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中常见的借景手法

合集下载

浅谈园林建筑中借景的运用

浅谈园林建筑中借景的运用

浅谈园林建筑中借景的运用XX(XX学院,重庆400715)摘要:简单介绍了借景的定义、特点和应用,分别阐述了远借,邻借,仰借,俯借等不同的直接借景方法的具体应用及效果,并对借景典型例子大观园作了具体说明,以期引导今后“借景”手法继续在园林及建筑设计中的合理应用,从而创造理想的效果。

希望在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能更深入的理解我国园林的造园精髓,并有效地运用于现代园林的营造之中。

关键词:借景;园林景观;作用;大观园1 引言在绝大多数园林作品中,景观是需要去创造的,尤其在现代园林绿地中更是不乏这样的景观,造景就成为园林景观存在的主要手段了。

造景可以是主景也可以是配景;可以是规则式的,也可以是自然式的,还可以是混合式的。

不论创造的是哪一种形式的园林景观,都需要一定的布局章法和规律去遵循,那么这些景观在创造的时候又需要用哪些手法或手段去实现呢?根据不同的景观需求可以采取相应的造景手法,比如,对景、障景、隔景、框景、漏景、添景、夹景以及借景。

借景、对景、分景是园林组景手法中较为常用的三种,尤其是借景,《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1】。

2 借景简述中国古代早就运用借景的手法。

唐代所建的滕王阁,借赣江之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岳阳楼近借洞庭湖水,远借君山,构成气象万千的山水画面。

杭州西湖,在“明湖一碧,青山四围,六桥锁烟水”的较大境域中,“西湖十景”互借,各个“景”又自成一体,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借景”作为一种理论概念提出来,则始见于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一书。

计成在“兴造论”里提出了“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泉流石注,互相借资”;“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等基本原则【1】。

2.1 借景的概念计成在《园冶.兴造论》中写到“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因者就地审势,就是说园林造景要善于因地制宜的借用别的景物,使之成为园林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要借的巧妙,借的合体、适宜,天衣无缝,不露人工痕迹,和园内景物、空间环境和谐统一、融为一体【2,3】。

浅谈何园景观设计中的借景手法

浅谈何园景观设计中的借景手法

1 4 0 0 0多平方米 , 而建筑 总面积就 占全 园面积 的 5 0 %, 这样
的建筑密度对于园林来说是很大的 , 但置身 园中游览时 , 非
但不觉拥挤 , 反倒处处觉得疏密有致 、 层次分明 、 小 中见大 。
这一切 , 笔者认为跟造园者运用 的借景手法不可分 。
何 园在 建 筑 布局 上 分 为 园 居 ( 玉 绣 楼 为 核 心 的 主人 起
居 空间 ) 、 小 花 园( 片石 山房 ) 、 大 花园三 部分 , 其 中大花 园 又分为东 园和西 园。现逐步分析造园者是如何将这几部分 中西合璧 、 独立成章却又环环 相扣 的。
( 一) 直接 借 景
1 . 从何园南大 门入园 , 第一眼看到 的是与归堂 , 它是何 园的主堂正厅 , 也是 园主人接 待宾客 的主要场所 。这座楠 木厅融人 了西方建筑理念和表现手 法 , 高 大的梁柱构架搭 配 了 四周 的玻璃墙 面 ,改变 了 以往 中式厅 堂 的古 板与沉
华丽 、 敞亮明快( 见图 I o
泊东吴万里 船” , 诗 中的西岭 雪和东吴船也 同是借 景 , 这些
都说 明借 景能扩大空 间感 , 丰富远 景 , 增加 变化 , 且不 费分
文 。阁
可见借 景手法在造 园中的重要性 , 本文就浅谈何 园是 如何将借景这一手法 出神入化 的运用在造 园中。借景因距
明代计 成 在《 园 冶》 中指 出 : “ 园林 巧于 因借 , 精在 体
宜 。借 者园虽别 内外 , 得景则无 拘远 近 , 晴峦耸 秀 , 绀 宇凌
空, 极 目所至 , 俗则屏 之 , 嘉则收之” 。所 以计成视“ 借景 ” 为 “ 林园之最重要 者” ; 明末清初 的李 渔也主张 : “ 取景在 借” ; 陶渊明 : “ 采菊东篱下 , 悠然 见南 山” 的诗句流传 千古 , 这南

