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对吴歌的影响
吴方言
浅谈吴文化与吴方言的相互影响与作用一、吴文化对吴方言的影响“吴”主要指的是江南地区。
它是中华文化中一支优秀的区域文化。
而吴文化也深刻地影响了吴地方言。
这主要体现在吴语的语音上。
“吴语的代表是苏州方言”。
吴语的语音特征首先表现在声母上。
吴语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音声母。
比如“夺”和“冻”在汉语绝大多数方言里声母是相同的,而在苏州话里,两者仍然有较明显的区别:一个送气,一个不送气。
其次体现在韵母上,吴语的单元音韵母发达而复元音缺少。
元音发音部位靠前是苏州话的标志。
正因为单元音发音部位靠前、复元音少,比起其它地方和周边其它吴语区的发音来,说话是嘴型变动小,所以苏州话听起来才这么软糯。
有句俗语说“宁听苏州人吵架,不听宁波人说话”就是指这个。
另外,在声调上,吴方言大致保留了平上去入四声,并依声母的清浊各分阴阳,声调种类一般有7个,且吴方言中存在着复杂的连读变调现象。
这些都使得吴语读起来格外地婉转清扬,温柔诺软,正是吴文化在语言上的反映。
在江南民歌中,我们更能看到这种影响。
江南民歌主要是指“以吴地为载体,富有江南韵律的歌曲,是中国吴地地区民歌民谣的总称。
”江南民歌在润腔上讲求纤细精巧,之前的上下滑音或颤音的幅度较小,且快而细,多不超过三度。
江南狞恶赵晓的音调结构,级进回环的旋法、纤巧繁细的润腔装饰,这一音乐特色,构成了江南民歌典型的地方特色。
在演唱中,我们更能感受到吴方言与北方方言的巨大差别。
北方语言较硬朗,而吴方言则婉转柔和,清丽难描。
《颜氏家训·音辞》中提到“南方水土柔和,其音清举而切谐,失在浮浅。
”民歌中众多的方言词增添了吴地歌曲特有的地方风味和特殊的语言美,表现了吴语特有的柔和、细腻、圆润的音韵。
“侬”字是极富典型的吴地方言。
江南民歌中就唱出现“侬”(即“我”,多为女子代称)的歌句,吴语也因此被称为“吴侬软语”。
在演唱速度上,吴歌的速度大多是中速或慢速,旋律跌宕起伏,婉转悠扬。
吴方言文化与江南民歌演唱的属性特质研究
吴方言文化与江南民歌演唱的属性特质研究作者:管恒川来源:《北方音乐》2018年第03期【摘要】吴方言文化主要江南地区,吴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依靠江南水乡的优势位置,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
吴方言文化凭借着自己本身具有的独特特征,对江南民歌的编写和演唱产生一定影响。
吴文化和吴方言文化的结合促进了江南民歌的民族特色,江南民歌以温柔敦厚、含蓄缠隐喻曲折、吟诵性强的特点出现在中国的民歌文化艺术中,体现了“软、糯、甜、媚”的歌唱风格以及音乐特征。
【关键词】吴方言文化;江南民歌;演唱属性【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一、吴文化的起源和審美特质“吴”包括的地区主要是江南一带,吴文化的产生要追溯到上古时期,是由泰伯、仲雍将中原文化带到吴地的,从而吴文化便形成了。
战争使得人员的流动,从而随着流动便是文化,繁荣地带吸收到的文化就更加多,特别是唐朝时期的江南。
在唐宋之后,江南成了全国的经济中心,在文化和经济繁荣的情况下,奠定了吴文化能够得到长久发展的基础,并且能够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特色。
吴文化是江南地区文化的标志,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具有活力的水文化。
水文化的由来主要是吴地是处于长江中下游,是全国各地的大商家贩卖商品和往返航必经的活跃地区;第二,农业和商业并重。
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商品经济发达,而处于长江中下游的吴地,农业需求的种植条件也是得天独厚,所以在吴地的商业和农业都能得到繁荣的发展。
吴文化的审美特质主要有“水、柔、文、融、雅”[1]。
首先是“水”。
吴地常年降水,每年平均的降水量能达到一千多毫米左右,河湖多,河湖面积占总面积的16%左右。
如此丰富的水量孕育出一幅江南水乡的优美风景画;其次是“柔”。
主要讲的是江南人的性格特点,吴人的性格比较柔和,可能受到环境的影响,处事的态度也是柔中带韧;“文”讲的是吴地的书院多,状元多,以苏州为例子,苏州出状元是最多的,被称为“状元之乡”,这都是吴地文化孕育的结果。
吴方言文化与江南民歌演唱的属性特质
吴方言文化与江南民歌演唱的属性特质吕琳【摘要】吴文化是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文化,它依托江南水乡的特有地理优势,形成独有的风格特质.吴文化的审美特质有"水、柔、文、融、雅"的特征.吴语方言对江南民歌有方言调值、押韵、双关语、村词和衬句等方面的影响,对其音乐形态的旋律、曲式、同宫系统、主属移宫等方面也产生重大的影响.吴文化与吴语方言孕育了江南民歌的鲜明特色,具有温柔敦厚、含蓄缠隐喻曲折、吟诵性强的特点,具有浓厚的水文化特点,体现并传承着"软、檑、甜、媚"的语风与音乐特征.【期刊名称】《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年(卷),期】2010(024)004【总页数】6页(P66-71)【关键词】吴文化;吴方言;吴歌;江南民歌;音乐形态;特质;演唱【作者】吕琳【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江苏,苏州,215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7“吴”——主要是江南①江南,指长江以南地区,然而在历史上,人们在使用“江南”一词时,却赋予它不同的地域范围。
据学者考证,“江南”之词始见于春秋时期,时指今江陵对岸的东南地段,范围极小。
