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者心理动机分析探究20090512336陈涛
吸烟人群的心理研究报告
吸烟人群的心理研究报告一、吸烟人群的表层心理原因1.满足好奇心理:受别人吸烟时那种陶醉的样子的影响,总想试一试。
到底吸烟是什么滋味!一试便试上瘾。
2.引起注意心理:吸烟往往能够引起别人的注意,尤其是在大学校园里。
有些人在高中都是同学中的突出者,很受关注,一到大学就成了普通的一员。
难免有点接受不了这个转变。
为了找回那种被关注的感觉,引起别人的特别注意,尤其是异性的关注而开始吸烟。
3.转移情绪心理:有些人难免就有点空虚,不知道该做什么。
只是人是处与一种无聊的状态。
那么,就要为自己找点什么缓和这么一种无聊的状态,转移这种情绪。
4.跟风心理:好朋友中有人吸烟,自然而然的也就被传染、被诱惑,进而也跟着吸烟。
5.自我平衡心理:参加聚会大家都吸烟,对不吸烟的都会说“不是男人”等类似的话。
如果自己不吸烟从感情上说好象与人格格不入。
为了平衡这么一种心理,自然也就要开始吸烟。
二、吸烟人群的深层心理原因深层心理学研究表明,与口欲期的发育有关。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建军在《心灵的年轮——中国文化的心理分析与救赎》里论述到,正常的人都要经过一些心理发展的阶段。
人在一岁前是所谓的“口欲期”。
在这个时期,儿童处于一种完全不自立的状态,依赖母亲或其他养育者生活。
由于他基本没有行为能力,“口”是他生活的中心和兴趣的中心。
口欲期的儿童仰食于人,所以不可避免有一种焦虑。
如果在这个时期他得到了适当的照顾,则这个焦虑就会减弱,他会对母亲或其他养育者有一个基本的信任感。
虽然他说不出来什么,但是这种内在的信任感将使他生活幸福。
如果这个时期他得不到适当的照顾,则他内心中的焦虑就不会消弱,他对别人会有一种基本的不信任。
这个影响会一直延续,如果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影响会延续到他的一生。
精神分析学称此现象为“口欲期固结”。
口欲期固结的人会有一些表现,他们虽然已是成年人,但心理上却还带有口欲期儿童的心态。
口欲期的人一般会对吃比较有兴趣,或者喜欢嘴里含着什么东西——当然不是奶嘴,但是会是一些类似奶嘴的东西,比如烟。
吸烟动机的心理分析与干预策略研究
吸烟动机的心理分析与干预策略研究吸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无论男女老少,均有吸烟者。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因吸烟而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700万人左右,吸烟是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社会问题。
面对如此普遍和危险的社会现象,心理学家们对吸烟动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
一、吸烟的心理动机分析1. 解压研究发现,吸烟是一种缓解压力的方法,许多人在压力过大或一些困难时会拿起烟来解压。
吸烟可以帮助人们放松情绪,缓解焦虑和抑郁。
2. 社交吸烟也是社交行为中的一部分,很多人会在和朋友聚会时拿出烟来,这种行为也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
3. 成瘾尼古丁是吸烟最主要的成分之一,通常吸烟者在开始吸烟时并不以成瘾为目的,但是长期吸烟后就难以戒掉,甚至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二、制定干预策略1. 认知干预通过认知干预的方法,帮助吸烟人群更好地认识到吸烟对身体的危害性。
通过有效教育,让吸烟者对吸烟影响自身健康和身体的危害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减少其吸烟的动机和强度。
2. 药物治疗戒烟药物是目前治疗吸烟的主要方式之一。
药物治疗的原理是通过调节脑部神经递质的平衡,从而减少戒烟的不适症状,例如焦虑、抑郁等。
这个治疗方式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药物的正确用量和安全性。
3. 行为干预行为干预是指采取一系列行动来让吸烟者逐渐戒烟,例如逐渐减少吸烟量、建立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等。
对于每个人,戒烟目标和方法都应该根据自身情况而定,以确保戒烟的效果最大化。
三、结论吸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其背后隐藏着各种不同的心理动机,例如解压、社交、成瘾等。
为探究吸烟的心理动机和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必须考虑多种治疗方法。
认知干预、药物治疗和行为干预都是有效的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个体情况来制定科学的干预方案,以期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促进人们的健康和幸福。
吸烟中学生心理分析
吸煙的行為層次、線索表徵、原因分析輔導策略資料來源:教育部Gopher 輔導網
防治策略:
1.用積極疏導方法,舉辦戒煙活動及講座,或進行辯論比賽給予同學正確觀念,使之了解煙害可怕。
2.協助戒煙,集合嗜煙同學進行小團體輔導,或以口香糖等替代物取代以幫助同學逐步戒除煙癮,凡戒煙者即予獎勵。
3.學校可配合社會機構如煙毒勒戒所,舉辦參觀活動或戒煙班,積極幫助已上癮同學戒煙。
4.抽煙地點多為廁所或校園死角,故訓導單位加強巡視,安排糾察同學站崗,或設立「禁煙」小組,減少同學抽煙機會。
5.學校多提供幻燈片或錄影帶,利用輔導活動課程觀賞及宣導,使同學了解嚴重性而知自制。
6.學校訓導單位伺機抽查書包及可能藏煙地方,使同學不致輕易攜帶香煙到校。
7.學校教師當以身作則,絕不在公共場所抽煙,以免引起同學效法之動機。
老師平日要多與家長連繫,若發現同學有抽煙習性,則與家長共同配合輔導同學戒煙。
