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关于吸烟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吸烟的社会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升,吸烟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吸烟在社会中的影响以及相关因素,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吸烟的社会调查。
本报告将综合分析相关数据,并就吸烟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研究背景吸烟作为一种公共卫生问题,对个人和社会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探究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吸烟对社会的影响,我们展开了一项关于吸烟的社会调查。
二、调查方法1.样本选择:我们在城市和农村选择了各一所学校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了相应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共涵盖了2000名学生,其中男生和女生各占一半。
2.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吸烟行为、吸烟动机、接受吸烟宣传教育的情况以及对吸烟政策的态度等。
三、调查结果1.吸烟率:经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在调查的2000名学生中,有25%曾经有过吸烟行为,其中男生吸烟率为30%,女生吸烟率为20%。
2.吸烟动机: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学生开始吸烟的主要原因包括好奇心、社交因素、个人压力等。
对于已经开始吸烟的学生,有超过60%的人表示愿意戒烟,但仅有不到30%的吸烟者成功戒烟。
3.吸烟宣传教育:在接受吸烟宣传教育方面,约有60%的学生表示接触到了各种吸烟危害的宣传资料,但同时也有接近40%的学生表示对吸烟宣传教育不够满意。
4.吸烟政策态度:大多数学生对于吸烟限制政策表示支持,认为应该加大力度限制吸烟区域,并增加对吸烟者的处罚力度。
四、讨论与建议根据以上调查结果以及前期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加强吸烟宣传教育:学校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增加吸烟危害宣传教育的力度。
通过多种形式、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向学生普及吸烟的危害,提高他们对吸烟的风险认知。
2.建立更严格的吸烟限制政策:制定更为严格的吸烟限制政策,加大对吸烟者的处罚力度。
同时,在公共场所、学校周边等人员密集地区设置更多的无烟区域,为非吸烟者提供更好的环境。
3.加强戒烟支持:针对已经开始吸烟的学生,我们应该提供更多的戒烟支持。
中学生吸烟行为的心理调查分析报告
中学生吸烟行为的心理调查分析报告学中生吸烟率逐年上升,究其原因:一、影响青少年吸烟的主要因素。
从调查情况来看,影响青少年吸烟行为的主要因素有下列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的影响。
目前,我国社会吸烟的风气还很严重。
各种公共场合和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以烟相待,开会、办事、交友、喜庆、丧事等等,到处离不开烟,青少年自小就生长在处处有烟的环境中,即使在电影和电视片中,也斥着吸烟的镜头。
可以说,吸烟已成为一种无法摆脱的社会环境,它对青少年吸烟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且主要是父亲。
许多学生的第一支烟,是从父亲的烟盒中拿的。
极少数甚至是在父家庭的影响。
有关青少年吸烟的调查表明,大多数吸烟学生的家庭中有人吸烟,而亲的鼓励下吸第一支烟的,中学生对吸烟的害处往往还缺乏认识,有的家长在吸烟的过程中,还会不知不觉讲一些吞吸烟好处的话,这就更加会诱发少年学生的吸烟新奇性。
第三,学校中的影响。
不少中学生,在会吸烟的学生的影响下,逐渐地学会了呼烟。
另外,在中学里还存在着教师吸烟的影响,这也是不能忽视的。
第四,心理上的自我满足。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上有较大的变化,容易对吸烟产生好奇心,特别是感到自己长大成熟了,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了,心中就会想:"抽烟多神气,多有气派,这才是男子汉风度哩!"这种独立意识和成人感的需要,使中学生容易沾上吸烟行为。
二、青少年吸烟的心理、生理特征。
1、年龄和生理方面。
从年龄来说,初中阶段是吸烟的重要诱发期,最容易学会吸烟。
所以,初中的年龄阶段,是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高发期。
调查表明,在吸烟的学生中,高中生经常吸烟者高于初中生,部分高中生自认为吸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在试吸烟者中,初中生则高于高中生,说明初中生自制力较差。
而家长自身吸烟,对学生自然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生理反应来说,吸烟会使中学生心跳加快,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和感冒等。
现代医学还告诉我们,女中学生抽烟,多数会发生口臭,也可能使皮肤变得粗糙。
吸烟的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吸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吸烟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日益凸显。
为了深入了解吸烟现象,提高人们对吸烟危害的认识,我们组织了一次以“吸烟与社会”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报告。
二、实践目的1. 了解吸烟现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2. 探讨吸烟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3. 分析吸烟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
4. 提出预防和控制吸烟的建议。
三、实践内容1. 调查了解吸烟现象(1)调查对象:随机选取100名吸烟者和100名非吸烟者。
(2)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3)调查内容:吸烟者吸烟的原因、吸烟频率、吸烟对生活的影响等;非吸烟者对吸烟的态度、对吸烟危害的认识等。
2. 分析吸烟危害(1)个人危害:吸烟会导致肺癌、心脏病、中风等疾病,严重影响个人健康。
(2)家庭危害:吸烟者家庭中的非吸烟者也会受到二手烟的危害,增加患病风险。
(3)社会危害:吸烟会增加医疗负担,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3. 探讨吸烟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1)社会文化因素:吸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视为一种社交手段。
(2)经济因素:吸烟者希望通过吸烟来缓解生活压力。
(3)心理因素:吸烟者可能通过吸烟来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4. 提出预防和控制吸烟的建议(1)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吸烟危害知识,提高公众对吸烟危害的认识。
(2)严格控烟政策:公共场所禁烟,限制烟草广告。
(3)加强烟草市场监管:打击非法烟草制品,提高烟草制品价格。
(4)开展戒烟活动:为吸烟者提供戒烟咨询和帮助。
四、实践结果1. 吸烟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吸烟者以男性为主,吸烟年龄呈年轻化趋势。
2. 吸烟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严重,吸烟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问题。
3. 吸烟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复杂,涉及社会文化、经济、心理等多个方面。
4.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我们认识到吸烟危害的严重性,增强了控烟意识。
五、结论吸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巨大。
