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拓展课《简易净水器》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液体》优质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液体》优质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液体》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液体》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了解液体的特点和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液体的定义、液体的特点、液体的常见类型等,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液体并不陌生,生活中处处都有液体的存在。

但是,他们对液体的本质特征和分类可能还没有清晰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深入了解液体的特点和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说出液体的定义,了解液体的特点和常见类型,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描述液体。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液体的定义、特点和常见类型。

2.教学难点:液体分子间的作用力和液体的表面张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液体的特点和性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液体,激发学生对液体的兴趣。

2.讲授新课:讲解液体的定义、特点和常见类型,引导学生了解液体的重要性。

3.观察与实验: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究液体的性质,如表面张力、流动性等。

4.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享观察和实验心得,总结液体的特点。

5.巩固提高:通过课后小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生活中常见的液体。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液体的特点和重要性。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三章《物体的性质》的第一节“认识固体”。

详细内容包括:固体的概念、固体的特性、常见的固体以及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固体的基本概念,掌握固体的基本特性,认识常见的固体,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固体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固体的概念、特性和常见固体。

难点:固体特性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固体样品(如木块、石块、金属块等)、实验器材(如放大镜、天平、尺子等)。

学具:固体观察记录表、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固体物品,引发学生对固体的关注,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固体吗?”2. 新课导入:讲解固体的概念、特性和常见固体。

(1)固体的概念:固体是一种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

(2)固体的特性:固体不易压缩、不易变形、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常见固体:木头、石头、金属、塑料、陶瓷等。

3. 实践活动:观察、记录固体样品的特性。

(1)学生分组,每组发放固体样品和观察记录表。

(2)学生用放大镜、天平、尺子等工具观察、记录固体样品的特性。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5.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固体概念和特性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固体2. 内容:(1)固体的概念: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

(2)固体的特性:不易压缩、不易变形、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常见固体:木头、石头、金属、塑料、陶瓷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你身边的固体物品,并描述它们的特性。

(2)为什么固体不易压缩?请举例说明。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固体的概念和特性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观察、记录固体特性时,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固体与液体》全部教案(共5课时)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固体与液体》全部教案(共5课时)

根据2019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制定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固体与液体》全部教案(共5份)学校:姓名:日期:《认识固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认识到固体是物体存在的一种形式。

2.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3.理解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也是固体。

4. 尝试用不同方法比较物体的学会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体积。

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认识身边的固体物质。

2.探究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是否是固体。

3.探究比较两个体积接近的物体的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乐于尝试用多种方法来完成科学探究的意识。

2.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事物。

3.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愿意分享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观察固体物质的共同特点,即有确定的形状、有体积、有质量。

教学难点:学生尝试用具体、统一的标准比较物品体积的大小。

【教学材料】教师材料:纱巾、羽毛、食盐、面粉学生材料:每组3份拼搭积木;托盘,黑芝麻、白芝麻、直尺、两个塑料杯;小鸭、小熊玩偶。

【教学过程】一、猜一猜,初步认识固体,并寻找教室内的固体物品1.谈话:这里有两个瓶子(不透明),瓶子里分别装着什么呢?不可以打开看,可以摇晃瓶子,你能猜出来吗?(学生通过摇晃发现了区别,能猜出部分特征。

)2.问:打开盖子,把手伸进去摸一摸是什么感觉,能抓起来吗?它们有什么区别?请你描述一下。

(学生体验,发现一个瓶子里的像是水,湿湿的,抓不起来;而另一个瓶子里的是球形的东西,硬硬的能抓起来。

)3.谈话:把它们分别倒出来,倒在准备好的透明的容器里。

(师生共同揭开真相:一个是流下来的水,一个是滚出来的玻璃球。

)4.小结:关于水,我们很熟悉,像水这一类物体,我们称之为液体;像玻璃球这一类物体,我们则称之为固体。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来一起认识固体。

(出示课题)5.寻找教室内的固体物品。

那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固体呢?(PPT出示图片)(学生一一列举,说明理由,有疑义的暂时保留)二、通过判断纱巾,羽毛,面粉,食盐是否是固体,揭示固体的共同特征。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固体》优质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固体》优质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8课《认识固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人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物质。

