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塑性力学-第1章 绪论
弹塑性力学绪论
1、基本理论: 建立三大基本方程——微分方程 建立能量原理——积分方程 三大基本方程: ⑴平衡微分方程:描述外载荷与应力的关系。 (力) ⑵几何方程:描述应变与位移的关系。(变 形) ⑶本构方程(物理方程):应力与应变的关 系。 前两类方程与材料性质无关。
2、问题求解: 弹塑性力学基本数学方程是偏微分方程, 求解困难,只有少数一些简单问题可求出精 确解。 复杂问题须用数值方法,包括差分法,有 限元法,加权残数法等,其中有限元法应用 最多,最广泛。
四、弹塑性力学课程教学
本课程周学时6,总学时96. 教学内容共三篇,12章 绪论 上篇:应力应变分析 第一章 应力分析 第二章 应变分析 中篇:弹性力学 第三章 弹性本构方程 第四章 弹性力学求解方法 第五章弹性力学平面问题 第六章 能量原理 (3学时) (12学时) (9学时) (6学时) (6要注意 分清问题的性质进行简化: 线性化 对高阶小量进行处理,能进行线性化的, 进行线性化。 模型建立以后,对计算的结果进行分析 整理,返回实际问题进行验证,一般通过实 验验证: 直接实验验证 直接实验比较简单时可以直接进行,但 有时十分困难。 相似模型实验 相似实验的模型一般应与实际问题 的边界条件和形态是几何相似的。
物体整个变形过程有两个不同阶段: 物体整个变形过程有两个不同阶段:弹性 变形阶段和塑性变形阶段。 变形阶段和塑性变形阶段。以单向拉伸实 验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为例说明. 验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为例说明
•OA部分为弹 部分为弹 性阶段, 性阶段 如果 外力去掉, 外力去掉 物 体的变形能恢 复到原来的形 状, 这个变形 被称为弹性变 形. 永久变形 O B A •当应力超过某一 当应力超过某一 极限(称为弹性极 极限 称为弹性极 以后, 限)以后 即在 以后 即在B 点将外力去掉,此 点将外力去掉 此 时有一部分变形 被保留下来即 OC, 被称为非弹 性变形. 性变形 CE部分 部分 变形立即消失,称 变形立即消失 称 为弹性变形. 为弹性变形
弹塑性力学 第01-0章绪论
静力学: 物体的平衡条件--平衡微分方程和应力边界条件。 几何学: 位移与应变的关系--变形协调关系(几何方程和 位移边界条件)。 物理学: 应力与应变(或应变增量)的关系--本构关系。 如在材料力学中推导扭转切应力、弯曲正应力 时都应用了上述关系。
8、求解弹塑性力学问题的数学方法
由几何方程、物理方程、平衡方程及力和位移的边 界条件求出位移、应变、应力等函数。 精确解法:能满足弹塑性力学中全部方程的解。例 如运用分离变量法将偏微分方程组解耦并化为常微分方 程组进行求解,另外还有级数解法、复变函数解法、积 分变换等。 近似解法:根据问题的性质采用合理的简化假设而 获得近似结果;如有限元法、边界元法、有限差分法 等。
ε ≤ ε s 时,σ = Eε ε > ε s 时,σ = σ s sign ε
⎧1, 当 σ > 0 ⎪ ⎪ sign σ = ⎨0, 当 σ = 0 ⎪ ⎪ ⎩-1, 当 σ < 0
εs = σs E
4、线性强化(硬化)弹塑性模型
假设拉伸和压缩时屈服应力 的绝对值和强化模量E’都相同, 当不卸载时,应力—应变关系可 以写成
如:梁的弯曲问题
弹性力学
材料力学
当 l >> h 时,两者误差很小。
材料力学计算简单而结果往往是近似的,但不少情 况下精度可以满足工程要求的 变截面杆的分析
o
σ (x )
σ
(x )
? P
P x
τ (x )
二、弹塑性力学的基本假设
¾ 连续性假设,应力、应变和位移都可以用坐标的 连续函数表示,便于应用连续和极限的概念。 ¾ 均匀性假设,物体各部分的物理性质都相同,并 不会随坐标位置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¾ 各向同性假设,物体在各个方向具有相同的物理 性质,弹性常数不随坐标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弹塑性力学-陈明祥版的-课后习题答案++教学内容
陈明祥
中国地质大学 力学教研室
第一章 绪 论
一、 学科分类 ·弹塑性力学 二、 弹塑性力学的研究对象 三、 弹塑性力学的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 弹塑性力学的基本任务 五、 弹塑性力学基本假设 六、 弹塑性力学发展概况 七、张量概念及其基本运算
● 按研究对象分:
◆ 一般力学: 研究对象是刚体。研究力及其与
(3) 力与变形间的本构关系 (物理分析)
固体材料受力作用必然产生相应的变形。 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变形,就有相应不同的 物理关系。
◆ 弹塑性力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以受力物 体内某一 点(单元 体)为研 究对象
单元体的受力—— 应力理论;
单元体的变形—— 变形几何理论;
单元体受力与变形
间的关系——本构理 论;
弹塑性力学与材料力学同属固体力学的 分支学科,它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 思路上都是一致的,但在研究问题的基本方 法上各不相同。其基本思路如下:
(1) 受力分析及静力平衡条件 (力的分析)