战国时期,楚在长江南岸开拓土地,江南的范围亦随之向东南扩展,延及今武昌以南及湘江流域。
秦汉时期,江南主要指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即今湖北南部和湖南全部,南达南岭一线。
而在实际应用中,“江南”的范围极为宽泛,秦汉人的观念中,“江南”包括了今天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
秦汉时人指称下游的江南地区用得最多的还是“江东”、“江左”等名词。
自孙吴立国江东,江东经济文化在经过秦汉数百年的相对沉寂之后,开始得到新的发展,其后,历经东晋南朝,都城建康已经形成为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随之,“江南”所指的范围也由西向东转移,成为一个意有所属的特指概念。
地区[1],它是中华文化中一支优秀的区域文化,吴地在上古时期属于荆蛮地区,殷末周初,泰伯、仲雍奔吴,将中原文化带入荆蛮,产生了吴文化。
吴方言文化与江南民歌演唱的属性特质研究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吴方言文化与江南民歌演唱的属性特质研究管恒川(无锡文化艺术学校,江苏 无锡 214000)【摘要】吴方言文化主要江南地区,吴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依靠江南水乡的优势位置,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
吴方言文化凭借着自己本身具有的独特特征,对江南民歌的编写和演唱产生一定影响。
吴文化和吴方言文化的结合促进了江南民歌的民族特色,江南民歌以温柔敦厚、含蓄缠隐喻曲折、吟诵性强的特点出现在中国的民歌文化艺术中,体现了“软、糯、甜、媚”的歌唱风格以及音乐特征。
【关键词】吴方言文化;江南民歌;演唱属性【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一、吴文化的起源和审美特质“吴”包括的地区主要是江南一带,吴文化的产生要追溯到上古时期,是由泰伯、仲雍将中原文化带到吴地的,从而吴文化便形成了。
战争使得人员的流动,从而随着流动便是文化,繁荣地带吸收到的文化就更加多,特别是唐朝时期的江南。
在唐宋之后,江南成了全国的经济中心,在文化和经济繁荣的情况下,奠定了吴文化能够得到长久发展的基础,并且能够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特色。
吴文化是江南地区文化的标志,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具有活力的水文化。
水文化的由来主要是吴地是处于长江中下游,是全国各地的大商家贩卖商品和往返航必经的活跃地区;第二,农业和商业并重。
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商品经济发达,而处于长江中下游的吴地,农业需求的种植条件也是得天独厚,所以在吴地的商业和农业都能得到繁荣的发展。
吴文化的审美特质主要有“水、柔、文、融、雅”[1]。
首先是“水”。
吴地常年降水,每年平均的降水量能达到一千多毫米左右,河湖多,河湖面积占总面积的16%左右。
如此丰富的水量孕育出一幅江南水乡的优美风景画;其次是“柔”。
主要讲的是江南人的性格特点,吴人的性格比较柔和,可能受到环境的影响,处事的态度也是柔中带韧;“文”讲的是吴地的书院多,状元多,以苏州为例子,苏州出状元是最多的,被称为“状元之乡”,这都是吴地文化孕育的结果。
江南音一曲,传唱千年
■我的江南/Jiangnan江南音一曲,传唱千年记者I陶瑾疗一哥哎,水田里么一片水汪汪哎。
阿妹哎,Kn秧苗苗么长勒得土方浪哎,赤则个脚么撩H」起小脚膀哎……这是白弗最古老的声音。
山歌是昊歌中最常见的形式,唱出了昊地乡情。
除此之外,吴歌还有号子、小调、风俗歌(有的叫仪式歌)、儿歌等许多样式。
总之在江南水乡用吴语演唱的民间歌谣,都可以称之为吴歌。
古老的吴歌被一代代人传唱,更具生命力。
对于吴歌的保护、传播与传承,苏州也从未停下,并在变与不变中不断寻求新意。
苏州人怎能不识吴歌曾经,苏州大街小巷,人人爱听那一曲委婉清新的吴歌。
曾经,有个山歌协会还举办了一场对歌比赛,几百名山歌手在河两岸一字排开,歌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吴歌的盛况不止于此。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白弗山歌的优秀作者和歌手六上北京,二进中南海,由陆阿妹演唱的芦墟山歌《五姑娘》,填补了汉族无长歌的空白。
吴歌作为一门古老的非遗宝藏,距今已有几干年的历史。
吴歌不是“阳春白雪”,而是老百姓自己的"下里巴人”。
它生动记录了江南农民和下层人民的生活史,承载着一个民族上千年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
吴歌始终伴随着农民和渔民的劳作与生活,它飘荡在田境地头、船头水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情唱一方歌。
鱼米之乡的江南苏州,形成了几种不同地域文化的山歌流派,即常熟白弗山歌、张家港河阳山歌、昆山昆北山歌、太仓双凤山歌、吴江芦墟山歌以及胜浦山歌、白洋湾山歌、阳澄湖山歌。
白弗山歌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在吴歌中一枝独秀。
它的曲调丰富多变,有大山歌、小山歌、四句头、三吆三环、划龙船调、搭凉棚调等几十种曲调。
河阳山歌保留了生活的原汁原味,仿佛是一幅画,画中人物呼之欲出,表情丰富细致。
而白洋湾山歌犹如水中涟漪沁入你的心田。
"头一只台子四角方,岳飞枪挑小梁王。
第二只台子凑成双,辕门斩仔杨六June2019郎……”白洋湾地区的“山歌达人”顾凤珍唱起《十只台子》,让人听完意犹未尽。
“吴歌”:诗化的江南民间歌谣
