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审题之虚实结合法

合集下载

高分作文演练第4招:虚实相生

高分作文演练第4招:虚实相生

运用虚实相生法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虚写以实写为基础。要在扎实的实写的前提下进行虚写,否则容易变成无病呻吟。
二是虚写要略,实写要详。否则平分秋色,易给人泛泛之感。
三是虚实互化时要注意它们的相通处。否则生硬不自然。
【高分典范。实写的(叙述描写)如:“收获季节,天高云淡,我回来了,我从屋檐下取下那把雪亮的弯镰,把腰弯成父亲的姿态,把镰刀挥成母亲的麻利,收获着黄金一样的果实。”“父亲的背弯成一帧壮美的画,我看到了岁月毫不留情地在他的额头上刻下的皱纹。”“我很快要回学校了。父亲用粗糙的大手拍了拍我的肩膀。‘爸,相信女儿,这个季节,你收获的不仅是稻子。’我对父亲说道,说出的每一个字在我的心头里掷地有声。”虚写的(议论抒情)如:“辛勤的汗水是它最明媚的诗眼。”“这个季节,我收获了很多:家乡凉爽的秋风,颗粒饱满的稻谷,父母用爱的经纬纺织的希望,还有关于生活的深深的浅浅的道理。我一定要用金色的微笑去回报秋天,回报一个天高云淡、有大雁飞过的季节……”
虚实结合,可以使“实”与“虚”互相映衬,从而相得益彰,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运用此法的好处是能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书堂站战斗、马玉祥火中救小孩、吃雪战士一席谈是实写,每个故事后的议论抒情即为虚写,也可视为首尾是虚写,中间为实写。没有实写,虚写无触发点和着落点,没有虚写,感情不能升华,事物的本质特征不能得以体现。二者紧密结合,诚如古人所言:“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招数透视】
实写是对描写的对象做如实具体的描摹,或直接正面地加以叙述。虚写则是不直言其事,而是间接地从其他方面进行叙写,或烘托,或暗示,让人去联想和想像,进而补充和丰富描写对象。有时,虚写还指除叙述描写性文字以外的文字如议论抒情。简而言之,虚实相生,就是有的地方实写,有的地方虚写,虚实与共,相辅相成的一种写作技巧。

作文构思技法——一虚实结合法

作文构思技法——一虚实结合法

作文构思技法——一虚实结合法虚和实是艺术上的一对辨证范畴。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绘画、建筑、文学、表演等都重视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文学作品中,实就是实写,即对人、事、景、物的直接描写,描写对象直接出现在作品之中,走上前台,定格量相;而虚就是虚写,即被表现的事物没有直接出场,百是借助其他事物来烘托渲染,对象隐藏在描写文字的背后,有时也借助想象、幻想等手段描绘出与现实世界绝然不同的虚拟世界,构成一种特殊的艺术境界来表情达意,起到实景描写无法达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作用。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能够达到“超以象外,得其中”(《诗品》)、“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艺术效果。

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篇抒情散文,这篇文章通过自己穿行三峡的所见所闻引起层层联想,在神思飞越、浮想联翩中揣想“第一个穿过三峡”者的艰难,进而想到“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了射箭的人,第一个骑上马背的人……”正是这无数个“第一个”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漫想”的目的在于讴歌知难而进奋发有为的首创精神。

《过万重山漫想》将实写和虚写很好地结合起来。

夔门外壮丽的三峡风光是作者眼前亲见,属实写,描写出来是为了作为“漫想”的触发点,以引真情上文。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是谁?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使用什么交通工具?站在船上他会想些什么?这些问题所领起的描写是揣想,属于虚写,层层设想是为了突出首创者知难而进,具有开拓精神为下文议论作铺垫。

实写虚写结合,相得益彰,很好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名篇经验]文1:书朱湘拿起一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外形,就已够我们赏鉴了。

那眼睛看来是最舒服的黄色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处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

它所以能幸免而来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

值得我们思索、感叹,更不须提起它的内含的真或美了。

还有那一个个正方的形状,美丽的单字,每个字的构成,都是一首诗;每个字的沿革,都是一部历史,飙是三条狗的风,在秋高草枯的旷野上,天上是一片青,地上是一片赭;中疾的猎犬风一般快地驰过,嗅着受伤之兽在草中滴下的血腥,顺了方向追去,听到枯草疯索的响,有如秋风卷过过去一般。

高考作文虚实结合的技巧解析优选份

高考作文虚实结合的技巧解析优选份

高考作文虚实结合的技巧解析优选份高考作文虚实结合的技巧解析 1在写作中为了更好地反映生活本质,更好地表现主题,在经得起推敲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合理虚构。

记叙文里的真实应该是艺术的真实,通俗一点讲就是让读者看了觉得有真实感的真实。

这种真实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

这个提炼的过程就是艺术化过程,它决定了记叙文的艺术性。

因此,我们在写记叙文时,应该对材料进行加工处理。

有时只要细节真实,整体情节虚构也无妨。

【策略解读】1.移花接木法。

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改造、拼接、更换,将几个人的特点融于一个人,或将几件事的情节剪辑组合为一件事,或将发生在不同时段性质相同甚至相反的事剪辑到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内,使人物与事件更具典型性。

