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测试人民版选修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
1.下列改革措施与解释准确的是()A.北魏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土地无条件分配给农民B.王安石的免役法——根据每户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C.戊戌变法改革教育制度——废除科举制,改试策论D.明治维新废藩置县——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2.促成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根本原因是()A. 先进的经济形态B. 民族融合的趋势C. 南北方对峙的形势D. 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3.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了()A.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 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C. 恢复和发展经济D.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4.史料里说北魏洛阳贸易不绝,“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它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 洛阳成为全国政治中心B. 洛阳商业兴盛,市场繁荣C. 迁都洛阳是正确的D. 洛阳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商业城市5.南朝谢灵运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糜有止已。
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针对以上情况,北魏孝文帝所采取的改革措施是()A、推行均田制B、设立三长制C、推行新的租调制D、汉化政策6.《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候。
”可见,商鞅变法为秦国崛起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秦国崛起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历史作用是()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B.秦国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基础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既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A. 迁都洛阳B. 整顿吏治C. 移风易俗D. 颁布均田令8.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有()①恢复汉族礼仪制度②与汉族通婚③迁都洛阳④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9.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这种时代的潮流是指()①民族融合的潮流②北方地区封建化的潮流③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④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潮流A. ①②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1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 采用汉族先进文化B. 学习汉族统治政策C. 发展经济D. 巩固统治11.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 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C. 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D. 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12.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北魏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的根本原因是A. 拓跋珪等统治者实行改革,使北魏强大B. 前秦瓦解C. 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 客观上其他政权的弱小【答案】A【解析】2.北魏孝文帝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是()A. 打击守旧贵族B. 无偿分配农民土地C. 迁都,实行汉化政策D. 没收寺院财产【答案】C【解析】”北魏孝文帝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迁都,实行汉化政策,故C正确;ABD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不符,排除。
3.叶适《旧学纪言》卷十三称:“刘、石、苻、姚与夫慕容,虽曰种类不同,然皆久居中国,其豪杰好恶之情,犹与中国不甚相异。
独拓跋氏,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
”材料反映了鲜卑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A. 如何解决民族问题B. 如何统治汉人C. 如何缓和阶级矛盾D. 如何发展封建经济【答案】A【解析】材料“独拓跋氏,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反映了鲜卑族入主中原后解决民族问题的特点,故A正确;鲜卑族入主中原后并不是单纯解决如何统治汉人的问题,故B错误;材料反映了民族问题,不是阶级问题,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发展封建经济的问题,故D错误。
故选A。
4.北魏孝文帝确立先进生产关系的关键措施是()A. 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B. 迁都洛阳C. 采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D. 改革鲜卑旧俗【答案】A【解析】5.有学者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实现了北魏统治由“武治”向“文治”的转变。
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六月,仿照汉制,下令:“置官班禄,行之尚矣。
人民版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检测卷
专题达标检测卷(三)(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孝文帝改革)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
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
于是海内安之。
”之所以会“海内安之”,主要是因为均田制( )①没有改变地主的原有土地②限制了土地兼并③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④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本题是一道组合选择题,均田制是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地主的原有土地不变,①正确。
②③④符合均田制实施的积极影响,故①②③④都正确。
答案:A2.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
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
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
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吏治清明B.粮食产量增加C.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要求D.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解析:A项仅是俸禄制的作用,B、C两项仅是均田制的作用,故排除。
俸禄制减轻了官员对百姓的剥削,均田制规定农民要负担一定的徭役,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故选D项。
答案:D3.《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②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之一。
答案:C4.下列表述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 )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C.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解析: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是孝文帝改革所具备的主观条件而不是客观背景。
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测评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测评人民版选修1一、选择题1.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的内容不包括()A.改穿汉族服装B.改用汉姓,学说汉话C.提倡与汉族通婚D.重用汉族知识分子解析:重用汉族知识分子不是改革鲜卑旧俗。
答案:D2.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A.按全国人口平均分配土地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C.对广大农民平均分配土地D.不侵犯地主阶级的土地占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均田制”概念的理解。
答案:B3.北魏改革迫在眉睫的依据主要有()①豪强地主隐瞒赋税②农民负担沉重③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冲突④农民起义不断发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北魏改革的原因主要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
答案:D4.直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改革措施是()①俸禄制②均田制③改吏制④租调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注意限定语“直接”“农业”。
答案:D5.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从根本上推动封建化的措施是()A.均田制B.三长制C.礼乐制度D.九品官制解析:经济的封建化是最根本的措施。
答案:A6.北魏孝文帝所属的民族是()A.汉族B.鲜卑族C.羯族D.匈奴族解析:此题考查识记,孝文帝属鲜卑族。
答案:B7.以下因素对北魏的发展最为有利的是()A.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B.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魏国C.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D.439年,北魏统治区域的变化解析:A、B、D三项内容均在鲜卑旧地发生,D项实际指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有利于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实现北魏历史质的飞跃。
