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氧水安全数据表

合集下载

双氧水安全数据表

双氧水安全数据表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易(可)燃物、还原剂、活性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TLVTN:
ACGIH 1ppm,1.4mg/m3
监测方法:
四氯化钛分光光度法
工程控制:
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聚乙烯防毒服,戴氯丁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远离易燃、可燃物。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还原剂、活性金属粉末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有害燃烧产物:
氧气、水。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水、雾状水、干粉、砂土。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汽、保护现场人员、把泄漏物稀释成不燃物。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包装类别:
O51
包装方法:
大包装:塑料桶(罐),容器上部应有减压阀或通气口,容器内至少有10%余量,每桶(罐)净重不超过50公斤。试剂包装:塑料瓶,再单个装入塑料袋内,合装在钙塑箱内。

双氧水安全数据表

双氧水安全数据表

物料安全数据表(双氧水)物料安全数据表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CAS 7722-84-1RTECSMX0899000UN2015危编号51001中文名称过氧化氢;双氧水理化性质外观及性状: 无色透明液体,有微弱的特殊气味。

英文名称Hydrogen peroxide 分子式H2O2溶解性:溶于水、醇、醚,不溶于石油醚、苯。

饱和蒸汽压(kPa):0.13/15.3℃燃烧爆炸危险性闪点:(℃):无意义自燃温度(℃):无意义爆炸极限(V%):无意义建规火险分类:甲相对密度空气:无资料危险特性:受热或遇有机物易分解放出氧气。

当加热到100℃上时,开始急剧分解。

遇铬酸、高锰酸钾、金属粉末等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甚至爆炸。

若遇高热可发生剧烈分解,引起容器破裂或爆炸事故。

水:1.46(无水)毒性与健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Ⅳ级(轻度危害)毒性资料:燃烧(分解)产物:氧气、水。

禁忌物: 易燃或可燃物、强还原剂、铜、铁、铁盐、锌、活性金属粉末。

避免接触的条件: 受热。

灭火剂: 雾状水、干粉、砂土。

急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流动清水彻底康危害救措施冲洗。

职业接触限值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高浓度环境中,应该佩带防毒面具。

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建议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中国MAC:未制定标准苏联MAC:未制定标准美国TWA:未制定标准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美国STEL:未制定标准 手防护:戴防护手套。

侵入途径及健康危害其他: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工作后,淋浴更衣。

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侵入途径:吸入 食入泄漏处理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

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质(木材、纸、油等)接触,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

喷雾状水,减少蒸 健康危害: 吸入本品蒸气或雾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

眼直接接触液体可致不可逆损伤甚至失明。

双氧水危险有害识别表

双氧水危险有害识别表
开始急剧分解。它与许多有机物如糖、淀粉、醇类、石油产品等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在撞击、受热或电火花作用下能发生爆炸。过氧化氢与许多无机化合物或杂质接触 后会迅速分解而导致爆炸,放出大量的热量、氧和水蒸气。大多数重金属(如铁、 铜、铅、汞、锌、钴、镍、铬、锰等)及其氧化物和盐类都是活性催化剂,尘土、 香烟灰、碳粉、铁锈等也能加速分解。浓度超过74%勺过氧化氢,在具有适当的点
引燃温度(C):无意义 最小点火能(mJ):无意义 最大爆炸压力(MPa):无意义 危险特性:爆炸性强氧化剂。过氧化氢本身不燃,但能与要燃物反应放出大量热量 和氧气而引起着火爆炸。过氧化氢在PH值为3.5-4.5 时最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极
易分解,在遇强光,特别是短波射线照射时也能发生分解。当加热到100C以上时,
理化 性质
熔点(C) :-2(无水)沸点(C) : 158 (无水) 饱和蒸气压(kPa):0.13(15.3 C)
相对密度(水=1) :1.46(无水)相对密度(空气=1):燃烧热(kJ/mol):无
意义
临界温度(C):临界压力(MPa):
溶剂性:溶于水、醇、醚不溶于苯、石油醚。
毒理 学
资料
急性毒性:L00:
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
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
6.1类毒害品。
火源或温度的密闭容器中,会产生气相爆炸。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火防毒服。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冷却火场容器,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 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灭火剂:水、雾状水、干粉、砂土。
泄漏

双氧水物质安全数据表(MSDS)

双氧水物质安全数据表(MSDS)
急救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皮肤。
眼镜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防护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
身体防护:穿聚乙烯防毒服。手防护:戴氯丁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场所禁止吸烟。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泄漏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气、保护现场人员、把泄漏物稀释成不燃物。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火防毒服。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冷却火场容器,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雾状水、干粉、砂土。
毒性
对人体危害
侵入途径:吸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食入。
健康危害:吸入本品蒸气或雾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眼直接接触液体可致不可逆损伤甚至失明。口服中毒出现腹痛、胸口痛、呼吸困难、呕吐,一时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升高、结膜和皮肤出血。个别病例出现视力障碍、癫痫样痉挛、轻瘫,长期接触本品可致接触性皮炎。
贮运

最完整的化学品-MSDS

最完整的化学品-MSDS

化学品安全数据表目录酒精编号:01天拿水编号:02润滑油编号:03油漆编号:04汽油编号:05硫酸编号:06过氧化氢 (双氧水) 编号:07甲醛编号:08氢氧化钠编号:09硝酸汞编号:10高锰酸钾编号:11重铬酸钾编号:12盐酸编号:13天然气编号:14柴油编号:15百草枯编号:16甲胺磷编号:17农达除草剂编号:1850%甲基1605乳油编号:19化学品安全数据表化学品安全数据表化学品安全数据表化学品名称:润滑油编号:03化学品安全数据表化学品安全数据表化学品名称:汽油编号:05化学品安全数据表化学品名称:硫酸编号:06号:7664-93-9危险品编号:81007中文名称:硫酸英文名称:分子式:H2O424熔点:10沸点:290相对密度: 1.83; 3.4外观及性状:兰色油状液体, 无味空气中允许极限:美国:1禁忌物/禁忌:有机物、氰酸盐、碳化物、雷酸盐、苦味酸盐、金属危险性/症状:火/爆炸: 可燃侵入途径: 吸入, 食入, 皮肤接触健康危害: 吸入后: 刺激鼻、喉, 引起打喷嚏、肺水肿, 支气管粘膜发炎、气阻、胸痛、呼吸短促、鼻和牙床出血, 严重时灼伤鼻、口引起肺水肿、慢性支气管肺炎、皮炎, 并灼痛眼、角膜损害引起失明; 过量食入: 流涎、极度口渴、吞咽困难、休克、牙龈损害、口腔、咽喉、胃、食管烧伤、恶心、呕吐物中有咖啡粒状物, 胃肠穿孔、损害肾;长期暴露症状相同甚至更严重急救措施:火/爆炸: 使用二氧化碳、干粉灭火剂眼接触: 用水冲洗皮肤接触: 立即用水冲洗吸入: 立即把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 施行人工呼吸食入: 就医, 给饮大量水,但勿催吐防护措施:戴防护镜, 穿防护服; 选用适当呼吸器; 配备应急淋浴设施及眼药水; 定期检查肺功能及牙齿储存:避免接触水、氯酸盐、铬酸盐、碳化物、雷酸盐、硝酸盐, 金属粉末, 存于密闭容器中, 放置在凉爽、干燥、通风处, 避免光照, 储存区地面应为耐酸、耐腐蚀的坚固水泥地面, 禁烟火; 储存处应使用防爆电器设备, 禁用金属容器储存泄漏处理:少量泄漏: 用碳酸氯钠或苏打粉/ 热石灰覆盖泄漏区, 也可用砂土吸收中和的残留物后放入容器中待处理; 处理工作应于高处或上风处进行, 隔离现场, 保持现场通风, 禁止触摸泄漏物, 喷水减少泄漏物挥发, 大量泄漏时, 围堤处理; 报告当地控制水污染部门运输:须贴" 腐蚀" 标签, 严禁航空客运、铁路运输, 航空货运限量运输附注: 人口服致死量为:28 克化学品安全数据表号:7722-84-1危险品编号:51001中文名称:过氧化氢分子式:H2O2熔点:-2沸点:158(无水)相对密度: 1.46( 无水)外观及性状:无色, 极不稳定的液体, 略带气味,能完全和水混合空气中允许极限:美国:1.5禁忌物/禁忌:氧化物、铁、铜、黄铜、青铜、铬、锌、铅、锰、银、碱性金属危险性/症状:火/爆炸: 不燃, 易爆侵入途径: 食入, 吸入, 眼睛及皮肤接触健康危害: 短时过度吸入、食入或暴露严重灼伤眼睛、皮肤、呼吸道、嘴口腔、食管、胃、肠,胃胀甚至破裂, 呕吐,内脏出现空洞; 角膜溃疡等; 本品是致癌物急救措施:火/爆炸: 用水灭火, 勿使用其他化学品眼接触: 立即用水冲洗皮肤接触: 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吸入: 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 施行人工呼吸食入: 给饮大量水催吐( 昏迷者除外) ; 立即就医防护措施:操作液体时, 应穿戴防护服, 手套、足靴及眼镜; 若工作场所过氧化氢烟雾或蒸气过量, 应佩戴全面罩防气面具及适当的滤毒器( 或送风式呼吸器);密闭操作; 配备应急淋浴设施及眼药水; 定期检查肺功能储存:避铁、铜、黄铜、青铜、铬、锌、银、锰、铅及其金属盐、酒精、甘油、有机物; 存于密闭容器内, 置于凉爽、通风处; 避光; 严禁烟火; 储存处应使用防火爆电子设备和装置; 防止容器受物理和机械性损伤泄漏处理:用大量水冲洗泄漏区, 减少易燃气体挥发, 不得将泄漏物排入下水道, 以免爆炸; 本品放置有限空间, 如: 下水道, 以防爆炸运输:运输溶液浓度在20% ~ 40% 时, 须贴“氧化剂、腐蚀”标签, 航空、铁路限量运输; 浓度>40% 时, 须贴“氧化剂、腐蚀”标签, 严禁航空、铁路运输附注: 2014( 浓度在20% ~40%之间) ; 2015( 浓度>52%)2984( 浓度>80%;<20%)化学品安全数据表号:50-00-0危险品编号:83012分子式:22熔点:-92沸点:-19.5闪点:85( 30% 工业用溶液相对密度:0.815(-20)溶解度:122外观及性状: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 含15% 甲醇中文别名:福尔马林; 蚁醛空气中允许极限:美国:1.5水中允许极限:美国:41.4μ前苏联: 0.01 μ ( 生活用水)禁忌物/禁忌:强氧化剂、强碱强酸,苯酚、尿素危险性/症状:火/爆炸: 易燃侵入途径: 吸入, 食入, 皮肤及眼睛接触健康危害: 短时过度暴露刺激和灼伤皮肤、眼睛和粘膜, 流泪、恶心、呕吐( 呕血) 、腹痛、腹泻、呼吸困难、咳嗽、肺炎、肺水肿、敏感者会出现气喘反应。

