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音乐 ppt课件_
第四章第一讲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589—960年)
宫廷音乐· 坐部伎、立部伎
• 立部伎人数较多(64-120),规模较大,坐部 伎(3-12)人数少,对表演技巧有更高的要求 。 • 坐部伎和立部伎分别以西凉乐和龟兹乐为 主,其中也有“唯《龙池》备用雅乐”, 具有不同的音乐风格。
教学内容三
音乐机构
太常寺由政府 管辖。 大乐署与鼓吹 署隶属于太常寺。 大乐署监管雅 乐、部分宴乐、 对艺人的训练和 考核。 鼓吹署主管鼓 吹乐和部分宫廷 礼仪活动。
(589—960年)
教学设计
• 一、对学生作业及预习情况做了解 (20分钟) • 二、本节课内容知识点讲授(突出重 点(50分钟) • 三、学生对本节课难点的讨论 (30分钟) • 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 • (50分钟)
教学要点
• 教学重点:唐代宫廷音乐的发展内容
• 教学难点:唐代音乐机构的理解
• 1、书写作业:整理唐代宫廷音乐的内容 • 2、知识拓展: • (1)查阅音乐作品《亲王破阵乐》的创作背 景和音乐故事 • (2)了解李隆基在音乐方面的才华与贡献 • 3、预习作业:唐代歌舞戏的发展
文康伎(即礼毕) 高丽伎
宫廷音乐· 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 国伎:即西凉伎,泛指流行于甘肃一带的 音乐。南北朝时,这一地区曾先后建立后 凉、西凉、北凉政权,它位于中西交通的 枢纽地带,是汉族乐舞与龟兹乐舞相结合 的产物。 • 清商伎:又名清乐,是汉族传统的民间音 乐。公元589年,隋平陈,获南朝宋、齐旧 乐,隋炀帝时改称清乐。
教学内容一
概
述
• 唐袭隋制 • 大唐统治近300年,尤其唐太宗的“贞观之 治”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的100多年间 ,国家强盛、民族和睦、经济繁荣、社会 富裕,使唐王朝一度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为 强盛稳定的朝代,同时为文化艺术的高度 繁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创造了良好 的发展条件,全民族文化素质的空前提高 ,促使诗歌、音乐、绘画、书法、舞蹈、 建筑等文化领域取得了全面突破。
第二编 第三章 隋唐五代音乐
第二编第三章隋唐五代音乐10级音乐学1班王程20103114530一、隋唐时期的音乐机构唐代的音乐机构建立了由政府管辖和宫廷管辖的两个不同体系。
唐代,细致的劳动分工,成千上万的数千名音乐家。
规模宏大,技艺高超。
唐初,在西京长安、东京洛阳都设有太常寺和大乐署等中央音乐机构。
开放两年来,大量的音乐,总务处规模改组,建立了音乐机构“教坊”和“梨园”。
1、太常寺唐代掌管礼乐的最好行政机关,由太常卿主管。
《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太常卿之职,掌邦国礼乐、郊庙、社稷之事,……”“太乐署”和“鼓吹署”是隶属于其中的两个音乐方面的机构。
“太乐署”主管“雅乐”和“燕乐”及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核。
2、“教坊”和“梨园”直接由宫廷管辖的音乐机构。
“教坊”是宫廷中训练、培养乐工,传习、管理宫廷音乐的机构。
为唐高祖李渊设置。
全盛时期集中了唐代歌舞乐坊方面的人才精华两千余人。
“梨园”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歌舞机构,以教习法曲为主。
因地点设在禁苑宫中的梨园而得名。
内廷的梨园,由宫廷派中官主管,宫外另有分属两京太常寺的梨园。
长安有“梨园别教园”,洛阳有“梨园新院”。
梨园的人员是从太常乐工中精选出来的,常由唐玄宗亲自指挥排练。
梨园艺人被皇帝称为“梨园弟子”后世的吸取艺人亦统称为“梨园弟子”。
唐梨园由开元二年(714年)创立,至大历十四年(799年)解散,存65年。
二、隋唐时期的器乐发展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鼎盛时期,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大量的外国乐器传入我国,弹奏类乐器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
唐代则是我国乐器发展的最高峰,出现了古琴谱,现存丘明(494年-590年)所传《幽兰》是我国最早的琴谱。
晚唐曹柔又创简字谱,使得古琴音乐得以保存。
琵琶则是唐代最为重要的乐器,音乐也以宫廷燕乐为代表。
拉弦类乐器开始在民间出现。