“吴歌”:诗化的江南民间歌谣
俞前
【期刊名称】《江苏地方志》
【年(卷),期】2022()4
【摘要】顾颉刚在《吴歌小史》中说:“所谓吴歌,便是流传于这一带(指吴语方言地区)小儿女口中的民间歌曲。
”吴歌发源于江苏省东南部,苏州地区是吴歌产生发展的中心地区。
吴歌流行于江浙沪地区,苏州的吴江、常熟、张家港等地都称“山歌”,如芦墟山歌、白茆山歌、河阳山歌、双凤山歌、胜浦山歌等。
浙江嘉善地区称为“田歌”,上海青浦地区称之为“田山歌”。
苏州地区的山歌分支,芦墟山歌传唱于苏州东南端汾湖流域,白茆山歌孕育于苏州常熟的东南部,河阳山歌以张家港的凤凰镇为传唱中心。
2006年5月20日,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总页数】4页(P16-18)
【作者】俞前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215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阿福是个大国宝——《吴歌王的歌—钱阿福歌谣选》序
2.一部歌谣与五篇序言——《吴歌甲集》引发的方言文学与国语问题
3.传统商帮文化视阈下的江南民间
歌谣及其当代价值研究4.当代小说中民间歌谣的利用与创造——以吴仕民长篇小说《旧林故渊》为个案5.白族民间歌谣《上梁歌》文化内涵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吴歌的魅力_张晓玥
2007・3・文艺争鸣・地方154]地方]吴歌的魅力]张晓玥吴歌,即吴语地区的民歌民谣,它是江南水乡的天籁,吴文化的明珠。
吴歌在丰蕴悠长的吴文化环境中孕育成长,它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据顾颉刚先生推测,“吴歌最早起于是何时,我们不甚清楚,但也不会比《诗经》更迟。
”(1)目前所能见到的较早的吴歌辑录,是南朝郭茂倩的《乐府诗集》。
这些被当时称作“清商曲辞”的民间俗乐歌词,以“子夜歌”为代表,含蓄缠绵,委婉清丽,独具艺术的魅力。
其婉约清新的民间气息注入文坛,一度引起一场关于古风与新声的争论。
吴歌的绰约风姿、水乡文采,倾倒无数文人雅士,吴歌形成“吴格”,深刻影响了后世诗歌创作,具有开一代诗风之功。
唐代诗人纷纷拟作吴歌,李白有《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缠绵之柔情,悲悯之愁肠,流传千古,脍炙人口。
明代苏州文人冯梦龙对吴地民间曲辞偏爱有加,曾辑录《童痴一弄・挂枝儿》和《童痴二弄・山歌》,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之后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情感与丰富生活,成为吴歌发展历史上继南朝乐府之后的“第二个里程碑”。
上世纪初期,在五四新文化大潮裹挟之下,以北京大学为中心,一场歌谣运动蓬勃开展,吴歌被大规模收集并纳入现代学术研究视野。
顾颉刚编录《吴歌甲集》,作为“独立的吴语文学的第一部”(2),引起学界注目,被胡适誉为“是给中国文学史开一新纪元了”(3)。
刘半农辑《江阴船歌》,不仅作出了“中国民歌的学术的采集上第一次的成绩”(4),而且有意仿效吴歌创作新诗,结《瓦瓮集》,在当时普遍的欧化潮流中,荡起一股清新质朴之风。
20世纪80年代,更大规模的吴歌研究高潮兴起,随着长歌《五姑娘》等的挖掘整理,使长期以来认为汉族没有长篇民间叙事诗的观点受到挑战,具有重大的文学史意义,美学家王朝闻赞之为“卓越的发现,伟大的诗篇”。
吴中雅韵风情的浸染,江南软水温山的滋养,造就了吴歌清婉隽秀的独特美学风貌。
吴语版声声慢赏析
吴语版声声慢赏析吴语版《声声慢》是一首古老的乐曲,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而脍炙人口。
这首歌曲的原创版本是普通话版,《声声慢》是中国历史悠久的爱情诗歌《古乐府》中的一首,被广泛传颂。
近年来,随着吴语文化的复苏和传承,吴语版《声声慢》也被吴语区域的文艺爱好者演唱和赏析。
《声声慢》一曲琴音悠扬,歌词婉转动听,唱出了痴男怨女的相思之苦。
吴语版将原词句融入到了吴语的语境中,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吴语版《声声慢》采用了江南地区常用的话语特点和发音,具备了浓郁的地域特色。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首吴语版《声声慢》进行深入赏析。
首先,我们将从歌曲的旋律入手。
吴语版的《声声慢》延续了原曲的旋律,通过吴语的发音方式,使得歌曲更加柔和、抒情。
吴语的发音较轻柔平滑,使得歌曲的情感更加贴合,表达出痴情男女之间“相思”的深情之意。
吴语版的《声声慢》旋律悠扬舒缓,更加凸显了歌曲的思念之情,令人陶醉其中。
其次,我们来分析吴语版歌词的细节之处。
吴语版《声声慢》将原词句转化为吴语,与原词相比,保持了情感的延续,却更具地域性。
比如,“夜深沉,声声慢”的“深”、“慢”在吴语中读音接近,吴语版歌词通过这种巧妙的翻译,使得歌曲更具情感的连贯性。
同时,吴语的发音中有一种独特的音响效果,吴语版的歌词将这种音响效果与词意融为一体,使得歌曲更加婉转动听。
吴语版《声声慢》在歌词的表达上也有所创新。
吴语区域文化悠久,这使得吴语版的歌词在内容上更传神。
歌词中描述了男女之间的相思之苦,表达了一种情感的挣扎和无奈。
吴语版歌词通过精准的用词和吴语特有的成语,将情感和思绪表达得更加深刻,使得人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共鸣。
总之,吴语版《声声慢》在旋律、歌词和表达上都有独特的特点。
通过这首歌曲,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吴语的美妙发音和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感受到吴语区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的沉淀。
