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服饰 明代金银首饰

合集下载

大明穿戴那些事儿

大明穿戴那些事儿

【民间穿戴,率性而为】服装是身体的延展,爱美是人的本能,人们习惯用衣裳营造出赏心悦目的效果。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曾总结元代灭亡的经验,认为元代风气过于奢靡,僭越礼法,一般民众衣食起居与公卿无异,奴仆“往往肆侈于乡曲”,导致“贵贱无等,僭礼败度”。

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朱元璋下诏“复衣冠如唐制”,详细规定了皇帝、太子、大臣的服装,此后不断颁布涉及服饰的各项规定。

不但官员们的朝服、常服有着繁琐规定,就是引车卖浆的平民们的服饰,朱元璋也亲自过问,参与设计,再三修改。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令,庶民不论男女,其衣服不得用金绣、锦绣之类,鞋子不得裁制花样,不准用金线装饰,佩戴的首饰只准用银,不许用金玉、朱翠等。

洪武六年(1373年),又下令庶民巾环不准用金玉、玛瑙、琥珀之类。

平民的帽子不准用顶,帽珠只许用水晶、香木,甚至规定庶民不准穿靴子。

可北方冬季寒冷,总不能让平民穿着单薄的鞋子外出,迫不得已之下,朝廷只好做出变通,徐州以北的地区可以穿靴,以御寒冬。

但严苛的服饰规则,遇上复杂的社会生态,和众生追求新、奇、美的心理,终究是要冰雪消融的。

早在洪武三年,民间就罔顾禁令,衣服采用黄色,在服饰上绣上古代帝王、圣贤人物及各类龙凤、麒麟图像。

教坊司的妇女已被打入乐籍,身属贱民,更无忌惮,穿绸缎衣服,佩金银首饰,街市往来,坐轿乘马,屡禁不止。

卫道士们痛心疾首地斥责:“轻薄子弟,厌常斗奇,巾袭晋唐,衣杂红、紫,竞相慕好,汰奢无己,实为服妖。

”外来的稀奇服饰,更是受到举国上下的追捧,引起了不少风波。

最先发起冲击的,是来自朝鲜的马尾裙。

成化年间,朝鲜国使臣来到中国,他们穿着马尾裙出没街市,立刻被京师中人效法,之后风靡一时。

马尾裙以马尾制成,系在衬衣之内。

穿上马尾裙的好处是,它使人整体看上去更加丰满,衣着如同撑开的伞,行走之间,姿态万千。

最初穿马尾裙的人主要是商人、富家公子与歌伎,后来朝内武臣效法,京师之中多有织卖者。

明代服饰(图文解析)

明代服饰(图文解析)

明代服饰(图文解析)明代皇帝服饰明朝从蒙古贵族手中夺取政权,对整顿和恢复礼仪非常重视。

废弃了元朝的服制,并根据汉族人民的习俗,将服饰制度重新规定。

首先制定皇帝的礼服。

明太祖认为古代五冕之礼太繁,决定“祭天地、宗庙,服衮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纱袍。

余不用。

”男子服饰1.明代男子服装,以袍衫为尚。

2.团领衫、补子、幞头①明代公服:盘领右衽袍、袖宽三尺。

②幞头,在明代已成为统治阶级的专用头衣。

常服中的幞头称“乌纱帽”,前低后高,圆顶,翅钝圆,帽内用网巾束发。

帝王所用幞头名“翼善冠”,折角向上。

3.直裰/直身,右衽、大袖的宽敞袍式,背间中缝直通到底,明时僧道亦服。

明初儒生都穿蓝色四周镶黑色宽边的直裰,时称蓝袍。

4.罩甲,是超短袖、对襟或大襟,长度在膝下到足背之间,衣身紧窄的式样。

5.巾帽,一般人常用巾和帽,明代巾帽除采用唐宋还有元代的部分保留,所以明代巾帽比较多样。

如“四方平定巾”、“东坡巾”、“平顶巾”、“六合一统帽”(又称小帽,即瓜皮帽)等。

女子服饰1.主要有:衫、袄、霞帔、比甲、裙子等。

命妇服包括:凤冠、霞帔、大袖衫、褙子组成。

2.凤冠、霞帔①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

后妃的凤冠除缀凤凰外还有龙,普通命妇的彩冠仅缀花钗。

②霞帔是一种帔子,象两条彩带,绕过头颈,披挂在胸前,下坠一颗金玉坠子。

宋代,霞帔成为贵妇礼服,明代因袭不该。

不同品级命妇霞帔纹样有严格规定。

3.背子,亦作褙子,样式继承宋代,有合领和对襟两种,贵贱皆服。

就功用分两式:对襟、大袖为贵妇礼服;对襟、小袖为普通妇女便服。

品级纹样基本与霞帔相同。

4.比甲,即无袖无领的对襟马甲,明代中叶形成风气。

比甲形似背子而无袖,比后来的马甲、坎肩要长,罩在衫袄之外。

5.水田衣,是一种以各色零碎织锦料拼合缝制成的服装,形似袈裟,因拼纂的布形如水田而得名。

6.衣、裙,①上衣和裙的长短变易时常,衣式亦窄亦宽,四方服饰都仿京师,后趋效南方。

中国·南京市博物馆藏文物明朝首饰冠服8

中国·南京市博物馆藏文物明朝首饰冠服8

中国·南京市博物馆藏文物明朝首饰冠服81、玉碟明天启七年直径3.5厘米南京江宁殷巷沐叙墓出土玉为青白色,素面,上有一道凹弦纹。

玉牒,原为射箭勾弦用具,使用时套在拇指上,以套在右手者为多,亦有双手都用者。

后演变成一种饰物,为男子手饰。

2、嵌宝石镶玉金佩饰明长 48厘米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达家族墓出土金质成组串饰,缀玉嵌宝石。

顶部为云头形提头,一面金质,用垒丝技法装饰出花叶形图案,并嵌蓝宝石一颗,红宝石两颗; 另一面嵌透雕秋葵纹玉饰。

提头上部正中有环鼻一个,下部有环鼻三个,分别系金链穿连玉饰件,缀有玉葫芦、灵芝纹圆形玉佩、玉蝴蝶、玉方胜、金莲座圆雕玉童子等各种挂件,最下端是一个金质挂坠,亦有花叶图案,正中嵌红宝石一颗,背嵌一叶形玉饰。

贵族着礼服佩带这种成组挂件,步行稳重,更显庄严。

这件饰物使用金、玉、宝石三种材质制成,色泽相映,非常华丽。

3、玉佩明永乐二十二年长7.5厘米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钦墓出土玉佩十四块,顶端玉珩上有两孔,下有三孔系组,各穿玉珠与玉琚、圭形饰相连,玉琚、圭形饰下各穿玉珠与玉花相连,玉花穿玉珠与玉璜、玉滴水、珩形玉饰相连。

