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模式如何影响老年人的幸福感_沈可程令国魏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aidu Nhomakorabea
* 沈可,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E-mail: shenke@ fudan. edu. cn,通讯地址: 上海市邯郸路 220 号复旦大学文 科楼 1137 室,邮政编码: 200433; 程令国,南京大学经济学院,E-mail: chenglingguo@ gmail. com; 魏星,复旦大学社会发 展与公共政策学院,E-mail: weixing@ fudan. edu. cn。本研究得到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 ( 项目批准号: 2012ESH001)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重点项目( 项目批准号: 14ZS005) 、复旦大学“985 工程”三期复旦丁铎尔中 心生态环境与 人 文 社 科 交 叉 研 究 项 目 ( 项 目 批 准 号: FTC98503A09 )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面 上 项 目 ( 项 目 批 准 号: 7127305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项目批准号 13CJY028 ) 的资助。作者感谢审稿人的宝贵建议,当然,文责 自负。
92
2013 年第 6 期
最小二乘法( 2SLS) 进行估计。有效的工具变量要符合两条原则: 一是与内生自变量高 度相关; 二是与回归方程的随机扰动项不相关。
本文拟采用两个 工 具 变 量。 第 一 个 是 老 人 的 第 一 胎 为 儿 子,且 该 儿 子 存 活 至 今。 对于样本中 65 岁以上老人,他们处于育龄期时,中国尚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而且性别 选择技术 也 尚 未 成 熟。因 此,第 一 胎 的 性 别 可 以 认 为 是 随 机 事 件 ( Bedard and Deschenes,2005; Lundberg,2005) 。同时,根据中国由长子养老的传统价值取向,当第一胎 为男孩且存活至今,老人选择空巢模式的可能性便相对较小。第二个是存活子女中女 儿的比例。随着女性社会经济地位的逐步提高以及观念的逐渐转变,女儿越来越多地 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而女儿比例较高的老年人与子代合 住的可能性更高。回归模型的表述如下:
① http: / / news. ifeng. com / gundong / detail_2012_09 /10 /17472439_0. shtml.
90
2013 年第 6 期
25—29 岁城镇与农村青年人的自杀率分别为 2. 6 /10 万和 4. 2 /10 万①。老年人自杀的 主要诱因为生活孤独、抑郁焦虑等精神问题。
本文其余章节安排如下: 第二部分是研究方法; 第三部分介绍数据来源、变量设定 以及描述性统计; 第四部分报告实证分析结果; 最后一部分为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研 究 方 法
如前文所述,在探讨居住模式对老年幸福感的因果影响时,自变量与因变量可能同 时受到第三方不可观测因素( 个性、人生观等) 的影响,使用 OLS 估计会导致系数估计 的“遗漏变量”偏误。因此,本文将使用工具变量方法消除自变量的内生性,采用两阶段
本文采用 CLHLS 2005 年的截面数据。2005 年入户调查包括 15 638 位 65 岁及以上 老年人。由于 CLHLS 调查中入住养老院的老人比例很低,仅占 2. 7% 。因此,我们将关 注点放在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与此同时,本文的研究重点为与子女合住的老人和空巢 老人在幸福感方面的差异,因而并未包含 304 名与父母、兄弟姐妹及其他亲友居住,但 未与子女同 住 的 老 人。 最 后,在 剔 除 了 关 键 变 量 有 缺 失 值 的 样 本 后,最 终 样 本 包 括
图 1 不同居住模式下老年人幸福感的年龄趋势
① 数据来自于《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2012》。 ② 关于“抑郁倾向”和“生活满意度”的准确含义参见下文第三部分。
2013 年第 6 期
沈可 程令国 魏星 居住模式如何影响老年人的幸福感?