心理学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研究
心理学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青少年吸烟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上升,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和负担。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心理学家们开展了广泛的研究,探索了心理学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几个角度来说明心理学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包括:社会认同、压力应对、求同呼声和环境暴露。
首先,社会认同对青少年吸烟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青少年正处于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同。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吸烟者往往会被视为叛逆、酷、成熟或者与某个群体联结在一起。
这样的社会认同让他们感到受人关注,获得了一种虚假的成就感。
而对于那些寻求社会认同感的青少年,吸烟成为了一种途径。
其次,压力应对也是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心理学影响因素之一。
青少年面临着来自学校、家庭以及同伴的压力,包括学业、亲子关系和友谊等方面的压力。
研究发现,吸烟会暂时缓解青少年的压力感,让他们感到更加轻松和释放。
尤其是在面对学业和同伴关系问题时,吸烟可以成为他们的应对方式之一。
因此,通过学会其他更健康、积极的应对策略,可以减少吸烟行为对青少年的吸引力。
此外,求同呼声也是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之一。
青少年试图通过与同伴在一起吸烟来获得归属感和团结感。
研究表明,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和激励,尤其是对于那些希望被广泛接纳和认同的孩子。
在某些社交圈子或环境中,吸烟甚至被视为一种社交行为而不仅仅是吸烟行为。
为了增加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和地位,青少年可能会感受到必须加入吸烟的压力。
最后,环境暴露也是影响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重要因素。
青少年通常在家庭、学校和社交圈子中接触到吸烟行为,这种环境暴露会增加他们吸烟的可能性。
例如,有研究发现,父母吸烟行为和家庭吸烟环境对青少年吸烟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同样,学校环境中的同伴吸烟行为、广告宣传和其他社交圈子中吸烟行为的暴露也会对青少年产生影响。
因此,调整环境因素并加强青少年吸烟的预防教育至关重要。
关于吸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吸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吸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引言:吸烟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实践行为,它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
然而,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和吸烟危害的逐渐暴露,吸烟行为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通过对吸烟的社会实践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吸烟行为的现状、原因以及对社会和个人健康的影响。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为了获得准确的数据和信息,我们选择了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
我们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各抽取了500名受访者,调查包括个人信息、吸烟习惯、吸烟原因以及对吸烟危害的认知等方面。
二、调查结果1. 吸烟人群的比例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者中,吸烟人群占比约为30%。
其中,男性吸烟者占比为40%,女性吸烟者占比为20%。
这一结果表明,男性吸烟者的数量明显高于女性。
2. 吸烟原因调查显示,吸烟者吸烟的主要原因有多种,其中压力缓解、社交需要和习惯性吸烟是最常见的原因。
有近60%的吸烟者表示吸烟可以帮助他们缓解压力,而约30%的吸烟者认为吸烟有助于社交。
此外,有一部分吸烟者表示吸烟已成为他们的习惯,难以改变。
3. 对吸烟危害的认知大部分受访者对吸烟危害有一定的认知,但仍有一部分人对吸烟危害的认知不足。
约70%的受访者认为吸烟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50%的受访者意识到吸烟会增加心脏病风险。
然而,仅有30%的受访者知道吸烟会导致癌症,这表明对于吸烟危害的认知仍有待提高。
4. 吸烟对社会的影响吸烟不仅对个人健康有害,还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吸烟引发的各类疾病给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此外,吸烟还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火灾等安全隐患。
三、讨论和建议1. 加强健康教育针对吸烟行为,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吸烟危害的认知。
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向吸烟者传递戒烟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关戒烟的支持和帮助。
2. 加强法律和政策的监管加强对吸烟行为的法律和政策监管,提高对吸烟的限制和管理。
例如,加大对未成年人吸烟的打击力度,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等。
中学生吸烟的社会心理分析
中学生吸烟的社会心理分析【摘要】中学生吸烟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社会心理角度对中学生吸烟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行为特点和影响因素。
文章分析了中学生吸烟行为的特点,包括受众群体、吸烟频率和方式等方面。
然后,文章从社会心理因素、家庭环境、同龄群体和学校教育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导致中学生吸烟的原因。
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包括加强家庭教育、加强学校宣传教育等建议。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更深入地探讨中学生吸烟行为的心理动机和社会影响,以促进中学生吸烟问题的有效解决。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学生吸烟的原因和影响,为预防和控制中学生吸烟问题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中学生、吸烟、社会心理、家庭环境、同龄群体、学校教育、防控措施、研究方向、总结1. 引言1.1 社会背景中学生吸烟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吸烟已经成为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行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已经被广泛认识和重视。
令人担忧的是,中学生吸烟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而且呈现出逐渐年轻化的趋势。
社会背景中的各种因素,包括家庭、同龄群体、学校教育等,都可能对中学生吸烟行为产生影响。
