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思修问答题
1、请结合实际,谈谈作为一名大一学生,在你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过程中有何认识和体会。
(1)从中学到大学,具有很大变化,大学新生要认识到这些变化。
(2)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3)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4)培养优良学风。
(5)特别重视认识自我、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责任、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2.简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1)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2)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3)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4)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5)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6)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7)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8)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3.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答:这是《决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先进、最严密的思想体系,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理想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力前进的向导。
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没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民族就没有凝聚力,国家就没有前进的动力。
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
2024年加强意识形态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2024年加强意识形态心得体会范文加强意识形态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性要求。
在2024年,我对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一、加强意识形态的理论认识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思想领域中,意识形态是社会发展的灵魂,影响着社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提高全社会的意识形态素质。
首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指南。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深入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才能领导全社会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走向正确的方向。
其次,要注重科学的理论武装。
科学理论是社会发展的智慧结晶,是引导社会思潮和指导社会实践的重要工具。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要注重科学理论的研究和传播,努力提高人们的理论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只有掌握科学的理论,才能辨别真伪、明辨是非,为正确的思想决策和行动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加强意识形态的实践探索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坚定的理论指导,也需要实践的探索。
在2024年,我和我的团队积极投身到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中,取得了一些实践成果。
首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思政课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环节。
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思想觉悟。
其次,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网络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载体,也是社会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平台。
我们建立了一支专业化的网络宣传团队,通过各种网络媒体和社交平台,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引导网民的思想和行为。
再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_整理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大连理JUNE 2021工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整理人尼克知识改变命运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科目代码:635 科目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分为概念解析和简答题及论述题,其中概念解析占30%,简答题占30%,论述题占40%,具体复习大纲如下:一、导论1.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2.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3.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4. 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1.1 物质及其存在形态1.2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3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2. 事物的联系与发展2.1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2.2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2.3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2.4 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3.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3.1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3.2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3.3 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三、认识与实践及其发展规律1. 认识与实践1.1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1.2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1.3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2. 真理与价值2.1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2.2 真理的检验标准2.3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3.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1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3.2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3 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1.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1.4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2. 社会历史发展的功力2.1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2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3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4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3.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2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五、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1.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1.1 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1.2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1.3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4 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2.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2.1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2.2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2.3 资本主义所有制2.4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2.5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3.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3.1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3.2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1.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1.1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1.2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3 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2.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点2.2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3.