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琵琶行》教案【精选5篇】

《琵琶行》教案【精选5篇】

《琵琶行》教案【精选5篇】琵琶行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第二诗段,以比较赏析为主。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两课时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知道,音乐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们就象艺术孕育的联体婴儿,在《诗经》及以后的很长时期,诗歌既是文学(诗)又是音乐(歌)。

虽然在后来,音乐与文学逐渐分离,但二者仍然互相影响,比如大家熟悉的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就是根据唐人的诗歌创作的,而许文学大家在自己的诗文中也给我们描画出了经典的音乐场景。

我们知道的有《老残游记》中的句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另一篇写音乐的名篇。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初中学过他的作品《卖炭翁》。

三、本诗的相关文体常识。

1、关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琵琶行 教案

琵琶行 教案

琵琶行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创作背景;2. 分析诗歌的结构、内容和形象描写;3. 掌握相关词汇和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1.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2. 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描写;3. 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汇。

教学难点:1. 分析诗歌的意象特点;2. 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3. 熟悉古代琵琶的起源和历史。

教学准备:1. 课件或教材《班德尔》《表情包与风箫风情》;2. 学生课前阅读《琵琶行》。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琵琶行》这首诗的作者李白,并简要介绍其背景和作品风格。

Step 2 欣赏与分析(10分钟)播放课件或教材中的《班德尔》和《表情包与风箫风情》,引导学生观听形象感受,并分析其歌词和曲调的特点。

Step 3 探究《琵琶行》(20分钟)- 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结合背景音乐和自己的想象,体验诗歌中的意境。

-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内容和形象描写,探究其意义和特点。

Step 4 词汇理解(10分钟)- 教师给出几个关键词汇,如“云鬓”“倾城”等,让学生解释其意思,并与诗歌中相应的词句联系起来。

- 学生互相询问、解释和补充,共同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Step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琵琶行》的主题和特点,并结合历史背景解释其中的含义。

- 学生将诗歌与其他相关作品进行对比,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琵琶文化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以《琵琶行》为题,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琵琶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反思: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欣赏与理解《琵琶行》,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教师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教师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教师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了解作者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基本情况及创作背景,读懂诗歌的感情。

2. 能鉴赏诗中浪漫瑰丽的想象、沉郁悲凉的意境、精妙的景物描写等等。

背诵并默写三首诗。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学,了解作者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基本情况及创作背景,疏通诗歌大意;2. 通过自学、讨论、质疑等方式读懂李白梦境的意象和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读懂杜甫的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情,读懂白居易抒发的人生感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加深对社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1. 品味组成梦境的意象和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琵琶行并序》【导学资料】《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

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文学常识】1.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

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

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

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

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

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其诗语言通俗易懂,相传老妪也能听懂。

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因而意志消沉。

“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创作成就大不如前。

晚年寄情山水。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相关知识点:“元白”——元稹和白居易的并称,“刘白”——刘禹锡和白居易的并称。

《琵琶行》导学案3篇

《琵琶行》导学案3篇

《琵琶行》导学案3篇《琵琶行》导学案3篇《琵琶行》导学案1课前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 诵读文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用黑色笔标出重点文言词语,并尝试翻译课文。

2. 在充分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独立完成导学案。

3. 找出自主学习的疑难点,课堂上合作探究解决。

学习目标:1. 准确掌握“左迁”“相”“命”“间关”“等闲”“阑干”等文言实词;掌握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的活用等词类活用。

2. 反复诵读,鉴赏、学习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 反复诵读,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6课琵琶行导学案(含答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琵琶行教学设计(优秀4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优秀4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优秀4篇)《琵琶行》教案篇一教学步骤及内容:一、对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1.对比欣赏《琵琶行》、《明湖居听书》、朱自清〈〈歌声〉〉中的音乐描写。

2.讨论:白居易和琵琶女感情交流共鸣的原因。

二、学生聆听琵琶曲(古典名曲之一〈〈十面埋伏〉〉,感受琵琶演奏的抑扬顿挫,转折起伏。

序曲——急切愉悦——滞涩悲哀——雄壮激越——戛然而止三、重点欣赏课文第二段“音乐描写”1.学生朗读,体味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过程和情感的变化。

