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历史结局及其实质
论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论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这场革命究竟是成还是败,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
辛亥革命胜利的方面有:(1)在政治方面,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在经济方面,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3)在思想文化方面,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4)革命领袖列宁论述资产阶级革命面临的历史任务的话:“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摒弃并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了它所应做的一切)根据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作用的原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革了封建帝制的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从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说,辛亥革命成功了。
(5)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
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
”——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10月9日)江泽民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分为二地评价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既指出其在推动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又指出了“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同时,辛亥革命也有它失败的方面:(1)辛亥革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使命是反帝反封建。
只有完成了这一使命,革命才能算成功。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很快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窃取。
辛亥革命的结局
辛亥革命的结局
清王朝统治真正宣告结束:1912.2.12,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
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失败
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客观上:1)当时的中国,封建势力在各方面都强于革命派
2)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3)中外联合势力的绞杀
主观上: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A)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根本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辛亥革命的意义:
对中国:1)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2)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政治体制)
3)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民主政治)
4)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思想)
5)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济)
6)促使社会经济、思想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社会生活)
对世界: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评价——肯定(一分为二看待,既要看到其局限性所在,同时要看到其意义所在)
例题
(2015浙江卷文综历史部分)8.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1911年辛亥革命
博学笃行自强不息
1911年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运动,发生在1911年。
这场革命标志着中国封建王朝的终结,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是1911年10月10日,湖南钦州的新军起义,接着各地纷纷响应,武昌起义成为革命的中心。
武昌起义后,辛亥
革命迅速蔓延至全国,王朝政权崩溃。
辛亥革命的主要目标是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革命军
队依靠新军和各地义勇军组成,领导人包括袁世凯、孙中山等人。
尽管革命军队经验不足,装备有限,但他们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
最终取得了胜利。
辛亥革命的结果是清朝的灭亡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孙中山被推举为
临时大总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例如废除科举制度、实行民主选举、推行宪政等。
然而,在革命成功后的几年内,中国面临着内战、外国侵略以及政权的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尽管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依然面临众多问题和挑战,但这场革命奠定
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基础,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也为中
国崇尚民主和自由的思潮铺平了道路。
1。
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
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那么,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现在有一个较为合理的说法:这两个方面同时存在。
那么,应该如何认识它的成功和失败呢?辛亥革命爆发的一个最重要的历史原因,就是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
而清政府居然对此宣称“局外中立”。
而英国和德国的入侵更是让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巧立名目,追加征收税收,而各级官员又乘机中饱私囊,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导致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事实证明,清政府已无法再继续统治下去,于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史称“辛亥革命”。
从根本上,近代中国的革命者是被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逼迫出来的。
孙中山早年也曾希望采取和平手段来救国,但是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
无奈之下,孙中山下了第一个足以改变历史的决定:推翻清朝的统治!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等人成立中国同盟会,而同盟会的纲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提出,更是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但同时,革命派和改良派这两个对立的派系滋生,就“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这三大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论战。
