法有某种传承关系,从原来只能称量橘树扩大到称量所有的树及部分蔬菜,这一点较之古汉语中的“头”在所指范围上有所扩大。总的看来,量词“头”的称量范围在普通话中有缩小的趋势,而在临川方言中其称量植物的范围又明显扩大,可见“头”一类常用的量词在临川方言中的重要地位及生命力。
五、封“封”在普通话中一般只称量信件类的封起来的东西,如“一封信”,由书信需要封口的“封闭”意引申而来。在临川方言中“封”的称量范围更广,凡是用纸袋包装并封了口的物品都可以用“封”称量,如糕点、爆竹(限于短爆竹)、蜡烛等。如: (l)买封灯芯糕送过去。(2)带封爆竹去上坟。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原来用纸袋包装的东西现在都改用塑料袋及其他替代物包装,所以,近些年来用“封”称量物品的现象呈减少趋势。
六、到“到”在普通话中一般不作量词用,古汉语中有少数用例,是表示“次、遍”意的动量词。如: (l)至正月二月中,以犁作垄;一垄之中,以犁逆顺各一到。(贾思姆《齐民要术·种榆白杨》) 普通话中有一个与可与量词“到”有相同作用的“道” 字。如: (2)漆棺材的时候,老太爷挑那个,选这个,非漆上三五十道不可。(曹禺《北京人》) (3)到了璐头道田时,他施了五斤石膏,蒋二道时,又追了一十斤硫酸娅。(《人民日报》1953年12月5日) 在普通话中,“到”、“道”是同音词,但临川方言中两者读音不同,“到”音如普通话的“到”,而“道”音如普通话的“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