物体受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应当满足的条件 是什么?(静力平衡条件)
(2) 变形的几何相容条件 (几何分析)
材料是均匀连续的,在受力变形后仍应是连续 的。固体内既不产生“裂隙”,也不产生“重叠 ”, 此时材料变形应满足的条件是什么?(几何相 容条件)
不考虑因变形而引起的力作用线方向的改变; (B)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略去相关的二次及二
次以上的高阶微量;
从而使得平衡条件与几何变形条件线性化。
六、弹塑性力学发展概况
◆ 1678年英国科学家虎克(R.Hooke)提出 了固体材 料的弹性变形与所受外力成正比——虎克定律。
◆ 19世纪20年代,法国科学家纳维叶 ( C.L.M.H.Navier )、柯西 ( A.L.Cauchy )和 圣文南 ( A.J.C.B.Saint Venant ) 等建立了 弹性力学的理论基础。
弹塑性力学PPT
研究对象:
P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课程 理论力学 材料力学 结构力学 弹性力学 塑性力学 研究对象 刚体 弹性杆件 (一维) 弹性杆系 (二维) 弹性体(三维) 塑性体 解决的问题 力的静力平衡、运动 学、动力学 杆的拉、压、弯、 剪、扭 杆系的内力位移 应力、应变、位移 塑性加工 工程力学 固体力学 力学范畴 一般力学
哑标号:
三、求和约定:
当一个下标符号在一项中出现两次时,这个下标符号应理解为 取其变程N中所有的值然后求和,这就叫做求和约定。
ai xi a1 x1 a2 x2 a3 x3
ii 11 22 33 (i : 哑标,i 1, 2,3) S Ni ij l j i1l1 i 2l2 i 3l3
2 2 2
uy
2
主要参考书目
1 、杨伯源 《工程弹塑性力学》 2 、杨桂通 《弹塑性力学》 3 、徐秉业 《应用弹塑性力学》
二阶以上的张 量已不可能在 三维空间有明 显直观的几何 意义。
二、下标记号法:
为了书写上的方便,在张量的记法中,都采用下标字母符号 来表示和区别该张量的所有分量。这种表示张量的方法,就 称为下标记号法。
( x, y, z) ( x1, x2 , x3 ) xi (i 1, 2,3)
一、张量的概念
只需指明其大小即足以被说明的物理量,称为标量 温度、质量、力所做的功 除指明其大小还应指出其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物体的速度、加速度 在讨论力学问题时,仅引进标量和矢量的概念是不够的 如应力状态、应变状态、惯性矩、弹性模量等
张量
具有多重方向性的物理量,称为张量
关于三维空间,描述一切物理恒量的 分量数目可统一地表示成: M=rn=3n 标量:n=0,零阶张量 矢量:n=1,一阶张量 应力,应变等:n=2,二阶张量
弹塑性力学01ppt课件
第1章 绪论1-2
线性弹性力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分支学科,
如薄壁构件力学、薄壳力学、热弹性力学、 粘弹性力学、各向异性弹性力学等。
37
弹性力学解法也得到不断发展
数值解法 微分方程的差分解 [迈可斯(1932)] 有限单元法 [1946年]
第1章 绪论1-2
复变函数(20世纪30年代)萨文和穆斯赫利什维利 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解决了许多孔口应力集中等 问题。
14
固体材料的弹塑性简单 说明(简单拉伸性能)
弹性极限(屈服 极限)
比例极限
弹性 阶段
塑性阶段(强化)
第1章 绪论
卸加载 (弹性)
弹性应变 塑性应变
低碳钢试件简单拉伸试 验应力—应变曲线图
弹性应变
15
第1章 绪论
• “完全弹性”是对弹性体变形的抽象。
完全弹性使得物体变形成为一种理想模型。 完全弹性是指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材料的应力 和应变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 这种关系与时间无关,也与变形历史无关。
38
钱伟长
钱学森
胡海昌 徐芝伦
39
§1-2 弹性力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体力
分布在物体体积内的力(重力、惯性力) z
大小: 平均集度
体力
lim F f V 0 V
O
x
fz V
F f
fy
fx
P
y
图11a 40
§1-2 弹性力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方向 f的方向就是ΔF的极限方向
矢量f在坐标轴x、y、z上的投影fx、 f y、 fz ,称为
材料的应力和应变关系通常称为 本构关系
——物理关系或者物理方程
• 线性弹性体和非线性弹性体
弹塑性力学第一章 PPT资料共54页
16.11.2019
10
§1-2 基本假设和基本规律
2.1基本假设
假设1:固体材料是连续的介质,即固体体积 内处处充满介质,没有任何间隙。
从材料的微观看此假设不正确。因为粒子 间有空隙,但从宏观上看作为整体进行力学分 析时,假设1是成立的。假设1的目的:变形体 的各物理量为连续函数(坐标函数)。
16.11.2019
11
§1-2 基本假设和基本规律
假设2:物体的材料是均匀的。认为物体内 各点的材料性质相同(力学特性相同),所 以从物体内任一部分中取出微元体进行研究, 它的力学性质代表了整个物体的力学性质。