三、隋唐时期宫廷音乐1、宫廷燕乐中国隋唐至宋代宫廷宴饮时供娱乐欣赏的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
又称宴乐。
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589960年
教学内容一
概
述
• 唐袭隋制 • 大唐统治近300年,尤其唐太宗的“贞观之 治”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的100多年间 ,国家强盛、民族和睦、经济繁荣、社会 富裕,使唐王朝一度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为 强盛稳定的朝代,同时为文化艺术的高度 繁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创造了良好 的发展条件,全民族文化素质的空前提高 ,促使诗歌、音乐、绘画、书法、舞蹈、 建筑等文化领域取得了全面突破。
宫廷音乐· 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 高丽伎:古代朝鲜的乐舞。位于今朝鲜境内 。公元436年,北魏征服北燕,获高丽伎, 即传入中原地区。 • 天竺伎:古代印度的乐舞。4世纪中叶,东 晋十六国前凉政权时传入。 • 安国伎:中亚古国的乐舞。位于今乌兹别 克布哈拉一带。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平北燕 时得其乐,传入中原地区。
教学内容二
宫廷音乐
• 隋唐宫廷燕乐集中的反映了这一时期音乐 文化的最高成就。是以中国原有的音乐和 汉魏以来陆续传入的西域各族音乐和外国 音乐为基础的。 • 燕乐,又称“宴乐”,讌乐即宴饮之乐, 专指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 强盛的隋唐帝国,需要有与之相称的宫廷 音乐规模,因此,建立起七部乐、九部乐 、十部乐和坐部伎、立部伎。
宫廷音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以下名称均引自原文献。“乐”即“伎”。红色字体为新增加的乐部,蓝色 字体为去除的乐部。)
隋“七部乐”
隋“九部乐”ຫໍສະໝຸດ 唐“九部乐”宴乐唐“十部乐”
宴乐 清商乐 西凉乐 高昌乐 龟兹乐 疏勒乐 康国乐 安国乐 天竺乐 高丽乐
清乐(即清商伎) 清乐 国伎(即西凉伎) 西凉伎 清商伎 高丽伎 天竺伎 安国伎 龟兹伎 龟兹伎 天竺伎 康国伎 疏勒伎 安国伎 礼毕 西凉 龟兹 天竺 康国 疏勒 安国 高丽 去除“礼毕”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1)
第二节 宫廷燕乐——二部伎
❖ 坐、立部伎的表演特色。
立部伎规模大,人数多,最少64人,多达180人场面宏伟,伴以擂鼓,气势磅礴; 坐部伎最多12人,少至3人,幽雅抒情,表现细腻,注重个人技巧。
历史背景
4、文学与艺术大发展。诗歌、散文、小说(传奇)、音乐、舞蹈、雕塑、绘
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均出现伟大的创造。 《全唐诗》收录了诗人2200多位,诗作48900余首,其中七言律诗为唐代首创。;
初唐四杰、王维(田园派)、岑参(边塞派)、李白、杜甫、白居易; 陈子昂、韩愈、柳宗元的散文《师说》、《马说》、《永州八记》; 传奇小说《南柯太守》、《长恨歌》、《莺莺传》、《柳毅传》; 雕塑多以宗教为题材,并赋予现实生活气息。莫高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平北燕时得其乐,传入中原地区。
❖ 龟兹伎,古龟兹国的音乐,位于今新疆库车一带,乃胡乐诸部之首。
“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
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
——《旧唐书·音乐志》
❖ 文康伎,又名礼毕。这是汉族的一种面具舞。
西晋太尉庾亮的谥(shi)号文康。其死后,家伎戴上他的假面跳舞追思, 故称文康伎。
昭陵六骏; 展子虔(qian)的《游春图》(今存最早的山水画)、李思训、王维的山水画、
阎立本(《历代帝王像》、《步辇图》)、吴道子的人物画; 书法纳入吏部的选拔官员的考试中,出现初唐的虞世南、欧阳询(欧体)、褚遂
良,盛唐的颜真卿(颜体),晚唐的柳公权(柳体);孙过庭的《书谱》
第一节 概述[1]
❖ 隋朝的建立实现了南北的统一,结束了从东汉末年以来长达三个多世纪 的分裂割据局面。自此,国家的统一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历史潮流, 音乐文化的发展进入辉煌阶段。开放性的文化政策,在客观上使中国封 建社会的音乐文化朝着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世界性规模发展,其历史意义 不容低估.