中国古典园林常用的构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常用的构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常用的构景手法抑景中国传统艺术历來讲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欲扬先抑”、“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乂一村”,采取抑景的办法,才能使园林显得有艺术魅力。

如园林处常迎门挡以假山,这种处理叫做山抑。

添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口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 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

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來。

夹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口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它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來, 使甲风景点更显得有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手法即为夹景。

如在颐和园后山的苏州河中划船, 远方的苏州桥主景,为两岸起伏的土山和美丽的林带所夹峙,构成了明媚动人的景色。

对景在园林中,或登上亭、台、楼、阁、榭,可观赏堂、山、桥、树木……或在堂、桥、廊等处可观赏亭、台、楼、阁、榭,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叫对景。

框景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洞,或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这便是框景。

漏景园林的围墙上,或走廊单廊或复廊一侧或两侧的墙上,常常设以漏窗,或雕以带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儿何图形,或雕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葡萄、石榴、老梅、修竹等植物,或雕以鹿、鹤、兔等动物,透过漏窗的窗隙,可见园外或院外的美景,这叫做漏景。

借景大至皇家园林,小至私家园林,空间都是有限的。

在横向或纵向上让游人扩展视觉和联想,才可以小见大,最重要的办法便是借景。

所以计成在《园冶》中指出,“园林巧于因借”。

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之分。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中国古典园林常见的造景类型可归纳为借景、对景、框景、漏景、障景等等。

借景是将园外景象引入并与园内景象相叠合的造园手法,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造园手法之一,这种手法可弥补空间尺度小且耗费财力的不足。

典型的借景佳例,如颐和园昆明湖远借西山、玉泉山,拙政园远借北寺塔,沧浪苍邻借葑溪水等等。

对景是主客体之间通过轴线确定视线关系的造园手法,由于视线的固定,视觉观赏远不如借景来得自由。

对景有很强的制约性,易于产生秩序、严肃和崇高的感觉,因此常用于纪念性或大型公共建筑,并与夹景、框景相结合,形成肃穆、庄严的景观。

框景是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结构,并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

框景对游人有极大的吸引力,易于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是框景效应的最佳写照。

漏景又称泄景,一般指透过虚隔物而看到的景象。

虚隔物包括花窗、栅栏和隔扇等。

景物的漏透一方面易于勾起游人寻幽探景的兴致与愿望,别一方面透漏的景致本身又有一种迷蒙虚幻之美。

利用漏景来促成空间的空灵与渗透是中国造园的重要手法之一。

障景是在游路或观赏景点上设置山石、照壁和花木等,挡住视线,从而引导游人改变游览方向的造景手法。

障景使园林增添“藏”的韵味,也是造成抑扬掩映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为历代园林所广泛应用。

园林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

同一景色画家可用不同笔法表现之,摄影师可从不同角度拍摄之,同一园林也可用不同构思设计。

几百座江南庭园千变万化,各有所妙。

故园林造景有独特的立意,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就可称为佳作。

每个庭园造景时,不可忽视动观和静观的景色,通常狭小的庭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

遵循"小中见大"的原理,创造出"有限中见无限"的美景,更重视障景、框景、借景等手法的应用。

在相对较大的园林中,应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更应注重空间的分割,通过对景,夹景、添景等各种形式,造成或开郎,或收敛,或幽深,或明畅的空间,使景色更为丰富。

借景的五种方法

借景的五种方法

借景的五种方法
借景是一种古老的园林设计技巧,它可以将自然景观与建筑物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在园林设计中,有许多种借景的方法,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其中的五种。

第一种方法是“借远山”。

这种方法是将远处的山峰或山脉作为背景,与建筑物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壮观的景象。

在园林设计中,可以通过调整建筑物的位置和高度,来达到最佳的借景效果。

第二种方法是“借水”。

水是园林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可以为建筑物增添一份清新和灵动。

在借景中,可以利用水面反射建筑物的形象,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第三种方法是“借树”。

树木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它们可以为建筑物提供一种自然的背景。

在借景中,可以利用树木的高度和形状,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景象。

第四种方法是“借云”。

云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美丽的景象,它可以为建筑物增添一份神秘和浪漫。

在借景中,可以利用云的形状和颜色,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第五种方法是“借花”。