8.加強少年福利法之宣導,嚴禁商店賣煙給青少年,違反者加重罰責。
9.嘗試抽煙者,多受同儕團體的影響,故了解嗜煙者之交友關係,積極導引發展正當活動及興趣,以避免群聚萌生吸煙欲望。
10呼籲家長要做孩子榜樣,嗜煙者不在孩子面前抽煙,煙盒亦應收拾妥當,避免子女因好奇心而嘗試抽煙。
11發現抽煙行為,要以平常心視之,毌須強調或大驚小怪,如此始能正常
導引。
12增加健康的休閒活動場所,使同學體能得以宣洩,不致以抽煙來表達苦悶。
13請各校多提供「吸煙有礙健康」之資訊,運用隨機教學加強宣導,幫助同學了解實況。
大学生吸烟行为调查及心理成因分析
大学生吸烟行为调查及心理成因分析作者:周利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10期1 调查目的吸烟危害健康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大学生吸烟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的问题。
与吸烟有关的疾病和未成年死亡,以及这方面沉重的医疗费用,也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了吸烟人群的“生力军”,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后起之秀”。
在我市四所大学中,吸烟情况同样存在,而且这样的现象非常之普遍,在大学生中这样严重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为了进一步了解湖北省宜昌市大学生吸烟行为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为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控烟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对大学生的禁烟宣传提供有力的现实数据,我们为此制作了一份吸烟情况的调查问卷,从不同角度对我市四所大学的学生吸烟情况进行了调查,同时通过访谈,对大学生吸烟行为进行心理分析。
2 调查对象和方法2.1 吸烟的定义吸烟行为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有关青少年吸烟行为的界定,将吸烟状态分为三类:从不吸烟、尝试吸烟和现在习惯性吸烟。
尝试吸烟者是指只是曾经觉得好玩、想尝试而试吸过一次或几次烟、或曾经是个吸烟者,但已停止吸烟超过三个月以上;现在习惯性吸烟者是指目前经常性吸烟,平均每星期一支或以上。
对所有曾经吸烟者(包括尝试吸烟和现在吸烟)询问其吸第一口烟的年龄。
本调查的吸烟包括尝试吸烟和现在习惯性吸烟。
2.2 调查对象、方法以宜昌所在的四所大一至大四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采用自制封闭式问卷调查表,随机抽取班级进行整群抽样调查,包括男生及女生,调查表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在教室发给学生,学生当场匿名填写,当场收回。
共发放问卷7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689份。
另外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学生用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访问。
2.3 统计分析方法运用Excel进行数据的录入和统计计算。
3 调查结果3.1 总吸烟率和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吸烟率调查人数、性别比例、年级及吸烟率数据见表1。
某部吸烟行为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调查探究
某部吸烟行为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调查探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逐渐形成,其中尤以吸烟行为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最为明显。
研究发现,吸烟行为的心理和社会危险因素对吸烟者的影响极大。
本文将主要调查探究某部吸烟行为的心理和社会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吸烟行为提供参考意见。
一、心理因素1.身体上的感觉和欲望:吸烟者往往因为身体上产生的烟草依赖而维持吸烟行为。
身体上的欲望控制着吸烟者的行为,他们将烟草视作一种“瘾”,通常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2.心理压力:许多吸烟者在面对压力时会通过吸烟来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
对于那些在职场上表现较差的人群,吸烟成为了缓解压力的必然选择。
3.精神疾病: 一些吸烟者可能有某种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和焦虑症等。
他们通常倾向于通过吸烟来减轻这些疾病带来的痛苦感。
4.社会因素:吸烟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环境。
朋友或同事的吸烟行为通常是引起并维持吸烟行为的最常见因素之一。
二、社会因素1.家庭因素:吸烟父母的子女变成吸烟者的可能性很大。
因为他们习惯性的观察、模仿父母的行为,容易被沾染儿童时期产生的家庭吸烟环境感染。
2.同伴因素:吸烟者的社会环境对预测是否会吸烟起着重要的作用。
熟人和同辈之间的影响是吸烟影响因素之一。
如果一个人身处于吸烟环境较高的社区或组织,那么他吸烟的概率就会增加。
3.广告影响:烟草公司对年轻人环节的广告对吸烟率的影响是显著的。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烟草公司会刻意把烟草广告宣传到学生们的学校周围,这样不断地暴露在广告中的孩子就容易被烟草广告所吸引,成为吸烟者。