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他们不敢招致帝国主义干涉,群众基础薄弱,以及对一些问题的不确定,这些理论和认识的局限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一方面,我们可以说辛亥革命史失败的。
这里引用毛泽东的一句原话:“辛亥革命没有成功,失败了。
为什么失败?就是因为孙中山的领导集团犯了错误,有缺点。
关于这一点,孙中山有过自我批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上曾经说,当时向袁世凯妥协是不对的。
辛亥革命的内容是什么
辛亥革命的内容是什么辛亥革命内容辛亥革命指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独立。
辛亥革命评价1、辛亥革命从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等方面看取得一定的胜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等方面看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
2、辛亥革命是失败的,是一次不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其失败的原因根源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府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谋求新的出路。
3、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打击,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辛亥革命使人们获得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力,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谁想做皇帝和复辟帝制,都会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废除帝制辛亥革命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民主共和意识的积聚,大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空前高涨,加速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碍。
2、思想解放辛亥革命从行动上坚决地打倒皇帝,从舆论上对君权神授观念和皇权思想进行鞭挞和批判,极大地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
20世纪初,随着一批觉悟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不断传播开来,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条件。
3、国际影响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
高中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知识点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知识点一.辛亥革命的背景①民族、阶级矛盾激化,民族危机加深;②清末新政、宪政失败;③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1中国同盟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
政治纲领是:“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三民主义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没有明确反帝;“民权主义”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体;“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全面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享有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因此三民主义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3武昌起义1911年10月 10日,革命士兵在武昌率先起义,并取得成功。
三.中华民国的建立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南京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2清帝退位1912年2月,清朝宣统帝下诏退位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①时间:1912年3月②目的:巩固共和政体和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③内容:国体: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主权: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政体:责任内阁制; 政治原则: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④意义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为后来的制宪提供了蓝本,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重要一页。
四.辛亥革命的结局和教训结局: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①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②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措施,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③促进了自由、平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的移风易俗,促进了中国社会观念的更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分析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历史启示
分析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历史启示辛亥革命已过去百年,但它的伟大历史意义日益为各族人民所重视和借鉴,它作为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胜利了,但又很快失败了,为什么?辛亥革命的失败又说明了什么?我想结合辛亥革命的失败结局谈谈自己的看法。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所代表的封建君主制度,终结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虽然最终还是受统治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之下,没有彻底的革命,但它最大的功绩应该在于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为后面的革命开辟了道路。
失败的原因有很多,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没有发动群众力量。
但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指导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上是软弱的,没有坚定的革命政党也没有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
资产阶级革命派更没有意识到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资产阶级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因此只能见到短暂的胜利和最终的失败。
分析辛亥革命的失败,能让我得到以下几点历史启示:一、以孙中山为首的辛亥革命党人通过报纸刊物进行了大量的革命宣传鼓动工作,这对拯救祖国的危亡提供了新的认识,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增添了新的内容。