常用的组合方式有三种:一是串珠式,就是用一条主线将与人物有关的事件有机地串起来。

这种主线的设计方式很多,可以是事件、人物、物品,也可以是情感。

唐弢的散文《琐忆》即是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条主线串起了七件小事。

二是扇面式,就是围绕中心横向展开,从几个方面(侧面)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其结构方式如同逐渐展开的扇面。

三是连环式,文中由一个材料巧妙地引出其他若干个材料,像连环一样,环环相扣。

当然这些材料应有主次详略之分。

2.添枝加叶法。

真实的事件本身简单、平淡,或只是一个轮廓、梗概,可以此为基本框架,展开想像,补充细节,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使事情具体、曲折、生动。

首先,要在所给材料基础上展开想像,这种想像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提示和结合自身生__验去填补材料的空白之处。

1997年高考写小新背同学上学的情节,添枝加叶的写法就是要生动形象地描绘小新不畏艰难、助人为乐的情景,仅仅笼统地写小新背着同学艰难地走着或者耸人听闻地写小新背着同学攀登悬崖峭壁、趟过沼泽,都是不合要求的。

其次,要精心选择典型细节表现人物,准确捕捉事物特征写景状物。

如1990年高考小作文要求根据所供材料,为一对孪生小姐妹做肖像描写,就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细节,从声音、色彩、情状等多方面写出孪生姐妹的个性来。

语文作文审题之虚实结合法

语文作文审题之虚实结合法

高考作文审题之虚实结合法高考作文从题目的抽象和具体这个角度来划分,可以分为“虚题”和“实题”.这两种题目,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审题方法。

一、虚题实写“虚题”给出的题目或材料十分抽象,通常用某个概括、充满隐喻的概念、词语或句子来做命题材料。

比如2011年高考山东卷的作文题目“这世界需要你",这是一道典型的虚题,虚就虚在“你”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充满隐喻,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对于这样的命题,我们需要把虚的地方落到实处,让晦涩的隐喻变成明确的概念。

“你”可以是一个具体的、身边的事物或人物,如“鲜花”“掌声”“父亲”“友人”等;“你”也可以是一个穿越时空的人物,如“李白"“苏轼”“鲁迅”等;“你"还可以是抽象的精神品质,如“诚信”“古道热肠”“侠肝义胆”等。

虚题变成实题,文章就容易下手了.二、实题虚写“实题"给出的作文题目或材料,往往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比如2011年高考湖北卷的作文题目“旧书”,这是个典型的实题,旧书这个概念具体、明确,看到这个题目,很容易有坠入云里雾中,不知如何下手的感觉。

对于这样的“实料”,我们要化实为虚,让材料“虚“起来.我们可以想想旧书的意义、旧书的意蕴、旧书的象征意味等,材料虚化,我们就有思路了。

再比如2010年高考安徽卷的“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也是个实题。

这种实题通常以情景描绘、人物言论、故事情节等形式出现,对这种题目,我们要寻找、挖掘其中蕴涵的哲理,让实题虚起来,让具体的内容灵动起来,写作的思路就打开了.三、虚实结合,平中见奇还有一些题目,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内涵非常丰富。

我们则要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充分拓展写作的思路.如2010年高考天津卷的“我生活的世界"这个题目,看起来既具体,又空泛,是个有虚有实的题目.对这种题目,我们既要考虑到实的内容,也要充分拓展虚的空间。

怎样去虚实结合地表现题意:虚实互化、虚实并用

怎样去虚实结合地表现题意:虚实互化、虚实并用

怎样去虚实结合地表现题意:虚实互化、虚实并用虚实结合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无论是写哪一种体裁的文章,都必须做到虚实结合。

那么什么是虚实结合呢?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

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作文写作中如果用到这种手法,文章就会变得更生动、形象,更有韵味。

那么虚实结合有哪些表现,在写作中又有哪些方法能做到这一点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進行论述——一、化虚为实化虚为实,总体上说就是化抽象为具体(形,实物实事)。

具体地说,就是在构思时,由抽象的文题去联想具体的事物。

在行文时,由抽象的文意去想象具体的事情。

前者如由文题“品味痛苦”去联想:痛苦就是半夜犯了酒渴,却没水喝;痛苦就是老师的课让人昏昏欲睡,自己却坐在第一排。

后者如由文意“有时希望就是痛苦”去想象:痛苦就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变得平庸,却无能为力;痛苦就是高兴地捡起一张百元大钞,却发现它是一张假钞。

显然,前者由抽象的“品味痛苦”联想到了具体事物,后者由抽象的“希望就是痛苦”也想象到了具体事情。

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化抽象为具体、变得具体可感了。

做到化虚为实,方法多种多样,但主要的有两种:①是具体事情化。

就是说,通过事物或实物,把抽象的变成具体的:变得眼睛可见,耳朵可听,双手可摸。

比如将抽象的“成熟”具体化:成熟是领导讲完“笑话”之后,哪怕再没有想笑的感觉,也要率先哈哈大笑;成熟是受到表彰时,首先感谢领导的关怀爱护和同事朋友们的关心、帮助和支持。

