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

合集下载

野外地质记录详细要求以及例子

野外地质记录详细要求以及例子

进行野外地质观察,必须做好记录,地质记录是最宝贵的原始资料,是进行综合分析和进步研究的基础,也是地质工作成果的表现之一。

1 、野外地质记录要求详细记录:进行野外地质观察,必须做好记录,地质记录是最宝贵的原始资料,是进行综合分析和进步研究的基础,也是地质工作成果的表现之一。

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 即看到什么记什么,如实反映,不能凭主观随意夸大或缩小或歪曲。

但是,允许在记录上表示出作者对地质现象的分析、判断。

因为这有助于提高观察的预见性,促进对问题认识的深化。

记录清晰、美观,文字通达:这是衡量记录好坏的一个标准。

图文并茂:图是表达现地质现象的重要手段,许多现象仅用文字是难以说清楚的,必须辅以插图。

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地质现象,包括原生沉积的构造、结构、断层、褶皱、节理等构造变形特征,火成岩的原生构造、地层、岩体及其相互的接触关系、矿化特征,以及其他内、外动力地质现象,要尽可能地绘图表示,好的图件的价值大大超过单纯的文字记。

2、野外地质记录内容综合性地质观察的记录,要全面和系统,例如进行区域地质测绘,常采用观察点与观察线相结合的记录方法。

观察点是地质上具有关联性、代表性、特征性的地点。

如地层的变化处、构造接触线上、岩体和矿化的出现位置以及其他重要地质现象所在。

观察线是连接观察点之间的连续路线,即沿途观察,达到将观察点之间的情况联系起来的目的。

观察点、观察线的具体记录内容如下:日期和天气。

实习地区的地名。

路线:从何处经过何处到何处,要写得具体清楚。

观察点编号:可从 No.01 开始依次为 No.02 , No.03 ,…。

观察点位置:尽可能交代详细,如在什么山、什么村庄的什么方向,距离多少米,是在大道旁还是在公路边,是在山坡上还是在沟谷里,是在河谷的凹岸还是在凸岸等,还要记录观察点的标高,即海拔高度,可根据地形图判读出来。

观察点的位置要在相应的地形图上确定并标示出来。

观察目的:说明在本观察点着重观察的对象是什么,如观察某一时代的地层及接触关系,观察某种构造现象(如断层、褶皱……),观察火成岩的特征,观察某种外动力地质现象等。

煤矿地质编录原始记录规范

煤矿地质编录原始记录规范

煤矿地质编录原始记录规范实行一施工头(面)一记录本,记录本封面注明采掘头面名称,若一本不能记录完,必须在封面注明第一本、第二本等,记录本次封面必须注明顾桥矿地测科,注明联系电话号码,记录本前5页预留,作为记录测点坐标(拐点、特征点必须标明)、巷道设计情况(设计巷高、巷宽、断面等)及工作面参数、设备安装情况等。

