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儿童德育教育的启示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德育的借鉴意义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德育的借鉴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65e08eaeefdc8d377ee325f.png)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德育的借鉴意义概要: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不仅对世界的道德教育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且对我们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科尔伯格道德理论的局限,我们理当引以为戒。
但对于科尔伯格道德理论的有益成分,我们还是本着“洋为中用”的原则,加以引用和借鉴。
科尔伯格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学校道德教育理念。
他认为,德育也象其他教育一样,应该以促进学生对道德问题和道德决策的积极的思维为基础。
学生的道德意识及道德行为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学校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促进学生道德推理的发展。
学生道德成熟的标志就是能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具有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服从周围成人的道德判断。
基于这一道德教育观点,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一、道德教育的实施方法科尔伯格认为,学校道德教育主要承担两大任务:一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二是要注重道德行为的培养,并最终使二者结合。
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
道德问题讨论法在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
它不仅在合适的水平上使儿童的道德发展提升一个层次,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道德行为产生了间接影响。
但是,科尔伯格也看到这一方法的缺点和不足,于是他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方法,就是将道德讨论与课程教学实践相结合,并在道德讨论中增加一些对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的讨论,使道德判断的发展能更多更有效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感染获得的”,公正团体法产生于集体农庄的德育方法,在实验中也取得了相应的结果,这一发现,是科尔伯格对杜威关于学校是社会和皮亚杰活动思想的继承创新,使德育从课堂走向生活,走向改造社会改造人的伟大实践,这是教育中的伟大事件,是科尔伯格划时代的贡献。
认知发展理论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
![认知发展理论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b966ec204b73f242336c5f21.png)
中的家长,不让儿童劳动,也不让儿童在大 自然中“摸爬 些活动角 ,为他们提供一些合适的玩具或游戏材料 ,甚
滚打”与探索,认为那是一种完全没必要 以及是不爱干 至应主动参与到儿童游戏 中来 。
净的行为。传统家庭教育 中的家长认为儿童的主要任
良好 的家庭 教育 是 造 就 高素 质 人 才 的必 要 条 件 ,
二、认知发展理论下的家庭教育观 皮亚杰 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儿童的家庭教育有很多 启发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 庭教 育要 配 合儿 童 的认 知发展 顺序 按 照皮 亚杰 的理 论 ,儿 童 心 理 发展 具 有 一 定 的 阶 段性 ,由某阶段向另一阶段 的顺序是 固定不变 的。反 映在教育上 ,即要求家庭教育应配合儿童 的认知发展 顺序 ,符合儿童的年龄 特征 。家长在对儿童实施教育 之前首先应该鉴别儿童 已经发展到 了什么水平 ,然后 再确定应该实施什么样的教育。如处于感知运动阶段 的儿童 ,他们是依靠感官和动作来学 习和理解他们 的 环境 的。认知结构建立在动作上 ,之后变得越来越复 杂和协调。只有到了这一 阶段 的后期 ,活动才开始 内 化 ,形成代表具体事物 的表征符号。那么父母就可 以 利用这个时期幼儿的特点 ,对其进行视觉、听觉以及动 作协调性方面的训练。例如幼儿在 3个月时 ,手 的抓 握是 无 目的 的 ,不 协 调 的 。4、5个 月 时能 根 据 眼 睛 所 看到 的信息来调整或移动 自己的身体去抓握所看到的 玩具或物体。6个月 以后婴儿的手指动作 中出现 了五 指分工以及可 以进行双手配合 。那么父母可以在早期 的时候提供 摇铃、环状 玩具对其 进行手 眼协调性训 练。 等能渐渐运用手指 的时候 ,即 6个月左右再提供 积木等稍复杂的玩具让其进行装拆拼搭。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3da9160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aa.png)
(一)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从他律到自律
皮亚杰是从儿童对规则的态度、对行为责任的判断、儿童的公证观念以及对惩 罚公正性的判断几方面,来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过程进行研究的。
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是从考察儿童对规则的态度开始的。他不是研究
儿童对从成人那儿接受来的道德准则的态度,而是研究儿童在玩弹子游戏时对游 戏规则的态度。他和他的合作者分别同日内瓦5—13岁的孩子们玩弹子游戏,向儿 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如“这些规则是从哪里来的?”“这些规则每个人都必须 遵守吗?”一次来考察儿童的规则意识和对规则的执行情况。观察发现,年幼儿 童虽然都说自己是按规则进行游戏的,而实际上却是各自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执行 规则,玩着“自己”的游戏,而不理会规则的规定。年长一些的儿童由于产生了 真正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逐渐意识到有义务去遵循这些规则,只有在此时, 单纯的规则才变成了行动的准则,规则才成为对儿童行动具有约束力的东西。
后有一把椅子,椅子有一个盘子,盘子上有15个杯子。约翰推门时无意间碰到了 盘子,打碎了15个杯子。 B. 有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妈妈出去的时候,他想偷吃饭橱里的果酱。他爬到 椅子上去拿果酱,但是够不着。他使劲够,结果碰掉一个杯子,打碎了。 【对偶故事二】 A. 有一个小孩叫朱利安,他的父亲出去了,朱利安觉得玩爸爸的墨水瓶很有意思, 于是就玩了起来。后来,他把桌布弄伤了一小块墨水渍。 B. 一个叫奥古塔斯的小男孩发现他爸爸的墨水瓶空了。在他的爸爸外出的那一天, 他想帮爸爸把墨水瓶灌满,这样他爸爸回来时就能用了。但在打开即将空的了的 墨水瓶时奥古塔斯把桌布上弄上了一大块墨水渍。
第二,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与儿童思维能力分发 展、社会经验的获取有关。故应从认知和社会关系两方面促进儿童道德发展。
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88d669f3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20.png)