吴语版《声声慢》不仅是一首歌曲,更是吴语文化的代表之一,它通过音乐的形式将吴语和情感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论浙江吴方言区仪式歌之现状及其成因
论浙江吴方言区仪式歌之现状及其成因浙中、浙北吴歌中的仪式歌的传承,或发生质的变化,或随着各种仪式消亡而消亡,或在艰难地继续传承着。
仪式歌目前仍在传承的重要因素,是由于它的多种功能。
即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审美作用和娱乐作用等,但这种多功能将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而逐渐削弱。
标签:仪式歌现状成因古代我国汉语八方言区中,吴方言区是仅次于北方方言区的以苏州话为代表的第二大方言区,其地域包括浙江的大部、江苏的东南部。
浙江吴方言区地处浙中、浙北一带,流传在浙中、浙北的民间歌谣理应属于吴方言边缘区的吴歌范围。
然而,浙中、浙北有很多复杂情况。
如,在语言上和最大的长江流域吴方言区相接;地理上处于钱塘江、京杭大运河、京沪、广沪铁路线的交汇处;考古上,则北近湖熟文化、西靠徽派文化;历史上,则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一带生息繁衍,春秋时,属越国和吴国,战国时,属楚国,即所谓“吴头楚尾”之;浙中、浙北的建置始于秦朝,至今已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了。
我们认为,正是这些复杂之处,使得探讨研究浙中、浙北的吴方言仪式歌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1 浙中、浙北吴方言区吴歌的现状日本的中田正夫在研究吴国稻作文化在日本的传播时,曾涉足对吴歌的研究。
他认为,吴歌中的情歌、儿歌流传较广,而仪式歌和劳动歌次之。
他说:“吴歌种类繁多,生态天成,小巧玲珑”。
在我国,目前学术界对浙中、浙北吴方言区吴歌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重量级的著作问世。
浙中、浙北吴歌的蕴藏量极为丰盛。
民间文学工作者无论是在街头巷尾、田边场旁进行田野作业的过程中,抑或是走进金华、湖州、嘉兴民间文艺资料库、随手翻开有关材料,都可以深深感受到这一点。
浙中、浙北吴歌各具有品种,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劳动歌、仪式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儿歌等。
短的不胜枚举,长的也不缺乏,如流传较广的数百行的《白龙娘娘》。
近两千行的《金郎》等长篇叙事吴歌。
东阳画水一带流传的《酒词》,就很有代表性:“纯米酒,玉琼浆,醉人酒香香四方。
清商乐中的吴歌探析
清商乐中的吴歌探析作者:杨笑来源:《艺术评鉴》2019年第22期摘要:清商乐随着时代的发展,内涵也在不断地变化,其繁荣兴盛于六朝,在发展过程中,清商乐融入了吴歌等地方性民歌的风格,产生了重大变化。
吴歌作为当时流行的地方性俗乐,在体制和形式上都对清商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意在围绕清商乐对吴歌进行简要的探究分析。
关键词:清商乐吴歌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2-0017-02一、吴歌吴歌,通常被认为流传于吴地。
如今定义的吴歌经过考证是流传于今之江苏的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浙江大部分地区以及江西东北部和福建西北部等区域,但古代的“吴地”领域是一直在变化。
战国时期吴越之争,吴、越两国在江南邻境,“习俗同,言语通”,“同音共律”,因此吴愉越吟基本相同。
再到后来楚国破越后,吴、越之地大部分为楚所占,称为“吴楚”或“荆吴”。
由于领地的不断变化,这里的“吴声”事实上并不是说只有吴国范围内,于是,还有种说法便是吴歌发于“南音”。
“从‘侯人兮猗’与《楚辞》体式相类来看,南音主要应指楚音,也很可能包括长江下游的吴音和越音。
”我们如今定义的吴歌便是流传于今之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浙江大部、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部区域。
关于吴歌的名称,在屈原《楚辞·招魂》中也曾提到“吴歈蔡讴,奏大吕些。
”其中的“吴歈”或许指代的就是吴歌。
西汉末年刘向著《说苑·善说篇》中记载了《越人歌》,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也曾记载东吴降晋的孙皓给晋武帝唱的《尔汝歌》。
这是古代文献能够找到并记录下来的早期吴歌。
在左思的《三都賦·吴都赋》中能够看出当地的方言流传,以及《晏子春秋》《左传》《吕氏春秋》等典籍找到关于“吴声歌曲”的形态说法。
“吴歌”一开始就是南音,是在周公、召公时期采风而来;在《吕氏春秋》中被称为“阳阿”的古乐曲;《周礼》:“韎,东乐名。
任,南乐名。
艳,楚歌也。
关于吴歌地域范围的研讨
关于吴歌地域范围的研讨吴歌地域范围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传统和特色的地区。
其地域范围主要包括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徐州、镇江等地,以及浙江省嘉兴、湖州、绍兴、杭州、宁波等地。
在这一地域范围内,吴歌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吴歌地域范围内的各地区都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