氢化钠物料安全数据表

氢化钠物料安全数据表
氢化钠物料安全数据表


中文名:氢化钠
英文名:Sodiumhydride
危序号:1661
分子式:NaH
分子量:24
UN号:1427
危险性类别: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和混合物,类
别1
CAS号:7647-69-7
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白色至淡灰色的细微结晶,以25—50%比例分散在油中。
溶解性:不溶于液氨、苯、二硫化碳、熔融的氢氧化钠。
引燃温度/C:无资料
爆炸极限/%:无资料
稳定性:不稳定
爆炸物质级别、组别:
禁配物:酸类、醇类、水、二氧化碳、强氧化剂、氧、卤素。
危险特性:化学反应活性很高,在潮湿空气中能自燃。遇酸类、水、卤素和氧化剂等能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引起燃烧或爆炸。
灭火方法:砂土、干粉。禁止用水。禁止用泡沫。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毒性:无资料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粉尘时,佩带防毒面具。眼睛防护:戴安全防护眼镜。防护服:穿相应的防护服。手防护:戴防护手套。其他:工作现场严禁吸烟。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泄漏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禁止向泄漏物直接喷水,更不要让水进入包装容器内。避免扬尘,使用无火花工具收集逐渐加入干燥的异丙醇内,放置24小时,经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如果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与有关技术部门联系,确定清除方法。


储存于高燥清洁的仓间内。相对湿度保持在75%以下。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在氮气中操作处置。应与氧化剂、酸类分开存放。平时需勤检查,查仓温,查混储。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雨天不宜运输。

双氧水安全说明书

双氧水安全说明书

H2O2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侵入途径:健康危害: 吸入本品蒸气或雾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

眼直接接触液体可致不可逆损伤甚至失明。

口服中毒出现腹痛、胸口痛、呼吸困难、呕吐、一时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升高等。

个别病例出现视力障碍、癫痫样痉挛、轻瘫。

长期接触本品可致接触性皮炎。

环境危害:燃爆危险: ,本品助燃,具强刺激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 爆炸性强氧化剂。

催化剂A 本身不燃,但能与可燃物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和氧气而引起着火爆炸。

在pH 值为~时最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极易分解,在遇强光,特别是短波射线照射时也能发生分解。

当加热到 100℃以上时,开始急剧分解。

它与许多有机物如糖、淀粉、醇类、石油产品等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在撞击、受热或电火花作用下能发生爆炸。

催化剂A 与许多无机化合物或杂质接触后会迅速分解而导致爆炸,放出大量的热量、氧和水蒸气。

大多数重金属(如铁、铜、银、铅、汞、锌、钴、镍、铬、锰等)及其氧化物和盐类都是活性催化剂,尘土、香烟灰、碳粉、铁锈等也能加速分解。

浓度超过74%的过氧化氢,在具有适当的点火源或温度的密闭容器中,能产生气相爆炸。

有害燃烧产物: ,氧气、水。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

尽可能将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生物质催化剂A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灭火剂:水、雾状水、干粉、砂土。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过氧化氢(双氧水)

过氧化氢(双氧水)

过氧化氢MSDS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过氧化氢化学品英文名称:hydrogen peroxide技术说明书编码:559CAS No.:2014分子式:H2O2分子量:50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11(氧化剂),20(腐蚀品)侵入途径:吸入、食入健康危害:吸入本品蒸气或雾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

眼直接接触液体可致不可逆损伤甚至失明。

口服中毒出现腹痛、胸口痛、呼吸困难、呕吐、一时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升高等。

个别病例出现视力障碍、癫痫样痉挛、轻瘫。

长期接触本品可致接触性皮炎。

燃爆危险:本品助燃,具强刺激性。

第三部分:成分/组成信息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过氧化氢50% 2014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爆炸性强氧化剂。

过氧化氢本身不燃,但能与可燃物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和氧气而引起着火爆炸。

过氧化氢在pH值为3.5~4.5时最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极易分解,在遇强光,特别是短波射线照射时也能发生分解。

当加热到100℃以上时,开始急剧分解。

它与许多有机物如糖、淀粉、醇类、石油产品等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有害燃烧产物:氧气、水。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灭火剂:水、雾状水、干粉、砂土。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过氧化氢MSDS

过氧化氢MSDS

过氧化氢物质安全数据表一、物品与厂商资料物品名称: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制造商:二、成分辨识资料纯物质:中英文名称: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同义名称:双氧水、HYDROGEN DIOXIDE、PEROXIDE。

化学文摘社登记号码(CAS No.):07722-84-1危害物质成分(成分百分比):29-50三、危害辨识数据最健康危害效应:重吸入:刺激呼吸道,可引起轻度刺激及皮肤炎或鼻、喉严重刺激及肺水肿。

要皮肤:1. 会使皮肤发白。

2. 浓溶液会造成灼伤起泡并发红。

危眼睛:1. 浓度高的蒸气或雾滴会使眼睛发红、流泪、发炎,并可能损伤致盲。

2. 3%溶液溅到眼睛害只会引起疼痛,但浓度更高则可能造成角膜溃烂。

3. 症状可能迟发数周。

效食入:1. 可造成喉咙及胃出血。

2. 吞入H2O2可能因产生大量氧气形成压力,而造成严重伤害。

应慢性:曾有一个动物实验致癌的报导。

环境影响:-物理性及化学性危害:5.1氧化性物质8腐蚀性物质特殊危害:—主要症状:刺激感、皮肤刺痛及暂时性变白,红肿,起泡,胃出血,眼疾。

物品危害分类:5.1氧化性质8 (腐蚀性物质)四、急救措施不同暴露途径之急救方法:●吸入:1. 即立将患者移至空气流通处。

2. 若呼吸停止,施予人工呼吸。

3. 立即就医。

●皮肤接触:1. 立即用水清洗皮肤。

2. 若渗透衣服,立即在冲水中脱掉衣服,并用水清洗皮肤。

3. 立即就医。

●眼睛接触:1. 立即撑开眼皮,以水缓和冲洗受污染的眼睛30分钟以上。

2. 立即就医。

●食入:1. 若患者意识清醒,给水彻底漱口,或让患者喝250毫升的水稀释胃中物质,若患者意识不清,则不可服用任何东西。

2. 切勿催吐。

3. 立即就医。

最重要症状及危害效应:刺激感,皮肤刺痛及暂时性变白,红肿,起泡,胃出血,眼疾。

对急救人员之防护:依一般急救人员防护准则处理。

对医师之提示:-五、灭火措施适用灭火剂:一般火灾时用水雾,大量的溶剂或油类混合时用泡沫药剂,粉末药剂或二氧化碳。

过氧化氢(双氧水)