四、结论吸烟行为的心理和社会危险因素极大地影响到了吸烟者的行为和健康。
针对这些危险因素,我们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为预防和控制吸烟行为提供更有效的参考意见:1.清晰阐述吸烟的危害性;2.加强对吸烟行为的宣传和知识普及;3.提高对吸烟行为的法律制度;4.加强烟草产业的监管立法;5.加强家庭和学校的家庭教育和学校宣传。
中学生吸烟行为的心理调查分析报告
中学生吸烟行为的心理调查分析报告学中生吸烟率逐年上升,究其原因:一、影响青少年吸烟的主要因素。
从调查情况来看,影响青少年吸烟行为的主要因素有下列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的影响。
目前,我国社会吸烟的风气还很严重。
各种公共场合和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以烟相待,开会、办事、交友、喜庆、丧事等等,到处离不开烟,青少年自小就生长在处处有烟的环境中,即使在电影和电视片中,也斥着吸烟的镜头。
可以说,吸烟已成为一种无法摆脱的社会环境,它对青少年吸烟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且主要是父亲。
许多学生的第一支烟,是从父亲的烟盒中拿的。
极少数甚至是在父家庭的影响。
有关青少年吸烟的调查表明,大多数吸烟学生的家庭中有人吸烟,而亲的鼓励下吸第一支烟的,中学生对吸烟的害处往往还缺乏认识,有的家长在吸烟的过程中,还会不知不觉讲一些吞吸烟好处的话,这就更加会诱发少年学生的吸烟新奇性。
第三,学校中的影响。
不少中学生,在会吸烟的学生的影响下,逐渐地学会了呼烟。
另外,在中学里还存在着教师吸烟的影响,这也是不能忽视的。
第四,心理上的自我满足。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上有较大的变化,容易对吸烟产生好奇心,特别是感到自己长大成熟了,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了,心中就会想:"抽烟多神气,多有气派,这才是男子汉风度哩!"这种独立意识和成人感的需要,使中学生容易沾上吸烟行为。
二、青少年吸烟的心理、生理特征。
1、年龄和生理方面。
从年龄来说,初中阶段是吸烟的重要诱发期,最容易学会吸烟。
所以,初中的年龄阶段,是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高发期。
调查表明,在吸烟的学生中,高中生经常吸烟者高于初中生,部分高中生自认为吸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在试吸烟者中,初中生则高于高中生,说明初中生自制力较差。
而家长自身吸烟,对学生自然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生理反应来说,吸烟会使中学生心跳加快,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和感冒等。
现代医学还告诉我们,女中学生抽烟,多数会发生口臭,也可能使皮肤变得粗糙。
中学生吸烟心理探秘
中学生吸烟心理探秘
一、标新立异心理。
中学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自我意识不断显现,表现欲逐步增强,
时刻想以“新”“异”来吸引别人,而吸烟恰好能满足这一心理。
二、追求风度心理。
三、好奇玩玩心理。
这部分主要是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凡事想亲身实践一下,但克制
力差,他们认为吸烟好玩、稀奇,开始只抱着玩玩试试的心情,哪知一抽
不可收。
四、交际心理。
这部分学生由于受社会上香烟外交的影响,借香烟来拉关系,搞交际,显示哥们之间的情义。
五、摆阔心理。
这些学生不买烟则已,一买全是“大中华”“红塔山”“万宝
路”“剑”等中外高档名烟。
想以此显示其富有,是“款爷”,借此压服
别的同学,在班上树立“钱”威。
六、屈从心理。
俗话说:“近墨者黑”。
一些学生受到伙伴负效应影响,加上本身意
志薄弱,屈从于外部诱惑或压力,也吸上了烟。
通过以上心理分析,笔者认为作为学校在解决学生吸烟问题上应做到
以下几点:
一、重在治本。
学校除了严令禁止学生吸烟,对违者给予惩罚外,更重要的是在心理
的深度上加以疏导、纠正,找准病因,对症下药。
否则,只会煞一时之风,而不能持久,达不到根治的目的。
二、防微杜渐。
学校应从开端、苗头抓起,某学生、某班级一有吸烟的端倪,立即组
织人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不让它有所发展,否则成了习惯,改正就难了!
三、齐抓共管。
青少年吸烟的心理剖析
青少年吸烟的心理剖析
时髦心理:认为吸烟是一种时髦,不吸烟就会落伍,只有加入吸烟队伍,才能赶上“时代潮流”。
好奇心理:青少年好奇心强,许多事都想试一试,体验一下。
见别人吞云吐雾,悠游自在样,自己也想体验一下“饭后吸支烟,赛过活神仙”的味道。
模仿心理:青少年模仿心理强,见影视剧中正面人物在思考问题、拟定作战计划、制定侦破方案时都在抽烟,自己在模仿抽烟时,心理上使自以为自己也是“英雄人物”。
社交心理:“烟酒不分家”、“烟酒铺路”的现象影响着青少年,使他们认为“现在吸烟,是将来社会作准备”。
环境心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期与吸烟者接触、交往,自己不吸,岂不“寒酸”?老是抽“伸手牌”香烟,岂不小气?只有自己也吸烟,才能体现出彼此“有数”、“有交情”,才能获得对方信任,才会有“共同语言”。
于是,你来我往,学会了吸烟。
反抗心理:青少年自我意识强,又处于反抗时期,对家长、老师的训斥不敢当面顶撞,心理抵触无处发泄,情绪委曲无处发泄,便用吸烟来作为一种抗拒手段。
将烟作为“工具”有青少年认为两手空空没事,就吸支烟解无聊,手指夹支烟,感到时髦,有男子汉的气派、风度。
上厕所吸烟,是为
解“臭气”。
考试前吸烟,是借助吸烟来“开夜车”、“兴奋提神”、“活跃思维”。
侥幸心理:虽然知道吸烟可致瘾,可许多青少年认为“爸爸、爷爷吸了几十年烟也没得癌,我岂会得!”