隋唐音乐的发展及其特征
隋唐音乐的发展及其特征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公元581——960年)——各个音乐领域的综合发展时期一.社会概况公元前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使魏晋时期以来国家战乱、动荡不安以及大面积分裂的局面得以结束。
至此,人民开始逐步恢复安定的生活状态,从事生产劳动,一切都在顺利进行。
可当时在大一统的表面下还隐藏着许多割据势力战争的暗流,又由于隋炀帝的奢侈、暴政,使得人民对他产生反抗情绪,所以最终使隋炀帝的隋王朝葬送于隋末农民起义中,至此,隋朝灭亡。
公元618年,李渊、李世民父子建立唐朝政权,举国欢庆,人民的生产生活、政治以及经济的发展进入到空前阶段,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统一和稳定。
特别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期间,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等。
再者,与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大大加深,从而出现了具有民族风格的曲子、变文和燕乐等这个时期所特有的艺术结晶。
正因为拥有了丰富的音乐内容和实践经验,所以在乐律和乐谱的研究领域中出现了新的进展,公尺谱和琴曲减字谱等。
在乐器和器乐方面,对其演奏技术的变革和创新也成为当时的一个亮点。
根据等级制度,创建了一系列的音乐机构,分担着不同的任务。
安史之乱过后,统治阶级内部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一些有着现实主义思想的文学家和理论随之诞生。
二.曲子、变文和燕乐l 曲子与魏晋时期的相和歌和清商乐一样,曲子也是经过民间的发展,然后被专业人员加工而形成的。
“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王灼《碧鸡漫志》可见,曲子是始于隋朝,包括一些山歌、巷里歌谣和小曲,在唐朝时期,曲子得到更大发展。
曲子词(曲子的歌词)在这一时期也备受关注,在今后得到延续变为抒情诗。
曲子也可以作为在城市里面流行的歌曲,称之为“小曲”。
内容是城镇居民日常生活的歌曲,这种形式是在山歌流入城镇后,经一些人们加工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
曲子能够在民间广为流传,原因是曲调新颖、节奏欢快、琅琅上口、歌词通俗。
第五讲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
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发展
3、同曲的犯调和移调理论
犯调
旋宫:音高的变换 转调:调式的转换
《 秦 王 破 阵 乐 》 曲 谱
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特点
《秦王破阵乐》片断:
欣赏
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特点
(三)歌舞大曲与法曲
隋唐歌舞大曲又称大曲或燕乐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 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歌舞音乐,在隋唐宫廷燕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代 表着隋唐音乐文化的最高水平。
172
《
敦西
第五讲 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
公元581年——公元937年
一、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特点
(一)宫廷燕乐
燕乐又称为宴乐,指在宫廷中,除了仪典之外,招待宾 客、宴享与娱乐中所应用的一切音乐。
隋唐以后的燕乐概念更加广义,除宫廷雅乐以外,凡是 宫中所用的各种民间音乐都属于燕乐的范畴,是汉族俗乐与 境内各民族外来音乐的总称,
❖ 大乐署职能主要有两个:管理雅乐和燕乐和培养乐工。
❖ 鼓吹署由过去的“清商署”和“鼓吹署”合并而成。其职 能是管理仪仗音乐,即卤薄乐和军乐。
❖ 宫廷管辖——“教坊”和“梨园”。 ❖ 教坊负责管理领导歌舞、散乐
❖ 梨园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以教习法曲为主的音乐机构。
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特点
(五)曲子的兴起
旋宫转调
移调:改变音阶的绝对音高而调式不变
(二)古琴减字谱和燕乐半字谱
1、古琴减字谱 曹柔创造用减字笔画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 古琴音位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记音名的 记谱法。一直沿用至今。
隋唐时期
代表:《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曲》
陕西 李寿 墓女 乐壁 画
莫高窟 230窟药 师经变 壁画乐 队
音乐视听: 《秦王破阵乐》 “国歌” 《霓裳羽衣曲》 排箫:《独上西楼》
想想 搜搜 找找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个词 “梨园”, 什么意思呢???