91
目前,有关居住模式与老年幸福感的文献相对有限,且侧重于两者之间相关关系的 探讨。周建芳等( 2008) 、张河川等( 2010) 分别利用上海市虹口区与云南省昆明市的老 年人调查数据,发现相对于非独居老人,独居老人的抑郁情绪明显更为严重,幸福感和 生活充实度显著较低。Silverstein et al. ( 2006) 基于安徽农村 60 岁以上老年人调查数据 的研究发现,与空巢老人相比,三代同堂家庭中老人的抑郁症状显著减轻,幸福感显著 提高。多代同堂模式对于老年幸福感的保护性效应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从物质层面 看,多代同堂家庭中子女为老年父母提供经济保障与生活照料,这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 显得尤为重要( Rahman,1999) 。从精神层面看,多代同堂家庭强化了老人与子女的互 动交流,并传递了亲情和孝道观念( Silverstein et al.,2006) 。然而也有文献得出不一致 的结论。例如,An et al. ( 2008) 对韩国女性老人的研究发现,与未婚子女同住的老年人 的幸福感评分显著低于仅与配偶同住的空巢老人。又比如,Hughes and Waite( 2002) 基 于美国健康与养老跟踪调查数据,在控制老人在基期的健康状况后,相对于只与配偶同 住的空巢老人控制组,与子女同住的老人在下一期的抑郁症状明显加重。
∑ Xi = θ0 + θ1 C1i + θ2 C2i +
γj Zji + νi
( 1)
∑ Yi = α0 + α1 Xi + βjZji + μi
( 2)
( 1) 式为 2SLS 估计的第一阶段回归。C1i为工具变量“第一胎为男孩且存活至今”, C2i为另一个工具变量“存活子女中女儿的比例”。如果系数 θ1 与 θ2 联合显著异于 0,说 明在控制其他变量后,工具变量与内生变量之间高度相关,即满足工具变量选取的第一
条原则。( 2) 式为 2SLS 估计的第二阶段回归,因变量 Yi 是老年人的幸福感; Xi 为内生 自变量居住模式,其系数 α1 即为居住模式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因果影响; Zji 为一系列可 能会影响老年幸福感的控制变量。
三、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 一)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与美国杜克大学联合组织的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 踪调查( CLHLS) 。CLHLS 基线调查始于 1998 年,并于 2000、2002、2005 年分别进行了 跟踪调查。该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在中国具有代表性的 22 个省、市和自治 区中①,随机抽取一半的县、市或市辖区进行入户访问。调查区域总人口为 9. 85 亿,覆 盖了全国 85. 3% 的人口。1998 年和 2000 年调查对象是 80 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自 2002 年调查又新增了 65—79 岁的低龄老人。调研内容涵盖了老年人的社会人口学特 征、幸福感与健康状况、居住模式、经济来源和医疗保障等丰富的信息。
关键词 居住模式 幸福感 工具变量
一、引 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延续高速增长的轨迹,2012 年人均 GDP 达到 6 100 美 元,现跻身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政府、民众与学者将更多焦点 转移至如何追求精神层面的幸福与富足( 邢占军,2011; 刘军强等,2012) ,例如,2012 年 中央电视台关于“你幸福吗”的调查引发了民众广泛而持久的热议。与此同时,中国正 经历着快速的人口老龄化进程: 2011 年,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 9. 12% ,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 1 亿的国家。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老年人 的幸福感尤显重要,它不仅关乎 1 亿多老龄人口切身的生活福利和养老质量,也牵涉社 会的和谐与共、长治久安。然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 研究显示,我国老年人正面临严重的幸福感危机: 老年人的自杀率远高于青少年①。例 如,2011 年我国85 岁以上城镇与农村老人的自杀率分别高达39 / 10 万和93 / 10 万,而
① 22 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为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上海、江苏、浙江、安徽、 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和重庆。
2013 年第 6 期
沈可 程令国 魏星 居住模式如何影响老年人的幸福感?
93
然而近二十年来,由于生育率下降、迁移频繁和价值观转变等主客观因素,多代同 堂家庭比例逐渐下降,空巢现象日益凸显。中国“城乡老年人口追踪调查”的数据显示, 2006 年,我国城乡空巢老年家庭所占的比例分别达到 49. 7% 和 38. 3% ,大中城市的空 巢比例更是高达 56. 1% 。2013 年 7 月 1 日起中国施行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首次将 “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要求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 人,不常看望老人属于违法。该法令暗含的假设是空巢已成为老年人之殇,挫伤了老年 人的幸福感。这一假设是否成立仍需经由严谨的实证检验。
现有实证研究仍存在几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一是未能克服自变量居住模式的内生 性问题,因而难以识别居住模式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因果影响。内生性问题来源于模型 中不可观测的遗漏因素,例如老年人的个性、人生观等。天性乐观独立的老年人更倾向 于选择与子女分开居住,同时其幸福指数也可能更高。在此情形下,若将居住模式仍视 作外生变量,居住模式对老年幸福感的影响则会有明显的偏误。二是,现有文献尚未通 过实证数据检验居住模式对老年幸福感的影响渠道。如果空巢挫伤了老年人的幸福 感,那么到底是因为空巢老人无法获得充分的经济保障和医疗救助,还是因为他们的精 神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使政府对于空巢老人的民生关怀更为 有的放矢。
2013 年第 6 期
World Economic Papers
December, 2013
居住模式如何影响老年人的幸福感?