过氧化氢(双氧水)

过氧化氢MSDS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过氧化氢化学品英文名称: hydrogen peroxide技术说明书编码:559CAS No。

: 2014分子式:H2O2分子量: 50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11(氧化剂),20(腐蚀品)侵入途径:吸入、食入健康危害:吸入本品蒸气或雾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眼直接接触液体可致不可逆损伤甚至失明。

口服中毒出现腹痛、胸口痛、呼吸困难、呕吐、一时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升高等.个别病例出现视力障碍、癫痫样痉挛、轻瘫。

长期接触本品可致接触性皮炎。

燃爆危险:本品助燃,具强刺激性。

第三部分:成分/组成信息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

过氧化氢50% 2014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爆炸性强氧化剂。

过氧化氢本身不燃,但能与可燃物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和氧气而引起着火爆炸。

过氧化氢在pH值为3.5~4。

5时最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极易分解,在遇强光,特别是短波射线照射时也能发生分解。

当加热到100℃以上时,开始急剧分解。

它与许多有机物如糖、淀粉、醇类、石油产品等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有害燃烧产物:氧气、水。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灭火剂:水、雾状水、干粉、砂土。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

双氧水安全评估报告

双氧水安全评估报告

双氧水安全评估报告双氧水(H2O2)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于医疗、工业和家庭清洁等领域。

但是,双氧水的安全性一直备受关注。

下面是一份关于双氧水安全评估的报告。

首先,双氧水的化学性质使其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

它是一种氧化剂,能够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包括有机物和金属。

然而,双氧水本身是不可燃的,不会引起火灾或爆炸。

其次,双氧水的安全性取决于其浓度。

低浓度(例如3%)的双氧水被广泛用作创口消毒剂和家庭清洁剂,一般认为是安全的。

然而,高浓度的双氧水(例如30%或更高)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使用时需要谨慎。

高浓度的双氧水可导致皮肤和眼睛的刺激,如果误服或大量接触可能导致中毒。

双氧水在使用和储存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安全措施。

首先,避免与有机物(如衣物、纸张等)混合,因为它们可能导致双氧水分解或产生火灾。

储存时,应将双氧水放置在密封的容器中,远离热源和火源。

双氧水的使用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在使用双氧水进行清洁时,应确保室内通风良好,避免长时间接触高浓度的双氧水。

同时,使用时应佩戴适当的防护手套和眼镜,防止皮肤和眼睛受到伤害。

双氧水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需要谨慎。

虽然双氧水被用作创口消毒剂,但使用时应注意控制浓度和使用方法。

如果双氧水浓度过高,或在创伤表面留存时间过长,可能导致刺激和损伤。

根据目前的研究,双氧水并未被证明对人体有致癌性或致突变性。

然而,在使用双氧水时仍应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措施,以避免潜在的风险。

总结而言,双氧水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

虽然低浓度的双氧水被认为相对安全,但高浓度的双氧水使用需要更加小心谨慎。

在使用和储存双氧水时,应遵循正确的安全措施,如避免火源、注意通风,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具等。

此外,在医疗应用中,也需要控制双氧水的浓度和使用方法,以减少对创伤和组织的刺激。

双氧水安全性数据表

双氧水安全性数据表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爆炸性强氧化剂。过氧化氢本身不燃,但能与可燃物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和氧气而引起着火爆炸。过氧化氢在pH值为3.5~4.5时最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极易分解,在遇强光,特别是短波射线照射时也能发生分解。当加热到100℃以上时,开始急剧分解。它与许多有机物如糖、淀粉、醇类、石油产品等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在撞击、受热或电火花作用下能发生爆炸。过氧化氢与许多无机化合物或杂质接触后会迅速分解而导致爆炸,放出大量的热量、氧和水蒸气。大多数重金属(如铁、铜、银、铅、汞、锌、钴、镍、铬、锰等)及其氧化物和盐类都是活性催化剂,尘土、香烟灰、碳粉、铁锈等也能加速分解。浓度超过74%的过氧化氢,在具有适当的点火源或温度的密闭容器中,能产生气相爆炸。
双氧水安全性数据表
化学品简介
【CAS No.】7722-84-1
【分子式】H2O2
【分子量】34.01
危险性概述
【燃爆危险】本品助燃,具强刺激性。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聚乙烯防毒服,戴氯丁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远离易燃、可燃物。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还原剂、活性金属粉末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第5类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第5类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本表说明:1、本表只供危险化学品名录数据的参考查阅使用;具体查阅请以国家正式书面文件为准。