花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它们可以为建筑物增添一份色彩和生机。

在借景中,可以利用花的颜色和形状,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借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园林设计技巧,它可以为建筑物增添一份自然和美感。

在园林设计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不同的借景方法,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美丽。

由文人画边界看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借景设计

由文人画边界看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借景设计

由文人画边界看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借景设计借景,是中国传统空间设计的常用手法。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众多具有传统韵味建筑设计的重要案例之一。

在本文中,作者将以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边界”为中介,重点探讨借景手法是如何在象山校区的设计中得到实现,并进一步探讨其对建筑空间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边界借景象山校区传统韵味空间引子对王澍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产生兴趣,肇始于2005年在《时代建筑》上读到的他的文章《那一天》。

能在满载理论与术语的专业杂志上读到这样一片至情至性而又不乏理性的文字,确实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从那时起,我便将王澍划归为具有鲜明文人气质的建筑师一类。

后来又知道了他深谙中国传统书画艺术。

我想,从传统书画艺术入手应该是解读其建筑设计的一条捷径吧。

一关于文人画的“边界”文人画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独特遗产。

它上承画家多彩纷呈的内心世界,下接具体而微的形态结构。

对建筑学来说,可资借为探讨中国传统空间观的理想文本。

在本文中,笔者仅讨论文人画中的“边界”。

所谓“边界”,就是画家所能感受到的世界范围在纸面上的反应。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说到的类似的名词是“取景框”。

不同的是,后者囿于物理极限,无法任由感性世界恣意流淌,且往往会“框”死边界的形状,也变削弱了边界对于内容的影响。

文人画中的“边界”问题,在建筑学领域业有人进行过研究,典型的如北京大学王欣的硕士论文《山水画与篆刻的边界问题对园林中墙垣与建筑关系的设计启示》。

在论文中,作者将边界与表达对象的关系分为三类:1.对象对边界的漠视是指山水画中“对象与边界的关系比较拘谨,边界的作用并不明显,或者作为静态的‘画框’,或者作为取景的‘裁切线’”。

[ 王欣,《山水画与篆刻的边界问题对园林中墙垣与建筑关系的设计启示》,P14,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同时在构图中,画面还隐藏着一条“中心法线”,“画面空间力图保持一个均衡稳定的关系,维持中规中矩的经典场景”。

借景手法案例

借景手法案例

借景手法案例
借景是一种古老的园林艺术技巧。

它将室外景观和室内空间完美
地结合在一起,使室内空间的美与室外自然景色相得益彰。

下面我们
来看一些借景手法案例。

1. 池塘借景
将水池与周围的景色融为一体,在室内便可欣赏自然美景。

例如,将室内的鱼池同园中的池塘相连,让人们在室内观看池中的鱼儿在室
外的庭院中嬉戏玩耍,别有一番情趣。

2. 山峦借景
山水是中国园林的重要元素之一。

将室内窗户设计成一幅山水画,透过窗户可以看到真实的山脉,人们可以在室内欣赏到美妙的山水画面。

3. 花园借景
花园是园林中最常见的元素之一。

将室外的花园设计得十分具有
生气,或者挖掘室外的花园美丽元素,将其中的花草树木搬进室内,
使得室内空间也与元素相连,让人们能够真正享受到园林的美好。

4. 户外生态园林借景
不仅仅是室内空间可以借景,户外的景观园林也一样适用。

在离
家不远的地方,建立一个生态园林花园,让人们走出家门,坐在户外
赏景,与自然融为一体,欣赏园林美景,放松身心。

总之,借景技术是园林设计和装修的重要手段。

它能够使室内空
间与室外的景色完美融合,使人们在欣赏美景中放松身心,精神愉悦。

了解借景手法,对于园林设计和装修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

中国古典园林的手法_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手法_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手法_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中国早在步入春秋战国时代,就进入和亲协调的阶段,所以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法来表现自然,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中国古典园林的手法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古典园林的手法(一)抑景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欲扬先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取抑景的办法,才能使园林显得有艺术滋力。

如园林入口处常迎门挡以假山,这种处理叫做山抑。

(二)添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

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三)夹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它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使甲风景点更显得有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手法即为夹景。

如在颐和园后山的苏州河中划船,远方的苏州桥主景,为两岸起伏的土山和美丽的林带所夹峙,构成了明媚动人的景色。

(四)对景在园林中,或登上亭、台、楼、阁、谢,可观赏堂、山、桥、树木…… 或在堂桥廊等处可观赏亭、台、楼、阁、檄,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叫对景。

