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采桑子》

合集下载

诗评范文和例子

诗评范文和例子

诗评范文和例子诗评是对诗歌作品进行分析、评价和解读的文章形式。

它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如形式、内容、思想、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

以下是一个范文和一个例子供参考。

范文:《采桑子·城南早春》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该词描绘了早春时节,城南的美丽景色,同时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从形式看,《采桑子·城南早春》采用了七绝的形式,每一句四个字,押韵工整,节奏明快。

这种形式的运用使得整首词的节奏感十分强烈,给人一种欢快轻松的感觉,与词中描绘的早春景色相得益彰。

从内容看,词人以城南早春为背景,生动描绘了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色。

他用丰富的意象和形象描写,如“百草千花万紫红”、“牛羊细雨湿鸣声”等,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美丽的春天中。

与此同时,词中还透露出词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描述了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和对家乡风土人情的念念不忘。

这种思乡情感通过景色描写和作者的感叹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感同身受,引起共鸣。

从思想看,通过描绘早春景色和表达思乡情感,词人传递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深情厚意。

他以故乡亲友为牵挂点,表达了对真挚情感和家国情怀的思考。

这种思想内核给人以启迪和思考,突出了词人的个性特点和时代精神。

总的来说,辛弃疾的《采桑子·城南早春》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感人至深的情感表达和思想的反思,以及丰富的意象和形象,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艺术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例子:《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一首咏史长诗。

该诗以鹳雀楼为背景,通过描绘楼上的壮丽景色,反映了古代壮丽的历史风貌。

诗中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使读者感受到壮丽的景色和历史的厚重感。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求和思考,使人引起思索。

同时,诗中还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展现出了古代风貌和历史背景。

如“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表达了历史人物的离去和对黄鹤楼的思念,给人以历史回望的感觉。

十首最著名的词采桑子

十首最著名的词采桑子

十首最著名的词采桑子
《采桑子》是古代文学的一种诗歌体裁,其表现的主题为渔民、农民、工人等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以下是“十首最著名的词采桑子”:
1.《阳关三迭》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名篇。

词以采桑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感。

2.《采桑子·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诗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词中表现了诗人放浪形骸的性格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采桑子·重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另一篇名篇,用草草采到的桑叶寄托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采桑子·晚春》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名篇,采集桑叶的体力劳动展现了诗人的感情和境界。

5.《采桑子·南陵别儿童入京》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用“祖席”、“三朝元老”等描绘人物,刻画了薪火相传的传统。

6.《采桑子·燕石如何》是宋代词人欧阳修创作的名篇之一,背景是酒宴间的采桑活动。

7.《采桑子·立秋后一日》是唐代诗人陈陶创作的作品,李清照也有过改编。

8.《采桑子·春暮》是唐代诗人张泌的代表作之一,用采桑作为重要的背景,描述了和当时社会相关的各种感慨。

9.《采桑子·回乡偶书》是元代词人贺铸创作的名篇之一,表现了对旧时光辉往事的怀念。

10.《采桑子·常州道中》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从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色中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采桑子的格律

采桑子的格律

采桑子的格律摘要:一、采桑子简介二、采桑子格律特点1.词牌名与题目关系2.字数与句数3.押韵与平仄三、写作技巧与建议四、优秀采桑子作品欣赏正文:【一、采桑子简介】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是唐教坊曲,后成为词牌名,属双调小令。

此调最初以五七言组成,四句四平韵。

后来演变为长短句,变化甚多。

采桑子以写景抒怀为主,具有浓厚的田园风味。

【二、采桑子格律特点】1.词牌名与题目关系:采桑子词牌名取自古乐府《陌上桑》,原意描绘采桑女子美丽矫健的形象。

词人以此为题,创作了许多描绘田园风光、表现闲适心情的作品。

2.字数与句数:采桑子一般为四句,每句五言或七言。

全词字数在20-28字之间。

根据词人的创作,也有六句、八句的变体。

3.押韵与平仄:采桑子押平声韵,平仄要求较为严格。

平仄相间,富有韵律感。

【三、写作技巧与建议】1.立意明确:在创作采桑子时,首先要确立作品的主题,是写景还是抒怀,以便更好地展现词人的情感。

2.语言优美:采桑子以田园风光为主题,要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卷,使读者陶醉其中。