1、记录本必须有编号以及页码,发放登记、回收登记,由资料管理员负责。

2、记录本必须妥善保管并保持整洁,不得在记录本上乱涂、乱画,严禁撕页。

3、调查日期:注明年、月、日。

4、调查人:必须写全名。

5、巷道拨门、拐弯、变坡、过断层及其他需要画平面图的,必须画平面示意图(上北下南),并标明测点、巷道名称、坡角及断层控制等相应要素。

6、原始记录画图(平、剖、断面图)必须基本按比例画图,不能随意乱画,内容要全面,标注要规范,图面要清晰明了。

7、距离(退尺):用测点控制,掘进、开拓头XX(测点)→YY.Ym,采煤面用退尺点控制(轨、运顺退尺)。

8、新做的钻场、硐室、地质孔、水泱、测压孔位置压力以及与地质有关的内容等必须及时调查、记录(包括平剖面图)上图。

9、调查内容:按以下要求顺序记录。

(一)采煤面:①工作面位置必须注明轨、运顺退尺点及退尺距离,不能用上下口控制。

②正常情况每10台支架调查一个点(采厚、倾角、丢顶底煤情况),即6#、16#、26#……,遇构造、破顶底、夹矸等异常情况明要加密调查(一般5台支架调查一个点)。

③采高一律采用量活柱方式,采高按活柱+死柱计算(12/24、18/38、21/42型支架死柱分别按1.3、1.9、2.2m计算)。

④厚度损失必须注明,即工作面跟顶、底情况,丢顶、底煤情况。

⑤采煤工作面无论正常与否,必须画剖面图,在剖面中注明跟煤层顶、底或丢顶煤、底煤情况,采高、倾角、破岩及过断层情况等,剖面图内容要全面,图面要清晰明了。

⑥工作面破顶底须注明其厚度,夹矸必须注明其位置和厚度,顶底板岩性,特征层必须注明。

土地质量地质调查 野外踏勘记录表及填表说明

土地质量地质调查 野外踏勘记录表及填表说明

DB33/T 2224-2019附录 A(规范性附录)野外踏勘记录表及填表说明A.1 野外踏勘记录表样式野外踏勘记录表样式见表A.1。

表A.1 野外踏勘记录表调查人:第页21DB33/T 2224-2019A.2 野外踏勘记录表填写说明A.2.1 每个观测点填制一张记录表。

A.2.2 土壤地质背景及成土母质类型:填写地质时代、地层代号、基岩岩性及母质类型等内容。

A.2.3 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冲积、坡积、残积、洪积、混积等。

A.2.4 土壤类型:填制亚类或土属。

土壤理化性质:填写土层厚度、紧实度、质地、有机质、土壤pH值、Eh等,现场实测或资料收集。

A.2.5 土体结构:土壤发生层、土壤构造与土体构型。

A.2.6 观察点周边土地利用情况:根据GB/T 21010,按实际情况填写。

其中,耕地、园地、林地按照二级类填写,其他按照一级类填写。

A.2.7 观察点周边作物种类及长势描述:填写作物实际种类及长势,重点描述地质背景差异与作物长势差异的对应性。

A.2.8 作物缺素或遭受土壤污染情况表现:缺铁、缺硼、缺钼、缺钾等特征描述,或明显遭受外源污表现染特征。

A.2.9 灌溉与排涝能力:机井、地表水体、沟渠等水利排灌设施是否完善。

A.2.10 基本农田建设及土地整治等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填写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旱改水”、表土剥离、覆土利用、低丘缓坡开发、滩涂造地等实际信息,若没有,填无。

A.2.11 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农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面积范围、历史、规模、级别、目标等信息。

A.2.12 周边环境及可能污染源:记录影响土地质量的周边环境,如企业、矿山、固废堆等污染源,同时了解污染类型、污染方式、主要污染物。

A.2.13 居民健康与长寿、地方病情况:有无地方性、群体性疾病,健康居民所占比例。

A.2.14 重要信息拍照及编号:记录重要的拍照内容及照片编号。

野外记录填写描述

野外记录填写描述

野外土名描述一、杂填土:杂色,松散,大孔隙,上部为砼地坪,含较多的碎石。

二、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三、粘土: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分布。

四、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的铁,锰质结核,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五、粉质粘土:青灰色,软~可塑状,为后期沉积,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六、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青灰色粘土团块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七、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八、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局部含团块状密实粉土。

九、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钙质结核,硬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粉质粘土:灰黄~灰色,软~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中等,韧性中等。

十一、粉质粘土:上部浅灰色,中下部褐黄色,硬塑,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青灰色,可塑,含少量云母片,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三、粉砂:黄色,含云母片,中密。

主要由石英等矿物组成,饱和状态。

十四、粉砂:上部灰黄色,底部浅灰色,含云母片,饱和状态,密实。

十五、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色,软~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局部夹薄层粉土。

十六、粉土:灰黄,含云母片,很湿,稍密。

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七、粉砂:灰黄,含云母片,饱和,密实,主要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磨园度好、分、选性好。

十八、粉土:浅灰色,含云母片,摇振反应中等,无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九、粘土夹粉砂:灰黄色,褐黄色,可塑,含少量钙质结核核径为3cm。

夹薄层壮中密粉砂,具水平层理,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是地质学家在野外进行地质勘察、地质调查、地质研究等工作时,对所观测到的地质现象、地质构造、岩石、矿产等各方面情况进行详细记录的一种记录形式。

通过野外原始记录的整理和分析,能够有效地提高地质勘查的工作效率和准确度,为后续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可靠依据。

一、野外原始记录的格式野外原始记录的格式,通常分为纸质记录和电子记录两种形式。

纸质记录是指地质学家在野外使用各种便携式的记录本、纸张进行记录,而电子记录则是在野外使用电脑或移动设备等电子设备进行记录。

不同的记录格式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存在差异,具体要根据工作需要和场地环境进行选择和决定。

在纸质记录方面,记录本通常分为多个版块,包括:调查者、日期、地点、天气、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石、矿产、采样等若干方面。