深入研究中学生吸烟问题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学生吸烟行为的特点,找出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以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中的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中学生吸烟行为的发展和变化,深入剖析这些因素对中学生吸烟行为的影响机制,对有效预防和干预中学生吸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中学生吸烟的社会心理分析是为了深入了解中学生吸烟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揭示吸烟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通过对中学生吸烟行为特点、社会心理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同龄群体影响以及学校教育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未来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和防范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帮助相关部门和教育工作者有效地预防和干预中学生吸烟行为,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社会实践青少年吸烟报告
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吸烟问题日益引起广泛关注。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吸烟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为了深入了解青少年吸烟的现状、原因和影响,我们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本文将基于此次调查,对青少年吸烟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调查背景与方法1. 调查背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吸烟人数逐年上升,吸烟已成为青少年健康的一大隐患。
为了了解青少年吸烟现状,提高青少年对吸烟危害的认识,我们开展了此次社会实践调查。
2.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我们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0份。
同时,对部分青少年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吸烟原因和吸烟对生活的影响。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1. 青少年吸烟现状调查结果显示,450名青少年中有180人表示曾经吸烟,吸烟率为40%。
其中,男生吸烟率为55%,女生吸烟率为25%。
吸烟者中,初中生吸烟率为30%,高中生吸烟率为45%,大学生吸烟率为60%。
2. 吸烟原因分析(1)好奇心:部分青少年吸烟是出于好奇心理,试图尝试新鲜事物。
(2)模仿心理:青少年时期,青少年容易受到同伴和偶像的影响,模仿吸烟行为。
(3)社交需求:部分青少年认为吸烟是一种社交手段,可以拉近与同伴的距离。
(4)压力释放:部分青少年吸烟是为了缓解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
3. 吸烟危害分析(1)身体健康:吸烟会导致青少年免疫力下降,易患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2)心理健康:吸烟会影响青少年情绪,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3)学业影响:吸烟会影响青少年学习注意力,导致成绩下降。
(4)家庭负担:吸烟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影响家庭和谐。
四、对策与建议1. 加强宣传教育(1)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吸烟危害的宣传教育,提高青少年对吸烟危害的认识。
(2)媒体应加大吸烟危害的报道力度,提高社会对青少年吸烟问题的关注度。
2. 家庭教育(1)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成长,教育孩子远离吸烟。
(2)家长要以身作则,不吸烟,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
关于吸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吸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引言:吸烟是一种常见的社会行为,然而,其对个人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已日益受到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吸烟的现状和相关问题,本文进行了一项关于吸烟的社会实践调查,并就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一、调查目的与方法1. 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吸烟行为的普遍性、影响因素、吸烟控制的有效措施等,以便为进一步减少吸烟行为提供依据。
2.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在线和纸质两种形式发放问卷,覆盖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群体。
共收集有效问卷500份。
二、调查结果1. 吸烟普遍性: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者中,有60%的人曾经尝试过吸烟,其中40%的人仍然保持每天吸烟习惯。
2. 吸烟影响因素: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吸烟行为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其中,社交环境(40%)、亲友影响(30%)和压力缓解(20%)是最主要的吸烟诱因。
3. 吸烟危害认知:令人担忧的是,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50%的受访者对吸烟的危害了解不足,甚至无视吸烟对自身健康的潜在危害。
4. 吸烟控制措施:调查显示,大多数受访者(80%)支持吸烟控制措施的实施,如提高烟草税、打击假烟、宣传吸烟危害等。
同时,近60%的人认为提供吸烟戒断服务和心理辅导是有效的控制措施。
三、讨论与建议1. 加强吸烟宣传:由于许多受访者对吸烟的危害缺乏足够认知,因此有必要加强吸烟危害宣传,提高公众对吸烟危害的认知度。
2. 加大吸烟控制力度: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人支持吸烟控制措施的实施,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采取更多的措施,如提高烟草税、打击假烟、禁止吸烟场所等,以减少吸烟行为的发生。
3. 提供戒烟支持:考虑到吸烟人群中的一部分人希望戒烟,但在戒烟过程中遇到困难,建议相关部门提供定期的吸烟戒断服务和心理辅导,帮助吸烟者戒除烟瘾。
结论: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揭示了吸烟行为的现状和相关问题,为制定吸烟控制策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在未来,我们期望通过宣传教育、控烟政策和戒烟支持等多方面的努力,减少吸烟行为的发生,保护公众的健康。
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1引言在我国,大约有1500万青少年吸烟,尝试吸烟者不下于4000万,青少年尝试吸烟率为32.4%。
青少年吸烟呈低龄化趋势,13岁前吸完一支烟的男女比例分别为66.8%和68.2%。
一般来说,吸烟开始年龄越早,成为常吸者的可能性越大。
吸烟会对青少年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的发育造成伤害,还容易使青少年产生焦虑、低自尊等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吸烟已经成为危害青少年身体健康最严重的因素之一,因此,探究吸烟行为的心理机制是预防和干预吸烟行为的重要途径。
吸烟不仅与神经生理过程有关,也取决于吸烟者的认知决策过程。
大多数风险性健康行为的决策模型,例如健康信念模型、保护性动机理论,都以理性决策理论为指导思想。
该理论认为人作为理性的信息加工者,能够系统地评估物质滥用的积极和消极后果,在权衡利弊后决定自己的行为选择。
但上述理念对成瘾行为并不适用。
吸烟无疑是典型的非理性行为,成瘾行为的典型问题不在于成瘾者是否意识到成瘾行为的消极面大于积极面。
其悖论在于,成瘾者意识到其危害但是还要持续其成瘾行为[1]。
因此,内隐社会认知取向的成瘾行为研究从社会信息的双重加工模型(Dual-Pro-cessing Models,DPMs)出发,认为吸烟行为是受控过程和自动化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