因此,针对青少年的吸烟心理活动特点,“有的放矢”帮助他们戒烟很有必要。
青少年吸烟背后的心理动机
青少年吸烟背后的心理动机吸烟在青少年中间逐渐成为一种风靡的行为。
不仅仅是社会的问题,吸烟背后还有一些心理动机,推动着青少年去尝试和坚持这个习惯。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吸烟背后的心理动机,并探索如何针对这些动机进行有效的干预和预防。
一、寻求认同感和社交青少年时期,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社交活动变得尤为重要。
在一些群体中,吸烟被视为一种成熟和受人尊重的行为,吸烟者往往能得到认同感和社交圈子的接纳。
对于一些处于自我认同和寻找归属感的青少年来说,吸烟成为了他们获取社交认同的途径。
二、应对情绪和压力青少年时期情绪波动和压力大是常见的。
面对学业压力、家庭问题和青春期的身体和心理变化,一些青少年选择吸烟作为一种应对手段。
吸烟被一些人认为可以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帮助他们在短暂的时间内获得瞬时的疏解。
三、模仿和学习年少时期正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环境对于个体发展的影响巨大。
如果他们身边的成年人吸烟,青少年可能会将吸烟视为一种模仿行为。
家庭、朋友和社交媒体中的吸烟行为不断影响着青少年的认知和行为习惯。
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动机更多地涉及对成人行为的学习和效仿。
四、寻求禁忌刺激和冒险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吸烟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冒险和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他们渴望尝试被认为“禁忌”的事物。
吸烟给予他们一种激动人心和胆大妄为的感觉,满足了他们内心对冒险和刺激的需求。
如何干预和预防青少年吸烟?青少年吸烟背后的心理动机使得干预和预防吸烟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然而,以下措施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干预和预防青少年吸烟问题。
一、提高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和自尊为了减少他们寻求社交认同的需要,我们应该鼓励青少年树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教育机构、家庭和社会可以提供支持和正面反馈,帮助他们建立自尊和自信。
二、增强情绪管理和压力应对能力教育青少年适当的情绪管理和应对压力的技巧对于预防吸烟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和家庭可以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教授他们有效的应对方法,如运动、艺术和与朋友交流等。
吸烟的心理影响研究
吸烟的心理影响研究在当今社会,吸烟已经成为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
然而,除了身体上的影响外,吸烟还会对人的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吸烟对个体心理所产生的影响。
首先,吸烟会产生上瘾效应,导致个体形成依赖。
研究表明,烟草中的尼古丁成分具有强烈的成瘾性,一旦开始吸烟,很容易形成生理上的依赖。
在吸烟的过程中,尼古丁会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使人感到愉悦和放松,从而形成对吸烟的依赖。
长期吸烟会让个体产生戒不掉的情绪,甚至无法摆脱对烟草的依赖。
其次,吸烟对个体的情绪和心理状态造成不良影响。
吸烟会让人感到放松和冷静,但这种感觉只是一种短暂的慰藉。
实际上,吸烟会加重人们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使人变得情绪不稳定,容易发脾气。
由于尼古丁的刺激作用,吸烟者的情绪会出现波动,甚至严重影响到人际关系和工作生活。
再次,吸烟会影响个体的思维和决策能力。
吸烟者常常陷入一种麻痹状态,思维变得迟钝,难以集中注意力。
长期吸烟会损害大脑功能,使人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下降,甚至影响到决策的准确性。
吸烟者往往不能做出理性的决策,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导致错误的选择和判断。
最后,吸烟对个体的自尊和自我认知产生负面影响。
长期吸烟者常常感到自卑和自责,因为他们意识到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却无法摆脱烟草的束缚。
吸烟会让人感到内疚和自责,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影响到自尊心的建立和自我认知的形成。
这种负面影响会加重吸烟者的心理负担,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加剧。
综上所述,吸烟对个体的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不仅会增加人们的依赖和焦虑情绪,还会影响到思维和决策能力,最终损害到自尊和自我认知。
因此,减少吸烟行为,保持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能给吸烟者带来启示,帮助他们意识到吸烟的危害,尽早戒烟,重拾健康生活。
中学生吸烟心理成因探析及无烟教育实践
吸烟被认为是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最主要的可预防的造成疾病和死亡的因素,消除吸烟危害已是世界性趋势和历史性潮流。青少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素质将关系着祖国的未来。
目前中国中小学生吸烟率在不断上升,开始吸烟的年龄也在不断提前,所以寻找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无烟教育的有效途径,使他们不再成长为新的烟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学生心理特征和吸烟心理的分析与调查,总结出了四步无烟教育方法,并在襄樊四中选取了6个班的学生开展了为期四个月的无烟教育实践。