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启示第一篇: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启示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启示科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通过研究将儿童、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包含两个特定的道德阶段。
1、前习俗水平。
关注行为引起的结果,着眼于从行动的具体结果及与自身的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的,儿童无内在的道德标准。
阶段1: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凡是权威人物选手的就是好的,遭到他们批评的就是坏的。
他们道德判断的理由是根据是否受到惩罚或服从权力。
他们凭自己的水平作出避免惩罚和无条件服从权威的决定,而不考虑惩罚或权威背后的道德准则。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在做有关道德判断时,仍会受行为结果的驱使,但也关注互惠性的想法。
如果遵守规则的结果是他们能获得积极地东西,他们就推论出这个行为是道德的。
2、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上的儿童不再根据直接的具体结果来看待行为,而能考虑到更多的社会性因素来做出道德问题的决定。
他们有了满足社会的愿望,比较关心别人的需要。
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正确与否,主要看他是否为别人所喜爱,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受别人称赞。
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意识到了普遍的社会秩序,强调服从法律,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持。
儿童遵守不变的法则和尊重权威,并要求别人也遵守。
3、后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上的认为不违背多数人的意愿、不损害多数人的幸福、不违反一般的道德原则的行为就是最好的行为。
他们力求对正当而合适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作出自己的解释,而不理会权威人士如何支持这些原则,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
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处于此阶段的青少年看待法律较为灵活,认识到法律、社会习俗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
一般说来,这一阶段是不违反大多数人的意愿和幸福的,但并不同意用单一的规则来衡量一个人的行为。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幼儿德育的启示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幼儿德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bba61a47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b0.png)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幼儿德育的启示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及其日内瓦学派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
①建构主义的发展观a.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坚持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他不仅强调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且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学不断产生量变和质变。
他认为,个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通过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和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的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的过程。
这种过程是一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也是适应的过程,这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b.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皮亚杰提出了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
首先,他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适应和平衡。
图式:行动的结构或组织。
由于重复的动作,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被迁移或汇总。
被试之所以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产生不同的反应,是因为每个被试都有不同的图式,用不同的内在因素同化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图式最初来源于先天遗传,然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变化和丰富。
也就是说,低级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适应、平衡,逐渐形成新的图式。
同化与适应:同化是将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以强化和丰富主体的行动;适应就是改变主体的行动以适应客观的变化。
同化和适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
同化和适应既对立又相互联系。
只是同化量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变化或创新;而顺应则是一种质变,促进新图式的产生或原有图式的调整。
平衡:既是发展因素,也是心理结构。
平衡是指同化和适应之间的平衡。
新的暂时平衡不是绝对的静止或结束,而是更高水平平衡运动的开始。
不断发展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发展过程。
此外,皮亚杰还指出,思维结构具有三个要素:整体性、转换性和自我调谐性。
结构的整体性意味着结构具有内在的连贯性,而不是独立成分的混合;结构的转化是指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德育改革的启示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德育改革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d6f3a1e1172ded630b1cb63b.png)
( c o l fHu n t sa d S ca ce cs Ga n nM e ia iv ri , n h u 3 1 0 ) S h o ma i e n o il i e , n a d c l o i S n Un e s y Ga z o , 4 0 0 t
【 src] e et go u rl dct ni ep s adpeetw aet d tht h te o eter apc rpat eap c,t AbtatR fci no r a e uai t at n rsn, eh v oamita w ehr rm t hoy set rci seti l n mo o nh f h o c
科技信息
0高校讲坛 0
S IN E&T C N L G F R A I N CE C E H O O YN O M TO I
20 年 08
第 3 期 5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德育改革的启示