因此革命的历程里,我们要分析清帝国主义的侵略形势和性质,更要看清清政府一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并将清楚的分析体现到实践革命之中,更坚持的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于反对清政府的斗争结合起来。
然而最后的中心落在推翻清政府,没有解决帝国主义压迫的问题,而使胜利变的短暂。
二、由于中国当时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现实与18、19世纪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前存在着很大差异,无论是经济上、政治上、还是思想和文化上,而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忽视了中国现实的特殊面貌。
可见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还不够成熟到足以驾驭局势的程度,没有能力完成历史赋予它的反帝反封建、结束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任务。
历史不是有智慧的领导人随心所欲创造出来的,而是需要根据现实既定的条件去继承的改变和创造出来的。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
•辛亥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的失败•辛亥革命的影响目•辛亥革命的启示•总结录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挫败了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阴谋。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01020304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实行了三权分立、五权宪法等制度。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推动了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
结束封建君主专制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
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和爱国热情。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
对世界民主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01020304开启民主共和新时代辛亥革命的失败尽管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统治,但并没有完全摆脱帝国主义势力的影响。
中华民国政府仍然面临列强的干涉和威胁,如袁世凯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窃取了革命果实。
反帝方面虽然辛亥革命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封建残余势力仍然存在,如传统观念的束缚、土地制度的改革未完成等。
这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未能真正深入人心,也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反封建方面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袁世凯在辛亥革命期间掌握了大量的军政大权,他利用革命形势的混乱,通过政治手腕和军事手段,最终成功窃取了革命的胜利果实。
袁世凯通过与帝国主义势力的勾结、收买革命派人士、打压异己等方式,逐渐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成为中华民国的实际掌控者。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政治手段个人野心民主共和未真正实现虽然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但中国的政治制度并没有完全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袁世凯的专制统治和后来的军阀割据,使得政治权力高度集中,民主制度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社会观念传统的封建思想仍然束缚着广大民众,对民主共和的观念接受程度有限。
这使得民主制度在社会层面难以得到广泛推广和落实。
辛亥革命的影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0102030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开启了新篇章。
辛亥革命激发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1、革命背景(1)社会基础:《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王朝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壮大。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与同盟会。
(6)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7)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虛。
2、革命爆发:1911年,武昌起义。
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脱离清朝),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3、革命高潮: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1)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以五色旗为国旗,定都南京。
(2)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主要内容(1)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否定了君主专制。
(2)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3)实行责任内阁制→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②历史影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革命结局: 1912年3月,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
表现:(1)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原因:(1)主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5、历史功绩(1)性质: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历史功绩①政治:(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②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归纳总结]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1)从现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角度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和近代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_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_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民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辛亥革命的性质国外一些学者夸大满汉矛盾,指出辛亥革命称为“国内民族革命”,或“大汉沙文主义”的反满民族运动。
笼统地贬之为“种族主义”或“种族复仇主义”。
台湾学者认为是“全民革命”。
