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顾炎武《与友人书》比较阅读附答案
《伤仲永》阅读答案
《伤仲永》阅读答案阅读《伤仲永》,完成1—5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解释下面加粗的字。
(1)隶耕_________________(2)自是_________________(3)日扳_________________(4)环谒_________________2.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对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C.邑人奇之。
D.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伤仲永》一文从侧面表现童年方仲永天赋高的句子是()A.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D.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5.这篇文章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属于(2)此(3)通“攀”,牵、引(4)拜访2.A3.(1)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全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友人论学书【明】顾炎武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
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命与仁,夫子所罕言也。
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
性命之理,著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
其答问士也,则曰“行已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学”。
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危微精一”之说,一切不道,而但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呜呼!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达。
”颜子之几乎圣也,犹曰:“博我以文。
”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以之博学。
自曾子而下,笃实无若子夏;而其言仁也,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
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
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门人弟子之贤于子贡,祧【ti āo】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我弗敢知也。
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
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
谓“不忮【zhì忌恨】不求”之不足以尽道,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
我弗敢知也。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
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
“耻之于人大矣。
”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
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
《伤仲永》对比阅读题及答案
《伤仲永》对比阅读题及答案《伤仲永》对比阅读题及答案《伤仲永》对比阅读题及答案【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节选自王安石《伤仲永》)【乙】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
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
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
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
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
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
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节选自《明史》)【注释】①外兄:表兄。
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
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
④经生举业之富: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之多。
1.下面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2分)A.借旁近/与之 B.余闻之/也久C.时取/旁舍儿书 D.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4分)(1)时扳仲永环谒于邑人()(2)不能称前时之闻()(3)取而疾走()( 4)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译文:(2)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译文:4.通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问题。
(5分)(1)甲文中方仲永自幼天资聪颖,长大后却“ ”;乙文中陈际泰小时虽“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后来却能“ ”。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2)方仲永与陈际泰最终不同的结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回答。
《伤仲永》阅读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伤仲永》阅读练习题附参考答案阅读《伤仲永》,回答下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世隶耕_________________②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_________③复到舅家_________________④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_2、我能判断出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父/利其然也。
3、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方仲永自幼天资过人的具体表现有两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又发生_________________和“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的变化,变得“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填空)5、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我眼中的方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最想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①第一段着重描写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作用?本文给我们怎样的'教育和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②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对比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一、【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
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
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
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
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1) 稍稍宾客其父() (2) 泯然众人矣()(3)尝主编《资治通鉴》()(4)俟能讽诵乃已()8.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为一时之名臣”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 邑人奇之B.不能称前时之闻C. 或以钱币乞之D. 卒之为众人9.翻译下列句子。
(2分)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画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
(2分)余闻之也久11.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3分)二、【乙】赵普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选自《宋史》)10.下列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B.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C.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D.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1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伤仲永》阅读答案15篇
《伤仲永》阅读答案15篇《伤仲永》阅读答案15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
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阅读答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伤仲永》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伤仲永》阅读答案1阅读《伤仲永》,完成15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解释下面加粗的字。
(1)隶耕_________________(2)自是_________________(3)日扳_________________(4)环谒_________________2.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对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C.邑人奇之。
D.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伤仲永》一文从侧面表现童年方仲永天赋高的句子是()A.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伤仲永》阅读答案(最新)
《伤仲永》阅读答案(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题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②父异()焉③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④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小题3】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方法:目的:【小题4】吕蒙跟方仲永求学经历有什么区别,你从这两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小题5】台球“神童”丁俊晖,现已成了世界级体育明星,关于他父亲让一个处在求学“黄金”时期的少年“不使学”,而是弃“学”从“体”。
他的这一做法随之成为颇有争议的热门话题。
请你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
答案:【小题1】(1)粗略的阅读(2)对…感到诧异(3)同“攀”,牵,引(4)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官注意(2)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3)为通假字。
【小题2】略【小题3】方法:但当涉猎(1分)目的:见往事耳(1分)【小题4】方仲永天资聪颖不学习,由天才变成普通人;吕蒙由于学习勤奋,学有所成。