周 榕 ( 南医学 院人 文社 科 学院 江西 赣
【 摘
赣州 3 1 0 ) 4 0 0
要】 审视 我 国过去 和 现 在 的 道 德 教 育 , 当承 认 的是 , 应 无论 从 理 论 方 面还 是 从 实践 方 面 看 , 国的 道 德 教 育 在 主 流 方 面 至今 还 处 于一 我
i sili rd t n lmo e . r a h l l .t e r n w fo r c n e ti e e s r .Mo a g t e De e o me t lt e r ie ea l d s tl n a ta ii a d s To b e k t e o d mod h e e o u o c p s n c sa o y r lCo ni v — v lp n a h o y g v s a d t i i e e p a a in o h e s n e r c s n i o r l l a n n ,wh c d r a e p o u e e t n f r l d c t n r s a c o r l x l n to n t e s e c ,p o e s a d a m f mo a e r i g i h o g e t h l n o r r f c i o mo a e u a i .A e e r h n mo a l o o c g i v —d v lpme t lt e r n n o n t t e i i c n fo re a ma o n y i r v s o r mo a d c t n t e r e e u lo gv s o t e e eo n i n a h o y a d e d wi g i wih n w sg f a to u r , y n to l mp o e u r le u ai h o lv lb ta s i e n i o y a n t c ie l s o o u p cfc p o lm u i g o rp a tc l e f r n e n i sr t e s n f ro rs e i r b e d r u r c ia ro ma c , u v i n p
试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启示
![试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73b73b17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72.png)
柯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他著名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描述了人类道德认知的发展过程。
他认为,道德认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两个子阶段。
第一阶段是后动性道德认知阶段,也称作社会型道德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的道德认知是建立在社会规范和约束的基础上的。
人们相信,遵守社会规范和约束是正确的,并且把遵守社会规范和约束作为道德行为的唯一标准。
这个阶段分为两个子阶段:第一子阶段是奖励与惩罚阶段,人们相信,遵守社会规范和约束是为了获得奖励或者避免惩罚;第二子阶段是社会同情阶段,人们相信,遵守社会规范和约束是为了帮助他人或者使社会保持和谐。
第二阶段是协调性道德认知阶段,也称作公正型道德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的道德认知不再仅仅建立在社会规范和约束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公平和正义的理解基础上。
在这个阶段,人们相信,道德行为应该基于对公平和正义的理解,而不是单纯地遵守社会规范和约束。
这个阶段也分为两个子阶段:第一子阶段是规范合约阶段,人们相信,道德行为应该基于一个公平的、适用于所有人的规范合约;第二子阶段是哲学原则阶段,人们相信,道德行为应该基于道德原则,这些原则可以适用于所有道德决策。
第三阶段是自我统一道德认知阶段,也称作个人型道德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的道德认知建立在对个人道德价值的理解基础上。
人们相信,道德行为应该基于个人的道德价值和自我的统一,而不是单纯地遵守社会规范和约束或者道德原则。
这个阶段也分为两个子阶段:第一子阶段是个人道德价值阶段,人们相信,道德行为应该基于个人的道德价值;第二子阶段是自我统一阶段,人们相信,道德行为应该基于自我的统一。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柯尔伯格的理论提醒我们,道德认知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人有不同的道德认知水平。
因此,在德育教育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逐步提高道德认知水平。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当代德育的启示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当代德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2404991f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b0.png)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当代德育的启示张倩【摘要】道德认知发展论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在吸收20世纪初杜威的进步主义德育研究和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基础上所创立的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有影响的德育理论,至今仍被各国道德理论家和德育工作者广泛应用于实践中,并被证明是有效的。
中国当前道德教育存在高调低效的特征,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为我们改变这种状况提供了诸多启示,我们应变传统的灌输型德育模式为引导型模式,确立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Moral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moral theory in the modern western moral education schools, founded by Lawrence Kohlberg, a famous American moral psychologist, by assimilating John Dewey' s progressive research on moral education and Jean Piaget' s theory on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s moral cognition. Lawrence Kohlberg' s theory has been widely and effectively practiced by moral theorists and educators all over the world. In China, the contemporary moral education is featured by lofty tone but low efficiency. Lawrence Kohlberg' s moral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 has brought us a lot of revelations on changing this situation.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traditional stuffed moral educational mode be changed to the guided one. The student -centered teaching mode is also advocated to foster and improve students' moral judgment.【期刊名称】《唐都学刊》【年(卷),期】2012(028)006【总页数】4页(P14-17)【关键词】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论;中国;当代德育;启示【作者】张倩【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广州510420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广州5104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2-05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有影响的德育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01301174c77da26924c5b0c6.png)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作者:朱若菊来源:《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1年第01期摘要: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学校德育,特别是道德认识的教育提供了理论根据。