3.抒发真情实感:采桑子作品要真实反映词人的内心世界,抒发真情实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4.借鉴名篇:阅读经典采桑子作品,学习名家的写作技巧,为自己的创作积累经验。

【四、优秀采桑子作品欣赏】这里列举一首脍炙人口的采桑子作品,供大家欣赏:辛弃疾《采桑子·少年不识愁滋味》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作品通过少年时期与成年后对愁的认识,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成长的无奈。

词人用优美的语言,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慨。

采桑子赏析

采桑子赏析

采桑子赏析
摘要:
一、背景介绍
二、词牌名解析
三、诗句赏析
四、作者风格及影响
五、总结
正文:
一、背景介绍
采桑子,原名《采桑》,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所作。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与苏轼并称“苏辛”。

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描绘了江南农村的恬淡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词牌名解析
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此词牌源于唐代教坊曲,后为词人所采用。

采桑子词格为双调小令,以五七言组成,上下片各四句,共八句。

上下片第二、四句押韵,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

三、诗句赏析
采桑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农村生活画卷。

词人通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表现出农村的恬淡氛围,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则展
示了作者抒发壮志豪情的心境。

词中运用生动的描绘手法,将农村生活的美好与词人的抱负相互映照,令人陶醉。

四、作者风格及影响
辛弃疾的词作具有鲜明的个性,他擅长抒发壮志豪情,又善于描绘山水田园。

他的词作既有豪放派的气魄,又有婉约派的柔情。

采桑子这首词,以农村生活为背景,展现了辛弃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这首词影响深远,被誉为“农村词”的代表作。

五、总结
采桑子这首词,通过描绘江南农村的恬淡生活,展示了辛弃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词人以其独特的笔触,将农村生活的美好与自己的壮志豪情融为一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辛弃疾词全集

辛弃疾词全集

辛弃疾词全集辛弃疾词全集宋词由北宋苏轼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的`风格。

这种风格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的时候,辛弃疾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成就,写出许多具有雄浑、阔大气势的作品,而且敢于破除陈规,以其过人的才华,进行极富特色的创造,成为南宋豪放派的领军人物。

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辛弃疾词全集!辛弃疾词全集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花向今朝粉面匀,柳因何事翠眉颦?东风吹雨细于尘。

自笑好山如好色,只今怀树更怀人。

闲愁闲恨一番新。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赏心亭为叶丞相赋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

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

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鹧鸪天戏题村舍鸡鸭成群晚不收,桑麻长过屋山头。

吕本中诗词之《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吕本中诗词之《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10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丑奴儿令》、《罗敷媚》、《罗敷艳歌》。
13
作品赏析
丑奴儿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 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采桑子 辛弃疾 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独倚危楼,不信人 间别有愁。 君来正是眠时节,君且归休。君且归休, 说与西风一任秋。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吕本中
1
作者简介
1084-1145 生卒年
诗学 黄庭坚、陈师道
字居仁,号紫薇,世称东莱先生 字号
吕本中
词风 工稳精润,清丽自然
寿州(今安徽凤台)人
籍贯
江西诗派著名诗人
著作 《紫薇词》
2
作者简介
出身官 宦之家
高祖父:仁宗朝宰相吕夷简 曾祖父:哲宗元佑年间宰相吕公著 祖父:荥阳先生吕希哲 父亲:南宋东莱郡侯吕好问
别的日子却漫长无期,难得
7
团圆 悲欢离合
8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 在、旷达的情怀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采桑子八年级上册原文

采桑子八年级上册原文

采桑子八年级上册原文
《采桑子》是八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由宋代诗人辛弃疾所作。

以下是对这首诗分析:
《采桑子》一诗,以生动的描绘展现出了一幅春天采桑的图景。

辛弃疾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物形象的鲜活刻画,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春意盎然的世界,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与思绪。

首先,诗中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样的描绘,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和生机。