答案:D8.对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北魏统一北方B.鲜卑族社会经济发展落后C.北方的民族融合尚未开始D.鲜卑族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背景,改革前北方各族已开始融合。
答案:C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不包括()A.北魏统一北方B.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C.冯太后的支持D.鲜卑族贵族的大力支持解析:鲜卑贵族利益由受改革损害极力反对改革。
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三)人民版选修1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三)一、选择题1.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C.鲜卑贵族对平民的压迫,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答案 B解析通过材料中的“北境自染逆虏〞不难看出是鲜卑族入主中原;“征调赋敛,靡有止已〞可见鲜卑族对汉族实行了残酷的剥削,由此看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十分锋利。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吏治腐败,民怨沸腾。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北魏孝文帝决定( )A.以官吏的政绩作为决定官吏任期的依据B.对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C.给百官颁行俸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D.对贪赃的官吏严惩不贷答案 C解析在北魏初期,官吏没有俸禄,他们全靠贪污和搜刮百姓来维持自己的奢侈生活。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百官转而以收取租调为谋生的主要手段。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孝文帝下令实行俸禄制,百官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第上下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3.北魏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为此孝文帝决定( )A.统一文轨B.整顿吏治C.定都平城D.迁都洛阳答案 D解析A项明显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政治腐败问题,故B项错误;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可知当时北魏都城平城不利于改变风俗,推行汉化改革,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平城不利于文治和移风易俗,而洛阳是帝王之地,所以要迁都洛阳,D项正确。
4.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姓为汉姓,并亲自主持“定姓族〞的工作。
既肯定了汉族士族的法律地位,又为鲜卑贵族确认了氏族的身份。
这一措施( )A.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B.提高了少数民族的素质C.有利于北方经济开展D.有效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答案 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汉化政策,促进了汉族与鲜卑族的交流与开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2021-2022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综合检测人民版选修
2021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综合检测人民版选修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文化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C.冯太后的影响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解析:改革的主要目的应从推行者的阶级属性方面思考,作为最高统治者,巩固统治则是最根本的目的,故选D。
答案:D2.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C.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材料中的“北境自染逆虏”不难看出是鲜卑族入主中原;“征调赋敛,糜有止已”可见鲜卑族对汉族实行了残酷的剥削,由此看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十分尖锐。
答案:B3.下列现象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革内容的是 ( )①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②中原地区流行吃烧烤③“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也解调胡琴”④中原地区大量农田得以开发A.①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题干中关键信息是“生活习俗”。
①②体现了汉族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③体现了胡汉生活习俗间的相互影响。
④属于生产领域,反映了当时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与题干不符,故选B。
答案:B4.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设巧计迁都,孝文帝迁都最大的阻力来自( )A.鲜卑贵族B.鲜卑平民C.汉族地主D.中原农民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孝文帝迁都的阻力主要来自鲜卑贵族。
答案:A5.xx年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所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制度创新”是提起最多的词之一,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最具有制度开创性意义的是( ) A.整顿吏治B.汉化政策C.迁都洛阳D.颁布均田制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制度开创性”,A、B、C三项都不具有开创性,故选D项。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人民版选修1(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北魏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给守城主将写信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
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
”以上言论本质上反映了( )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B.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C.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D.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迷惑敌人的手段答案 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太武帝对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2.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 )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②官场贪污腐败,农民负担重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题干所提供的四种情况都符合北魏初年的历史状况。
3.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 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答案 C解析均田制是指在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的前提下,将土地分给流亡农民耕种,按人口分配,不论男女,这样就形成大量个体农户经营,A、B两项表述有误。
D项官府募民耕作,表述不准确。
4.史书曾称颂魏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
这是因为他( )A.推行均田制B.迁都洛阳C.实行俸禄制,整顿吏治D.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答案 C解析A、B项明显与材料不符;D项则是促进“汉化”的措施,也与题干不符。
针对当时官场黑暗,孝文帝下决心整顿吏治,严惩不贷,并颁行俸禄制,不许官吏自筹,使得秩序好转,故选C。
5.冯太后和孝文帝都主张学习汉族文化,主要原因是( )A.两人均受汉族文化的长期熏陶B.学习汉族文化易于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C.汉族政权力量强于北魏政权D.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矛盾尖锐答案 B解析孝文帝统治时期,北魏社会矛盾尖锐,局势动荡不安,要巩固统治,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完成如图迁都壮举的是()A. 秦始皇B. 孝文帝C. 唐玄宗D. 明太祖【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图片可知,迁都路线是由平城迁到洛阳。
秦始皇时期的都城是咸阳,故A排除;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故B正确;唐玄宗时期的都城是长安,故C排除;明太祖时期的都城是南京,故D排除。
故选B。
2.某位同学在复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整理了以下表格,表格内容因果逻辑关系对应准确的是()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由于豪强地主的行为影响了地方管理和国家赋税的征收,孝文帝改革设立三长制和均田制,C正确;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耕种属于均田制的内容,A错误;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南方的统治,B错误;民族矛盾激化,威胁北魏统治,为此进行改革,不是对南朝作战,D错误。
故选C。
3.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