传统的基于理性决策视角的吸烟行为研究忽略了自动化过程在引导吸烟行为中的作用,从而限制了其理论的解释力以及指导干预和治疗的有效性[2,3]。
本研究试图基于社会信息的双重加工模型,探讨内隐态度、吸烟后果期望对吸烟行为的预测效用,以及工作记忆容量在内隐态度、吸烟后果期望与吸烟行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社会信息的双重加工模型是当前社会行为研究的主导性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个体行为是自动化过程(内隐认知)和受控过程(外显认知)两种信息加工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现实生活中的刺激物能够引发个体自动化的反应(尤其是情绪反应),随后受控加工过程对自动化反应进行调节,它们就这样决定着个体的思维、情感和外显行为[4,5]。
青少年吸烟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青少年吸烟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在现代社会中,吸烟作为一种不健康的行为,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尽管吸烟的危害已经被广泛宣传和普及,但依然存在许多青少年继续以各种方式参与吸烟行为。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一、社会认同与角色模型青少年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特别关注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和认同感。
在某些文化环境中,吸烟可能被视为“成熟”、“酷”或者“叛逆”的象征,使一些青少年为了获得社会认同而加入吸烟行为。
此外,家庭和社会中的一些角色模型,如父母、兄弟姐妹、名人或者偶像对青少年的行为选择也具有重要影响。
当这些角色模型吸烟时,青少年更容易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产生模仿效应。
二、社会压力与群体认同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承受着来自同伴、亲友和社会环境的压力。
社会压力包括不适应群体、群体排斥、性别角色定位等。
为了融入社会群体,青少年可能采取吸烟行为来寻求拥有共同兴趣、活动和话题的社交机会。
此外,他们可能因为想展示个性、满足好奇心或者逃避压力而选择吸烟。
因此,社会压力和群体认同对于青少年吸烟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
三、广告与宣传各种形式的广告和宣传活动对青少年吸烟行为起着重要作用。
与成年人不同,青少年较为容易受到广告和宣传的影响。
大量的吸烟广告通过各种媒体和场所潜移默化地传递着吸烟的理念和形象,使青少年形成对吸烟的正面认知。
广告和宣传通常以与青少年相关的活动、潮流和偶像为切入点,使他们产生认为“吸烟是时尚和自由”的错觉,从而加强了他们参与吸烟行为的可能性。
四、家庭环境与教育家庭环境和教育对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发展和改变起着重要作用。
父母吸烟行为是青少年吸烟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父母对吸烟行为的态度和观念会直接、间接地传递给青少年。
家庭中对于吸烟的默许、放任和纵容可能会使青少年产生吸烟行为的错觉,进而加大吸烟行为的可能性。
此外,家庭教育中的沟通、约束和关怀对于减少青少年吸烟行为起着积极作用。
关于吸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吸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吸烟作为一种社会行为,长期以来备受争议。
为了深入了解吸烟的社会实践情况以及对吸烟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价,我们进行了一次关于吸烟的社会实践调查。
以下是我们对这次调查的总结和分析。
一、调查背景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吸烟问题对社会的影响,我们选择在城市和农村两个不同的地区进行调查。
我们随机抽取了500位受访者,分别对吸烟行为及其对健康和环境的看法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结果分析1. 吸烟人数比例通过对受访者的调查,我们发现在城市地区,有40%的人声称吸烟,而在农村地区这一比例为35%。
可见,吸烟在城市地区相对更为普遍。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开始戒烟或拒绝吸烟。
2. 吸烟原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吸烟者的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55%的吸烟者声称压力是他们开始吸烟的主要原因;30%的吸烟者称自己是出于社交需要开始吸烟的;另外,还有15%的吸烟者将吸烟视为一种习惯性的行为。
3. 吸烟认知与健康意识在我们对调查对象的相关问题进行提问时,之前的结果表明,大部分人对吸烟对健康的危害有一定的了解。
调查结果显示,70%的受访者认为吸烟对健康有害,其中,有40%的吸烟者表示希望能够戒烟,但他们也面临一定的困难。
这一结果表明,社会对吸烟问题的认知程度逐渐提升,但在戒烟问题上,仍存在一定的挑战。
4. 吸烟对环境的影响除了健康问题,吸烟也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根据调查结果,70%的受访者表示吸烟导致了环境污染,并对吸烟场所缺乏监管感到担忧。
这表明社会对于公共场所吸烟的限制需求日益增强。
5. 戒烟意愿与帮助需求虽然很多吸烟者表示希望戒烟,但他们面临很多困难。
根据调查结果,只有30%的受访者成功戒烟,其中有90%的人表示是通过得到家人的支持才实现的。
这显示了戒烟者需要社会以及家庭的关爱和支持,以帮助他们戒除吸烟的习惯。
三、调查结论与建议通过这次社会实践调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吸烟仍然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社会问题,对健康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关于吸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吸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及目的本报告旨在调查当代社会中吸烟行为的现状、原因、影响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以进一步了解吸烟对健康和社会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二、调查方法(这里可以详细描述调查的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等)三、调查结果与分析1. 吸烟现状调查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人群中,约有30%的人表示有吸烟行为。
其中,男性吸烟率显著高于女性吸烟率。
调查还发现,吸烟者大多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吸烟年龄普遍较低。
此外,一部分受调查者承认曾因工作或生活压力增加吸烟的频率。
2. 吸烟行为原因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吸烟行为的主要原因:(这里可以列举各种吸烟行为的原因,并进行分析)3. 吸烟对健康的影响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已被广泛研究和证实。
调查结果显示,吸烟者普遍存在以下健康问题:(这里可以列举吸烟对健康的影响,如肺癌、心血管疾病等,并进行具体描述)4. 吸烟对社会的影响吸烟不仅对个体健康产生直接的危害,还对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吸烟对社会的影响主要包括:(这里可以列举吸烟对社会的影响,如医疗负担、环境污染等,并进行具体描述)四、调查结果的启示针对吸烟行为的现状和影响,我们应深入思考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吸烟率、提高公众健康意识。
调查结果启示我们应该:(这里可以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如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法律法规等,并进行具体描述)五、结论通过社会实践调查,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吸烟对个人健康和社会的危害。
我们应该加强吸烟防控的力度,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共同营造一个无烟的环境。