16.11.2019
12
§1-2 基本假设和基本规律
假设3:小变形假设。物体在外因作用下,物 体产生的变形与其本身几何尺寸相比很小。
哑标如:
3
rr1e1r2e2r3e3 riei riei r j e j 3 i1
uu1e1u2e2u3e3 uiei uiei u j e j
i1
33
1e 1 1 e 11e 1 2 e 2 .. ..3.e 3 3 e .3 ie jie jie jie j
排列符号的作用可以简化公式书写,如: 1. 三阶行列式:
A11 A12 A13 AA21 A22 A23eijkAi1Aj2Ak3eijkA1iA2jA3k
A31 A32 A33
(共六项,三项为正,三项为负)。
16.11.2019
32
§1-5 笛卡尔坐标系下的矢量、 张量基本知识
2. 基向量的叉积:右手系
16.11.2019
弹塑性力学
授课教师:龙志飞 目录
弹塑性力学第一章
1.4 弹塑性力学发展史
1.弹性力学发展史 古代弓箭的例子 共分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初期):1678年,虎克定律; 第二时期: 十七世纪末,只要研究梁; 1822年-1828年,法国柯西提出了应力、应变概念 ,建立了弹性力学三大方程;
1.4 弹塑性力学发展史
第三时期:广泛用于解决工程问题 1855年,法国圣维南发表了关于柱体扭转和弯曲 的论文; 1881年,德国赫兹解决了两弹性体局部接触问题 ; 1898年,德国基尔施发现了圆孔处的应力集中问 题; ……………………………………. 建立了能量原理,发展了许多实用的计算方法。
1.4 弹塑性力学发展史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发展了一些边缘学 科:
非线性板壳理论 热弹性力学 力学 气动弹性力学、水弹性 磁弹性力学
1.4 弹塑性力学发展史
2.塑性力学发展史 1864年,Tresca提出了最大剪应力屈服准则, 二十世纪初,证实了此准则; 1904年及1913年,Huber和Mises提出了Mises屈 服准则; 1923年,Nadai研究了柱体扭转; 1950年,开始研究塑性本构关系;
1.6 下标记号法和求和约定
2.求和约定 在一项中,有一个下标出现两次,则对 此下标从1至3求和,并限定同一项中不能有 同一下标出现三次或三次以上。
ai bi ai bi a1b1 a2b2 a3b3
i 1
3
aii aii a11 a22 a33
i 1
3
继续研究塑性本构关系 之后,分为两大分支: 数值计算方法的研究
1.5 简化模型
简化模型的特点: (1)比较真实地反映材料的真实特性; (2)便于计算及理论研究。 根据有无明显的屈服阶段,分为两大类: 理想塑性模型 强化模型
弹塑性力学第一章弹塑性力学绪论资料
1、弹塑性本构关系
本构关系是指材料内任意一点的应力-应变之间的关 系,是材料本身的物理特性所决定的。弹性本构关系 是广义胡克定律,而塑性本构关系远比弹性本构关系 复杂。在不同的加载条件下要服从不同的塑性本构关 系。塑性本构关系有增量理论和全量理论。
6
2.研究荷载作用下物体内任意一点的应力和变形 在荷载作用下,物体内会产生内力,因此通常
广泛地探讨了许多复杂的问题,出现了许多边缘分支:
各向异性和非均匀体的理论,非线性板壳理论和非线性
弹性力学,考虑温度影响的热弹性力学,研究固体同气
体和液体相互作用的气动弹性力学和水弹性理论以及粘
弹性理论等。磁弹性和微结构弹性理论也开始建立起来。
此外,还建立了弹性力学广义变分原理。这些新领域的
发展,丰富了弹性力学的内容,促进了有关工程技术的
弹塑性力学
1
第一章 绪 论
§1-1 弹塑性力学基本概念和主要任务 §1-2 弹塑性力学的发展史
§1-3 基本假设及试验资料 §1-4 简化模型
2
1.1 弹塑性力学基本概念和主要任务
一、弹性(塑性)变形,弹性(塑性)阶段
可变形固体在外力作用下将发生变形。根据变形 的特点,固体在受力过程中的力学行为可分为两个明 显不同的阶段:当外力小于某一极限值(通常称为弹 性极限荷载)时,在引起变形的外力卸除后,固体能 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能恢复的变形称为弹性变 形,固体只产生弹性变形的阶段称为弹性阶段;外力 超过弹性极限荷载,这时再卸除荷载,固体将不能恢 复原状,其中有一部分不能消失的变形被保留下来, 这种保留下来的永久变形就称为塑性变形,这一阶段 称为塑性阶段。
10
在这个时期,弹性力学的一般理论也有很大的发展。
弹塑性力学 陈明祥版的 课后习题答案++汇总
七、张量概念及其基本运算(附录一)
1、张量概念
◆ 张量分析是研究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及连续介 质力学的重要数学工具 。
◆ 张量分析具有高度概括、形式简洁的特点。
◆ 任一物理现象都是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进行的, 它们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静力学:研究力系或物体的平衡问题,不涉及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如飞机停在地 面或巡航。
运动学:研究物体如何运动,不讨论运动与受 力的关系; 如飞行轨迹、速度、 加速度。
动力学: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如何提供加速度?