每个版块都要标注清楚,记录内容要精简、准确、规范。

比如在野外地质调查时,对于每个地点进行的纪录,应包括地点名称、GPS坐标、照片等信息,地形地貌应详细描述,进行简单的剖面图和地图绘制,地质构造应详细描述,进行绘制图解,岩石应进行简单的描述,分析其构成成分、颜色、纹理、结晶状态等,并进行采集样品,矿产应简要描述,并采取样品和标记。

在电子记录方面,采用类似于纸质记录的格式编写调查报告,而且可以将拍摄的照片、绘制的图解等附加到报告中。

同时,在编写记录时也需要注意使用专业地质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

这种模式兼备了纸质记录和电脑数据处理的优点,以便快速准确地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二、野外原始记录内容野外原始记录的内容要以准确、全面、规范为原则,具体应包括以下方面。

1、调查人员信息记录在记录中应详细描述调查人员的姓名、单位、联系方式、工作岗位、证书号码等信息,以便于日后查询和检索。

2、日期和地点记录野外勘察的记录中,时间是尤为重要的要素,因此要求在记录中保证日期的精确,以及准确标注地点名称、地点经纬坐标、对应的GPS坐标等要素信息。

野外地质记录表大全word版本

野外地质记录表大全word版本

野外地质记录表大全实测地质剖面记录表测手:记录人:计算人:检查人:组长:年月日音像记录表项目(矿区)名称:页 / 共页记录人:日期:年月日注:记录形式指:摄像、照片、录音地质观察点记录表第页 / 共页1、矿区名称: 2、点号:m3、位置:4、观察点性质:5、路线地质:6、地质描述:7、接触关系及产状:8、矿化现象:9、标本及照相登记:10、地貌及水文地质:素描图记录人:日期:年月日槽、井、坑探工程基点基线记录表项目(矿区)名称:工程号:第页/总页记录人:日期检查人:日期槽、井、坑探工程原始地质记录表项目(矿区)名称工程编号第页注:长度单位:m记录人日期检查人日期坑道、钻孔概况表注:长度单位:m;方位及坡度:°孔深校正及弯曲度测量记录表矿区名称钻孔号第页记录人:日期检查人:日期钻孔简易水文观测记录表矿区年月日第页共页记录人:日期:检查人:日期钻孔回次记录表项目(矿区)名称工程编号第页注:长度单位:m记录人日期检查人日期岩矿心分层签岩矿心样品签钻孔原始地质记录表项目(矿区)名称工程编号第页注:长度单位:m,角度单位:°,真厚度=轴夹角的正弦值记录人日期检查人日期钻孔采样登记表项目(矿区)名称剖面编号工程编号第页注:长度单位:m ,重量单位:kg ,岩心直径:cm 。

记录人: 日期 检查人: 日期钻孔质量验收报告矿区钻孔单 位矿区技术负责 矿区行政负责地 质 组 长 探 矿 组 长水文地质组长 机 长地 质 员水文地质员年 月 日 .化探样品野外加工登记表工区(所)加工者:第页/总页样品管理组长:年月日化探样品组合登记表工区(所)组合者:第页/总页样品管理组长:图幅名称:年月日化探样品送样单1/5 万图幅号:第批第页合计件袋日期技术负责人:注:送样单一式三份,分别由采样组、分队及大队保存。

标本登记表项目(矿区)名称第页 / 总页记录人:日期:检查人:日期地表及槽、井、坑探样品签、标本签槽、井、坑探工程采样及分析结果记录表项目(矿区)名称工程编号第页填表人:日期审核人:日期矿区岩(矿)石小体重采样登记表项目(矿区)名称第页 / 总页样品编号采样地点采样时间岩矿石名称封蜡排水法(方法一)塑封排水法(方法二)主要元素划分结果干样重量(P1)封蜡样体积(V)封蜡样重量(P2)蜡比重(d)小体重(XT)塑封样重量(P)塑封样体积(V)小体重(XT)注:重量单位为g,体积单位为cm3,封蜡小体重XT=P1()d P PV1 2--;塑封小体重XT=P÷V(塑封样时应尽量选择重量可以忽略不计的小而薄的塑料袋)采样人:日期:检查人:日期:矿区岩(矿)石大体重采样登记表项目(矿区)名称第页 / 总页注:长度单位:m,重量单位:t,体积单位:m3,体积V=L1×L2×h方法二使用的薄膜应选择薄而结实的塑料薄膜。

地质地貌野外实习记录本归纳

地质地貌野外实习记录本归纳

时间:2010年11月8日星期一上午天气:阴转晴地点:永安市含笑答大道东侧(永安体育场对面)实习工具:地质锤、罗盘仪观察地形明显有三层结构,上层和下层为相同的地质结构,上下层颜色为砖红色、粒径小于0.005mm为泥质结构、层状结构厚度大于1m为巨厚层;中间层多为绿色、粒径大于2mm为碎屑结构、层状结构厚度大于1m同样为巨厚层。

