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合集下载

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勤奋学习而不感到满足。

诲人不倦:教诲学生从不倦怠。

学习而不觉满足。

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

语出《论语·述而》。

孔子自谓也。

中文名,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出处,《论语·述而》。

年代,春秋。

拼音,xué’érbùyàn, huìrénbùjuàn。

默而识之释义。

学习而不觉满足。

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

出处。

《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孔子说:“默默地记住。

学习不觉得满足。

教人不知道疲倦。

对我来说。

还有什么遗憾呢?”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

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

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

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以至于在今天。

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

定语;含褒义;指人好学。

造句。

对自己。

“学而不厌”。

对人家。

“诲人不倦”。

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读解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

默而识之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

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用法造句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解释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解释

文章主题: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解释一、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解释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大学》中的一句话,意思是默默地去领悟道理,虚心地学习知识,不厌其烦地去教导别人,不知疲倦地去教导他人。

这句话包含了很多的智慧和启示。

默默地领悟道理,这是对于学习的一种态度。

有一句话叫做“知行合一”,这句话就告诉我们要在行动中领悟道理,在实践中去检验知识的真理。

通过默默地领悟,我们可以更加理解学习的真谛,深知其道。

虚心地学习知识。

学而不厌,说明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一颗虚心,虚心使人进步,只有虚心才能不断地吸取新知识,不厌其烦地完善自己。

不管是在学校学习,还是在社会中工作,都需要不断地学习,钻研,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不论在哪里,都要谦虚使人进步。

不知疲倦地去教导他人。

诲人不倦,是对于教育的一种态度。

教育是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当不厌其烦地去教导他人,只有不断地去教导他人,我们才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收获,既能够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也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从我的角度来看,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一种独特的修养。

在学习的道路上,人们需要有一颗虚心去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在工作岗位上,人们需要有一颗奉献的心,不断地去教导他人,从中得到成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以这句话为指导,不断地提醒自己,以默默地领悟道理,虚心地学习知识,不厌其烦地去教导别人,不知疲倦地去教导他人,不断地完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总结: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态度。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应当以此为指导,不断地完善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一种非常高尚的品质和态度。

它不仅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精神,一种生活态度。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品质更显得珍贵和宝贵,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对于学习和教导的尊重。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为政》一章,意指以默默的态度去领悟事物,不厌其烦地学习,并且不厌其烦地教导他人。

这句话是孔子的一句箴言,反映了他对于学习的态度和对待他人教育的重视。

1. 默而识之“默而识之”一句中的“默”字意指安静,不言不语的样子。

在学习和理解事物的过程中,默默地观察和领悟往往能够让人更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质。

这便是“默而识之”的含义,即在学习和认知的过程中,应当默默地去领悟,去感悟,而非仅仅依靠表面的语言和索取。

2. 学而不厌“学而不厌”中的“厌”字表示厌倦、厌烦的意思。

这句话意味着对于学习,应当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耐心,不应该因为困难和挫折就放弃。

只有在坚持不懈的学习过程中,才能不断积累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3. 诲人不倦“诲人不倦”中的“诲人”意指教导他人,不倦即不停、不厌倦。

这句话表达了对于教育事业的认真和责任,不仅指出了教育者应该尽心尽力地去教导学生,也表示了教育者应该用心不倦地引导学生。

这句箴言体现了孔子对于学习和教育的重视,也给人们提出了在学习和教育中应该遵循的态度和方法。

在当今社会,这句箴言也同样适用。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以默默的学习态度去识别和领悟知识,而且要坚持不懈地学习,不因为困难而退缩,更重要的是要怀着敬畏之心去教育他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这句箴言不仅是对过去的警示,也是对现在的提醒,更是对未来的指引。

在当今时代,对于“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箴言,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理解。

对于“默而识之”,现代社会强调快节奏和高效率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人们往往缺乏耐心和静心。

然而,正是耐心和静心的品质,让我们能够在喧嚣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深度。

在学习和领悟事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摒弃浮躁,培养默默领悟的能力,静心思考,深入地理解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当今社会快速变化的挑战。

对于“学而不厌”,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的途径多种多样,我们有着更为便捷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学而不厌悔而不倦何有于我哉的意思

学而不厌悔而不倦何有于我哉的意思

学而不厌悔而不倦何有于我哉的意思
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学而篇》第十六章,原文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说,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呢?
这句话中的“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是孔子教育方法的两个重要特点。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智慧和品德。

因此,他鼓励学生不断学习,不要感到满足。

同时,孔子也非常注重教导学生,他认为只有不断地教导学生,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成长。

因此,他强调“诲人不倦”,即要有耐心、有毅力地教导学生。

“何有于我哉”则是对学生学习和行为的赞扬。

在这句话中,孔子把自己描述为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教导学生的人,他认为自己的学习和行为是值得称赞的。