”这段文字反映了()A. 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B. 南朝时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C. 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D. 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可知,反映的是洛阳经济的重新繁盛,结合题干时间和所学可知,其原因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并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和汉化的政策,促进了洛阳经济的繁荣,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A. 佛教的传入B. 疆域的扩大C. 民族的融合D. 全国的统一【答案】C【解析】佛教的传入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故A排除;疆域的扩大与题干无直接关系,故B排除;北魏政权为鲜卑族建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汉化程度逐渐提高,代表佛教文化的洛阳龙门石窟也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是由于各民族的民族融合与交流,影响到了宗教文化,故C正确;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此时中国仍是南北分裂对峙局面,故D排除。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答案】A【解析】①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相对统一的政治局面未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①正确②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魏孝文帝改革奠定了群众基础②正确③北魏历代君主都重视汉文化学习故先进文化的吸引是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所在③正确④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故民族矛盾尖锐④正确故选A B、C、D排除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答案】C【解析】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以及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故①③正确孝文帝改革面临重重阻力比如迁都洛阳遭到鲜卑贵族和北方人民的强烈反对故②④错误3.有学者认为北魏改革以公元490年为分期前一阶段是冯太后主持后一阶段是孝文帝主持也有学者反对这种认识认为北魏改革具有连续性不能把孝文帝排除在前期改革之外据此可知A. 北魏改革措施有阶段性区别B. 北魏改革措施具有连续性C. 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历史理解不同D. 史料类型决定史料证史的价值【答案】C【解析】历史理解是人们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主观认识从材料信息来看对于北魏改革的分期存在不同看法说明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历史理解不同故答案为C项A项属于材料中的第一种观点 B项属于第二种观点均不是对材料信息的总体概括排除A、B项材料没有反映史料类型对于证史的价值排除D项4.孝文帝时有大臣依据五德相生之序称北魏乃承继前秦火德而来故属土德多数大臣认为应“以皇魏承晋为水德” 得到皇帝的认可孝文帝此举意在A. 促进北方各民族交融B. 消除鲜卑责族的改革阻力C. 推行中原的文化学说D. 树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答案】D【解析】材料“多数大臣认为应‘以皇魏承晋为水德’ 得到皇帝的认可“体现的是孝文帝通过宣扬阴阳五行学说来树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5.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其中不包括()A. 形成共同的生活区域B. 鲜卑族逐渐灭亡C. 汉语言文字被确定为“正音”D. 服饰礼仪互相吸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民族融合形成了共同的生活区域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等方面与汉族趋同汉语言文字被确定为“正音” 故A、C、D三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民族融合不是鲜卑族逐渐灭亡 B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6.有学者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实现了北魏统治由“武治”向“文治”的转变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六月仿照汉制下令“置官班禄行之尚矣”这一诏令的推行A. 取缔了特权阶层B. 阻碍了改革的顺利进行C. 加快了社会流动D. 加速鲜卑族封建化进程【答案】D【解析】根据“置官班禄行之尚矣”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通过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加速鲜卑族封建化进程故D项正确排除B 孝文帝并没有取缔特权阶层排除A 这一措施与社会流动无关排除C7.南北朝时期南梁使者陈庆之出使北魏曾感慨道“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B. 魏孝文帝改革C. 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D. 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加强【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可以看出南梁使者眼中的洛阳和传说中洛阳不一样这主要是因为北宋孝文帝改革后实现了少数民族的汉化故B正确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只能体现洛阳经济的繁荣但不能体现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得特点排除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排除C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加强不是原因而是结果排除D8.孝文帝迁都后有“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其中“塞下”应是()A. 洛阳B. 长安C. 平城D. 建康【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迁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时期把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故“塞下”应是洛阳 A 项正确B项是西安排除 C项是北魏原来的都城山西大同排除 D项是南京排除故选A.9.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最能反映材料信息的是()A. 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 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C. 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农民耕种D. 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答案】D【解析】注意题干材料前部分为"分田” 后半部分为“纳调” 体现了耕种国家土地需要承担国家的租役故选DA、B、C只是说明分地排除故选D10.“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材料描述的改革是()A. 商鞅变法B. 1861年改革C. 孝文帝改革D. 王安石变法【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森林民族原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指的是孝文帝改革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C11.北魏孝文帝时期政府颁布法令规定15岁以上男子皆从政府手中领取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领取露田20亩受田农民以一夫一妻为单位每年纳帛一匹、粟两石该举措()A.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B. 限制了政府收入增加C. 保障了农民的生产时间D. 未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规定15岁以上男子皆从政府手中领取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领取露田20亩受田农民以一夫一妻为单位每年纳帛一匹、粟两石”并结合所学可知均田制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或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使用保障了个体小农经济的稳定但未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故D正确根据所学均田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故A项错误B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12.北魏明元帝(409~423年)设中书学以汉人索敞为中书博士其学生“前后显达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 到孝文帝时有记载的88位中书博士只有一位是鲜卑贵族 42位中书学生只有三位是鲜卑子弟这些中书博士和中书学生“皆冠冕之胄” 北魏设置中书学意在()A. 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B. 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C. 模仿南朝建立门阀政治D. 团结鲜卑贵族推进改革【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鲜卑族贵族建立的北魏政权选择汉人为主的高官子弟进入中书学为中书博士和学生意在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 A项正确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与中书博士的学生多为汉人不符 B项错误模仿南朝建立门阀政治是表现不是本质目的 C项错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设置中书学团结的是汉族人不是鲜卑贵族 D项错误故选A13.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告诫统治者要“爱民”“利民” 轻刑薄赋听政于民与民同乐他们的主张折射出当时()A.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B. 民本思想逐渐形成C. 民本学说成为中央集权的支撑D. 平民利益至上诉求【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重大变革的情况下孔子和孟子提出了“爱人”“民贵君轻”“爱民”“利民”等思想主张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这是古代民本思想的形成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思想基础是法家学说故C项错误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孟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他们都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故D项错误故选B14.北魏孝文帝曾对当朝的一项改革措施加以总结“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这项改革措施是()A. 实行井田制B. 设立三长制C. 推行租调制D. 