2、《名录》全文刊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公告2003年增刊》。

3、因本表数据的疏漏、错失而引起的相关经济法律等问题,本办公室不负任何责任。

编号名称别名UN号第1项氧化剂51001过氧化氢[含量>60%,特许的]双氧水201551001过氧化氢[20%≤含量≤60%]]双氧水201451002过氧化钠双氧化钠;二氧化钠1504 51003过氧化钾149151004过氧化锂147251005过氧化镁二氧化镁147651006过氧化钙二氧化钙145751007过氧化锶二氧化锶150951008过氧化钡二氧化钡144951009过氧化锌二氧化锌151651011超氧化物及其混合物,如:51011 超氧化钠三氧化二钠2547 51011 超氧化钾246651012三氟化溴174651013五氟化溴174551014五氟化碘249551015高氯酸[含酸50%~72%]过氯酸1873 51016高氯酸钙过氯酸钙145551017高氯酸铵过氯酸铵144251018高氯酸钠过氯酸钠150251019高氯酸钾过氯酸钾148951020高氯酸锂过氯酸锂51021高氯酸镁过氯酸镁147551022高氯酸钡过氯酸钡1447 51023高氯酸锶过氯酸锶1508 51024高氯酸铅过氯酸铅1470 51025高氯酸亚铁51026高氯酸银过氯酸银51028氯酸溶液[浓度≤10%] 2626 51029氯酸铵51030氯酸钠149551030氯酸钠溶液242851031氯酸钾148551031氯酸钾溶液242751032氯酸镁2723 51033氯酸铯51034氯酸锶1506 51035氯酸钡1445 51036氯酸钙1452 51036氯酸钙溶液2429 51037氯酸铜2721 51038氯酸锌1513 51039氯酸铊2573 51040氯酸银51043次氯酸钙[含有效氯>39%] 1748 51043漂粉精[含有效氯>39%]高级晒粉51043次氯酸钙混合物[含有效氯>39%] 51044次氯酸锂147151045次氯酸钡[含有效氯>22%] 2741 51046亚氯酸钠149651046亚氯酸钙145351047高锰酸钠过锰酸钠150351048高锰酸钾过锰酸钾;灰锰氧1490 51049高锰酸钙过锰酸钙145651050高锰酸钡过锰酸钡144851051高锰酸锌1515 51052高锰酸银过锰酸银51054硝酸锂2722 51055硝酸钠1498 51056硝酸钾1486 51057硝酸钙1454 51058硝酸铯1451 51059硝酸锶1507 51060硝酸钡1446 51061硝酸铍246451062硝酸锌151451063硝酸银149351064硝酸锆272851065硝酸铅146951068硝酸胍硝酸亚氨脲146751069硝酸铵[含可燃物≤0.2%] 194251070硝酸铵肥料[含可燃物≤0.4%] 2067~2072 51071亚硝酸铵51072亚硝酸锌铵151251073亚硝酸钾148851075高氯酸醋酐溶液过氯酸醋酐溶液51076过氧化氢尿素151151077二氯异氰尿酸246551078三氯异氰尿酸246851079四硝基甲烷151051501过氧化氢[含量8%~20%]双氧水2984 51502过氧化铅二氧化铅187251503过(二)碳酸钠246751504过硫酸铵高硫酸铵;过二硫酸铵1444 51504过硫酸钠高硫酸钠;过二硫酸钠1505 51504过硫酸钾高硫酸钾;过二硫酸钾149251505高硼酸钠过硼酸钠51506锰酸钾51507高铼酸铵过铼酸铵51508高铼酸钾过铼酸钾51509次氯酸钙混合物或水合物[含有效氯10%~39%] 2208 51509次氯酸钙[含有效氯10%~39%]51509次氯酸钙混合或水合物[含水量5.5%~10%],如:2880 51509 漂白粉51510溴酸钠149451510溴酸钾148451510溴酸镁147351510溴酸锶51510溴酸钡2719 51510溴酸锌2469 51510溴酸银51510溴酸镉51510溴酸铅51512高碘酸过碘酸;仲高碘酸51513高碘酸铵过碘酸铵51513高碘酸钡过碘酸钡51513高碘酸钠51513仲高碘酸钠仲过碘酸钠;一缩原高碘酸钠51513偏高碘酸钠51513高碘酸钾51513仲高碘酸钾仲过碘酸钾51513偏高碘酸钾偏过碘酸钾51515碘酸51516五氧化二碘碘酐51517碘酸铵51517碘酸钠51517碘酸钾51517碘酸钾合一碘酸碘酸氢钾;重碘酸钾51517碘酸钾合二碘酸51517碘酸锂51517碘酸钙51517碘酸锶51517碘酸钡51517碘酸锰51517碘酸铁51517碘酸锌51517碘酸银51517碘酸镉51517碘酸铅51519三氧化铬[无水]铬(酸)酐1463 51520重铬酸铵红矾铵1439 51520二水合重铬酸锂51520重铬酸钠红矾钠51520重铬酸钾红矾钾51520重铬酸铯51520重铬酸钡51520重铬酸铝51520重铬酸铜51520重铬酸锌51520重铬酸银51522硝酸镁1474 51522硝酸铝1438 51522硝酸铬2720 51522硝酸锰硝酸亚锰2724 51522硝酸铁硝酸高铁1466 51522硝酸镍硝酸亚镍2725 51522硝酸钴硝酸亚钴51522硝酸镍铵四氨硝酸镍51522硝酸铜51522硝酸氧锆硝酸锆酰51522硝酸铑51522硝酸钯51522硝酸镉51522硝酸镓51522硝酸铟51522硝酸铋51523硝酸镨51523硝酸钕51523硝酸钕镨硝酸镨钕1465 51523硝酸钐51523硝酸镝51523硝酸铒51523硝酸镧51523硝酸铈硝酸亚铈51523硝酸铈铵51523硝酸铈钠51523硝酸铈钾51523硝酸镱51523硝酸镥51523硝酸钇51525亚硝酸钠150051525亚硝酸钙51525亚硝酸钡51525亚硝酸镍272651526氧化银第2项有机过氧化物520012,2-过氧化二氢丙烷[含量≤27,带有惰性固体] 2178520022,5-二甲基-2,5-过氧化二氢己烷[含量≤82%,含水] 2174520032,2-双-(过氧化叔丁基)丙烷[在溶液中,含量≤52%] 2883520032,2-双-(过氧化叔丁基)丙烷[含量≤42%,带有惰性固体,带有A型稀释剂≥13%] 288520042,2-双-(过氧化叔丁基)丁烷[在溶液中,含量≤52%] 211152005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叔丁基)己烷[工业纯] 215552005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叔丁基)己烷[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 2156520062,2-双-(4,4-二叔丁基过氧化环己基)丙烷[含量≤42%,带有惰性固体] 216852007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2-乙基己酰)己烷[工业纯] 215752008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3,5,5-三甲基己酰)己烷[在溶液中,含量≤77%]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异壬酰)己烷306052009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苯甲酰)己烷[工业纯] 217252009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苯甲酰)己烷[含量≤82%,带有惰性固体]; 217352009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苯甲酰)己烷[含量≤82%,含水] 2959520101,1-双-(过氧化叔丁基)环己烷[工业纯] 2179520101,1-双-(过氧化叔丁基)环己烷[在溶液中,含量≤52%] 2897520101,1-双-(过氧化叔丁基)环己烷[在溶液中,52%<含量≤77%] 2180520101,1-双-(过氧化叔丁基)环己烷[含量≤42%,带有惰性固体,带有A型稀释剂≥13%] 2885520101,1-双-(过氧化叔丁基)环己烷[在溶液中,含量≤27%,带有A型稀释剂≥36%和乙基苯≥36%] 3069520111,1-双-(过氧化叔丁基)-3,3,5-三甲基环己烷[工业纯] 2145520111,1-双-(过氧化叔丁基)-3,3,5-三甲基环己烷[在溶液中,含量≤57%] 2146520111,1-双-(过氧化叔丁基)-3,3,5-三甲基环己烷[含量≤57%,带有惰性固体] 214752012过氧化乙酰磺酰环己烷[含量≤82%,含水≥12%]乙酰过氧化磺酰环己烷208252012过氧化乙酰磺酰环己烷[在溶液中,含量≤32%] 208352013过氧化双-(1-羟基环己烷)[工业纯] 2148520143,3,6,6,9,9-六甲基-1,2,4,5-四氧环壬烷[工业纯] 2165520143,3,6,6,9,9-六甲基-1,2,4,5-四氧环壬烷[在溶液中,含量≤52%] 2167520143,3,6,6,9,9-六甲基-1,2,4,5-四氧环壬烷[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 216652015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叔丁基)-3-己炔[工业纯] 215852015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叔丁基)-3-己炔[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 215952016过氧化氢异丙基异丙基过氧化氢52017过氧化氢叔丁基[含量≤80%,带有氢过氧化二叔丁基和/或A型稀释剂]过氧化氢第三丁基;过氧化叔丁醇209252017过氧化氢叔丁基[含量≤72%,含水] 209352017过氧化氢叔丁基[72%<含量≤90%,含水] 209452017过氧化氢叔丁基[含量≤82%,含水≥7%,含氢过氧化二叔丁基≥9%]] 307552018过氧化氢叔戊基[在溶液中,含量≤88%,含水≥6%] 3067520191,1,3,3-四甲基丁基过氧化氢[工业纯]过氧化氢叔辛基216052020过氧化氢异丙苯[工业纯]过氧化羟基茴香素;枯基过氧化氢211652021过氧化氢二异丙(基)苯[在溶液中,含量≤72%] 217152022过氧化氢二叔丁基异丙(基)苯52023过氧化氢蒎烷[工业纯]过氧化氢-2,6,6-三甲基降蒎基2162 52024过氧化氢(对)孟烷[工业纯] 212552025过氧化氢四氢化萘[工业纯] 213652026过氧化二叔丁基[工业纯] 210252027过氧化叔丁基苯[工业纯]52028过氧化叔丁基异丙(基)苯[工业纯] 2091520291,3-双-(2-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苯[工业纯] 2112 520291,3-双-(2-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苯[含量>42%,带有惰性固体] 520291,4-双-(2-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苯[工业纯]520291,4-双-(2-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苯[含量>42%,带有惰性固体] 52030过氧化二异丙苯[工业纯]过氧化二枯基;硫化剂DCP212152030过氧化二异丙苯[含量>42%,带有惰性固体]52031过氧化异丁基甲基甲酮[在溶液中,含量≤62%,带有A型稀释剂] 212652031过氧化异丁基甲基甲酮[含A型稀释剂≥19%和含甲基异丁基酮≥19%]52032过氧化甲乙酮[在溶液中,含量≤45%,含有效氧≤10%]过氧化丁酮液;催化剂糊M255052032过氧化甲乙酮[在溶液中,含量≤52%,含有效氧>10%] 256352032过氧化甲乙酮[在尼龙酸二异丁酯中,含量≤40%,含有效氧≤8.2%] 306852033过氧化乙酰丙酮[在溶液中,含量≤42%,含水≥8%,含A型稀释剂≥48%,含有效氧≤4.7%] 208052033过氧化乙酰丙酮[糊状物,含量≤32%,含溶剂≥44%,含水≥9%,带有惰性固体≥11%] 306152034过氧化环己酮[在溶液中,含量≤72%,含有效氧≤9%] 211852034过氧化环己酮[含量≤91%,含水] 211952034过氧化环己酮[糊状物,含量≤72%,含有效氧≤9%] 289652034过氧化环己酮浆,如:52034 催化剂糊H52034 催化剂糊HCH52035过氧化甲基环己酮[在溶液中,含量≤67%] 