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织培养及应用研究概况

合集下载

植物组织培养发展现状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发展现状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研究进展摘要: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各个领域。

本文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现状,指出其在雨中和优种块繁等方面的科技支撑作用。

同时概述了有关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及应用前景展望。

植物组织培养是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胚胎、原生质体等,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进行繁殖的方法。

由于是在试管内培养,且培养的是脱离植株母体的培养物,故也称离体培养或试管培养。

目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已经取得巨大的进展,在观赏植物,如菊花、牡丹、百合等方面有诸多应用。

同时,许多观赏植物已经实现产业化生产,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快繁体系,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 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组织培养的技术过程大致分为六步:植物培养材料的采集,培养材料的消毒预处理,制备外植体,接种和培养,根的诱导,炼苗移植。

以上个步骤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2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现状2.1 在植物育种方面的应用2.1.1单倍体育种单倍体植株往往不能结实,难以进行繁殖。

在培养中用秋水仙素处理,可使染色体加倍成纯合二倍体。

这种培养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多为单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具有高速、高效、基因型一次纯合等优点。

因此,通过花药或花粉的培养的单倍体育种已成为一种新的育种手段。

2.1.2 胚培养采用人工的方法在无菌条件县从种子中将成熟胚和未成熟的胚分离出来,然后放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上培养,使它发育成正常的植株,从而有效的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获得杂种植物。

目前,在这一方面获得成功的自交或远缘杂交不亲和性植物有怀地黄、矮牵牛、普通小麦、黑小麦等。

2.1.3 培养细胞突变体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细胞处于不断分生状态,易受培养条件和外界环境(如放射、化学物质)的影响而产生诱变,从中可以筛选出对人们有利的突变体,从而培育新品种。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及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理论的发展,重点论述其再脱毒、快繁、育种与有机化合物工业生产以及种质资源的保存等方面的应用,并对应用的前景作简单的展望。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应用;进展中图分类号:Q943.11.理论起源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如果给细胞提供和生物体内一样的条件,每个细胞都应该能够独立生活。

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哈伯兰特在细胞全能性的理论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

1958年,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美国传向世界各地,美国植物学家斯蒂瓦特等人,用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进行培养,终于得到了完整植株,并且这一植株能够开花结果,证实了哈伯兰特在五十多年前关于细胞全能的预言。

植物组织培养的简单过程如下:剪接植物器官或组织——经过脱分化(也叫去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经过再分化形成组织或器官——经过培养发育成一颗完整的植株。

植物组织培养的大致过程是: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器官或组织(如芽、茎尖、根尖或花药)的一部分切下来,用纤维素酶与果胶酶处理用以去掉细胞壁,使之露出原生质体,然后放在适当的人工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这些器官或组织就会进行细胞分裂,形成新的组织。

不过这种组织没有发生分化,只是一团薄壁细胞,叫做愈伤组织。

在适合的光照、温度和一定的营养物质与激素等条件下,愈伤组织便开始分化,产生出植物的各种器官和组织,进而发育成一棵完整的植株。

植物组织培养即植物无菌培养技术,又称离体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理论,利用植物体离体的器官如根、茎、叶、茎尖、花、果实等)组织(如形成层、表皮、皮层、髓部细胞、胚乳等)或细胞(如大孢子、小孢子、体细胞等)以及原生质体,在无菌和适宜的人工培养基及光照、温度等人工条件下,能诱导出愈伤组织、不定芽、不定根,最后形成完整的植株的学科2.植物组织培养发展简史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研究植物是地球上最为基础的生命体,其无所不在的存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随着人类对自然科学的不断深入研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基于这一背景,通过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探讨其在农业、医药等领域中的作用和前景。

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范围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指通过体外培养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等生物材料,并利用人工调控其生长、分化、增殖等生物学过程,最终获得新型或大量植物材料的一种生物技术手段。

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植物遗传学、植物育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植物细胞工程、植物农艺生产等多个方面。

1、植物遗传学研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把不同种植物的雌花柱蘖、胚轴、愈伤组织等进行体外培养,然后通过调控其生长、分化和增殖等生物过程,最终得到纯合细胞系。

这样的纯合细胞系可以用于植物的遗传研究,便于揭示植物的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等信息。

2、植物育种研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通过体外培养来获得植物性状发生的突变体、品种改良进行杂交选择率的提高,进而实现植物育种的高效性和精准性。

例如常见的灵长花杂交便是一种基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重要育种技术。

3、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研究、开发植物生长调节剂时也非常重要。

通过对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的过程中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植物生长、分化、增殖等生物学过程,可以加深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特性的认识,并将其应用于植物生产和生物科技研究的实践中。

4、植物细胞工程植物细胞工程是一种将基因引入到植物中的技术。

它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调节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等因素进而改良植物、培育新的植物品种。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细胞工程方面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包括遗传变异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植物病毒的抗性育种等等。

5、植物农艺生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也可以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有效提升植物的经济产量和质量。