国内达成共识,一般认为其是资产阶级革命,原因:领导是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发展资产阶级为奋斗目标;革命派为拯救祖国,振兴中华,坚持武装斗争反对清政府的正确,最终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辛亥革命简介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因该年以干支计为辛亥年,故名。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领导这次革命的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党同盟会及其领袖孙中山。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是什么
辛亥革命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是什么学习历史能够让我们从中学到道理,每一段历史都有它独特的意义,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深入思考。
下面介绍的是辛亥革命主要内容,仅供参考。
辛亥革命主要内容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武昌起义只是它的开始,一直到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这中间都是辛亥革命的内容。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作为民主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
辛亥革命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2、辛亥革命是人民获得了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权利,在政治和思想上获得了一些解放,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国内纷纷成立了很多实业集团,使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工人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了。
4、辛亥革命虽然成功的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却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可以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失败了。
辛亥革命主要人物介绍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
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
高三辛亥革命知识点归纳
高三辛亥革命知识点归纳多读书,多读不同观点的书,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可以提高自己判断真假的能力。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三辛亥革命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三辛亥革命知识点一、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1.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觉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2.经济基础:清政府进行一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基础: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成立。
(1)兴中会的创立:①时间: 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②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③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合众政府。
”(2)中国同盟会成立6.武装准备:一系列武装起义。
7.有利条件/导火线:“保路运动”。
二、武昌起义(1911.10.10)1.导火线:清政府调动湖北新军前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
湖北革命党人乘湖北防务空虚策划起义,但消息泄露,湖广总督下令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异常严峻。
2.经过:武昌起义迅速进军的主要因素:革命党人的高度自主性。
三、辛亥革命的成果1. 中华民国的建立识记:时间;定都;国旗(五族共和,体现民族团结);纪年(民国纪元换算:加减1911);临时大总统;政权性质:资产阶级政权(1)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直接),维护共和制度(根本)(2)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四、辛亥革命的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1)袁世凯玩弄反革命两手策略;(2)帝国主义的支持;(3)立宪派、旧官僚等的破坏;(4)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软弱、缺乏实力。
2.表现:五、辛亥革命的评价1.革命的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革命的功绩(进步性):(1)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3)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4)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5)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论辛亥革命的成败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论文题目:论辛亥革命的成败姓名:元芳学号:104105111545910班级:热能1001班年级:1001级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指导教师:冯岚完成时间:2012年11月12日论辛亥革命成败关于辛亥革命的成败问题,曾一度存在不同的看法,有着不同的声音。
有文章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胜利的,但也有不少文章认为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那么,究竟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究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也如同对其他革命事业的评价一样,不能片面地、主观地评价它,而是应当从它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的历史条件和革命本身的历史事实出发,即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正确地评价,方能得出客观公正的、合乎历史本来面目的结论。
一、搞清辛亥革命同武昌起义、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是正确评价辛亥革命的前提。
辛亥革命虽然与武昌起义紧密联系,但又不能等同或归结于武昌起义;同属此理,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又不等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只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或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内涵、外延远比辛亥革命要深刻的多、广泛的多。
所以,用辛亥革命来囊括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显然也是欠妥的。
理论界至所以出现对辛亥革命的不同评价,其关键乃是不少人往往把武昌起义、辛亥革命、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或旧民主主义革命)这几个既密切联系又有严格区别的概念相互混淆,混为一谈之故。