本文简要阐释了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对当前学校德育改革中如何正确地运用这一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德育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1-0099-02道德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怎样促进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更是道德心理学领域关注的核心理论问题和学校道德教育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传统。
本文从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出发,对当前学校德育改革以作初步思考。
一、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简介道德形成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最初由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后由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继承与发展。
他们俩的共同之处是都采取心理发展的观点来解释人类道德的形成,他们分别设计对偶故事和道德两难故事,让儿童作出道德判断,根据不同年龄儿童道德判断基础的思维结构,来划分儿童道德观念发展的阶段,强调儿童的道德发展与他们的年龄及相应的认知结构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皮亚杰通过观察儿童游戏及验证的结果,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多半是根据别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10岁以上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根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柯尔伯格经过12年的研究,以社会习俗为标准,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级水平六个阶段理论。
三级水平为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习俗水平(10~20岁)和后习俗水平(20岁以后),每一级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
它们分别是:服从与惩罚定向、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好孩子定向、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社会契约定向、普通的伦理原则定向。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前一阶段在本质上不同于下一阶段;第二,每一阶段代表一个新的更综合的心理组织系统;第三,它们出现的顺序不变;第四,阶段的出现与年龄有关。
浅谈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浅谈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学校德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e18f4123cfc789eb172dc89c.png)
发 展的教 学策略 , 有利于 学生的道德 判断水 都 平的提 高
柯 尔伯格 研究认 为 , 一般 人的道德认 知发 展都是 处在 前两级 水平( ~ 段 )少部分 人达 1 4 ,
皮亚 杰通过观 察儿童游 戏及 验证的 结果 , 认为儿 童的 道德发 展 大致 分为 两个 阶段 :在 是 根据 别人设 定的 外在标 准 , 称为 他律 道德 。 能根据 自己认 可的 内在标准 , 称为 自律道 德 。
径, 脱离学生 思维水 平培养而寻 找提高 学生道 也 不能作 为一种 内在 的道德价值 而付诸 行为。
”
一
分 别是: 服从 与惩 罚定 向 、 朴素 的利 己主义 定 德 判断水平 的捷径 , 是有悖 于道德认 知发展 这 就是 我们常 说的知 行 “ 节” “ 都 脱 或 知行不 合 向、好孩 子定 向 、维护权 威和 社会 秩序 的定 阶 段 理 论 的 。
l岁以上儿童对 道德行为 的思维判 断 , 0 则多半 平 的提 高也就 是道 德思 维水 平 的提 高。其 发 理 ”时 , 此时的 “ ”一 定要符 合学生 的心理 理
展遵循 与思维发 展相 同的规律 , 因此学校教 育 发展 水平 , 即不能 脱离 学生的 接受能 力。如学 柯 尔伯 格经 过 1 年 的研 究 , 2 以社 会 习俗 中一切 有利于学 生思维发 展的教学 策略 , 同样 生 的道 德判断 能力处于第 二阶段 , 育者不顾 教 为标准 , 出了道德发 展的 三级 水平六 个阶段 都 有利 于 学生 的道 德判 断水平 的提 高 。教 育 其发 展现状 提 前给 他讲 解第 四阶段 或第五 阶 提 理论 。三级 水平为 前 习俗 水平( 9岁以下) 、习 俗 水平(0 O 和后 习俗水 平(0 1 ~2 岁) 2 岁以后 ) ,
皮亚杰道德判断发展理论及其对幼儿道德判断能力培养的启示
![皮亚杰道德判断发展理论及其对幼儿道德判断能力培养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b5e20c7f561252d380eb6e25.png)
皮亚杰道德判断发展理论及其对幼儿道德判断能力培养的启示【摘要】:皮亚杰认识发展理论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心理学理论。
文章综述了皮亚杰的道德判断发展理论五个主要的研究内容,即,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起源和发展、关于儿童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关于儿童的公正观念判断;关于儿童心目中的惩罚判断;道德判断的影响因素等。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地幼儿道德判断能力培养的四点启示,希望能对目前我国的幼儿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认知发展;平衡化;道德判断;道德判断能力虽然关于道德问题的探索由来已久,但是,相比起来,以心理学的视角来研究儿童道德发展历史还是比较短暂的。
认知心理学派的J.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 - 1980)被认为是最早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的先驱之一。
他开创了从认知领域对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先河。
他的儿童道德认知理论是富有创新性的心理学理论,其关于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理论与儿童道德发生发展的理论是一致的。
皮亚杰蕴涵于道德判断发展理论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可以为改革我国的幼儿德育教育实践给予重要启示。