教坊、梨园、小部、常 寺。。。这些都是音乐机构。
二、民间俗乐
1、以地区来源为划分特点的组织形式。如九部 伎、十部伎这类“部乐伎”形式。
隋初:七部伎
隋大业中:九部伎 贞观年间:十部伎 疏勒乐、康国乐 高昌乐
2、以演奏形式为划分特点的组织形式。如坐部 伎、立部伎的表演形式。
特别特别重要的: 歌舞大曲
综合器乐、声乐、舞蹈为统一的整体,连续表演的 一种大型艺术形式。 结构:散序 —— 中序 —— 破
山歌
• 农村 • 劳动号子、 田间歌谣、 船歌、风俗 性舞蹈等
曲子
• 城市 • “小曲” • 现存歌词590 首、曲调80首 左右 • 王维《阳关曲》
变文
• 说唱音乐的 远祖 • 源于佛教的 “俗讲”
音乐视听:《阳关三叠》
中国各历史时期的音乐
隋唐时期
李 婧
LOGO
中国的音乐世界化 世界的音乐中国化
一、宫廷燕乐
隋唐燕乐是为满足统治者享乐的需要而汇集在宫 廷里的俗乐的总称,包括汉族、少数民族、中国、外 国的音乐,包括声乐、舞蹈、器乐、百戏等体裁和样 式。
汉族 清商乐 融合 西凉乐 西域诸 国 龟兹乐
隋唐燕乐的两类组织形式:
隋唐时期的音乐舞蹈ppt
五代时期在政治上虽然分裂割据,但在文化方面却继续 发展。
隋唐时期的音乐、舞蹈也有很高的成就。由于民族关系 密切及中外文化交流,当时中原地区的音乐、舞蹈中融合了大 量来自少数民族和外国的成份。唐王朝的宫廷舞蹈 更 是 表现了 万国来仪的气度,民间舞蹈也同样不逊色。大量的诗歌反映出 当时歌舞的活跃局面。
4、《六幺》、《凉州》、《后庭花》、《水调》、《甘
州- 》
10
现- 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 骆驼平台上的表演——三彩 骆驼载乐俑
• 1957年出土于西安鲜于庭诲 墓,
• 驼背平台上的乐俑头戴软巾 ,足穿短靴,貌似西域人。
• 中间站立一人为歌唱者。 • 四周坐着4位。一为弹琵琶,
一为吹奏竖笛类乐器者,另 外两个姿态相同,双手抬至 胸部正欲下拍,可能是击鼓 。除琵琶外其它三件乐器均 失。这类演奏形式是丝绸之 路音乐活动的反映。
-
27
-
28
•
柘枝为西域古城名,在今中亚
江布林一带。《柘枝舞》从西域传入中原。
原为女子独舞,头戴绣花卷边虚帽,帽上施
以珍珠,缀以金铃。身穿薄透紫罗衫,纤腰
窄袖,身垂银蔓花钿,脚穿锦靴。即将结束
时,有深深的下腰动作。
• 《柘枝舞》在中原广泛流传后,出现了专门 的柘枝伎,并由独舞发展成双人舞。
• 《柘枝舞》与今新疆流行的《手鼓舞》有许 多相似之处。
-
29
是唐代汉族舞蹈,是唐玄宗早期宠妃梅妃 的成名舞蹈。已失传。《惊鸿舞》着重于用写意手法, 通过舞蹈动作表现鸿雁在空中翱翔的优美形象,极富优 美韵味的舞蹈,舞姿轻盈、飘逸、柔美、自如。
唐玄宗曾当着诸王面称赞梅妃“吹白玉笛,作《惊 鸿舞》,一座光辉”。
-
23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
2.唐玄宗 2.唐玄宗
作曲方面:《龙池乐》、《得宝子》、《春光好》、 得宝子》 春光好》 作曲方面: 龙池乐》 《光圣乐》等四十余首。 光圣乐》等四十余首。
音乐演奏:演奏羯鼓最为出色、善于吹笛。 音乐演奏:演奏羯鼓最为出色、善于吹笛。
排练与指挥:组织太常乐工三百余人排练器乐合奏。 排练与指挥:组织太常乐工三百余人排练器乐合奏。