实行均田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再富裕的家庭也不可能独占土地再贫困的家庭也可以有部分田地可知该措施与实行均田制有关故D项正确井田制属于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与北魏不符排除A三长制主要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地方基层政权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与材料不符排除B租调制是指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与材料不符排除C故选D15.北魏孝文帝亲政后主动推行汉化政策反映了()A. 提高鲜卑民族自身素质的需要B. 满足游牧民族发展畜牧业的需要C. 出于笼络利用汉族地主的目的D. 北方少数民族适应农耕文明的需要【答案】D【解析】随着北魏统一黄河流域鲜卑族原先的游牧生产方式已不适应汉族地区先进农耕制度为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接受汉族的先进生产、生活方式孝文帝进行了汉化的改革通过改革巩固了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封建的生产方式逐渐被接受也为后来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故ABC错误16.阎步克说“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这说明孝文帝改革()A. 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B. 建立了大一统国家C. 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完善D. 调和了各民族矛盾【答案】A【解析】从材料“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可知孝文帝改革实现了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碰撞并创造了新的政治制度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A正确北魏没有统一中国故B错误根据材料“走出门阀士族政治”可知 C项说法错误排除。
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整合 人民版选修1-人民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整合人民版选修1一、知识结构认读[认读要领]一个主题: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两大背景:北魏统一北方与民族大融合趋势三条重要内容:制度创新、迁都某某、汉化政策二、重大历史线索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为孝文帝改革提供必然性和可能性。
2.孝文帝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封建化改革。
3.均田制推动鲜卑族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型,也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4.迁都某某后,全面的汉化政策表达了孝文帝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5.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题型应用体验程度型选择题【题型解读】1.程度型选择题又称最佳选择题,就是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且表述最完整最准确。
其他各项中有没有明显错误,但不够完整全面。
2.程度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概念的准确理解和辩证思维能力。
题干中明确提出了程度性的要求,如包含有“最”“根本”“全面”“决定性”“直接”等词语。
【典型例题】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其主要特点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承担国家的租税役C.限制地主土地兼并,均衡农民和地主土地D.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技法攻略】看材料——本题主要考查均田制。
明设问——均田制的主要特点。
析选项——A项表述不正确,因为均田制的前提是国家掌握着土地,政府只把部分土地分配给农民,而不是全部;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但不是把所有土地某某衡分配给农民的,可排除C项;D项不符合历史事实,可直接排除;所以B项正确。
定答案——由以上分析可确定,本题答案为B项。
【针对训练】1.据《魏书》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八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
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与商鞅变法相比北魏孝文帝改革面临的不同问题是()A. 反对派的阻挠B. 君主权力受到威胁C. 民族关系复杂D. 地方割据势力严重【答案】C【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鲜卑族入主中原、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矛盾都比较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是面临的与商鞅变法不同的问题故C正确A是二者面临的相同问题 B、D均不是二者面临的问题均排除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清查户口和国家赋税的征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和促进了民族融合的一项措施是()A. 迁都洛阳B. 实行三长制C. 移风易俗D. 实行均田制【答案】B【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清查户口和国家赋税的征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和促进了民族融合”指的是实行三长制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3.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死” 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 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A. 吏治清明B.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C. 粮食产量增加D. 促进了民族融合【答案】B【解析】北魏官吏原无俸禄可以任意搜刮百姓“禄行之后赃满一匹死” 整治贪官污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始议均田”以及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租调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故选B4.董仲舒认为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下列哪个皇帝设置了相关制度来缓解这个问题A. 汉武帝B. 北魏孝文帝C. 宋太祖D. 明太祖【答案】B【解析】5.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这段文字反映了()A. 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B. 南朝时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C. 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D. 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可知反映的是洛阳经济的重新繁盛结合题干时间和所学可知其原因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并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和汉化的政策促进了洛阳经济的繁荣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6.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A. 废分封行县制B. 实行盐铁专营C. 废旧俗兴汉化D. 奖励耕织作战【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革除鲜卑族的旧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统治孝文帝首先迁都洛阳然后革除鲜卑族的旧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故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废旧俗兴汉化方面 C项符合题意废分封行县制、奖励耕织作战是商鞅变法的措施故排除AD实行盐铁专营是汉武帝的措施故排除B故选C7.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 改革顺应民族交融趋势B. 北魏实现北方统一C. 孝文帝的改革决心坚定D. 改革措施全面易行【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封建化和民族融合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因此取得成功故A项正确B项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排除CD两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A8.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A. 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 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C. 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D. 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答案】D【解析】从孝文帝改革中规定的土地分配方案、承担的义务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中农民耕种国家土地同时需要承担租税的义务故D项正确A项中“全部”说法错误故排除按人头平均分配说法错误男女不平等故B项排除C项中“出售”说法错误故排除故选D9.南方汉人认为北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材料旨在强调()A. 鲜卑族被汉族同化B. 南北经济趋于平衡C.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D. 北方战乱社会动荡【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洛阳并积极学习汉文化使洛阳重新繁华起来故C项正确A中的同化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故选C10.仔细观察下列一组王朝迁都图为了学习先进文化而进行迁都的是()A.B.C.D.【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项是北魏孝文帝由平城迁都至洛阳故C项正确A项是周平王东迁洛邑与学习先进文化无关应排除B项是宋朝迁都临安与学习先进文化无关应排除D项是明成祖迁都北京与学习先进文化无关应排除11.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下列哪一趋势()A. 民族的融合B. 分裂走向统一C. 中央集权加强D. 经济中心南移【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的融合的趋势故A项正确北魏孝文帝之前北魏已经统一了黄河流域故B项排除中央集权加强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关系不大故C项排除经济中心南移在宋代故D项排除12.