比如苏州是江南水乡,其风景秀美,而无锡则以太湖风光和鱼米之乡闻名。
这些地理环境为吴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使得吴歌在这一地域范围内得以蓬勃发展。
吴歌地域范围内的文化传统也十分丰富多样。
比如苏州园林、嘉兴南湖秋月、绍兴酒文化等,都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文化传统为吴歌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并且成为了吴歌歌词中的常见题材。
值得一提的是,吴歌地域范围内还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工艺和民间艺术。
比如苏绣、无锡太湖石、绍兴黄酒等,都是享誉海内外的吴地传统工艺品。
而吴地的民间艺术,比如吴剧、苏州评弹等,也为吴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吴歌地域范围内,人文历史也是极为悠久的。
这里是吴越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吴地,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还可以了解到各个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幻和各种文化碰撞交融的历史轨迹。
吴歌地域范围内,居住着大量的吴语人口。
吴语是一种古老而丰富的汉语方言,其在吴歌地域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使用。
吴语是吴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吴地人民对于吴歌的传承和发展也有着特殊的情感和认同。
在这样一个拥有丰富地理环境、多样文化传统、悠久人文历史和独特语言特色的地域范围内,吴歌文化得以蓬勃发展和繁荣。
吴歌不仅成为了这一地域范围内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璀璨明珠。
吴歌地域范围的研讨,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吴歌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丰富内涵,并且有助于推动吴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特别是在当代社会,吴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吴语版声声慢赏析
吴语版声声慢赏析【引言】声声慢是我国著名诗人李清照的一首代表作,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这首诗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古今诗人和文学评论家的赞誉。
本文将围绕吴语版声声慢,分析其背景、艺术特点、文学价值以及当代启示。
【吴语版声声慢的背景介绍】吴语版声声慢,顾名思义,是将原诗的普通话版本翻译成吴语版本。
吴语,又称吴方言,是中国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区。
将声声慢翻译成吴语,不仅有助于传播和弘扬吴语文化,更能让读者从另一种语言角度体验原诗的魅力。
【吴语版声声慢的艺术特点】吴语版声声慢在翻译过程中,保留了原诗的意境、韵律和节奏,同时在词语选择上更贴近吴语地区的风俗民情。
例如,“寻寻觅觅”翻译成吴语“七觅八寻”,既保留了原诗的音韵,又让吴语读者感受到寻觅的意境。
这种贴近地域文化的翻译方法,使吴语版声声慢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吴语版声声慢的文学价值】吴语版声声慢在文学价值方面,不仅传承了原诗的文化底蕴,还展现了吴语地区的独特风情。
通过翻译,吴语版声声慢成为了吴语地区的一部佳作,为吴语文学增添了光彩。
同时,吴语版声声慢也为其他方言区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吴语版声声慢的当代启示】在当代社会,吴语版声声慢的翻译与传播,对我们有以下启示:1.弘扬方言文化:方言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将其传承和发扬光大。
2.推动文化交流:方言与普通话的互动交流,有助于增进各地区人民的友谊和理解,促进全国范围内的文化交融。
3.拓宽文学视野:方言文学的创作和传播,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拓宽了文学的视野。
【结论】吴语版声声慢的翻译与传播,不仅丰富了我国诗歌的多样性,还展示了方言文化的魅力。
论吴歌的地域特色
很明显, 对歌一旦发生在男
女之间 , 其内容便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当然 , 更普遍的情形是 , 吴歌充当一般社会交流的媒介。夏 日炎炎 , 孩子们在水中嬉戏 , 称 淴河浴 , 边淴边唱 : 日头红火火 /地上热烘烘 /跳 到河中淴河浴 /趟水 面 , 窜蒙子 /蒙 子窜到龙宫里 /龙 王对我笑嘻嘻 /虾米兵蟹将欢迎伲 /龙 王小姐看上你。
收稿日期 : 2009- 01- 01 基金项目 : 2008年苏州科技学院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审美思维及吴文化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简介 : 吕
!