● 按研究对象分:
◆ 一般力学: 研究对象是刚体。研究力及其与
运动的关系。分支学科有理论力学,分析力学等。
五、 弹塑性力学的基本假设
(1)连续性假设:假定物质充满了物体所 占有的全部空间,不留下任何空隙。
(2)均匀性与各向同性的假设:假定物体内 部各点处,以及每一点处各个方向上的 物理性质相同。
(3)力学模型的简化假设: (A)完全弹性假设 ; (B)弹塑性假设。
⑷ 几何假设——小变形条件
假定物体在受力以后,体内的位移和变形是微小 的,即体内各点位移都远远小于物体的原始尺寸,而 且应变( 包括线应变与角应变 )均远远小于1。根据 这一假定: (A)在弹塑性体产生变形后建立平衡方程时,可以
◆ 分析研究物理现象的方法和工具的选用与人们 当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有关,会影响问题 的求解与表述。
◆ 所有与坐标系选取无关的量,统称为物理恒量。
◆ 在一定单位制下,只需指明其大小即足以被说明
的物理量,统称为标量。例如温度、质量、功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在一定单位制下,除指明其大小还应指出其方向
弹塑性力学第一章绪论
*
§1-5 笛卡尔坐标系下的矢量、 张量基本知识
5.1 力学中常用的物理量
1.标量: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性的物理量,与坐标系选择无关。 用字母表示,如温度T、时间t、密度 等。标量无下标。
诌脱揣刻迂釜斌谬痔垫会弘猜签伞汉相驶菱慈珠妙萌惦枣肘扯撕砾络眉洋《弹塑性力学》第一章 绪论《弹塑性力学》第一章 绪论
参考书目
碉自冯冯伦瀑瓣且柄愤烯桃珊骡逆谩焰舆缀隆坯汾烂样鬼彼邱护堤狰轿讳《弹塑性力学》第一章 绪论《弹塑性力学》第一章 绪论
*
*
§1-1 弹塑性力学的任务和对象
第一章 绪论
§1-2 基本假设和基本规律
§1-3 弹性力学的研究方法
§1-4 弹性力学的发展梗概(略)
§1-5 笛卡尔坐标系下的矢量、张 量基本知识
*
*
§1-2 基本假设和基本规律
假设3:小变形假设。物体在外因作用下,物体产生的变形与其本身几何尺寸相比很小。
假设4:应力与应变关系为线性。此假设适用于线弹性理论。
墒拐疙交峨扳令毯阻仙宛零盾蹿偏由净砒辈爱孵寨碧酣剥低麻针把雷体踏《弹塑性力学》第一章 绪论《弹塑性力学》第一章 绪论
*
*
§1-2 基本假设和基本规律
数学方法:精确解法(解析解)、近似解法、 数值解法。 实验方法:电测方法、光测方法等。
§1-4 弹性力学的发展梗概(略)
今奶椽四拌怪鳞蕉姜谷菠颁功怨宗萤驮眯澜欠绸张懒龚菇喜然烤鸯弗啡棵《弹塑性力学》第一章 绪论《弹塑性力学》第一章 绪论
*
*
§1-5 笛卡尔坐标系下的矢量、张 量基本知识
由 ij 定义及哑标、自由标定义,可得:
北驮藻稗热椿簇痔逛匪拎烧曲承倦彰砚滋尽孽揩轰俐碱失瓜轧搪疟贮市活《弹塑性力学》第一章 绪论《弹塑性力学》第一章 绪论
弹塑性力学_绪论
线性各向同性体弹性力学的发展时期:
•1862年,艾瑞(G.B.Airy)发表了 关于弹性力学的平面理论; •1881年,赫兹建立了接触应力理论; 19 世纪70年代,建立了各种能量原理, 并提出了这些原理的近似计算方法。
1948-1957年,钱伟长用摄动法求解了薄板的大挠度 问题;
钱学森
钱伟长
13
弹性力学分支及相关边缘学科形成、发展时期(续):
1954年,胡海昌建立了三类变量的广义势能原理和广义余 能原理; 1955年,鹫津久一郎也独立的导出了这一原 理,后来称胡海昌-鹫津久一郎变分原理。
弹性力学分支及相关边缘学科形成、发展时期(续):
2. 弹塑性力学的任务
根据对弹塑性体的实验观察结果寻求物体在弹塑性下的 变形规律,建立本构关系及有关基本理论。
建立求解固体的应力、应变和位移分布规律的基本方程 和理论; 给出初等理论无法求解的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对初 等理论可靠性与精确度的度量; 确定和充分发挥一般工程结构物的承载能力,提高经济 效益; 为进一步研究工程结构物的强度、振动、稳定性、断裂 等力学问题,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正应力分析方法
平面假定
物性关系 应变分布 应力分布 静力方程
观察变形(外表) 应变分布 应力表达式
变形假设(内部) 应力分布
变形
应力公式
横截面上的应力
平面假设 杆件的任意横截面在杆件受力变形后仍保持 为平面,且与轴线垂直。
变形特点
当外力沿着杆件的轴线作用时,其横截 面上只有轴力一个内力分量。与轴力相 对应,杆件横截面上将只有正应力。
弹塑性力学塑性力学绪论
• 弹性变形(biàn xíng) 恢
复,塑形变形(biàn xíng)
保留
e
p
b
C
B
s A’ p A
E
O
p e
f
F
ep
精品文档
• 从B点卸载到E点后, 再重新加拉应力(yìnglì) (称为正向加载), 这时应力(yìnglì)应变按 卸载曲线BE变化。
• 当应力达到卸载前的 B点应力,材料才最 新进入屈服。
精品文档
• 2、加、卸载判别(pànbié)准则
(1)拉伸(lā shēn)条件下:0
d • 给定(ɡěi dìnɡ)应力增量
加载 卸载
(2)压缩条件下: 0
f()0
d 0
d0
f()0
•
给定应力增量
d
加载 卸载
d 0 d 0
•
加卸载准则:
加载
卸载
f d 0 f d 0
精品文档
• 3、加载历史(lìshǐ)
• 5)任何状态(zhuàngtài)下的总应变可分解为弹性和塑形两 部分,且材料的弹性性质不因塑形变形而改变;
• 6)塑形变形时,体积不变(不可压缩),静水压力只产 生体积的弹性应变,不产生塑形应变;
精品文档
二、简化(jiǎnhuà)模型
1、理想(lǐxiǎng)弹塑性模型:无应变硬化效应
低碳钢(有屈服平台(píngtái)),低硬化率材料,可用理想弹 塑形模型
限, 材料为理想弹塑性, 所以有P1=P2 A, 那s么根据节点平衡条
件得到
P1 2P2,这P样
A p P / s1 2 4 6 9 m m 2
可见, 采用塑性极限设计可以节省材料30%.