六、参考文献(这里列举本报告所使用的参考文献)以上为关于吸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通过对吸烟现状、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吸烟问题的严重性,并为控制吸烟行为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中学生吸烟社会实践报告
一、引言吸烟,这一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不仅对成年人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也逐渐蔓延至青少年群体。
中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他们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为了深入了解中学生吸烟现状,提高青少年对吸烟危害的认识,我们开展了一次中学生吸烟社会实践调查。
以下为本次社会实践的报告。
二、调查背景与目的1. 调查背景近年来,我国中学生吸烟现象日益严重,已成为青少年健康问题的一大隐患。
为了解中学生吸烟现状,提高青少年对吸烟危害的认识,我们决定开展此次社会实践调查。
2. 调查目的(1)了解中学生吸烟的现状,分析吸烟原因;(2)提高中学生对吸烟危害的认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3)为相关部门制定青少年吸烟防治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三、调查方法与过程1.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对象为某中学全体学生,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0份。
访谈对象为学校教师、家长及部分吸烟学生。
2. 调查过程(1)前期准备:制定调查问卷,确定访谈对象,联系学校相关部门;(2)实施调查:组织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教师、家长及吸烟学生进行访谈;(3)数据整理与分析:对回收的问卷和访谈记录进行整理,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4)撰写报告:根据调查结果,撰写本次社会实践报告。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1. 中学生吸烟现状(1)吸烟人数:480份有效问卷中,有120名学生表示有吸烟史,吸烟率为25%;(2)吸烟原因: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吸烟原因主要包括好奇、模仿、社交压力等;(3)吸烟频率:吸烟学生中,每天吸烟的占60%,偶尔吸烟的占40%。
2. 吸烟原因分析(1)好奇心:部分学生表示,刚开始吸烟是出于好奇,想尝试一下;(2)模仿:身边的朋友或同学吸烟,自己为了跟上潮流,也开始吸烟;(3)社交压力:部分学生认为吸烟可以增加自己的社交地位,因此开始吸烟;(4)家庭因素:家长对吸烟危害的认识不足,或家庭环境对吸烟持宽容态度。
3. 吸烟危害认知(1)吸烟学生中,只有20%的学生对吸烟危害有充分了解;(2)大部分学生表示,如果知道吸烟危害,会立即戒烟。
有关调查中国学生吸烟的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5篇模版)
有关调查中国学生吸烟的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5篇模版)第一篇:有关调查中国学生吸烟的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吸烟的状况,掌握其影响因素,研究分析吸烟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危害意识,消除恶习,使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于是我们对某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调查目的吸烟已成为当今世界性的社会问题,根据英国牛津大学流行病学家里查德·皮托的前瞻性调查显示,到2025年中国现有20岁以下的青少年中约有5000万人将死于吸烟所致的疾病。
据有关资料表明,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的吸烟率有上升趋势。
所以,青少年吸烟问题已成为社会以及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
由于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好奇心重,模仿性强,一旦染上吸烟的恶习,再想戒是相当困难的。
因此,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吸烟的状况,掌握其影响因素,研究分析吸烟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危害意识,消除恶习,使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于是我们对某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1、调查对象我们选择了某校七、八、九三个年级的30名学生,共发放问卷30份,实际回收问卷30份。
2、调查方法采取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在调查前讲清意义,在调查者的指导下,学生在教室内独立完成,当场交卷并一律不记姓名,以解除学生顾虑,确保所得的材料的真实性。
3、调查处理我们将调查问卷,用百分率进行统计。
三、调查项目及内容问卷共问了以下几个问题:1、你是何时开始吸的烟?2、你开始尝试吸烟时,是一种什么心态?3、你吸了多长时间的烟,现在是否还在吸烟?4、你通常在什么地方吸烟?5、你总共吸了几次烟?6、你是经常吸烟还是偶尔吸一次?7、你在何处买的烟?当你去习烟时,老板会警告你未成年人不准吸烟或说一些阻止你的话吗?8、你是受何种影响开始尝试吸烟的?父母影响、好奇心、同学引诱还是别的原因?9、你吸的烟来自何处?自己买的,同学给的,拿的父母的?10、你知道吸烟的危害吗?如果知道为何还吸?11、当你看到你周围的同学吸烟是何态度?你制止过吗?12、你通常吸什么品牌的烟?多少钱一根?四、调查结果1、学生吸烟一般情况本次调查总数30人中,吸过烟的26人,占86.7%;仅有4人未吸过,占13.3%。
抽烟的危害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吸烟作为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每年约有690万人死于吸烟相关疾病,其中烟草使用和二手烟暴露是导致肺癌、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
为了深入了解吸烟的危害,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现将实践报告如下。
二、实践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吸烟现象在青年群体中愈发普遍。
然而,吸烟对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
为了提高人们对吸烟危害的认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决定开展此次社会实践活动。
三、实践内容1. 调查研究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吸烟人群、非吸烟人群、吸烟者的家人和朋友进行了广泛的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吸烟人群的吸烟年限、吸烟量、吸烟原因、戒烟意愿等。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以下情况:(1)吸烟人群以男性为主,年龄集中在20-50岁之间。
(2)吸烟原因主要包括:社交应酬、习惯养成、减轻压力等。
(3)大多数吸烟者有戒烟意愿,但受戒烟难度、戒断症状等因素影响,戒烟成功率较低。
2. 宣传教育我们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活动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吸烟危害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1)吸烟对呼吸系统的危害:吸烟会导致气管炎、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癌等疾病。
(2)吸烟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吸烟会增加心脏病、中风等疾病的风险。
(3)吸烟对生殖系统的危害:吸烟会导致男性不育、女性月经不调、胎儿发育不良等。
(4)吸烟对口腔健康的危害:吸烟会导致口腔溃疡、牙周病、口腔癌等。
3. 亲身经历我们邀请吸烟者分享自己的吸烟经历,讲述吸烟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痛苦。