绿杨、红杏,一冷一热,一静一动,对比鲜明,呈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春天画卷。

接着,诗人通过对采桑女子的描绘,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形象。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采桑女子在细雨中劳作,虽然天气微寒,但她们的勤劳和坚韧,使得春天的景象更加生动。

诗人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读者也能深深感受到他对勤劳人民的敬佩和对春天的热爱。

最后,诗人的笔触转向自我,通过对自身感情的抒发,使得诗歌的主题更为深化。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诗人以采桑女子的自喻,表达了自己虽然劳作辛苦,但只要能为人民带来甜蜜,就心满意足的思想感情。

总的来说,《采桑子》是一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诗歌,通过对春天和采桑女子的描绘,赞美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坚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深深的人民情怀。

采桑子·少年不识愁滋味(宋)辛弃疾

采桑子·少年不识愁滋味(宋)辛弃疾

采桑子·少年不识愁滋味(宋)辛弃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少年不识愁滋味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shàoniánbùshíchóuzīwèi,少年不识愁滋味,àishànɡcénɡlóu。

爱上层楼。

àishànɡcénɡlóu,爱上层楼,wéifùxīncíqiǎnɡshuōchóu。

为赋新词强说愁。

érjīnshíjìnchóuzīwèi,而今识尽愁滋味,yùshuōháixiū。

欲说还休。

yùshuōháixiū,欲说还休,quèdàotiānliánɡhǎoɡèqiū。

却道天凉好个秋。

少年不识愁滋味赏析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采桑子最经典的十首诗

采桑子最经典的十首诗

采桑子最经典的十首诗第一首《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的作品。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人年轻的时候,风华正茂,乐观自信,涉世不深,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却说道: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这首词通篇言愁。

上片“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

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第二首《采桑子·晚来一阵风兼雨》宋·李清照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

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

笑语檀郎: 今夜纱厨枕簟凉。

【赏析】这首词被一些学者认为难登大雅之堂,其实此词艳而不俗,写得率真可爱,令人情思缱绻。

古代有不少才女,但敢于写闺房情趣的作品凤毛麟角,李清照不仅是才女,还是奇女子。

傍晚,一阵风雨过后,暑气被吹散,天气变得凉爽起来。

弹完笙簧,对着镜子化了个淡淡的妆。

穿着深红色的薄薄的睡衣,衬出雪白的肌肤,散发着醉人的幽香。

笑着对郎君说:“郎君,今天晚上纱帐内的枕席可真凉。

”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张觅《夜阑犹剪灯花弄品读(漱玉词》》评论此词:“这首词生动大胆,率直天真,李清照就这样,坦坦荡荡,将自己的幸福甜蜜尽数诉于笔端,并不惧人言。

她就要活成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

”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第三首《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宋·晏殊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采桑子最著名十首诗

采桑子最著名十首诗

采桑子最著名十首诗1.《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五代】李煜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

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

琼窗春断双蛾皱,回首边头。

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泝流。

2.《采桑子·亭前春逐红英尽》【五代】李煜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

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

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3.《采桑子·当时错》【清代】纳兰性德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4.《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宋代】欧阳修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

飞盖相追。

贪向花间醉玉卮。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

水远烟微。

一点沧洲白鹭飞。

5.《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宋代】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6.《采桑子·九日》【清代】纳兰性德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

乡路迢迢。

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

南雁归时更寂寥。

7.《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宋代】吕本中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南北东西。

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

待得团团是几时。

8.《采桑子·宝钗楼上妆梳晚》【宋代】陆游宝钗楼上妆梳晚,懒上秋千。

闲拨沈烟。

金缕衣宽睡髻偏。

鳞鸿不寄辽东信,又是经年。

弹泪花前。

愁入春见十四弦。

9.《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10.《采桑子·彭浪矶》【宋代】朱敦儒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