这四步无烟教育方法是:第一步,举办知识讲座——介绍主流烟雾、侧流烟雾对人对已对社会的危害;第二步,紧紧抓住中学生的心理,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室的功能,让学生亲眼看到烟雾毒死小白鼠,亲手操作测定烟雾中的有害成份;第三步,利用“讨论交流”强化学生对烟害的认识;第四步,利用“情景演示”法锻炼、提高学生拒绝烟草的勇气和技巧。实践证明(通过空白实验对照):上述四步无烟教育方法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认可并接纳的程度很高,教育效果比较理想。
无烟教育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青少年吸烟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青少年吸烟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在现代社会中,吸烟作为一种不健康的行为,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尽管吸烟的危害已经被广泛宣传和普及,但依然存在许多青少年继续以各种方式参与吸烟行为。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一、社会认同与角色模型青少年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特别关注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和认同感。
在某些文化环境中,吸烟可能被视为“成熟”、“酷”或者“叛逆”的象征,使一些青少年为了获得社会认同而加入吸烟行为。
此外,家庭和社会中的一些角色模型,如父母、兄弟姐妹、名人或者偶像对青少年的行为选择也具有重要影响。
当这些角色模型吸烟时,青少年更容易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产生模仿效应。
二、社会压力与群体认同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承受着来自同伴、亲友和社会环境的压力。
社会压力包括不适应群体、群体排斥、性别角色定位等。
为了融入社会群体,青少年可能采取吸烟行为来寻求拥有共同兴趣、活动和话题的社交机会。
此外,他们可能因为想展示个性、满足好奇心或者逃避压力而选择吸烟。
因此,社会压力和群体认同对于青少年吸烟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
三、广告与宣传各种形式的广告和宣传活动对青少年吸烟行为起着重要作用。
与成年人不同,青少年较为容易受到广告和宣传的影响。
大量的吸烟广告通过各种媒体和场所潜移默化地传递着吸烟的理念和形象,使青少年形成对吸烟的正面认知。
广告和宣传通常以与青少年相关的活动、潮流和偶像为切入点,使他们产生认为“吸烟是时尚和自由”的错觉,从而加强了他们参与吸烟行为的可能性。
四、家庭环境与教育家庭环境和教育对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发展和改变起着重要作用。
父母吸烟行为是青少年吸烟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父母对吸烟行为的态度和观念会直接、间接地传递给青少年。
家庭中对于吸烟的默许、放任和纵容可能会使青少年产生吸烟行为的错觉,进而加大吸烟行为的可能性。
此外,家庭教育中的沟通、约束和关怀对于减少青少年吸烟行为起着积极作用。
抽烟的心理剖析
学生抽烟的心理剖析(班会讲话整理)
1、抽烟的学生心智不成熟。
(学生笑)许多学生抽烟是在模仿大
人,就像猩猩模仿人的动作。
(哄笑)这些学生潜意识里渴望长大,渴望像成人一样自由行事,摆脱父母、老师的束缚,他们并不是有烟瘾,他们只是想通过抽烟表明自己长大了,而真正的成人都愿意自己被人看得年轻些,你试试在众人面前叫你妈妈一声“姐姐”,你妈妈肯定很受用。
(哄堂大笑)
2、抽烟的学生在生活中比较失败。
(学生笑)人人都渴望超越别
人、实现自我,而有些学生相貌不帅,学习不好,跑的不快,跳得不高——只能通过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来证明自己,独辟蹊径,想到抽烟。
学校禁止我就敢,别人怕死我不怕。
(笑)抽烟的学生心里都比较自卑。
(笑)拿健康和生命来换取自我实现,只会更加失败。
3、抽烟给异性看。
(哄笑)雄孔雀展开漂亮的羽毛是为了吸引异
性的注意。
你爹妈没有给你生出漂亮羽毛,而你又想吸引异性,只好借助抽烟来扮酷。
证据就是:有些同学不满足于在厕所里偷着抽烟了,居然堂而皇之跑大街上抽去了,因为厕所没有异性。
(哄笑)这些同学别犯傻,抽烟有口臭,本来喜欢你的女孩也被你臭跑了。
(哄笑)
抽烟的同学可以对号入座,其他同学也可以暗中观察,总之,别让抽烟暴露了你难于启齿的心理。
我国大学生吸烟情况调查及因素分析
我国大学生吸烟情况调查及因素分析香烟是烟草加工后的产品,烟草原产于拉丁美洲的热带地区,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当地居民就通过咀嚼烟草叶子而提神打劲、消除疲劳。
几千年来,烟草的种植规模在不断扩大,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以及殖民战争的开始,烟草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烟草也给种植者带来了始料不及的经济收益。
自16 世纪被引入中国后,烟草也同样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烟草在中国的种植即使是受到各方的打压也依然改变不了规模越来越大的事实。
2005 年世界烟草生产报告指出,2005 年全球烟叶种植产量将达503.9万吨,其中中国所占比重高达36.5%; 1999〜2004年间,中国卷烟产量以年平均2.7%的增长率(全球年平均增长率为0.5%)快速增长,2004年全球卷烟产量达58249亿支,中国独占其中的32.9%,无疑是世界第一卷烟生产大国。
烟草虽然有着提神的作用,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和平伏心情,但烟草带来的危害也是十分明显的。
《2011 年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烟草流行报告》指出,现阶段全球每年因烟草而死亡的人数接近6百万,其中还包括不少于60万的二手烟受害者。
据专家估计,针对现今烟草流行状况及发展趋势,如果现在群众、国家及社会不对烟草加以重视,不尽快采取有效的禁烟措施,到2030 年每年因烟草死亡的人数将上升至8 百万人以上,最终,全球的10亿吸烟者将有一半死于与烟草相关的疾病。
一般人可能不知道,烟草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出包括对人体具有高危害性的尼古丁、一氧化碳和焦油等4000 多种复杂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影响着人体的呼吸、循环等系统的正常工作。