同时,我们还邀请戒烟成功的案例分享,让吸烟者看到戒烟的希望。
四、实践成果1. 提高公众对吸烟危害的认识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我们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到吸烟的危害,提高了公众对吸烟危害的认识。
2. 增强戒烟意识许多吸烟者表示,在参加我们的活动后,他们对戒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了戒烟意识。
某部吸烟行为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调查探究
某部吸烟行为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调查探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逐渐形成,其中尤以吸烟行为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最为明显。
研究发现,吸烟行为的心理和社会危险因素对吸烟者的影响极大。
本文将主要调查探究某部吸烟行为的心理和社会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吸烟行为提供参考意见。
一、心理因素1.身体上的感觉和欲望:吸烟者往往因为身体上产生的烟草依赖而维持吸烟行为。
身体上的欲望控制着吸烟者的行为,他们将烟草视作一种“瘾”,通常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2.心理压力:许多吸烟者在面对压力时会通过吸烟来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
对于那些在职场上表现较差的人群,吸烟成为了缓解压力的必然选择。
3.精神疾病: 一些吸烟者可能有某种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和焦虑症等。
他们通常倾向于通过吸烟来减轻这些疾病带来的痛苦感。
4.社会因素:吸烟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环境。
朋友或同事的吸烟行为通常是引起并维持吸烟行为的最常见因素之一。
二、社会因素1.家庭因素:吸烟父母的子女变成吸烟者的可能性很大。
因为他们习惯性的观察、模仿父母的行为,容易被沾染儿童时期产生的家庭吸烟环境感染。
2.同伴因素:吸烟者的社会环境对预测是否会吸烟起着重要的作用。
熟人和同辈之间的影响是吸烟影响因素之一。
如果一个人身处于吸烟环境较高的社区或组织,那么他吸烟的概率就会增加。
3.广告影响:烟草公司对年轻人环节的广告对吸烟率的影响是显著的。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烟草公司会刻意把烟草广告宣传到学生们的学校周围,这样不断地暴露在广告中的孩子就容易被烟草广告所吸引,成为吸烟者。
四、结论吸烟行为的心理和社会危险因素极大地影响到了吸烟者的行为和健康。
针对这些危险因素,我们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为预防和控制吸烟行为提供更有效的参考意见:1.清晰阐述吸烟的危害性;2.加强对吸烟行为的宣传和知识普及;3.提高对吸烟行为的法律制度;4.加强烟草产业的监管立法;5.加强家庭和学校的家庭教育和学校宣传。
吸烟情况的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吸烟,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行为,却对个人健康、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吸烟现象在社会中的现状,我们小组开展了一次关于吸烟情况的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和数据分析,我们试图揭示吸烟现象背后的社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二、实践目的1. 了解吸烟现象在我国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 分析吸烟对个人健康、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3. 探讨吸烟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
4. 提出减少吸烟、促进健康生活的建议。
三、实践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书籍、期刊、网络资料,了解吸烟现象的历史、现状和研究成果。
2. 实地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吸烟者的基本信息、吸烟原因、吸烟习惯等数据。
3. 数据分析法:运用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吸烟现象背后的社会问题。
四、实践过程1. 前期准备:确定实践主题,制定实践计划,分组分工,购买调查问卷、访谈提纲等。
2. 实地调查:选择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吸烟现象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3. 数据分析:整理问卷调查和访谈数据,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4. 撰写报告:根据实践过程和数据分析结果,撰写实践报告。
五、实践结果1. 吸烟现象普遍存在: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吸烟现象普遍存在,吸烟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
2. 吸烟原因复杂多样:吸烟原因包括社交压力、追求时尚、心理依赖等,其中社交压力和心理依赖是主要原因。
3. 吸烟对个人健康、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吸烟会导致肺癌、心血管疾病等严重疾病,增加医疗负担;吸烟还会污染环境,影响他人健康;此外,吸烟还会造成经济损失。
4. 吸烟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吸烟现象与我国传统文化、社会风气、法律法规等因素有关。
六、实践建议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吸烟的危害,提高公众对吸烟问题的认识。
2. 完善法律法规:制定严格的吸烟法律法规,加大对吸烟行为的监管力度。
某部吸烟行为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调查探究
某部吸烟行为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调查探究随着吸烟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吸烟行为已经成为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对健康和家庭产生负面影响。
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
本文旨在探究某部分人群吸烟行为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并提供相应的建议。
心理因素1. 压力和焦虑:许多人吸烟是因为压力和焦虑。
吸烟被视为缓解压力的一种方法,因为尼古丁会释放多巴胺和内啡肽,这可使人感到放松和舒适。
2. 心理依赖:某些人对吸烟产生心理上的依赖,并视其为自己的习惯。
他们对吸烟的渴望超过了实际的尼古丁需求,因此即使没有压力或焦虑,他们仍会继续吸烟。
3. 心理浪漫化:有人将吸烟浪漫化,将吸烟与某些活动联系起来,如喝咖啡或社交活动。
他们认为吸烟是一种社交行为,可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是与某些社会群体联系在一起的一部分。
4. 探索性吸烟:某些人开始吸烟是因为他们想尝试一些新鲜的事情。
他们视吸烟为一种自我探索,或将其视为与某些人进行社交活动的机会。
社会因素1. 家庭和亲朋好友的影响:家庭和亲朋好友也对一个人的吸烟行为产生影响。
如果一个人的家人或朋友吸烟,那么他们很可能会采取相同的行为。
2. 社会压力:社会压力也对吸烟行为产生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吸烟被视为一种社会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吸烟者可能会遭受歧视和排斥。
3. 广告和市场营销:广告和市场营销也存在对吸烟的影响。
吸烟品牌和公司的广告通常将吸烟渲染为一种时尚和成就感的象征,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建议1. 想办法减轻压力和焦虑。
吸烟往往是人们缓解压力和焦虑的一种方式。
如果您感到压力和焦虑,您可以尝试寻找其他的方法参考如听音乐、做冥想、运动等。
2. 提供更多替代性。
心理上的依赖和浪漫化消除常常需要提供替代方法才能彻底治愈。