352036过氧化二丙酮醇[在混合物中,含量≤57%,含水≥8%,含二丙酮醇≤26%,含过氧化氢≤9%,含有效氧≤10%] 216352037过氧化(二)乙酰[在溶液中,含量≤27%] 208452038过氧化(二)丙酰[在溶液中,含量≤27%] 213252039过氧化(二)异丁酰[在溶液中,含量≤52%] 218252040过氧化(二)正辛酰[工业纯] 212952041过氧化(二)正壬酰[工业纯] 213052042过氧化(二)异壬酰[工业纯]过氧化二-(3,5,5-三甲基己酰)2128 52043过氧化(二)癸酰[工业纯] 212052044过氧化十二(烷)酰[工业纯]过氧化(二)月桂酰;引发剂B2124 52044过氧化十二(烷)酰[含量≤42%,在水中均匀分布] 2893 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工业纯] 2085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 2085 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糊状物,含量≤72%] 2087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77%<含量<95%,含水] 2088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32%≤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 2089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含量≤77%,含水] 2090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含量≤62%,带有惰性固体≥28%,含水≥10%] 3074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油膏52046过氧化二-(2-甲基苯甲酰)[含量≤87%,含水]过氧化二-(邻甲基苯甲酰)259352047过氧化二-(2-氯苯甲酰)[含量≤77%,含水]过氧化二-(邻氯苯甲酰)52047过氧化二-(4-氯苯甲酰)[含量≤77%,含水]过氧化二-(对氯苯甲酰)211352047过氧化二-(4-氯苯甲酰)[糊状物,含量≤52%] 211452047过氧化二-(4-氯苯甲酰)[在溶液中,含量≤52%] 211552048过氧化二-(2,4-二氯苯甲酰)[含量≤77%,含水]2,4,2,4-四氯过氧化二苯甲酰;硫化剂DCBP213752048过氧化二-(2,4-二氯苯甲酰)[糊状物,含量≤52%] 213852048过氧化二-(2,4-二氯苯甲酰)[在溶液中,含量≤52%] 213952049过氧化乙酰苯甲酰[在溶液中含量≤45%]乙酰过氧化苯(甲)酰208152050过甲酸过蚁酸52051过乙酸[含量≤43%,含水≥5%,含乙酸≥35%,含过氧化氢≤6%,含有稳定剂]过醋酸;过氧化乙酸;乙酰过氧化氢213152051过乙酸[含量≤16%,含水≥39%,含乙酸≥15%,含过氧化氢≤24%,含有稳定剂] 304552052过氧化(二)丁二酸[工业纯]过氧化双丁二酸;过氧化丁二酰;过氧化(二)琥珀酸213552052过氧化(二)丁二酸[含量≤72%,含水] 296252053双过氧化壬二酸[含量≤27%,含壬二酸≥13%,含硫酸钠≥53%] 295852054双过氧化十二烷二酸[含量≤42%,含硫酸钠≥56%] 306352055过氧化氢苯甲酰过苯甲酸52056过氧化-3-氯苯甲酸[57%<含量≤86%,带有3-氯苯甲酸]过氧化间氯苯甲酸275552056过氧化-3-氯苯甲酸[含量≤57%,含水和3-氯苯甲酸] 308152057过苯二甲酸52058叔丁基过苯二甲酸第三丁基过苯二甲酸52059过氧化乙酸叔丁酯[在溶液中,52%<含量≤77%]过氧化醋酸叔丁酯;过氧化叔丁基乙酸酯209552059过氧化乙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52%] 209652060过氧化二乙基乙酸叔丁酯过氧化二乙基醋酸叔丁酯;过氧化叔丁基二乙基乙酸酯52060过氧化二乙基乙酸叔丁酯[工业纯] 214452060过氧化二乙基乙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33%,带有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33%] 2551520613,3-双-(过氧化叔丁基)丁酸乙酯[工业纯] 2184520613,3-双-(过氧化叔丁基)丁酸乙酯[在溶液中,含量≤77%] 2185520613,3-双-(过氧化叔丁基)丁酸乙酯[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 259852062过氧化异丁酸叔丁酯[在溶液中,52%<含量≤77%]过氧化叔丁基异丁酸酯214252062过氧化异丁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52%] 2562520634,4-双-(过氧化叔丁基)戊酸正丁酯[工业纯] 2140520634,4-双-(过氧化叔丁基)戊酸正丁酯[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 214152064过氧化新戊酸叔丁酯[在溶液中,67%<含量≤77%]过氧化叔丁基新戊酸酯211052064过氧化新戊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67%] 304752065过氧化新戊酸叔戊酯[在溶液中,含量≤77%]过氧化叔戊基新戊酸酯295752066过氧化新戊酸异丙基苯酯[在溶液中,含量≤77%]过氧化异丙苯基新戊酸酯;过氧化新戊酸枯基酯296452067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丁酯[工业纯]过氧化叔丁基-2-乙基己酸酯214352067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丁酯[含量≤31%,含2,2-二-(过氧化叔丁基)丁烷≤36%,含钝感剂≥33%] 288652067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丁酯[含量≤12%,含2,2-二-(过氧化叔丁基)丁烷≤14%,含A型稀释剂≥14%,带有惰性固体≥60%] 288752067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52%] 288852068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戊酯[工业纯]过氧化叔戊基-2-乙基己酸酯239852069过氧化-2-乙基己酸-1,1,3,3-四甲基丁酯[工业纯]过氧化-1,1,3,3-四甲基丁基-2-乙基乙酸酯;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辛酯216152070过氧化-3,5,5-三甲基己酸叔丁酯[工业纯]过氧化异壬酸叔丁酯;过氧化叔丁基-3,5,5-三甲基己酸酯210452071过氧化新癸酸叔丁酯[工业纯]过氧化叔丁基新癸酸酯259452071过氧化新癸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77%] 217752072过氧化新癸叔戊酯[在溶液中,含量≤77%]过氧化叔戊基新癸酸酯289152073过氧化新癸酸异丙基苯酯[在溶液中,含量≤77%]过氧化异丙苯基新癸酸酯;过氧化新癸酸枯基酯296352074过氧化丁烯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77%]过氧化叔丁基丁烯酸酯;过氧化巴豆酸叔丁酯218352075过氧化顺式丁烯二酸叔丁酯[工业纯]过氧化叔丁基顺式丁烯二酸酯;过氧化马来酸叔丁酯209952075过氧化顺式丁烯二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52%] 210052075过氧化顺式丁烯二酸叔丁酯[糊状物,含量≤52%] 210152076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过氧化叔丁基苯甲酸酯52076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工业纯] 209752076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77%] 209752076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77%] 209852076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 289052077过氧化苯甲酸叔戊酯[在溶液中,含量≤92%] 304452078过氧化邻苯二甲酸叔丁酯[工业纯]过氧化叔丁基邻苯二甲酸酯210552079双-(过氧化叔丁基)邻苯二甲酸酯[工业纯] 210652079双-(过氧化叔丁基)邻苯二甲酸酯[在溶液中,含量≤52%] 210752079双-(过氧化叔丁基)邻苯二甲酸酯[糊状物,含量≤52%] 210852080过氧化异丙基碳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77%]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碳酸酯210352081过氧化十八烷酰碳酸叔丁酯[工业纯]叔丁基过氧化硬脂酰碳酸酯3062520822,4,4-三甲基戊基-2-过氧化苯氧基乙酸酯[在溶液中,含量≤37%]2,4,4-三甲基戊基-2-过氧化苯氧基醋酸酯2961520833-过氧化叔丁基-3-邻羟甲基苯甲酸酯[工业纯]3-过氧化叔丁基-3-苯基酞酯259652084过氧化二碳酸二乙酯[在溶液中,含量≤27%]过氧化二乙基二碳酸酯217552085过氧化二碳酸二正丙酯[工业纯]过氧化二正丙基二碳酸酯217652086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工业纯]过氧化二异丙基二碳酸酯213352086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在溶液中,含量≤52%] 213452087过氧化二碳酸二正丁酯[在溶液中,含量≤52%]过氧化二正丁基二碳酸酯216952087过氧化二碳酸二正丁酯[在溶液中,含量≤27%] 217052088过氧化二碳酸二仲丁酯[工业纯]过氧化二仲丁基二碳酸酯215052088过氧化二碳酸二仲丁酯[在溶液中,含量≤52%] 215152089过氧化二碳酸二-(2-乙基己基)酯[工业纯]过氧化二-(2-乙基己基)二碳酸酯212252089过氧化二碳酸二-(2-乙基己基)酯[在溶液中,含量≤77%] 212352089过氧化二碳酸二-(2-乙基己基)酯[含量≤42%,在水中均匀分布] 206052090过氧化二碳酸二(异十三烷基)酯[工业纯]过氧化二(异十三烷基)二碳酸酯288952091过氧化二碳酸二(十四烷基)酯[工业纯]过氧化二(十四烷基)二碳酸酯259552091过氧化二碳酸二(十四烷基)酯[含量≤42%,在水中均匀分布] 289252092过氧化二碳酸二-(十六烷基)酯[工业纯]过氧化二(十六烷基)二碳酸酯216452092过氧化二碳酸二-(十六烷基)酯[含量≤42%,在水中均匀分布] 289552093过氧化二碳酸二(十八烷基)酯[含量≤87%,含有十八烷醇]过氧化二(十八烷基)二碳酸酯;过氧化二碳酸二硬脂酰酯259252094过氧化二碳酸二环己酯[工业纯]过氧化二环己基二碳酸酯215252094过氧化二碳酸二环己酯[含量≤91%,含水] 215352095过氧化二碳酸-二-(4-叔丁基环己基)酯[工业纯]过氧化-二-(4-叔丁基环己基)二碳酸酯215452095过氧化二碳酸-二-(4-叔丁基环己基)酯[含量≤42%,在水中均匀分布] 289452096过氧化二碳酸二苯甲酯[含量≤87%,含水]过氧化苄基二碳酸酯214952097过氧化二碳酸-二-(2-苯氧基乙基)酯[工业纯]过氧化-二-(2-苯氧基乙基)二碳酸酯305852097过氧化二碳酸-二-(2-苯氧基乙基)酯[含量≤85%,含水] 3059 52098过氧化二-(3,5,5-三甲基-1,2-二氧戊环)[糊状物,含量≤52%] 2597 52099过氧化蒎烯52100土荆芥油藜油;除蛔素;除蛔油。