1. 皮亚杰道德判断发展理论皮亚杰研究的道德认知发展主要集中于道德判断的发展。
而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研究集中责任感、对规则的态度、对于正确的和错误的判断以及对”公正”的评价方面。
皮亚杰道德判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涉及: 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起源和发展、关于儿童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关于儿童的公正观念判断;关于儿童心目中的惩罚判断;道德判断的影响因素等。
1.1 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起源和发展皮亚杰在他早期著作《儿童的道德判断》(1930)中指出,道德判断(Moral Judgement)也叫道德评价,指对道德责任的判断。
皮亚杰把儿童对规则的认识和理解当作研究儿童道德观念形成问题的出发点。
他通过从儿童的游戏实践和儿童的思想意识的对应发展来说明儿童道德判断的起源和发展。
儿童游戏中包括了非常复杂的规则系统,儿童正是通过游戏行为,通过对游戏规则的熟悉和适应,自然而然地学会自觉地遵守合理的游戏规则。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304b114d51e79b8969022614.png)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柯尔伯格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论、“课堂讨论法”“公正团体法”道德教育方法、“学生为主体”道德教育模式以及提倡注重“隐性课程”道德教育内容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道德教育工作探讨提供借鉴作用,提高其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标签:柯尔伯格;道德认知;道德发展;道德教育柯尔伯格,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是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人物。
柯尔伯格在大量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中,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论证了道德的发展,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讨论法”“公正团体法”道德教育方法、“学生为主体”道德教育模式以及提倡注重“隐性课程”道德教育内容。
其理论在西方的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学校道德教育的时间中产生了极为深刻和广泛的影响。
在我国现阶段,道德教育不断地发展和得到完善,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借鉴作用和意义。
一、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论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是道德认知发展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
柯尔伯格等人把皮亚杰的经典对偶故事发展为两难故事法,以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基本材料,让儿童对故事中的人物事件进行讨论,并回答提出的问题,以此判断儿童道德发展水平与阶段。
根据对典型的“海因茨偷药”故事的回答,对儿童的所表现出来的年龄特征和个别水平,具体可将儿童的年龄特征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1)第一水平:前世俗水平,主要特征是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关心自身利害。
这一水平又分为两个阶段:阶段一,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阶段二,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取向阶段,以自己的利益为根据来评价行为的好坏。
(2)第二水平:世俗水平,满足社会的期望,较多地关心他人的需要。
这一水平分为两个阶段:阶段三,人际协调取向阶段;阶段四,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取向阶段。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ea9e4d6b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69.png)
⽪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启⽰⽪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启⽰⽪亚杰是当代著名的发⽣认识论者,他的道德发展理论是基于他的认知发展理论之上。
在认知发展理论中,认知发展经历三个过程:图式、同化和顺应。
个体通过这三个过程将客观事物的认识转化为内在的知识。
道德的发展也有相似之处,道德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形成,使⼉童的道德发展从他律到⾃律,从客观责任感到主观责任感转化,。
研究⽪亚杰的理论对我们探讨⼉童道德教育问题有巨⼤的启迪作⽤。
⼀、⽪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的研究是通过观察⼉童的活动进⾏记录和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童的道德认识(道德判断)和道德情感⽅⾯,包括对规则的态度,对⾏为责任的道德判断,对公正和惩罚的理解。
他将⼉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以下⼏个阶段:1、前道德阶段(1—2岁):这个阶段对应的⼉童认知发展阶段为感知运动阶段,由于⼉童的年龄阶段特点及认知⽔平的限制,他们的⾏为⼤多同他们的⽣理本能的满⾜有关,没有任何规则意识。
社会规则对⼉童没有约束⼒,没有责任、公正和惩罚的意识。
2、他律道德的阶段(2—8岁):这时的⼉童认知处于前运算时期。
主要表现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服从,他们的道德判断受到外部的价值标准和队则的⽀配和制约。
认为服从成⼈所给的规则是最好的道德观念,服从就是公正的。
就像是俗⾔所说的“听⼤⼈话的孩⼦是好孩⼦”⼀样。
如果违背规则,不管动机是好是坏,都要受到惩罚,这也是公正的。
3、⾃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这个阶段⼉童的思维达到具体运算时期。
这是的⼉童不再盲⽬服从规则,⼉童的判断主要依据⾃⼰认可的内在标准,能做到⾔⾏⼀致,判断⾏为是能结合⾏为结果和动机。
公正感以平等为特征,能站在他⼈的⽴场上。
惩罚带有补偿性,⽅式较温和。
4、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童思维有了飞跃,达到形式运算阶段。
他们的认知能⼒得到的提⾼,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和补偿性。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现代德育的启示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现代德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d5c3f6b95a8102d277a22f2a.png)
龙源期刊网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现代德育的启示作者:张楚材来源:《教育界·综合教育》2019年第09期【摘要】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阶段理论”在道德教育领域中具有切实深远的意义,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