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gt 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A. 知识丰富B. 诗辞文章写作C. 汉族文化D. 政治【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喜欢读《五经》这说明他对汉文化研究较深故C正确A项说法范围太广排除B项的说法不符合材料角度排除由“雅好读书手不释卷”排除D.故选C.13.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然)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此时洛阳繁盛主要是由于()A. 民族交融B. 经济重心南移C. 士族南迁D. 地处运河枢纽【答案】A【解析】14.如图反映的历史变化发生于()A. 东周B. 东汉C. 北魏D. 曹魏【答案】C【解析】依据图示可知都城由平城迁移到洛阳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时期将都城迁移到洛阳故C项正确AB项都城在西安排除D都城在洛阳排除15.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其中不包括()A. 形成共同的生活区域B. 鲜卑族逐渐灭亡C. 汉语被确定为“正音”D. 服饰礼仪互相吸收【答案】B【解析】AD项“形成共同的生活区域”和“服饰礼仪互相吸收”均属于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方面的意义故AD正确B项根据所学可知鲜卑族并未灭亡而是与北方各民族相互融合使鲜卑族有了新的发展与题干民族融合的意义无关故B错误C项“汉字语言被定为’正音‘”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故C正确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6.(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时期门阀制度改革的特点16.(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孝文帝时期的门阀制度改革【答案】(1)实施的范围扩展至鲜卑贵族兼顾鲜卑历史传统和现实政治需要笼络魏晋旧门和汉族新贵强化皇室与鲜卑族、汉族高门的政治联姻【解析】(1)根据材料“在鲜卑贵族中建立姓族”可知实施的范围扩展至鲜卑贵族根据材料“历史最为久远的鲜卑八姓地位最高与汉族高门‘四姓’同等对待纳入‘士流’ 勿充‘猥官’”可知兼顾鲜卑历史传统和现实政治需要笼络魏晋旧门和汉族新贵根据材料“孝文帝还规定诸王嫔妃必出自‘八族及清秀之门’ 此前所娶若非一流高门则降为妾媵另娶高门女子他为六位弟弟所聘娶的女子除一位来自鲜卑八姓外另外五位均来自汉族高门”可知强化皇室与鲜卑族、汉族高门的政治联姻【答案】(2)维护了鲜卑贵族的政治利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统治集团上层的内部矛盾促进了政权稳固有利于民族交融忽视了统治集团内部中下层的利益延续了魏晋以来门阀制度的弊端【解析】(2)对孝文帝时期门阀制度的改革的评价可从有利及不利方面分析17.(1)材料一反映出北魏政治生活中的哪一特点?它曾经创造出怎样的辉煌?17.(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对北魏的统治有何影响?17.(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必将导致什么问题的出现?17.(4)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四思考冯太后的作为对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哪些促进作用?【答案】(1)特点崇尚武力注重军事征伐辉煌统一黄河流域【解析】(1)根据图片信息“骑马武士陶俑”分析出其崇尚武力的特点【答案】(2)问题北魏采取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在战争中驱使其他民族作战影响导致民族矛盾尖锐严重威胁北魏统治的稳固【解析】(2)理解材料信息得出其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以及民族矛盾尖锐的问题【答案】(3)北魏赋税剥削繁重必将导致阶级矛盾尖锐【解析】(3)根据“征调赋敛靡有止已”看出赋税的繁重以及阶级矛盾的尖锐【答案】(4)作用冯太后与孝文帝一起掀起了北魏的改革她的支持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改革前她所采取的措施为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解析】(4)从冯太后对孝文帝的督促、改革的促进作用等方面回答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答案】目的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过程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效果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解析】目的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追溯黄帝为祖先是为其改革、实现汉化做准备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过程据材料“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可知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自称是黄帝的后裔据材料“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可知多个皇帝延续这一祖先认同据材料“迁都”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对其加以强化效果根据材料“陛下黄帝之胤……岂可亦谓之胡邪”并结合所学可知此举获得汉族官僚的认可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某同学笔记上出现如表他记录的是()A. 商鞅变法B. 诸葛亮治蜀C. 孝文帝改革D. 王安石变法【答案】C【解析】依据表格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推行均田制是孝文帝改革中的经济措施实行“三长制”是孝文帝改革中加强地方管理的政治措施改姓氏、禁胡语是孝文帝改革中的移风易俗措施因此表格内容记录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故C项正确ABD三项改革内容均不涉及均田制、三长制以及改姓氏、禁胡语等措施排除2.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 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A. 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B. 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C. 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D. 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答案】C【解析】从材料“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中可以看出北魏政权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凸显自身政权的正统性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经济的恢复故A项排除材料“四夷馆”和“四夷里”说明BD项错误故选C3.下表所示为北魏汉族大臣所占比重变化情况据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 民族矛盾逐渐消失B. 汉化改革是发展主流C. 鲜卑族完成封建化D. 汉文化的影响力增强【答案】D【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从道武帝到孝文帝时北魏汉族大臣所占比重持续增长结合所学可知说明汉文化对北魏的影响力增强故D项正确A项中的“消失”说法绝对化而且不符合史实排除表格反映的是汉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不能说明汉化改革是发展主流故B项错误C项说法绝对化排除故选D4.人云“及神州陆沉中原故族十去其七胡汉之民日日相攻无月不战逮孝文帝之时兼济万民重拾农桑人心归化终一统中原”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因素有()①适应了中原原有的农业生产②得到所有鲜卑贵族的支持③中原封建文化本身的先进性④北方胡汉各族民众都支持改革A. ①③B. ②③C. ①②D. ②④【答案】A【解析】据材料“及神州陆沉中原故族十去其七胡汉之民日日相攻无月不战逮孝文帝之时兼济方民重拾农桑人心归化终统中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适应了中原原有的农业生产故①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遭到部分鲜卑贵族的反对故②错误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中原文化体现了中原封建文化本身的先进性故③正确北方胡汉各族民众都支持改革的说法过于绝对故④错误故①③组合正确故A正确故选A5.北魏孝文帝在魏晋都城的旧址上遵从《周礼》的规划格局营建洛阳城改变了秦汉以前宫殿、苑囿的分散布局将其集中建在中轴线上为唐、宋、元、明、清的都城规划所沿用洛阳城的设计反映了()A. 北魏统治者积极吸收儒家文化B. 南北民族融合的加强C. 北魏巩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D. 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北魏孝文帝在魏晋都城的旧址上遵从《周礼》的规划格局营建洛阳城改变了秦汉以前宫殿、苑囿的分散布局将其集中建在中轴线上为唐、宋、元、明、清的都城规划所沿用”可知孝文帝遵从《周礼》营建洛阳城表明积极吸收儒家文化故A项正确材料只说明修建都城并未体现民族融合排除B材料中没有体现统治措施排除C北魏孝文帝修建都城是为了利用儒家文化来加强统治而D项未反映材料主旨排除故选A6.汉代“察举孝廉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 唐代“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 明清“唯经义、尚八股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材料表明汉至明清选官任官制度的变革()A. 开始由贵族政体向官僚政体转变B. 实现了文化素养与治世才干的结合C. 反映了专制皇权对思想控制的加强D. 体现了选贤与公平的人才选拔原则【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汉代的察举制、唐代的科举制以及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到科举制再到八股取士反映了专制皇权对思想控制的加强故C项正确A项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说法绝对化排除选贤与公平的人才选拔原则只符合科举制故D项错误故选C7.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A. 封建化的过程B. 农业化的过程C. 工业化的过程D. 汉化的过程【答案】A【解析】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根据材料“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可知封建生产方式的形成、确立过程在封建生产关系主导下各种非封建因素向封建关系的转化故A正确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是农业化的过程故B错误C项明显错误排除D项是从特点说的排除故选A8.北魏孝文帝认为“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将都城由平城迁往洛阳(见下图)成书于6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据此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客观上()A. 打击保守势力减少了汉化改革阻力B. 承绪中原文化突出王朝统治的正统C. 