玉佩系于革带左右,行则环佩丁当,清脆悦耳。

4、玉佩明洪武二十年长2.7-7.5厘米南京太平门外蒋王庙薛显墓出土玉佩共十六块,顶部玉珩上有两孔,下有三孔系组,与玉花相连,玉花下三孔与玉琚相连,玉琚下接玉璜、玉滴水、菱形玉饰件。

5、玉佩明永乐五年长 1.3-7.2厘米南京中华门外郎家山宋晟墓出土玉佩十二块,顶部玉珩上有三孔,下有五孔系组,其中间的三孔与玉琚相连,左右两孔与圭形玉饰相连,玉琚下三孔与玉花相连,玉花与玉璜、珩形玉饰相连。

佩用玉佩始见载于商周时期,如《诗·郑风·女曰鸡鸣》云∶"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6、玉佩明洪武十二年长2.8-7厘米南京太平门外岗子村吴祯墓出土玉佩七块,顶部珩上有两孔,下有三孔,与玉花相连,玉花下为玉琚,玉琚下连玉珩形饰。

明代宫廷服饰简介(十)

明代宫廷服饰简介(十)

明代宫廷服饰简介(十)明代除皇太子外,皇帝其他的儿子均封王爵(亲王),十五岁选婚,出居京邸,到年长时“之国”(前往封地)。

皇女封为公主,成年后由有司拣选驸马。

皇子、皇女们的少年时期都在宫中度过。

明成化《新年元宵景图》里的小皇子(国家博物馆藏)明代儿童有剃发习俗,皇室子女也不例外,刘若愚《酌中志》里提到,宫中设有“篦头房”,有近侍十余员,专门负责为皇子女请发、留发、入囊、整容之事。

凡皇子、皇女诞生,到满月剪胎发,百日命名后,便按期剃发,谓之“请发”。

皇子女们和民间的儿童一样,将头发全部剃掉,一根不留,“如佛子焉”。

皇子平时戴玄青绉纱制作的六瓣有顶圆帽,名曰“爪拉帽”,到十多岁时开始留发,留发一年后,又选择吉日“入囊”,即将头发总束于脑后,纳于特制的囊中,垂在身后。

囊宽二寸许,长尺余,冬天用玄色纻丝制作,夏天用玄色纱。

直到皇子选婚纳妃时,才择吉行冠礼,以示成人。

皇女日常戴一寸多宽的小头箍,十余岁开始留发,留发一年后,选择吉日将头发往两边分梳,束成八字角模样,谓之“扒角”。

至选婚有驸马,才择吉举行上头仪式。

《新年元宵景图》里的女童(国家博物馆藏)明成化《新年元宵景图》中绘有剃发后的幼年皇子、皇女和小宫女、小宦官们。

小皇子头上光光,俨然小和尚。

小皇女或小宫女的头上大部分头发被剃掉,仅在头顶两侧各留一绺,用红头须(丝带)扎成一对小发鬏。

《大明会典》记载:“皇女生弥月,前期,上择内夫人之敬慎者,以奉皇女剪发。

是日早,保姆抱皇女于寝宫剪发为鬌(d uǒ)、留羁如礼。

”留发中的皇女或小宫女除了半长的散发,也是扎着两个发鬏,头上并无太多饰物。

皇太子、亲王以及亲王世子、郡王在受封之后,都会由朝廷赏赐冠服,如冕服、皮弁服、常服以及嘉靖时期创制的保和冠服等,皇太子妃及诸王妃、公主、郡主等也有相应的冠服。

·冕服皇太子陪祀天地、宗庙,正旦、冬至、圣节、朝会以及从祭社稷、受册、加元服、纳妃时穿冕服,用衮冕九章。

亲王助祭、谒庙,正旦、冬至、圣节等朝贺及受册、加元服、纳妃时穿冕服,也用衮冕九章。

明代冠服之首饰图解

明代冠服之首饰图解

明代冠服之首饰图解明代冠服之首饰图解明代首饰之头饰——嵌宝石花蝶形金饰件:嵌宝石花蝶形金饰件:明(西元1368-1644年)。

长7.3厘米,宽4.4厘米。

1975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达家族墓出土。

金质。

由数朵牡丹花叶及蝴蝶组成。

用扁金片制成托,可镶嵌宝石,焊接在牡丹华叶中,似作为花蕊,计九个,宝石有遗失。

用金丝做成花的枝杈,用花丝工艺制成蝴蝶和牡丹花朵,形成一幅蝶恋花的图案。

从饰物背后的管状插孔来看,应为头上的饰物.嵌宝石花叶形金冠饰:嵌宝石花叶形金冠饰:明。

本人没找到关于年代、出土地址的说明。

金质花叶纹为托,嵌蓝宝石、红宝石各二,绿松石与琥珀各一。

琥珀束发冠,金簪:明,正德十二年(西元1517)。

高3.7厘米,长6.7厘米,宽3.2厘米,簪长7厘米。

1977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俌墓出土。

冠琥珀质,簪金质。

此冠用整块血红色琥珀雕琢而成,呈半月形,后部高于前部,上部饰五道直梁,并作出凸起的边缘,前下部用直线作出宽边,两侧各有一小孔,可插金簪,金簪顶端是圆形金束发冠,碧玉簪:明.天启五年(西元1626年)。

冠长10.7厘米,簪长10.3厘米。

1979年南京江宁殷巷沐昌祚墓出土。

冠金质,簪碧玉质。

冠上部有六道直梁,边缘用直线作出宽边。

两侧各有两孔,用于插入簪子,玉簪顶作圆珠形。

此冠是明代官员退朝燕居时用来束发的用具杂宝纹金包簪:明(西元1368-1644年),高2.5厘米,直径9.2厘米。

簪长9.7厘米。

1987年南京南京中华门外邓府山出土。

金质。

圆形包髻,是明代晚期贵族妇女用来束发的用具。

包髻上分成七栏,均匀地锤碟出法螺,灵芝,宝瓶,银锭,***,画轴等杂宝图案,与飞鸟云气纹交叉排列,其间配有漫卷飘动地彩带。

金簪顶端呈圆珠形明代首饰之臂饰——金钏。

也叫缠臂金耕读渔樵纹金戒指:明(西元1368-1644年)直径2.5厘米,宽0.4厘米。

1983年南京卡子门外丁墙村出土明代首饰之臂饰——鹭鸶莲纹金戒指:鹭鸶莲纹金戒指:明(西元1368-1644年)直径1.7厘米,宽0.8厘米。

明朝庶民服饰与衣着风尚(图)

明朝庶民服饰与衣着风尚(图)