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分子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分子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分子育种中的应用研究植物分子育种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目的在于通过研究和利用植物基因,提高植物品种的生产力和抗逆能力,为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做出贡献。

而组织培养技术作为现代植物育种的一项重要工具,在植物分子育种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组织培养技术及其原理、应用范围、优点和局限性等方面,探讨其在植物分子育种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一、组织培养技术及其原理组织培养技术是种植物组织在无菌条件下的生长和发育,其过程涉及到植物的体细胞培养、花粉培养、胚培养、愈伤组织培养、悬浮细胞培养等多个方面。

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植物组织从其体内的营养物质和激素条件下解放出来,并利用含有适量营养物质和激素的无菌培养基来模拟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环境,从而实现其生长和再生过程。

组织培养技术主要的特点是在无菌情况下进行,可精密地控制环境条件,从而可以控制组织生长和分化的进程,对植物基因进行操作和改变。

二、植物分子育种中的组织培养技术应用在植物分子育种中,组织培养技术具有很广泛的应用。

通过在无菌条件下培养组织,可以获得与母体植物完全相同的、高质量的组织和植物体,同时也可以对植物进行基因操作,在植物的遗传变异中引入外来基因,实现基因的加入和删除,为植物的优良性状和高产、抗逆等特性的选择和育种提供了基础条件。

而且,组织培养技术还可以增加基因的表达强度、提高基因的稳定性和修饰方法,进一步推进育种的进程。

三、组织培养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组织培养技术作为现代植物育种的重要手段,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其无菌生产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杂菌的侵害,提高组织和植物的质量和稳定性。

其次,组织培养技术可通过外源基因转移方式,将外来基因导入植物的染色体中,实现想要的特点,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组织培养技术还可以通过突变诱发、杂交和选择等手段,培育出新的优良品种,从而提高植物的整体效益。

然而,组织培养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组织培养技术的操作过程比较复杂,需要对分离、培养和植物基因操作等方面有非常严格的技术要求,也容易受到各种环境因素影响,需要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和专业的操作人员保障。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及其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及其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及其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是指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将植物组织或细胞从体内环境中接种到营养基质(如琼脂),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培养和再生培育,从而获得具有特定遗传性状的植物组织或幼苗。

该技术的出现为植物育种与植物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下面将介绍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及其应用。

一、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历程植物组织培养主要包括无菌子实体化、花器官培养、幼胚培养和愈伤组织培养等技术。

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早期的试验性研究(1902-1950年代)20世纪初,科学家们开始尝试将植物细胞和组织外植培养在营养基质上,以探究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

1914年,Knoop 成功地将半品相鹅绒花的蘖试管化,实现了无限传代;1922年,Braun成功地将白杨的嫩愈伤组织培养在其他植物上,获得了杂交品种。

这些成功都为植物组织培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基础研究及商品化(1950-1970年代)1950年代,随着人们对植物生长发育机理认识的增加,植物组织培养逐渐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

1960年,穆勒等人首次成功地用组织培养方法将马铃薯无性系选育成功,打开了植物育种的新局面。

此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逐渐向商品化方向发展,不断出现应用实例,如玉米高粱的脱毒价值、无性繁殖植物的产生等。

3.现代植物工程及应用(1980年代至今)1980年代以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

1990年代,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给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如今,植物组织培养被广泛应用于植物育种、生物合成、环境保护等领域。

二、植物组织培养在农业领域的应用1.植物育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成为植物育种的重要手段。

通过组织培养,不仅能快速选育出育种材料,还能改良植物的遗传性状,提高植物的经济和生产效益。

如用愈伤组织培养技术,可使植物的重要经济性状如产量、品质等得到改良;用花器官培养,可产生短型杂交红木的种质资源等。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指利用植物体内的一些生物学特性,在不同培养基作用下,实现植物组织的再生、分化、增殖等过程,从而获得与母体相同或不同的植株或植株部分。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植物学研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支,具有多种应用价值,可广泛应用于植物生产、环境修复、药用植物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分类按照植物组织来源的不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分为离体培养和原位培养两大类。

离体培养是指将植物体内某些片段或细胞分离出来,放入含适量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通过不同的激素和营养盐的应用,诱导这些细胞分化、增殖等,最终得到与母体细胞相同或不同的植株或植株部分。

原位培养是指将特定植物组织放置在特定培养基上,并间歇进行刺激,促进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1.植物繁殖和育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用于植物繁殖和育种。

在离体培养过程中,组织培养技术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培养基和适当的生长调节剂来诱导植物组织快速分化,从而实现大规模繁殖。

同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也可以用于育种过程中的胚性诱导和突变筛选。

2.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很多药用植物的生产过程依赖于某些特定的生物活性成分。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控制植物能量代谢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实现高产、高品质药材的生产。

3.植物病毒检测植物病毒对植物生长和繁殖产生极大影响,会直接导致植物的死亡或减产。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大量培育无病毒植株,用于保障植物生产的健康和稳定。