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3.1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3.2 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七、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1.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1.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1.2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1.3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1.4 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2.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2.1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2.2 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3.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3.1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3.2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3.3 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八、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1. 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1.1 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1.2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2.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1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2 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历史过程3.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3.1 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3.2 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参考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修订版。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一、阿尔都塞:科学与意识形态是完全对立的法国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路易;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 , 1918 - 1990) 被誉为当代最重要的“意识形态理论家”,他在1965 年出版的《保卫马克思》一书中阐述了意识形态,特别是意识形态(ideology) 和科学(science) 的关系问题。
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与科学是根本对立的,这种对立主要表现在:第一,科学是真理,它如实地反映客观现实和社会历史的真实过程,它是在抛弃意识形态问题框架中形成,并在与意识形态的不断斗争中成长起来的;而意识形态则属于“虚假意识”,它以神话的方式反映现实世界,它歪曲现实,掩盖社会历史过程的真实本性。
第二,科学主要是一种认识,它的最基本功能是理论功能;而意识形态主要是一种价值观念,它的最基本功能则是实践功能。
第三,科学作为客观知识,与利益无关,没有阶级性;而意识形态则完全受利益支配,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具有头等重要性。
第四,科学的认识过程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而意识形态的认识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
显然,阿尔都塞看到了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别,包含着一些合理因素。
例如,他认为科学是正确反映外界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正确的认识工具; 而意识形态则是渗透着阶级利益、价值取向以及思想情感的价值观念体系,二者属于不同的理论总问题,不应加以混淆。
但是,必须看到,阿尔都塞关于科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观点是有缺陷的。
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他夸大了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区别。
科学与意识形态是有明显区别的,但二者不是绝对对立的。
事实上, 意识形态虽然是经济关系的反映,其中也包括科学的成分;科学虽然并不直接反映经济关系,其中也包括意识形态的成分。
特别是对于无产阶级的历史理论,科学和意识形态几乎没有多少差别。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可以说是科学,也可以说是意识形态。
第二,他割裂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既具有理论职能,又具有实践职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重点: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难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思考题:1、如何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的特征和品质是什么?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重点: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对立统一规律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难点:1、哲学物质概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思考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2、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3、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4、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重点: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通过对实践含义和特点及其决定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清认识的本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
通过对真理这三个基本特性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认清真理的过程性,既唯物又辩证的对待真理的问题,防止出现主观主义、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
难点: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乃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
其一,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二,实践的总和才是检验中立的根本标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什么样的关系;其三,实践检验与正确理论(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的关系问题。
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
思考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为什么说认识过程中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相互关系如何?掌握这一原理对正确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何指导意义?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6、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统一?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重点:1、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意识形态五个事关具体内容
意识形态五个事关意识形态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社会群体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等问题的观点和见解的总和。
它涉及人类对于自身存在和社会发展的认知,对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正义与道德的判断,以及人类对于未来社会的理想追求。
意识形态的建构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文将围绕意识形态的五个事关展开讨论。
1. 意识形态与社会发展意识形态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意识形态可被视为整个社会的思想风向标。
例如,在农业社会中,生产力相对落后,人们的意识形态更加宗教色彩浓厚,而在工业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意识形态逐渐理性化和世俗化。
因此,深入研究意识形态的变迁对于理解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2. 意识形态与权力斗争意识形态在政治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不同政治势力通过建构和推广特定的意识形态来争夺权力和影响力。
具体而言,意识形态可以被视为政治宣传和思想控制的工具,用来塑造群众的思想和行为。
通过操控意识形态,政治势力可以影响选民的投票意愿,建立自己的统治合法性,并加强对社会的控制。
3. 意识形态与文化传承意识形态与文化传承密不可分。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各种文化载体传播和延续。
例如,宗教、哲学、艺术和文学等都可以承载特定的意识形态。
这些文化载体不仅能够传递意识形态的核心观点和价值观,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因此,研究意识形态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文化的演变和变异。
4. 意识形态与社会稳定意识形态在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合理的意识形态可以为社会成员提供共同的精神支持和认同感,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同时,它也可以为社会冲突的调和和解决提供框架和思路。
相反,不合理的意识形态可能导致社会分裂和动荡。
因此,深入研究意识形态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5. 意识形态与个体认同意识形态在个体认同的形成和转变中起着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
“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作者:闫欣刘友田来源:《学理论·下》2021年第03期摘要: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是20世纪的一个重要问题。