【弹塑性力学】1 绪论ppt课件
弹塑性力学的基本假设
(1)物体是连续的,其应力、应变、位移都可用 连续函数表示。
(2)变形是微小的,忽略变形引起的几何变化。 即连续介质和小变形假设。
7
弹性和塑性变形的特点
弹性变形的特点: 应力-应变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且在许多情况下可以近似地按线性关系处理。 塑性变形的特点: 应力-应变关系不再一一对应, 且一般是非线性的
5
1.1 基本概念
弹塑性力学是固体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弹 性和弹塑性物体变形规律的一门科学。应用于机械、 土木、水利、冶金、采矿、建筑、造船、航空航天 等广泛的工程领域。
目的:(1)确定一般工程结构受外力作用时的弹 塑性变形与内力的分布规律;(2)确定一般工程 结构物的承载能力;(3)为进一步研究工程结构 物的振动、强度、稳定性等力学问题打下必要的理 论基础。
从1970年前后至今岩土本构模型的研究十分活跃, 建立的岩土本构模型也很多。
1982年Zienkiewicz提出广义塑性力学的概念,指出 岩土塑性力学是传统塑性力学的推广。
17
1.3 塑性力学的主要内容
(1)建立屈服条件。 对于给定的应力状态和加载历史,确定材料是否超出弹性界
限而进入塑性状态,即材料是否屈服 (2)判断加载、卸载。 加载和卸载中的应力应变规律不同,需要建立准则进行判断。 (3)描述加载(或变形)历史。 应变不仅取决应力状态,还取决于达到该状态的历史,在加
于第三类方程
14
1.2 弹塑性力学发展历史
1678年胡克(R. Hooke)提出弹性体的变形和 所受外力成正比的定律。
19世纪20年代,法国的纳维(C. I. M. H. Navier )、柯西(A. I. Cauchy)和圣维南(A. J. C. B. de Saint Venant)等建立了弹性理论
第一篇第一章弹塑性力学基础
E
s
ssign s
E
s
E
s
sign
s s
A m sign
E1
(4)在弹性区完全线弹性假设
-- 假定物体是,
a.完全弹性—外力取消,变形恢复,无残余 变形。 b.线性弹性—应力与应变成正比。 因此,即应力与应变关系可用胡克定律表示。 符合(1)-(4)假定的称为理想弹性体。
变形状态假定: (5)小变形假定--假定位移和形变为很小。
a.位移<<物体尺寸,
例:梁的挠度v<<梁高h.
弹性体--当可变形固体由于受外因而发生的 变形限制在弹性范围内时,相应的物体称为 弹性体。 弹性力学的研究对象是完全弹性体。 完全弹性—对应于一定的温度T,受载物体 的应力和应变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和时间t无关。
弹性力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各种形状的弹性 体,主要是板、壳、块体等非杆状结构,并 对杆状结构作进一步的分析。 1.1.3 塑性力学 塑形力学—研究物体在塑性状态的应力和应 变分布规律。 在塑性阶段,应力与应变不在具有一一对应 的全量关系,和加载路径有关,且呈现非线 性的关系。
第一节 弹性力学与塑性力学概述 第二节 弹塑性力学中的研究方法和任务 第三节 弹性力学与塑性力学中的基本假定 第四节 弹性与塑性力学的发展概况 第五节 基本概念 第六节 弹塑性力学的基础实验 第七节 变形体的本构模型
§1-1 弹性力学与塑性力学概述
1.1.1 弹性与塑性的概念 1、弹性--变形的可恢复性。 2、塑性--变形的不可恢复性。 1.1.2 弹性力学 弹性力学--研究弹性体由于受外力、边界约 束或温度改变等原因而发生的应力、形变和 位移。
然后在边界条件下求解上述方程,得 出应力、形变和位移。
弹性力学1-绪论
如:梁的弯曲问题
弹性力学结果
材料力学结果
当 l >> h 时,两者误差很小
如:变截面杆受拉伸
弹性力学以微元体为研 究对象,建立方程求解,得 到弹性体变形的一般规律。 所得结果更符合实际。
(3)数学理论基础 材力、结力 —— 常微分方程(4阶,一个变量)。 弹力 —— 偏微分方程(高阶,二、三个变量)。
弹性力学在各领域中的应用:
土木、机械、航天、航空、航海、矿业、水利等工程 领域的许多课题都须用弹性理论去求解。
海 沧 大 桥
高层建筑与大型桥梁
桥面结构
桥墩
桥面结构
缆索与立柱
美与力的雕塑
美与力的雕塑
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国家大剧院
3.5万平方米、45米高 、6750吨的巨型曲线壳体无 一根柱子支撑,全靠弧形钢梁承重 。
V 0
—— 体力分布集度 (矢量)
Z
V
F Xi Yj Zk
X、Y、Z为体力矢量在坐标轴上的投影 单位: N/m3
k
X
Y
kN/m3
量纲:[力][长度]-3
(1) F 是坐标的连续分布函数; x 说明:(2) F 的加载方式是任意的 (如:重力,磁场力、惯性力等) (3) X、Y、Z 的正负号由坐标方向确定。
学习要求: 1。写笔记 2。先读书,后做作业,按时交作业 步骤清晰,作图规范,书写工整,解答正确 3。课前要预习,上课要带书,讲授、自学和讨论 相结合 4。上课要集中精力,认真听,重点记
学习方法 1。弄清基本概念——思考再思考,观察生活实例 适当读参考书、开展相关讨论 2。注意知识发生过程——公式推导:基本假设 、 基本思路基本要点 3。认真完成作业——理解、体验,举一反三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养成写总结和体会的习惯 5。写小论文
弹塑性力学 第一章 绪论
σ
o
ε
1
3. 塑性力学与弹性力学的关联和区别: 密切性——弹性力学中的一些基本假设、应力应变分析、与 材料物理性质无关的基本概念、连续介质力学的宏观方法等 与塑性力学一致; 区别性——(A)应力应变关系,即本构关系:弹性力学有 广义胡克定律统一的应力应变关系,而塑性力学没有;(B) 与弹性力学不同,塑性力学的方程是非线性的,变形与加载 历程有关,数学求解更加困难。 4. 塑性力学所研究的问题: (1) 以试验观察所得结果为出发点,建立塑性状态下变形的基本