4.水生植物生产水生植物在水体中生长和繁殖,为水产养殖产业提供各种服务。

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将水生植物离体培养后再长到水体中,从而实现大规模水产强化生草。

5.环境修复植物生长对环境具有改善作用。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获得不同类型的植物体细胞和组织,从而用于植物生态修复,修复各种污染的环境。

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创新目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但一些新兴领域和技术仍需要不断发展。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与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与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与应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培养植物的组织、细胞或器官,使其保持生长和分化能力,进而实现对植物生长过程的控制和调节。

该技术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主要包括植物繁殖、遗传改良、病毒测试、有害物质筛选和植物生长激素制备等。

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应用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在此之前,植物杂交育种只能够通过自然的杂交或小麦假体涂抹的方式来实现。

但是,这种方法要求天气条件良好、花期重合和品种特异性较强等条件。

随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限制,为植物育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条件。

目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应用技术。

其中,最重要的技术包括植物体外微繁殖、植物体外遗传转化、植物体外生产次生代谢产物等。

植物体外微繁殖是指将植物组织或细胞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培养,使其快速分裂和增殖。

通过该方法,可以大量的繁殖同一品种的植株,并且不会因环境变化而受到影响,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植物育种领域。

植物体外遗传转化是指通过将目标基因导入到植物细胞中,使其在培养过程中发生转化和表达,这种技术成为了植物转基因的关键步骤之一。

在该技术的应用中,主要的挑战是如何精准的把目标基因导入到植物细胞中,以及如何使基因维持在植物体内。

植物体外生产次生代谢产物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和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结合,生产一些人类所需的物质,例如药物,提炼纯度更高的化学物质等。

这种技术大大加快了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过程,并且可以大幅提高产物的纯度和稳定性。

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一个高效且最先进的育种方法,可用于改良杂交种、育成新品种以及生产素质较高的种质资源。

通过该技术,育种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质量高、抗性强、适应性强等特点的植物细胞,进行有效的遗传改良。

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植物育种应用场景:1. 利用无性繁殖去除休眠期:无性繁殖可用于消除植物杂交后的休眠期,使杂交后代在不会发生困难的情况下快速生长。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作为一种在无菌条件下,通过人工操作将离体的植物组织、细胞或器官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使其再生为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自其诞生以来,就在生物学、农业、林业、医药等领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与挑战,以期为推动该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首先回顾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历程,梳理其从早期的摸索阶段到现代的精细化、高效化发展的主要历程。

接着,我们将重点关注近年来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方面取得的重要突破,包括培养基的优化、外植体选择的新策略、基因编辑技术在组织培养中的应用等。

我们还将探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育种、脱毒、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生物反应器等方面的应用,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我们将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探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方法优化,进一步提高植物组织培养的效率和质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生产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我们也将关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问题中的潜在作用,以期为推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又称为植物微繁殖或植物细胞培养,是一种通过控制环境条件,利用植物细胞或组织的再生能力,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植物繁殖或遗传改良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主要基于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即植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含有该物种的全套遗传信息,并有能力发育成完整的植株。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从植物体上获取所需的外植体(如叶片、茎尖、花药等)。

然后,通过表面消毒和切割处理,将外植体接入含有适当营养成分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培养基中。

这些调节剂如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对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接着,将接种后的外植体置于适宜的光照、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培养。

浅谈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论文

浅谈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论文

浅谈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目前,生物技术正在世界突飞猛进地发展,而且在医学、农业、食品工业、能源工业、环境保护各个领域显示出极大的生产潜力。

作为生物技术有力手段的组织培养,也日益受到重视,组织培养在农林作物的脱毒快繁、突变诱发、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等方面都可以发挥作用.当前人类正面临淡水资源短缺的困难,同时土地沙荒化、盐渍化也对人类造成威胁.我国是属于淡水资源缺乏的国家,除积极进行节用水,在农业上选育耐旱作物品种以及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性之外,应用细胞工程技术快速繁殖固沙植物,筛选抗旱和抗盐的细胞突变体,以至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将抗旱基因引入到禾谷类作物中,最终将会对干旱、半干旱及滩涂地区的开发利用产生极大影响.可喜的是,目前科学家们已做出积极努力,在渗透调节基因工程方面取得了有意义的进展。

总之,生物技术的应用将对我国农林生产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本节所讲的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希望能引起读者广泛的兴趣,以便为不久的将来应用生物技术在解决我国旱区的实际问题上,能有所启迪。

一、植物组织培养中的细胞分化与器官建(一)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即是每个植物的本细胞或性细胞都具有该植物的全套遗传基因,因此在一定培养条件下每个细胞都可发育成一个与母体一样的植株。

这个概念虽然在本世纪初已经提出,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在实践上并没做到,经过几十年来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改进,目前细胞的全能性不但在理论上完全被证实,而且为组织培养在实践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植物细胞要表现出全能性,须经过几个步骤:成熟细胞→分生细胞→胚状体→完整植株。