这样,本来抽象的“成熟”就显得非常地具体。

②是具体形象化。

就是通过比喻、比拟等手法,将抽象的变成形象的;变得栩栩如生,形象生动,活泼感人。

比如将抽象的“愿望”形象化:愿望是远山丛中的高峰,是忘不到头的公路,是驶向远方的巨轮。

这样,将“愿望”比作“高峰”、“公路”、“巨轮”,化抽象为具体,变得相当形象了。

二、化实为虚(理,道理推理)化实为虚,就是将具体的化为抽象的。

归纳起来,不外乎两方面:①首先是在构思时,由具体文题引申出抽象的道理:如由文题“肩膀”去引申:肩膀,可演绎完美的人生;但那肩膀能诠释生命,能感人泪下,能催人奋進。

化实为虚 虚实结合——实题写作的必备技巧

化实为虚 虚实结合——实题写作的必备技巧

化实为虚虚实结合——实题写作的必备技巧实题写作是写作的一种形式,它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据一定的主题,按规定的字数写出一篇文章。

随着社会的发展,实题写作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它在高考中也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不仅如此,实题写作也是很多企业招聘时会重点考察的一项技能,因此,能够扎实的掌握实题写作的技巧,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实题写作的一种基本技巧,“化实为虚、虚实结合”通常被认为是实题写作的基础。

其实,实题写作中的“化实为虚”指的是文章要用比较省略、简洁的语言表达,以节省论述篇幅;虚实结合则指带有图片、表格、图表等图文元素,以形象地表达文章中的某些概念。

如何运用“化实为虚、虚实结合”这一技巧来完成实题写作?首先,在确定文章主题之后,考生应该对这一主题进行全面的调研,收集有关文献,同时也要积累一定的实例,确保所写的文章内容完备;其次,在组织文章的过程中,要尽量采用简短的句型,这样可以帮助考生节约文章的篇幅,使文章更加紧凑;最后,考生要在文章中积极插入合适的图片、图表和表格等图文元素,以便于形象地表达文章的某些概念,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另外,实题写作中“化实为虚、虚实结合”这一技巧还可以反映在文章的结构上。

确定文章的结构是完成实题写作的关键,也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关键。

考生要注意,特别是正文的结构要尽量简洁的,文章的开头结尾要突出主题,在文章中要用省略句和词语来表达观点,使文章更加紧凑。

以上就是实题写作中“化实为虚、虚实结合”这一技巧的相关内容,其实,实题写作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技巧,比如拟人技巧、代入感技巧等。

考生们在复习实题写作时,要多加练习,熟悉不同技巧的运用,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总结出符合自己习惯的技巧,使自己的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只有这样,考生才能更好的完成实题写作的任务,写出符合要求的完美文章。

高考作文提升方法之化虚为实,以实表虚

高考作文提升方法之化虚为实,以实表虚

高考作文提升方法之化虚为实,以实表虚所谓“虚”,指提供的题目,所谓“实”,是用来表现题目这个“虚”的材料,或是历史的、或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人、事、物、景和情理。

实写,重在刻画事物的形像,或正面描写,或直接记叙,它总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进行具体的描写。

“高考作文时经常会有这样的苦恼:一些题目看起来颇为抽象甚或“空洞”,如“尝试”、“诚信”、“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识”、“时间啊,时间”,有些描写议论的对象难以直接表现,如“独到的感觉”等。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硬着头皮直接从正面去写,其效果恐怕不会好,这就需要用由虚入实法。

它需要你把虚拟的东西写得真实、可信,把隐寓的道理说得看得见、摸得着,把看起来很空洞的论说表达得具体形象、文采斐然。

古语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正是对这种表现技巧的形象化说明。

实写,要以“虚”为灵魂,重在调动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运用相同、相似、关、类比等发散性思维,化抽象为具体,由物想到人,由自然现象想到社会现象,由虚拟事物想到现实事物,由个别想到一般等。

在联想中应特别注意两者的相似点或相通点。

将“虚”转化为一个个的“实”,变成一个个真实的生活片段、生活画面、或生活场景;是一个个人,是一件件物,是一桩桩事,是一帧帧景,是借万物生动的具体形象,来诠释抽象概念含义的手法。

这种手法,充分运用形象思维,寓抽象于形象,寓哲理于万物,深入而浅出,生动形象。

例文:转折有人说:转折意味着机遇。

有人说:转折预示着挑战。

有人说:转折可以使你远离失败。

有人说:转折也许会让你距离成功更加遥远。

究竟什么是转折?我问那串永不停歇地滴落的水滴,小水滴欢快地告诉我:“转折就是那样一滴可以穿透一块坚石的水。

”我问山边那一树红梅,它笑笑说:“转折就是严寒冰冻下朵朵鲜花绽放的那一刻,转折就是那突然而至的满树灿烂。

”路边的小草,你又能告诉我,什么是转折吗?枯黄的小草抬起头:“转折就是我们告别枯黄、重新吐翠的时刻,就是不久将至的春天。

虚实结合的答题格式

虚实结合的答题格式

虚实结合的答题格式虚实结合的答题格式是一种考试答题方法,要求考生通过结合实际情况和虚构情节进行思考和回答问题。

这种答题格式在一些主观性较强的学科中常常被使用,例如文学、心理学等。

通过虚实结合的答题格式,考生可以更好地展示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虚实结合的答题格式要求考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以故事、情景等虚构的方式来呈现答案。