明朝庶民服饰与衣着风尚(图)洪武初年定庶人婚嫁,准许服用九品冠服。

洪武三年(1370年),明政府复制四方平定巾,颁行天下,改用四带巾为四方平定巾,穿杂色盘领衣,不许用黄。

后来又取六瓣瓜拉帽(即后世的瓜皮帽)象意六合一统,为庶民戴用,但不准许用顶。

后又颁示十三布政使司毕裹网巾。

庶民即使身为乡中正、副乡约,仍不能服冠,只许服耆老幅巾。

还明文申禁,男女衣服,不得潜用金绣、锦绮、纻丝、绫罗,只许用绸、绢、素纱,靴不得裁制花样、金线装饰,规定农民只许穿用绸、纱、绢、布。

若是农夫可戴斗笠、蒲笠出入市井,老农的衣制,袖长要过手;庶人衣长,离地5寸,袖长过手6寸,袖桩广1尺,袖口5寸。

二十五年(1392年),又下令,庶民不许穿靴。

明代统治者对庶民服饰的规定是很严厉的,如有违制或僭越,则严惩不贷。

除官民界限外,还有良贱之别。

明代视商贾为下贱,这在服饰制度中也有体现。

农民之家许穿绸纱绢布,而商贾之人却只许穿绢布,不许穿用绸、纱。

并明确而严格的规定,如农民之家有一人为商贾,就不许家人穿绸纱。

再如正德年间的一项服饰制度规定,将商贾与仆役、娼优列为一等。

据明人记述,这亦是国家于此亦寓重本抑末之意。

(何孟春《纪录汇编》卷一五三)一般妇女的服饰及其头饰妇女的服饰,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

服饰的基本式样,大多仿自唐宋,一般为右衽,恢复了汉族古老而悠久的服饰传统与习俗。

一般普通妇女的礼服,最初只能穿紫色粗布,不准用金绣。

袍衫只能用紫、绿、桃红等浅淡颜色,不许用大红、鸦青和黄色,带用蓝绢布制作。

背子的用途更为广泛,其基本形式,大体与宋代相同。

普通妇女的便服背子的式样为直领、对襟、小袖。

而所谓的妇女服装比甲,是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马甲,其样式较后来的马甲为长。

据传,它产生于元代,初系皇帝所服,后才普及到民间,转而成为一般妇女的服饰。

到明代后期,大多青年妇女盛穿比甲,且形成为一种风气。

明代妇女下裳全穿裙,穿裤者较为少见。

中国·南京市博物馆藏文物精品明朝首饰冠服3

中国·南京市博物馆藏文物精品明朝首饰冠服3

中国·南京市博物馆藏文物精品明朝首饰冠服31、琥珀束发冠、金簪明正德十二年长6.7厘米宽 3.2 厘米高 3.7 厘米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佛墓出土束发冠系古代男子戴在头上作束发用。

此冠用整块血红色的琥珀雕琢成,呈半月形,中空,五梁,两侧各錾一小孔,对插圆头金簪一副。

五梁的形制与徐捕职位相符,为考古发掘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2、金束发冠、碧玉簪明天启五年冠长10.7厘米簪长10.3 厘米南京江宁殷巷沫昌祚墓出土冠作梁冠状,上缀六道直梁,两侧各錾刻一孔,使用时扣覆在发髻之上;碧玉簪,圆头,锥体、横贯于发警中以作固警之用。

冠上的梁,除起装饰作用外,又藉以辨别等级,此冠虽是明代职官退朝燕居时用来束发的冠,但仍缀有六梁,与墓主人身份相符。

3、杂宝纹金包髻明直径 9.2厘米南京中华门外邓府山墓出土由一扁圆形金盖和两根圆珠头金簪组成,是贵族妇女用以束发的工具。

金盖面上均匀地锤谍出法螺、灵芝、宝瓶、银锭、法轮、画轴等杂宝图案,与飞鸟云气交叉排列,其间配上漫卷飘动的彩带,曲折起伏,动势犹如凌空飞舞。

杂宝图案元明以来甚为流行,因之在宫廷及民间都广为采用。

4、云托"日"字纹金饰件明洪武四年高 4.5 厘米宽 3.6 厘米南京中央门外张家洼汪兴祖墓出土用金片锤镍成云头托日的图案,下端祥云,弯曲缭绕,线条流畅细腻,上托一圆形金片,中心锤镍一"日"字,四周装饰均匀的短直线纹。

这类饰件以"日"、"月"为饰,意在显示地位高贵。

5、云纹"日"字金饰件明长9.1厘米南京中央门外小市出土饰物下部镂刻朵形祥云,上托一圆形双圈,边缘为攒珠纹,中间錾刻"日"字,饰物上有四小孔,可缝在服饰或被褥上作为装饰。

6、方胜形金饰件观烘式四年长8.2应杂南京中央门外张家洼汪兴祖墓出土由金片锤谍而成,状若两个相交的菱形。

菱形四角均为凹起的圆角。

歙县博物馆藏明代金器赏析

歙县博物馆藏明代金器赏析

歙县博物馆藏明代金器赏析图1 明永乐七年飞雀享云纹金霞帔坠子图2 金凤钗1图2 金凤钗2安徽方晖1993年11月,安徽歙县出土了一批金器,主要有金霞帔坠、金钗、金簪、佛像金箔、金步摇、金钱等,后移交给歙县博物馆收藏。

1994年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批出土金器制作精细,纹饰精美,工艺精湛,现择其部分介绍如下:明飞雀祥云纹金霞帔坠子(图1),长15.2、宽6.2、高2厘米,重82克。

悬胆形,上装金钩,镂空,两面雕飞雀祥云,展翅欲飞状,尾长垂飘逸。

折边,包压另一边,周边有席纹,金光灿灿,金钩内侧刻有铭文“内官监造足色金计贰两重,钓圈全”14字。

霞帔为我国古代妇女的帔服,出现在南北朝,隋唐时盛行,宋代将它列入礼服,明代继承发展。

因其美如彩霞,故名霞帔。

霞帔亦称“霞披”、“霞帛”,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

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各绣禽七,随品使用。

一品二品,褙子用云霞翟纹;三品四品,褙子用云霞孔雀纹;五品,褙子用云霞鸳鸯纹;六品七品,褙子用云霞练鹊纹;八品九品,褙子绣折枝团花。

用时绕过脖子,披挂在胸前,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是为霞帔坠子。

《明史·舆服志》载:明代一品至五品命妇的霞帔上缀金帔坠,六品七品缀镀金帔坠。

该霞帔坠子,制作精细,工艺精湛,充分显示出明代工匠高超娴熟的技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它是研究明代等级制度与服饰制度的实物例证。

明金凤钗(图2、图3),长21.4、宽6厘米,重90克。

一对,凤用细金丝绕成,昂首翘尾,翼上展,爪处飞云上,发钗从云中伸出,构思巧妙。

钗扁,色黄中带黑,无铭文。

造型精巧别致,栩栩如生,反映了明代妇女对美的追求和明代金银制品精湛的工艺水平。

图4 金簪明金簪,共5枚3式(图4)。

图5 金簪ⅠⅠ式1枚,长9.1厘米,重6克(图5)。

簪成圆钉状,实心,簪帽呈梅花状。

图6 金簪Ⅱ式Ⅱ式2枚,长13厘米,重21克(图6)。

簪成圆钉状,实心,簪帽呈旋涡状,上刻有铭文“内官监造九成五色金壹对,壹两重”14字,是研究明代宫廷金银器制造工艺的重要实物。

亮瞎人眼的明代帝陵和贵族墓中出土的金银器

亮瞎人眼的明代帝陵和贵族墓中出土的金银器

亮瞎人眼的明代帝陵和贵族墓中出土的金银器首博《北京文物精品展》中展出的明代金银器,以北京昌平区明定陵出土的制品最为重要,该陵共处金银器30余类500多件,均为精品之作,代表了明代金银工艺制作的最高水平。