国内也有多项关于吸烟危害的研究:吸烟人群与膀胱癌发生的危险相关性是非吸烟人群的2.89 倍,且吸烟量越大、烟龄越长,膀胱癌发生的危险性也越高;对上海男性进行的一个随访研究发现,有吸烟史(曾经吸烟、现在吸烟)的人群患上胃癌的风险是从不吸烟人群的1.59倍(HR=1.59, 95%C:1.27〜1.99 ); 在一项以广州生物库资料为基线数据的队列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在家里或工作场所的主动吸烟行为存在显著相关(OR=1.48,95%CI:1.18 〜1.85 ),而且呼吸道症状的出现也与主动吸烟暴露量的增加相关(OR=1.16,95%CI: 1.07 〜1.25 )。
吸烟者心理剖析与疏导
帮助吸烟者应对 戒烟过程中可能 出现的戒断症状, 如焦虑、抑郁等。
提供戒烟成功案 例和经验分享, 增强吸烟者戒烟 的信心和动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戒烟后的心理调适
接受现实:承认并接受戒烟的决定,意识到这是一个积极的变化。
应对戒断症状:了解和应对戒断症状,如焦虑、烦躁等,可以通过深呼吸、 放松训练等方式缓解。
吸烟者的心理困境
缓解压力:吸 烟者通常借助 吸烟来缓解压 力和焦虑
0 1
社交需求:吸 烟在一些社交 场合被视为一 种社交行为, 吸烟者可能因 为社交需求而 吸烟
0 2
习惯性行为: 吸烟有时会成 为一种习惯性 行为,难以戒 掉
0 3
心理依赖:一 些吸烟者对尼 古丁等物质烟 有害健康的教育 活动,提高青少 年对吸烟的危害 和预防吸烟的认 识。
0 2
公益广告:制作 和播放关于吸烟 危害的公益广告, 引起公众关注和 反思。
媒体监督:媒体 曝光烟草行业的 不法行为,监督 烟草企业的规范 经营和社会责任。
0
0
3
4
专业机构提供的帮助和咨询
戒烟机构:提供 戒烟计划和辅导, 帮助吸烟者逐步
0 3
自我调节:吸 烟者可能认为 吸烟有助于自 我调节,提高 注意力和警觉 性
0 4
吸烟者的心理压力
工作压力:吸烟者常常通过吸烟来缓解工作压力 生活压力: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家庭、财务等,也可能成为吸烟者的压力源 社会压力:社会对吸烟的负面看法和歧视,可能给吸烟者带来压力 健康压力: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可能给吸烟者带来心理压力和焦虑
吸烟者遵守规定。
罚款措施:对在禁烟区域 吸烟的行为进行罚款,以
当代大学生吸烟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教育文档
当代大学生吸烟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大学生是青春活力、积极向上的代表,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然而,近些年来,吸烟在大学生群体中盛行,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沉浸在烟瘾的毒害中不能自拔,并逐渐走向普遍化,吸烟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是什么样的社会心理导致大学生迷恋吸烟,导致吸烟成瘾是我们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心理学与大学生吸烟(一)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是探讨人们想法、感觉及行为如何因他人真实或想象的存在而受到影响的科学[1]3 。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主干学科,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强调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偏重个体的社会认知,研究在具体的人际互动和社会情境的影响下的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
社会心理学不仅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群体心理,有关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有阿德勒的社会兴趣学说,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霍曼斯的交换行为主义理论等[2]9 。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围较为广泛,包括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人际关系、社会影响、群体心理等,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他们的生活习惯也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和领域。
(二)大学生的吸烟行为大学生吸烟在我国逐渐走向普遍化与正常化,在寝室、厕所、操场、楼道几乎各个角落,我们都可以看见他们吸烟的身影,而且在大多数人看来比较另类的女大学生烟民数量逐渐呈上升趋势。
据2012 年我国大学生吸烟调查,北京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吸烟情况的调查显示,6 所重点大学和2 所市属非重点大学,共4236 人。
大学生与研究生现在吸烟率为5.1%。
216 名现在吸烟的大学生与研究生起始吸烟年龄为18.3 ±2.96 岁,其中18 岁以下开始吸烟者占36.2%,18~20岁占42.8%,20 岁以上占21.0%。
现在吸烟者中,平均每天吸烟1 支的占9.6%,2~5 支的占44.3%,6~10支的占31.8%,11~20 支的占13.8%,超过20 支的占0.5%。
某部吸烟行为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调查探究
某部吸烟行为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调查探究随着吸烟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吸烟行为已经成为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对健康和家庭产生负面影响。
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
本文旨在探究某部分人群吸烟行为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并提供相应的建议。
心理因素1. 压力和焦虑:许多人吸烟是因为压力和焦虑。
吸烟被视为缓解压力的一种方法,因为尼古丁会释放多巴胺和内啡肽,这可使人感到放松和舒适。
2. 心理依赖:某些人对吸烟产生心理上的依赖,并视其为自己的习惯。
他们对吸烟的渴望超过了实际的尼古丁需求,因此即使没有压力或焦虑,他们仍会继续吸烟。
3. 心理浪漫化:有人将吸烟浪漫化,将吸烟与某些活动联系起来,如喝咖啡或社交活动。
他们认为吸烟是一种社交行为,可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是与某些社会群体联系在一起的一部分。