11
应用弹塑性力学
APPLIED ELASTO-PLASTICITY OF SOLIDS
强化阶段: 此阶段材料抵抗变形的能力有所增强。 如要增加应变,必须增大应力。 材料的强化 强度极限b —对应点G (拉伸强度), 最大名义应力。 强化阶段的卸载再加载规律: 若在强化阶段卸载,则卸载过程 - 关系为直线。 立即再加载时,-关系起初基本上 沿卸载直线上升直至当初卸载的荷载, 然后沿卸载前的曲线断裂—冷作硬化 现象。
松木顺纹拉伸、压缩和横纹压缩时的s —e 曲线 特点: a、顺纹拉伸强度很高,但受木节等缺 陷的影响波动; b、顺纹压缩强度稍低于顺纹拉伸强度, 但受木节等缺陷的影响小。 c、横纹压缩时可以比例极限作为其强 度指标。 d、横纹拉伸强度很低,工程中应避免 木材横纹受拉。 许用应力 [] 和弹性模量 E 均 应随应力方向与木纹方向倾角 不同而取不同数值。
p0.2
对应于p=0.2% 时的应力值
14
应用弹塑性力学
APPLIED ELASTO-PLASTICITY OF SOLIDS
1-弹塑性力学第一章 绪 论 弹塑性力学讲义 中文版 教学课件
1.1 研究内容
弹塑性力学是研究物体变形规律的一门学科, 是固体力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变形体受外界作用 (外载荷、边界强制位移、温度场等)时在变形体 内的反应(应力场、应变场、应变速度场等)。
与其它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 力学)的区别:研究方法、对象、结果的差异。弹 塑性力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体(而不是分离体)变形 体内部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而不是危险端面)。
第一章 绪 论 (Introduction)
第一章 绪 论 (Introduction)
1.4 基本假设
假设的目的:为了简化研究 ✓ 连续性假设(无间隙、无空洞、无堆积) ✓ 均质、各向同性假设 ✓ 弹、塑性体假设
弹性体——满足广义虎克定律; 塑性体——符合体积不可压缩规律
✓ 小变形假设(几何假设。弹性:整个变形体;塑性: 各个变形瞬时)
✓ 无初始应力作用假设
弹塑性力学-第1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1.1弹塑性力学的任务固体力学是研究固体材料及其构成的物体结构在外部干扰(载荷、温度交化等)下的力学响应的科学,按其研究对象区分为不同的学科分支。
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是固体力学的两个重要分支。
弹性力学是研究固体材料及由其构成的物体结构在弹性变形阶段的力学行为,包括在外部干扰下弹性物体的内力(应力)、变形(应变)和位移的分布,以及与之相关的原理、理论和方法;塑性力学则研究它们在塑性变形阶段的力学响应。
大多数材料都同时具有弹性和塑性性质,当外载较小时,材料呈现为弹性的或基本上是弹性的;当载荷渐增时,材料将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即材料的行为呈现为塑性的。
所谓弹性和塑性,只是材料力学性质的流变学分类法中两个典型性质或理想模型;同一种材料在不同条件下可以主要表现为弹性的或塑性的。
因此,所谓弹性材料或弹性物体是指在—定条件下主要呈现弹性性态的材料或物体。
塑性材料或塑性物体的含义与此相类。
如上所述。
大多数材料往往都同时具有弹性和塑性性质,特别是在塑性变形阶段,变形中既有可恢复的弹性变形,又有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因此有时又称为弹塑性材料。
本书主要介绍分析弹塑性材料和结构在外部干扰下力学响应的基本原理、理论和方法。
以及相应的“破坏”准则或失效难则。
以弹性分析为基础的结构设计是假定材料为理想弹性,相应于这种设计观点就以分析结果的实际适用范作为设计的失效准则,即认为应力(严柞地说是应力的某一函数值)到达一定限值(弹性界限),将进入塑性变形阶段时、材料将破坏。
结构中如果有一处或—部分材料“破坏”,则认为结构失效(丧失设计所规定的效用)。
由于一般的结构都处于非均匀受力状态,当高应力点或高应力区的材料到达弹性界限时,类他的大部分材料仍处于弹性界限之内;而实际材料在应力超过弹性界限以后并不实际发生破坏,仍具有一定的继续承受应力(载荷)的能力,只不过刚度相对地降低。
因此弹性设计方法不能充分发挥材料的潜力,导致材料的某种浪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1弹塑性力学的任务固体力学是研究固体材料及其构成的物体结构在外部干扰(载荷、温度交化等)下的力学响应的科学,按其研究对象区分为不同的学科分支。
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是固体力学的两个重要分支。
弹性力学是研究固体材料及由其构成的物体结构在弹性变形阶段的力学行为,包括在外部干扰下弹性物体的内力(应力)、变形(应变)和位移的分布,以及与之相关的原理、理论和方法;塑性力学则研究它们在塑性变形阶段的力学响应。
大多数材料都同时具有弹性和塑性性质,当外载较小时,材料呈现为弹性的或基本上是弹性的;当载荷渐增时,材料将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即材料的行为呈现为塑性的。
所谓弹性和塑性,只是材料力学性质的流变学分类法中两个典型性质或理想模型;同一种材料在不同条件下可以主要表现为弹性的或塑性的。
因此,所谓弹性材料或弹性物体是指在—定条件下主要呈现弹性性态的材料或物体。
塑性材料或塑性物体的含义与此相类。
如上所述。