学习使人进步等(2分)【小题5】略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
与友人书的阅读答案(最终定稿)
与友人书的阅读答案(最终定稿)第一篇:与友人书的阅读答案篇一:与友人书的阅读答案与友人书阅读答案_其它语言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与友人书阅读答案_其它语言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
与友人书阅读答案原文: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 可得十之五与友人书阅读答案原文: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 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参考译文: 人的学业,如果不是天天进取,那就是在天天退步。
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
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会不知不觉染上某些习气。
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的费用,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看到古人的观点,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差不多得到学问的十分之五六。
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象一个面墙的人一样,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今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注释: 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⑦[邑]地方,⑧[丘]孔子。
⑨[勉]勤勉,努力。
⑩[以]动词,和“如”“若”相同。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伤仲永》—阅读题答案
《伤仲永》—阅读题答案文言文阅读理解与探究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纹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那么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说明以下句子中的词语〔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异:〕〔2〕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书:为:〕〔3〕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来宾:〕〔4〕父利其然也〔利:〕2翻译以下句子〔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纹理皆有可观者。
〔2〕泯然众人矣3.划分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父利其然也。
〔4〕余闻之也久。
4.联系上下文回答〔1〕方仲永的改变经受了哪几个阶段?〔〕〔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缘由是什么?5.从方仲永的际遇来看,你得到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①感到惊异、以为奇②题③以来宾之礼相待④相当2.①从今,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马上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②完全犹如常人了3.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④余闻之也/久4.①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阶段: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5.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育,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假如不加以教育和培育,也会变成平凡无能的人。
《伤仲永》顾炎武《与友人书》比较阅读附答案
《伤仲永》顾炎武《与友人书》比较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15分)[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节选自《伤仲永》)[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⑦[邑]地方,⑧[丘]孔子。
⑨[勉]勤勉,努力。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①卒之为众人卒: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域:④终无济于天下济: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9.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
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3分)10.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4分)甲文:乙文:参考答案:7.①终于②达到③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④帮助8.①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②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9.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
乙文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10.甲文: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乙文: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
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
性与天道,子贡所未得闻也,性命之理,著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其答问士也,则曰“行己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求”;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危微精一”之说,一切不道,而但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呜呼!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达。
”颜子之几乎圣也,犹曰:“博我以文。
”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以之博学。
自曾子而下,笃实无若子夏,而其言仁也,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
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门人弟子之贤于子贡,祧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我弗敢知也。
《孟子》一书言心言性亦谆谆矣,乃至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周霄、彭更之所问,与孟子之所答者,常在乎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
以伊尹之元圣,尧舜其君其民之盛德大功,而其本乃在乎千驷一介之不视不取。
伯夷、伊尹之不同于孔子也,而其同者则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
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
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谓不忮不求之不足以尽道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我弗敢知也。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何?曰“博学多文”,曰“行己有耻”。
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
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
初一语文人物传记类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语文人物传记类试题答案及解析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共11分)[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伤仲永》)【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1)卿今当涂掌事( )(2)及鲁肃过寻阳( )(3)未尝识书具( ) (4)父利其然也( )【答案】(1)当涂:当道,当权。
(2)过:到。
(3)尝:曾经。
(4)利:以……为利,认为……有利可图。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
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注意“过” 是到之意。
“利”利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利”。
注意识记。
常常考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1)蒙辞以军中多务。
(2)自是指物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答案】(1)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2)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仲永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伤仲永》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伤仲永》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①。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②,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导读:一个“未尝识书具”的人会要书具,而且不但能写字,又能作诗,这是缺乏为信的。
但本文写作意图在于借此劝年轻人要努力学习。
注释:①世隶耕:祖祖代代都从事农业。
隶,属。
②书具:书写的用具。
③并自为其名: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一、解释加点的词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 3.父利其然也(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 ) 4.从先人还家( )二、翻译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三、学习本文后,你有何体会?一、1.写 2.以这件事为奇渐渐以……为宾客 3.以……为利4.死去的父亲二、1.天天带着仲永在县里到处拜访,不让他学习。
2.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他来,舅舅说:“才智完全消失,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三、本文写一个孩子从未读过书,突然不但会写字,还能作诗,虽然有传说夸张之嫌,但作者的本意是奉劝人们要不断努力学习。
金溪县有个人名叫方仲永,祖代都从事农业。
仲永五岁时,尚未认识书写用具,有一天突然哭着要它。
他的父亲感到很奇怪,到附近人家借了给他,他立即写出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主要意思是孝养父母、团结家族,曾传给一乡秀才看过。
从这以后,随便指一个东西作题目,他立刻就能写出一首诗,诗的词句、内容都很不错。
县里的人都觉得他是个奇才,渐渐地敬重礼遇他的父亲,有的人还用钱求他作诗。
伤仲永文言文阅读练习(整理版)