(五)框景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洞,或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这便是框景。

(六)漏景园林的围墙上,或走廊(单廊或复廊)一侧或两侧的墙上,常常设以漏窗,或雕以带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几何图形,或雕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葡萄、石榴、老梅、修竹等植物,或雕以鹿、鹤、兔等动物,透过漏窗的窗隙,可见园外或院外的美景,这叫做漏景。

中国古典园林9种构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9种构景手法

1、中国古典园林9种构景手法:抑景、透镜、添景、灭景、对景、障景、框景、漏景、借

抑景:先藏后露欲扬先抑透镜:开辟新的透镜线障景:移步异景一步一景
夹景:将左右两侧以树丛树干添景:为求得层次在缺之前背景时在景物之前增加建筑小景框景:利用门框窗框树框等摄取空间的优美景色
2、发展的五个时期: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成熟后期
3、我国的四大园林:拙政园、留园、避暑山庄、颐和园
4、园林按隶属关系分为几类:寺观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
5、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本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结合、浓郁的诗情画意、
深邃高雅的意境
6、园林建筑集中分布地区: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一带,洛阳、开封;杭州及钱塘江三角洲;
南京、扬州、苏州及其附近各城市;北京、承德以及岭南一带
7、园林建筑三个层次:近景、中景、背景
8、计程《园冶》内容:其中园说又分为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
掇山、选石、借景10篇。

中国古典园林的手法_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手法_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手法_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中国早在步入春秋战国时代,就进入和亲协调的阶段,所以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法来表现自然,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中国古典园林的手法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古典园林的手法(一)抑景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欲扬先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取抑景的办法,才能使园林显得有艺术滋力。

如园林入口处常迎门挡以假山,这种处理叫做山抑。

(二)添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

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三)夹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它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使甲风景点更显得有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手法即为夹景。

如在颐和园后山的苏州河中划船,远方的苏州桥主景,为两岸起伏的土山和美丽的林带所夹峙,构成了明媚动人的景色。

(四)对景在园林中,或登上亭、台、楼、阁、谢,可观赏堂、山、桥、树木…… 或在堂桥廊等处可观赏亭、台、楼、阁、檄,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叫对景。

(五)框景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洞,或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这便是框景。

(六)漏景园林的围墙上,或走廊(单廊或复廊)一侧或两侧的墙上,常常设以漏窗,或雕以带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几何图形,或雕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葡萄、石榴、老梅、修竹等植物,或雕以鹿、鹤、兔等动物,透过漏窗的窗隙,可见园外或院外的美景,这叫做漏景。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 借景 名景移植 二、添景 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

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三、夹景 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它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使甲风景点更显得有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手法即为夹景。

如在颐和园后山的苏州河中划船,远方的苏州桥主景,为两岸起伏的土山和美丽的林带所夹峙,构成了明媚动人的景色。

 七、借景 。

颐和园成功地运用了"抑景"和"借景"的手法,以园外数十里西山群峰为北京,把玉泉山上的宝塔纳入全园画面之中,从园中西眺,人们会更感到山外有山,景外有景。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 小中见大” 艺术手法与园林意境的表达我国是世界上造园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它具有三千年余年的历史。

在世界园林史上,我国的园林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独树一帜,久负盛名,被誉为“ 世界园林之母” 。

中国园林艺术自商周发其端,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开拓与突飞猛进,到宋代辉煌地走向成熟。

而此时,在诗歌领域,也正是文人词发展的巅峰时期。

吟咏宋词,我们蓦然发现,园林情调充溢其间,如珠玉般的词作营造着婉约幽深的园林意境,两种古典艺术形式的交融互渗,开创出一番全新的审美境域。

“ 小中见大” 的创作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十分广泛,在绘画方面,“ 咫尺有千里之势” ;在诗词方面,“ 五绝只字,最为难之,必言短而意长而声不足,方为佳矣。

” 园林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空间。

颐和园借景手法

颐和园借景手法

颐和园借景手法
颐和园是中国著名的皇家园林,以其独特的山水风景和借景手法而闻名于世。

这里介绍一下颐和园中的借景手法。

1. 瓮山借景:位于颐和园北部的瓮山,是园中最高的山峰,也是借景的主要对象之一。

从山石上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湖泊和景色,营造出一种自然的美感。

2. 西山借景:颐和园的西部是西山,这里的山峦起伏,形成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颐和园在设计中融入了西山的山峦,使整个园林与自然山水相互辉映,共同构成美丽的景观。