促进了洛阳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D. 有利于北魏政权对黄河流域的控制【答案】C【解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主观性是为了减少汉化阻力、突出北魏承绪王朝正统、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但客观上促进了洛阳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A、B D三项不符合设问 C项正确故选C9.太和九年(485年)北魏颁布了均田制规定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不准买卖年老免课身死还官官吏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离职时移交下任不得转卖这有利于()A. 缓和阶级矛盾B. 促进民族融合C. 加剧土地兼并D. 提高妇女地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不准买卖年老免课身死还官官吏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离职时移交下任不得转卖”可知给农民分配土地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缓和了阶级矛盾故A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故排除B项均田制的实施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局面故排除C材料没有提及妇女地位排除D项故选A10.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A. 阶级矛盾B.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 民族矛盾D. 鲜卑族内部矛盾【答案】D【解析】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同时由于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十分尖锐但鲜卑族内部的矛盾从属于上述矛盾故D错误符合题意ABC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经济和社会习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并分析商鞅变法是如何推动社会转型的11.(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孝文帝汉化问题的认识【答案】(1)措施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社会习俗方面禁止父子及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家庭政策推动改革了原有的土地制度维护并壮大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由此开始改革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的统一全国奠定基础【解析】(1)第一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一为田开阡陌封疆”、“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结合商鞅变法经济措施和移风易俗措施解答即可如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社会习俗方面禁止父子及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家庭政策第二小问的推动结合商鞅变法的影响从政治、经济、阶级、军事等方面分析【答案】(2)认识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推动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孝文帝汉化改革丢掉了拓跋英勇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全盘汉化使得鲜卑贵族迅速腐化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和活力【解析】(2)本小问的认识实际上考查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12.(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实行三长制的背景12.(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实行三长制的根本目的和影响【答案】(1)背景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北魏政权的巩固均田制的推行宗主督护制的弊病【解析】(1)根据材料“这是用来代替宗主督护的基层政治制度宗主督护制度是自东汉以来世族门阀地主发展和农民奴化的产物北魏前期采用这一制度是迫不得已的权宜之计一旦政权巩固就必然要设法废除代之以符合中央集权制要求的制度”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可归纳出答案【答案】(2)根本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影响配合了均田制的推行国家赋税收入增加农民赋税负担有所减轻促进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地方治安、巩固北魏政权打击了世家大族势力对后世的基层组织建设影响深远【解析】(2)根据材料“一旦政权巩固就必然要设法废除代之以符合中央集权制要求的制度”可知北魏实行三长制的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影响可从赋税收入、社会经济发展、政权稳固、打击世家大族的势力、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分析13.(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孝文帝为何责备“留京之官”?说明了什么?13.(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13.(3)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答案】(1)原因仍然有人穿鲜卑服装留京官员执行改革措施不力说明旧的风俗习惯难以彻底改变孝文帝力主全面改革【解析】(1)依据“夹领小袖”可看出是鲜卑服装依据“责留京之官”可见是其执行改革不力服饰方面说明改革的全面性执行起来又反复说明了旧风俗的顽固性【答案】(2)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五族共和” 中国共产党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意义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各民族成员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民” 中国共产党完善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各民族共同抗战【解析】(2)依据材料二“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并结合1934年中国的政治形势比较容易归纳这两种主张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进步意义【答案】(3)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重大影响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的疆域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解析】(3)结合材料三文字和图的数据联系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基本原则明确这一演进趋向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巩固其重大影响可从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多角度简答14.(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4.(2)依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答案】(1)背景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北魏统治者吸取前秦崩溃的教训试图通过汉化来巩固统治冯太后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解析】(1)材料“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说明北魏统治者吸取前秦崩溃的教训试图通过汉化来巩固统治“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说明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说明冯太后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答案】(2)影响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汉化过急过快导致强烈反弹导致统治阶级内部出现混乱与内斗争【解析】(2)依据材料一信息“北魏改革的结果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统一局面形成于隋基础却奠定于魏”分析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依据“但是改革也引起鲜卑上层贵族相当大的敌意”“宫廷政变与阴谋绵延了三十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演化为北齐、北周”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局限。
(教师用书)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综合检测 人民版选修1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综合检测人民版选修1(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1.透过下图能获知( )北魏骑马武士陶俑①北魏军队战斗力的低下②北魏是“马背上得天下”的政权③北魏时陶瓷艺术水平高④北魏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②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骑马武士陶俑直接反映出北魏凭借武力统一北方,同时也反映出北魏时较高的陶瓷艺术。
至于统治者实行什么统治政策在图中是无从得知的,故排除④;从图示上可以直观看到北魏骑士昂扬的战斗精神,①与之不符,故排除。
【答案】 D2.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C.鲜卑贵族对平民的压迫,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材料中的“北境自染逆虏”不难看出是鲜卑族入主中原;“征调赋敛,靡有止已”可见鲜卑族对汉族实行了残酷的剥削,由此看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十分尖锐。
【答案】 B3.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导致北魏社会矛盾尖锐的制度不包括( )A.宗主督护制B.赋税制度C.民族政策D.均田制【解析】A、B、C三项是孝文帝改革前导致社会动荡的因素,D项是改革后推行的制度。
【答案】 D4.北魏改革迫在眉睫的依据主要有( )①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②农民负担沉重③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冲突④农民起义不断发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北魏政权建立后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表现为①②③④。