文章就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结合我国德育工作展開现状进行了反思和对比,以期对一线的德育实践工作有所借鉴。
【关键词】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现代德育;启示美国现代教育家及心理学家科尔伯格作为当代最为著名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之一,在大体上继承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亲自对儿童行为的研究和道德认知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时至今日,该理论依然被很多学校和德育工作者所采用。
其中“三水平六阶段”的论述,是其在认知理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贡献。
本文通过对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分析与整理,结合现代学校的德育工作进展的实际情况,试图探析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反思与启示。
一、科尔伯格理论的思想来源及内涵(一)思想来源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主要是建立在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学术观点之上的。
皮亚杰的学术观点从头至尾都贯穿着一个鲜明的观点,那就是“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通往‘自律’的过程”。
所谓“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而“自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所支配。
皮亚杰将品德的发展即道德品质的发展仅仅归于道德判断这一个方面,显而易见存在局限性。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从道德判断能力的角度切入,研究儿童道德水平的发展,也是皮亚杰学术观点的一个先进之处。
科尔伯格继承皮亚杰学术观点特点的同时,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探索,提出了自己的道德发展理论。
有学者称科尔伯格的理论思想来源十分丰富,包含了诸多宏大的理论,其中包括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产婆术”,柏拉图的“公正至上原则”,杜威的“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康德的道德学说“道德自律原则”,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涂尔干的“团体和集体意识”等。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学校德育方式的启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学校德育方式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702d27c5da38376baf1fae52.png)
1 a 问题情境 , e mm ) 是要儿 童们对“ 因茨难 题” H i ’ i m ) 海 ( e z D l ma ns e 个 阶段 。 从一 开始 的 以 自我 为中心 , 断对错 的标准是 结果而 判 的故事作 出判断 并陈述 自己判 断 的理 由。在他看 来 , 儿童道 德 不是 动机 , 自己有利 的就是 好 的, 自己不利 的就是坏 的。到 “ 对 对 而更 多 的以社会 为 中心, 开始意 识到个 成熟 的标志是他 做出道德 判断和 提出 自己的道德原 则的 能力 , 而 后来 不再 以 自我 为 中心 ,
中图分类 号: 4 GI 文 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 号:0 9 522o )1 8.2 10 . 9(0 9l 2 8 O - 0
第二 阶段 : 相对 功利取 向: 一阶 段的 儿童首 先考虑的是 自 这
科尔 伯格作 为美 国当代 著名 的道德 心理 学家 和道德 教育 理
切相 关的 , 却不是 同步 的。所 以他 主 张 , 须使学 生认 知 上的成 熟达到在 原 则上进行 推理 的 水平 。对 儿 童进 行道德 教育 但 必 时 不能用灌输 的方 法, 而是按 照 自然发展 的方 向去刺 激儿 童 自己的道德 思考 , 每 个儿童朝 其 潜在 的 目标 前进。 使 关键词 科 尔伯格 道 德认 知 德 育
论 家, 也是 现代道 德认知发 展理 论的 创立者 。 在道德 认知方 面 己的 需要 , 尔也会 想到别 人 。认为 对 自己有利就 是好 , 他 偶 没利 就 的研 究超 逾 了同时代所有 的教育理 论家 , 其研 究成果对 美 国及其 是不好 , 他们 判断好 坏 的标准 是对 自己是 否有 利。 他 国家和地 区 的道德教 育理 论的 发展和 学校 道德 教育 的实践产 2 习俗水平 : 一水平 的儿童不 再单 纯的 以 自我为 中心, . 这 以 生 了极为深刻和 广泛 的影 响。 社 会为 中心成 了他们 的主 导 。 学会 了关心 别人 的需要 , 有了满足 社 会的愿 望 。此 一水 平 内又按道 德水 准 的高低分 为两个阶段 : 科尔伯 格 的道 德发展 阶段 理论 的基本 内容
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的德育启示
![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的德育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0776474eb307e87101f69666.png)
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的德育启示“先规范,后提升,让德育成为一种文化”是我校德育文化建设的新思路,为此,如何让这一新思路在我校能得以顺利开展,便成为我校每个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而笔者认为研究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对我校实现这一新思路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能够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我校的德育文化建设。
一,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与其认知发展相联系。
他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0-2岁),道德实在论或他律阶段(2-6、7岁),道德相对论或自律道德阶段(6、7-11、12岁)。
二,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一)儿童道德判断的起源和发展皮亚杰把儿童对规则的认识和理解当作研究儿童道德观念形成的出发点。
他用打弹子游戏的规则说明道德判断的法则,用儿童的游戏实践和思想意识来说明儿童道德判断的起源和发展。
通过试验,皮亚杰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无规则阶段、自我中心阶段、合作阶段和编制规则阶段。
(二)儿童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在对儿童道德观念发生发展的研究中,皮亚杰着重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性质问题。
通过研究,他得出结论:无论儿童在对过失行为还是对撒谎行为的道德判断中,都存在着两种明显的判断形式,年幼儿童往往根据主人公的行为在客观上造成的后果,即行为的客观责任去作出判断;年长的儿童则往往根据主人公行为的主观动机,即行为的主观责任去作出判断,而且这两种判断形式不是同时出现、也不是同步发展的。
这两种道德判断的过程是部分地重叠的,皮亚杰把这两种判断过程部分重叠时期称为道德法则内化阶段。
道德法则的内化是儿童思维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的那种内化的智力活动的结果。
(三)儿童的公正观念皮亚杰认为,儿童公正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至7岁。