2、《教坊记》 教坊记》 唐代开元年间崔令钦撰写的一部记载唐教坊制 度和轶闻的著作。全书共分28条目 条目。 度和轶闻的著作。全书共分28条目。是研究唐教坊 最便利的史料。 最便利的史料。 3、《羯鼓录》 羯鼓录》 唐代南卓著,成书于大中二年(848)。这是一 )。这是一 唐代南卓著,成书于大中二年(848)。 部关于羯鼓的专门性著作,记载了羯鼓的由来、 部关于羯鼓的专门性著作,记载了羯鼓的由来、羯 鼓名手以及有关轶事。末尾有128首羯鼓曲名 首羯鼓曲名, 鼓名手以及有关轶事。末尾有128首羯鼓曲名,对于 认识羯鼓在唐朝器乐中的地位很有参考价值。 认识羯鼓在唐朝器乐中的地位很有参考价值。
2.软舞与健舞: 2.软舞与健舞: 软舞与健舞
软舞:动作比较舒缓、安详、温婉,表情比较细腻。 软舞:动作比较舒缓、安详、温婉,表情比较细腻。 健舞:动作比较爽朗、快捷、刚健。 健舞:动作比较爽朗、快捷、刚健。
3.法曲: 3.法曲: 法曲
纯器乐形式,其中或有歌唱部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 纯器乐形式,其中或有歌唱部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 响乐。 响乐。
4、《乐府杂录》 乐府杂录》 唐代段安节所撰,记载唐歌唱家、 唐代段安节所撰,记载唐歌唱家、演奏 家等唐代音乐见闻录。全书有40个条目。是 个条目。 家等唐代音乐见闻录。全书有40个条目 研究唐代音乐的重要史料。 研究唐代音乐的重要史料。
第五章隋唐五代的音乐(589—960年)
第五章隋唐五代的音乐(589—960年)第一节宫廷音乐机构隋唐时期为了适应宫廷音乐高技术发展的需要,建立起由政府管辖和宫廷管辖两个不同体系的音乐机构,乐工达数万人,规模宏大,分工细致,属历代之冠。
太常寺是隋唐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构,由太长卿主管。
属太常寺(简称太常)管辖的音乐机构有大乐署、鼓吹署,而属宫廷管辖的有教坊和梨园。
一、大乐署是唐代管辖雅乐和燕乐的音乐机构,且负责对女子乐工的训练与考核。
它是太常寺所管辖的音乐机构之一。
详见书48页。
二、鼓吹署是太常寺下属的另一音乐机构,专管仪仗中的鼓吹音乐,其规模从数百人至千人。
三、教坊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并演出的机构,在隋代便已设立(《隋书·音乐志》)。
到了唐初,在宫中设立内教坊,但归太常寺管理。
到了唐开元二年(714),除宫廷内教坊外,又在宫外设立了左、右二教坊,此后宫中派教坊使管理,不再辖署太常寺。
在唐代教坊有五处:宫廷内教坊、西京的左、右教坊、东京的左、右教坊。
唐全盛时,教坊有乐工近两千人。
在五处教坊中宫廷的乐工技术最为全面,宫外的左教坊善舞,右教坊善歌。
教坊中女乐人分为三类:第一类,天资聪颖、才华出众的女性住宜春院,成为“内人”或“前头人;第二类,声色技艺稍次的女乐,其身份地位低于内人,住云韶院,称为“宫人”;第三类,曲*弹家,是由平民女子选入宫中,练习琵琶、三弦、箜篌、筝等乐器的女乐。
前前两类以歌舞擅长,常由皇帝“进点”出舞或唱歌,后一类专习乐器,有时也夹在舞队充数。
四、梨园,是专门演习法曲的机构。
法曲是一种有歌、舞、有乐器演奏的精致歌舞曲,需要有精湛的技艺,它是宫廷音乐艺术精华最集中的地方。
唐代梨园有三个:宫廷有一处,也是最重要的梨园,有男艺人三百,女艺人数百名。
第二个梨园在西京,属西京太常寺管辖的“太常梨园别教院”,演习法曲,并担任新作品排练,人数约一千人左右。
第三个梨园是东京洛阳太常寺管辖的“梨园新院”,表演范围较广,约有一千五百人。
中国音乐发展史ppt课件
梨园《同光十三绝》