从对辛亥革命的这一界定中不难看出:辛亥革命的主要标志是武昌起义,但又不等于是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起始于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但延及同年11月、12月的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上海、江苏、贵州、安徽、浙江、广西、广东、福建、四川等省、市响应武昌起义而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一系列革命运动,终止于1912年初清王朝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而从1907年至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之前这段时间内,由孙中山先生等人领导的潮州黄岗之役、惠州女湖之役、防城之役、镇南关之役、钦州之役、河口之役、广州新军之役和广州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以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存在期间乃至解体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共和而开展的一系列斗争,包括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等等,虽然同属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但又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辛亥革命的范畴。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的结果及其历史意义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的结果及其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革命运动,其结果和历史意义对中国社会和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围绕辛亥革命的结果和历史意义展开论述,以揭示该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意义。
一、结果辛亥革命的结果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
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以民主共和制度为核心的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的成功为中国民主革命带来了希望,开创了中国近代政治史上的新篇章。
经济上,辛亥革命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控制和剥削。
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进行一系列的独立自主的经济改革,包括取消不平等条约、推行国有化政策、鼓励外商投资等,为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社会上,辛亥革命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觉醒。
革命运动中,广大民众积极参与,表达了对封建专制的不满和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辛亥革命的成功为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促进了社会力量的崛起和社会结构的重塑。
二、历史意义辛亥革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辛亥革命彻底结束了封建专制帝制统治,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以其伟大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使中国进入了近代化的发展轨道。
其次,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的开始。
中国民众通过辛亥革命,表达了对国家独立和人民权益的渴望,为中国实现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再次,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提供了历史条件。
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前身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后来的共产主义运动奠定了基础。
最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具有标志性意义。
辛亥革命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开端,也为中国历史上的其他一系列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不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世界历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辛亥革命的结果和历史意义,既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也是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变革的重要里程碑。
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一起来看看吧。
辛亥革命成功还是失败辛亥革命成功还是失败,到今天为止史学界也没有明确的定论,当然辛亥革命本身是一场复杂的社会变革,因此很难定论它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因为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很难有统一的定论。
先不管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它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有人说辛亥革命是成功了,因为它推翻了在中国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胜利,因为在二十世纪初在全世界都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而中国的辛亥革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因此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且辛亥革命和平解决了清帝的难题,因为在当时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都是对末代皇族都是赶尽杀绝的,比如俄国的十月革命就将末代沙皇全家杀了,但是中国人民却运用自己的智慧,用清帝退位,优待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难题,因此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并且辛亥革命将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从此谁也不能搞复辟倒退,这一方面来说辛亥革命无疑是成功的。
辛亥革命说是失败了,是因为它并没有实现孙中山提出的目标,中国社会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生活也没有根本上改变。
而且当时广大底层人民根本不理解国会、议员、总统的概念,因此辛亥革命在广大人们中间没有深厚的基础,所以它在人民中间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辛亥革命的时间辛亥革命的时间是1911年的10月10日,这是一次震惊中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孙中山为首领,资产积极革命派和广大工农群众一起参与的一次伟大的革命。
这次伟大的革命之所以叫辛亥革命,是因为辛亥革命的时间是1911年,而1911年就是辛亥年。
于是历史上就把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叫做辛亥革命。
自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爆发后,帝国主义侵略的步伐愈发紧张,中国被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亥革命结果怎么样