4. 探索性吸烟:某些人开始吸烟是因为他们想尝试一些新鲜的事情。
他们视吸烟为一种自我探索,或将其视为与某些人进行社交活动的机会。
社会因素1. 家庭和亲朋好友的影响:家庭和亲朋好友也对一个人的吸烟行为产生影响。
如果一个人的家人或朋友吸烟,那么他们很可能会采取相同的行为。
2. 社会压力:社会压力也对吸烟行为产生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吸烟被视为一种社会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吸烟者可能会遭受歧视和排斥。
3. 广告和市场营销:广告和市场营销也存在对吸烟的影响。
吸烟品牌和公司的广告通常将吸烟渲染为一种时尚和成就感的象征,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建议1. 想办法减轻压力和焦虑。
吸烟往往是人们缓解压力和焦虑的一种方式。
如果您感到压力和焦虑,您可以尝试寻找其他的方法参考如听音乐、做冥想、运动等。
2. 提供更多替代性。
心理上的依赖和浪漫化消除常常需要提供替代方法才能彻底治愈。
您可以寻找其他的习惯,如喝茶或闻香精油。
3. 改变环境。
如果家人或亲朋好友正在影响您的吸烟行为,您可以尝试改变自己的环境,如结交其他不吸烟的朋友或将自己远离正在吸烟的人。
关于大学生吸烟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吸烟的调查报告一、研究调查原因:据2009年统计调查,中国烟民3.5亿人每年因吸烟死亡人数可达120万人之多,并且人数仍在不断增多。
新华社杭州5月29日电,权威部门调查表明,吸烟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最大隐患。
据统计,中国烟民的总量已高达3.5亿人,并且还在以每年300万的速度增加,这一惊人的数字给人类健康亮出了红牌。
我通过研究性调查,结合实际状况,吸取并广泛收集有关确实有效的戒烟措施,同时例举实际性例子,以便更好地向广大吸烟大学生提供更有效更迅速的戒烟方法或建议。
使它不再成为大学生的难题,使大学生都拥有强健的身心体魄,方能更轻松、更自信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调查对象:有吸烟的大学生 35人(男30、女5男:女=6:1三、调查方法:问卷式调查(选择问卷四、调查问卷统计结果:1、你什么时候开始吸烟?A、小学 10% B初中 20% C高中30% D大学40%2、你为什么要吸烟?A好奇 40% B、扮酷 30% C、好玩 30%3、你对吸烟的危害了解吗?A、不了解 10%B、一点40%C、了解50%4、你认为青少年适合吸烟吗?A、不适合 50% B合适20% C不知道30%5、你觉得吸烟对你是否有害?A、有 60%B、没有 10%C、不知道 30%6、你的父母知道你吸烟吗?A、知道40%B、不知道60%7、你的父母同意你吸烟吗?A、同意10%B、不同意80%C、无所谓10%8、你的朋友有没有阻止你吸烟呢?A、有50%B、没有50%9、你是否可以一天不吸烟?A、可以 37%B、不可以33%C、不知道30%10、你吃饭后有没有想着要吸烟呢?A、有85%B、没有15%11、你打算戒烟吗?A、不打算25%B、打算 55%C、没有想过 20%12、你看到别人吸烟的时候你有何感觉?A谗43%B、没有感觉27% C、不知道30%五、分析过程:(一大学生吸烟产生的心理影响:(1追求风度心理现在,电影视录相等娱乐传播媒介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极大。
成年男性吸烟行为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74% 的高尼古丁依赖者认为拒绝别人 为吸烟促进人际交往, 的递烟是不礼貌的行为 。
不同组别对吸烟态度、 尝试吸烟原因以及吸烟有关变量比较
SS ( 134 人) 人数 13 44 77 34 32 22 46 66 60 8 37 20 15 62 % 9. 7 32. 8 57. 5 25. 4 23. 9 16. 4 34. 3 49. 3 44. 8 6. 0 27. 6 14. 9 11. 2 46. 3 LND ( 372 人) 人数 274 67 31 202 66 36 68 308 61 3 224 66 29 53 % 73. 7 18. 0 8. 3 54. 3 17. 7 9. 7 18. 3 82. 8 16. 4 0. 8 60. 3 17. 7 7. 8 14. 2 HND ( 338 人) 人数 300 24 14 211 75 21 31 296 39 3 250 45 12 31 % 88. 8 7. 1 4. 1 62. 4 22. 2 6. 2 9. 2 87. 6 11. 5 0. 9 74. 0 13. 3 3. 6 9. 2 317. 825 0. 000 245. 877 0. 000 185. 708 0. 000 743. 025 0. 000 F / χ2 P值
850
0580 ( 2010 ) 07085004 文章编号: 1001-
中国公共卫生 2010 年 7 月第 26 卷第 7 期 中图分类号: R 122 文献标志码: A
Chin J Public Health Jul 2010 Vol. 26 No. 7
【论
*
著】
成年男性吸烟行为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中国公共卫生 2010 年 7 月第 26 卷第 7 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吸烟者心理动机分析探究姓名:陈涛
学号:20090512336
院、系: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班级:2009级(2班)
任课老师:张倩
吸烟者心理动机分析探究
陈涛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教育科学学院401331)摘要:吸烟危害健康,这个话题早就是人类共识,然而,截止2012年5月31日的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有我国吸烟人群逾3亿,另有约7.4亿不吸烟人群遭受二手烟的危害;吸烟成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堪承受之重。
戒烟难,明知危害大,吸烟人数却有增无减,本为从吸烟者心理动机入手,探讨各因素与吸烟的关系,更加深人们对吸烟危害的重视,科学健康戒烟。
关键词:吸烟心理动机危害健康
吸烟仍然是我国目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吸烟与个人心理机制、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我国有超过3亿的烟民,40%以上具有5年以上吸烟史,更多的长达20年,每年因吸烟相关疾病所致死亡人数超过100万,如对吸烟流行状况不加以控制,至2050年每年死亡人数将突破300万,吸烟不仅危害个人,更多的危害吸二手烟人群,污染空气,带来资源的浪费。