这种答题格式常常被用于分析问题、解释现象、提供观点或建议等。

在应用虚实结合的答题格式时,考生需要首先理解问题的要求和背景。

然后,考生可以通过设想一个虚构的情节或故事来回答问题。

这个情节或故事应该与问题有关,能够更好地展示考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例如,假设考题是:“请使用虚实结合的答题格式,回答下面这个问题:手机成为现代人的必备物品,对生活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考生可以从现实中观察到的事实出发,描述现代人离不开手机的现象,然后通过虚构一个情节,来说明手机对生活的积极影响。

考生可以设想主人公通过手机完成工作、学习、与亲友交流等,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

虚实结合的答题格式有以下几个优势:1. 创造力展示:通过虚构情节或故事,考生可以更好地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考生可以在虚构的情节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供独特而有说服力的答案。

2. 分析能力展示:在虚实结合的答题格式中,考生需要分析问题,并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进行解释。

通过虚构的情节或故事,考生可以更好地展示他们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

3. 与实际情况结合:虚实结合的答题格式要求考生以虚构的情节为框架,但又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这样,答案既能够站得住脚,又能够富有创意和说服力。

虚实结合的答题格式在一些主观性较强的学科中被广泛应用。

它要求考生以创造性思维回答问题,并通过虚构的情节或故事来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使用虚实结合的答题格式,考生可以更好地在考试中展示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提高答题的质量和说服力。

高考语文复习虚实结合手法课件23张pptx(2024)

高考语文复习虚实结合手法课件23张pptx(2024)
04
10
03
现代文阅读中的虚实结 合
2024/1/29
11
散文中,将抽象 的情感、哲理等转化为具体的形 象、画面,增强散文的意境和感 染力。
实写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 场景的细致描绘,营造出散文的 真实感和生动性。
虚实相生
在散文中,虚与实相互依存、相 互映衬,共同营造出散文独特的 审美效果。
17
作文升格训练
选材用材
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典型素 材,并学会运用想象和联想进 行艺术加工。
语言表达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 文章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审题立意
训练学生准确理解题意,确立 深刻、新颖的立意。
2024/1/29
谋篇布局
训练学生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新 的角度审视问题,提出独特的 见解和观点。
2024/1/29
虚实结合包括化虚为实与化实为虚两种。化 虚为实,将虚幻的事物写得真实可感,化无 为有,化抽象为具体,造成一种如见其物、 如临其境的实境,让读者在回味中感知诗的 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化实为虚,把客观 实在的事物描述成虚幻的景物,以寄托诗人
的某种情思,抒发诗人的某种情怀。
4
虚实结合的意义
16
材料选择的虚实相生
实的方面
选择具有典型性、真实性的材料,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虚的方面
运用寓言、故事、象征等手法,使材料具有隐喻性和多义性,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
2024/1/29
虚实相生
在选择材料时,既要注重材料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又要善于运用寓言、故事等手法,使 文章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富有诗意和哲理。

高考作文提分技巧:化虚为实 以实表虚

高考作文提分技巧:化虚为实 以实表虚

高考作文提分技巧:化虚为实以实表虚所谓“虚”,指提供的题目,所谓“实”,是用来表现题目这个“虚”的材料,或是历史的、或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人、事、物、景和情理。

实写,重在刻画事物的形像,或正面描写,或直接记叙,它总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进行具体的描写。

“高考作文时经常会有这样的苦恼:一些题目看起来颇为抽象甚或“空洞”,如“尝试”、“诚信”、“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识”、“时间啊,时间”,有些描写议论的对象难以直接表现,如“独到的感觉”等。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硬着头皮直接从正面去写,其效果恐怕不会好,这就需要用由虚入实法。

它需要你把虚拟的东西写得真实、可信,把隐寓的道理说得看得见、摸得着,把看起来很空洞的论说表达得具体形象、文采斐然。

古语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正是对这种表现技巧的形象化说明。

实写,要以“虚”为灵魂,重在调动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运用相同、相似、关、类比等发散性思维,化抽象为具体,由物想到人,由自然现象想到社会现象,由虚拟事物想到现实事物,由个别想到一般等。

在联想中应特别注意两者的相似点或相通点。

如上海高考作文“时间啊,时间”,有考生这样写“是什么使稻米变成香醇的佳酿?是时间。

是什么使咿呀学语的孩童变成沉默的老人?还是时间。

是什么使我们一穷二白的祖国变成今天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大国?也还是时间。

时间,是一个多么伟大的魔术师啊!”作者在议论说理时,采用“虚则实之”的方法,避免了千篇一律的干巴枯燥的说教,把“虚”的概念阐述得真切可感。

将“虚”转化为一个个的“实”,变成一个个真实的生活片段、生活画面、或生活场景;是一个个人,是一件件物,是一桩桩事,是一帧帧景,是借万物生动的具体形象,来诠释抽象概念含义的手法。