辛亥革命结果怎么样1911年10月10日,著名的辛亥革命爆发,最终在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2132年的帝制历史告终结。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革命果实却落到袁世凯手中。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辛亥革命结果怎么样,希望你喜欢。
辛亥革命结果清帝退位1912年2月2日,清廷举行御前会议,会上决定退位,以取得革命党人的优待条件。
2月3日,隆裕授予袁世凯全权,与南京临时政府商定清朝皇帝退位条件。
要求共和的第二电,专致“近支王公、诸蒙古王公、各府部院大臣”,声言“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痛陈利害”。
2月10日,南京参议院通过《清室优待条件》和张謇起草的《清帝退位诏书》。
优待条件第一部分即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全文)。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携六岁皇帝在养心殿举行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颁发逊位诏书。
直至这天早晨,仍有人想阻止退位上谕发布。
隆裕对内阁全体说:“我们先办了这事,我再见他们,免得又有耽搁。
”于是将逊位诏书盖印发出。
袁世凯上台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提出辞呈,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接任。
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议决临时政府仍设在南京,并电袁前来受职;未受任前,政务仍由孙中山继续执行。
袁世凯以北京兵变为由,坚持迁都北京。
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解任。
4月2日,临时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迁往北京,4月4日临时参议院议决该院迁往北京。
3月8日临时参议院又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试图通过内阁制对大总统的权力加以限制。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外国列强的支持武昌起义之后,在中国有重大利益的外国列强保持了观望态度,并试图从北京政权或武昌政权中寻找到最能符合各方利益的一派来支持。
直到此时,各强国才开始陆续承认中华民国。
8月,宋教仁牵头组成了当时中国人数最众、规模最大的政党国民党。
1913年2月,中国首次根据《临时约法》的规定,进行国会选举。
辛亥革命结局再认识辛亥革命电影
辛亥革命结局再认识辛亥革命电影一百年前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不仅仅只赶走了一位清朝皇帝,它是推翻了在中国根深蒂固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它是结束了在中国达二千年的专制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从此,中国开始了起码的形式上的民主制度,中国人民懂得了“民主自由平等”的概念。
这一共和制度不仅对中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而且也给亚洲人民带来了解放,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
首先,我们从形式上看。
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实施了一系列民主自由形式。
它采用民主选举的形式选举民国大总统,承认了国内各个民主党派,使其享有参政议政的权利;设立了参议院,颁布了反映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法律法规。
从上述方面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已经在形式上达到了其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的。
人们有了一定的民主权利,民主共和国已建立,观念已深入人心。
虽在此后,也曾出现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的闹剧,但它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民主共和的形式一直延续至今,这说明形式上,革命胜利了,成功了。
辛亥革命不只形式上建立共和国,而且在实质上,资产阶级掌握了部分政权,制定了反映资产阶级思想、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
在实践中,也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思想意识上,打破了以往封建流毒意识,使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开放意识深入了人民的思想,推动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极大发展,这些都达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取得了胜利。
下面,我从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方面来阐述其成功性。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不仅形式上掌握了国家政权,而且在实际上也掌握了部分政权。
他们的政治地位有很大的提高。
很多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和商界人士都参予了政府的各个军政机构,担任了要职。
资产阶级在其掌权的过程中还颁布了一些列反映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法律、法规。
如《临时约法》、《商尺通利》、《农商总法》等。
有关资产阶级的法律条文,这些法律都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掌握了政权,同时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的历史结局及其实质郭世佑在辛亥革命史研究这一全球性的学术园地里,海内外各方学者之间的分歧似乎当首推关于革命结局的估价与革命性质的确认。
争论各方关于革命性质的意见分歧固然与概念、评判标准与方法的差异密切相关,也同各自对革命结局的估价不同关系甚大。
本文拟在已经硕果累累的学术起点上,以探究辛亥革命的结局为切入点,重温这场革命的历史意义,进而就革命的性质问题略陈管见。
笔者以为,就“破坏”的情况而言,反满的民族主义任务可谓大功告成;就“建设”的层面而论,民权主义的任务虽然不是那么十分令人满意,但还不能说革命只意味着失败。
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结局可知,就辛亥革命的实质或性质而言,与其说它是资产阶级革命,还不如说是以反满为主题的国内民族革命与变君主政体为民主政体的政治革命的有机结合。
一、反满思想的普遍认同与国内民族革命在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中,革命志士宣传得最多也最无歧义的无疑是其中的民族主义,即革命排满。
随着清帝宣告退位,清朝的历史命运由此终结。
若以反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而言,辛亥革命无疑是成功了,革命先驱们大致完成了国内民族革命的任务。
不少论著为了突出辛亥革命作为近代民主革命的价值与意义,认为孙中山一代民主革命先驱的反满只是手段1,是革命者为了发动群众而从策略层面提出的,创建民国才是目的。
倘若根据孙中山等人反满的实际意图及其实效,此论似乎还可进一步推敲。
孙中山等革命者的反满言行尽管是在为创建民国开辟道路,在客观上具有手段的作用,但他们并非只把反满当作手段,而是同时视为目的。
《民报》的主要代言人汪精卫当年就曾郑重宣称:“以排满为达民族主义之目的,以立国为达国民主义之目的,此两目的誓以死达,无所谓以此为目的,而以彼为手段也。
”2《民报》的另一位重要作者朱执信针对梁启超误解革命宣传家陈天华的遗书中关于政治革命的见解,也强调说:“星台(陈天华字星台——引者)对于种族革命之观念,实为最后决心,一定不摇,以为目的,而非以手段。
”3革命者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及至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即将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汉族出身的北洋军首领袁世凯将于下午通过形式化的选举接任之,孙中山即于“11时率各部及右都尉以上将校赴明孝陵行祭告礼,军士数万”,4向“我高皇帝”祭告推翻清朝的“光复”之功5。