万里烟尘。

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

日落波平。

愁损辞乡去国人。

辛弃疾最有名的十首诗词

辛弃疾最有名的十首诗词

辛弃疾最有名的十首诗词1、《卜算子修竹翠罗寒》辛弃疾修竹翠罗寒,迟日江山暮。

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知无数。

只共梅花语,懒逐游丝去。

著意寻春不肯香,香在无寻处。

2、《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烟迷露麦荒池柳,洗雨烘晴。

洗雨烘晴,一样春风几样青。

提壶脱裤催归去,万恨千情。

万恨千情,各自无聊各自鸣。

3、《阮郎归》辛弃疾山前风雨欲黄昏。

山头来去雪。

鹧鸪声里数家村。

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

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

儒冠多误身。

4、《丑奴儿/采桑子近来愁似天来大》辛弃疾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

谁解相怜。

又把愁来做个天。

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

放在愁边。

却自移家向酒泉。

5、《清平乐》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6、《满江红》辛弃疾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把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章,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7、《元日》辛弃疾老病忘时节,空斋晓尚眠。

儿童唤翁起,今日是新年。

8、辛弃疾诗词:《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年代: 宋作者: 辛弃疾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

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

君王三百州。

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

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

寿君双玉瓯。

9、辛弃疾诗词:《西江月·且对东君痛饮》年代: 宋作者: 辛弃疾且对东君痛饮,莫教华发空催。

琼瑰千字已盈怀。

消得津头一醉。

休唱阳关别去,只今凰诏归来。

五云两两望三台。

已觉精神聚会。

10、辛弃疾诗词:《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年代: 宋作者: 辛弃疾千里渥洼种,名动帝王家。

金銮当日奏草,落笔万龙蛇。

带得无边春下,等待江山都老,教看鬓方鸦。

莫管钱流地,且拟醉黄花。

唤双成,歌弄玉,舞绿华。

一觞为饮千岁,江海吸流霞。

《采桑子》 知识清单

《采桑子》 知识清单

《采桑子》知识清单一、词牌起源“采桑子”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单行,取为词。

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歌”“丑奴儿”“罗敷媚”等。

二、格律特点1、正体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

句式为: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

例如:冯延巳《采桑子·花前失却游春侣》2、变体双调四十八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叠韵。

句式为: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叠)。

例如:李清照《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三、押韵规则1、通常要求平声韵。

2、押韵位置固定,在特定的句尾。

四、创作技巧1、意境营造善于运用自然景色、人物情感等元素来营造出独特的意境。

可以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表达,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氛围和情感。

2、结构布局注意上下阕之间的呼应和转折。

上阕可以铺垫,下阕深入或转折,使整首词层次分明。

3、语言运用用词简洁明了,避免过于复杂的词汇和句式。

注重词语的锤炼,用精准的词语表达情感和意象。

五、经典作品赏析1、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这首词描写了群芳过后的西湖之美,体现出词人的闲适与旷达。

语言优美,“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等句,生动地描绘了西湖的景色。

2、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以“少年不识愁滋味”开篇,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词人深沉的愁苦之情。

情感真挚,“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更是成为千古名句。

六、与其他词牌的比较1、与“清平乐”相比“清平乐”的句式相对更为整齐,而“采桑子”较为灵活。

两者在情感表达和题材选择上也有所不同。

2、与“菩萨蛮”相比“菩萨蛮”的格律更为复杂,韵脚转换较多。

“采桑子”则更注重情感的流畅表达。

七、学习资源推荐1、相关诗词选集可以阅读《宋词三百首》等选集,其中收录了众多优秀的“采桑子”作品。

2、诗词研究书籍如《唐宋词格律》等,对词牌的格律和创作技巧有详细的讲解。

采桑子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赏析

采桑子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赏析

我国诗人辛Q(辛弃疾)的诗作"采桑子"(蔡尚子)是南宋王朝的经
典作品。

标题意为"舔木莓叶",内容都是成长的感情和天真之失。

这就像一个深刻的观察你所有的混合的感受当你年轻,和如何时间只
是继续前进。

诗篇开头的句子是:(Shao nian bu shi chou zi wei,本人 shang ceng lou)概括了一个观念,即青年们还没有为悲伤的复杂问题感到
迷惑,而是选择专注于争取更高的成就。

