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儿童德育教育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儿童德育教育的启示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面对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多层次、多侧面的变迁,德育教育遭遇到巨大的挑战。我国的道德教育在主流方面至今还处于一种传统的模式中。要想打破这种模式,观念的更新是必要的。我们应该先有勇气反思,并在反思中探寻新的德育路向。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等人的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为我们的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非常有价值的心理学依据。因此探讨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于我国充满困惑、压力又充满希望和生机的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势必会得到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德育;启示

一、我国学校德育教育的现状

我国正处于全面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呈现出开放性和多元化,过去那种统一的社会文化格局逐渐转变为主体文化引导下不同形态的文化相互并存,共同发展。市场经济价值主体的多元化,产生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从而导致道德生活日益复杂化,人们经常面临各种道德冲突和道德选择的困惑。尤其是当代的中小学生,他们的思想意识正在建构之中,远未形成完备的体系。对各种新事物抱有浓厚兴趣,由于缺乏判断力、鉴别力的系统训练,在观察问题、认识事物过程中,容易表现出片面性、极端性和表面化的特点。然而针对这些特点,我国的校园德育教育也并未取得一定的实效,不少学生表现在道德上的知行脱节、言行不一,有的甚至走

上违法犯罪的歧途。显然,灌输的、无主体性的德育观,脱离实践的空洞说教的教育方法,远离学生生活的德育内容都受到了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传统德育模式的坚冰,培养符合时代精神的有独立价值判断能力的主体性道德人格。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在国内,针对德育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道德教育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审视我国过去和现在的学校道德教育,应当承认的是,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看,我国的道德教育在主流方面至今还处于一种传统的模式中。要想打破这种传统的模式,观念的更新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该先有勇气反思,并在反思中探寻新的德育路向。因此探讨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于我国充满困惑、压力又充满希望和生机的学校来说,道德教育改革势必会得到一定的启示。

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形成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个体对所理解的经验的建构。儿童道德的发展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在本质上,与认知概念一样,是按同样的方式发展的。他在大量研究后指出,儿童的道德发展具有一条总的规律,这条规律就是:从他律发展到自律。所谓他律,是指早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客体性。这个阶段也叫道德现实主义,或者强制的道德,他们是按照绝对的标准判别是非。所

谓自律,则是指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这个阶段又称为道德相对主义或者合作性道德。他律水平与自律水平是儿童道德判断的两极水平。儿童的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是贯穿在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理论中的一条思想

主线。如果说皮亚杰是现代道德认知发展学派的开创者,那么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则是这一学派的集大成者。柯尔伯格把他的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他在皮亚杰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他自己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体系,克服了皮亚杰理论上的缺陷和实践上的空洞。柯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在皮亚杰的研究基础上,柯尔伯格提出了一个更为详尽、系统的以三水平六阶段为核心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提出的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仅使我们看到道德教育内容要适合受教育者认识水平的必要性,而且对我们如何安排教育内容也具有较大启发作用。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等众多教育家的道德教育实践向我们证明,创设问题情境,采用讨论方法,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并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思维判断,是提高道德认识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三、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儿童德育教育的启示

目前,在德育实施的途径上,我们过分重视思想品德课(小学)、思想政治课(中学)的教学,甚至有人认为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德育。这种认识的偏颇性,直接导致德育途径的减少,降低了德育的效果。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对道德学习环境的创设这一方面

关注的太少,我们不太注重为学习者营造一种自由、民主、宽松的合作学习的氛围。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注重情境创设、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作用给我们很多启发。学校道德教育的研究要注重学习环境的设计,既要创设一种课堂教学的显性情境,还要优化所有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隐性资源,为学生创造一种课堂之外的浓郁氛围,只有环境本身是有意义的,学生才能进行有意义的道德学习。在德育方法上,我们以说服教育法为中心,而说服教育法运用不当,其实质是一种强制灌输教育,它试图在社会急剧变化和多种价值并存冲突的环境下向学生成功地传授一种固定地、单一的道德价值并努力保证学生不折不扣地服从这种价值。道德教育因而变得枯燥、惹人讨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从道德学习的实质、过程和目的对道德学习进行了阐释。既然道德学习的实质是道德主体在新旧经验基础上的双向建构,学校道德教育就不应该要求具有不同认识能力、道德水平和道德经验的多个个体对同一道德规范建构出完全相同的意义,而应该重视个体原有的生活经验并让其不断获得新的体验;既然道德学习的过程是道德主体在社会情境中的协商建构,学校道德教育就不应该仅把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作为实践教学的领地,进行单一的“师传生受”的“填鸭式”教学,而应该创设真实的道德情境让学生经历道德认知冲突;既然道德学习的目的是促使道德主体主动地对道德规范进行意义建构,学校道德教育就不应该过多地关注理想性需要而脱离了现实的当下需要,对学生一味地进行虚幻的、纯功利性的理想性需要教育,结果“使人变成了脱离大地、

脱离了生命冲动、脱离了死亡体验的单向度的幽灵,成为了一种最终不可能存在的虚幻的人。”而应该把人作为社会关系的主体,促使其借助自己的智慧,努力探索并主动建构道德规范的意义,实践道德行为。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讲,道德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对传统学习理论的突破,使得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道德学习的联姻为传统道德教育理念的革新找到了突破口,并为道德教育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

四、结语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所做的贡献是巨大而又影响深远的,其独特的价值取向和优势对改变我国的道德教育现状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当今学校道德教育不可缺失的理论依据,对学校儿童的德育教育也有很大的启发。作为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领会和把握其重要的核心内涵,借鉴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践经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德育工作,努力使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朝着一个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

[2]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

[3]郑富兴.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新品格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

[4]王健敏.道德学习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