您可以寻找其他的习惯,如喝茶或闻香精油。
3. 改变环境。
如果家人或亲朋好友正在影响您的吸烟行为,您可以尝试改变自己的环境,如结交其他不吸烟的朋友或将自己远离正在吸烟的人。
关于吸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吸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吸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背景说明:吸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对个人健康和整体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吸烟行为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一项社会实践调查。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调查目的、调查方法、调查结果以及对吸烟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和讨论。
调查目的:1. 了解吸烟行为的普及程度;2. 分析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3. 探讨吸烟行为对个人健康及整体社会的影响。
调查方法: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
调查对象为不同年龄段、性别、职业和教育程度的人群。
我们在不同的场所进行了调查,如公园、商场和社区等。
调查内容包括社会背景信息、吸烟习惯、吸烟频率以及对吸烟的认知等。
调查结果:1. 吸烟的普及程度: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有X%的人有吸烟行为。
其中,男性吸烟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
此外,我们发现吸烟的普及程度在不同年龄段和教育程度之间存在差异,年轻人和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吸烟的比例相对较高。
2. 吸烟的影响因素:通过对调查对象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年龄:吸烟在年轻人群体中较为普遍,可能与社会角色转变、社交活动增加等因素有关;b. 性别:男性吸烟的比例远高于女性,可能与社会文化、压力等因素相关;c. 教育程度:调查显示,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吸烟比例相对较高,可能与知识水平、信息获取渠道等方面有关。
3. 吸烟的影响:吸烟对个人健康及整体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吸烟被证实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包括肺癌、心脏病等。
此外,吸烟还对环境、家庭和经济等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
吸烟产生的二手烟对身边的人群也造成健康威胁,社会对吸烟的反对态度逐渐增强。
分析和讨论:通过调查和对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吸烟在特定人群中仍然普遍存在,尤其是男性和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2. 吸烟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等;3. 吸烟对个人健康及整体社会产生了严重影响,需要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某部吸烟行为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调查探究
某部吸烟行为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调查探究吸烟是一种具有严重危害性的不良习惯,它已被多项医学研究证明与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脏病、肺癌、中风、慢性支气管炎等密切相关。
吸烟行为背后存在着多种心理社会危险因素,若未及时防范将会对个人及家庭、社会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心理因素是影响吸烟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个体的情绪状态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吸烟的决策。
有些吸烟者为了缓解压力和抑郁情绪而进行吸烟行为;有些人会因为想感受吸烟给予的愉悦感而开始吸烟,逐渐形成习惯。
研究表明,婚姻质量、工作满意度等生活中的压力源也是造成个体吸烟决策的心理因素,这些困扰个体的问题会促使其寻求吸烟行为来缓解问题或压力。
社会因素也是导致吸烟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们经常受到家庭、同伴、社会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
亲属、同伴的吸烟行为往往能够对个体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期间,他们在家庭和社交场合中看到吸烟行为会更容易尝试吸烟行为,并愿意成为烟民。
此外,总体来说吸烟者往往处于文化及经济较低的群体中,这些群体可能面临更大的经济和社会压力,进而寻找各种反应途径来摆脱这种压力。
心理社会危险因素还包括外部环境因素。
个体所处的环境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其吸烟行为。
例如,工作场所、学校、社交场合等都可能成为吸烟行为的环境因素,对吸烟行为产生积极的竞争性引导效果。
而且吸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被社会文化价值观认可,许多吸烟者会在朋友和同事的面前展现自己的社交地位和自尊心。
针对这些心理社会危险因素,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应当受到广泛关注。
首先,应该加强家庭、学校、企业等领域的健康教育,通过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促进公众对吸烟行为的科学认识。
其次,应该坚决执行各类禁烟法规,尤其是在学校和公共场所,限制吸烟行为的发生。
此外,社会可以通过向社会危机介入、心理治疗等多元化渠道对患者进行外部干预,帮助他们纠正错误的吸烟行为,逐步回归良性循环。
总之,心理社会危险因素是导致吸烟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必须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来预防和干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引言在我国,大约有1500万青少年吸烟,尝试吸烟者不下于4000万,青少年尝试吸烟率为32.4%。
青少年吸烟呈低龄化趋势,13岁前吸完一支烟的男女比例分别为66.8%和68.2%。
一般来说,吸烟开始年龄越早,成为常吸者的可能性越大。
吸烟会对青少年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的发育造成伤害,还容易使青少年产生焦虑、低自尊等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吸烟已经成为危害青少年身体健康最严重的因素之一,因此,探究吸烟行为的心理机制是预防和干预吸烟行为的重要途径。
吸烟不仅与神经生理过程有关,也取决于吸烟者的认知决策过程。
大多数风险性健康行为的决策模型,例如健康信念模型、保护性动机理论,都以理性决策理论为指导思想。
该理论认为人作为理性的信息加工者,能够系统地评估物质滥用的积极和消极后果,在权衡利弊后决定自己的行为选择。
但上述理念对成瘾行为并不适用。
吸烟无疑是典型的非理性行为,成瘾行为的典型问题不在于成瘾者是否意识到成瘾行为的消极面大于积极面。
其悖论在于,成瘾者意识到其危害但是还要持续其成瘾行为[1]。
因此,内隐社会认知取向的成瘾行为研究从社会信息的双重加工模型(Dual-Pro-cessing Models,DPMs)出发,认为吸烟行为是受控过程和自动化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
传统的基于理性决策视角的吸烟行为研究忽略了自动化过程在引导吸烟行为中的作用,从而限制了其理论的解释力以及指导干预和治疗的有效性[2,3]。
本研究试图基于社会信息的双重加工模型,探讨内隐态度、吸烟后果期望对吸烟行为的预测效用,以及工作记忆容量在内隐态度、吸烟后果期望与吸烟行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社会信息的双重加工模型是当前社会行为研究的主导性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个体行为是自动化过程(内隐认知)和受控过程(外显认知)两种信息加工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现实生活中的刺激物能够引发个体自动化的反应(尤其是情绪反应),随后受控加工过程对自动化反应进行调节,它们就这样决定着个体的思维、情感和外显行为[4,5]。