2.讨论:本段音乐描写的艺术特色。

a. 完整的音乐情节的展示;b比喻的使用3.对比欣赏。

(1)各文段的内容从略。

(2)总结文学家写音乐的技巧变化:博喻(多个比喻的使用,以声写声)——通感(以形、色、光、味觉、触觉写声音)——联想、想象意境画面(朱自清由零星的比喻发展到完整的音乐场景的描画)音乐描写的发展越来越高超。

后人在前人的肩膀上给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四、讨论:诗人何以与身份低下的的歌女产生情感共鸣?————————琵琶女诗人————————————↓↓↓↓年少时:欢乐、风光弹琵琶听琵琶年少时:欢乐、得意↓↓↓↓年老时:色衰、门前冷落年老:被贬、漂沦憔悴↓诉身世伤迁谪↓↘↙商人妇:轻别离,啼泪同是天涯沦落人江州司马:孤苦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教师小结:音乐成了沟通二人情感的媒介,两人的命运相似,都被遗弃,相似的命运和相似的音乐理解让他们的达到了情感的和谐,成为知音,于是共同成就了千古名篇。

五、关于“音乐”的引申扩展。

音乐被夸大其作用:孔子以“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音乐被贬低为亡国之祸:陈后主《玉树后庭花》。

音2,鉴赏这首诗歌。

3,理清全文脉络,[三次弹奏是贯穿全文的主线]4,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程要求:一导入课文问:大家是否喜欢中国的古音乐?音乐是中国的国粹,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

我们从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了中国古典的音乐美。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 《琵琶行》的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2)学生能够掌握本课所学的生词和短语,如:琵琶、弹奏、悠扬、忧愁等。

(3)学生能够初步欣赏和评价古诗词的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 《琵琶行》的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2)学生能够掌握本课所学的生词和短语。

2. 教学难点:(1)学生如何理解《琵琶行》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2)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表达和交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琵琶曲,让学生感受琵琶音乐的韵味。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古诗词的了解和兴趣。

2. 学习课文(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了解大意。

(2)生词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学生跟读并记忆。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4)整体理解: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共同梳理课文内容,确保每个同学都能理解课文。

3. 深入探讨(1)《琵琶行》的艺术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探讨 《琵琶行》的艺术特点,如描绘细腻、意境优美等。

(2)白居易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白居易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如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等。

(3)古诗词的审美价值: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古诗词的审美价值,如音韵美、意境美等。

4. 活动实践(1)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古代宴会上欣赏琵琶演奏的场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

(2)创作练习: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描写音乐或美景的诗歌,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琵琶行 教师版

琵琶行 教师版

《琵琶行(并序)》课案白居易制作人:代杨时间:2011-2-22学习目标: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常识。

2、掌握文中生字、词。

3、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感情奇妙的音乐、高超的技艺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愉悦,徜徉于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的轻拢慢捻中,尽情地欣赏着来自不远处的乐苑经典,感受艺术魅力,体味百味人生。

白居易的《琵琶行》将带我们进入艺术的殿堂,追溯生生不息的人类长河中不断绽开的美丽的浪花。

一、作者简介:1.白居易,字________,号 _______。

晚年号________ 。

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________ 诗人。

人称“________”。

他和好友________在文学上积极倡导“_______________”运动,主张“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即所谓“___________”(《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

白居易诗的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其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长篇叙事抒情诗,如_________、_________。

著有《__________》。

以44岁为界,之前抱定“____________________”之思,之后则“_________________”。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_________”,世称白傅、白文公。

二、有关题目:《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的古体。

【司马青衫】:司马:古代官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

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

《琵琶行》教案设计

《琵琶行》教案设计

《琵琶行》教案设计琵琶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琵琶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掌握《琵琶行》的词语和句子,并能正确运用。

3.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琵琶行》的内涵和情感表达,掌握相关词语和句子。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三、教学准备1. 教学素材:《琵琶行》原文、注释版本。

2. 教学媒体:投影仪、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教师在黑板上写下《琵琶行》的课文标题)1. 导入教师播放背景音乐《琵琶行》,并向学生展示一张古代琵琶的图片。

引起学生对《琵琶行》的兴趣。

2. 理解课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琵琶行》的原文,学生跟读。

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进行分层次的解读和解释。

3. 进行情感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琵琶行》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忧愁、无奈、无助等,并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找到类似的情感体验,并进行交流讨论。

4. 语言实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词语拓展和句子构建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琵琶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结构。