这种手法,充分运用形象思维,寓抽象于形象,寓哲理于万物,深入而浅出,生动形象。

我问那串永不停歇地滴落的水滴,小水滴欢快地告诉我:“转折就是那样一滴可以穿透一块坚石的水。

[复习]高考作文“实体虚写”与“虚题实写”例说

[复习]高考作文“实体虚写”与“虚题实写”例说

高考作文“实题虚写”与“虚题实写”例说美学家宗白华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指出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艺术在表现(空间)上的特点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仅以王之涣诗《登鹳雀楼》为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实景,语语如在眼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屋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开阔,可以想见抱负和气度的远大,诗作从实处着笔,凭虚传神。

这里的“虚”“实”我们将其通俗理解为: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以李贺诗《将发》来说明:“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

秋白遥遥空,月满门前路。

”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

那么前路如何,诗人心中又在想什么,这层意思没有直接说,诗人只是写了眼前的景。

秋色空旷辽远,弥天漫地;月光如水,洒满路途,似乎没有尽头。

这就是虚笔。

笔者想从“虚”“实”关系的角度探求高考作文的一点写法,以解除部分考生的困惑。

以下有两则材料,阅读后,根据要求作文:材料1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人生处处会留下脚印:路上桥下,街头巷尾……脚印或许不会磨灭,但是,路已改了,桥已塌了,街已没了,巷已变了……我们还能捡拾过去的脚印吗?许多事物随时间的脚步走过,也都留下了自己的脚印,你能联想到哪些?请以“脚印”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以记叙见闻、经历,谈谈体验、感受,讲述故事、发表议论、展开想象、抒发感情等。

材料2亲情是无形的,没有人能够说请楚它是什么样子;亲情是无偿的,没有人会让你为此付出钱物;亲情是无价的,没有什么事物的价格比得上它,亲情是无私的,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它更能牺牲自己……关于亲情,你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请以“感受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两则材料,要求均一样: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分析“话题”。

“脚印”,其可见可触,它有形,即它是实有的事物;“感受亲情”,“感受”作为动词,其意蕴处在思维当中或内心深处,无法让可视可触,“亲情”亦无形,存在于人的思想感情的载体中。

语文虚实结合答题模板

语文虚实结合答题模板

语文虚实结合答题模板
一、引入段:
在古代语文教育中,常有一种题目要求学生虚实结合,既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又不能脱离实际。

这种要求考察学生的固有知识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虚实结合的答题模板,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在解答题目时更加准确、全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主体段:
1. 简要介绍虚实结合的解题方法:
虚实结合是指在回答问题或写作文时,既要仔细观察题目或段落的实际情况,又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举一反三,给出具体的例子,从而更加透彻、有深度地回答问题或表达观点。

2. 实例一:掌握题目或文中的实际情况:
首先,我们需要仔细观察题目或文中给出的实际情况,明确问题的背景和要求。

这样我们才能在虚实结合中有一个准确的基础。

3. 实例二:运用想象力,给出具体的例子:
其次,我们需要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力,给出具体的例子。

这个例子可以是类似的情况、类似的人物,或是相关的事件,使得我们的回答更加生动、有说服力。

4. 实例三:举一反三,深入分析问题:
最后,我们需要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基础上,通过举一反三的思维,深入分析问题。

这样我们的回答就能更加全面、深入地揭
示问题的本质,展现出我们的思考能力和语文素养。

三、总结段:
虚实结合答题模板,是一种帮助我们更好地回答语文题目的方法。

通过准确把握题目或文中的实际情况,并运用想象力,给出具体的例子,最后通过举一反三,深入分析问题,我们能够全面、准确、有深度地回答问题,展示出自己的语文才华和思维能力。

希望同学们在解答题目时能够灵活运用这种虚实结合答题模板,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

高考作文化实为虚的技巧-精选教育文档

高考作文化实为虚的技巧-精选教育文档

高考作文化实为虚的技巧高考作文题有实有虚,实题指客观的、具体的、眼前的实物,比如“水”、“门”、“路”“牛”“窗前”“玉兰花”等。

虚题指主观的、抽象的、含蓄的意义,比如“美”、“奉献”、“追求”、“温馨”、“暖流”、“幸福”、“苦难”等。

遇到实题,如果仅仅就物写物,那样的文章是缺乏深度的,唯有采取化实为虚之法,在描写实物时,让事物蕴含一定的思想意义,在描写实物的前提下,揭示出它的本质意义,这样,才能写出文章的深度和厚度。