沈 可 程令国 魏 星*
摘要 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 2005 年数据,本文采用工具变量方法系统 分析了居住模式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因果影响以及影响的渠道。研究结果表明,多代同堂模式 能够有效缓解老年人的抑郁倾向,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特别地,我们的研究发现,相较 于在婚老人,子女的陪伴更显著地改善了丧偶、离异或未婚老人的幸福感。从影响渠道看,多 代同堂模式有助于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老有所乐,从而有效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本 文的研究发现佐证了“常回家看看”新政的实践依据,据此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激励或者优化 住宅设计等方式鼓励和倡导子女与父母就近居住,加强代际之间的纽带,切实增进老年人的 幸福感和养老质量。
针对上述的研究不足,本文将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 CLHLS) 2005 年数据,力图解决如下三个问题: 第一,采用工具变量方法克服居住模式的内生性问题, 系统分析居住模式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因果影响。第二,空巢对于在婚老人而言意味着 与配偶两人同住,但对于丧偶、离异和未婚老人而言则意味着老人一人独居。因此,我 们将进一步探讨,对于不同婚姻状态的老年人,居住模式对老年幸福感的影响是否存在 异质性。第三,剖析居住模式对老年人幸福感影响的渠道与机制。本文旨在为老年人 幸福感的改善提供有力的实证依据,从而有助于政府因地制宜地设计和实践行之有效 的老年人民生关怀措施,缓解老年人群的精神危机。
紧随其后的一个问题便是: 如何有效改善老年人的幸福感,缓解其抑郁情绪? 已有 文献和现实生活经验表明,居住模式与老年人的幸福感密切相关。老年人在退休后与 社会的交往渐趋疏离,与家庭尤其是子女的纽带则更显弥足珍贵。中国传统的多代同 堂居住模式,是老年人与子女互动交流的重要载体,能够有效纾解老年人的孤独感和负 面情绪,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我们根据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 2005 年 数据计算了不同居住模式下老年人抑郁倾向和生活满意度②的年龄变化趋势。如图 1 所示,各年龄段空巢老人( 老年夫妇户或老人一人户) 中遭受抑郁情绪困扰的比例均高 于多代同堂的老年人; 在生活满意度方面,空巢老人也同样处于明显劣势。
* 沈可,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E-mail: shenke@ fudan. edu. cn,通讯地址: 上海市邯郸路 220 号复旦大学文 科楼 1137 室,邮政编码: 200433; 程令国,南京大学经济学院,E-mail: chenglingguo@ gmail. com; 魏星,复旦大学社会发 展与公共政策学院,E-mail: weixing@ fudan. edu. cn。本研究得到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 ( 项目批准号: 2012ESH001)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重点项目( 项目批准号: 14ZS005) 、复旦大学“985 工程”三期复旦丁铎尔中 心生态环境与 人 文 社 科 交 叉 研 究 项 目 ( 项 目 批 准 号: FTC98503A09 )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面 上 项 目 ( 项 目 批 准 号: 7127305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项目批准号 13CJY028 ) 的资助。作者感谢审稿人的宝贵建议,当然,文责 自负。
92
2013 年第 6 期
最小二乘法( 2SLS) 进行估计。有效的工具变量要符合两条原则: 一是与内生自变量高 度相关; 二是与回归方程的随机扰动项不相关。
本文拟采用两个 工 具 变 量。 第 一 个 是 老 人 的 第 一 胎 为 儿 子,且 该 儿 子 存 活 至 今。 对于样本中 65 岁以上老人,他们处于育龄期时,中国尚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而且性别 选择技术 也 尚 未 成 熟。因 此,第 一 胎 的 性 别 可 以 认 为 是 随 机 事 件 ( Bedard and Deschenes,2005; Lundberg,2005) 。同时,根据中国由长子养老的传统价值取向,当第一胎 为男孩且存活至今,老人选择空巢模式的可能性便相对较小。第二个是存活子女中女 儿的比例。随着女性社会经济地位的逐步提高以及观念的逐渐转变,女儿越来越多地 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而女儿比例较高的老年人与子代合 住的可能性更高。回归模型的表述如下:
① http: / / news. ifeng. com / gundong / detail_2012_09 /10 /17472439_0. shtml.