成熟细胞→愈伤组织→出根出芽→完整植株。

脱分化也就是已经分化定型的细胞,经过诱导成为重新恢复了分裂能力(也就是成为分生状态)细胞的过程。

不但植物体细胞可以表现全能性,花粉在培养条件下也可能进行脱分化,通过愈伤组织或胚状体发育成单倍体植株.植物细胞为什么表现出全能性呢?就要从动物与植物细胞的区别说起。

浅谈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应用

浅谈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应用

结论
结论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生物技术手段,在花卉、果树、蔬菜等农业 生产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该技术,可以快速繁殖珍稀品种、克服遗传 障碍、高效诱变育种以及生产脱毒苗等。结合基因工程手段,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在新品种创制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结论
在未来研究中,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例如优化培养基组 成、改进消毒工艺等,以满足不同植物生长的需求。此外,进一步探索该技术在 基因工程、作物耐逆性等方面的应用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2、林业领域
2、林业领域
在林业领域,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用于繁殖珍稀树种、恢复生态系统和遗 传改良。通过该技术,可以快速繁殖珍稀植物,保护濒危物种。同时,植物组织 培养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为林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3、医药领域
3、医药领域
在医药领域,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用于生产有价值的药物和细胞疗法。例 如,通过该技术可以生产抗癌药物、免疫药物和生物碱等有价值的药物。此外,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药用植物的药理作用和化学成分,为药物研发 提供帮助。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农业、林业、医药等 领域的重要工具。本次演示将介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概念、优点及其在不同领 域的应用进展,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概念
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概念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指将植物的细胞、组织或器官进行离体培养,在无菌条 件下使其再生为完整植株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可以用于繁殖珍稀植物、研究植 物生长和发育的机理,以及生产有价值的次生代谢产物等。
四、未来展望
总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林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该技术在未来的研究和应用中将会发挥更加重 要的作用。

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稳定、可控的原料来源。
果树脱病毒技术的实践与应用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用于果树的脱病毒处理,提高果树的 抗病各种病毒病,导致产 量下降、品质变劣等问题。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用于果 树的脱病毒处理,通过将感染病毒的果树组织进行离体培 养,再从中选择和繁殖出无病毒的植株。这种方法可以提 高果树的抗病性和产量,改善果实品质,对于果树的健康 生产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03 植物组织培养的操作流程
外植体的选择与处理
外植体的选择
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植物组织 作为外植体,如根、茎、叶、花 、胚等。
外植体的处理
清洗、切割、消毒等步骤,确保 外植体无菌,为后续培养提供良 好的基础。
无菌操作技术
无菌操作环境
在无菌操作室内进行,确保空气经过过滤,减少微生物污染 。
无菌操作工具
智能化监控与管理
借助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 现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的智能监
控与管理,提高培养效率。
对环境与伦理的考虑
环境影响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需要考虑其 对环境的影响,如能源消耗、废弃物处理等 。
伦理问题
在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时,需要关注伦理 问题,如基因改造和克隆技术的道德争议等 。
06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案例分析
VS
有机化学品生产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生产具有工 业用途的有机化学品,如香精油、色素等 。
植物的脱病毒与复壮
脱病毒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从感染病毒的植株中分离出无病毒的植株,提高植株的健 康水平。
复壮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繁殖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植株,恢复或提高植物的种质资源 价值。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报告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报告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报告
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手段,它可以用来繁殖植物、改良植物品种、研究植物生长发育规律等。

本实验旨在探究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首先,我们准备了所需的材料和试剂,包括植物组织培养基、植物激素、无菌
器皿、无菌操作工具等。

然后,我们选择了适合组织培养的植物茎段作为实验材料,进行无菌处理并切割成小段。

接着,将这些茎段置于含有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中,利用无菌技术将其保存在无菌条件下。

在培养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控制培养基的pH值、温度和光照条件,以及定
期更换培养基,促进植物组织的生长和增殖。

同时,还需要注意观察培养过程中是否有细菌或真菌的污染,及时采取措施消除污染源。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们观察到茎段逐渐产生了新的组织,包括愈伤组织、
根系和茎芽等。

这些新生组织可以用来进行植物再生、基因转化等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初步掌握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对植物
生长发育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前景,为农业生产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项重要的生物技术,它为植物繁殖、品种改良、基因
转化等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植物组织培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相信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一、本文概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自20世纪初期诞生以来,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

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在我国,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推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实地调研,本文将系统介绍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历史沿革、应用领域、技术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现状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自上世纪70年代起步至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特别是在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突破和科研投入的加大,我国植物组织培养领域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已经在许多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体系,涵盖了从基本培养基的配制、外植体的选择与处理、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到植株的再生与驯化等各个环节。