【答案】 A5.下列不属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加速政权封建化的措施的是( )A.制定官吏俸禄制,地方实行三长制B.兴办太学等学校,教授儒家经典C.废除鲜卑族祭扫礼仪,改用汉族礼仪制度D.修订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刑律【解析】整顿吏治和实行三长制是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实行的措施,故排除。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测试题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测试题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1.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汉族对鲜卑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C.南北朝之间没有战争,人民生活安定D.均田制的实施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自北方少数民族入境以来,压迫与剥削汉族民众,导致北方人民生活困苦,家破身亡,这必然激化汉族同少数民族的矛盾,而鲜卑族是当时的最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故选B。
答案 B2.北魏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给守城主将写信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
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
”以上言论本质上反映了( ) 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B.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C.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D.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迷惑敌人的手段解析北魏太武帝在攻城时常常驱赶汉人作先锋,以减少鲜卑人的伤亡,故选A。
答案 A3.崔浩是北魏名臣,他出身于汉族名门望族,后被鲜卑所俘,并受到重用,官职一再提升,崔浩这位汉族儒生受到重用反映的问题是( )A.他是汉奸,卖国投敌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C.鲜卑族不断学习汉族文化D.鲜卑族与汉族融为一体解析鲜卑族在扩大统治地区的同时,也不断学习汉族先进的制度和文化,以巩固自己对广大人口众多、文化先进的汉族地区的统治,重用有才能的汉臣便是方式之一。
答案 C4.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D.迁都洛阳解析史书称颂孝文帝时代“国家的纲常法纪得到肃明,有功必赏,有罪必罚,革除了旧的官吏谋生的方法,使当时的大部分官吏遵守法律。
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质量检测 人民版选修1
专题质量检测(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问题主要有( )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②官场贪污腐败,人民负担重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A.①②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选D 本题实际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孝文帝亲政后,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统治的黑暗、租调徭役的繁重、阶级矛盾的尖锐等,①②③④均是正确表述。
2.北魏孝文帝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解析:选C ①是根本原因,这也是成功的一个原因,③孝文帝面对守旧贵族的反对,巧设对策迁都,镇压反对势力,②④都不对。
3.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解析:选B 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就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
4.六世纪初,北方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的主要原因是( )A.北魏推行均田制B.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C.三长制得以实施D.适宜于精耕细作的农具得以推广解析:选A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明确北魏政府推行均田制,将无主的荒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使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
5.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设巧计迁都,孝文帝迁都最大的阻力来自( )A.鲜卑贵族 B.鲜卑平民C.汉族地主 D.中原农民解析:选A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孝文帝迁都的阻力主要来自鲜卑贵族。
6.陈寅恪先生指出:“从北魏前期崔浩与鲜卑贵族的冲突来看,似乎汉化与鲜卑不能相容。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下列历史现象中,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的是()A. 北方统一的实现B. 民族矛盾的缓解C. 北方民族大融合D. 北方经济的繁荣【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北方统一的前提下进行,故北方统一并非改革的影响,A项符合题意。
北魏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及文化习俗层面,有利于民族融合,缓和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矛盾,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及发展,故BCD均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2.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推行的一项改革措施,孝文帝推行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A.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B.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C. 改鲜卑人为汉人D. 消灭了鲜卑陋习【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表格反映的是孝文帝将鲜卑姓改成汉姓。
题干及表格也未提到与汉族地主相关的内容,故A排除;孝文帝将鲜卑姓改成汉姓加速鲜卑族的汉化,故B正确;将鲜卑姓改成汉姓并不意味着鲜卑人变为汉人,北魏政权内部,鲜卑人与汉人的区别仍在,故C错误;D项“消灭了”说法绝对,且材料未提及鲜卑陋习,故排除。
故选B。
3.如图是北魏鲜卑族的“扬场图”和“耕牛图“的墓葬壁画,由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①鲜卑族生产方式的农耕化②鲜卑农民特别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实效性③都市繁华,商业活跃④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经过整个孝文帝改革,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出现了农耕化的特点,他们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没有体现出都市的繁华和商业的繁荣,能够看出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综合测评 人民版选修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综合测评人民版选修1(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诸州刺史牧民之官,自顷以来,遂各怠慢,纵奸纳赂,背公缘私。
致令贼盗并兴,侵劫滋甚,奸宄之声屡闻。
——《魏书·高祖纪二》材料二丁卯,诏曰:置官班禄,行之尚矣;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
朕宪章旧典,始班俸禄……班禄以十月为始,季别受之。
旧律,枉法十匹,义赃二十匹,罪死;至是,义赃一匹,枉法无多少,皆死。
仍分命使者,纠按守宰之贪者……三载一考,考即黜陟,上上者迁之,下下者黜之,中中者守其任。
——《资治通鉴》材料三受禄者无不局(恐慌害怕),赇赂殆绝。
然吏民犯他罪者,魏主率宽之,疑罪奏谳(审核)多减死徙边,岁以千计。
都下决大辟(判处死刑),岁不过五六人;州镇亦简。
——《魏书·刑罚志》(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北魏出现社会问题。
导致这种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为解决材料一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北魏采取的措施。
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9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官……纵奸纳赂……”“贼盗并兴”、材料二中的“中原丧乱”等关键词语可总结出社会问题;第二小问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2)问的第一小问要注意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总结;第二小问可从政治、经济等角度总结。
【答案】(1)社会问题:吏治日益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百姓纷起反抗。
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官吏无俸禄,导致官吏贪污盛行,任意搜刮百姓。
(2)措施:制定俸禄制(班禄制),严厉整顿吏治;对官吏实行任期考核制度。
积极作用:使吏治好转,社会矛盾缓和,政局安定;农民安心生产,北方农业得到迅速发展,为以后的改革创造了有利局面。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
高中历史专题3北魏孝文帝改革检测人民版选修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北魏在拓跋珪统治时期,曾稳步推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该政策( )A.加深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B.加重了广大人民的赋税负担C.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D.遭到了汉族地主的强烈反对,就是打破原先的部落组织;“分土定居”,就是改变游牧的生活方式,转为定居的农业生活。
该政策的实行,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2.北魏统一北方后,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该经济形式的实质是( )A.奴隶制经济形式B.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形式C.封建制经济形式D.半畜牧半农业经济形式,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实际上就是推行封建制下的农业发展模式。
故选C项。