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市民音乐的勃兴为重要标志,其中歌唱占了较重的分量承隋唐曲子词发展的遗绪,宋代词调音乐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这种长短句的歌唱文学体裁可以分为引、慢、近、拍、令等等词牌形式。在填词的手法上已经有了“摊破”、“减字”、“偷声”等。作品多表达了作者关怀祖国人民的心情,描绘出清幽悲凉的意境,如《古怨》、《扬州慢》、《鬲溪梅令》、《杏花天影》等等。宋代的古琴音乐以郭楚望的代表作《潇湘水云》开古琴流派之先河。作品表现了作者爱恋祖国山河的盎然意趣。 在弓弦乐器的发展长河中,宋代出现了“马尾胡琴”的记载。到了元代,民族乐器三弦的出现值得注意。
西周、东周时期
《伯牙弹琴图》元代王振鹏绘
秦汉时期
秦汉时开始出现“乐府”。它继承了周代的采风制度,搜集、整理改变民间音乐,也集中了大量乐工在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演奏。这些用作演唱的歌词,被称为乐府诗。汉代主要的歌曲形式是相和歌。它从最初的“一人唱,三人和”的清唱,渐次发展为有丝、竹乐器伴奏的“相和大曲”,并且具“艳——趋——乱”的曲体结构,它对隋唐时的歌舞大曲有着重要影响。 汉代在西北边疆兴起了鼓吹乐。它以不同编制的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构成多种鼓吹形式,如横吹、骑吹、黄门鼓吹等等。在汉代还有“百戏”出现,它是将歌舞、杂技、角抵(相扑)合在一起表演的节目。
明清时期
由于明清社会已经具有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萌芽,市民阶层日益壮大,音乐文化的发展更具有世俗化的特点。其中南方的弹词,北方的鼓词,以及牌子曲,琴书,道情类的说唱曲种更为重要。南方秀丽的弹词以苏州弹词影响最大。 在清代,苏州出现了以陈遇乾为代表的苍凉雄劲的陈调;以马如飞为代表的爽直酣畅的马调;以俞秀山为代表的秀丽柔婉的俞调这三个重要流派。以后又繁衍出许多新的流派。
隋唐五代音乐(公元581~960年)
法 曲
• 唐代大型丝竹乐的演奏形式,因用于佛教
法会得名。可能是一种纯器乐演奏形式。 同一作品,如《霓裳羽衣曲》有“大曲” 和“法曲”不同形式之区分。 “玄宗既知 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 教于梨园。”(《新唐书· 礼乐志》)“法 曲”是我国器乐合奏艺术高度发展的时代 产物。
《阳关三叠》
• 减字谱:唐代曹柔在“文字谱”的基础上
革新创造的一种古琴记谱法。即用减笔字 划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 位上以及弹奏手法的标记,又称“音位谱” 或“手法谱”。 • 管色谱:属于唐代燕乐半字谱体系,是一 种用于笛子、筚篥、笙等吹管乐器的记谱 法。但是唐代的“管色谱”国内未见曲谱 实例。一般认为,它是宋代俗字谱的前身。
后、太子、亲王出行时的仪仗队。鼓吹署 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和一部分宫廷礼 仪活动。
音乐机构
• 教坊和梨园是由宫廷管辖的音乐机构。 • 教坊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的场所。 • 梨园是专习法曲、专搞器乐的组织。梨园
集中了全国一流的器乐人才,又称“皇帝 梨园弟子”。
燕乐大曲
• 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的含有