90
2013 年第 6 期
25—29 岁城镇与农村青年人的自杀率分别为 2. 6 /10 万和 4. 2 /10 万①。老年人自杀的 主要诱因为生活孤独、抑郁焦虑等精神问题。
本文其余章节安排如下: 第二部分是研究方法; 第三部分介绍数据来源、变量设定 以及描述性统计; 第四部分报告实证分析结果; 最后一部分为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研 究 方 法
如前文所述,在探讨居住模式对老年幸福感的因果影响时,自变量与因变量可能同 时受到第三方不可观测因素( 个性、人生观等) 的影响,使用 OLS 估计会导致系数估计 的“遗漏变量”偏误。因此,本文将使用工具变量方法消除自变量的内生性,采用两阶段
本文采用 CLHLS 2005 年的截面数据。2005 年入户调查包括 15 638 位 65 岁及以上 老年人。由于 CLHLS 调查中入住养老院的老人比例很低,仅占 2. 7% 。因此,我们将关 注点放在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与此同时,本文的研究重点为与子女合住的老人和空巢 老人在幸福感方面的差异,因而并未包含 304 名与父母、兄弟姐妹及其他亲友居住,但 未与子女同 住 的 老 人。 最 后,在 剔 除 了 关 键 变 量 有 缺 失 值 的 样 本 后,最 终 样 本 包 括
图 1 不同居住模式下老年人幸福感的年龄趋势
① 数据来自于《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2012》。 ② 关于“抑郁倾向”和“生活满意度”的准确含义参见下文第三部分。
2013 年第 6 期
沈可 程令国 魏星 居住模式如何影响老年人的幸福感?
91
目前,有关居住模式与老年幸福感的文献相对有限,且侧重于两者之间相关关系的 探讨。周建芳等( 2008) 、张河川等( 2010) 分别利用上海市虹口区与云南省昆明市的老 年人调查数据,发现相对于非独居老人,独居老人的抑郁情绪明显更为严重,幸福感和 生活充实度显著较低。Silverstein et al. ( 2006) 基于安徽农村 60 岁以上老年人调查数据 的研究发现,与空巢老人相比,三代同堂家庭中老人的抑郁症状显著减轻,幸福感显著 提高。多代同堂模式对于老年幸福感的保护性效应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从物质层面 看,多代同堂家庭中子女为老年父母提供经济保障与生活照料,这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 显得尤为重要( Rahman,1999) 。从精神层面看,多代同堂家庭强化了老人与子女的互 动交流,并传递了亲情和孝道观念( Silverstein et al.,2006) 。然而也有文献得出不一致 的结论。例如,An et al. ( 2008) 对韩国女性老人的研究发现,与未婚子女同住的老年人 的幸福感评分显著低于仅与配偶同住的空巢老人。又比如,Hughes and Waite( 2002) 基 于美国健康与养老跟踪调查数据,在控制老人在基期的健康状况后,相对于只与配偶同 住的空巢老人控制组,与子女同住的老人在下一期的抑郁症状明显加重。
∑ Xi = θ0 + θ1 C1i + θ2 C2i +
γj Zji + νi
( 1)
∑ Yi = α0 + α1 Xi + βjZji + μi
( 2)
( 1) 式为 2SLS 估计的第一阶段回归。C1i为工具变量“第一胎为男孩且存活至今”, C2i为另一个工具变量“存活子女中女儿的比例”。如果系数 θ1 与 θ2 联合显著异于 0,说 明在控制其他变量后,工具变量与内生变量之间高度相关,即满足工具变量选取的第一
条原则。( 2) 式为 2SLS 估计的第二阶段回归,因变量 Yi 是老年人的幸福感; Xi 为内生 自变量居住模式,其系数 α1 即为居住模式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因果影响; Zji 为一系列可 能会影响老年幸福感的控制变量。
三、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 一)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与美国杜克大学联合组织的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 踪调查( CLHLS) 。CLHLS 基线调查始于 1998 年,并于 2000、2002、2005 年分别进行了 跟踪调查。该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在中国具有代表性的 22 个省、市和自治 区中①,随机抽取一半的县、市或市辖区进行入户访问。调查区域总人口为 9. 85 亿,覆 盖了全国 85. 3% 的人口。1998 年和 2000 年调查对象是 80 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自 2002 年调查又新增了 65—79 岁的低龄老人。调研内容涵盖了老年人的社会人口学特 征、幸福感与健康状况、居住模式、经济来源和医疗保障等丰富的信息。
关键词 居住模式 幸福感 工具变量
一、引 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延续高速增长的轨迹,2012 年人均 GDP 达到 6 100 美 元,现跻身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政府、民众与学者将更多焦点 转移至如何追求精神层面的幸福与富足( 邢占军,2011; 刘军强等,2012) ,例如,2012 年 中央电视台关于“你幸福吗”的调查引发了民众广泛而持久的热议。与此同时,中国正 经历着快速的人口老龄化进程: 2011 年,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 9. 12% ,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 1 亿的国家。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老年人 的幸福感尤显重要,它不仅关乎 1 亿多老龄人口切身的生活福利和养老质量,也牵涉社 会的和谐与共、长治久安。然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 研究显示,我国老年人正面临严重的幸福感危机: 老年人的自杀率远高于青少年①。例 如,2011 年我国85 岁以上城镇与农村老人的自杀率分别高达39 / 10 万和93 / 10 万,而
① 22 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为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上海、江苏、浙江、安徽、 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和重庆。
2013 年第 6 期
沈可 程令国 魏星 居住模式如何影响老年人的幸福感?