5. 古诗赏析教师与学生一起欣赏《琵琶行》的韵律和美感,探讨其艺术特点和意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段,逐句进行分析和赏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6. 听评活动教师播放不同版本的《琵琶行》音乐,与学生一起欣赏。

学生在欣赏完毕后,可以进行表演评价和点评其他同学的表演,拓展对《琵琶行》的理解和感受。

7.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学生完成相关的课后作业,包括复述《琵琶行》,写读后感等。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课堂上通过阅读、欣赏、分析等方式,全面理解《琵琶行》这首古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表达,并且能够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结构,培养了学生的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和兴趣。

同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激发了学生对于情感表达的思考和交流,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琵琶行》教案模板集合5篇

《琵琶行》教案模板集合5篇

《琵琶行》教案模板集合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琵琶行》教案模板集合5篇《琵琶行》教案模板集合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品味诗歌意境,学习、欣赏作者以情意活动为核心、通过音乐形象来表现的艺术思维;了解运用环境烘托气氛、渲染心情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当权者不关心民生疾苦的不满。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难点: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对比法、联想法教学过程:一、导入由《高山流水》的典故(钟子期、俞伯牙精通音乐,人与琴声交流,达到更高境界的故事)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白居易被贬官之后创作的一首叙事诗《琵琶行》。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曾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王”之称。

三、整体感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掌握生字词。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

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播放《琵琶行》的曲子,学生再读课文,感受音乐氛围,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请学生简要复述诗文的大意。

复述的着眼点是“琵琶女的演奏经历”和“诗人的内心感受”。

结合对课文的复述,简要概括琵琶女和诗人的遭遇及命运。

四、文本研习品味诗歌的意境。

听一遍曲子,听一段联想或想象一段场景。

(播放乐曲)问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是怎样的情调或氛围?用散文般的语言描述。

由此引入第二段的教学。

通过诵读和分析理解第二段诗句中的情调或氛围。

播放乐曲时尽量达到与诗句所要表现的情调氛围相一致。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同学们尽快进入诗的境界,感受诗的意境。

采取的教学手段是诵读、分析、联想和想象及播放乐曲。

使同学们头脑中尽量浮现诗句所表现的画面或场景,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

这也符合新大纲所要求的“加强诵读”“在诵读中获得感性认识,培养艺术趣味”的教学思想。

《琵琶行》教案15篇

《琵琶行》教案15篇

•••••••••••••••••《琵琶行》教案15篇《琵琶行》教案1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琵琶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琵琶行》教案1教学目的1、通过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了解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者的乐伎和艺人们的悲剧命运2、体会作者把琵琶女的遭遇和诗人自己被贬谪的境况联系起来写用意3、体会作者运用生动、恰当、新颖的比喻来描绘音调的高低、强弱变化的艺术手法教学重点、难点诗篇中对音乐形象描写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一、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他生活的年代是唐王朝经历了安史之战由盛转衰的时代。

在这段时期里,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官僚集团互相倾轧,政治非常黑暗。

白居易青少年时代是在战乱和贫困中度过的,这使得他对社会和人民疾苦有着较深的了解。

29岁中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在任左拾遗的三年,白居易从他的正义感和政治上的进取心出发,对时政提出了强烈的批评。

他屡次上书,反对宦官掌兵权,指责皇帝的过失,创作了《秦中吟》、《新乐府》五十首在内的大量讽喻诗,对这段在其政治与文学生涯中最有光彩的历史,直到几年以后白居易还颇为自豪。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的刺客刺死,白居易上书请捕刺客,反而因越职言事而得罪,贬为江州司马。

第二年,他送客浔阳江边,遇上一位弹奏技艺高超的琵琶女。

请她弹奏,听她诉说不的身世,诗人既同情她的飘泊憔悴,又联想到自己的贬谪,悲人自悲,于是写下了这篇传诵千古的《》。

通过这一打击,使他早年的思想理念逐渐动摇,而向佛道思想靠近。

他在庐山东林寺建了草堂,礼佛参禅,越到晚年,他心中受佛教的浸染就越深,最后他闲居洛阳,与香山寺僧人相交,自号香山居士。

七十五岁卒于洛阳。

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琵琶行教案初中

琵琶行教案初中

《琵琶行》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全文。

2. 了解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1. 诗歌的背诵和理解。

2. 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的深层含义的领悟。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琵琶行》的译文和解析。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音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诗经》的学习,强调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2. 介绍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琵琶行》的兴趣。