同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林业、园艺等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不仅为作物育种、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手段,也在植物资源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繁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科研方面,我国植物组织培养领域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科研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许多科研机构和高校都在积极开展植物组织培养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例如,在植物再生体系的建立、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组织培养苗的生理生态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某些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例如,在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和应用上,以及在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新品种培育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探索。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产业化程度也相对较低,还需要加大力度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总体来说,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需不断努力,以适应现代农业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现状与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现状与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现状与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项涉及生物学、农业、医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是通过体外培养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探究植物生长、发育和代谢等过程的一种手段。

该研究可应用于植物育种、疾病防治、药物合成等方面。

当前,植物组织培养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首先,研究人员通过体外培养技术,成功地获得了大量的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

这些材料可以为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等方面提供便利,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命过程。

其次,植物组织培养在植物育种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培养体外组织,可以对不同品种的植物进行研究,并且可以针对特定的属性进行改良。

例如,在番茄的育种过程中,通过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人员可以获得速生的、抗病的、高产的植株,使其产量和品种的质量大幅提升。

此外,植物组织培养还可以用于植物的再生和繁殖。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通过植物的愈伤组织再生整个植株,或者利用植物的芽眼、芽鞘和种子进行繁殖,以实现植物的快速生长和繁殖。

除了以上应用外,植物组织培养还能够被用于药物的合成。

有些植物可以合成出特定的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可以作为植物药物使用,对人类的健康具有显著的效果。

例如海南黄花菜就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抗癌治疗领域的中药,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以从黄花菜的愈伤组织中提取出特殊的活性成分,作为药物使用,而不必像传统方法一样需要对大量的植物进行采集。

尽管植物组织培养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多积极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

其中一个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实验中细胞生长不良或死亡率过高的问题。

这是由于在体外条件下,植物细胞面临的环境和条件无法和体内环境相匹配,导致其死亡率过高。

另外,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生长等过程需要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等,如何在体外精确模拟这些因素也是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中面临的难题。

总之,植物组织培养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研究领域,其应用涵盖了许多重要领域。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也会越来越深入。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其应用前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本文将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前景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基本原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体的一小部分组织取出并在营养物质丰富的培养基上生长、分化、发育形成一定的组织和器官。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组织培养发生在细胞分化、激素和营养成分控制下的一系列生命过程中,通过人工控制培养基的组成和营养物质的提供等手段,可以使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生理和生化特性得到调控和重建。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包括愈伤组织培养、悬浮细胞培养、愈伤组织快速繁殖和体细胞胚胎发生等不同形式,其中以愈伤组织培养和体细胞胚胎发生最为常见。

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前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植物育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用于杂交育种、基因编辑和基因转化等领域,通过人工转化和调控植物基因,可以培育出病虫害抗性、逆境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新品种。

2. 中药材生产中药材是中国重要的特色经济作物之一,但由于采取传统的野生收获方式,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使中药材得到快速繁殖和高效生产,同时也可以将传统采摘与组织培养相结合,不仅提高了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还保护了植物的增殖及其遗传多样性。

3. 果蔬育种在果蔬育种方面,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用于繁育抗性、保持果菜种质资源、优化果菜品种和提高果菜生产效益等方面,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果菜的产量、品质与增值。

4. 生物制剂和生物燃料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也可以被运用于生物制剂的生产过程中,包括细胞培养和发酵,并且可获得大量的微生物菌种,充分解决了传统菌种分离与选育难度大和工业规模小的问题,同时也可以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第二代能源生物木质纤维和生物燃料。

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能存在的问题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肯定存在一系列问题,但是与其他技术相比,它的问题比较少,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 培养基的成分和PH值对培养效果的影响较大。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及前景展望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及前景展望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及前景展望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目前植物育种领域中一种极受推崇的技术,它可以通过人工方法创造出新的植物材料,以实现高产、高效和高质的生产目的。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育种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为现代植物育种技术带来了重大的贡献。

本文将简要介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以及未来发展前景。

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一种在无菌环境下,以体外方式利用细胞、组织和器官的自然增殖能力进行生长和维持,以达到培育良种、增产等目的的技术。

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在无菌环境下分生、分化、再生为新植株的生长和繁殖能力。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利用植物体内的一些生理、化学反应,如细胞分裂、分化、调节、发育、合成蛋白质等实现植物的变异和选育。

该技术提供了一个快速简便的工具,可以实现从一个细胞或组织中快速繁殖大量的植物材料。

同时,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繁殖快速等优点,能够大量生产出一类良种材料,为现代育种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场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育种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种子无性培育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实现对优良品种种子进行无性繁殖,使得植株的农业性状在遗传和表现上得到更广泛的变化和发展。

该技术可以避免物种的自然交配,获取更高的育种效率和成果。

2、基因多样性保护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无菌培养,可以保护某些珍稀、濒危物种的基因多样性,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

3、栽培品种选育、改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为栽培品种的选育、优良特性改良提供多种途径和工具,如对作物优良形态品质、对环境适应力、耐受性、生物学矮化等的变异和选择。

4、药材高效繁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在无土、无阳光的成熟条件下,实现药材的高效繁殖与培育,为大规模药材生产提供保障和前景。