二氧化氯简介

二氧化氯简介

二氧化氯简介(一)二氧化氯消毒剂的发展史早在1811年,美国科学家H.Davery利用KClO3水溶液和盐酸反应,首次合成并收集了二氧化氯气体。

但是,直到本世纪30年代,ClO2才得以安全且经济地规模生产,开始了工业化的广泛应用。

1944年二氧化氯首次作为消毒剂用于处理美国纽约州尼加拉大瀑布城的饮用水。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 自从研制成功二氧化氯稳定剂后,二氧化氯作为漂白剂和消毒剂,已被广泛应用于纸浆的漂白、食品加工领域的杀菌消毒及水净化处理等领域,充分显示出其所具有的强漂白和杀菌消毒能力。

二氧化氯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新一代的高效、广谱、安全的杀菌、保鲜剂,是氯制剂最理想的替代品,在世界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美国、西欧、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有关组织如美国环境保护局、食品药品管理局、美国农业部均批准和推荐二氧化氯用于食品、食品加工、制药、医院、公共环境等的消毒、防霉和食品的防腐保鲜等。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粮食组织(FAO)也已将二氧化氯列为A1级安全高效消毒剂。

为控制饮水中“三致物质”(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产生,欧美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二氧化氯替代氯气进行饮用水的消毒。

近年来,我国也开始重视二氧化氯产品的推广和应用。

国家化工部颁布了有关的行业标准,国家卫生部已批准二氧化氯为消毒剂和新型食品添加剂(GB2760)。

(二)二氧化氯消毒剂的理化性质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水溶性的强氧化剂,在常温常压下是黄绿色的气体,但在更低的温度下则成液态。

其分子量为67.45,沸点11℃,熔点-59℃。

气体ClO2密度为3.09(11℃),液体ClO2的密度为1.64,0℃的饱和蒸气压为500torr。

二氧化氯在水中以二氧化氯单体存在,不聚合生成ClO2气体,在20℃和4Kpa压力下,溶解度为2.9g/L。

在水中不与有机物结合,不生成三氯甲烷致癌物(因此被称为不致癌的消毒剂)。

ClO2结构中有一个带有孤对电子的氯-氧双键结构,极不稳定,光反应会产生氧自由基,具有强的氧化性。

最完整的化学品-MSDS

最完整的化学品-MSDS

MSDS化学品安全数据表目录酒精编号:MSDS-01 天拿水编号:MSDS-02 润滑油编号:MSDS-03 油漆编号:MSDS-04汽油编号:MSDS-05 硫酸编号:MSDS-06过氧化氢 (双氧水) 编号:MSDS-07甲醛编号:MSDS-08氢氧化钠编号:MSDS-09硝酸汞编号:MSDS-10高锰酸钾编号:MSDS-11重铬酸钾编号:MSDS-12 盐酸编号:MSDS-13天然气编号:MSDS-14柴油编号:MSDS-15 百草枯编号:MSDS-16甲胺磷编号:MSDS-17农达除草剂编号:MSDS-1850%甲基1605乳油编号:MSDS-19MSDS化学品安全数据表化学品名称:酒精编号:MSDS-01MSDS化学品安全数据表化学品名称:天拿水编号:MSDS-02MSDS化学品安全数据表化学品名称:润滑油编号:MSDS-03MSDS化学品安全数据表化学品名称:油漆编号:MSDS-04化学品名称:汽油编号:MSDS-05MSDS化学品安全数据表化学品名称:硫酸编号:MSDS-06CAS号:7664-93-9危险品编号:81007中文名称:硫酸英文名称:SULFURIC ACID分子式:H2O4S;H2SO4熔点:10沸点:290相对密度: 1.83; 3.4外观及性状:兰色油状液体, 无味空气中允许极限:美国TWA :1mg/m禁忌物/禁忌:有机物、氰酸盐、碳化物、雷酸盐、苦味酸盐、金属危险性/症状:火/爆炸: 可燃侵入途径: 吸入, 食入, 皮肤接触健康危害: 吸入后: 刺激鼻、喉, 引起打喷嚏、肺水肿, 支气管粘膜发炎、气阻、胸痛、呼吸短促、鼻和牙床出血, 严重时灼伤鼻、口引起肺水肿、慢性支气管肺炎、皮炎, 并灼痛眼、角膜损害引起失明; 过量食入: 流涎、极度口渴、吞咽困难、休克、牙龈损害、口腔、咽喉、胃、食管烧伤、恶心、呕吐物中有咖啡粒状物, 胃肠穿孔、损害肾;长期暴露症状相同甚至更严重急救措施:火/爆炸: 使用二氧化碳、干粉灭火剂眼接触: 用水冲洗皮肤接触: 立即用水冲洗吸入: 立即把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 施行人工呼吸食入: 就医, 给饮大量水,但勿催吐防护措施:戴防护镜, 穿防护服; 选用适当呼吸器; 配备应急淋浴设施及眼药水; 定期检查肺功能及牙齿储存:避免接触水、氯酸盐、铬酸盐、碳化物、雷酸盐、硝酸盐, 金属粉末, 存于密闭容器中, 放置在凉爽、干燥、通风处, 避免光照, 储存区地面应为耐酸、耐腐蚀的坚固水泥地面, 禁烟火; 储存处应使用防爆电器设备, 禁用金属容器储存泄漏处理:少量泄漏: 用碳酸氯钠或苏打粉/ 热石灰覆盖泄漏区, 也可用砂土吸收中和的残留物MSDS化学品安全数据表化学品名称:过氧化氢 (双氧水) 编号:MSDS-07CAS号:7722-84-1危险品编号:51001中文名称:过氧化氢分子式:H2O2熔点:-2沸点:158(无水)相对密度: 1.46( 无水)外观及性状:无色, 极不稳定的液体, 略带气味,能完全和水混合空气中允许极限:美国TWA :1.5mg/m禁忌物/禁忌:氧化物、铁、铜、黄铜、青铜、铬、锌、铅、锰、银、碱性金属危险性/症状:火/爆炸: 不燃, 易爆侵入途径: 食入, 吸入, 眼睛及皮肤接触健康危害: 短时过度吸入、食入或暴露严重灼伤眼睛、皮肤、呼吸道、嘴口腔、食管、胃、肠,胃胀甚至破裂, 呕吐,内脏出现空洞; 角膜溃疡等; 本品是致癌物急救措施:火/爆炸: 用水灭火, 勿使用其他化学品眼接触: 立即用水冲洗皮肤接触: 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吸入: 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 施行人工呼吸食入: 给饮大量水催吐( 昏迷者除外) ; 立即就医防护措施:操作液体时, 应穿戴防护服, 手套、足靴及眼镜; 若工作场所过氧化氢烟雾或蒸气过量, 应佩戴全面罩防气面具及适当的滤毒器( 或送风式呼吸器);密闭操作; 配备应急淋浴设施及眼药水; 定期检查肺功能储存:避铁、铜、黄铜、青铜、铬、锌、银、锰、铅及其金属盐、酒精、甘油、有机物; 存于密闭容器内, 置于凉爽、通风处; 避光; 严禁烟火; 储存处应使用防火爆电子设备和装置; 防止容器受物理和机械性损伤MSDS化学品安全数据表化学品名称:甲醛编号:MSDS-08CAS号:50-00-0危险品编号:83012分子式:CH2O;CH2O;HCHO熔点:-92沸点:-19.5闪点:85( 30% 工业用溶液相对密度:0.815(-20)溶解度:122外观及性状: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 含15% 甲醇中文别名:福尔马林; 蚁醛空气中允许极限:美国TWA :1.5mg/m水中允许极限:美国:41.4μg/l 前苏联 MAC: 0.01 μg/l ( 生活用水)禁忌物/禁忌:强氧化剂、强碱强酸,苯酚、尿素危险性/症状:火/爆炸: 易燃侵入途径: 吸入, 食入, 皮肤及眼睛接触健康危害: 短时过度暴露刺激和灼伤皮肤、眼睛和粘膜, 流泪、恶心、呕吐( 呕血) 、腹痛、腹泻、呼吸困难、咳嗽、肺炎、肺水肿、敏感者会出现气喘反应。