这也是孔子在教学中的一种态度和方法,他鼓励学生向他学习,并赞扬那些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学生。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学生学习和行为的高度赞扬,同时也反映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它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人们要保持勤奋和毅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翻译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翻译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翻译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上,努力学习而从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这句话意思很简单,小学语文好像有背诵。

但我见过很多人,这些人能做到就是能做到,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不是不理解,而是做不到。

第一个阶段:默而识之。

遇到一些事一些道理,可能懂,也可能不懂。

不管怎么样,如果这个事给你造成了很深的印象,记下来,这个事悟透了可能你的学问就更高一层,悟不透拿出来反复把玩也是一种乐趣。

第二个阶段:学而不厌。

把这个事反复的揣摩,如切如挫,如琢如磨,学而时习之,总有一天,忽然顿悟,豁然开朗,这个道理就是你自己悟出来的道理,别人再也拿不走。

Stay hungry!永远觉得饿,永远不满足。

有的人说,学习很痛苦啊,这只是你痛苦,有很多人学东西的时候是很快乐的,能够感觉到自己越来越强大的这种快乐。

就像你刷抖音不会讨厌,你看小说也不会讨厌是一样的道理。

第三个阶段:诲人不倦。

孔子作为老师当然可以诲人不倦,其他人其实也可以,费曼学习法说,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讲述给别人听。

前面说孔子述而不作,孔子也从记述中获得了庞大的学问,因为要查典籍,可能还要走访群众,拿的资料详实,自己学到的就多,我写《论语》相当于更深的又学了一遍《论语》;后面收了这么多弟子,在平时将自己的思想讲给别人听得时候可能又获得了一些启发,从前面《论语》中知道,颜回、子贡这些弟子都曾启发过孔子,举一反三,举一反十。

平时我们在企业中,也可以去推行费曼学习法,让每个员工成为内训老师,比他被动受训提高速度要快的多。

当然,这是我的理解,不是“述而不作”,孔子可能只是单纯的诲人不倦而已。

无倦、不懈是非常难的,行百里者半九十,大部分人到一定程度都会懈怠,君主一样,普通员工也一样,一件事情反复做就不可避免的会疲倦,会懈怠,那么很多时候就功亏一篑。

《论语》很多章也特别讲了无倦,古今中外多少人都毁在晚年的懈怠。

古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翻译赏析

古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翻译赏析

古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翻译赏析文言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意思: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原文出自《论语·第七章·述而篇》【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默而治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

默而治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

默而治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默而治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而治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孔子的名言。

默而治之,意味着沉默而行,不说话但做事,让言语无从及,让行动完成自己的任务。

学而不厌,指的是不断学习,勤奋的学习,不断的学习,把自己的技能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诲人不倦,意指传授出自己的知识,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人,传授到他人可以使用,并且使他们受益。

这三句话传递出一种生活和发展的思想,一种可以用来获得成功的秘诀。

它们提醒我们,要不断努力,不断求索,不断学习,不断试错,不断创新,把自己当成一个必须不断进步的人,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默而治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鼓励我们发掘自己的潜力,不断的努力学习,不断的进步,把自己的智慧融入到工作之中。

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才能把自己的技能发挥出来,才能获得成功。

此外,这句话还提醒我们,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自身提升,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的技能、经验和智慧得到传播,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带给他人,帮助他人提升自身素质,实现人人受益。

只有去诲人,真正的做到教书育人,才能把自己的成功转移到更多的人身上,让他们也受益。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默而治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思想更加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止学习,不断的学习,把智慧和经验分享给他人。

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把自己的能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为自己和他人实现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总之,默而治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都是对我们有价值的启示。

它可以激励我们要把自己坚持到底,不断学习,把自己的技能提高,把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传播给他人,以便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把自己的成功用于更广泛的领域,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的意思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的意思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的意思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的意思”意思是: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出处:战国时期孔子的《论语·述而》出自《论语》,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

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

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

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扩展资料
“默”,静默不语。

孔子对“巧言”有多次告诫和警示,甚至自称“予欲无言”,但孔子并不是完全排斥言的作用,否则就不会有后面的“诲人不倦”了。

为学,有个“默”的阶段,就好像种子的萌发总要经历与黑暗的抗争,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个过程,就是《书•说命》所说的:“恭默思道”(注意:“思”不是“思考”,而是“睿”,通达的意思)。

这个过程需要多久?《国语•楚语》说的更加明确:“三年默以思道”。

“识”,知也。

杨、钱把“识”解释成“记忆”,绝对是乱来。

如果非要把“识”和记忆联系起来,那么,爱因斯坦说的“所谓‘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与本章的“识”差可仿佛。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什么,出处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什么,出处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什么,出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xuéérbùyàn,huìrénbùjuàn成语解释:厌:通“魇”,满足;诲:教导。

坚持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疲倦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常用程度:一般成语成语字数:八字成语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用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名人语录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2、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晋·葛洪3、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4、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汉·王充《论衡·实知篇》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6、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尚书·仲虺之诰》7、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8、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增广贤文》9、学不可以已。