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改进,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育种领域中将会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将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和科学研究进展的情况而发生变化。

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繁殖和增殖植物的技术,它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利用植物组织的再生能力进行植物的培养和繁殖。

这项技术可用于制备大量的植物材料,以及对杂交种、转基因植物等进行改良。

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是利用植物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再生能力进行植物的增殖和培养。

在无菌条件下,利用外界生长因子和适宜的培养基,使植物组织细胞分裂再生,从而实现植物的繁殖和培养。

2. 植物组织培养的种类植物组织培养可分为多次分裂培养(如愈伤组织)和单倍体培养(如代替细胞培养)两种类型。

多次分裂培养指在培养基上,使愈伤组织或其他再生植物组织分裂,并产生新的愈伤组织或再生植物;而单倍体培养是指通过不同的诱导技术获得单倍体植物细胞,以此作为材料进行繁殖。

3.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广泛应用于植物育种和生产。

它可以用于大规模生产特定的植物材料,如草药、植物药等;可以用于繁殖、保存、传播珍稀植物资源;可以用于培育抗病、高产、高质植物品种;可以用于进行植物遗传育种、基因工程等研究。

4. 植物组织培养在转基因技术中的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制备转基因植物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通过将转移过来的基因材料嵌入到植物的体细胞上,再将这些改造过的植物组织加到相应的培养条件下,可以形成整个植株,同时这些植株也具备了转移过来的特性。

5. 植物组织培养的局限性和挑战目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培养条件的严格要求;不同植物的不同培养成本;组织培养存在一定风险;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制备的新植株可以丧失一些传统的植物品质等。

综上所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它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同时,其应用也需要我们在相关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积极努力,以找到最适合植物的培养条件和方法。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会变得越来越完善,其应用也将更为广泛和深入。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其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其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其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是在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无性繁殖新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指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需要的细胞、组织、器官或原生质体等,无菌条件下在适当的培养基上(水、矿质元素、蔗糖、维生素、有机添加物和植物激素等),通过人工控制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生产上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

■一、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基本过程及应用1.原理:细胞全能性。

2.基本过程:外植体→愈伤组织→胚状体→新植物体。

将已消毒的材料,在无菌的环境下,剥去芽的鳞片、嫩枝的外皮和种皮胚乳等,切成小片制成外植体;外植体中的活细胞经诱导,恢复其潜在的全能性,转变为分生细胞,继而其衍生的细胞分化为薄壁组织而形成愈伤组织;这些细胞继续分裂和分化形成胚状体,最后生长成为一株新植物体。

整个过程要确保无菌条件,并调节温度、营养、激素等因素以满足植物组织培养的需要。

3.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快速繁殖某些稀有植物或有较大经济价值的植物;使用组织培养法获得脱毒苗已经在草莓、葡萄、康乃馨等获得成功,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应;人们还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挽救濒临灭绝的植物;甚至,通过花药和花粉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缩短育种年限。

■例1紫草素是紫草细胞的代谢产物,可作为生产治疗烫伤药物的原料。

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在生物反应器中通过培养紫草细胞生产紫草素。

下图记录了生物反应器中紫草细胞产量、紫草素产量随培养时间发生的变化。

(1)在生产前,需先加入紫草细胞作为反应器中的“种子”。

这些“种子”是应用组织培养技术,将紫草叶肉细胞经过_________而获得的。

这项技术的理论基础是________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反应器中紫草细胞的生长呈现____________规律;影响紫草素产量的因素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在培养过程中,要不断通入无菌空气并进行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 讲义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 讲义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讲义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概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的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等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使其生长、分化并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技术。

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即每个植物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

通过控制培养基的成分、培养环境的温度、光照、湿度等因素,可以诱导植物细胞进行分裂、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领域1、植物快速繁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快速繁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对于一些珍稀、濒危植物,或者具有重要经济价值但繁殖速度较慢的植物,如兰花、草莓等,可以通过组织培养大量生产优质种苗。

这不仅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还能有效保护植物资源。

2、脱毒苗培育许多农作物和果树容易受到病毒感染,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差。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选取植物未受病毒感染的部分,如茎尖、根尖等进行培养,获得无病毒种苗。

这些脱毒苗具有更强的生长势和更高的产量。

3、新品种培育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以诱导植物细胞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然后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变异个体,培育成新品种。

此外,还可以进行原生质体融合,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整合到一个新品种中。

4、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产一些植物能够产生具有药用价值或工业用途的次生代谢产物,如紫杉醇、青蒿素等。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在实验室条件下大量培养植物细胞或组织,生产这些次生代谢产物,避免对野生植物的过度采集。

5、植物遗传转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进行植物遗传转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并在培养基上筛选出成功转化的细胞或组织,最终获得转基因植株。

这为改良植物性状、提高抗逆性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6、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对于一些珍贵的植物种质资源,可以通过组织培养的方式将其保存起来。