根据存在的状态,一般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我们除了通过各种感官去了解固体在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的性质,还可以使用工具来测量物质的性质,如质量、体积(占据空间的大小)等。

本课在观察并描述石头、沙子、黏土以及水的特征的低年段教学基础上进行的,并为以后研究声音在固体和水中的传播奠定基础。

本课按照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辨认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并了解其性质。

这部分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一,辨认教室里的物品哪些是固体,哪些不是固体;活动二,判断一些柔软的或细颗粒状的物体是否属于固体。

通过这两个活动让学生认识固体,了解固体的一些性质,如有确定的形状、体积、质量等。

第二部分,想办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

这一部分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比较哪一组积木的体积大;活动二,比较哪一堆粉末的体积大;活动三,比较哪一个玩偶的体积大。

针对不同的固体,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

第三部分,判断固体形状、大小变化后,性质是否会改变。

这一部分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一,判断敲碎的粉笔、剪碎的纸、切碎的蜡是否属于固体;活动二,思考自然界的岩石变成细沙后是否还是固体。

通过这两个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无论如何变化,固体的特性保持不变。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低年级研究典型具象物质“石头”“水”“空气”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步的“物质概念”和“物质意识”,但他们判断一个物体是固体还是液体时,往往是把自己熟悉的、具体的某一固体或液体作为标准,所以在判断诸如沙、羽毛、烟等非典型特征的物体属于什么状态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固体、液体特征的认识不足。

在物质的性质认识上,从直观特征的定性描述走向利用简单的科学仪器对物体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物质概念的不断抽象,形成“世界是物质的”这一基本科学观念,也为学生将来认识“物质的微观世界”奠定基础。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液体》优质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液体》优质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认识液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第2课。

本课通过大量的观察、实验活动,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液体,了解液体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体积、质量等方面的常见性质,引发学生对液体多种性质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在我校大部分为住宿生,这些孩子对新鲜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他们对于科学研究也有着极高的热情,愿意积极参与并且动手实验。

但是他们的注意力时间非常有限,不能持续较长时间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应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穿插进行。

三、学习目标1.能辨认生活中常见的液体。

2.知道液体关于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等性质的不同。

3.知道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是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四、重点难点重点: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气味、轻重、粘稠度、体积等方面的性质差异。

难点: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同体积的不同液体质量不同。

五、教学准备水、食用油、牛奶、蜂蜜、烧杯、量筒、天平、滴管、水槽等。

六、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新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谜语:“用手抓不起,用刀劈不开,做饭洗衣服,谁都离不开。

”猜一猜它是什么?同学们还记得水有哪些性质吗?像水这样的物体我们称为液体,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认识液体。

(板书:认识液体)【意图解析】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入新课,将液体的性质以谜语的形式出现,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辨别,明确液体的概念同学们,一起来找一找,看看图中哪些是液体?(教师出示教材图片)它们为什么是液体呢?会流动的的物体就是液体吗?那么,流动的沙子是液体吗?同学们仔细地观察沙漏。

流沙是液体吗?沙子有固定的形状,而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这是固体和液体最根本的区别。

那烟雾是液体吗?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烟雾和流沙都不是液体,因为液体是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

【意图解析】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进一步辨析这些物质为什么是液体,进一步明确液体的概念。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_《认识固体》精品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_《认识固体》精品教案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
第一课认识固体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标要求:
1.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2.知道有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如被切成小块、被挤压、被拉伸,纸被撕成小片等,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认识固体》。

本课通过大量的观察、实验活动,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固体。

教材分为三大部分:1.能够区分固体。

2.比较固体的体积。

3.认识改变形状和大小的固体。

层层深入,引发学生对固体种种性质的认识。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和向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科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对大的物体很容易理解成固体,但对于小的粉末很难理解,本节课就需要借助显微镜的图片向学生解释。

二、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固体是物体的一种存在形式。

2.能够说出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3.通过小组探究,知道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也是固体。