琳 ( 1964- ) , 女 , 安徽阜阳人 , 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按 , 吴歌当然不限于 小儿女 咏唱。
79
而 欠 , 意为张口扬声 , 歈 则是船夫唱的歌。
[ 4] 133
到了晚上 ,
河边桥头的吴歌盘答 , 不啻给夏夜纳凉的人们涂上了一抹清凉剂。在苏州, 小河像蜘蛛网似地布满 了全城 , 每到夏夜乘凉 , 许多人就坐在桥栏上唱 %对山歌 & , 先一个人用唱歌来发问 , 后一个人便用唱 歌来回答, 常常唱到深夜。
[ 7]
在著名的丝绸重镇吴江盛泽 , 中元夜四乡佣织多人及俗称 %曳花者 & 约
[ 7] 29
这种 很有意味 的歌, 因为摇船人所唱, 自然亦可称为 船歌 , 所以, 著名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 便把在故乡所搜集到的吴歌径称为 江阴船歌 。追溯吴歌的历史源头 , 更容易发现吴歌与船夫生活 的关系。 ∀楚辞 ∃ 招魂 #中的 吴歈 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歌 ;
*
[ 2]
有人解释 吴歈 之 俞 为独木舟 ,
论吴歌的地域特色
吕
摘
*
琳
(苏州科技学院 音乐学院 , 江苏 苏州 215009 )
南唐词中的吴歌元素
南唐词中的吴歌元素摘要:在词南方化的进程中,以吴歌为代表的江南传统声乐对词尤其是南唐词产生了特殊影响。
南唐地处江南,在地理和声乐传统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以吴歌西曲为主的清商乐成为江南文化的重要内容。
吴歌对南唐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词作的情感特征、声乐审美特征和艺术技巧上。
要而言之,以传情为主的吴歌,其特点可概括为软、糯、甜、媚,在表情技巧上以绮艳为高,发乎情而非止乎礼义,对我国古代文学尤其是词曲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南唐词;吴歌;声乐词是一种音乐与文学结合的特殊文体。
在词南方化的进程中,以吴歌为代表的江南传统声乐对词尤其是南唐词产生了特殊影响。
本文从这个角度对南唐词的清雅词风作另一种阐释以就教于方家。
一、吴歌概述明人王骥德《曲律》言:“古四方之音不同,而为声亦异,于是有秦声,有赵曲,有燕歌,有吴歈,有越唱,有楚调,有蜀音,有蔡讴……”吴歈,屈原《楚辞?招魂》中云:“吴歈蔡讴,奏大吕些。
”汉代王逸注解:“吴、蔡,国名也。
歈,讴,皆歌也。
大吕,六律名也。
”左思《吴都赋》进一步解释:“荆艳、楚舞、吴愉、越吟,此皆南方之乐歌,为《诗》三百篇所未收者也。
”江南是吴歌西曲的发源地。
“吴歌”一词最早见于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第四十四卷:“‘吴歌杂曲,并处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
‘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
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
”西曲则产生于以江陵(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六朝时是长江中游第一重镇)为中心的荆楚地区。
“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鄧,因其方俗而谓之西曲。
”①东晋以来“江左重镇,莫过荆扬”。
吴声西曲最初即指流传于这些地区的民间小曲。
徒歌,意指无伴奏,清唱。
《尔雅?释乐》云:“徒吹谓之和,徒歌谓之谣。
”清人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二释之:“唯人声而无八音谓之徒歌,徒歌曰谣。
”吴声歌曲大都产生于田间劳作,人们通过歌声表达生活的酸甜苦辣以及传达美好的情感。
后采撷入乐,被之管乐,得到上层统治者的爱好。
历史的科学“四面楚歌”实为“四面吴歌“?
历史的科学“四面楚歌”实为“四面吴歌“?令一代枭雄扼腕的“四面楚歌”,真实情况很可能是”四面吴歌“?虽在楚地,唱的却是吴歌。
又是何故?还是让我们从流传至今的吴歌说起吧。
吴歌即用吴语演唱、在吴越地区广为流传的民歌民谣总称,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今天上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音乐科技系系主任申林副教授与谢晋影视艺术学院青年教师赵娴,历时近10年致力于吴歌田野调查及研究的成果,特别是从吴歌传人口中抢救记录、整理出了一大批几近失传的悠扬歌曲。
“吴歌的本质是声音的文化,而上海作为吴方言使用人数最集中的地区,应当担负起保护这一珍贵人类文化财富的责任。
”申林说,本着保留原汁原味风貌的原则,他们运用吴歌多样性的声音素材,挖掘出了吴歌多变的音乐元素,同时结合电子音乐与幻听音乐等音乐形式,赋予了吴歌崭新的生命力。
赵娴表示,早在清代邹弢的《三借庐笔谈》中就提到过“山歌不知始于何时,乡老皆谓张良所作,以张良为山歌之祖”。
相传汉时的张良最会编唱调笑讥讽的歌谣。
此外, 还有多首吴语地区的山歌也唱到了关于“张良与山歌”的传说,比如,流行于通州的山歌《魏二郎》唱道:“要问世上山歌哪里来,本是张良韩信歌仙传世人……吹起洞箫坐在铁鹤子上头唱山歌,从此唱不尽山歌传世人。
”申林与赵娴既为夫妇,还同为上海师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为此,他俩多次赴崇明采风,以进一步考证崇明民间一直传说的“山歌是张良所造”,经过多年的山歌研究,至少可以推论出上海松江,江苏海门、启东、通州等地的山歌,应该就是由崇明传过去的。