宫廷音乐
• 隋朝用国名和地名作为宫廷燕乐乐部的名
称。 • 隋“七部乐”:国伎(即西凉伎)、清商 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 文康伎(即礼毕) • 隋“九部乐”:增加康国伎、疏勒伎
• 唐初沿袭隋代旧制 • 唐“九部乐”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废除
礼毕,将“讌乐”列为诸部之首。 • 唐“十部乐”:贞观十六年,增加“高昌 伎”。 • 隋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保留了各个地区、民族和国家的传统歌舞 特色。
《淮南子》载:“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为六 十音。”《礼运》亦载:“五声六律十二管,还 相为宫也。”这是我国古代关于五音十二律“旋 相为宫”可得六十调的最初记载。 五旦七调:龟兹音乐家苏祗婆传入的龟兹宫调理 论。一般解释,“五旦七声”即在五种不同调高 (旦)上,各按七声音阶构成七种调式。每旦七 调,“五旦”共得三十五调(调式)。
隋唐时期的音乐舞蹈PPT文档共37页
END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隋唐时期的音乐舞蹈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刚:唐代著名琵琶演奏家。当时还有又一位琵琶演奏家裴兴奴长 于左手的拢撚技巧,因此有“曹刚有右手,兴奴有左手”的赞誉。
董庭兰:生卒:约695-765年。唐代著名琴家董庭兰在唐代享有 很高的声誉,他的琴艺出神入化,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 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听董大弹胡 笳声》一诗描绘了他得心应手的演奏和引起人们丰富联想的表 现力。
康昆仑: 唐代琵琶演奏家,宫廷乐师。号称琵琶演奏第一高手。 在一次琵琶演奏比赛中败于庄严寺僧人段善本,后拜段为师,尽 得其艺。
王朴:五代时期的音律学家。精历算。曾奉诏详定雅乐十二律旋 相为宫之法,并依据古代累黍之说审查律度,造律准,其状如琴 而较大,设十三弦,以定六律六吕,并能旋相为宫。周世宗命百 官议而行之。
芦 管笛子葫茄 Nhomakorabea鼓
管
胡琴
鼓
琵 琶
隋唐时期的音乐家
李疑:隋代琴师。所弹琴名“连珠”,故人称连珠先生。作琴 曲,《草虫子》、《规山乐》、及三十六小调。还长于弹奏刘 琨的《竹吟风》、《哀松露》,见于《广博物志》。
吕才:唐初音乐家、哲学家。生卒:600---665年。博州清 平(今山东聊城)人。精于乐律、能作曲编舞,并善弹琴
• 隋唐五代时期的艺术既继承了汉魏以来的文化传统,又大量吸收了当时边疆 少数民族和外国的艺术成果,融汇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 有绘画、雕塑、书法和音乐、舞蹈等。
隋 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文化的进一步
交流,乐器数量骤增。胡琴,琵琶,
唐 笛,角,芦管,胡笳,羌笛,特别是 主 鼓类乐器,这可能是由于歌舞音乐的
隋唐音乐文化