这个时期儿童的公正观念同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往往是一致的。
他们对公正的判断是以服从为特征的。
论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德育教学的启示
![论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德育教学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368e38a76a20029bc642d47.png)
论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德育教学的启示作者:李娜来源:《湖南教育·上》2012年第08期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cnce Kohlberg)在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上提出并建立的。
科尔伯格将心理学的研究与哲学观点联系起来,整个研究过程遵循着“心理学理论一教育实践一哲学反思”的逻辑顺序,建立起一套有独特见解的德育理论体系,并提出了道德类型的三个假设。
第一个假设,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这个假设又包括两条特殊的具体假设。
首先,个体的道德类型与年龄有关,个体的年龄越大,越会做出自律的道德判断;其次,道德类型与道德阶段有关,道德判断从他律类型向自律类型的发展过程,与道德判断的个体自然成长过程即道德阶段的向上发展过程是一致的。
第二个假设,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社会关系,对道德的判断和自律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在合作与相互尊重的环境中,有利于形成道德自律,反之,在限制或单方面尊重的环境中,则易于导向道德他律。
第三个假设,从道德类型与道德行为的关系上看,获得自律道德的个体比他律道德的个体更能够做到言行一致,自觉地遵守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
在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中,道德的实施主要依靠自律。
但是要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他律发挥作用。
依据科尔伯格道德类型的三个假设,我们认为它对德育课教学有着以下六个方面的启示作用。
(一)改进德育课的教学方法第一,采取因人而异的德育教学方法。
第二,采取逐步引导式的德育教学方法。
第三,采取讨论的方法,这一点至关重要。
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两难讨论策略,通过引导学生对道德两难问题进行讨论,引起学生道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道德思考,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
我们可以大胆借鉴这种道德两难讨论法,将课堂上的“独白”转变为“对话”。
由教师针对课程中的道德价值观点,选择道德两难故事,交予学生充分讨论,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与比其自身道德发展水平高的个体相接触,产生认知冲突。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小学德育的启示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小学德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c2d9b7ef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1a.png)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小学德育的启
示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皮亚杰解释道德行为的重要理论基础。
它提出,在早期,孩子们以自利为主,做出的行为以自身利益为主,然后经过不断的认知发展,逐渐地表现出关注他人的态度,并以“公正”的态度来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对于小学德育,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清晰的指引,以便我们更好地实施小学德育。
首先,我们应该注意认识孩子的道德认知水平,从而更好地指导孩子的道德发展。
在孩子道德认知水平较低的时候,应该加强对孩子的管教,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错误的行为;在孩子道德认知水平比较高的时候,应该鼓励孩子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让孩子更好地体会到真正的道德价值。
其次,我们应该强调道德行为的强化,以促进孩子的道德发展。
当孩子有正确的行为时,应该给予奖励,鼓励孩子继续做好;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应该给予惩罚,让孩子明白不良行为的后果。
此外,我们还要提高孩子的社会技能,让孩子在处理和他人关系时能够更好地运用社会技能,培养孩子具有关爱他人、和谐相处的意识。
综上所述,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小学德育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既要注重孩子的道德认知水平,又要加强对孩子的强化,还要提高孩子的社会技能,从而让孩子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做出有社会价值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儿童德育教育的启示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面对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多层次、多侧面的变迁,德育教育遭遇到巨大的挑战。
我国的道德教育在主流方面至今还处于一种传统的模式中。
要想打破这种模式,观念的更新是必要的。
我们应该先有勇气反思,并在反思中探寻新的德育路向。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等人的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为我们的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非常有价值的心理学依据。
因此探讨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于我国充满困惑、压力又充满希望和生机的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势必会得到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德育;启示
一、我国学校德育教育的现状
我国正处于全面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呈现出开放性和多元化,过去那种统一的社会文化格局逐渐转变为主体文化引导下不同形态的文化相互并存,共同发展。
市场经济价值主体的多元化,产生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从而导致道德生活日益复杂化,人们经常面临各种道德冲突和道德选择的困惑。
尤其是当代的中小学生,他们的思想意识正在建构之中,远未形成完备的体系。
对各种新事物抱有浓厚兴趣,由于缺乏判断力、鉴别力的系统训练,在观察问题、认识事物过程中,容易表现出片面性、极端性和表面化的特点。
然而针对这些特点,我国的校园德育教育也并未取得一定的实效,不少学生表现在道德上的知行脱节、言行不一,有的甚至走
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显然,灌输的、无主体性的德育观,脱离实践的空洞说教的教育方法,远离学生生活的德育内容都受到了挑战。