3. 万寿山借景:颐和园的南部是万寿山,也是园中另一个主要的借景对象。

园内的佛香阁、维恩楼等建筑都以万寿山作为背景,与山水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4. 昆明湖借景:位于颐和园中央的昆明湖是一个人工湖泊,它借鉴了西湖的特点,使整个园林更富有水乡特色。

湖水倒映着周围的山峦和建筑,增添了园林的景致。

5. 还山还水手法:颐和园的设计师采用了还山还水的手法,在园林中修筑了一条人工河流,将周边的山峦和湖泊与园中的建筑物相连,使整个景观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通过这些借景手法,颐和园创造了一种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景观,使整个园林充满了生机和韵味。

这也是中国园林设计中常见的一种手法,旨在营造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景观。

避暑山庄借景手法的运用

避暑山庄借景手法的运用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9年增刊避暑山庄借景手法的运用王建中借景是我国古典园林空间构图特有的手法。

避暑山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其设计者深得我国古典园林借景之玄妙,精于利用地形、水位,可达到相宜的景式。

巧于借景,创造出了互为补益,相得益彰的许多景点,使“相地”和“借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避暑山庄全园建筑的安排,或取其宽阔,或取其幽静,或取其水面,或取其山巅,做到了宜亭斯亭,宜榭斯榭。

一水一山、一石一木、一亭一台,都表现了灵活的借景手法和丰富多彩的内容,成为我国古典园林的典范。

“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极目所至,俗则摒之,嘉则收之。

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

”借景在山庄建筑中的运用,已经是造诣很深,匠心独运。

有远借、邻借、俯借、仰借、应时而借等多种手法。

远借是借园外远处的风光美景,邻借是园内互相对应,相互借景;俯借是亭上观鱼,静赏湖水倒影;仰借指蓝天、白云、日月繁星、飞鸟翔空等;应时而借是一日之间的阴晴、晨曦、夕阳和一年四季的景色。

借景园外,是避暑山庄一种常用的手法,高原极望,远岫环屏。

山庄周围层峦环抱,奇峰怪石众多。

如磬锤峰、蛤蟆石、僧冠帽、天桥山、金山、黑山等都是园外借景的素材。

造园者运用了借景最有利的手法,因高借远。

这是造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山庄山区位于山顶几个制高点上的山亭正是这种因高借远的体现。

锤锋落照亭,是欣赏夕阳西下,湖水倒映锤峰的独特景色;北枕双峰亭,是眺望山庄北面的金山和黑山的最佳点;南山积雪亭,是眺望十里外僧冠帽一带积雪的去处;四面云山亭,可环眺四周群峰白云浮动、山涛如海的气势;乐成阁,可登阁眺望庄田秋收景观;绮望楼,可观赏熙熙嚷嚷闹市,万家灯火的景色;秀起堂,开窗可望广仁岭一带的景色;上帝阁是湖区制高点,东望磬锤耸立,西侧山亭若隐若现,云岗缭绕;高达67米的六合塔,在平原万绿丛中,脱颖而出,直插云霄,既渲染了山庄的平淡气氛,又可眺望园外风景,每攀一层,都会出现不同的借景效果,当登上九天香界时,仰望苍穹,大地园田,远山近水,庙宇辉煌,历历在目。

以下哪些是借景的方法

以下哪些是借景的方法

以下哪些是借景的方法
1. 远借:将远处的景物引入视线,如用冬天的雪景借景,在构图和意境上进行综合考虑。

2. 邻借:邻近的景物引入,常用于中国园林的对景安排。

3. 仰借:将上方的景物引入,比如通过门洞、窗洞或建筑的间隙把对景框起来。

4. 俯借:将下方的景物引入,比如通过建筑的间隙把对景框起来。

5. 应时而借:在不同的季节或时间点引入不同的景物,如庭院借景中借形、借声、借色、借香、借光、借影等手法。

6. 人工借景:适当设置人工景物,如CBD高尔夫别墅花园通过运用借景手法,将园外的景物引入园内,增加视觉空间和诗意气息。

对景、借景、框景的组景手法

对景、借景、框景的组景手法

对景、借景、框景的组景‎手法组景手法,古人总结组‎景有18种‎方法,即:对景、借景、夹景、框景、隔景、障景、泄景、引景、分景、藏景、露景、影景、朦景、色景、香景、景眼、题景、天景。