金翼善冠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昌平区明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昌平区明定陵博物馆藏金冠是皇帝的常服冠戴,翼善冠出土时放置在万历帝棺内头部北侧一个圆形木盒内。

冠通高24厘米,后山高22厘米,冠口径20.5厘米,重826克。

其形制由前屋、后山和金折角三部分组成,前屋部分是用极细的金丝编成“灯笼空儿”花纹,空档均匀,疏密一致,无接头,无断丝。

后山部分是采用纍丝錾金工艺而成的二龙戏珠图案,龙的造型雄猛威严,具有强烈的艺术装饰效果。

翼善冠用极其纤细金丝编结,采用传统的掐丝、纍丝、码丝、焊接等方法,工艺技巧登峰造极,充分反映了明代金细工艺的高超水平。

錾云龙纹金盏、金托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昌平区明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昌平区明定陵博物馆藏一套2件,通高6.7厘米,盏口径6.7厘米,托盘底径11.7厘米,重160克。

托盘中央立一绣墩形承盏座,錾刻云龙、八宝等纹饰,座口下折成二层,饰如意云头纹,其下为十六个覆莲纹,造型精巧别致、典雅大方,是明代宫廷金银细作中的精品。

嵌珠宝龙纹金托金爵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昌平区明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昌平区明定陵博物馆藏一套2件,爵通高10.3厘米,托高1.2厘米,口径15.9厘米,总重531.5克,该器为万历帝生前的御用酒器。

爵腹壁刻浅浮雕二龙戏珠及海水江崖流云纹,平錾线条流畅潇洒、自然优美。

内壁镶了一层极薄的金箔,光亮平滑,便于使用。

中心立柱满饰如意云头,插入阳錾宝瓶中的牡丹花枝上除嵌有红、蓝宝石外,还饰以金银锭、珊瑚、犀角等八宝装饰。

爵底外壁刻铭文一周:“万历年造足色金重五两一钱七分。

”金爵与金托设计构思十分巧妙,造型优美,装饰华丽,有强烈的稳定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时样金钗压鬓云 明代女性首饰

时样金钗压鬓云 明代女性首饰

在女性的成长中,发髻和首饰被视为是重要的象征物,女子的绰约风情常常有赖首饰展现。

但有趣的是,其中首饰经由专门指向男性首服再到专供女性佩戴的语义变迁。

在生活中,岁时节令,女性都佩戴什么样式的首饰?藉由首饰又表达了女子的哪些情怀与心思呢、那些曾经金光闪耀、光彩夺目的首饰展现出的是女性含蓄、感性、细腻、温情的生活魅力。

时样金钗压鬓云明代女性首饰董进笔名「撷芳主人」’长期专注于中国古代服饰史研究,著有图说明代宫廷服饰 还魂记——明清小说服饰考证 Q 版大明衣冠图志等发髻和首饰是古代女性装束中不可 或缺的组成部分,古人将之视作女性成长 中的重要象征物,-«•中华古今注》云:「自古之有髮,而吉者系也,女子十五而笄,许嫁于人,以系他族,故曰髻而吉,榛木为笄,笄以约发也。

」唐段成 式《髻鬟品> 中记录了从先秦到唐代的 各种发髻 <如喷,:4努、分涔®、|»]心髯、笑荇努、 半翻髻、双擐望仙髻、回鹘髻、闹扫妆髻、抛家髻、倭?!«等等 >。

宋代以后,女子的发髻渐趋简约,头上风情多赖首饰展现。

到了 明代,已婚妇女主要以金、银丝或马尾、 蔑丝 <竹蔑劈的细丝)、头发等编成的鬏 髻作为身份标志,鬏髻上插戴的各种样式的簪钗,经过不断发展,演变为具有一定规则的首饰组合,每一件都有专门的造型、名称以及佩戴位置,统称为「鬏髻头面」。

全套头面华丽隆重,插戴繁琐,一般用在正式而喜庆的礼仪或社交 场合中,与女性的吉服搭配。

《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写白娘子前往 李员外家贺寿,十分打扮上着青织金衫儿,下穿大红纱裙,戴一头百巧珠翠金银首饰」,即是较为典型的例子。

明代在节令、婚礼、寿诞等特定场合穿着的吉服,通常会装饰应时应景或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

南京陕西道御史孟一脉给明神宗的上疏中说:「遇圣节明金丝鬏髻高九厘米直径一一厘米无锡博物院藏202丨年珩’、明 94明人绘唐白云夫人像(局部)安徽博物院藏95紫禁城lorbidiltJnl’ii,则有寿服,元宵则有灯服’端阳则有五毒吉服,年例则有岁进龙服。

恩施猫儿堡出土明代金银首饰解读

恩施猫儿堡出土明代金银首饰解读

图1:金丝䯼髻,上海浦东新区陆深家族墓出土,作者摄031图2:明人绘中山孺人汪氏容像(摹本),作者摹图3:倪仁吉绘吴氏先祖容像局部,义乌博物馆藏,图片采自《义乌文物精粹》图4:金凤穿花婴戏图鬓钗一对,湖北恩施猫儿堡出土,图片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提供图5:金镶宝观音挑心,湖北恩施猫儿堡出土,作者摄图6:西王母骑凤金簪,湖北恩施猫儿堡出土,作者摄之前簪因为只有一只脚,簪首装饰过多而增重便不容易插得牢,发髻罩了䯼髻则情形两样,簪首的装饰于是踵事增华,短短的簪脚竟可擎出比屋连甍的亭台楼阁。

此外,钗本来尚有的固发作用也多由䯼髻代替,那么与簪相比,钗的退居其次也就很自然了。

钗与簪的区别,明代以前是很清楚的,即两只脚呼作钗,一只脚呼作簪。

到了明代,簪却渐成主流,钗的使用于032图7:金狮子戏毬挑心,湖北恩施猫儿堡出土,作者摄图8:双凤穿花金饰,湖北恩施猫儿堡出土,作者摄图9:明人容像局部,故宫博物院藏,图片采自《故宫博物馆藏文物珍品大系·明清肖像画》033图10:双凤穿花金满冠,湖北恩施猫儿堡出土,作者摄图11:金镶宝花头簪,湖北恩施猫儿堡出土,作者摄图12:明佚名《货郎图》局部,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作者摄图13:金蝴蝶簪,湖北恩施猫儿堡出土,作者摄图14:金摺丝葫芦耳环(残),湖北恩施猫儿堡出土,作者摄034插一只银簪脚。