二、诵读鉴赏(15分钟)1. 学生齐读《琵琶行》全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教师范读《琵琶行》,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精讲解析(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每一节的内容和意义。

2. 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深层含义。

3. 教师重点解析诗歌中的音乐描写,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崇高精神。

四、实践拓展(10分钟)1. 学生分组,选择一段诗歌进行表演,可以是朗诵、舞蹈或者戏剧等形式。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总结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琵琶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琵琶行》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崇高精神的领悟程度。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琵琶行》这首古文诗,让学生了解唐代音乐文化,培养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理解文本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文诗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意境。

2. 分析古文诗的词汇和句式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琵琶行》中的意象和抒情情感。

2. 掌握赋予琵琶以人性化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引:通过播放一段古代琵琶演奏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思考。

2. 细读诗文:(1)让学生默读《琵琶行》,然后找出文中特定表达琵琶情感的句子和词语。

引导学生理解琵琶与琵琶师傅的关系。

(2)对于生僻的词汇和句式,辅助学生理解。

帮助学生了解唐代音乐文化、古代社会背景等。

3. 分组讨论:(1)将学生分为小组,互相交流琵琶的特点和意义,并展示各组讨论结果。

(2)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琵琶在诗中的象征意义,如何赋予它人性化的形象。

4. 教师讲解:(1)通过讲解分析《琵琶行》的意境和抒情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2)解读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

5. 情感体验:(1)唱唱诗中的歌词,并辅以音乐的演奏,让学生感受琵琶的美妙音乐。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对琵琶行的感受和情感。

6. 课堂练习:(1)识别诗中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意义。

(2)填空练习,让学生根据诗文的意思填充合适的词语,巩固对诗歌的理解。

7. 拓展延伸:(1)通过分析其他古文诗的写作特点,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古文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词有了初步的了解,学会了细读古文诗并理解其内涵。

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中充分发挥了团队协作的能力。

通过音乐的配合,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琵琶的美妙。

不足之处是教师对于唐代音乐文化和古代社会背景的讲解不够深入。

琵琶行训练案教师版

琵琶行训练案教师版

第1单元第2课课题《琵琶行》训练案答案一、基础过关1、(B 、D)2.、( D )3、①(C)②(D)③(C)4、(D)5、(A)解析:A项,人浮于事:工作人员的数目超过工作的需要;事少人多。

B项,小题大做:比喻把小事当做大事来办,有不值得这样做或有意扩大事态的意思。

用在这里与句意不符,应改为“言不及义”。

C项,半瓶醋:比喻稍有一点知识而知识并不丰富,略有一点本领而本领并不高强的人。

D项,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6、(C) (A第二分句改成”已经被国际奥委会收藏”,以与前后文的陈述对象保持一致;B”诸”与”于”表意重复,删除”于”;D”产生”改成”成为”。

)7、(E)8、(C)9、略。

二、拓展延伸11、答:用衬托的手法描写梅。

用清水写梅的疏影横斜;用月色衬托梅的清香,将视觉和嗅觉结合起来,表现出梅花的俊俏姿态和清幽香气,构成一种清雅超逸的意境。

也表达出诗人的高洁品质。

12、(1)①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

②这种“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诗言志”决定的。

(2)儒家传统美学思想(3)①突出强调诗歇的抒情作用②统治者应允许并鼓励老百姓抒发喜怒哀乐之情③批评梁陈以来诗歌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

(4)C、E三、能力提升13.答案:美“勇气”号登陆火星一周年。

(或:美“勇气”号火星车登陆火星一周年;美“勇气”号火星车漫游(探测)火星一周年;美“勇气”号火星车漫游火星一周年)14.答案:〔例1〕事实证明,各级领导干部经常到基层调研是一种很好的制度,也是了解真实情况的好方法。

它把领导经验和群众智慧结合起来,既能倾听群众的呼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使领导干部增长知识才干,还可以使领导决策严格地做到科学和从实际出发。

〔例2〕各级领导干部经常到基层调研,可以把领导经验和群众智慧结合起来,既能倾听群众的呼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使领导干部增长知识才干,从而使决策严格地做到科学和从实际出发。

《琵琶行》学案

《琵琶行》学案

琵琶行学案一、前言《琵琶行》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唐代优秀文学代表之一。

本学案旨在通过学习《琵琶行》这首诗,了解唐代文学特色和古代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二、课堂学习1. 概述《琵琶行》《琵琶行》是一篇长达1200多字的诗篇,叙述了一个美丽的女子琵琶师在广陵城街头演奏的故事。