“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并非哈贝马斯首创,其主要来源于马克思、霍克海默和马尔库塞等人的科技观。
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逐渐变成了“第一位的生产力”,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不仅如此,科学技术也为统治的合法性提供了基础,成为新型的意识形态。
科学技术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功能具有历史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新时代,我国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我们通过对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的探索与反思,可以知其局限、晓其价值、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关键词: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是哈贝马斯针对“发达工业社会”所处的特定历史时代语境而做出的判断。
20世纪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世纪。
科学技术与生产相结合,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
众所周知,20世纪50—60年代西方的科技革命,极大促进了经济增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人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为丰富、社会日新月异的时代,这些均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虽然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但是其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科学技术出现了异化,逐渐变成新型的意识形态。
在这样的条件下,哈贝马斯提出“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
一、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渊源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不是无中生有、凭空产生的,它不仅来源于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而且还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早期成员的一些科技思想。
(一)马克思:科学是另一种生产力马克思认为,科学的力量也是另一种生产力。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创造更多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学应用于生产,其结果是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创造出丰富的物质和巨大的财富。
从中我们可以确定,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可以创造财富。
那么,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有关联吗?马克思又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呢?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工艺学可以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论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修改版]
第一篇:论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论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的阶级、集团基于自身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认知体系,由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及观点所构成,反映了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并为其服务,成为其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思想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精辟地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
”①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主流意识形态和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
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中枢和支柱,构成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基础和载体,起着扩大政治认同、进行政治整合、规范政治行为、增强政治体系的合法性、促进政治稳定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主导地位得到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仰并认同。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社会利益集团的分化,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多样化,主流意识形态趋于弱化、淡化,非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分化。
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各种社会思潮如新儒学、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新利己主义、后现代主义、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此起彼伏、层出不穷。
这些社会思潮的意识形态理论通过各种渠道如国内学者的阐述和发挥、文学艺术、影视媒体以及互联网等广泛地传入中国社会各阶层,从而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第一,信仰和认同发生危机。
由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遭遇挫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跌入低潮,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敌对势力传输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加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时期,因而社会各界有些人深受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迷茫、模糊、动摇、失落甚至淡漠,政治信仰发生危机,道德规范发生困惑与失范,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潮泛滥,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遭到巨大冲击。
关于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关于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作者】陈建涛【作者简介】陈建涛中央党校理论部哲学博士生一、意识形态的规定意识形态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包含了否定的方面和肯定的方面。
对于全部意识形态来说,否定的方面意味着某些意识形态是虚伪的,具有保守的功能;肯定的方面意味着某些意识形态是科学的,具有进步的功能。
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来说,否定的方面意味着意识形态批判,即对资产阶级以及一切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肯定的方面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即共产主义世界观。
既然意识形态是一个中性概念,按照不同的研究主题,强调它的肯定方面抑或否定方面就是可以选择的。
我们的哲学旨趣是要让科学回到人的生活世界中去,而生活世界是“一种最内在地理解的、最深层地共有的,由我们所有人分享的信念、价值、习俗,是构成我们生活体系的一切概念细节之总和。
”(伽达默尔:《赞美理论》第71页)生活世界不仅包括超个体的真理,而且包括人的迷误、偏见、信仰、意见、态度,包括一切意识现象,没有这些意识现象就不可能有充满丰富的主观感受的真正人的生活。
因此,我们所要强调的不是意识形态的否定方面,而是它的肯定方面,是意识形态与科学的统一性。
为此,我们特别指出意识形态中那些属于中性的因素:第一,意识形态是社会所接受的信念体系,其中实践的因素与理论的因素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它的基本功能是,提供解释世界的一般图式,使人们的一切活动合理化。
在这方面,哲学世界观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最高地位,它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为科学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智力支持。
第二,有两种意识形态,一是部分意识形态,阶级意识形态就属于这一种;二是总体意识形态,它具有作为整体的历史过程的性质,表现在一定文化或一定历史时期的知识传统中,科学思想史上的一些伟大的研究传统——亚里士多德主义、笛卡尔主义、达尔文主义、牛顿主义等就是一些在历史上支配了一代人或几代人的思想信念的总体意识形态。
部分意识形态因为受制于集团利益而与科学无涉;总体意识形态形成知识传统,而成为科学发展的一种精神原动力。
2019考研毛中特答题必背知识点:形态工作领导权
考研政治中毛中特的知识点比较繁杂,已经进入11月份冲刺复习阶段,考生们大部分都把复习重心转移到政治上。
下面考研小编整理的“2019考研毛中特答题必背知识点:形态工作领导权”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牢牢掌握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道路。
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掌握,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切不可马克思主义的“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也切不可离开当代中国实际,抽象空洞地谈论马克思主义。
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内在要求,首要的是旗帜鲜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克服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倾向;总的要求是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同时还要注重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以智库建设为依托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资政育人功能,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搭建平台。
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正确舆论引导人,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让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充分彰显。