三、学习重点:
1.通过观察,知道固体是物体的一种存在形式。

2.能够说出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3.通过小组探究,知道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也是固体。

四、学习难点:
1.通过小组探究,知道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也是固体。

五、教学准备:教材、教学课件、每组实验材料包(纱巾、羽毛、面粉、食盐、粉末、量杯、玩偶、水等)、实验记录单等。

六、学习过程:。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说课稿(2019新版)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说课稿(2019新版)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说课稿(2019新版)一. 教材分析《固体和液体》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节课。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和掌握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同时也对物质的基本状态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于固体和液体的本质特征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深化他们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固态和液态物质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固态和液态物质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一节课中,我将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同时,我还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让学生观察和触摸一些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物质,引发学生对固体和液体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实验观察:让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如观察冰块的融化、水的沸腾等,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3.讨论交流: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与同桌或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共同总结固态和液态物质的基本特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

4.知识讲解: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固态和液态物质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5.巩固练习: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巩固他们对固体和液体的理解。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固态和液态物质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液体》优质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液体》优质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液体》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液体》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了解液体的特点、液体的不同状态以及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液体这个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逐步发展,需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液体的特点,掌握液体的不同状态以及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液体的特点、液体的不同状态以及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教学难点: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液体的特点。

2.实验教学法: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液体的不同状态和相互作用。

3.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液体物品(如水、牛奶、橙汁等)、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滴管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用于记录实验现象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液体物品,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液体?液体有哪些特点?呈现(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液体的特点,如流动性、不可压缩性等。

2.教师讲解液体的不同状态,如液态、气态和固态。

操练(15分钟)1.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学生动手操作,记录实验现象。

巩固(10分钟)1.教师提问: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原理?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讲解。

拓展(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液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_《固体的混合与分离》精品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_《固体的混合与分离》精品教案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第三课固体的混合与分离一、目标确定的依据课标要求:1.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2.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将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开来,如分离沙和糖、铁屑和木屑等。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本课通过研究固体的混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测量的方法、比较固体混合前后质量和体积的变化,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尝试解释固体混合前后体积变化的原因。

同时对探究技能“测量”进行了培养和训练,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然后通过研究固体的分离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根据物体特征或材料性能将物体进行分离的方法。

学生分析:在本单元《固体与液体》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具有代表性的固体物质——石头,具有代表性的液体物质——水,学习了如何对事物进行科学观察以及如何用科学语言做出描述,具备了一定的观察、类比、描述、归纳事物性质的能力。

二、学习目标:1.知道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化。

2.知道将不同的固体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3.了解日常生活中需要混合或分离固体的例子。

三、学习重点:1.知道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化。

2.知道将不同的固体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3.了解日常生活中需要混合或分离固体的例子。

四、学习难点:1.知道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化。

2.知道将不同的固体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3.了解日常生活中需要混合或分离固体的例子。

五、教学准备:教材、教学课件、每组实验材料包(黄豆、玉米粉、绿豆、天平、砝码、试管)、实验记录单等。

六、学习过程:。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2《把固体放到水里》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2《把固体放到水里》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2《把固体放到水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把固体放到水里》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2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特性。

教材中安排了三个实验活动,分别是观察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观察糖在水中的溶解以及观察沙子在水中的溶解。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经验和观察能力,但对于物质溶解的原理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发现物质溶解的规律,从而加深他们对物质溶解特性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能够用语言描述出来。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实验和合作交流,培养观察、操作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学会尊重事实,敢于质疑。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规律。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用科学的语言和概念来解释物质溶解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引导者。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魔术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物质溶解现象的兴趣。

2.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食盐、糖和沙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3.讨论交流: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溶解的规律。

4.知识讲解: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物质溶解的原理,帮助学生理解溶解过程。

5.巩固练习: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加深对物质溶解特性的理解。

6.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强调物质溶解的重要性和应用。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三章《物体的性质》第一节《认识固体》。

详细内容包括:固体的定义、固体的特征、常见固体的识别以及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固体的概念,掌握固体的基本特征,能够识别常见的固体物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研究固体物体的性质和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固体物体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固体特征的理解和常见固体的识别。