闹蛾金簪则是仅取片材而以打制完成造型和纹饰,背面也有用于插置簪脚的扁管(图13)。

四、耳环、戒指、玎珰七事葫芦耳环是明代最为通行的样式,它由元代继承而来,就基本造型而言,变化不大,却是一面以添饰上盖和托座更显佳致,一面因为金细工艺的分外发达而制作更为精丽。

《天水冰山录》“耳环耳坠”一项,葫芦型耳环便列出多种,如金珠宝葫芦耳环,金光葫芦耳环,金摺丝葫芦耳环,金累丝葫芦耳环,金葫芦耳环,等等。

所谓“摺丝葫芦”,即是用极薄的片材打制成型,其表攒聚细丝。

猫儿堡出土金摺丝葫芦耳环三只,均残。

浙江出土明代金银首饰,再现低调的奢华

浙江出土明代金银首饰,再现低调的奢华

浙江出土明代金银首饰,再现低调的奢华文/图:陶治强(淮南博物馆)浙江明代金银首饰在临海、杭州、安吉县、义乌、金华市、兰溪市、海宁市、宁波市、嘉兴市、淳安县、新昌县、长兴县、江山市、余姚等地皆有发现,其中杭州桃源岭明墓、余杭塘栖镇超山明墓、安吉县吴麟夫妇墓、临海城西张家渡王庄山王士琦墓都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金银器,尤其是临海王士琦墓,合计出土107件金银随葬品,多为女子首饰。

浙江发现的明代金银首饰,以金器数量较多,有五梁冠、金丝发罩、金丝鬏髻、金头面、金分心、掩鬓、金钿、簪、钗、金耳、耳坠、耳环、挂件、纽扣、梳背、金饰、霞帔坠、戒指等二十一种。

银器有簪、钗、挑心、饰件、银帽饰品、耳环、带板、带銙、禁步、银坠件等十一种。

银器种类和数量明显少于金器,反映了明代喜用金器,银器较少的文化现象。

明代金银首饰品类规格丰富金冠是官员退职燕居时所用的束发器物,用金簪贯穿中孔,固定于发髻之中。

冠上有梁,因此称为“梁明代金银制作空前发展,明朝在内廷设银作局,专门为宫廷制作金银器,以供皇族享用。

金银器技艺集前朝之大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美、娴熟程度。

当中,金银首饰的式样和制作堪称典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浙江各地考古出土了许多明代金银首饰,种类有冠、罩、鬏髻、金头面、金分心、掩鬓、金钿、簪、钗等二十余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十分可观,这为窥探明代金银首饰的时代特征和制作工艺提供了珍贵资料。

明福寿云纹金丝五梁冠临海王士琦墓出土058冠”,按照梁冠识别戴者的等级,梁数越多,官阶越高。

《明史·舆服志》记载:“一品冠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七品二梁,八九品一梁。

金梁冠需四品以上官员才能使用。

”《明会典》卷六十一载:“三品,冠五梁,革带用金。

”1956年,临海王士琦墓出土一件福寿云纹金丝五梁冠,长9.2厘米,宽7.6厘米,高5.8厘米。

冠以两圈粗金丝做骨架,顶部用粗金丝做成五梁,用细金丝掐编制成。

中国·南京市博物馆藏文物明朝首饰冠服4

中国·南京市博物馆藏文物明朝首饰冠服4

中国·南京市博物馆藏文物明朝首饰冠服41、牡丹纹金簪明长 14厘米南京太平门外蒋王庙出土簪以金片为之,簪首为牡丹花形,系锤镍、錾刻而成。

2、云犀纹金簪明长 11.7厘米南京中山门外出土簪体扁平。

簪首以如意形金片做托,托上一金牛前蹄腾空,回首翘望,身披金丝绶带;牛首左上方焊一圆形金托,其造型为一幅"犀牛望月"图。

3、兽面纹金簪明长 10.6 厘米南京郊区出土簪体扁平,顶微弯。

簪首为如意云形,其上錾刻兽面纹。

4、蝴蝶形金簪明长7.2厘米南京郊区出土簪体为圆锥形。

簪首为一展翅欲飞的蝴蝶,系采用锤镍、錾刻、镂刻等工艺制成。

5、凤凰形金簪明一长18厘米;一长 17.6厘米南京郊区出土为贵族妇女所用的插饰、通常为一对,插戴时左右各一。

簪体扁平,上部弯曲。

簪首为一昂首展翅、耸立云端的凤凰,栩栩如生。

6、禅杖形金簪明一长10.7厘米;一长12 厘米南京郊区出土形制大体相同。

簪体为圆锥形、簪首为金丝缠绕成的六面形禅杖,下套金环,杖顶呈葫芦形。

禅杖为佛教用物、一般指僧人所用的手杖。

7、莲花形金簪明长13厘米南京太平门外尧化门出土簪体为六面方柱形。

簪首为双层六瓣莲花,一仰一覆。

莲瓣内用极细的金丝填上小卷草纹、双层间以金轮相隔。

莲花上承圆形托、内镶嵌物已失。

簪首与下部之间有细颈,其上饰数道凸弦纹。

8、龙首金簪明长16 厘米南京太平门外尧化门出土簪体扁平。

簪首用一层金片包于簪身外,上面锤镍成龙首形。

龙首与龙须间有两个圆形金托、内镶嵌物已失。

9、佛手形金簪明长12.2厘米南京江宁殷巷出土簪体为圆锥形,簪首为一佛手。

佛手指圆而细长,不见骨节,指甲狭长,光洁明净。

五指微曲,拇指、中指、小指指尖翘起,似做拈花状。

拈花即指释伽牟尼佛"拈花"示意。

据《联灯会要》卷一及《释氏稽古略》卷一载,释伽牟尼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献上金色波罗花,释伽即"拈花示众",众人不解其意,惟有摩诃伽叶"破颜微笑"表示领悟,因而释伽将"正法"授付于他。

明朝的宫廷服饰与珍宝饰品

明朝的宫廷服饰与珍宝饰品

明朝的宫廷服饰与珍宝饰品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宫廷服饰与珍宝饰品更是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奢华。

在这个1500字的文章中,我将为您介绍明朝宫廷的服饰和珍宝饰品,以展现明朝时期的盛世华美。

宫廷服饰是明朝王朝庄严和典礼特殊身份的象征。

在明朝,朝廷规定了严格的服装等级制度,对皇帝、皇后、亲王、公主以及大臣等不同身份的人有具体要求。

皇帝身穿龙袍,龙袍上绣有金黄色的龙纹,神圣而威严。

皇后穿的是凤冠,并配以凤纹缎袍,凤冠暗示着皇后的高贵和尊崇。

贵妃和妃子们的服装也是非常华丽的。

她们戴着挂满珠宝的金簪,佩戴玉石首饰,穿着丝绸绣花的对襟袍和层层叠叠的裙子。

每一件服饰上都绣有精致的云纹和龙凤图案,增加了服饰的华美程度。

大臣们的服饰也非常庄重,注重庄严和权威。

他们穿着长袍,配以蟒袍和蟒带,象征着地位的高贵和尊荣。

大臣们在朝会上穿戴整齐,以彰显国家的威严和统一。

除了服饰,明朝的宫廷还以其珍宝饰品而闻名于世。

明朝皇帝和王公贵族们饰品多为金银首饰,常见的有金耳环、金手镯、金项链等。

这些珍贵的饰品镶嵌着各种名贵的宝石,如红宝石、蓝宝石和祖母绿等,使饰品更加华丽夺目。

珍宝饰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玉石饰品。

明朝的国王和贵族们喜爱佩戴玉石饰品,玉翡翠、和田玉、美玉等各种品种的玉石都被广泛用于制作珠宝饰品。

玉石的白皙和光泽给人一种高贵华丽的感觉,成为明朝时期珍宝饰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明朝的宫廷还以其漆器和瓷器而闻名于世。