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建设好网络空间。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一、阿尔都塞:科学与意识形态是完全对立的法国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路易;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 , 1918 - 1990) 被誉为当代最重要的“意识形态理论家”,他在1965 年出版的《保卫马克思》一书中阐述了意识形态,特别是意识形态(ideology) 和科学(science) 的关系问题。
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与科学是根本对立的,这种对立主要表现在:第一,科学是真理,它如实地反映客观现实和社会历史的真实过程,它是在抛弃意识形态问题框架中形成,并在与意识形态的不断斗争中成长起来的;而意识形态则属于“虚假意识”,它以神话的方式反映现实世界,它歪曲现实,掩盖社会历史过程的真实本性。
第二,科学主要是一种认识,它的最基本功能是理论功能;而意识形态主要是一种价值观念,它的最基本功能则是实践功能。
第三,科学作为客观知识,与利益无关,没有阶级性;而意识形态则完全受利益支配,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具有头等重要性。
第四,科学的认识过程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而意识形态的认识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
显然,阿尔都塞看到了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别,包含着一些合理因素。
例如,他认为科学是正确反映外界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正确的认识工具; 而意识形态则是渗透着阶级利益、价值取向以及思想情感的价值观念体系,二者属于不同的理论总问题,不应加以混淆。
但是,必须看到,阿尔都塞关于科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观点是有缺陷的。
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他夸大了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区别。
科学与意识形态是有明显区别的,但二者不是绝对对立的。
事实上, 意识形态虽然是经济关系的反映,其中也包括科学的成分;科学虽然并不直接反映经济关系,其中也包括意识形态的成分。
特别是对于无产阶级的历史理论,科学和意识形态几乎没有多少差别。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可以说是科学,也可以说是意识形态。
第二,他割裂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既具有理论职能,又具有实践职能。
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其启示
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其启示1.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塑造和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的不同也会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应用。
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意识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传统观念被颠覆,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被形成。
例如,现代生物技术的突破使得人们对生命起源和基因组的理解更加深入,引发了对伦理道德和人类存在意义的思考。
其次,意识形态的不同也会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不同的意识形态背后有不同的价值观和利益诉求,这将导致科学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应用重点的差异。
例如,一些国家强调发展和军事实力,在科学技术领域更加注重军事技术和竞争力的提升;而一些国家则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福祉。
2.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启示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影响不仅是一种单向的塑造作用,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揭示了客观真理的重要性。
科学方法的运用使得人们能够通过实证和验证获得客观真理,超越主观偏见和传统迷信。
这为人们认识世界、改善生活提供了有力工具,并强调了科学理性与人类进步的密切关系。
因此,我们应当在意识形态中注重科学精神和客观思维的培养,以确保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醒我们要审慎对待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尽管科学技术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便利,但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例如,核能技术的应用既可以为人类提供清洁能源,也存在核武器扩散和核事故的风险。
因此,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平衡利益、权衡风险,并建立相应的和伦理框架来规范科技的应用和发展。
最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全球化与多元化的交流与合作。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
这为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交流提供了机会,也促进了多元化的社会发展。
社会意识形态与科技创新发展
社会意识形态与科技创新发展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科技创新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社会意识形态则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社会意识形态对科技创新发展的影响。
首先,社会意识形态对科技创新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上。
在一个社会中,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信仰和文化背景。
这些信仰和文化背景会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在科技创新领域,这些观念对于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起着很大的作用。
比如说,在一些国家,人们对于隐私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同。
这就会影响到科技公司在产品设计中对隐私保护是否足够的考虑。
同时,一些激进分子所持有的极端思想也会对某些科技产品的发展和应用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科技创新中,社会意识形态对于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引领非常重要。
其次,社会意识形态对科技创新发展的影响还表现在政策制定和科技资源分配上。
在政府的政策制定中,会考虑到社会意识形态对于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接受度。
例如,在一些国家,政府常常会出台政策来促进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从而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这些政策的制定往往会受到国内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同时,在科技资源的分配上,也会考虑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社会上流行的盲目崇拜某些技术或产品,会导致政府在资源分配上加大对这些技术或产品的投入,即使这些技术或产品并不一定真正具有应用价值。
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到科技创新的发展和应用。
最后,科技创新也会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在科技创新中,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出现和应用往往会对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例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催生了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对于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变革。
同时,科技创新也会带来一些伦理道德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意识形态的引领和应对。
因此,科技创新会促进和加速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和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意识形态对科技创新发展的影响很大。
一些社会意识形态对科技的发展和应用起着引领和决策的作用,而科技创新也会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意识形态与科技发展:技术创新与社会变革之间的互动关系
意识形态与科技发展:技术创新与社会变革之间的互动关系意识形态与科技发展:技术创新与社会变革之间的互动关系引言技术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而社会变革的同时也会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然而,技术创新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它们是相互作用的。
事实上,人类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科技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意识形态与科技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分析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技术创新的驱动力技术创新是一种以寻求解决问题、提高效率和满足人类需求的方式。
在这一过程中,来自社会的要求和需求对技术创新起着推动作用。
社会变革常常提供了创新的契机。
例如,在工业革命期间,人们对生产力的需求和工业化的追求催生了许多关键的技术创新,如蒸汽机和纺织机械。
这些技术创新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加速了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业化进程。
然而,技术创新并不仅仅是来自社会的需求,它还受到了人类意识形态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技术创新已经超过了满足基本需求的范畴,不断涌现的新技术不仅是满足需求,更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例如,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已经使我们进入了一个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时代。