那么,怎样化实为虚呢?(一)通过描写具体实物,蕴含精神境界。

微型散文《墙头草》写道:“我家门前有一堵土墙,墙上长一排杂草。

春天,它们抽出了青青的茎,长出了青青的叶,没有过几天,墙头上就一丛青翠照人了。

这些草们,它们不要人们浇灌一滴水,也不要人们施一点肥,它们凭借夜晚的一点露水,凭借坚硬墙壁中的一丝养分,郁郁葱葱地生长着。

太阳晒不死它,旱天渴不死它,狂风拔不走它,雷电轰不垮它。

到了夏初的时候,它们也绽开一朵朵杂色小花,装扮一角天空,装扮农家的小院,装扮人们的生活,还把一丝丝香气送给我,送给你,送给他。

当暴雨袭来时,它用柔弱的身体挡住风雨,保护了墙壁,保护了庭院。

墙头草啊,我爱你!”这篇文章借助墙头草的形象,蕴含的是那种坚强不屈、乐于奉献的精神境界。

(二)通过描写具体景物,引出哲理意义。

《小溪》写道:“请走进大自然。

让我们放眼观看,你看那山间小溪。

一脉溪水像蜿蜒的小蛇,爬行着游过来。

河中央横卧一个土堆,不给溪流放行。

小溪没有停滞不前,它从土堆两边绕过去,然后聚汇一起,又向前奔流而去。

前边不远处有一道土堰,横贯两岸,封锁了前行的道路。

溪流找不到出路,原地徘徊,似乎在等待后面的伙伴。

后边的溪水源源而来,越积越多,终于冲决土堰,向前奔流而去。

在它前边也许还会有很多阻碍,但是溪流总是奔流着,奔流着,直到进入江河,融入大海。

小溪的执着,小溪的耐性,小溪的进取,赋予我前进的力量。

”作者在一番实写之后,作者进行哲理的联想:“人生的道路,也不是平坦的,我们也必须努力地前行,不断的进取,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高考作文立意虚实结合

高考作文立意虚实结合

高考作文立意---虚题实写法高考作文时经常会有这样的苦恼:一些题目看起来颇为抽象甚或“空洞”,如“尝试”、“诚信”、“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识”、“时间啊,时间”,有些描写议论的对象难以直接表现,如“独到的感觉”等。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硬着头皮直接从正面去写,其效果恐怕不会好,这就需要用由虚入实法。

它需要你把虚拟的东西写得真实、可信,把隐寓的道理说得看得见、摸得着,把看起来很空洞的论说表达得具体形象、文采斐然。

古语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正是对这种表现技巧的形象化说明。

199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要求把圆想像成一个具体物体,写出一个画面、镜头或场景。

这就要用化虚为实的手法,把圆想像成旭日、夕阳、瓷盘、足球、露珠、车轮……运用这种技法要注意以下两点:一、理解题目的隐含意义。

题目除字面上的意义外,还有丰富、深刻的隐含意义。

这就需要我们对重点词语,进行反复推敲,理解蕴意,从中找到立意的突破口。

如“诚信”包括诚实、有信用,抓住这两个方面才能真正做到切题。

若把诚信理解为真诚、诚意等显然不十分切合本意。

二、化大为小,联系实际。

如“追求”这个话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就容易写作了。

这一话题可以写一个老师的追求,一个学生的追求,一个科技人员的追求,还可以写其他各行各业的人的追求,甚至可以写某一集体或某一国家的追求。

三、先发散,后聚合。

在准确审清原意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展开丰富的联想。

化抽象为具体,由物想到人,由自然现象想到社会现象,由虚拟事物想到现实事物,由个别想到一般等。

在联想中应特别注意两者的相似点或相通点。

如上海高考作文“时间啊,时间”,有考生这样写“是什么使稻米变成香醇的佳酿?是时间。

是什么使咿呀学语的孩童变成沉默的老人?还是时间。

是什么使我们一穷二白的祖国变成今天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大国?也还是时间。

时间,是一个多么伟大的魔术师啊!”作者在议论说理时,采用“虚则实之”的方法,避免了千篇一律的干巴枯燥的说教,把“虚”的概念阐述得真切可感。

高考作文写作名师指津论述文写作“虚实相生之道

高考作文写作名师指津论述文写作“虚实相生之道

高考作文写作名师指津论述文写作“虚实相生之道论述文写作的“虚实相生”之道画家作画时会特别注意虚实结合的问题。

有位画师曾用“深山藏古寺”这句诗为题,让三个学生作画。

第一个学生画的是整个寺院。

四面都是高山峻岭,画面气势磅礴,但全是“实写”,缺乏想象的空间。

第二个学生画了古寺的一角,周围是山峦起伏,松柏林立,古寺半实半虚,别具情趣。

第三个学生只是画了通向深山的石阶路,一个和尚在溪边打水。

毫无疑问,第三幅画化“实”为“虚”,能给人更多的想象,更有含蓄之美。

诗人写诗时也特别注意虚实结合的问题。

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常建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纳兰性德的“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都是虚实相生的佳作。

我们在写作论述文时,如果能有意识地运用“虚实相生”之技巧,也能让文章更加出彩。

一、标题拟写:兼顾论题与论点,扎实灵动两不误高考论述文写作,我们提倡两种拟制标题的方法,一类是紧扣材料将论题嵌进标题,一类是极概括地在标题中表明观点。

每一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中,我们都能看到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好题目,如2022年的“坚持自我,不弃忠言”“心有笃守,与时俱进”,2022年的“继往开来浙江人”,2022年的“在书本与大地中浇灌心灵”“阅生命之芸香,携心灵以共舞”,2022年的“虚拟之浪宜远观其美”等。