大多数材料往往都同时具有弹性和塑性性质,特别是在塑性变形阶段,变形中既有可恢复的弹性变形,又有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因此有时又称为弹塑性材料。
本书主要介绍分析弹塑性材料和结构在外部干扰下力学响应的基本原理、理论和方法。
以及相应的“破坏”准则或失效难则。
以弹性分析为基础的结构设计是假定材料为理想弹性,相应于这种设计观点就以分析结果的实际适用范作为设计的失效准则,即认为应力(严柞地说是应力的某一函数值)到达一定限值(弹性界限),将进入塑性变形阶段时、材料将破坏。
结构中如果有一处或—部分材料“破坏”,则认为结构失效(丧失设计所规定的效用)。
由于一般的结构都处于非均匀受力状态,当高应力点或高应力区的材料到达弹性界限时,类他的大部分材料仍处于弹性界限之内;而实际材料在应力超过弹性界限以后并不实际发生破坏,仍具有一定的继续承受应力(载荷)的能力,只不过刚度相对地降低。
因此弹性设计方法不能充分发挥材料的潜力,导致材料的某种浪费。
实际上、当结构内的局部材料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在继续增加外载荷时,结构的内力(应力)分布规律与弹性阶段不同,即所谓内力(应力)重分布,这种重分布总的是使内力(应力)分布更趋均匀,使原来处于低应力区的材料承受更大的应力,从而更好地发挥材料的潜力,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
显然,以塑性分析为基础的设计比弹性设计更为优越。
但是,塑性设计允许结构有更大约变形,以及完全卸载后结构将存在残余变形。
因此,对于刚度要求较高及不允许出现残余变形的场合、这种设计方法不适用。
另外.在有些问题(如金属压延成型工艺)中,需要利用全局的塑性;在有些问题(如集中力作用点附近及裂纹尖端附近的应力场问题)中,如果不考虑材料的塑性,就从本质上得不到切合实际的结果。
综上所述可见。
弹塑性力学是近代工程技术所必需的基础技术学科。
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在研究的基本内容及方法上有某些相同之处。
例如.它们都是研究结构(构件)在外部干扰下的力学响应。
具体地说、是研究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有时统称为强度问题)。
以及结构的“破坏”准则或失效准则。
在方法上都是在一定的边界条件(或再加上初始条件)下求解三类基本方程:平衡(运动)方程、几何方程和本构(物理)方程。
同时.都是以实验结果为依据,所得结果由实验来检验等。
但是,由于材料力学(严格地说,是一般材料力学教材和课程)研究的对象主要限于细长体,即杆件,从而在三类基本方程之外,还根据实验观察引入了几何性的假设,即平面假设。
这实际上是对应变沿杆件横截面的分布规律作了近似的(线性的)假设,从而大大简化了计算,使得用初等方法就可获得解答。
弹塑性力学一般地不需引入这类假设,从而可以获得更为精确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扩大了研究对象的范围,它可包括各种实体结构(如挡土墙、堤等)、深梁、非圆截面杆的扭转、孔边应力集中,以及板壳等材料力学初等理沦所不能解决的力学问题。
当然。
在弹塑性理论中,有时也引入某些几何性的假设,如薄板、薄壳变形中的直法线假设等;又如在处理边界条件中同样要应用圣维南(saint-venat)原理等,以便既使求解成为可能或得到一定程度的简化,又能获得足够精确的结果。
作为一门课程,弹塑性力学以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高等数学、数理方程等课程为基础,较系统地介绍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板壳理论、断裂力学、连续介质力学、实验应力分析、有限元法等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无疑、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建筑结构专业学生的培养中、无疑这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1.2力学模型在弹塑性力学的研究中,如同在所有科学研究中一样,都要对研究对象进行模拟,建立相应的力学模型(科学模型)。
“模型”是“原型”的近似描述或表示。
建立模型的原则,一是科学性--尽可能地近似表示原型;二是实用性--能方便地应用。
显然,一种科学(力学)模型的建立,要受到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
总的来说,力学模型大致有三个层次:材料构造模型、材料力学性质模型,以及结构计算模型。
第一类模型属基本的,它们属于科学假设范畴。
因此,往往以“假设”的形式比现。
“模型”有时还与一种理论相对应;因而在有些情况下,‘模型”、“假设”和“理论”可以是等义的。
1.2.1材料构造模型(1)连续性假设假定固体材料是连续介质,即组成物体的质点之间不存在任何间隙,连续紧密地分布于物体所占的整个空间。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一些物理量如应力,应变和位移等可以表示为坐标的连续函数,从而在作数学推导时可方便地运用连续和极限的概念,事实上,一切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都不可能符合这个假设。
我们可以想象,微粒尺寸及各微粒之间的距离远比物体的几何尺寸小时,运用这个假设不会引起显著的误差。
(2)均匀及各向同性假设假设物体由同一类型的均匀材料组成,则物体内各点与各方向上的物理性质相同(各向同性);物体各部分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不会随坐标的改变而变化(均匀性)。
2.2 材料力学性质模型(1)弹性材料弹性材料是对实际固体材料的一种抽象,它构成一个近似于真实材料的理想模型。