这首诗以其雄奇的气势、清丽的语言、动人的情节和婉转的音乐节奏而著称于世。

本作是唐朝苏轼在《赤壁赋》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古风之中的一颗闪亮明珠,堪称是唐代文学中的传家宝。

2. 分析《琵琶行》(1)审美价值《琵琶行》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言生动:白居易以自然、简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官场、深宫的情景,揭露了人情世故等。

•故事生动:《琵琶行》中的情节构思新颖独特,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音乐精彩:在有关琵琶师的叙述中,采用了丰富的音乐形象,与音乐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凄婉感人的节奏。

(2)文学特色《琵琶行》的文学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然派情调:白居易的《琵琶行》属于自然派情调,语言自然、朴实,叙述自然、真实。

•简洁明快:文笔简洁,语言明快,意境深邃,让人读来清新而低婉。

•篇幅长大:《琵琶行》是唐代叙事诗的杰出代表,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描写和描绘手法,使得诗篇显得有厚度。

3. 学习任务本次学习任务和活动有:(1)语言训练通过诗篇的内容和音乐的韵律,让学生学会运用诗歌语言,感受到诗人的用词精准度和美感。

(2)文化传承通过学习《琵琶行》描写音乐文化的手法和方式,传达古代音乐文化的价值和魅力,让学生深入理解音乐和文化的关系和内涵。

(3)综合素养通过学习《琵琶行》的审美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三、课后延伸1.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琵琶行》这首古诗,让学生深入了解唐代的文学和音乐文化,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学习者在诗歌理解和语言表达方面的不足之处,需要对这些方面进行加强。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

2. 学习用比喻描写音乐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 理解《琵琶行》中所表达的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全诗的内容和主旨。

2. 难点:学习用比喻描写音乐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用多媒体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引入课题。

2. 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3. 深入研读:
- 讲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和白居易的生平。

- 分析诗中的琵琶女形象。

- 让学生讨论《琵琶行》中用比喻描写音乐的写法。

4. 拓展延伸:让学生比较《琵琶行》与《听颖师弹琴》在描写音乐方面的异同。

5.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琵琶行》的艺术特色。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琵琶行》并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体会到作者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

但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的比较分析不够深入,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琵琶行》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学设计

品味作者形象化、具体化的语言,体味富于详略、虚实变化的叙事手法体味作者如何化无形之音为有形之言的体味诗人抒发的情感,感受诗的语言的韵味现实主义诗歌的风格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把握其意境,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熟读成诵,子细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2.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诗歌(2)品味白居易诗作的艺术风格(3)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3.教学方法(1)教法与学法:合作探索、诵读法(2)用具媒体组合运用:多媒体平台、学生搜集的资料等4.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白居易及其新乐府运动1.作者作品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了解和接触, 29 岁中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他抱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与此同时,他又于“启奏之间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直言者,辄咏歌之”(《与元九书》),写下了以《新乐府》和《秦中吟》为代表的许多冯律诗,这些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县中和官僚集团,白居易在 43 岁时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

次年,宰相武元衡上朝时,被地方军阀派人刺死,御史中丞裴度也被刺伤,白居易基于义愤,率先上书“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一些权臣竟给他加之了越职奏事的罪名,并造谣陷害,因此他被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被贬为江州司马。

琵琶行就写于贬谪后的第二年秋天。

后升任中州刺史,杭州太守、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

晚年锐气大减,思想消沉,过着半退隐的生活。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琵琶行》教案设计

《琵琶行》教案设计

《琵琶行》教案设计琵琶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琵琶行》,了解唐代文学、音乐和艺术的特点,了解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和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李白的诗歌和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琵琶行》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学习李白的文学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理解和感受《琵琶行》中所表达的情感,分析李白的创作意图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唐代文学的特点,了解古代音乐和艺术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2. 阅读与欣赏(25分钟)1) 学生个别朗读《琵琶行》,师生共同欣赏琵琶演奏表演视频。

2) 学生分组讨论琵琶行的情感体验,分享自己对该作品的理解与感受。

3. 材料分析(25分钟)1) 学生分组阅读材料,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

2) 分析《琵琶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其中所描绘的景物和情感。

3) 学生就自己的分析结果进行展示,展示中互相交流和分享。

4. 创作与表演(25分钟)1) 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一首以李白和琵琶行为题材的短诗。