由于篇幅,在此不一一‎分析,只就其中的‎对景、借景、框景等几种‎手法作一些‎分析。

对景所谓“对”,就是相对之‎意。

我把你作为‎景,你也把我作‎为景。

这种景在园林中很多,但要做好这‎种景也不易‎。

景贵自然,这里的自然‎是多义的,自然也与距‎离有关,在某种距离‎上,景观似会觉得不‎自在。

景如人,若是两个相‎互不认识的‎人,距离不到2‎米相对而立‎,就会觉得很‎别扭。

景也一样,若一个小院‎两边相对观‎之,也有这种不‎愉快的感觉‎,这就叫“硬对景”。

如果景不能‎扩大,是否有某种‎手法可以弥‎补这种缺陷‎呢?当然有的。

试看苏州留‎园中的石林‎小院,院北是揖峰‎轩,院南是石林‎小屋(半亭),两者相对而‎观,相距只有1‎0米,但觉得无别‎扭之感。

为什么?正是因为园‎中有数立峰‎,因此相互对‎视,景时隐时现‎,较为含蓄。

北京故宫中‎的乾隆花园‎,其中古华轩‎与遂初堂之‎间的小院中‎,也立石,是同样手法‎,据说这个花‎园是乾隆皇‎帝之手笔,他酷爱江南‎园林,所以手法如‎一。

苏州怡园的‎藕香榭向北‎望,隔池是假山‎林丛,山上一个亭‎,即“小沧浪”点缀其间,形成以自然‎为主的景观‎,可谓美不胜‎收;反之,人在亭中观‎藕香榭,也甚观止,而且一仰一‎俯,更见造园者‎之匠心了。

杭州孤山之‎西的西泠印‎社,山上有一块‎不规则形的‎空地,四周有建筑:汉三老石室‎、观乐楼、华严经塔、题襟馆、四照阁等,空地之北有‎石池。

这里有好多‎对景关系,景景不同,妙趣无穷。

由于中部南‎北之间空间‎较狭,于是南部不‎设物,一可观山下‎景,二也避免了‎视距短“硬对景”。

借景对景是‎相对为景;借景则只借‎不对。

无锡寄畅园‎,人在环翠楼‎前南望,可以见到树‎丛背后的锡‎山和山上的‎龙光塔。

建筑中常见及借景手法

建筑中常见及借景手法

建筑中常见及借景手法建筑中常见的借景手法参观苏州博物馆。

从观前街往北走大约3里地,就是苏州博物馆,附近还有拙政园、狮子林、太平天国时期的忠王府。

2006年10月,由国际著名的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新馆落成,至今年恰恰是一周年。

贝聿铭祖藉苏州,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艺术家之一。

他在世界各地的建筑作品有70余项,获各类奖项50余次。

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茨克奖”。

苏州博物馆选址在拙政园、狮子林一带,设计理念体现了“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则,它既有苏州园林传统建筑特色,又有现代艺术风格的几何造型,结构精巧,设施先进,功能完善。

新博物馆包括修葺一新的太平天国忠王府,它和毗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园林形成了一条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走廊。

新馆高16米,没有超过周边古建筑的最高点,正门对面的步行街两侧是沿街古建筑,有书画店,工艺品店,茶楼、咖啡馆、小吃店等。

新馆的色调以粉墙黛瓦为基本元素,布局错落别致,使用了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雨天时石材则变成黑色,黑白相间,清新雅洁。

在构造上采用了玻璃,开放式钢结构,因此,室内借到大片的自然光线。

加上池塘,假山、小桥、亭台、竹林组成的创意山水园和传统园林的有机结合,创造性地延续了一代名园拙政园。

参观苏州博物馆先目睹了贝聿铭大师给家乡的礼物,一个85岁高龄的老人,退休12年之后,又给家乡做封笔之杰作,直到90岁才见到作品,中西合璧如此美妙,真不愧为建筑大师!博物馆分几个系列展品: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还有特展厅和现代艺术展厅,由于博物馆不大,所以,展品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精品,博物馆的镇馆宝物有二个,一个是“五代秘色瓷莲花碗”,1956年在虎丘山的云岩寺塔中发现。