宫廷经常使用漆器来盛放珍贵的物品,如金银器、玉器等。

漆器上常常绘有精美的图案和纹饰,展示了明朝时期的精湛工艺和艺术品位。

瓷器也是明朝时期的一大亮点,如明代景德镇的青花瓷和五彩瓷等,装饰着各种动植物图案,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结起来,明朝的宫廷服饰与珍宝饰品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奢华。

无论是宫廷服饰还是珍宝饰品,都体现了那个时代的艺术美感和文化价值。

明朝的宫廷服饰和珍宝饰品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华丽辉煌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

大明王朝的顶级金银器

大明王朝的顶级金银器

大明王朝的顶级金银器
金镶宝石白玉镂空云龙纹帽顶
通高3.9、底径5.1cm
冠顶由金质椭圆形喇叭状底座和白玉镂空龙纹顶饰组成,覆莲瓣面上现存宝石7颗。

座顶以“碗镶”法嵌玉顶饰。

金镶淡黄蓝宝石帽顶
通高4.8、底径5.2cm
帽顶由金镶宝石覆莲底座和淡黄蓝宝石顶饰组成,上存宝石7颗。

金雷丝镶宝石帽顶
高3.4、底径5cm
覆莲形金花底座自上而下采用“花丝工艺”镂空成五层,共镶有宝石18颗。

金累丝镶宝石青玉镂空双鸾鸟牡丹簪
长10.6,头宽12.6cm,重42.8g,存镶宝石17颗
平插,戴于正中。

俗称“分心”。

云形金累丝镶宝石簪
左长15.3、头宽6.7cm,重43.4g,存镶宝石6颗
右长15.2、头宽6.7cm,重42.5g,存镶宝石6颗
簪头以双层花丝(掐丝)制作。

倒插,用以压鬓。

串缀珠宝金耳环
通高5.5,通宽4,钩长5.7cm,分别重13.8、14g
两环各串缀珍珠宝石各4颗。

明代内府金银器的制作机构与作品风貌金银器明代

明代内府金银器的制作机构与作品风貌金银器明代

明代内府金银器的制作机构与作品风貌金银器明代来源:故宫博物院院刊一引言根据制作者的不同,明代金银器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内府所作,产品有相对明确的制作标准,多表现礼制的庄严、等级的差异;一类是民间产品,它们可以定制,样式较灵活,多体现俗世日常的好尚、潮流的更替;另一类制作于藩王府,数量较少,同时受到内府的限制与民间的影响。

三类之中,内府作品水平最高、影响最大,也最能体现明代的主流审美。

当前,内府所制金银器主要得自墓葬,墓主身份多为皇室或贵戚,有帝后、内嫔、藩王、外戚等,其材质上乘,制作精良,颇具代表性。

它们由哪些机构生产?其人员如何配置?制作与使用的时间有何关联?面貌如何?下面的讨论便以这些问题为中心。

二制作机构与人员配置明代最重要的金银器制作机构是银作局。

《明太祖实录》载:“洪武三十年(1397)秋七月庚戌……置银作局,掌造内府金银器用。

”《明史》亦称银作局设立于洪武三十年,但在《大明会典》所记的洪武二十六年颁布的冠服制度中,亲王、亲王妃所用“金册一副、银事件一副、金凤一对、金簪一对”等,已由“银作局办”。

因此,银作局的设置时间似乎尚可再议。

检视出土实物,可发现永宣带铭文的作品中,不时有“随驾银作局(”见[附表一]之4、5、16、17、18)字样,这个机构是何时出现?后来为何又消失?它与银作局又有何关联?根据《明太宗实录》“永乐六年十二月甲申”条:“命礼部铸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锦衣卫印,凡十四颗,印文并加‘行在’二字。

内府尚膳等监、惜薪等司、兵仗等局,凡印十六颗,印文并加‘随驾’二字。

”银作局属于内府监局,当加“随驾”二字,改为“随驾银作局”。

但鉴于当时还未迁都北京,随驾银作局也可能是从南京原有的银作局分出,随成祖巡狩北京。

实物中有永乐十四年八月、永乐十八年四月随驾银作局所熔金银锭(见[附表一]之4、5)可与之互证。

永乐十九年正月伊始,正北京为京师,去六部“行在”二字,设在北京的“随驾银作局”应当也省去“随驾”字样,实物可见永乐二十二年与洪熙元年银作局制器(见[附表一]之6至15)。

大明金银(金奢银华NO.3)

大明金银(金奢银华NO.3)

大明金银(金奢银华NO.3)对于明代金银首饰,很多人应该不陌生,在如今大量的影视剧以及戏曲人物的造型中,我们仍旧能看到其身影。

再远一点,我们能看到明代侍女图和宫廷后妃像中的许多女子的发饰。

例如以下几波美图。

▲ 87红楼中的元妃省亲造型,头上的凤冠为明代后妃册封、朝会等正式场合的装束。

▲ 明代的几个皇后像:均是凤冠造型▲ 明·唐寅的《吹箫侍女图》因为凤冠造型,头饰呈冠状,中间是呈弧状的带星点嵌珠的饰物,前面是一个类似发围的东西,两边是展开的博鬓。

(除了后妃,普通女子盛装和出嫁时也采用凤冠造型)▲ 昆曲《桃花扇》中李香君造型(单雯饰):铜钱头上饰有钻石小饰件▲ 越剧《红楼梦》中林黛玉造型(王文娟饰):饰有宝石的发簪,一侧的珠花。

看完上图,能明显发现两处亮点:一凤冠、二宝石。

这也是明代金银首饰比较独特的两个方面。

另外诸如累丝、锤鍱等工艺的精进,使得明代的金银首饰更为夺目。

以下便是“金奢银华”的明代金银部分。

3大明金银▲ 明镶宝凤鸟金簪(有各色宝石哦)▲ 明状元游街金分心(金闪闪的)▲ 明麒麟童子金冠饰▲ 明高浮雕童子持荷银簪; 明高浮雕刘海戏金蟾金簪▲ 明镶宝累丝金耳环▲ 明镶红宝石麻古献寿人物金耳环▲ 明花鸟金发冠(也镶有细小的宝石)▲ 明甲元镶宝花卉金簪首(各色宝石)▲ 明螭龙纹鎏金银带扣▲ 明漆平脱嵌金银北木梳(有点唐风的感觉)▲ 高骨雕人物凤形银掩鬓▲ 明八骏图银镯以下是几件用具,在明代,政府掌握着对金银器的开采,民间白银的流通,宫廷内部的银作局,都在不断的产出大量的金银制品。