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传统德育模式的坚冰,培养符合时代精神的有独立价值判断能力的主体性道德人格。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在国内,针对德育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道德教育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
审视我国过去和现在的学校道德教育,应当承认的是,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看,我国的道德教育在主流方面至今还处于一种传统的模式中。
要想打破这种传统的模式,观念的更新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应该先有勇气反思,并在反思中探寻新的德育路向。
因此探讨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于我国充满困惑、压力又充满希望和生机的学校来说,道德教育改革势必会得到一定的启示。
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形成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个体对所理解的经验的建构。
儿童道德的发展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在本质上,与认知概念一样,是按同样的方式发展的。
他在大量研究后指出,儿童的道德发展具有一条总的规律,这条规律就是:从他律发展到自律。
所谓他律,是指早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客体性。
这个阶段也叫道德现实主义,或者强制的道德,他们是按照绝对的标准判别是非。
所
谓自律,则是指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
这个阶段又称为道德相对主义或者合作性道德。
他律水平与自律水平是儿童道德判断的两极水平。
儿童的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是贯穿在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理论中的一条思想
主线。
如果说皮亚杰是现代道德认知发展学派的开创者,那么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则是这一学派的集大成者。
柯尔伯格把他的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他在皮亚杰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他自己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体系,克服了皮亚杰理论上的缺陷和实践上的空洞。
柯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在皮亚杰的研究基础上,柯尔伯格提出了一个更为详尽、系统的以三水平六阶段为核心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提出的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仅使我们看到道德教育内容要适合受教育者认识水平的必要性,而且对我们如何安排教育内容也具有较大启发作用。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等众多教育家的道德教育实践向我们证明,创设问题情境,采用讨论方法,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并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思维判断,是提高道德认识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三、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儿童德育教育的启示
目前,在德育实施的途径上,我们过分重视思想品德课(小学)、思想政治课(中学)的教学,甚至有人认为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德育。
这种认识的偏颇性,直接导致德育途径的减少,降低了德育的效果。
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对道德学习环境的创设这一方面
关注的太少,我们不太注重为学习者营造一种自由、民主、宽松的合作学习的氛围。
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注重情境创设、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作用给我们很多启发。
学校道德教育的研究要注重学习环境的设计,既要创设一种课堂教学的显性情境,还要优化所有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隐性资源,为学生创造一种课堂之外的浓郁氛围,只有环境本身是有意义的,学生才能进行有意义的道德学习。
在德育方法上,我们以说服教育法为中心,而说服教育法运用不当,其实质是一种强制灌输教育,它试图在社会急剧变化和多种价值并存冲突的环境下向学生成功地传授一种固定地、单一的道德价值并努力保证学生不折不扣地服从这种价值。
道德教育因而变得枯燥、惹人讨厌。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从道德学习的实质、过程和目的对道德学习进行了阐释。
既然道德学习的实质是道德主体在新旧经验基础上的双向建构,学校道德教育就不应该要求具有不同认识能力、道德水平和道德经验的多个个体对同一道德规范建构出完全相同的意义,而应该重视个体原有的生活经验并让其不断获得新的体验;既然道德学习的过程是道德主体在社会情境中的协商建构,学校道德教育就不应该仅把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作为实践教学的领地,进行单一的“师传生受”的“填鸭式”教学,而应该创设真实的道德情境让学生经历道德认知冲突;既然道德学习的目的是促使道德主体主动地对道德规范进行意义建构,学校道德教育就不应该过多地关注理想性需要而脱离了现实的当下需要,对学生一味地进行虚幻的、纯功利性的理想性需要教育,结果“使人变成了脱离大地、
脱离了生命冲动、脱离了死亡体验的单向度的幽灵,成为了一种最终不可能存在的虚幻的人。
”而应该把人作为社会关系的主体,促使其借助自己的智慧,努力探索并主动建构道德规范的意义,实践道德行为。
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讲,道德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对传统学习理论的突破,使得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道德学习的联姻为传统道德教育理念的革新找到了突破口,并为道德教育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
四、结语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所做的贡献是巨大而又影响深远的,其独特的价值取向和优势对改变我国的道德教育现状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当今学校道德教育不可缺失的理论依据,对学校儿童的德育教育也有很大的启发。
作为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领会和把握其重要的核心内涵,借鉴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践经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德育工作,努力使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朝着一个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
[2]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
[3]郑富兴.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新品格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
[4]王健敏.道德学习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5]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