“通过大量的文本收集和整理,我们认为,‘张良与山歌’传说中张良的身份已基本可确定为就是历史上的著名军事谋略家张良。
虽然正史中并未有‘张良唱山歌’的记载,但经过对相关地域的调查可以看出,这一传说在吴地民间确实广为流传,而且各地版本颇为相似。
”两位研究者还表示,值得注意的是,传说中的“张良”似乎与正史中的“张良”形象差异很大,因此还有待继续深人挖掘考据,这对研究“张良”这位历史人物,对进一步丰满其人物形象,肯定会具有很重要参考价值的。
常州吴文化
吴文化风俗一:吴歌:吴歌,是文学史上对吴地民歌民谣的总称,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歌是吴语方言地区广大民众的口头文学创作,发源于江苏省东南部,苏州地区是吴歌产生发展的中心地区。
吴歌口口相传,代代相袭,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表现男女爱情为主。
顾颉刚先生在他写的《吴歌小史》中说道:"所谓吴歌,便是流传于这一带小儿女口中的民间歌曲。
"民间歌曲包括"歌"和"谣"两部分,"歌"一般说就是"唱山歌"也包括一些俗曲之类,"谣"就是通常说的"顺口溜"。
"这一带",大致是指长江三角洲的吴语地区。
由于历史上历代区域划分不同,早期"吴"是吴国领域的概念,甚至包括现在的南京和扬州等地。
现在所说的"吴",是指吴语地区,包括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即是江、浙、沪等地的同一个语言文化圈,同属传统吴文化范畴。
苏州恰在它的中心地位,它是一座以"天堂"美名享誉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采集吴歌,也以它为中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吴歌和历代文人编著的诗、词、歌、赋不同,是下层人民创造的俗文化,是民间的口头文学创作,主要依靠在民间口口相传,代代承袭,是带有浓厚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间韵文形式。
吴歌里又有“命啸”,“吴声”,“游曲”,“半折”,“六变”,“八解”六类音乐,其中后三类是汉代以来有的。
此外还有“神弦曲”,这是当地的民间祭祀乐歌。
“吴声”中有一种依据旧曲而创新的编曲手法,称之为“变”。
吴文化风俗二:稻食太湖流域色彩斑澜的稻文化,深深渗透进吴地民情风俗、四时八节的每个细胞,并与源远流长的吴中食俗水乳交融,互为因果,翻奇斗新,终于形成了吴派独具一格、并深烙有稻文化印痕的节令风俗,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享雀海内外的苏帮饮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语对吴歌的影响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本文主要从文学的角度,阐述了自古以来吴语对吴歌的影响。
【关键词】文学;吴语;吴歌;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吴语对歌曲、戏文、话本小说、弹词说唱、俗谚笑话等方面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主要来说,以吴语为载体,形成了吴歌、吴语小说和地方戏曲等吴语文学。
吴歌,是指在吴语区内流行的民歌和歌谣,是文学史上对吴地民歌民谣的总称。
迄今为止,唐末五代十国时吴越王钱?B唱的一首即兴的山歌是最早用吴语记录的山歌。
吴歌发源于江苏省东南部,苏州地区是吴歌产生发展的中心地区。
原始吴歌起源很早,但《诗经》中没有收录吴歌。
顾颉刚《吴歌小史》说:至春秋时代,一些文献中记载了吴歌。
《吴越春秋?渔父歌》:“日月照耀乎??已迟,与子期乎芦之漪。
”又曰:“日已夕兮,余心忧悲。
月已迟兮,何以渡为?事??急兮将奈何!”这大概是以汉语汉字译写的吴歌,而不是吴地歌谣的汉字记音。
吴歌之名,最早见于屈原的《楚辞》。
《楚辞?招魂》有“吴歙蔡讴,奏‘大吕’些”之句。
先秦时期吴歌即名吴?Q。
春秋战国广为流传的《南山有鸟》,就是
地道的吴歌。
《汉乐府民歌》:“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的“阿谁”;《迢迢牵牛星》中“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的“几许”等,在今天的吴语中还在使用。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阿母、阿女、阿兄、阿妹”,在称谓前加上词头“阿”字也是吴语至今尚在的使用习惯。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业成为吴地的中心,“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
”此所指的吴声歌曲,后来被人统称之为“吴歌”。
在此之前,吴歌很少见诸文字,吴声歌曲弥补了先前的空白,有很高的价值。
现存在《乐府诗集》里的吴歌,共326首。
《晋书?乐志》:“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
最初用吴语演唱,都是清唱形式,被称为徒歌,比较纯朴,在《子夜歌》等吴声歌曲中保留了这种特点。
而且,今存各种子夜歌中大多表现了称人为“侬”(“赫赫盛阳月,无侬不握扇。
”“春桃初发红,惜色恐侬?`。
”)和称己为“侬”(“天不夺人愿,故使侬见郎。
”“擘枕北窗卧,郎来说侬嬉”。
)的吴侬特色。
后来发展到用管弦乐来伴奏,这样,吴歌就从民间登上了大雅之堂。
此后,许多文人加入仿作吴歌的行列,吴歌的文学意味日渐浓郁。
唐代的李白、白居易、刘禹锡,宋代的杨万里、范成大等翘楚,他们从吴歌中汲取养料,又仿照其体裁,写下了优
美的民歌。