• (乙)王大司马①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②时,为三千 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 ③时有一学士④,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 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⑤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 婚宦⑥,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 注释 :①王大司马:即王僧辨,初仕北魏,归粱后任湘东王萧绎 的左常侍及司马。②湓(p n)城:也称湓口,古城名。③梁元帝: 即萧绎,南朝梁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人,梁武帝第七子。初封 湘东王,镇守江陵(今属湖北),侯景叛乱时,派王僧辨、陈霸先 等讨景,事平后,在江陵即帝位。在位三年,为西魏所掳,被杀。 ④学士:官名,南北朝时,学士为编纂撰述之官。⑤揜:同 “掩”,遮蔽,掩盖。⑥婚宦:结婚和做官。此指成年。 •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2分) ①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② 或以钱币乞之: ③ 性甚严正: ④ 年逾四十: • (2) 翻译下列句子。(2分) 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 • (3) 结合两篇文章,从父母的角度出发,说说如何教育子女?(2 • (4) 两文都采用了对比的写法,请结合两文作简要说明。(3分)
• 【小题1】 ①曾经;②立刻完成;③同“攀”,牵、引; ④相称。 • 【小题2】 ①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 亲去做客。 ②(他的父亲)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 他学习。 • 【小题3】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令作诗, 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 • 【小题4】 父利其然也“不使学”;受于人者不至 也。 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意 对即可)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 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 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 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 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 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 [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 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9.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 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10.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 述的主要内容。(4分) 甲文: 乙文:
伤仲永对比阅读(含答案)
伤仲永对比阅读(含答案)伤仲永复习资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有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邑.人___扳.___环谒.___泯.然___2.解释加点的词⑴.世隶.耕( ) ⑵.未尝.识书具( )⑶.借旁近与.之( ) 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⑸.稍稍宾客..其父( ) ⑹.余闻之也.久()⑺.从.先人在家( ) ⑻.受.之天也( )⑼.卒.之为众人( ) ⑽.今夫.不受之天()⑾.泯然..众人矣( ) ⑿.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⒀.称.前世之闻()⒁.父异.焉()3.解释下列多义词。
父利其然也()贤于材人远也()A、然B、于于舅家见之()泯然众人矣()环谒于邑人()4.翻译下列句子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译:。
B.父利其然也。
译:。
C.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译:。
D.邑人奇之译:。
E.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译:。
F: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
5.填空《伤仲永》的作者是_代的王安五。
他字_,号_,是杰出的_家、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6.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A、借旁近/与之B、金溪民/方仲永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7.课内语段阅读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
文言文《伤仲永》阅读答案
文言文《伤仲永》阅读答案文言文《伤仲永》阅读答案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世隶耕②指物作诗立就③稍稍宾客其父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2.我能判断出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我能用现代汉语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用自己的话说说: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我的理解:5.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我眼中的方父:我最想对他说:6.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①语文活动课上,老师让你组织一场即兴演讲,题目是“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你就为自己设计一个简短的导入语吧!我的开场白:②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参考答案:1.①属于;②完成;③以宾客之礼相待;④通“攀”,牵,引。
2. C(应为“余闻之也/久”)3. ①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②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 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5. 是一个贪图小利、目光短浅的人;示例:一个人的天资再好,没有后天的教育,也是不能成才的(合情合理即可)。
伤仲永阅读答案
伤仲永阅读答案下面是聘才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伤仲永阅读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世隶耕_________________②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_________③复到舅家_________________④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_2、我能判断出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父/利其然也。
3、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方仲永自幼天资过人的具体表现有两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又发生_________________和“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的变化,变得“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填空)5、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我眼中的方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最想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①第一段着重描写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作用?本文给我们怎样的教育和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②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伤仲永对比阅读答案
伤仲永对比阅读答案【篇一:伤仲永文言文对比阅读】txt>(甲)金溪、、、、、、、、、、、、、、、、、、、、、、、、、、曰:“泯然众人矣!”(乙)初,权谓、、、、、、、、、、、、、、、、、、、结友而别。
1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220.回答要点: (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
以上两点,只要答对一点即可得满分,能从其它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1.(1)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或:渐渐地以宾客之礼接待他父亲;或:渐渐地以他父亲为宾客。
(2)那诗的文字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3)这孩子要呕出心才会停止!22.援笔辄就如素构。
23.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
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
(联系实际1分,二者关系2分,关系阐述清楚严谨者可酌加l一2分)二、文言文阅读(共13分)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王子曰、、、、、、、、、、、、、、、、、、、、、、、、得为众人而已耶?(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⑦[邑]地方,⑧[丘]孔子。
⑨[勉]勤勉,努力。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①卒之为众人卒: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域:④终无济于天下济: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仲永》顾炎武《与友人书》比较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15 分)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 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 ,犹当博学审③ 问,古人
与稽④ ,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 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
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 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⑦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 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
人可不勉⑨乎?[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⑦[邑]地方,⑧[丘]孔子。
⑨[勉]勤勉,努力。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 4 分)
① 卒之为众人卒:②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域:
④终无济于天下济: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4 分)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9.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
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 3 分)
10.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4 分)甲文:
乙文:
参考答案:
7.①终于②达到③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④帮助
8.①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②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
9.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
乙文强调做学问要
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
10.甲文: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乙文: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