从颜色方面看:上下层为砖红色,故推断其成分中含有大量的高价铁,进而判断当时沉积环境为强氧化环境,气候为高温干燥。

中层多为绿色,故推断其成分中含有大量的低价铁,进而判断当时的沉积环境为强还原环境,气候低温潮湿。

从粒径方面看:上下层粒径小于0.005mm,碎屑为泥,胶结为泥质岩,手感光滑细腻,加水后可以磨出泥渍;中层粒径大于2mm,碎屑为砾,胶结物为钙质胶结物,组成多为次楞状和次圆状。

从粒径方面可以看出当时的沉积环境为静水湖泊,从细屑圆度分级上面看沉积搬运距离比较近。

从沉积的气候方面来看,上下两层沉积气候为高温干燥,中间层以低温潮湿为主,但是期中夹杂着少许的砖红色物质,这样可以看出当时的沉积气候出现少时的高温干燥气候。

在中间层的岩层组成成分中发现存在石英,这样就可以从中判断沉积环境中的沉积物是有火山喷形成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再被流水搬运到沉积环境的。

岩石倾角为?,走向为?,倾向为?。

沙县组是以紫红、砖红色粉砂岩、泥岩为主的中、薄层细碎沉积岩,岩性坚硬且吸水性强,易于湿解和风化,多被风化剥蚀呈低缓丘陵。

红层为什么是红色:沉积物沉积时,由于沉淀了含有水的氧化铁作为色素,而使沉积物呈现褐黄色,随之时间推移,在成岩后期的氧化铁逐渐脱水,而过渡为砖红色红色紫红色。

时间:2010年11月8日星期一下午天气:阴转晴地点:永安西门水电站,沙溪龟山州公园实习工具:地质锤、罗盘仪在考察点的西边,是一条从南往北流去的河流,称燕溪。

燕溪在点的东北面同另一条河流九龙溪相汇后向东北而去,叫沙溪。

在燕溪河谷地貌中,我们可以看到,视域范围内的一段河床为顺直弯形,河谷中一级阶地发育,阶地上种植蔬菜和水果。

野簿记录格式2012

野簿记录格式2012
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
野簿记录格式
2012年7月6日
主要内容
野簿文字记录格式 信手地质剖面图及素描图绘制规范 平面图上地质点标注与地层界线勾绘
罗盘使用方法
一、野簿文字记录格式
主要内容
(一)抬头及路线
(二)任务
(三)手图号
(四)参加人员
(五)定点
(一)抬头与路线
抬头应记录日期、工作地点、及天气;
——向反线同
(2)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角时: 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反的方向弯曲, 在沟谷处, 岩层 界线的“ V”字型尖端指向沟谷的下游, 而穿越山脊时, “V”字 型的尖端则指向山脊的上坡。 ——向同线反
(3)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角时: 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也是相同的, 在沟谷处, 岩 层界线的“ V”字型尖端指向沟谷的上游, 而穿越山脊时, “V”字 型的尖端则指向山脊的下坡, 但是其露头界线的“V”字型弯曲度 大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度。 ——向同线同
(2)当地质点的位置不是正好处于上述明显的地形、地物附 近,则可以采用方位+距离或方位+高程来辅助定点,如:
285高地NE15°方向20m;
南洛凹10°方向,高程175m。
4、露头
(1)性质(天然/人工)
(2)露头程度评价(差/一般/良好)
5、点义(地层界线点、岩性分界点、岩性控制点、构造观察点、水
(五)定点(重点)
1、点号
2、坐标与GPS 3、点位 4、露头 5、点义 6、详细描述 7、点间(地层/岩性变化路线)
1、点号
另起(2)在地形图上读出
3、点位
(1)根据明显地形、地物(如冲沟、山顶、山脊、鞍部、坡 度变化处、道路交叉处、河流转弯处、桥孔等)定点,如八角 寨垭口公路旁;