例如,李白有《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缠绵之柔情,悲悯之愁肠,流传千古,脍炙人口。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竹枝歌》也是一首感情真挚,流传很久的吴歌:“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妻同罗帐,几家流落在他州。
”诗人在前面的序言中写道:舟经丹阳县,听见舟子与纤夫讴歌解劳,他们唱道:“张哥哥,李哥哥,大家着力一起拖。
”“一休休,二休休,月子弯弯照九州。
”其声委婉,一唱众和。
杨万里有感而写成了这首《竹枝歌》。
在唐朝的其他诗人作品中,所用的某些词语,在今天的吴语中还能见到身影。
比如:东方虬《青雷》:“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和唐王建《簇蚕辞》:“已闻乡里催织作,去与谁人身卜著?”称哪个为“若个”,“谁人”。
韩愈《拢吏》“比闻此州囚,亦有生还侬”称人为“侬”。
白居易《游悟真寺》“赤日兼白雨,阴晴同一川”称晴天阳光明媚忽然下起大雨为“白雨”。
杜甫《哀王孙》“屋底达官走避胡”,不说屋里而说屋底,即同南吴语。
唐朝王梵志的白话诗歌更加典型,其诗用语大多是当时唐代中原百姓的口语,可有些词语至今却还保留在现在的吴语里,例如“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中的“馒头”“滋味”(《城外土馒头》),“吾若脱衣
裳,与吾叠袍袄”中的“衣裳”(《吾富有钱时》)“鹿脯三四条,石盐五六颗,看客只宁馨,从你痛笑我”中的“宁馨”(《草屋足风尘》),“浑家少粮食,寻常空饿肚……世间何平物?不过死一色”中的“饿肚”“一色”(《夫妇生五男》),“积代不得富,号曰穷汉村”中的“得富”(《富儿少男女》),“若不急抽脚,眼看天塞破……省得分田宅,无人横煎蹙”中的“抽脚”“省得”(《自生还自死》)。
宋代吴格体诗歌影响更大。
苏轼在杭州作《席上代人赠别》诗:“莲子擘开须见忆(薏),揪枰著尽更无期(棋),破衫却有重逢(缝)处,一饭何曾忘却时(匙)”,这首吴格体诗歌借字寓意,双关影射。
杨万里《姑苏馆夜雪》中的“谁信雪花能样巧,等他人睡不教知”,贺铸《浣溪沙?负心期》中的“不拼尊前泥样醉,崮能痴”,刘克庄《满江红》中的“俄变见金蛇能紫,玉蟾能白”,这些诗句中的“能”均表示“这样”,真是在吴作吴腔了。
又如,陆游《贫居::“囊空如客路,屋窄似僧寮。
”今温州犹称寺院为寮:“寺院寮”、“和尚寮”、“河头寮”、“城下寮”。
杨万里《插秧歌》“唤渠朝餐歇半霎”中休息称“歇”。
元明散曲常挟方言俗语,曾任江浙行省官的马致远,其名篇《借马》以“污”指粪,太说“式”,同今南吴语。
到了明代,身为苏州人的冯梦龙,编辑了《挂枝儿》和《山歌》等民歌专集,以吴语吴声写吴中之情,对吴歌的搜
集和整理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在《山歌》中就搜集了300多首民歌,其中,描写劳动人民生活和讴歌爱情的自然清新的优美诗篇所篇幅较多。
“栀子花开六瓣头,情哥约我黄昏头。
日长遥遥难得过,双手扳窗看日头。
”这首山歌以“头”为名词后缀,鲜明活泼,在城乡广泛传唱,一直流传到今。
“天上星多月弗明,池里鱼多水弗清。
朝里官多乱子法,阿姐郎多乱子心。
”其中否定词“弗”为吴语特色,“子”则为动词后缀,相当于时态助词“了”。
吴歌中的谐音双关常借助吴语中的同音字,如:“日里思量夜里情,扯住情哥诟弗清。
失落金环常忆耳(谐尔),我是满头珠翠别无银(谐人)。
”以“银”谐“人”,就是因为吴语中“银”、“人”同音。
20世纪初,在北京大学发起的歌谣运动中,顾颉刚等青年学者,将眼光投向民间,大量搜集吴歌。
民初时期,吴歌日趋繁衍发展,曲调也更加丰富多彩。
由于吴歌优美动听,有些曲调逐步为戏曲、曲艺所吸收,有的被改编到苏州评弹和苏州滩簧等地方戏曲之中,部分吴歌对昆曲、评弹等吴地诸多戏曲艺术的孕育和发展,也产生过深刻影响,它们不但从吴歌中汲取了题材,还借用了鲜活语言和动听的曲调。
一些吴歌被改编成流行歌曲,比如电影《马路天使》中的插曲《天涯歌女》《四季歌》,此后,《姑苏风光》《太湖美》等歌曲脱胎于吴歌的歌曲也因为曲调柔美动听,更兼之用软糯甜媚的苏州方言演唱而广为流传。
上个世纪80年代,十多部长篇叙事吴歌被发掘出来,以《五姑娘》最为著名,其情节曲折起伏,尤其注重刻画细节,而唱词由于来自于民间艺人的创作,朴素直白又不失生动细腻,更加贴近百姓生活。
《五姑娘》经整理后在江南一带由民间歌手用吴语曼声歌唱巡回演出,艺术感染力较强。
21世?o以来,几百万字的吴歌口述和研究资料在政府的积极支持下陆续编辑出版,主要有《白茆山歌集》、《芦墟山歌集》、《吴歌遗产集粹》和《吴歌论坛》等。
如今,吴歌非但在国内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重视,而且也日渐被西方学者所关注。
在国际上较有影响的被作为吴歌的3个里程碑的是:安?比雷尔的把南朝的吴声歌曲《汉代民歌》和《玉台新咏》,译成了英语;科奈莉亚?托普曼把明代的冯梦龙编辑的民歌专集《山歌》翻译成了德语;荷兰学者施聂姐在其出版的《中国民歌和民歌手――江苏南部的山歌》中则研究和翻译了部分现代吴歌。
这说明吴歌这一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已经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顾建平.吴语与吴歌[J].语言文字周报,2010/5.
[2] 金煦.吴歌的源流[J].苏州杂志,2003/12.
[3] 沈志凤.试论吴歌的现代文化价值[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12.
作者简介:
邢雯芝(1965.1-),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为吴文化和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