弹性材料的特征是:物体在变形过程中,对应于一定的温度,应力与应变之间呈一一对应的关系,它和载荷的持续时间及变形历史无关;卸载后,类变形可以完全恢复。
在变形过程中,应力与应变之司呈线性关系,即服从胡克(Hooke R)规律的弹性材料称为线性弹性材料;而某些金属和塑料等,其应力与应变之间呈非线性性质,称为非线性弹性材料。
材料弹性规律的应用,就成为弹性力学区别于其它固体力学分支学科的本质特征。
(2)塑性材料塑性材料也是固体材料约一种理想模型。
塑性材料的特征是:在变形过程中,应力和应变不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应变的大小与加载的历史有关,但与时间无关;卸载过程中,应力与应变之间按材料固有的弹性规律变化,完全卸载后,物体保持一定的永久变形、或称残余变形。
部分变形的不可恢复性是塑性材料的基本特征。
(3)粘性材料当材料的力学性质具有时间效应,即材料的力学性质与载荷的持续时间和加载速率相关时,称为粘性材料。
实际材料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粘性性质,只不过有时可以略去不计。
1.2.3 结构计算模型(1)小变形假设假定物体在外部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位移远小于物体原来的尺寸。
应用该假设,可使计算模型大力简化。
例如,在研究物体的平衡时,可不考虑由于变形所引起的物体尺寸位置的变化,在建立几何方程和物理方程时,可以略天其中的二次及更高次项,使得到的基本方程是线性偏微分方程组。
与之相对应的是大变形情况,这时必须考虑几何关系中的二阶或高阶非线性项,导致变形与载荷之间为非线性关系,得到的基本方程是更难求解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
(2)无初应力假设假定物体原来是处于一种无应力的自然状态。
即在外力作用以前,物体内各点应力均为零。
分析计算是从这种状态出发的。
x(3)载荷分类作用于物体的外力可以分为体 积力和表面力,两F ∆者分别简称为体力和面力。
所谓体力是分布在物体体积内的 3x 力。
例如重力和惯性力,物体内各点所受的体力一般是不同的。
为了表明 物体内某一点A 所受体力的大小和方 图 体力示意图 问,在这—点取物体的一小微元体V ∆,它包含A 点 (图1.1)。
设作用于V ∆的体力为F ∆,则体力的平均集度为F ∆/V ∆。
如果把所取的这一小部分物体V ∆不断减小,则F ∆和F ∆/V ∆都将不断地改变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现在,假定体力为连续分布,则V ∆无限减小而趋于A 点.则F ∆/V ∆将趋于—定的极限f 。
即 f VF V =∆∆→∆0lim 这个极限矢量f 就是该物体在A 点所受体力的集度。
由于V ∆是标量,所以f 的方问就是F ∆的极限方向。
矢量f 在坐标轴)3,2,1(=i x i 上的投影i X 称为该物体在A 点的体力分量,以沿坐标轴正方向时为正,它们的因次是[力][长度]3。
所谓面力是分布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如风力、流体压力、两固体间的接触力等。
物体上各点所受的面力一般也是不同的。
为了表明物体表面上一点B 所受面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仿照对体力的讨论,得出当作用于S ∆面积上的面力为P ∆,而面力的平均集度为S P ∆∆/,微小面S ∆无限缩小而趋于点B 时的极限矢量p ,即 p SP s =∆∆→∆0lim 矢量p 在坐标轴i x 上的投影-i X 称为B 点的面力分量,以沿坐标轴正方向时为正,它们的因次是[力][长度]2。
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都占有一定的面积,当作用面很小或呈狭长形时,可分别理想化为集中力或线分布力。
本节所述材料构造模型、结构计算模型是本书讨论问题的共同基础;而材料力学性质模型的选取,则需根据材料本身的力学性质、工作环境及限定的研究范围来确定。
弹性、塑性和粘性只是材料的三种基本理想性质,在一定条件下可近似地反映材料在一个方面的力学行为。
因而.它们是材料力学性质的理想模型。
大多数材料的力学性质在一定条件下可采用上述三种模型之一或其组合加以近似描述。
由于弹塑性力学问题的复杂性.还有一些针对具体问题所作的假设,将在以后各章节中给出.1.3 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试验固体材料在受力后产生变形,从变形开始到破坏一般要经历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这两个阶段。
根据材料力学性质的不同,有的弹性阶段较明显,而塑性阶段很不明显。
象铸铁等脆性材料,往往经历弹性阶段后就破坏。
有的则弹性阶段很不明显,从开始变形就伴随着塑性变形,弹塑性变形总是耦联产生,象混凝土材料就是这样。
而大部分固体材料都呈现出明显的弹性变形阶段和塑性变形阶段。
今后我们主要是讨论这种有弹性与塑性变形阶段的固体材料,并统称为弹塑性材料。
(一)应力府变曲线应力班变曲线可以通过单向拉伸(或压缩)、薄壁管扭转实验得到,这是弹塑性理论最基本的实验资料之—,由于纯扭转试验所得的曲线几乎与拉伸图完全相似,因此只介绍单向拉伸(或压缩)的某些实验结论:1. 塑性变形的分类一般的金属材料可根据其塑性性能的不同分图 退火软纲拉伸试验图成两类,一类是具有明显的屈服流动阶段,有的材料流动阶段很长,往往变形可以达到1%,例如低碳钢、铸钢、某些合金钢等,通常把初始屈服时的应力作为屈服极限,用s σ表示,又如退火软钢及某些铝合金有上、下屈服点时,上屈服点一般不稳定,对实验条件很敏感,采用下屈服点C 为s 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