Bechara等基于上述观点提出了成瘾的双重加工模型,认为成瘾行为的原因在于冲动性的、聚焦于当前的认知系统超越了成瘾者深思熟虑的、聚焦于未来的认知系统[6]。
近年来,Hofmann等构建了风险性健康行为模型[7]。
该模型认为,风险性健康行为受到冲动性先导因素、反思性先导因素和限定条件三者的交互影响。
基于长期的生活史,个体对风险性健康行为的特定对象(例如吸烟、喝酒)持有自动化的情感反应或趋避反应,同时能够习得与自动化情感反应相冲突的社会规范和标准,两者如何影响风险性健康行为则受到情境或特质性因素的制约。
该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解释酗酒、暴食、吸毒等风险性健康行为的成因,是当前最具整合性的成瘾行为的心理学模型[8-10]。
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吴明证1孙晓玲1,2刘友山3(1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310028;2杭州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杭州310038;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手外科,杭州310003)摘要:研究探讨了内隐态度、吸烟后果期望以及工作记忆容量的交互作用是如何影响吸烟行为的。
研究获得如下结论:(1)吸烟者对吸烟行为持有消极的内隐态度;(2)积极后果期望和内隐态度与吸烟行为的关系都受到工作记忆容量的调节,但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调节模式:工作记忆容量高的吸烟者的积极后果期望能够预测吸烟行为,而工作记忆容量低的吸烟者的内隐态度能够预测吸烟行为;(3)工作记忆容量高、内隐态度积极的吸烟者的消极后果期望能预测吸烟行为,而工作记忆容量低、内隐态度消极的吸烟者的消极后果期望能够预测吸烟行为。
关键词:吸烟后果期望;内隐态度;工作记忆容量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09YJCXLX005,10YJCXLX047)、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09CGJY012YBQ, 11JCJY03YB)、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Y200909134)。
通讯作者:孙晓玲,女,博士。
Email:psysun@心理研究Psychological Research2012,5(1):49-5549心理研究吸烟行为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发现,内隐吸烟态度能够有效预测吸烟行为,尽管其对吸烟行为的预测作用低于外显态度[11]。
但也有研究发现,只有积极的内隐吸烟态度才能预测吸烟行为,而消极的内隐态度无法预测吸烟行为[12]。
此外,如果戒烟者曾计划戒烟并且经历过戒烟失败,内隐态度还能够预测吸烟者(一年半以后)是否戒烟[13]。
但是,对于吸烟者对吸烟的内隐态度是趋于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
首先,吸烟者和非吸烟者对吸烟都持有消极态度[14,15],吸烟者还倾向于将吸烟与消极社会后果相联系[16]。
在消极内隐态度的程度方面,非吸烟者对吸烟的内隐态度的消极程度更高[14,15],或者吸烟者与非吸烟者之间并无差异[12]。
其次,吸烟者对吸烟持有积极的内隐态度[17],或者认为吸烟者对吸烟的感觉特征方面持有积极的内隐态[14,15]。
在积极内隐态度的强度方面,吸烟者和非吸烟者对吸烟不存在差异[18]。
第三,吸烟者对吸烟持有分离的内隐态度,即吸烟者往往同时持有积极和消极的内隐态度,而非吸烟者仅持有消极的内隐态度[19]。
进一步的研究则发现,非吸烟者对吸烟线索持有消极的内隐态度。
对吸烟者而言,那些偶尔吸烟者对吸烟表现出消极内隐态度,而吸烟动机较高的吸烟者则表现出积极的内隐态度[20]。
因此,探讨中国吸烟者的内隐态度是积极的抑或是消极的,是本研究探讨的第一个问题。
对吸烟后果的积极或者消极期望影响着吸烟者的吸烟决策。
那些持有积极的吸烟后果期望的人,例如相信吸烟有助于社会交往,从而被其他人所接受的个体,更容易吸烟,也更不愿意戒烟,因此,积极的吸烟后果期望能够有效地预测个体的尼古丁依赖状况[21]。
持有消极的吸烟后果的期望者,例如担心吸烟遭到同伴拒绝的个体,具有较低的吸烟率,也更容易戒烟。
而将消极社会后果作为戒烟理由的青少年,更容易戒烟成功。
不仅如此,那些相信吸烟会导致他们异于朋友的男性吸烟者,更能节制自己的吸烟行为[22,23]。
因此,研究表明,吸烟后果期望比吸烟态度、信念等能更有效地预测吸烟行为[24]。
但是,已有研究并未考虑,吸烟后果期望与内隐态度对吸烟行为的相对作用,尤其是考虑到存在积极和消极两种相对独立的吸烟后果期望。
因此,当内隐态度与积极或消极吸烟后果期望冲突时,内隐态度与吸烟后果期望如何影响吸烟行为,是本研究探讨的第二个问题。
成瘾行为的自动化研究十分关注,外显认知与内隐认知影响成瘾行为的限定条件。
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认为,外显认知、内隐认知与行为的关系受到时机(包括时间与认知资源)和动机的调节。
当缺乏时机和动机时,外显认知与内隐认知一致性较高,外显认知与内隐认知均能够预测行为;但在具有足够的动机和时机的情况下,只有外显认知才能够预测行为[25]。
Hofmann等的风险性健康行为模型则认为,外显认知、内隐认知与成瘾行为的关系受到情境、特质与认知过程三种因素的限制[7]。
研究表明,内隐认知对随后成瘾行为的影响依赖于个体的执行功能的水平[26,27]。
执行功能由与目标导向行为相关的一系列认知技能所构成,它包括转换、更新和抑制功能。
尽管对执行功能的具体界定仍存在争议,但是一般都认为,执行功能能够保持信息与工作记忆并使其免受干扰[28]。
工作记忆容量是执行功能的中枢结构,影响着自动化过程和受控过程对自我调节行为的引导功能,工作记忆容量高的个体更容易实施受控的、目标取向的认知过程。
当个体对对象的自动化情感或趋避反应与自我目标和社会标准相冲突时,只有足够的工作记忆容量才能够抑制自动化的情感反应并维持工作记忆中的自我目标和社会标准,以帮助个体监控和实施特定的行为[29]。
而大量研究业已显示,工作记忆容量高的个体更能够利用外显认知,以抑制内隐认知对一般社会行为和成瘾行为的引导[30]。
因此,探讨工作记忆容量如何调节内隐态度、吸烟后果期望与吸烟行为的关系,是本研究探讨的第三个问题。
综上所述,本研究以社会信息的双重加工模型为理论基础,探讨内隐态度、吸烟结果期望对吸烟行为的影响,以及工作记忆容量在其间的调节作用,为全面构建风险性健康行为的理论模型提供实证依据。
同时,吸烟行为创设了冲动性行为意图和自我调节目标相冲突的情境,也为验证社会信息的双重加工模型提供了一个合理性的有效视角。
2研究方法2.1被试选取某高校自我报告吸烟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共85名,删除IAT错误率超过25%(1人)和工作记忆容量任务中错误率超过50%(1人)的数据,最后获得有效被试83人,包括女性被试3名,男性被试80名,年龄为19~26岁(M=23.23,SD=1.638),烟龄为1~8年(M=4.45,SD=1.982)。
502.2方法2.2.1简式吸烟后果期望问卷采用Myers 等编制的简式吸烟后果期望问卷[31],测量吸烟者的外显吸烟认知。
该问卷包括四个分量表:消极后果、正强化、负强化、饮食/体重控制。
本研究采用消极后果分量表测量吸烟者对吸烟的消极后果期望,采用正强化和负强化分量表测量吸烟者对吸烟的积极后果期望。
问卷共16道题目,对于每一后果,被试需判断该后果发生的可能性(10点计分,其中0表示完全不可能,9表示完全可能)和偏好(11点计分,其中-5表示非常不喜欢,5表示非常喜欢)。
在本研究中,消极后果期望和积极后果期望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23和0.786。
2.2.2内隐吸烟态度测量采用Inquisit 3.0编写内隐联结测验[32],以测量吸烟者的内隐吸烟态度。
在内隐联结测验中,目标类别是“吸烟相关”和“吸烟无关”,属性类别是“积极”和“消极”。
目标类别采用吸烟相关图片和吸烟无关图片来表示。
表示吸烟相关的图片包括烟头、品牌香烟、普通人抽烟镜头(两张)、充满烟蒂的烟灰缸、正在燃烧的烟,表示吸烟无关的图片用的是常见的铅笔和橡皮图片。
属性类别由积极和消极词汇来表示。
其中,积极词汇包括幸福、壮丽、崇高、快乐、愉快、荣耀,消极词汇包括灾难、肮脏、虚伪、凄凉、颓丧、悲观。
内隐联结测验的计分采用D 分数[33],分值越大表明被试对吸烟的内隐态度越积极。
2.2.3工作记忆容量测量采用计算广度任务[34]测量吸烟者的工作记忆容量。
具体方法如下:以1秒间隔呈现一系列加法方程(如2+3=5)或者减法方程(如11-6=7),方程答案都是一位数字。
呈现时间为2秒,被试需要判断呈现的方程答案正确与否并揿键反应,同时还需记住方程的答案,在呈现结束后按照正确顺序报告该答案。
总任务包括3个练习任务和18个测试任务,每次测试任务包括4到8个方程,被试按照顺序正确报告的测试数量即为工作记忆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