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隋、唐时期的七步乐、九部乐就属于 燕乐。风靡一时的唐代歌舞大曲是燕乐中独树一帜的奇葩。见于《教坊录》 的唐大曲共有46个,其中《霓裳羽衣舞》因其为唐玄宗所作,又兼有清雅的 风格,为世所称道。 音乐品种的形成声乐器乐的发展:如前所述,中国的音乐,在隋唐以前一直被 深锁在高门大宅里,普通平民虽然是音乐的创造者,也是新的音乐品种的提 供者,但却并不能最终享有它们。这种现象在隋唐时终于有所改变,那时侯, 佛教寺院的庙会之类附带着成了平民的音乐活动园地,酒楼也时有诗歌的演 唱。 • 念奴:唐宫伎中一流歌手。歌声激越清亮,被玄宗誉为“每执行当席,声出 朝霞之上,25人吹管也盖不过其歌喉”;元稹称其“飞上九天歌一曲,二十 五郎吹管逐”。 相传《念奴娇》词调就由她而兴,意在赞美她的演技。
谢 谢 观 赏
裴神符:传统琵琶演奏方式的创始人。唐代演奏家。善奏琵 琶,并善作曲。作品有《火凤》、《倾杯乐》和《胜蛮奴》 等。
李龟年:中国十大音乐家之一。唐代音乐家, 宫廷乐师。梨园乐人
李谟:唐代长安人。善吹笛。开元年间号称“天下第一”。
李婉:唐代宗【762―――779】在位时音乐家。精通羯鼓曲。
何满子:何,一作河。唐玄宗在位[712--756]时的歌唱家。沧州 [今河北沧县东南]人。擅长作曲。歌声婉转,为当时著名歌唱家 之一。
发展所致。打击乐可以说是音乐史上
要 最早出现的乐器种类,打击乐器有铜 乐 钹、拍板、节鼓、杖鼓、腰鼓、羽葆
鼓、棡(gāng)鼓(gǔ)、桴(fú)鼓(gǔ)、齐
器 (qí)鼓(gǔ)、担(dān)鼓(gǔ)、羯(jié)鼓
(gǔ)、都(dōu)昙(tán)鼓(gǔ)、毛(máo)
员(yuán)鼓(gǔ)、答(dá)腊(là)鼓(gǔ)、 鸡(jī)娄(lóu)鼓(gǔ)。
隋唐时期的音乐 ppt课件
隋唐时期的音乐历史背景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光辉灿烂的时期,各种文化艺 术在我国文化史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当时的世界文化领域,也处于领先 的地位。隋唐文化所以这样发达,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政治的长期稳定, 二是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三是大量吸收融合边疆民族和邻近国家的文化成 果。五代时期在政治上虽然分裂割据,但在文化方面却继续发展。隋唐时期 的音乐、舞蹈也有很高的成就。由于民族关系密切及中外文化交流,当时中 原地区的音乐、舞蹈中融合了大量来自少数民族和外国的成份。隋炀帝时曾 定九部乐,唐太宗时又增为十部乐,即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 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其中大多数来自少数民 族和外国。音乐家们吸取少数民族和国外音乐的精华,创作新乐,逐渐形成 坐部伎和立部伎。
王维:唐代大诗人、大画家、音乐家。精音律,善奏琵琶。曾由 岐王引至公主第,独奏新曲《郁轮袍》,声调哀切。
李隆基:中国十大音乐家之一唐代音乐家,即唐玄宗,世称唐明皇。 精通琵琶、横笛等丝竹乐,尤喜击羯鼓,称之为"八音之领袖"。他 还多次提高胡、俗乐地位,下令颁布新曲名,把汉文音译的大量少 数民族和外国乐曲名改称颇具道教色彩的汉文曲名,加速了胡、 俗乐的融合交流,促进了唐代歌舞音乐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