--《荀子》10、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11、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洛克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13、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

--《省世格言》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15、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阿卜·日·法拉兹16、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乌申斯基17、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18、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雨果19、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约·贝勒斯20、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厌的意思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厌的意思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厌的
意思
文言文《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选自《论语》,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注释】
(1)识:音zhì,记住的意思。

(2)诲:教诲。

(3)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
【翻译】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赏析】
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

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

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的意思
这句话来自于《论语·学而篇》中的一句格言,是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总结。

其中的意思可以理解为:
1. 默而识之:默默地思考并领悟其中的道理。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保持内心的安静与专注,通过沉思和思考来理解和领悟知识。

2. 学而不厌:对于学习永远保持不厌倦的态度。

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提升。

这句话鼓励人们在学习中保持持久的热情和毅力,不断追求进步。

3. 诲人不倦:不厌倦地教导他人。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者对于传授知识和智慧的责任和使命。

教育者应该尽心尽力地教育他人,不断地给予指导和帮助。

综合起来,这句格言强调了学习者需要保持内心的沉静与专注,持久的学习态度和毅力,以及教育者对于传授知识和智慧的责任和热情。

它鼓励人们在学习中不断进取,不断追求进步,并愿意分享自己的智慧和经验。

古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翻译赏析

古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翻译赏析

古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翻译赏析文言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意思: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原文出自《论语·第七章·述而篇》【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品德和为人堪称“万世师
表”。

他的一生,始终进行着不懈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

陶行知先生离开我们已
半个世纪了,但他丰富而宝贵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的教育事业仍有十分重要的启发作
用和现实指导意义。

陶行知先生说:“要教职工向前进,向上进,非自己努力向前进,向上进不
可。

”“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陶行知对学生循循善
诱的常用方法就是鼓励发问。

而他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深入一步就是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授之以方。

他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教师献身教育,首先在敬业。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先生
在一首抒情诗中写道:“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其次要乐业。

他说:“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
毫名利尊荣之可言。

”好教师应当“不辜负机会,利用机会;能用千里镜去找机
会,会拿敏捷的手去抓机会。

”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就是改造社会,教师就是
改造社会的领导者。

”那么,作为“领导者”的教师该如何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呢, 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所探讨
的热点问题之一。

对于这个概念是否适用于当前的时代背景以及
我国的国情,似乎很少有人进行过理性地审视。

其实,当前对教师专业化的理
论和实践研究都陷入了困境。

我们只有采取直面这些困境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才
能更好地寻求教师专业化的合理性及其发展方向。

一、鼓励“学而不厌”,全面学习专业知识
这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陶行知先生说:“小学教员教得好,则有一二十、一二百家的小孩可以成家立业。

否则变成败家子,永远没有希望了。

”究竟怎样才能算教得好呢,我个人认为,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水平、专业能力。

正所谓“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先要有一桶水”。

一般地说,专家型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三方面的内容。

强调教师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是因为普通文化知识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涵养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它能丰富人的文化底蕴,使人性更加完善。

二、提倡“诲人不倦”,热情服务于教育事业
陶行知说:“为了苦孩,甘做骆驼。

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教育者要像爱迪生那样宽容爱迪生,在爱迪生被开除回家的时候,把地下室让给他去做实验。

”任何一个专业获得人们承认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优质的服务。

然而,在当前我国教育界对教师专业化的探讨中,很多人把实现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放在了首要位置,却把如何更好地服务学生置于次要位置,这无异于本末倒置。

在当前这个时代,我国教师的服务意识还非常淡薄。

教师缺乏服务意识体现在缺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缺乏教为学服务的意识、缺乏为家长服务的意识等方面。

与此同时,教师的奉献精神正在日益衰退,从一些
人宣称“蜡烛精神”已经过时便可见一斑。

三、学习“创造教育论”,积极投身新课改实践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最早提出创造教育理论的教育家。

1944年的《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先生就指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

”“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可以想。

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谈,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可以玩、可以干。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与今
天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

新改革的教学中,也在强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

要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思想。

所以我在课堂上,不会轻易否定一个学生的突发奇想,学生可以大胆质疑发言。

使得不同的个性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使个体的生命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

同时我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热爱自然、探索自然。

培养学生对生活态度的情感和价值观。

计算机引入教学只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许多教师还不会,怎么办,这就要求每位教育工作者去学习先进的教学设备,掌握现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

也许这时,有的学生在这些领域比我们老师还强,那么我们就需要向学生学习,他们在这一方面可以成为我们的小先生。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与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

实际上,如果破除成规,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

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

”为了适应现代的教育手段,我努力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从基础的Windows入门到
Flash动画,到今天的课件制作、网页的设计。

无不和学生一道在发展,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作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学识丰富,人格高尚,堪称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是人民教师的楷模。

陶行知先生崇高的师德与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我们要以陶为师,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师德修养,无愧于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作者单位:繁昌县孙村镇中心小学安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