教学重点:固体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固体样品(如石头、木头、糖、盐等)、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等)。

学生准备:固体观察记录表、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固体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固体。

2. 新课内容:(3)常见固体的识别:教师展示固体样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方法,识别不同的固体物质。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固体样品,进一步了解固体的微观结构。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固体特征的应用。

5. 随堂练习:布置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认识固体2. 内容:(1)固体的定义(2)固体的特征(3)常见固体的识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固体物体,并描述其特征。

2. 答案示例:石头、木头、书本等都是生活中的固体物体。

它们具有不易压缩、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等特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固体的定义和基本特征,能够识别常见的固体物质。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固体知识的应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固体物体,了解其性质和用途。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扬州某小学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说课稿

扬州某小学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说课稿

扬州某小学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固体和液体》是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课。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而本课则是围绕着固态和液态这两种基本物态展开。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固态和液态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实验和观察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物质状态变化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物质的变化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对于固态和液态的特征和区别,他们可能还不是很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和总结固态和液态的特征,从而加深他们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固态和液态的特征,并能够区分它们。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总结固态和液态的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对物质世界的探索欲望。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固态和液态的特征和区别。

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总结固态和液态的特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以实验和观察为主的教学方法,辅以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

同时,我还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固态和液态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固态和液态的特征。

2.实验与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固态和液态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3.讨论与总结: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固态和液态的特征。

4.练习与巩固:学生进行一些固态和液态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固态和液态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固态: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态:没有一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实验和观察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在练习题中的解答情况,来评价他们对固态和液态的理解程度。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拓展课《简易净水器》优质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拓展课《简易净水器》优质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固体和液体》拓展课《简易净水器》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本课应该在学生学习了溶解、过滤的知识后进行。

关于水的净化,本课只限于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水中不溶解的固体颗粒,不涉及有害溶解物质、微生物的净化。

过滤的材料可以自己准备,如碎石、细沙、过滤棉、过滤布、活性炭等多孔材料。

第一部分明确任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制作一个简易的净水器。

第二部分前期研究,通过对各种过滤材料的过滤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知道每种过滤材料的作用。

第三部分设计方案,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发现过滤效果好的材料和组合顺序,完成设计草图。

第四部分制作模型,测试改进,将过滤材料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完成简易净水器的制作,进行测试净水效果,发现不足,进行重新改进。

整个制作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要像工程师那样设计产品,制造产品。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大自然的环境比较熟悉,有了初步的探究意识,能够根据需要完成一些简单的制作。

但在创造产品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三年级学生用图示来表达自己的设计和想法的能力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逐步形成。

三、学习目标●知道利用溶解和析出方法解决生活问题,了解水的净化过程。

●学会用过滤的方法,把水中不溶解的固体颗粒分离出去。

●能够用图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设计意图。

●合作完成制作简易的净水装置。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用不同过滤材料组合加工一个简易净水器,除去水中不溶解杂质。

难点:用图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和想法。

五、教学准备各种过滤材料(滤纸、细沙、过滤棉、卵石、活性炭等多孔材料)和含有不溶解杂质的浑浊水。

六、教学流程示意图(一)谈话导入,明确任务:1.提问:我们饮用的水是从哪里来的?自来水厂的水又是从哪里来的?(江、河、湖、海、地下水等自然水域)2.拿出从浑河中采集的水样让同学观察,水中有哪些杂质?(泥沙、杂草、树叶、微生物等)3.怎样除去水中的这些杂质呢?(小组同学展开讨论)师:除去水中杂质,让水变干净的过程叫做水的净化,今天我们就来制作一个简易的净水器。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液体》优质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液体》优质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2课《认识液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2017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2课。

本课以液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寻找辨认生活中的液体,分辨“飘动的烟”、“流动的沙”是否是液体,初步归纳液体的共同性质;观察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测量液体体积、比较液体质量,进一步认识液体的性质,让学生知道液体虽然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认识水平面,了解水平仪工作原理,学习使用水平仪,尝试测量课桌、讲台等是否水平。