这些技术创新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我们的意识形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意识形态对科技发展的影响意识形态是一种集体的信念体系,反映了人们对社会、文化和道德观念的理解和观念。
这种信念体系是由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种因素塑造而成的,它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因此,意识形态对科技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意识形态对技术创新的方向和目标产生直接的影响。
技术的发展并不是无目的的,它往往受到社会的期望和需求的驱动。
而这些期望和需求往往受到个人和集体的意识形态的影响。
例如,环保意识的兴起推动了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而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促进了生物技术和医学领域的创新。
其次,意识形态还通过社会组织和政策的推动对科技发展起着间接的影响。
钟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钟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钟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它是指导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对于确保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保持社会稳定、促进人民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指导,要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当代最重要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提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方法和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紧密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国家发展中的指导地位和决定作用。
其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遵循,要以人民为中心。
社会主义是为人民服务的,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
只有让人民群众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人,让每个人都能够分享社会主义成果,才能在意识形态建设中树立正确的发展方向,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此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指导和根本遵循,还要注重实践。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结合实际,解决人民群众现实问题,推进全面发展。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和改进,才能够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是确保一个国家顺利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所在。
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以人民为中心,注重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为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一个国家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广泛宣传。
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要突出党的领导作用,坚持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注重培养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相互促进、相互支撑。
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和理解
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和理解【摘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就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它既没有历史,也没有发展。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意识形态表现为物质关系,又构成了思想和观念;从研究的角度来看,意识形态表现为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相统一。
如何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实质,克服对意识形态的片面理解,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意识形态;虚假性;功能;实践性一、意识形态的含义1、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意识形态问题向来就是当代理论界探讨的热门问题。
西方意识形态理论界大都认为意识形态是“虚假的意识”,他们持批判的态度。
而国内很多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有多层意义,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界定也并没有那么唯一。
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序言中,马克思认为:“迄今为止人们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
他们按照自己关于神、关于标准人等等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
他们头脑的产物不受他们支配。
他们这些创造者屈从于自己的创造物。
”马克思在这里所指的意识形态就是等同于虚假意识;但是在另一段话中,“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
这里就说明了意识形态在某一方面,表现为社会中人们的意志、利益和愿望为内容的特殊表现形式,它的特征就是直接参与了社会生活,是以实践为目的的观念表现,这里并没有虚假的意思;除此之外,“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从这段可以看出,意识形态也并非“虚假”,因为它是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统治阶级思想的意识形态,也就是一种合法化价值化的思想体系,并且是人们所认同的社会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是客观上把每一种社会的统治思想视为意识形态,并没有否定和虚假的意味。
心得体会:思想政治教育学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最新)
心得体会:思想政治教育学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最新)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中国特色新型学科,这一学科最显著的“特色”是其鲜明的意识形态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意识形态性问题是一个理论性和现实性很强的而又非常敏感和重要的问题,一定意义上说它是关涉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性质、学术水准和发展前景的根本问题。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科学性又是其最基本的规定和属性。
可以说,没有意识形态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盲目的,没有科学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空洞的。
在新时代国家建设、社会治理和个人发展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引日渐重要。
但从目前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存在着或重意识形态性轻科学性,或与此相反的两种倾向,两者的关系并没有得到恰当的澄明和阐释。
正确把握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的关系,努力实现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一步科学化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包含丰富的意识形态内容,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已获学界广泛的共识。
我们在这里不是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学有无意识形态性的问题,而是要探讨其存在的理由、起作用的方式以及在什么意义上才是合理的等问题。
1.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学重要的研究对象、视野和参照“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的一个常用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学视域的“意识形态”概念,一般认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在马克思主义视阈中,意识形态主要指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人们的社会存在在意识中的反映,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社会思想、教育、伦理、宗教、艺术、哲学等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
意识形态并不是社会存在的消极分泌物,而是社会总体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是具有能对社会存在发生重大影响的相对独立的现实力量。
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精神现象是人类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虚假的,而是必要的真实的对象性存在,是需要也是值得研究的。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点研究对象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的观念意志和利益要求。
科技进步与社会意识形态
科技进步与社会意识形态科技进步作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不仅引领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还对我们的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科技进步如何塑造和改变社会意识形态以及这种相互关系的作用。
首先,科技进步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得信息、交流和沟通。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和获取更加方便快捷,人们可以轻松地获取各种观点和意见。
这种广泛的信息流通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和开放性提供了支持。