这唤起追求愿望和抱负,与
促进进步的精神相一致的形象。

它强调必须指导和教育年轻一代了解
生活现实,同时鼓励他们根据既定的意识形态和政策,将精力用于建
设性和重大的努力。

随着诗歌的展开,它深入探索了永恒的主题:爱情,渴望,以及无可
避免的幻灭,使时间流逝的幻灭。

青年天真与生活严酷现实的并存,
营造了浓郁而内向的气氛,邀请读者反思自己的经历。

使用自然图象,如微妙的木莓叶和无情的河水,有助于强调青年的短暂性和无情的时
间行进。

'QQ'仍然是一部无时无刻不在的作品,继续引起读者的共鸣,它具有煽动性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抓住了成长的普遍经历和天真的
痛苦丧失。

采桑子辛弃疾

采桑子辛弃疾

采桑子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采桑子·少年不识愁滋味辛弃疾

采桑子·少年不识愁滋味辛弃疾

采桑子·少年不识愁滋味辛弃疾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少年不识愁滋味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赏析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

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

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诗歌鉴赏】辛弃疾《采桑子此生自断天休问》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辛弃疾《采桑子此生自断天休问》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辛弃疾《采桑子?此生自断天休问》原文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采桑子?此生自断天休问》原文
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

独倚危楼,不信人间有别愁。

君来正是眠时节,君且归休。

君且归休,说与西风一任秋。

辛弃疾《采桑子?此生自断天休问》翻译
我这辈子该怎么评判我自己来,老天爷你就别问了,我现在就在危楼里躺着呢怎么着吧。

独自躺在了危楼里,我还就不信人世间还有别人能比我更愁的。

你来啦?你来的可不巧,正是睡觉的好时候,你还是回去吧。

你还是回去吧,把我的愁当个事给西风说一天去。

辛弃疾《采桑子?此生自断天休问》赏析
《采桑子?此生自断天休问》为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整首诗是用牢骚戏谑的语气
抒发的,但又不失辛稼轩的豪迈,虽然看上去是一时游戏,但仍然是诗人的佳作。

当时辛
弃疾正是赋闲在家的时候,所以整首词在说一个愁,其实不是婉约派等的那些爱恨离愁,
而是壮志未酬,志气难抒的愁。

当时山河破碎,诗人志向高昂,却不得用,而被闲置家中
看着国家继续沉沦,那种煎熬和郁闷积蓄成了诗人的愁绪和怨愤。

辛弃疾的诗词全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采桑子》教案

《采桑子》教案

《采桑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采桑子》这一词牌的格律特点和创作要求。

2、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经典的《采桑子》词作,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3、培养学生创作《采桑子》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采桑子》的词律和押韵规则。

(2)赏析经典词作,体会其中的艺术特色和情感内涵。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词作中的含蓄情感和微妙意境。

(2)帮助学生在创作中准确运用词律,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采桑子》的基本知识和创作技巧。

2、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作的韵律和节奏。

3、赏析法:对经典词作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其艺术魅力。

4、练习法:安排学生进行创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古代文学的宝库中,词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种词牌——《采桑子》。

《采桑子》这个词牌有着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进它的世界。

(二)知识讲解1、介绍《采桑子》的词牌名由来“采桑子”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单行,取为词。

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歌”“丑奴儿”“罗敷媚”等。

2、讲解《采桑子》的格律特点(1)句式:通常为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

(2)字数:每句的字数较为固定,多为七、四、七、四。

(3)押韵:一般押平声韵。

(三)经典词作赏析1、以欧阳修的《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为例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1)引导学生诵读,感受韵律之美。

(2)分析词作的意象和意境,如“群芳过后”“残红”“飞絮”“垂柳”“笙歌散尽”等,体会作者所营造的清幽、静谧的氛围。

(3)探讨作者的情感表达,理解他在繁华过后所感受到的宁静和淡泊。

2、再以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为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采桑子》赏析
原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年少时不知道什么是愁,喜欢在新作的词里强说忧愁的感觉。

而到了今天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还是没有说出来,只是说秋天真是凉爽啊。

作者:辛弃疾(南宋将领、词人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1],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

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2]。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赏析: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

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

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

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

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

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

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

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

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

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