这些作文标题好在哪里?好在既紧扣命题材料要求,又扼要表明观点,与此同时,它们还特别注意文辞的雅致有味。

例题1:近日,成都相关部门宣布,从4月16日起向社会招募街头艺人。

经过选拔培训后,他们可以在成都的指定地点开展街头艺术表演活动,而且不需要支付包括场地费在内的任何费用。

很多人对此表示欢迎,城市要给更多人展现才华的机会;街头艺人是欧美大城市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

也有不少人担心街头艺人会影响市容,扰乱秩序,增大城市管理的难度……对此,你这么看?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化实为虚 化虚为实——作文写作虚实结合技巧谈

化实为虚 化虚为实——作文写作虚实结合技巧谈

而 意无 穷 , 人 产 生 悠 长 的 回 味 和遐 想 。具 有 深 远 意 境 的 作 品 , 使 总是
令 人 浮 想 联 翩 , 玩 不 尽 。 正 如李 泽 厚 在 《 把 意境 杂 谈 》 说 : 齐 白石 所 看
的草 木 虫 鱼 . 到 的 不 仅 是 草 木虫 鱼 , 能 唤起 那 种 春 天 般 的清 新 放 感 而
也 就是 说 文 题是 虚 拟 的 、 喻 的学如 何 “ 福 ” 公 平 ” 尺 度 ” 话 题 , ◆ 江苏省扬州市新华中 , 以 幸 隐 伟 “ “ 为
便属于这一类。
对 于 这 两类 话 题 , 们 必 须进 行 有 针 对 性 的 思 考 , 别 运 用 不 同 我 分
的写 作 策 略 , 能 在 写 作 中 有所 创 新 。那 么 采 用 怎样 的 写 作 策 略 呢 ? 才 在 写 作 教 学 实 践 中 , 们 把 它 归 结 为 “ 实 为 虚 , 虚 为 实 ” 字 方 我 化 化 八
感 受 到 作 者 的孤 独 和 愤 懑 。“ 微尘 中 见 大 干 , 那 问 见 刹 终 古 ” 这 就 是 意 境 给 我 们 带 来 的艺 术 享 受 。 .
后 没 多 久 , 方 政 府 被 迫 在 “ 道 ” 前 向 人 民 低 头 认 军 公 面 错 , 放了那名无辜的军官。 释 我 被 深 深 地 震 撼 了 :个 人 的力 量 何 以 能对 国 家 制 度 掀 起 轩 然 大 波 ? 公 道 其 谁 ! 是 因 为 蛰 伏 在 人 心 底 舍 正
寥 寥 几 个 汉 字 , 不 得 什 么 , 其 处 理 方 法 , 巧 妙 的组 合 , 得 算 但 其 不
不 让人 赞 叹 。 恰 恰 是 写 作 的一 种 技 法 。当下 作 文 命 题 , 时 是 比较 这 有

作文范文之作文虚实结合

作文范文之作文虚实结合

作文虚实结合【篇一:虚实结合】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

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

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

又还是、秋将暮。

[注] 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3分)(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4分)送魏二王昌龄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这两首送别诗都写了猿声,请说明二者在对猿声的写法上有什么不同?(4分)(2)第一首诗中的“江风引雨入舟凉”与第二首诗中的“青山万里一孤舟”都写得景中有情。

请对此分别作简要赏析。

(4分)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那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4分)凉州词三首(其一)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沙漠。

(1)诗的前两句在写景上有何特点? (4分)(2)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苏轼的赤壁风飘飘,水潺潺,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

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

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

【直面高考】作文立意中之实题虚写法

【直面高考】作文立意中之实题虚写法

【直面高考】作文立意中之实题虚写法所谓“实”,指提供的题目,材料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和情理。

实写,重在刻画事物的形像,或正面描写,或直接记叙,它总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进行具体的描写。

“虚”指抽象地写。

虚写,重在调动读者的想象,或侧面烘托,或间接垫衬,多为抽象的表现,它能跳出现实的束缚,通过创设情境,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

由真实的脚印联想到人生的足迹,由脚下的道路联想到成长的历程,由房屋的窗户联想到对外的开放,由山涧的桥梁联想到感情的沟通,由竹之有节联想到人的节操,由叶落归根的景象联想到思乡的情怀,由登高望远联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的哲理……这种由眼前的实在事物、景象或具体的事情写起,水到渠成的揭示其寓意的手法,就叫避实就虚法。

虚写与实写,是相反相成、相辅相生的。

在这种辩证关系中,虚因实而更见其抽象,能启发读者用想像的驰骋而获得更高的艺术美的感受;同时,实因虚更见其具体,能使直接的描写更显得气氛浓烈、背景开阔、包孕丰富。

如上海高考作文《面对大海》,若单纯写景,只将所见所闻,化为文字,停留在表象的描述,缺乏深层思考,自然不能让读者有所启迪。

若由大海联想到“豪情壮志”,又想到精卫填海的意志和毅力,再想到李斯的“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大。