在低温、低氧等条件下,培养物的生长几乎停止,可以长期保存而不丧失其遗传特性。

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操作流程1、外植体的选择与消毒外植体是指用于组织培养的植物材料,如茎尖、叶片、花药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学年论文(设计)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科学年级2009级姓名张阿欠论文(设计)题目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研究概况指导教师张伟职称讲师成绩2012 年 6 月 9 日目录摘要 (2)关键字 (2)Abstract (2)Keywords (2)前言 (3)1.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试验步骤 (4)1.1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 (4)1.2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 (4)1.3植物组织培养的试验步骤 (4)1.3.1选择和配制培养基 (4)1.3.2灭茵 (4)1.3.3接种 (5)l. 3.4培养 (5)2.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 (5)2.1植物快速繁殖和无病毒种苗生产 (5)2.2植物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 (5)2.3植物胚胎培养 (6)2.4植物愈伤组织或细胞悬浮培养 (6)2.5细胞融合与原生质体培养 (6)2.6植物细胞突变体筛选 (6)2.7植物体细胞胚胎和人工种子 (7)2.8 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物的超低温保存与种质库建立 (7)2.9 植物组织培养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7)3 .发展前景展望 (7)参考文献: (8)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研究概况学生姓名:张阿欠学号:20095071124信阳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指导教师:张伟职称:讲师摘要:主要讲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步骤,在此基础上,讲了植物组织培养在植物快速繁殖和无病毒种苗生产、植物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植物胚胎培养、植物愈伤组织或细胞悬浮培养、细胞融合与原生质体培养等方面的应用,最后展望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方向。

关键字:植物组织培养;概念;原理;实验步骤;应用;发展前景Abstrac t:About the basic concepts, principles and experimental procedures of plant tissue culture, on this basis, said plant tissue culture in plant rapid propagation and virus-free seed production, plant anther culture and haploid breeding, plant embryo culture, plantscallus or cell suspension culture, cell fusion and protoplast culture in the application, Finally,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plant tissue culture.Keywords:Plant Tissue Culture; concept; principle; experimental steps; applications; development prospects前言在世界各国科学家的不断努力下,近几十年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迅速发展。

利用组织培养,不仅可以大量生产优良无性系,获得人类需要的多种代谢物质,还可获得单倍体、三倍体、多倍体及非整倍体。

通过细胞融合可以打破种属间的界限,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合性,在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和种性的改良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组织培养的植物细胞是在细胞水平上分析研究的理想材料,从植物快繁、花药培养发展到细胞器培养、原生质融合以及DNA重组技术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广泛应用于植物科学的各个领域及农业、林业、工业、医药等多种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生物科学中最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

1.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试验步骤1.1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植物组织培养是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根尖、茎尖等)、组织(形成层、花药组织等)、细胞(体细胞、生殖细胞等)、胚胎(成熟或未成熟的胚)、原生质体等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培养,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发其产生愈伤组织或潜伏芽或长成完整的植株的技术]1[。

1.2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植物组织培养的依据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及植物的“再生作用”。

1902年,德国著名植物学家 G.Haberlandt根据细胞学理论提出了一个观点,“高等植物的器官和组织可以不断分割,直至单个细胞,即植物体细胞,体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具有不断分裂、繁殖并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力”。

1943年,美国人White在烟草愈伤组织中偶然发现形成一个芽,证实了G.Haberlandt的论点。

不同植物所需要的生长条件不同,所用的培养基也有所不同]2[。

较常用的基础培养基有MT、MS、 SH、N6、White等。

在组织培养中,愈伤组织和胚状体能否形成是培育出新植株的关键。

通过在基础培养基里添加一定浓度的外源激素,可以诱导出愈伤组织、胚状体、不定芽、根等器官,最终获得再生植株或次生物质]3[。

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材料称为外植体,其主要形式有器官、胚胎、单细胞、原生质体等。

根据外植体的不同,所需要的培养基种类、培养条件、外源激素的种类及比例等均不同。

植物组织培养中,影响培养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诱导愈伤组织成败的关键在于培养条件,植物激素是诱导愈伤组织和绿苗分化的关键因素]4[。

最常用的诱导愈伤组织的生长素是IAA、NAA和2,4一D,所需浓度为O.01~10 mg/L。

最常用的细胞分裂素是KT和ABA,使用浓度为O.1~10 mg/L。

KT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愈伤组织分化。

ABA对植物体细胞胚的发生与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各类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虽有相对专一性,但是植物的各种生理效应是不同种类激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5]。

1.3植物组织培养的试验步骤1.3.1选择和配制培养基培养基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血液”,血液的成分及其供应状况直接关系到培养物的生长与分化,因此了解培养基的成分、特点及其配制至关重要。