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吸纳不同的思想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信息的自由流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科技进步推动了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型和更新。
科技创新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还改变了我们对人类存在和社会组织的理解。
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兴起,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人类行为的规律和社会现象的本质。
这种对科学和技术的认识对我们的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观念和价值,以适应科技进步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科技的发展通常会引发社会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又会对我们的意识形态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科技进步还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平台。
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的传播和意识形态的宣传更加广泛和迅速。
人们可以在社交媒体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借助网络的力量来影响他人的意识形态。
同时,社交媒体也成为了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碰撞和对话的场所。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来自不同国家、文化和背景的人进行互动和交流,从而促进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融合和磨合。
然而,科技进步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科技带来的信息爆炸和虚假信息泛滥,往往会干扰人们的价值判断和社会观念。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容易被误导和操纵,导致社会意识形态的偏执和极化。
此外,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伦理和道德上的挑战,例如人工智能和基因编辑等新技术引发了人们对隐私、人权和社会公正的关注和争议。
钟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钟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钟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引各项工作的思想理论基础和灵魂。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支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的价值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四个伟大”的指导地位,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这些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要求,是确保其正确性和有效性的保障。
其次,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基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深入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贴近人民群众的需求,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
只有通过实践检验和丰富实践经验,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的统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既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果,充实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保留思想观念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又注重开拓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的创新。
因此,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既要面向历史,又要面向未来,既要坚守原则,又要与时俱进。
第四,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群众基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关注人民群众的思想需求,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幸福,要以群众为主体、以人民为基础,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传播。
只有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人人享有、人人争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受益者、参与者和贡献者,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广泛力量基础和社会共识基础。
最后,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把握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渗透,不断改变着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面貌,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科技的发展面临着意识形态的挑战,意识形态的发展也面临着推进科技发展的压力,正确的把握和认识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的问题已经得到理论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标签:科学技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经济发展自近代科技革命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变化,科技已经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渗透,不断改变着社会主义上层建筑领域的面貌,对于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是当代意识形态理论领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于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在西方争论基本上分为两种对立的观点,即科学技术的“对立论”“等同论”。
“对立论”观点认为二者性质不同,形态各异,功能相反,是绝对对立的。
“等同论”认为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已经取代了传统意识形态的作用,成为一种新意识形态,并提出了“新意识形态理论”。
然而,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的功能的分析向来都是辩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1〕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对科技的评价和描述可以说成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是一种关系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是有区别的,是不能等同的,同时,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是有联系的,不是对立的。
这是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过程中应该一直坚持的,不能忽略科学技术的作用,但是绝不能把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等同起来,认为科学技术已然成为新的意识形态。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它一方面涉及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的问题,另一方面又涉及到意识形态的合理性问题。
因此,正确把握两者关系,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必须要明确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一)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的关系现代科技通过控制和满足人们的需要进而支配人们的意识和行为,并为政治合理化提供依据,发挥着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功能,成为新的统治形式。
然而,科技虽然更多地承担起了影响社会和人文发展的角色,但它并不能回答和解释许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
科学技术不能成为与意识形态等同的意识形态。
首先,二者的所反映的对象不同,科学技术反应的是自然界的的各种关系,而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第二,二者的属性和功能不同。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属于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是构成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意识形态则是一个上层建筑的范畴,它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竖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而形成的,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取向和观念的总和,其特征是自觉或不自觉的用幻想的联系来取代并掩盖现实的联系。
郑永廷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一书指出:“意识形态是一种自觉地反映一定社会集团(在阶级社会就是阶级)经济政治利益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一定社会集团、阶级的政治理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基础。
”〔2〕第三,二者的任务不同。
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实施判断。
而意识形态是为人类思想和行动定向的价值体系,它引导人们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辨别善恶和美丑,提供人类活动的价值规范,也提供人类追求的价值目标。
按照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的观点,事物之间不仅是有区别的,也是有联系的。
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郑永廷在《论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互动共进》〔3〕一文中指出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中指出: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意识形态的变革,丰富意识形态的内容。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强化了意识形态功能:维护政治制度,服务政治需要。