莲花是中国文人士大夫歌咏的主题之一,也是佛教崇尚的艺术象征,因此,这个莲花碗无论艺术造型还是艺术价值都无与伦比。

五代时期钱氏割据吴越之地,控制了越窑工场,命令这些瓷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老百姓不得使用,所以叫“秘瓷”,也有人说,所谓秘色就是当时人们对青瓷的统称。

名词解释借景

名词解释借景

名词解释借景:
借景:古典园林建筑中常用的一种构景手段,它涉及将园外的美好景色巧妙地融入到园林之中,使得园林内的景观与园外的景色相融合,创造出一种视觉上的愉悦效果。

借景的手法有多种,比如近借、远借、邻借、互借、应时借等。

近借:利用近处的景色作为背景或者装饰元素。

远借:通过观赏远处的美景来实现园林空间的延伸和景色的丰富。

邻借:结合相邻区域的景色进行相互呼应和衬托。

互借:在同一区域内通过不同景点的相互搭配来增强整体的视觉效果。

应时借:根据季节的变化适时引入相应的景色,如花草等。

采用借景的手法

采用借景的手法

采用借景的手法景物是通过各人体感官直接触动人的心境的,特别是视觉有着综合触觉和运动感觉的性质,所以,在概括表现景物造型全貌方面,适宜以视觉为主。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景物的观赏要求,除了良好的观赏路线和视觉观赏条件外,处处有景,步移景异,具有白看不厌的魅力,使人们感觉其园林空间虽小但又不觉其小。

在苏州古典园林对各造景要素进行构景设计的环节里,通常采用对景、敞景、分景、框景、漏景、夹景、借景等处理方式将景物与视线巧妙地组合起来。

(1)对景:苏州古典园林通常在重要的观赏点有意识地组织景物,形成各种对景,但不同于西方庭院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步移景异,依次展开。

这种对景以道路、廊的前进方向和进门、转折等变换空间处以及门窗框内所看到的前景最为引人注意。

所以沿着这些方向构成对景最为常见。

例如留园的明瑟楼及曲廊就互为对景,明瑟楼就是观看曲廊的绝佳地点,同理,曲廊也就是观看明瑟楼的最佳角度。

更关键的就是,它们的景色进行就是随着游人在曲廊或明瑟楼的游览路线而进行的,真正达至了步移景再加的效果。

拙政园的自得玉轩与荷风四面厅、雪香云蔚亭与等待霜亭、别有洞天与等待霜亭等景色都就是对景手法运用的极好范例。

当然,对景是相对的,园内的建筑物既是观赏点,又是被观赏对象,因此,往往互为对景,形成错综复杂的交叉对象。

(2)敞景:景物与视线全然不受限制于管制,视线宽广,成一览无遗的景象,称作敞景。

中置景能散发出视线舒展、豁然开朗的体会,景深层次明确,景域广袤,不易唤起人的情感,难赢得景观整体形象特征。

这种视觉处理方式在苏州古典园林较太少单独采用,通常就是为达至一种视觉的猛烈对照而与其它方式例如框景、漏景等手法融合采用。

如在拙政园的远香堂对岸观看中部景区时,会感觉视线开阔,一览无余,而且,各个景观随着视线依次展开,层次分明,很好的体现了敞景的特点。

拙政园的香洲及荷风四面亭、沧浪亭水景、留园的曲溪楼及中部景区等也是敞景手法运用的较好范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中常见的借景手法
参观苏州博物馆。

从观前街往北走大约3里地,就是苏州博物馆,附近还有拙政园、狮子林、太平天国时期的忠王府。

2006年10月,由国际著名的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新馆落成,至今年恰恰是一周年。

贝聿铭祖藉苏州,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艺术家之一。

他在世界各地的建筑作品有70余项,获各类奖项50余次。

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茨克奖”。

苏州博物馆选址在拙政园、狮子林一带,设计理念体现了“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则,它既有苏州园林传统建筑特色,又有现代艺术风格的几何造型,结构精巧,设施先进,功能完善。

新博物馆包括修葺一新的太平天国忠王府,它和毗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园林形成了一条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走廊。