2) 学生分组进行表演,以朗诵、音乐或舞蹈形式表达自己的短诗。

5. 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就本节课学到的内容进行总结,回答问题:“你认为《琵琶行》通过何种艺术手法传达了作者的情感?”2) 学生进行课堂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四、教学拓展1.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李白的其他作品,了解更多关于唐代文学的知识。

2. 鼓励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或音乐表演等活动,培养艺术表达和演绎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琵琶行》诗歌文本、琵琶演奏表演视频、李白的生平资料。

2. 分组讨论的小组织和展示的PPT素材。

六、教学评价1. 老师观察学生在分组讨论和展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广东省高明实验中学高中语文三第6课《琵琶行并序》学案(教师用)

广东省高明实验中学高中语文三第6课《琵琶行并序》学案(教师用)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学案知识与能力:1、了解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贡献。

2、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领悟作者的艺术技巧,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的结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迫害的下层妇女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音乐描写技巧。

教学难点: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

【调动积累·资讯共享】1、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现存诗近三千首。

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3、写作背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

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行”,“甚伤名教",贬其为江州司马。

诗人因这次政治迫害而愤懑、感伤,在荒僻的江州无处发泄,只好将一腔愁闷郁结心底。

次年,一个萧瑟的秋夜,诗人送客浔阳江头,偶遇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遭遇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诉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自读诗前小序,了解诗歌大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学案【课前热身】1、了解与课文有关的知识:“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南宋王灼《碧鸡漫志》解释说:“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

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

”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云:“体如行书曰行。

”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所谓“行”,是指那些流走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

2、走进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生于河南新郑。

少年时期,避乱江南。

贞元十六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

元和十年李师道、王承宗遣人刺杀宰相武元衡,居易上书请急捕贼,以雪国耻,为当政者所恶,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

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

出任杭州、苏州刺史,又内召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太子少傅等职,以刑部尚书致仕。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他的人生观是:“穷则独善其声,达则兼济天下。

”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则代表了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

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

他的讽谕诗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现存诗近三千首。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一首长篇叙事诗。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6月3日,在河北拥兵自重的藩镇李师道、王承宗派遣刺客刺杀主张用武力平息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

没想到却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嫉恨。

白居易当时是太子左赞善大夫,已经离开了谏官的位置。

那些人说他不该越职言事,并诬称白居易写过“新井”和“赏花”的诗(其实是子虚乌有),不顾忌他母亲是因看花坠井而死的,大逆不道。

其中真实的原因是,白居易在前此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期间,屡向皇帝上书言事,剖析朝政,还写了大量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像《卖炭翁》等,得罪了很多权贵。

这一次政治打击在白居易的一生中是最为沉重的。

从此,他虽然也不失关心国计民生的赤子之心,但干预政治的热情却大大减退。

(诗中诗人所表现出的压抑和苦闷。

)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到江边送客,离别在即,惆怅萦怀。

忽然,从水面飘来的琵琶声,凝住了时空,吸引了主客,由此演绎出一段琵琶女的故事,更因之产生了一首脍炙古今的诗篇。

3、凭吊白居易诗四首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宣宗《吊白居易》年光过眼如车毂,职事羁人似马衔。

若遇琵琶应大笑,何须涕泣满青衫。

──北宋·夏竦《题江州琵琶亭》乐天当日最多情,泪滴青衫酒重倾。

明月满船无处问,不闻商女琵琶声。

──北宋·叶桂女《题江州琵琶亭》枫叶芦花两鬓霜,樱桃杨柳久相忘。

当时莫怪青衫湿,不是琵琶也断肠。

──明·杨基《题江州琵琶亭》4、白居易诗四首: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在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酒杯长精神。

邯郸冬至[注]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在唐代,冬至是一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白居易著有《白氏长庆集》,今存诗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正音一 【预习检测:】1、快速阅读,疏通字词铮(zh ēng ) 迁谪(zh é) 浸(j ìn ) 悯然(m ǐn 恬(ti án )然 转徙(x ǐ)枫叶(f ēng ) 荻(d í)花 捻(ni ǎn ) 红绡(xi āo ) 间关(ji ān ) 湓(p én )浦 憔悴(qi áo cu ì) 霓裳ních áng 阑lán干 钿头di àn 呕哑ōu y ā嘲哳zh āo zh ā 浔(x ún )阳 收敛(li ǎn ) 管弦(x īán ) 乍(zh à)破 幽咽(y è) 收拔(b ō) 裂帛(b ó) 银蓖(b ì) 暂(z àn )歇 水浆迸(b èng ) 声声思(s ì) 银篦(b ì) 铁骑(j ì) 六幺(y āo ) 冷涩(s è) 沉吟(y ín ) 商贾(g ǔ) 春江花朝.(zh āo) 悄无言(qi ǎo ) 2、理解下面词语命酒:派人整备酒宴。