香烟的成分主要包括尼古丁、焦油、亚硝胺(TSNA)、一氧化碳等组成,这些都是对人体产生很大危害的致癌物质,1995年4月新加坡《联合早报》刊载过一篇文章,提到过一种物质——丙酮,这种脱漆剂氨,用以生产地板清洁剂砒霜剧毒品,虽然香烟里面含量很少(约为0.03mg),但是所产生的危害还是不可小视。
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
一支香烟里含的尼古丁可毒死一只老鼠,20支香烟中的尼古丁能毒死一头牛。
一个成年人如果每天吸
20~25支香烟,就吸入了50~70毫克尼古丁。
这些尼古丁本可以致人于死地,只是由于它们是被人体间歇式吸入,加上人体有一定的解毒能力,吸烟人才免于死亡。
吸烟危害不容小视
香烟本身的剧毒物质众多,这也是吸烟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地方。
肺癌:吸烟会引致肺癌。
90%的总死亡率是由吸烟所导致。
一个人每天吸食十支烟,其患病率是非吸烟人士之十倍。
被破坏的细胞不能回复正常。
初期病徵不会被察觉,直至癌性细胞漫延至血管及其他器官。
吸烟亦会引致肺气肿,肺部支气管内积聚之有毒物质,会阻碍人体吸入之空气正常呼出,令肺部细胞膨胀或爆裂,导致患病者呼吸困难。
心脏病、心血管疾病:吸烟会使脂肪积聚、血管闭塞,令吸烟者容易患冠状动脉心脏病。
因吸烟而导致的心脏病死亡率占全部的25%。
50岁以上吸烟人士的患病率提高2倍。
50岁以下吸烟人士的患病率提高9至14倍。
吸烟令血管收缩,减慢血液及氧份循环,最终导致血管壁变厚,诱发冠心病及中风。
吸烟会令手脚血液流通完全受阻,以致截肢。
支气管炎:吸烟是导致慢性阻塞气管疾病的主要发病因素。
因为吸烟能引致支气管上皮细胞的纤毛变短和不规则及其和运动发生障碍,降低局部性抵抗力,容易受到感染。
二手烟危害:二手烟是由香烟燃烧时,飘出来或吸烟者抽烟时呼出的一种混合烟雾。
在许多吸烟的场所中,二手烟是最常接触到的污染物。
抽烟时喷出的烟雾可散发超过四千种气体和粒子物质,大部分这些物质都是很强烈的刺激物,其中至少有四十种在人类或动物身上可引致癌病。
在抽烟者停止
吸烟后,这些粒子仍能停留在空气中数小时,可被其他非吸烟人士吸进体内,亦可能和氡气的衰变产物混合一起,对人体健康造成更大的伤害。
关于吸烟者心理动机探究
香烟,给人一种强大的心理支持,它对维护人的心理平衡和心理健康的作用是巨大的,是毋庸质疑的。
如果没有烟草,人的选择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寻找另外的精神替代品,如酒,毒品,性等,二是更多人会精神崩溃和心理病态。
吸烟的人之所以要吸烟,是为了短期的满足感、感官上的愉悦和社会友情。
这种习惯一旦建立,吸烟者就会因为暗示和与吸烟有关的一些情况而继续吸烟。
1、吸烟能增添男子汉的魅力、女子的优雅
很多人认为吸烟能增添男性的魅力,是一种雄性与力量的象征。
吸烟者那种潇洒自如,悠然自得的神态对青少年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吸烟在很多人眼中,能使男人看起来更加成熟,老练,吸烟的男人有风度,有气派,有男子汉的潇洒。
尤其是在青少年阶段,伪成人感让他们产生了模仿成人吸烟的行为,加之好奇性的驱使,他们陷入吸烟的环境不可自拔。
同样有不少人认为吸烟也能展示女性的魅力,比如英格利.褒曼在“卡萨布兰卡”中略带神经质的吸烟,曾为众多观念所倾慕。
但是,在更多场合,吸烟是女性过度表现的象征。
2、吸烟的消除紧张机制
许多人说他们吸烟是因为吸烟使人感到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对的。
因为烟中的尼古丁随血到达大脑后,可促使人体迅速生成一些有兴奋作用的化学物质,加速的血液循环给大脑输入了大量血液,脑
细胞获得了充分的氧气与氧料,因而使人获得了短暂的头脑清醒,提神的效果。
然而,随之而来的将是长时间的疲惫,倦怠。
3、吸烟的社会压迫心理缓解
男性、40—49岁者、无业人员、农民、工人,文化程度低(小学或初中文化),离异/分居,低收入人群的现吸烟率较高。
但事实上吸烟不仅是因为贫穷,也因为焦虑和压力,高收入者的现吸烟率也高达22.7%。
同文化低一样,穷只是一个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调查没有显示出来的就业压力,生活压力,以及公平感的缺失。
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抽得不是烟,而是焦虑。
各国经验都表明,烟民的多少实际上就是国民的幸福指数。
另外,交际场合的群体压力也是吸烟的心理动机之一。
在古人就有“往往以烟枪敬客,恬不为怪”的说法。
而统计资料表明,中国男性吸烟人群认为吸烟有助于交际应酬的前者有67.8%。
认为烟是空闲的消遣品的有64.7%。
中国女性吸烟人群和非吸烟人群在吸烟认识上,认为吸烟有助于交际应酬的,前者占52.14%,后者占37.45%。
大多数烟民都认为,身处于一个吸烟的交际群体下,或许是公务办理,商业谈判,人际交往,不会吸烟,会带来空前的群体压力,迫于被群体抛弃的恐惧心理驱使而被动吸烟,是人在压力状态下做出的一个顺从行为。
因此,我国现有的这支庞大的烟民队伍的总量与结构,必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未来中国的烟民总量与构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男性吸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吸烟驱除不良情绪,控制自己的紧张、焦虑,不少人在自己情绪低落、悲伤时吸烟量增加。
而女性则不同,她们之所以吸烟,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吸烟表示自己自立、与男性平等、新潮,或希望通过吸烟减轻体重。
女性吸烟者中真正像男人一样具有“烟瘾”的其实非常少,他们更注重的是吸
烟活动本身给自己带来的时尚感,而不是烟草本身给身心带来的满足感。
结语:针对吸烟的危害,国务院卫生部也加紧制定“禁烟令”相关条例,在我校,目前也展开了“控烟令”具体措施,正如《联合早报》中提到一样,戒烟是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与生理反应抗争,而是与心理防御抗争,因为吸烟行为时在长久的心理需求下积累成的习惯反映系统,要想达到戒烟彻底的良好效果,还需要运用多种行为反馈手段,基于系统脱敏疗法、暴露冲击疗法的原理,衍生出来的戒烟心理法,诸如逐渐减量法、向后推移法、迅速戒烟法等,都取得了理论实验上的良好效果,至于实际效果当然要视人而异。
总之,科学健康戒烟是一件很庞大的工程,为了自己、家人的健康着想,我们全社会必须一致行动起来,为戒烟打一场持久战。
参考文献:
[1]杨君英、沈海霞.356名农村者吸烟心理因素调查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3,24(4):390
[2]杨功成.吸烟心理动机调查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19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