3.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列传良吏》)。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推行均田制B.实行三长制C.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D.实行汉制,移风易俗,可知通过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吏治明显好转。
故选C项。
4.484年,孝文帝下诏:“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
”实行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 )A.扭转为政之风以缓和社会矛盾B.推进生产方式变革以促进封建化C.改革赋税制度以增加政府收入D.打击豪强地主以扩大政权基础,意思是作为官吏的俸禄。
孝文帝颁行俸禄制,实际上是为了整顿吏治,以缓和社会矛盾,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5.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
”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
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
上述材料表明(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所发展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又兴旺起来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6.“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北魏孝文帝亲政后,主动推行汉化政策,反映了()A. 提高鲜卑民族自身素质的需要B. 满足游牧民族发展畜牧业的需要C. 出于笼络利用汉族地主的目的D. 北方少数民族适应农耕文明的需要【答案】D【解析】随着北魏统一黄河流域,鲜卑族原先的游牧生产方式已不适应汉族地区先进农耕制度,为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接受汉族的先进生产、生活方式,孝文帝进行了汉化的改革,通过改革,巩固了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封建的生产方式逐渐被接受,也为后来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故ABC错误。
2.“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
”该材料描述的是()A. 平王东迁B. 商鞅变法C. 光武中兴D. 孝文帝改革【答案】D【解析】“去夷即华,易姓建都”指的是实行汉化,改换汉姓,迁移都城,符合这一描述的是孝文帝改革,故D正确;ABC中都没有改姓的内容,排除。
故选D。
3.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孝文帝旨在说明A. 迁都洛阳的必要性B. 徙居平城的必要性C. 移风易俗的必要性D. 文武兼治的必要性【答案】A【解析】材料”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体现的是孝文帝强调迁都洛阳的必要性,主要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A正确;4.北魏时有童谣曰:“纥干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测试
[知识梳理]:
一、背景:
1、北魏的崛起和黄河流域。
2、矛盾矛盾日益尖锐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北魏统治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3、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二、内容:
1、:
具体措施:(1)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2)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3)官吏可以获得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
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和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
具体措施:(1)按政绩好坏考核官吏;(2)惩治贪污;(3)实行。
作用:孝文帝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俸禄制的实行,则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3、迁都洛阳:
(1)原因:①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②更易充分接受汉文化;③为了减少改革阻力。
(2)影响:
①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北魏洛阳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
②
减少改革阻力,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4、革除旧俗。
(1)措施:①;②;③;
④;⑤;
(3)意义:①促进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②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③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注: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促进北方的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3、促进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为隋唐大一统
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巩固练习]:
1、(2008年江苏高考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
……
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
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4分)
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与心腹大臣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时表示:“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自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大臣回答:“依洛中区,均天下所椐,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
材料二:
材料三: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
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材料四:下图反映孝文帝改革时的措施。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孝文帝提出迁都的理由。
(不得摘抄原文)你认为孝文帝迁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三、四分别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有何意义?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改革的重点、难点和推进改革举措方面给后人哪些共同的启示。
3、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
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庄》、《老》,尤精释义。
才藻高瞻,好文为章。
诗、赋、铭、颂,有兴而作。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
――《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如图一:胡服俑图二:孝文帝出行图三:魏晋的汉人胡食画像砖
(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
(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答案:(1)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
影响: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易服装,改鲜卑服为汉服;改汉姓,改鲜卑族为汉姓;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讲汉话,以汉语为正音;等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人的封建化进程。
第四:综合运用:
公元前4世纪的商鞅变法和公元5世纪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古代史上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就背景和实质而言,两次变法或改革有何相似之处?
(2)两次变法或改革中都有一些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试就经济方面的措施加以说明。
(3)两次变法或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影响?
答案:
(1)都处在分裂割据、社会动荡的时代;
都面临着增强国力,击败外敌的任务;
都有国君或皇帝的大力支持。
都是封建化性质的改革
(2)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后世影响深远。
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进一步完善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增加国家收入、缓和阶级矛盾,对后世影响深远。
(3)都增强了国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1、【标准答案】:(12分)
⑴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
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⑵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⑶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试题解析】第(1)问体现汉与鲜卑之间存在矛盾;第二问考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第(2)、(3)问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概括,体会改革的艰难和改革起到的效果。
【高考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
【易错提醒】材料的理解、分析和概括
【备考提示】考生要加强材料的理解、分析和概括
2、理由:民族之间差异很大,且民风强悍,难以文治;柔然经常南下进犯;洛阳经济文化发达,有利于政治统治。
目的:学习先进文化,接受中原文明;更好推进改革,维护统治。
(2)“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统治。
移风易俗,加快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融合,
(3)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为重点;难点是与旧势力的斗争;采取多种方式,推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