悯然,伤心的样子。

恬然:安乐的样子。

迁谪意:指被降职、被流放的悲哀。

委身:托身。

这里是嫁的意思。

漂沦:漂泊沦落。

掩抑:掩蔽,遏抑。

等闲:随随便便。

却坐:退回(原处)坐下。

快.弹:畅快 3、一词多义 感斯人言 (话,名词) 遂命酒 (吩咐,命令)凡六百一十六言 (字,名词) 命曰《琵琶行》 (取名,动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 (说,动词)使快弹数曲 (几,数词)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这,代词)一曲红绡不知数 (数量,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 (是,动词) 凝绝不通声暂歇 (短暂,副词)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顿时,副词)信4、词类活用梦啼妆泪红阑干(泪,名词用作动词,流泪)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名词作状语,在夜间) 商人重利轻别离 (重、轻,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轻视)遂命酒. (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钿头银篦击节碎. (形容词用作动词,敲碎) 5、古今异义辨析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因为长句 (古义:于是作。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整理。

今义:使紊乱变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 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以前。

今义:朝前)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指神态、脸色、姿容。

今义:指色彩。

) 铁骑突出..刀枪呜。

(古义:指冲出来。

今义:指鼓出来。

) 又闻此语重唧唧..。

(古义:指叹息声。

今义:指低声交谈;虫鸣;自语。

) 凝绝不通声暂.歇。

(古义:指表示短暂的时间,只指时间短。

今义指“暂时”,含有与将来对比的意思。

)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指年龄大。

今义:指兄弟排行第一。

) 6、特殊句式①本长安倡女。

②余左迁九江郡司马。

③感斯人言。

④送客湓浦口。

时 期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 前期(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前)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以讽喻诗为主。

代表作品为《卖炭翁》后期(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

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

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命 言 数 是 暂⑤谪居卧病浔阳城。

⑥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

⑦主人下马客在船。

(① 断句。

②③被动句。

④⑤省略句。

⑥倒装句。

⑦互文句。

)【合作探究】一、诗前小序:1、口译小序成现代汉语。

2、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小序交代了时间(元和十年)、地点(湓浦口)、人物(作者和琵琶女)和故事的主要经过(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听琵琶女演奏和为琵琶女作曲),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3、小序的作用是什么?点明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4、小序中有这样一句话“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对此,你有何看法?作者是否真的“恬然自安”,是否真的“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

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二、第一段:夜送客闻琵琶声1、赏析“浔阳江头夜送客”:仅用七个字,就点出地点、时间、人物,拉开故事的序幕,语言平易,如话家常,又高度凝练。

作者选取了秋天两种有代表性的植物──红的枫叶,白的荻花,来点染环境,描绘出一幅萧瑟的清秋景象。

2、“主人下马客在船。

别时茫茫江浸月”四句,叙写离情别意,有景有情,情景相生。

①、“主人下马客在船”句用了什么样的手法?互文:主客一起下了马上了船。

又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东西植松柏,南北种梧桐。

②、“无管弦”三字在情节的展开上有什么作用?“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

③、“醉不成欢”说明酒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就是心情郁闷,举杯浇愁愁更愁。

诗人心情郁闷仅仅是因为不成欢吗?不是,是为了什么?是离别,朋友的即将离别才是诗人心情郁闷的真正原因。

3、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来概括诗歌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一个“惨”字不但渲染了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

船外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

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

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4、诵读背诵第1段,探究:秋天月夜送别情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诗一开始用景物烘托环境气氛,红枫、荻花,秋意萧索,使人油然而生悲凉;加上正是送客离别之际,越发让人伤怀;更何况送客连助酒的音乐都找不到,扫兴到了极点。

惨白的月光孤照茫茫江水,诗人一开始就把萧索悲凉的氛围渲染得非常强烈,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景色和气氛描写很好,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琵琶女的突然出现作了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