新馆高16米,没有超过周边古建筑的最高点,正门对面的步行街两侧是沿街古建筑,有书画店,工艺品店,茶楼、咖啡馆、小吃店等。

新馆的色调以粉墙黛瓦为基本元素,布局错落别致,使用了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雨天时石材则变成黑色,黑白相间,清新雅洁。

在构造上采用了玻璃,开放式钢结构,因此,室内借到大片的自然光线。

加上池塘,假山、小桥、亭台、竹林组成的创意山水园和传统园林的有机结合,创造性地延续了一代名园拙政园。

参观苏州博物馆先目睹了贝聿铭大师给家乡的礼物,一个85岁高龄的老人,退休12年之后,又给家乡做封笔之杰作,直到90岁才见到作品,中西合璧如此美妙,真不愧为建筑大师!
博物馆分几个系列展品: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还有特展厅和现代艺术展厅,由于博物馆不大,所以,展品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精品,
博物馆的镇馆宝物有二个,一个是“五代秘色瓷莲花碗”,1956年在虎丘山的云岩寺塔中发现。

莲花是中国文人士大夫歌咏的主题之一,也是佛教崇尚的艺术象征,因此,这个莲花碗无论艺术造型还是艺术价值都无与伦比。

五代时期钱氏割据吴越
之地,控制了越窑工场,命令这些瓷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老百姓不得使用,所以叫“秘瓷”,也有人说,所谓秘色就是当时人们对青瓷的统称。

第二件宝物是真珠舍利宝幢。

1978年在苏州瑞光寺塔中发现,是北宋时期的遗物。

制作者根据佛教认为的世间“七宝”即;水晶、玛瑙、琥珀、珍珠、檀木、金、银等七种材料,采用玉石雕、金银丝编、金银皮雕、檀香木雕、水晶雕、堆漆、措金、贴金箔、穿珠、彩绘等特种工艺技法,精心制作,精美绝世。

宝幢高约122厘米,上面的人物不大,但天王的威严、天女的婀娜、护法神的慎怒,禅师的静穆,都表现的出神入化,可见北宋时期的吴人已有高度的审美水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博物馆展览了元末张士诚的母亲曹氏墓和明代晚期王铭爵墓地出土的佩饰、刺绣、明器家俱、生活用具等陪葬品,反映了当年宋朝南迁之后,苏州一带经济飞速发展,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熟,天下足”之说。

苏州曾经盛产玉石、青铜器,著名的干将、莫邪就是制剑名家。

当年郑和下西洋时,就主要到这里采购丝绸,这里文人雅士遍地流,唐伯虎就是一代文人雅士中的风流才子。

文人雅士的书房,文房四宝,生活起居,兴趣取向,甚至斗蟋蟀用什么瓷器,都极大地影响了当时中国文人的追求。

苏州博物馆为纪念建馆一周年,请辽宁博物馆展览了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原作,市面上常见的齐白石画的虾、蟹、南瓜的原作,在这里都可以见到,想不到的是,老人家不仅善于画写意画,工笔画也十分精通,更通晓金石篆刻,书法,诗词,这个卖报出身的画家真是一个天才画家。

清代康熙热爱文学艺术,曾搜罗天下的传世书画并详细作了分类,到了傅仪时偷着拿出宫变卖,辽宁博物馆近水楼台,截获了大批的珍贵字画,到楼上可以看到宋徽宗这个亡国皇帝的书法大作。

这里还展览了李岚清的篆刻,真没有想到李副总理这个学机械的如此多才多艺,机械、音乐、书法、篆刻都很好,达到了一定水平,李岗清写了一个《晚晴曲》:
工作五十载,退休度晚年。

健身加健脑,为了身体好;学海本无涯,任你去遨游。

书友乐相伴,终日乐陶陶。

朋友有来往,闲聊无牢骚。

心宽天地大,自得其乐好。

人生如逆旅,有来自有去。

晚晴要珍惜,无愧走一遭。

苏州博物馆的西侧是忠王府,即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时忠王李秀成的王府。

太平天国是近代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历时18年,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

李秀成是当时涌现出来的代表。

1859年李秀成从南京出发,一路攻下常熟,上海、苏州一带城池,在苏州大兴土木,用2年时间建成忠王府,王府尚未完全建成,李鸿章就攻下城池,擒获了李秀成,李秀成写下了万言书,总结了太平天国的经验教训,其中也有献媚之辞。

因此,成为后人评论李秀成的功过是非的根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