大量的观察、比较、测量活动,带领学生探索发现液体的性质,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二、学情分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中低年龄阶段,在这一时期的孩子普遍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对科学世界非常向往,并且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活动。

但是由于他们年龄尚小,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有限,缺乏探究问题的方法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1.寻找生活中的液体,归纳液体的共同特征。

2.观察、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学会测量不同液体的体积和质量。

3.了解水平面的特点,知道水平仪的工作原理,学会使用水平仪。

4.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感受精确测量的魅力,养成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观察、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会测量液体的体积和质量。

难点:学会使用水平仪。

五、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学生材料:油、水、牛奶、蜂蜜、酸奶、液体流速板、量筒、电子称、水平仪等。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揭示课题1谈话:小朋友们好,我是宋老师,今天第一次和大家上科学课,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小朋友们猜一猜这里面装了什么?你怎么会认为它是水呢?2.水是一种常见的液体,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其他的液体,那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液体。

(揭示课题)【意图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观察,初步了解液体。

(二)寻找、辨认液体,初步归纳共同特征1.提问:小朋友已经知道很多种液体,来找一找图中哪些属于液体?为什么称它们为液体?小结:像水一样会流动的物体称为液体。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优秀课例第三单元《9.认识液体》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优秀课例第三单元《9.认识液体》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优秀课例第三单元 9.认识液体【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3单元固体和液体”内容。

从课标上看,本课属于物质领域。

从课程结构上来看,本单元共有4课:“8.认识固体”、“9.认识液体”、“10.固体的混合与分离”、“11.把盐放到水里”。

认识液体是在认识固体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也是后续学习第11课的基础。

本课从内容上看,分为4个部分,一是通过生活情景图初步寻找液体,对比烟雾和流沙认识液体,初步认识到液体容易流动,没有固定现状,有确定体积和质量。

二是观察、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

三是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

四是测量液体的质量。

五是认识水平面并学习使用水平仪。

从能力培养上看,主要是观察能力、对比分析能力、使用量筒和电子秤测量液体体积和质量的能力。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经过一、二年级的科学学习,已经对科学有较浓的学习兴趣,能够用多种感官观察物体,但是不会利用工具测量体积和质量。

对于液体司空见惯,但是很少有学生知道液体概念和液体的性质。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液液体容易流动,没有固定现状,有确定体积和质量。

2.知道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

科学探究:1.能观察、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

’2.会用量筒或量杯正确测量液体的体积。

能比较相同体积的水和油,质量不同。

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液体特点的探究兴趣。

2.能以探究数据为依据,调整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了解液体体积和质量测量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2.意识到人类对水平仪不断改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学重点】知道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

【教学难点】知道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线香、火柴、植物油、水、牛奶、蜂蜜等适量、有起点线和终点线斜面板1块(可以在棱台水槽内画线制作)、100ml量筒1个、500ml量杯1个、颜料适量、沙漏1个、50ml烧杯4只,电子台秤1只,两个矿泉水瓶子、蓝水、牙签1根、水平仪、激光水平仪(8组)学生材料:空矿泉水瓶2只(8组)。

扬州某小学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全部教案(共4课时)

扬州某小学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全部教案(共4课时)

根据2019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新教材制定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全部教案(共4份)学校:姓名:日期:8、认识固体教学目标:1.能辨认生活中常见的固体,认识固体的基本性质,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2.能用多种方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知道不同的固体,有不同的测量方法。

3.辨认固体的形状、大小变化后的情况,知道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固体的特性不变。

教学重点:认识固体的性质,知道固体的形状或大小,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改变,但固体的特性不变。

教学难点:认识到固体的性质,不会因为外力的作用而发生改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面粉、盐、沙子、玩偶、玉米粉、积木、粉笔、蜡烛、纸张等各种各样的固体,水、牛奶、食用油等液体。

预习要求:观察我们周围的物体,看看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初步认识固体和液体。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教师在每小组实验桌上摆放好实验器材,在教室的窗台等部位摆放矿泉水、食用油、牛奶等液体。

一、导入新课固体和液体分别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导:固体和液体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这个单元我们就来研究固体和液体。