▲ 明莲瓣纹银台盘▲ 明折枝花纹金花银台盘▲ 明填漆渔樵耕读纹银锁其他的小物,诸如戒指、耳环、领扣、发簪等饰件。

▲ 无数戒指▲ 宝石戒指和金领扣▲ 一组宝石戒指▲ 一组发簪▲ 宝石耳坠(宝石丢了几颗)结语以上只是展览中的大明银饰件,除了工艺方面在纹饰造型方面,也有不同于前代的一些特征,比如有各种“民间故事”的图案,上图中的“状元游街”“刘海戏金蟾”“麻姑献寿”等,不再是单一的瓜果花鸟纹饰。

中国·南京市博物馆藏文物精品明朝首饰冠服2

中国·南京市博物馆藏文物精品明朝首饰冠服2

中国·南京市博物馆藏文物精品明朝首饰冠服21、洞石灵芝纹玉带明带板长1.7-9.5 厘米宽4.3-5.8 厘米南京中华门外东善桥韩家洼出土带板以青白玉制作,玉质纯正洁净。

采用减地浮雕方法雕琢洞石灵芝纹样,留有边框。

灵芝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是一种仙境中的植物,被赋予仙物的色彩、象征长生长寿。

灵芝纹在明朝比较盛行。

2、金镶玉带明永乐二十二年带板长 1-9厘米宽 2厘米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钦墓出土共有十六块。

其中长方形七块,长方形带插鞘者一块,圭形獭尾两块,桃形两块,带委角小长方形两块,带扣两块。

带板托均以黄金制成,插鞘、带扣亦为金质。

金托上镶嵌白玉板,玉质温润纯白,毫无瑕疵,实属难得之佳品。

3、玉带明洪武十五年带板长2.8-7.7 厘米宽1.2-4 厘米南京太平门外岗子村吴良墓出土、青白玉,共十八块。

计有长方形三块,大圭形两块,半圭形六块,带委角长方形一块,各式玉带扣六块。

按明代冠服制度,公、侯、驸马、伯与一品同,吴良被封为靖海侯,享用玉带。

4、玉带明洪武二十一年带板长1.5-7.1厘米宽6.5 厘米南京太平门外仇成墓出土玉色青白,局部呈鸡骨白色,共十九块。

计有方形七块,圭形獭尾两块,桃形六块,长条形两块,委角长方形两块,每块带板均留有边框。

仇成被封为皖国公,配享玉带与明朝制度相符。

5、玉带明洪武二十一年带板长 4.9-10.7厘米宽3.3-4.9厘米南京中华门外戚家山俞通源墓出土共二十一块。

计有长方形八块,圭形两块,桃形五块,钉形两块,玦形带环两块,带扣两个。

选用优质白玉制成,质地洁白细腻,温润晶莹,有几块带有黄色的沁斑。

此玉带形制特殊,与元代张土诚母曹氏墓出土的玉带相似。

俞通源被封为南安侯,享用玉带。

6、玉带明永乐五年带板长1.5-5.6 厘米宽 2.4-3.2 厘米南京中华门外郎家山宋晟墓出土共十五块。

长方形七块,圭形獭尾两块,委角长方形四块,框形带扣两块。

据《明会典》记载,革带中以玉带最为珍贵,只有皇帝、皇后、妃嫔、皇太子、亲王、郡主、公、侯、驸马、伯及文武一品官才有使用。

明朝服饰:明代妇女首饰

明朝服饰:明代妇女首饰

明朝服饰:明代妇女首饰
明代妇女首饰之一
明代妇女的发式,虽不如宋代丰富,但也很有特色。

明初女髻变化不大,基本为宋元时的样式。

嘉靖以后,变化较多。

有“挑心髻”、“桃尖顶髻”、“鹅胆心髻”、“堕马髻”、“金玉梅花”、“金绞丝灯笼簪”等等。

另还有假髻(又称鬏髻)。

在这些发髻上还根据不同喜好插有各种挂佩及发簪等。

图为明代妇女所戴的金玉挂佩、珠玉发簪及发钗
明代妇女首饰之二
陈洪绶是明朝末年的重要画家,尤其擅画仕女。

他的创作态度认真,随时吸收唐宋绘画的优良传统,而又不断创新,所绘作品勾勒精细,设色清雅,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夔龙补衮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画面共三个仕女,前面一个年事稍大,穿着比较华丽,可能是一个贵妇,另外两个年龄幼小,似宫女身份。

其中一人手中托着一件衮服。

三个妇女的服装,样式基本一致,都是宋代时期的典型装束,有的肩上还搭有云肩。

明代妇女在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宫绦的具体形象及使用方法在本图中反映得比较明确,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

另外,贵妇的发髻之上还插有簪钗头面,这些都是明代妇女常用的饰物,其质料随人的身份而定。

簪珠翠发饰的贵妇及挂玉佩的侍女(陈洪绶《夔龙补衮图》)
明代妇女首饰之三
明代妇女在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宫绦的具体形象及使用方法在本图中反映得比较明确,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服饰明代金银首饰
“狄髻”金发罩头饰组合明代首饰的名称,仍与唐宋相似,即:通名多,专名少。

与宋元相比,明代金银首饰显示出的一个最大变化,是类型与样式的增多,在名称上,有了细致的分别,大大小小的簪钗,都按照插戴位置的不同,或纹饰、式样、长短的不同,而各有名称。

比如,明代文献中提到的若干名目:狄髻、金丝髻、挑心、掩鬓、压发、围发、耳坠、坠领、纽扣等等。

虽然有些时候没有说到质地,但对照存世实物,可知是以金银为主。

明代金银首饰中出现了“狄髻”。

狄髻是俗称,金丝编就的狄髻,明代也称“金丝髻”或“金丝梁冠”,即女子戴在发髻上面的发罩。

由于狄髻的出现,金银首饰遂以一副头面为单位,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组合关系。

额角,鬓边,称作“四鬓”。

《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七回,形容夏日里潘金莲、李瓶儿的一身家常妆束,“惟金莲不戴冠儿,拖着一窝丝杭州攒,翠云丝网儿,露着四鬓,上黏着飞金,粉面额上贴着三个翠面花儿”,论修饬严整,四鬓都要装点得一丝不苟才算是好,不少簪钗便是为此而设计。