双氧水安全数据表

双氧水安全数据表
溶解性:溶于水、醇、醚,不溶于石油醚、苯。
饱和蒸汽压(kPa):0.13/15.3℃
燃烧爆炸危险性
闪点: (℃):无意义
自燃温度(℃)Leabharlann 无意义爆炸极限(V%):无意义
建规火险分类:甲
相对
密度
空气: 无资料
危险特性:受热或遇有机物易分解放出氧气。当加热到100℃上时,开始急剧分解。遇铬酸、高锰酸钾、金属粉末等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甚至爆炸。若遇高热可发生剧烈分解,引起容器破裂或爆炸事故。
健康危害:吸入本品蒸气或雾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眼直接接触液体可致不可逆损伤甚至失明。口服中毒出现腹痛、胸口痛、呼吸困难、呕吐、一时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升高、结膜和皮肤出血。个别病例出现视力障碍、癫痫样痉挛、轻瘫。长期接触本品可致接触性皮炎。
储存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仓温不宜超过30℃。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易燃、可燃物,还原剂、酸类、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禁止撞击和震荡。
侵入途径:吸入 食入
泄漏处理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质(木材、纸、油等)接触,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喷雾状水,减少蒸发。用沙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高浓度环境中,应该佩带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建议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中国MAC:未制定标准
苏联MAC:未制定标准

双氧水安全数据表

双氧水安全数据表
双氧水FETY DATA SHEET
中文名称:过氧化氢、双氧水
英文名称:hydrogen peroxide
分子式:H2O2
分子量: 34.01
危险化学品目录序号:903
CAS号:7722-84-1
UN编号:2015
危害特性:爆炸性强氧化剂




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有微弱的特殊气味。
熔点(℃):-2(无水)
沸点(℃):158(无水)
自燃点(℃):--
相对密度(空气=1):--
相对密度(水=1):1.46(无水)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




健康危害
吸入本品蒸气或雾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眼直接接触液体可致不可逆损伤甚至失明。口服中毒出现腹痛、胸口痛、呼吸困难、呕吐、一时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升高等。个别病例出现视力障碍、癫痫样痉挛、轻瘫。长期接触本品可致接触性皮炎。
爆炸性强氧化剂。过氧化氢本身不燃,但能与可燃物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和氧气而引起着火爆炸。过氧化氢在pH值为3.5~4.5时最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极易分解,在遇强光,特别是短波射线照射时也能发生分解。当加热到 100℃以上时,开始急剧分解。它与许多有机物如糖、淀粉、醇类、石油产品等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在撞击、受热或电火花作用下能发生爆炸。过氧化氢与许多无机化合物或杂质接触后会迅速分解而导致爆炸,放出大量的热量、氧和水蒸气。大多数重金属(如铁、铜、银、铅、汞、锌、钴、镍、铬、锰等)及其氧化物和盐类都是活性催化剂,尘土、香烟灰、碳粉、铁锈等也能加速分解。浓度超过74%的过氧化氢,在具有适当的点火源或温度的密闭容器中,能产生气相爆炸。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最完整的化学品MSDS

最完整的化学品MSDS

化学品安全数据表目录酒精编号:01 天拿水编号:02 润滑油编号:03 油漆编号:04汽油编号:05 硫酸编号:06过氧化氢 (双氧水) 编号:07甲醛编号:08氢氧化钠编号:09硝酸汞编号:10高锰酸钾编号:11重铬酸钾编号:12 盐酸编号:13天然气编号:14柴油编号:15 百草枯编号:16 甲胺磷编号:17农达除草剂编号:1850%甲基1605乳油编号:19化学品安全数据表化学品名称:酒精编号:01化学品安全数据表化学品安全数据表化学品名称:润滑油编号:03化学品安全数据表化学品安全数据表化学品名称:汽油编号:05化学品安全数据表号:7664-93-9危险品编号:81007中文名称:硫酸英文名称:分子式:H2O424熔点:10沸点:290相对密度: 1.83; 3.4外观及性状:兰色油状液体, 无味空气中允许极限:美国:1禁忌物/禁忌:有机物、氰酸盐、碳化物、雷酸盐、苦味酸盐、金属危险性/症状:火/爆炸: 可燃侵入途径: 吸入, 食入, 皮肤接触健康危害: 吸入后: 刺激鼻、喉, 引起打喷嚏、肺水肿, 支气管粘膜发炎、气阻、胸痛、呼吸短促、鼻和牙床出血, 严重时灼伤鼻、口引起肺水肿、慢性支气管肺炎、皮炎, 并灼痛眼、角膜损害引起失明; 过量食入: 流涎、极度口渴、吞咽困难、休克、牙龈损害、口腔、咽喉、胃、食管烧伤、恶心、呕吐物中有咖啡粒状物, 胃肠穿孔、损害肾;长期暴露症状相同甚至更严重急救措施:火/爆炸: 使用二氧化碳、干粉灭火剂眼接触: 用水冲洗皮肤接触: 立即用水冲洗吸入: 立即把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 施行人工呼吸食入: 就医, 给饮大量水,但勿催吐防护措施:戴防护镜, 穿防护服; 选用适当呼吸器; 配备应急淋浴设施及眼药水; 定期检查肺功能及牙齿储存:避免接触水、氯酸盐、铬酸盐、碳化物、雷酸盐、硝酸盐, 金属粉末, 存于密闭容器中, 放置在凉爽、干燥、通风处, 避免光照, 储存区地面应为耐酸、耐腐蚀的坚固水泥地面, 禁烟火; 储存处应使用防爆电器设备, 禁用金属容器储存泄漏处理:少量泄漏: 用碳酸氯钠或苏打粉/ 热石灰覆盖泄漏区, 也可用砂土吸收中和的残留物后放入容器中待处理; 处理工作应于高处或上风处进行, 隔离现场, 保持现场通风, 禁止触摸泄漏物, 喷水减少泄漏物挥发, 大量泄漏时, 围堤处理; 报告当地控制水污染部门运输:须贴" 腐蚀" 标签, 严禁航空客运、铁路运输, 航空货运限量运输附注: 人口服致死量为:28 克化学品安全数据表化学品名称:过氧化氢 (双氧水) 编号:07号:7722-84-1危险品编号:51001中文名称:过氧化氢分子式:H2O2熔点:-2沸点:158(无水)相对密度: 1.46( 无水)外观及性状:无色, 极不稳定的液体, 略带气味,能完全和水混合空气中允许极限:美国:1.5禁忌物/禁忌:氧化物、铁、铜、黄铜、青铜、铬、锌、铅、锰、银、碱性金属危险性/症状:火/爆炸: 不燃, 易爆侵入途径: 食入, 吸入, 眼睛及皮肤接触健康危害: 短时过度吸入、食入或暴露严重灼伤眼睛、皮肤、呼吸道、嘴口腔、食管、胃、肠,胃胀甚至破裂, 呕吐,内脏出现空洞; 角膜溃疡等; 本品是致癌物急救措施:火/爆炸: 用水灭火, 勿使用其他化学品眼接触: 立即用水冲洗皮肤接触: 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吸入: 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 施行人工呼吸食入: 给饮大量水催吐( 昏迷者除外) ; 立即就医防护措施:操作液体时, 应穿戴防护服, 手套、足靴及眼镜; 若工作场所过氧化氢烟雾或蒸气过量, 应佩戴全面罩防气面具及适当的滤毒器( 或送风式呼吸器);密闭操作; 配备应急淋浴设施及眼药水; 定期检查肺功能储存:避铁、铜、黄铜、青铜、铬、锌、银、锰、铅及其金属盐、酒精、甘油、有机物; 存于密闭容器内, 置于凉爽、通风处; 避光; 严禁烟火; 储存处应使用防火爆电子设备和装置; 防止容器受物理和机械性损伤泄漏处理:用大量水冲洗泄漏区, 减少易燃气体挥发, 不得将泄漏物排入下水道, 以免爆炸; 本品放置有限空间, 如: 下水道, 以防爆炸运输:运输溶液浓度在20% ~ 40% 时, 须贴“氧化剂、腐蚀”标签, 航空、铁路限量运输; 浓度>40% 时, 须贴“氧化剂、腐蚀”标签, 严禁航空、铁路运输附注: 2014( 浓度在20% ~40%之间) ; 2015( 浓度>52%)2984( 浓度>80%;<20%)化学品安全数据表号:50-00-0危险品编号:83012分子式:22熔点:-92沸点:-19.5闪点:85( 30% 工业用溶液相对密度:0.815(-20)溶解度:122外观及性状: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 含15% 甲醇中文别名:福尔马林; 蚁醛空气中允许极限:美国:1.5水中允许极限:美国:41.4μ前苏联: 0.01 μ ( 生活用水)禁忌物/禁忌:强氧化剂、强碱强酸,苯酚、尿素危险性/症状:火/爆炸: 易燃侵入途径: 吸入, 食入, 皮肤及眼睛接触健康危害: 短时过度暴露刺激和灼伤皮肤、眼睛和粘膜, 流泪、恶心、呕吐( 呕血) 、腹痛、腹泻、呼吸困难、咳嗽、肺炎、肺水肿、敏感者会出现气喘反应。