此举至少也反映了孙中山等人的一种潜意识,表明他们就是把反满作为革命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之一,而且非常重要。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认为:“民族不但是特定时空下的产物,而且是一项相当晚近的人类发明。
‘民族’的建立跟当代基于特定领土而创生的主权国家(modern territorial state)是息息相关的,若我们不将领土主权国家跟‘民族’或‘民族性’放在一起讨论,所谓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将会变得毫无意义。
尤其我和葛尔诺都特别强调:在民族建立的过程中,人为因素的重要性,比方说,激发民族情操的各类宣传与制度设计等。
将‘民族’视为是天生的、是上帝对人类的分类,这样的说法实则是民族主义的神话。
”6此论对许多欧洲国家而言,可谓一语中的,对地域辽阔和族群关系比较复杂的近代中国却未必适应。
由“夷夏之辨”所派生的既成观念与满洲军队入关后镇压汉人所留下的“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等极端性的故事,以及清朝统治者在吸收汉文化与重用部分汉族官员的同时对绝大多数汉人所采取的压制与防范政策,就容易积蓄和强化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而且不乏历史优越感的汉人族群情绪,并且随时都有激活的可能。
自满洲劲旅直捣幽燕以降,满汉矛盾在不同时期与不同地区是否就一定是趋于缓和,似乎还有待专题探讨。
“一般而言,我们都颇能透过文献去了解知识分子的想法,可是,我们却很难透过知识分子的眼光去看穿平民百姓眼中的世界”7。
至于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动向,许多文献资料不难证明,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驱的反满口号之所以一呼百应,就是因为国内民族主义颇有市场。
震天价响的反满声浪并非全属人为地造势所致。
1此说最早可以追溯到近人杨度。
他曾猜度:“今之民主立宪党……必不能更有真正之民族主义,特不过取此以为一手段耳。
”(杨度:《致〈新民丛报〉记者》,《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00页。
2精卫:《民族的国民》,《民报》第1期。
3县解(朱执信):《就论理学驳〈新民丛报〉论革命之谬》,《民报》第6号。
朱执信在《论满洲虽欲立宪而不能》一文中说得更加直截了当:“革命者,以去满为第一目的,以去暴政为第二目的,而是二者,固相连属,第一目的既达,第二目的自达。
”(《民报》第1号)4《民立报》,1912年2月16日。
5《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95页。
6[英]艾瑞克·霍布斯邦:《民族与民族主义》,中译本,李金梅译,台湾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13-14页。
7[英]艾瑞克·霍布斯邦:《民族与民族主义》,中译本,第63页。
在反清革命大本营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中,尽管并非所有的“种族”观念就是反满的同义词8,但反满民族主义所获得的共鸣的确非同一般。
还在同盟会成立不久,浙籍官费留日学生沈祖燕致清朝军机大臣瞿鸿禨告密函即称:“盖受业痛恶该党,暗中略有布置,凡有举动,颇先知之。
……查革命党之阴谋,至为险毒,专以排满为主义,其中有虚无党专主暗杀。
……近两月来,其党羽由日本入京者甚多,其注意在谋逆,并与政府为难,不可不严加戒备。
平时出入,固宜多设拥护,晚间尤须加意巡缉。
……更有甚者,该党平时蓄意与政府为仇,而尤切齿于汉大臣,以其辅政为不宜也。
至其中有湘人,则更有大反对我函丈者,何则?若辈以曾、左、胡、彭削平大难,为残杀同种,斥为罪魁,今于吾师之辅政,实同此意。
今此兆已萌,危机时伏,实有确知,并非耸听”9。
同盟会骨干汪东的一段回忆也能说明问题。
他说:“太炎的文辞渊雅,立论以经史为依据,这样就使当时的士大夫在思想上发生了很大震动。
我记得我十几岁的时候,跟着祖父住在镇江府训导衙门里。
我祖父已将近八十岁了,常常严厉教训我们不要为革命‘谬论’所鼓惑。
我却从别人手中弄到一本登载《驳康有为书》的《国民报》,偷偷地把他放在祖父桌上。
祖父看见了,仔细读了一遍,便问我:‘这是你拿来的吧?’我一口承认了,原准备大受斥责,谁知祖父却笑道:‘这篇文章很有道理。
’于此可见文字宣传,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因人说法,收效才大。
”10尽管成书于1903年的《驳康有为书》与早在1901年8月就已停刊的《国民报》之间不可能有何直接关联,很可能是回忆人误将章太炎的《正仇满论》当做《驳康有为书》,或者把刊载《驳康有为书》的《苏报》误做《国民报》,但并不影响我们了解汪东的祖父这一类士大夫从内心深处认同于反满的思想动向,值得关注。
章太炎也说:“鄙人束发读书,始见《东华录》,即深疾满洲,誓以犁庭扫闾为事”11。
统治阶级内部的某些动向也能说明问题。
华兴会起义事泄时,堂堂在籍刑部侍郎龙湛霖的家中就匿藏着革命元戎黄兴这样的“钦犯”,黄兴得以从长沙安全转移上海,也离不开龙家子弟的精心打点。
四川按察使赵藩非但同情川籍同盟会会员谢奉琦,还斗胆营救他。
及至营救未果,他又愤而辞职。
此举固然反映了皇权的神圣灵光在清朝的腐朽统治下已所剩无几,也同行为人潜在的民族意识不无关系。
曾经在《新湖南》中公开主张“离绝满政府”,“以排满与排外二重之刺激力,进入于汉种之心目”的杨毓麟虽已作为清朝考察宪政5大臣之随员,不再明显地站在反满革命立场,但他仍未忽视“满汉种界”这一基本事实。
他在致出洋5大臣之一端方的私函中,即谈道:“夫满汉种界,乃历史事情之一节耳。
过此以往,终必有浑融之一日,岂独满汉而已,即黄、白、棕、黑,亦必有浑融之一日,岂独黄、白、棕、黑而已,即生物界亦必有浑融之一日。
当其未浑融之时,从历史事情而称之则曰满汉种界,固不必其无界也,历史事情之痕迹使然也。
及其既浑然后,所谓界者何在?且复成何种意味?惟当其欲浑融而未浑融之过渡时代,乃有此种有无两见之辩说,一则欲以为有,一则欲以为无,以为有者固有,以为无者亦未见其浑融也。
此则生心害政之根据所为潜伏者矣!三百年来,渐趋浑合而痕迹未净者,坐此害之也。
”12此类挥之不去的民族情结,连声嘶力竭为清朝辩解的梁启超也并不完全否认。
他在笔战正酣时还口吐真言:他之所以反对种族革命,“诚非有所爱于满洲人也。
若就感情方面论之,鄙人虽无似,抑亦一多血多泪之人也。
每读《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略》,未尝不热血溢涌。
故数年前主张排满论,虽师友督责日至,曾不肯自变其说;即至今日,而此种思想,蟠结胸中,每当酒酣耳热,犹时或间发而不能自制。
苟使有道焉,可以救国,而并可以复仇者,鄙人虽木石,宁能无歆焉!”只因他认定排满并不能达到救国的目的,反而会遭来内乱与列强干涉,导致“亡国”,才反对种族革命。
13可以说,“接近康、梁的人士如杨度,即已见到‘排满革命’四字在社会上可以成为无理由的宗教;而革命党人,更知道民族主义乃源于一种感情,一种根性”。
14正是基于满汉矛盾的存在,瞿鸿禨案头的一份关于预备立宪的分析材料就对清朝预备立宪的前景感到悲观。
这份材料为江翰所寄,它出自日本法学博士中村进午之手。
作者说:“满人汉人之争阋,由来伙矣。
立朝者,或欲因立宪以弭此争端,不知在他国所谓保守、进步主义之争,在清国议会,即成为满汉两种之争。
满人若以为籍自己立宪之功,为能得亿兆之心,必有感戴讴歌之报,其愚遂不可及矣。
选举之结果,议员之多数为汉人所占无疑,然则立宪之结果,于满人有何利益?诚不待智者而后决也。
使满人之势力尚足以匹汉人,则犹可言,然其争亦适足以召清国分裂之祸。
北美合众国之南北战争,所得之善果,岂清国所能梦见者乎?清国之力,尚不足以防内国之变,更何能抵抗列强分割之事乎?内顾之忧,外患之可乘也。
”15中村进午的这一番话固然不无夸大清末满汉矛盾之嫌,但他提前道出了慈禧太后特别是慈禧的后继者载沣等人的后顾之忧,对于我们了解慈禧太后等人为何对国会请愿运动异常警惕,认识国内民族革命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也许不无启示。
8例如,留学东京法政速成科的学生程士经给三弟的家书中,“望吾弟于读书之时,取天下大势及列强注意研究之,莫遗余力,从此时即存种族思想于心”(端方档,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其中的“种族思想”就是梁启超所提倡的“大民族主义思想”,是相对与反抗西方列强的民族主义,不是反满的民族主义。
9光绪三十一年九月沈祖燕致瞿鸿禨函,《瞿鸿禨朋僚书牍》,未刊。
10汪东:《同盟会和民报片断回忆》,《辛亥革命回忆录》第1集,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4-25页。
11章太炎:《与某某书》,《中国旬报》第19期。
121907年11月2日(九月二十七日)杨毓麟致端方函,未刊,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