1.3.2灭茵灭菌是组织培养中的重要工作之一,通常采用物理的或化学的灭菌方法。

培养基用常压或高压蒸煮等湿热灭菌、器械采用灼烧灭菌、玻璃器皿及耐热用具采用干热灭菌、不耐热的物质采用过滤灭菌、植物材料表面用消毒剂灭菌、物体表面用药剂喷雾灭菌、接种室等空间采用紫外线或熏蒸灭菌[6]。

1.3.3接种将已消毒好的根、茎、叶等离体器官,经切割或剪裁成小段或小块放入培养基,整个接种过程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7]。

l.3.4培养把培养材料放在有一定光照和温度等条件的培养室里,使之生长、分裂和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或进一步分化成再生植株。

2.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2.1植物快速繁殖和无病毒种苗生产植物快速繁殖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Morel用茎尖培养的方法大量繁殖兰花获得成功,从此揭开了植物快速繁殖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序幕。

目前,通过离体培养获得小植株并且具有快速繁殖潜力的植物已有100多科1 000种以上,有的已经发展成为工业化生产的商品。

世界上80%~85%的兰花是通过组织培养进行脱毒和快速繁殖的。

培养的植物种类也由观赏植物逐渐发展到园艺植物、大田作物、经济植物和药用植物等。

在我国,同类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

马铃薯无毒种薯和甘蔗种苗已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30余种植物已进行规模化生产或中间试验。

利用组织培养进行植物快速繁殖及无病毒种苗生产,不仅能够挽救珍惜濒危物种,而且能够解决植物野生资源缺乏的问题[8]。

2.2植物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将植物花药培养成单倍体植株,再经过染色体加倍,能很快得到纯合的二倍体,这样将大大缩短育种年限。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通过花粉和花药培养已获得了几百种植物的单倍体植株[9]。

印度科学家应用这种方法培育的水稻品系,比对照产量提高15%~49%。

韩国先后育成了5个优质、抗病、抗倒伏的水稻品种。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培育了40余种由花粉或花药发育成的单倍体植株,其中有10余种为我国首创。

玉米获得了100多个纯合的自交系;橡胶获得了二倍体和三倍体植株。

仅“九五”期间就育成高产、优质、抗逆、抗病的农作物新品种44个,种植面积超过660万 hm2。

2.3植物胚胎培养杂交育种中,杂种胚常常败育,因此将早期生长的胚取出,应用组织培养方法,就有可能培育出杂交植物[10]。

已经有100篇以上幼胚培养成为植株的报道。

国内外科学家应用植物胚胎培养技术获得了多种远缘杂交的重组体、栽培种和杂交品种。

2.4植物愈伤组织或细胞悬浮培养利用植物愈伤组织或细胞悬浮培养可以生产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

近年来,这一领域的发展极为迅速,已经研究了400多种植物,从培养细胞中分离到600多种次级代谢产物,其中60多种在含量上超过或等于原植物,20种以上干重超过原植物的1 9,6。

例如,从薯芋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生产的diosgenin用于合成甾体药物。

最近抗癌药物紫杉醇一红豆杉细胞培养物,可用75t发酵罐培养,已达到商业化生产水平。

另外,达到商品化水平的还有紫草、人参、黄连、老鹳草等;长春花、毛地黄、烟草等已实现工业化生产;牙签草、红花等20多种植物正在向商品化过渡。

2.5细胞融合与原生质体培养自1960年英国学者Cocking首次利用纤维素酶从番茄幼苗的根分离原生质体获得成功以来,到1990年已有100种以上植物的原生质体能再生植株[11]。

我国获得了30余个品种的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其中包括难度较大的重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如大豆、水稻、玉米、小麦、谷子、高梁、棉花等。

在木本植物、药用植物、蔬菜和真菌原生质体培养方面的进展也十分迅速。

国外已先后获得了种内及种间的体细胞杂种植株[12]。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还可应用于外源基因转移、无性系变异及突变体筛选等研究,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6植物细胞突变体筛选植物细胞突变体的筛选最早始于1959年,G. Melchers在金鱼草悬浮细胞培养中获得了温度突变体。

1970年,P.S.Carlson,H.Binding和Y.M. Heimer等分别分离出烟草营养缺陷型细胞、矮牵牛抗链霉素细胞系及烟草抗苏氨酸细胞系。

迄今为止,已经在不少于15个科45个种的植物细胞培养中筛选出100个以上的植物细胞突变体或变异体。

其中包括抗病细胞突变体,如玉米抗小斑病突变体和小麦抗赤霉病、根腐病突变体;抗氨基酸及其类似物细胞突变体,如甘蓝型油菜抗HYP突变体[263;抗逆境胁迫细胞突变体,如水稻耐盐突变体和小麦抗盐突变体;抗除草剂细胞突变体及营养缺陷型细胞突变体,如玉米抗除草剂变异体;株高突变体的筛选,如水稻矮秆变异体。

2.7植物体细胞胚胎和人工种子1958年,Reinert在胡萝卜的组织培养中最先发现了体细胞胚胎(胚状体)。

据不完全统计,能大量产生胚状体的植物有43科92属100多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