板书课题: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固体。

板书课题:8、认识固体二、辨别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教师引导:大家先来看一看我们教室里哪些东西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并把这些物体分为固体和液体。

固体:黑板、墙壁、玻璃、窗户、课桌、凳子、讲台、电脑、实验桌上的玻璃器皿等等都是固体。

液体:矿泉水瓶中装的矿泉水、牛奶、食用油等等。

教师引导:刚刚大家分的都很准确,下面请大家来看一看,这些也是固体吗?投影出示纱巾、面粉、食盐等等物体,引导学生说一说它们是不是固体?为什么?教师相机出示显微镜下的食盐晶体,引导学生认识到食盐颗粒虽然比较细小,但是它仍然有一定的形状,因此属于固体。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归纳出固体具有固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因此,无论是纱巾、面粉,还是食盐,他们都属于固体。

小学科学苏教三年级上册3单元固体和液体认识液体

小学科学苏教三年级上册3单元固体和液体认识液体

《认识液体》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常见液体。

2、认识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知道液体的水平面及认识水平仪的用处,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教学重难点】1、认识周围环境中不同的液体。

2、理解认识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幻灯片、矿泉水瓶、量筒、牛奶、蜂蜜、油、水、天平、水平仪、玻璃杯、饮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认识液体1 .老师展示一瓶矿泉水,让学生说一说水有什么特性?(过程中对矿泉水瓶进行摇晃,让学生认识液体是流动的,没有固定的形状)接着老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液体,2 .学生讨论:这些液体都有什么特点?3 .老师总结:液体可以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

那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液体。

(板书课题:认识液体)二、认识液体的性质:1、观察、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老师展示4杯不同的液体,分别为:油、水、牛奶、蜂蜜,让学生用感官来初步认识各种液体的表面特征。

仔细观察他们分别是什么,如何进行区分?让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以组的形式回答。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①从颜色上来看,无色的是水,乳白色的是牛奶,淡黄色的是油,深黄色的是蜂蜜。

②闻气味知道,无气味的是水,有点奶香的是牛奶,有点大豆香的应该是油,有点刺鼻的应该是蜂蜜。

③从透明度来看水是最透明的,然后是油、蜂蜜,牛奶是不透明的。

④从粘稠度来看蜂蜜是最粘稠的,然后是有、牛奶、水。

2、测量液体的体积老师拿出两个形状不同的装有水的容器,让学生们讨论哪杯水更多?如何测量它们的体积?①教师出示量筒,讲解量筒的用处。

②学生观察量筒,发现量筒的特征。

③教师演示量筒的使用方法。

(测量方法为):略倾斜量筒,瓶口紧挨着量筒口,将液体缓缓倒入量筒;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3、比一比同样多的两种液体一样重吗老师在讲桌上用量筒量出50毫升的水和50毫升的油,让学生想一想谁轻谁重,为什么?再用手掂一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固体和液体》拓展课
《简易净水器》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本课应该在学生学习了溶解、过滤的知识后进行。

关于水的净化,本课只限于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水中不溶解的固体颗粒,不涉及有害溶解物质、微生物的净化。

过滤的材料可以自己准备,如碎石、细沙、过滤棉、过滤布、活性炭等多孔材料。

第一部分明确任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制作一个简易的净水器。

第二部分前期研究,通过对各种过滤材料的过滤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知道每种过滤材料的作用。

第三部分设计方案,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发现过滤效果好的材料和组合顺序,完成设计草图。

第四部分制作模型,测试改进,将过滤材料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完成简易净水器的制作,进行测试净水效果,发现不足,进行重新改进。

整个制作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要像工程师那样设计产品,制造产品。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大自然的环境比较熟悉,有了初步的探究意识,能够根据需要完成一些简单的制作。

但在创造产品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三年级学生用图示来表达自己的设计和想法的能力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逐步形成。

三、学习目标
●知道利用溶解和析出方法解决生活问题,了解水的净化过程。

●学会用过滤的方法,把水中不溶解的固体颗粒分离出去。

●能够用图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设计意图。

●合作完成制作简易的净水装置。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不同过滤材料组合加工一个简易净水器,除去水中不溶解杂质。