换句话说,明代所谓的“一副头面”,便是指插戴在“狄髻”周围、装饰题材一致的各式簪钗。

头面一副,讲究者,按照《天水冰山录》(纪录抄没严嵩家产的清单)中的记述,在十至十二三件左右,或多至二十余,或少至五、七,以前者为常。

明代墓葬出土的若干组首饰中,大致可以认为:一支挑心,一枚分心,鬓钗一对,各式小簪子亦即小插、啄针之类的“俏簪”三对,
如此十件,即通常的“头面一副”。

繁者,添掩鬓一对,又小插、啄针若干对,若更增花钿、顶簪、后分心,便至二十余件了。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大明王朝,文化发展总势,趋于保守,然而其金银首饰,却越发雍容华贵,宫廷气十足,这和贴近世俗生活的宋元金银首饰,形成了巨大反差。

然而,“雍容华贵,宫廷气十足”,正是一种保守的趋向。

满清以前的金银首饰,传世品极少,而考古发现又有很大的偶然性,它反映的情况,只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冰山一角。

宋元金银首饰今天能够见到的宫廷作品,是很少的,明代则恰恰相反,出自宫廷的占了很大的一部分。

明定陵所出文物不必论,其他如嫔妃、外戚,各地藩王及藩王家族墓,开国功臣墓,所出的金银首饰,其实都以宫样为主。

宫样首饰的雍容华贵,在明代始终是人们钦羡、追仿的对象,或许这和明代市俗商业文化的发展有关。

宋元金银首饰,多出自民间工匠,明朝内廷设有专为皇室打造首饰等金银器物的“银作局”。

题材上,宋元多选择清新活泼的自然景物,明代则倾向于把花草禽鸟组织为各种祥瑞图案。

以纹样中各个物事的谐音,构成吉祥之意,也是在明代才开始广为流行,但在金银首饰中,尚不多见。

为寿日婚嫁等吉庆喜事,而制作的首饰,或取用释道人物,或以制字、嵌字、錾铭的方法,直接点明图意,如:西王母寿字挑心、刘海戏蟾寿字挑心等。

此外,佛教艺术,以及佛教人物中的妆束和器具,也是明代首饰取材的一个来源。

除挑心、掩鬓外,还有佛手簪、禅杖簪等,式样细巧别致,是从世俗化了的神佛世界中,生长出来的装饰趣味。

这些,都可以说是以“宫样”引导时代潮流。

累丝:工艺精巧又省料镶嵌,是明代金银首饰的工艺特色,且对满清金银首饰的制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累丝工艺,把片材处理为花丝,使首饰制作精细到最小的构成因素,金的柔韧品质,也在累丝工艺中被发挥到极致,成就了首饰制作精细的极致,实例如南昌青云谱京山学校出土的金累丝蜂蝶赶花钿。

用九厘米长的窄金条做成一道弯梁,素边丝掐作牡丹、桃花、杏花和两对游蜂、一只粉蝶的轮廓。

薄金片打作蜂蝶的躯干,花心、花瓣、翅膀平填细卷丝,然后分别攒焊、镶嵌为一个一个小件。

九朵花用细金丝从花心穿过系缀于弯梁,再把做好的“螺丝”抽去芯线,一端系于蜂蝶,一端从花心或花瓣里穿过去,然后系于弯梁,蜂蝶便轻轻挑起在花朵上而姿态各有不同,粉蝶是正在采花的一刻,游蜂是敛翅将落而未落的瞬间。

累丝更宜于在镶嵌工艺中衬托玉石之温润,宝石之明艳。

如明梁庄王墓出土的金累丝镶玉嵌宝牡丹鸾鸟纹分心和金累丝镶玉嵌宝牡丹鸾鸟纹掩鬓。

累丝同时也丰富了首饰图案的表现手法,比如平填和堆垒。

总之,累丝是金银器手工制作所能达到的精细之最,它把明代金银首饰的制作定型为技术化的风格:纤巧,秀丽,规整,精细至上。

而明人对“奇巧”的欣赏,也可以说是由洗练与圆熟的技艺所成就的趣味,金细工艺中的累丝,也是其中之一。

宝石的深加工不发达宋元工匠把“锤鍱”工艺发挥到极致,而明代金银器首饰的主要工艺特点,是金银与宝石的结合。

这种镶嵌之风的盛行,与郑和下西洋带回的珠宝制作观念,及大量囤积宫廷的宝石有一定的关系,但只是原因之一。

对宝石的热情,元代已经
开始了,新朝统治者带来对所谓“回回石头”的喜爱,此风遂盛。

郑和带回的珠宝,或者可以说是推波助澜。

湖北钟祥明梁庄王墓出土的金镶宝簪钗,不妨作为一证。

《明史》卷八二《食货六》说到,明嘉靖中期以后,“太仓之银,颇取入承运库,办金宝珍珠,于是猫儿睛,祖母碌,石绿,撤孛尼石,红剌石,北河洗石,金刚钻,朱蓝石,紫英石,甘黄玉,无所不购。

穆宗承之,购珠宝益急”;万历中,“帝日黩货,开采之议大兴,费以鉅万计,珠宝价增旧二十倍”。

万历年间的《五杂组》卷一二,列举当日为世人所重的各种宝石,而曰“皆镶嵌首饰之用”,定陵以及大抵同时的藩王墓葬所出头面,多以珠宝为饰,自然与这样的背景密切相关。

红蓝宝、祖母绿、猫眼等宝石,性脆且硬,易崩裂;黄金白银性软,这种“软”与“硬”的结合,对当时的工匠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金银首饰的镶玉嵌宝,到了明代才大为兴盛。

蒲松龄《七言杂文》咏银匠“簪顶牢箝石榴子”,“金镶蝴蝶闹纷纭”,便都是具体式样的描绘。

实例如北京万贵墓出土的一支金镶宝莲花顶簪。

金簪造型为一朵重瓣莲花,系用金片卷成圆管把莲花举为三层,红、蓝两色宝石一一镶嵌花瓣,一颗黄宝石即明人所谓的“酒黄”,嵌在当心以为花蕊。

花团锦簇的效果,原是用了层叠镶嵌的办法营造出来。

金银和珠宝玉石的结合,重要的是烘托和映带,金银和珠宝俱为构图的元素,要须根据这些元素不同的特性而安排位置,使得光和色在相互映衬之下显出和谐与生动。

中国古代的宝石加工,一直不很发达,细致的加工,根本谈不上,直到明代,镶嵌工艺
中也没有对宝石的精细加工,多是依照它的自然形状而填嵌,托座与宝石的扣合,多不是很紧密,因此极易脱落。

帝后首饰非最佳宫廷金银首饰的制作有讲究,使用起来也有严格规定。

礼制规定中的各种首饰,其实并不精彩,比如王室墓葬属于女性的金银首饰,基本构成是金簪一对,金凤簪一对,金帔坠连钓圈一副。

这原是聘礼的基本组成,因此金饰上面多有铭文,式样也很程式化,其制作者,主要是“内官监”和“银作局”,即所谓“内府制作”。

属于帝后者,等级最高的便是金镶宝珠点翠龙凤冠,不论式样还是工艺,它都算不得最好,实在不如定陵出土的,在礼制之外的其他几副头面,如“金镶玉宝寿福禄首饰一副”,“金镶玉龙牡丹珠宝首饰一副”,又“金镶玉嵌宝蝶赶花首饰一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