再次,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一个国家的重要事业,他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本身具有扩大政治影响的作用。
意识形态对科学技术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政治作用作为意识形态的最重要的意识形式,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有保证也只制约,“也就是说,进步的、民主的政治能促进科学技术的繁荣,而落后的、专制的政治则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
”〔4〕(二).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意识形态,它坚持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是科学的意识形态,是富有生命力的精神文化。
在它的指导下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
但是,我国的科学技术,由于历史的原因,同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是落后的,科技水平不高,科技实力和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不强。
二者关系上处于不平衡的地位,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推动作用不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科学技术的指引作用也不强,“对科学技术作为动力推进意识形态发展的作用也重视不够,对科学技术强化意识形态功能亦缺乏研究,”〔5〕这对于我国而言,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尤其是科学技术竞争和意识形态的冲击中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引进大量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任何一种科学技术成果都不仅仅是一种纯技术那么简单,它一定连带着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文化背景与之相随。
我们不可能完全同时引进西方国家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只能根据我国价值观与道德观的要求对引进的科学技术加以改进和应用。
所以,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既要引进科学技术与外资,又要抵制与之相伴随的西方价值观和思想文化,并根据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对外来的科学技术进行消化。
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对世界政治局势稳定性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双重性。
充分的利用科学技术不仅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能够发展国防,维护政治的稳定。
科技的发展使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也会不断上升。
但是,这绝不是说科学技术本身成为一种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国家把科技上升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是为了解决严重的社会危机而寻找的一条道路,这种科技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科学认识不能代替人文认识,科技理性不能代替价值理性,技术解决不能代替政治解决,自然矛盾不能代替社会矛盾。
所以一定要认清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这是我们认清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价值功能,加快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的前提。
二、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化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合理的发挥科学技术的正面效应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不仅仅是一种直接的生产力,更重要的是它日益成为社会的意识形态。
这一观点片面的强调了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功能,把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简单的等同起来了,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西方学者关于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的论断,虽然极端地夸大了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的联系,但是却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要重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的研究,除了积极的社会功能还要研究其消极的社会功能,除了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还要研究其社会功能、政治功能。
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对我们的生活各个领域作用越来越大,但是也不可否认当今的能源危机,环境危机,人口危机等问题也是和科学技术或多或少的有关系。
怎样在发挥科学技术的正面效能的同时抑制其负面效应,是一个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是一个急需解决而又相当棘手的问题,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片调强调经济发展的速度,已经造成了一些难以弥补的损失。
正确处理好科学技术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是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成败的重要问题,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国际政治关系及政治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发达国家凭借科技经济优势与发展中国家差距日益拉大,加深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对立。
二是科技的发展也为发展中国家赶上并超过发达国家提供了机会,这就会导致国际政治经济力量的变化,形成政治多极化格局。
所以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科技,才能促进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才能保证政治的稳定,才能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
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渗透是指被各个领域所使用,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或者说是被意识形态化了,但其本身绝不能称之为意识形态。
三、正确应对科学技术发展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挑战科技的发展某种程度上缩小了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同时带来了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速发展,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处理科学技术发展与意识形态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意识形态趋同论、终结论其要害无非是要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否定世界范围的民族文化多样性。
这些理论不符合世界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浪潮中也是站不住脚的。
不可否认经济全球化,导致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形成一些经济共同体,制定一些共同的经济条约,但是这只是谋求自身经济利益发展的需要,是互惠互利的产物,这并不能代表政治的一体化,不能代表意识形态一元论的成立。
而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政治经济多极化的出现更是对意识形态一元论的有力反驳,所以我们在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必须抵制这种思想的侵蚀,维护政治的稳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论。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面临着经济和意识形态发展的双重挑战。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扩张,跨国公司的建立,核心科技的加强等都对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同时,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思想渗透,推行其所谓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需要我们保持高度警惕。
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也面临着与发达国家差距扩大和文化冲突的复杂局面。
所以我们要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和平的方式与资本主义并存竞争,积极的去应对意识形态的挑战。
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是我国社会生活中一个突出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全面研究、正确处理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对于推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效发挥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在文化激荡,意识形态多元化的环境中,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正确的认识和处理好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与时俱进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参考文献〕〔1〕侯惠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268.〔2〕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04.〔3〕郑永廷.论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互动共进〔J〕.高校理论战线,2012:12-13.〔4〕郑永廷.论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互动共进〔J〕.高校理论战线,2012:13.〔5〕郑永廷.我国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发展性课题〔J〕. 现代哲学,2004,(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