难点:用图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和想法。

五、教学准备
各种过滤材料(滤纸、细沙、过滤棉、卵石、活性炭等多孔材料)和含有不溶解杂质的浑浊水。

六、教学流程示意图
(一)谈话导入,明确任务:
1.提问:我们饮用的水是从哪里来的?自来水厂的水又是从哪里来的?(江、河、湖、海、地下水等自然水域)
2.拿出从浑河中采集的水样让同学观察,水中有哪些杂质?(泥沙、杂草、树叶、微生物等)
3.怎样除去水中的这些杂质呢?(小组同学展开讨论)
师:除去水中杂质,让水变干净的过程叫做水的净化,今天我们就来制作一个简易的净水器。

【意图解析】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看浑河的水,感受自然水域在不同程度受到污染,面对这样的实际问题,我们除了要保护环境外,还要学习一些净化水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研制一个简单的净化装置——简易净水器。

让学生在交流中明白除去水中有害杂质,使其变成干净水的过程叫做水的净化。

(二)围绕目标,前期研究:
1.观察过滤器材
多孔隙过滤材料: 碎石、细沙、过滤棉、过滤纸、活性炭
过滤器皿: 四个带有孔隙的过滤塑料盒
制作一个简易净水器 了解几种材料的过滤效果
用图示表达设计想法
按照分工动手操作 播放自来水厂净水过程
评价作品,分享经验,
2.这些材料过滤效果一样吗?哪种材料过滤效果最好呢?你想怎么研究它们的过滤效果?
3.明确过滤步骤:
①把各种过滤材料分装在过滤筒中,将浑浊是水搅拌后慢慢倒入过滤筒中。

②待过滤筒中的水全部流入底座筒后,观察过滤后的水与未过滤的水相比有什么变化。

③比较各种过滤材料的作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收集数据进行分析
不同材料对100毫升污水净化效果的研究
过滤材料除去水中什么杂质过滤后水样变化用时
碎石
细沙
活性炭
过滤棉
【意图解析】这里是设计制作的前期研究,通过对四种材料的过滤效果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学会收集数据,在比较中认识不同材料过滤的作用和效果。

为制作提供合理的设计方案。

(三)选取材料,设计方案
1.刚才我们研究了几种不同材料的过滤效果,你想如何利用这些材料,设
计一个什么样的净水器?
2.各个小组展开头脑风暴,说说各自的想法。

3.提炼出方法:利用多个过滤筒,
装上不同的过滤材料,进行多重过滤。

4.把自己组的设计想法画下来。

提示:重点画出每一层过滤材料是怎么排列的。

【意图解析】工程制造的关键是设计,根据所提供材料按不同顺序重组,过滤效果是不一样的。

经过小组同学共同研究,最后把设计想法用图示的方式画下来,培养工程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制作模型,测试改进
1.按照设计图进行简单加工
2.每个小组使用制作好的简易净水器进行过滤,按照评价标准自行测试,并改进。

【意图解析】每个小组的同学按照各自分工进行动手制作,体会到整个制作过程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一件产品的制作关键在于设计,选择不同的材料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进行多重过滤,效果才会最佳。

一般来说,先用孔隙大的过滤材料除去说中颗粒较大的杂质,然后用孔隙较小的过滤材料除去水中颗粒较小的杂质。

(五)展示作品,分享交流
1.在教师组织下,将各组制作的净水器拍照,投放到电脑屏幕上,小组间相互欣赏。

选出过滤效果最佳的小组分享制作过程中的点滴体会。

2.帮助制作效果不好的组,提出改进建议。

【意图解析】乐于交流表达,乐于评价他人作品,提出合理化建议。

(六)播放视频,开拓视野
播放视频:了解自来水厂是怎么净化水的?
说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意图解析】这个环节是通过观看微视频,拓宽学生视野,了解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丰富学生对净水方法的认识,进一步认识科技产品会受物质材料所制约,同时科学技术能改变我们的生活,让人类社会生活更安全。

七、板书设计
简易净水器(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