【MSDS】危险化学品管理规定-过氧化氢

【MSDS】危险化学品管理规定-过氧化氢
TLVWN:
未制定标准
监测方法:
四氯化钛分光光度法
工程控制:
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
眼睛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
穿聚乙烯防毒服。
手防护:
戴氯丁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工作完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有害燃烧产物:
氧气、水.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水、雾状水、干粉、砂土。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汽、保护现场人员、把泄漏物稀释成不燃物。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易(可)燃物、还原剂、活性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中国MAC(mg/m3):
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mg/m3):
未制定标准
TLVTN:
ACGIH 1ppm,1.4mg/m3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第十六部分

过氧化氢四氢化萘-危险化学品安全周知卡

过氧化氢四氢化萘-危险化学品安全周知卡
爆炸上限/下限[%(v/v)]:无资料;
自燃温度(℃):无资料。
固体。遇热有火灾危险。会引起皮肤烧伤,有严重损害眼睛的危险。有严重损害眼睛的危险。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对水生物有剧毒,使用适当的容器,以预防污染环境。对水生环境可能会引起长期有害作用。
健康危害
现场急救措施
吸入粉尘或烟雾(尤其是长期接触)可能引起呼吸道刺激,偶尔出现呼吸窘迫。腐蚀物能引起呼吸道刺激,伴有咳嗽、呼吸道阻塞和粘膜损伤。意外食入本品可能对个体健康有害。皮肤直接接触造成严重皮肤灼伤。眼睛直接接触本品能造成严重化学灼伤。如果未得到及时、适当的治疗,可能造成永久性失明。
身体防护措施
消防灭火介质
可用:使用适合火灾类型的合适的灭火剂。
禁用:无特别说明。
泄漏处理措施
浓度(mg/m3)
当地应急救援单位名称
当地应急救援单位电话
MAC:未制定
PC-TWA:未制定
PC-STEL:未制定
消防中心
人民医院
火警:119
匪警:110
急救:120
危险化学品安全周知卡
危险性类别
化学品标识
危险性标志
易燃!
刺激!
过氧化氢四氢化萘
tetrahydronaphthyl hydroperoxide
C10H12O2
CAS号:771-29-9
危险性理化数据
危险特性
外观与性状:结晶固体;
熔点(℃):56;
初沸点和沸程(℃):120~125;
闪点(闭杯,℃):无资料;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物。用大量肥皂水和清水冲洗皮肤。如有不适,就医。
眼睛接触:用大量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如有不适,就医。
吸入:立即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保持呼吸畅通。如果呼吸困难,给吸氧。如患者食入或吸入本物质,不得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如果呼吸停止。立即就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氧水安全数据表
名称:
双氧水
hydrogen peroxide
分子式:
H2O2
分子量:
34.01
健康危害:
吸入本品蒸气或雾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眼直接接触液体可致不可逆损伤甚至失明。口服中毒出现腹痛、胸口痛、呼吸困难、呕吐、一时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升高等。个别病例出现视力障碍、癫痫样痉挛、轻瘫。长期接触本品可致接触性皮炎。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聚乙烯防毒服,戴氯丁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远离易燃、可燃物。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还原剂、活性金属粉末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有害燃烧产物:
氧气、水。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水、雾状水、干粉、砂土。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汽、保护现场人员、把泄漏物稀释成不燃物。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用于漂白,用于医药,也用作分析试剂。
禁配物:
易燃或可燃物、强还原剂、铜、铁、铁盐、锌、活性金属粉末。
避免接触的条件:
受热。
急性毒性有害作用:
无资料。
废弃处置方法:
经水稀释后,发生分解放出氧气,待充分分解后,把废液排入废水系统。
危险货物编号:
51001
UN编号:
2015
包装类别:
O51
包装方法:
大包装:塑料桶(罐),容器上部应有减压阀或通气口,容器内至少有10%余量,每桶(罐)净重不超过50公斤。试剂包装:塑料瓶,再单个装入塑料袋内,合装在钙塑箱内。
燃爆危险:
本品助燃,具强刺激性。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危险特性:
爆炸性强氧化剂。过氧化氢本身不燃,但能与可燃物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和氧气而引起着火爆炸。过氧化氢在pH值为3.5~4.5时最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极易分解,在遇强光,特别是短波射线照射时也能发生分解。当加热到 100℃以上时,开始急剧分解。它与许多有机物如糖、淀粉、醇类、石油产品等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在撞击、受热或电火花作用下能发生爆炸。过氧化氢与许多无机化合物或杂质接触后会迅速分解而导致爆炸,放出大量的热量、氧和水蒸气。大多数重金属(如铁、铜、银、铅、汞、锌、钴、镍、铬、锰等)及其氧化物和盐类都是活性催化剂,尘土、香烟灰、碳粉、铁锈等也能加速分解。浓度超过74%的过氧化氢,在具有适当的点火源或温度的密闭容器中,能产生气相爆炸。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易(可)燃物、还原剂、活性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TLVTN:
ACGIH 1ppm,1.4mg/m3
监测方法:
四氯化钛分光光度法
工程控制:
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
眼睛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
穿聚乙烯防毒服。
手防护:
戴氯丁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工作完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主要成分:
工业级 分为27.5%、35%两种。
外观与性状:
无色透明液体,有微弱的特殊气味。
熔点(℃):
-2(无水)
沸点(℃):
158(无水)
相对密度(水=1):
1.46(无水)
饱和蒸气压(kPa):
0.13(15.3℃)
燃烧热(kJ/mol):
无意义
闪点(℃):
无意义
引燃温度(℃):
无意义
爆炸上限%(V/V):
无意义
爆炸下限%(V/V):
无意义
溶解性:
溶于水、醇、醚,不溶于苯、石油醚。
主要用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