93
然而近二十年来,由于生育率下降、迁移频繁和价值观转变等主客观因素,多代同 堂家庭比例逐渐下降,空巢现象日益凸显。中国“城乡老年人口追踪调查”的数据显示, 2006 年,我国城乡空巢老年家庭所占的比例分别达到 49. 7% 和 38. 3% ,大中城市的空 巢比例更是高达 56. 1% 。2013 年 7 月 1 日起中国施行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首次将 “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要求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 人,不常看望老人属于违法。该法令暗含的假设是空巢已成为老年人之殇,挫伤了老年 人的幸福感。这一假设是否成立仍需经由严谨的实证检验。
现有实证研究仍存在几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一是未能克服自变量居住模式的内生 性问题,因而难以识别居住模式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因果影响。内生性问题来源于模型 中不可观测的遗漏因素,例如老年人的个性、人生观等。天性乐观独立的老年人更倾向 于选择与子女分开居住,同时其幸福指数也可能更高。在此情形下,若将居住模式仍视 作外生变量,居住模式对老年幸福感的影响则会有明显的偏误。二是,现有文献尚未通 过实证数据检验居住模式对老年幸福感的影响渠道。如果空巢挫伤了老年人的幸福 感,那么到底是因为空巢老人无法获得充分的经济保障和医疗救助,还是因为他们的精 神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使政府对于空巢老人的民生关怀更为 有的放矢。
2013 年第 6 期
World Economic Papers
December, 2013
居住模式如何影响老年人的幸福感?
沈 可 程令国 魏 星*
摘要 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 2005 年数据,本文采用工具变量方法系统 分析了居住模式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因果影响以及影响的渠道。研究结果表明,多代同堂模式 能够有效缓解老年人的抑郁倾向,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特别地,我们的研究发现,相较 于在婚老人,子女的陪伴更显著地改善了丧偶、离异或未婚老人的幸福感。从影响渠道看,多 代同堂模式有助于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老有所乐,从而有效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本 文的研究发现佐证了“常回家看看”新政的实践依据,据此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激励或者优化 住宅设计等方式鼓励和倡导子女与父母就近居住,加强代际之间的纽带,切实增进老年人的 幸福感和养老质量。
针对上述的研究不足,本文将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 CLHLS) 2005 年数据,力图解决如下三个问题: 第一,采用工具变量方法克服居住模式的内生性问题, 系统分析居住模式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因果影响。第二,空巢对于在婚老人而言意味着 与配偶两人同住,但对于丧偶、离异和未婚老人而言则意味着老人一人独居。因此,我 们将进一步探讨,对于不同婚姻状态的老年人,居住模式对老年幸福感的影响是否存在 异质性。第三,剖析居住模式对老年人幸福感影响的渠道与机制。本文旨在为老年人 幸福感的改善提供有力的实证依据,从而有助于政府因地制宜地设计和实践行之有效 的老年人民生关怀措施,缓解老年人群的精神危机。
紧随其后的一个问题便是: 如何有效改善老年人的幸福感,缓解其抑郁情绪? 已有 文献和现实生活经验表明,居住模式与老年人的幸福感密切相关。老年人在退休后与 社会的交往渐趋疏离,与家庭尤其是子女的纽带则更显弥足珍贵。中国传统的多代同 堂居住模式,是老年人与子女互动交流的重要载体,能够有效纾解老年人的孤独感和负 面情绪,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我们根据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 2005 年 数据计算了不同居住模式下老年人抑郁倾向和生活满意度②的年龄变化趋势。如图 1 所示,各年龄段空巢老人( 老年夫妇户或老人一人户) 中遭受抑郁情绪困扰的比例均高 于多代同堂的老年人; 在生活满意度方面,空巢老人也同样处于明显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