”最后归纳为“大海孕育生命,大海启示人生哲理”,这样就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所以,行文时要尽可能唤起自己写作的冲动,创设合理的情境,自由地抒写心灵深处的真切感受,大胆地在虚设的空中驰骋。

为此,写景可借助过去的景、将来的景和心中的景,来反映眼前实景;写人可借助杂取合成的、虚拟创造的非真实人物来表现真实的人生;记事可借助假设的、梦幻的、虚构的非现实中的事来反映真情实事。

当然,虚写要以实写为基础,如果只是孤立地虚写,则必然流为空虚飘渺,使文章空泛贫乏,失去表现力。

“实题”若一味求“实”,直接而又具体地写,就会流于呆板,过于平面化,既不能“精骛八极,神驰千仞”地驰骋联想和想象,又不能写出深度地思想和见解,使文章意蕴表面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审题之虚实结合法
高考作文从题目的抽象和具体这个角度来划分,可以分为“虚题”和“实题”。

这两种题目,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审题方法。

一、虚题实写
“虚题”给出的题目或材料十分抽象,通常用某个概括、充满隐喻的概念、词语或句子来做命题材料。

比如2011年高考山东卷的作文题目“这世界需要你”,这是一道典型的虚题,虚就虚在“你”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充满隐喻,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对于这样的命题,我们需要把虚的地方落到实处,让晦涩的隐喻变成明确的概念。

“你”可以是一个具体的、身边的事物或人物,如“鲜花”“掌声”“父亲”“友人”等;“你”也可以是一个穿越时空的人物,如“李白”“苏轼”“鲁迅”等;“你”还可以是抽象的精神品质,如“诚信”“古道热肠”“侠肝义胆”等。

虚题变成实题,文章就容易下手了。

二、实题虚写
“实题”给出的作文题目或材料,往往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

比如2011年高考湖北卷的作文题目“旧书”,这是个典型的实题,旧书这个概念具体、明确,看到这个题目,很容易有坠入云里雾中,不知如何下手的感觉。

对于这样的“实料”,我们要化实为虚,让材料“虚“起来。

我们可以想想旧书的意义、旧书的意蕴、旧书的象征意味等,材料虚化,我们就有思路了。

【“旧书”,既有本义,又有比喻义。

本义,就是指形式旧的书,或者内容旧的书;比喻义,就是指那些具有书籍记载功能的人或物,如老人那饱经沧桑的脸,乡村那古老的石桥,城里那座见证城市兴衰的鼓楼。

所以,考生可以赋予“旧书”很多含义,尤其是可以赋予它具有个性化的含义——村前那棵历经数百载风雨的樟树。

“旧书”既可以是文章的内容,也可以是文章的线索。

一本旧书,可以牵扯出很多令人难忘的往事,可以以此回顾自己成长的历程。

当然,我们也可以对“旧书”的现实意义和去留发表自己的看法。

“旧书”,顾名思义,有其“旧”的一面,或曰形式,或曰内容,尤其是对“旧”的内容,我们该采取什么态度?对此,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较科学的态度,自然是扬弃——吸收精华,剔除糟粕。

在中国现实生活中,很多“旧书”——古城墙、名人故居、各地民居,在经济发展的巨轮下,或岌岌可危,或被拆毁,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尊贵”的“高尚名宅”。

对于这种“撕毁旧书”的行为,我们要毫不留情地批判:我们要呼吁全社会都行动起来,保护这些记录我们民族历史的“旧书”。

由此可见,即使以“旧书”的题目阐发观点,也要联系现实。

】再比如2010年高考安徽卷的“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也是个实题。

这种实题通常以情景描绘、人物言论、故事情节等形式出现,对这种题目,我们要寻找、挖掘其中蕴涵的哲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哲理主要体现在“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上,在不同的地方,适合种的东西是不一样的,由此可以推出在做其它事情上也是如此,要因地制宜,要符合实际情况。

对于这道很美的作文题目,如果学生能过了审题这一关,应该能写出高质量的美文。

),让实题虚起来,让具体的内容灵动起来,写作的思路就打开了。

三、虚实结合,平中见奇
还有一些题目,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内涵非常丰富。

我们则要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充分拓展写作的思路。

如2010年高考天津卷的“我生活的世界”这个题目,看起来既具体,又空泛,是个有虚有实的题目。

对这种题目,我们既要考虑到实的内容,也要充分拓展虚的空间。

实的方面,我们可以聚焦身边的凡人小事,可以写家乡的变迁,也可以写校园生活的丰富和生动……虚的方面,我们可以写凡人小事带来的温暖和启迪,可以写家乡的变化带来的沧桑,可以写校园生活带来的成长感悟和体验……需要注意的是,审查这一类题目,虚实结合,思路才会更加开阔。

如果只考虑虚的方面,则容易空虚飘渺,阻塞写作思路,增加写作难度;假如只是一味实写,文章主题会逼仄、狭窄,也很难操作。

审题时,要让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样才能达到“虚实相生,平中见奇”的理想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