野外记录本的使用及记录格式及三大岩类岩性的描述

野外记录本的使用及记录格式及三大岩类岩性的描述

野外记录本的使用及记录格式及三大岩类岩性的描述野外记录本是地质工作者记录野外地质现象、数据,描述观测情况的技术资料专用本 ,要保管好,要注意安全保密,不能丢失。

另外,野外记录本不是杂记本,不能在上面乱涂乱画,更不能撕页,使用完后上交保管室作技术资料保存。

(一)记录格式野外记录本由横格纸和方格纸两部分组成。

横格纸是专供文字描述、记录用的 ,方格厘米纸是专绘素描图、信手剖面图和其他示意图用的,两者不能混用。

文字描述、记录 :横格纸的页头上有“日期”、“地点”两顶,每天出野外工作时都要填写。

页头之下的第一行写“路线”及路线编号,例如:路线Ⅰ:学院——潘家——反虹管——刘家村——学院。

另起一行顶头写“任务”;其后简述当天计划观察的主要内容。

空一行后开始记录第一个观测点。

点号:放在横格纸中位置 ,写点号,如GOO1,G是观测点的号头(G是“观”字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

一般的记录格式如下:路线 : 任务:G001 位置 : 点性:描述 :“位置”之后用 l-2行的文字和数据记录此观测点所处的具体位置。

“点性”即观测点的性质,要写明是什么目的而定这个点的。

“描述” :首先简要概括一下此观测点所观察到的主要地质现象概貌,然后再详细描述和记下所测得的各种数据。

凡是岩层产状、矿脉产状、构造(节理、断层)产状要单独起行记录在横格中段,如:产状:230 °∠25 °如果在观测点上需要绘素描图、信手剖面图时 ,就在左页(或附页)的方格厘米纸上作图。

地质观测点的观察描述 ,一般包括下列内容:岩性、构造(断裂、褶皱、接触关系)、地层时代、地貌、水文、矿产、岩层产状、标本及编号;必要的素描图、示意图、剖面图、照片等。

总之,要看所观察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侧重和取舍。

例:G —— 001位置:白竹境水库水坝南侧坡麓内容:下石炭统大塘组( C 1 d )岩性及化石描述:此点位于磨盘山向斜构造南端北西翼,由下石炭统大塘组组成,岩性为灰至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灰岩夹泥质灰岩,灰岩中含燧石团块及条带,泥质灰岩中局部夹少量白云岩团块及燧石结核。

野外地质调查记录表

野外地质调查记录表
水温
泉、井口或沟底的高程(m)
绝对
地理位置
相对
坐标
水的用途
水量其变化(季节性的或流途中的)
水位实测值
测量方法
水量变化
地层岩性(层位产状等)构造(构造部位与点相关的断裂及性状)
地形、地貌、补给排泄等
与物理地质现象相关的分析
续表4
物理性质
颜色
透明度
嗅味
味道
PH值
素描图:
剖面图
剖面图
照片
泉、井的结构
取样数量及编号
泉、井内沉淀物
分析要求
泉、井卫生条件
加大理石粉否
沿途
观测
照片编号:
野外地貌点记录卡片表5
点号
野外
高程
绝对
室内
相对
位置
地理
地质体时代
坐标
倾向—倾角
地貌形态特征与形态测量(三度空间)及地貌成因类型等:
素描图:
剖面图:
照片:
续表5
地貌成因观察(记录并从地形与岩性和构造的关系、地形组合关系、地形接触关系、相关沉积特征及其它特征进行观Hale Waihona Puke 分析)野外地质点记录表表1
点号
野外
高程
绝对
室内
相对
位置
地理
地层层位
坐标
层位要素
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描述:(包括素描图、剖面图、柱状图)
续表1
节理、裂隙描述:
地貌、岩溶及物理地质现象描述与地层岩性相关分析:
水文地质特征描述:
点间沿途观测:
地质点类型
野外构造地质点记录卡片表2
点号
高程
绝对


地理位置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

1.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1.野薄记录格式日期:年月日天气:(晴、阴、雨)地点:(野外基站)路线:( 如:自经至 )手图号:航片号:任务:(岩区(或地层分布区)主干(或一般)穿越(或追索)路线地质调查;追索断层(或层)人员:(记录);(手图与航片)点号:(如:0066)座标: X:Y:GPS: (经度纬度高程)位置:(如:村(或高地)NE35°460m处小路东侧)露头:(人工采场或天然),良好(或一般、差等)点性:(地层界线点、构造观察点、化石点、岩性岩相观察点等)描述:(点E为………;点W为………;接触关系为………)标本: (于900m处采同位素年龄样一件, 样号为0066-1, 岩性为………)照相:( 记录照相序号、位置、照片内容简述等)遥感影像特点:(仅对要求建立遥感解译标志的地质路线进行遥感影像的描述与记录; 遥感地质解译记录的具体内容是:(1) 解译点号和解译区位置; (2)所解译的地质体或地质界线及其两侧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点间:(如: (1) NO0066SE+650m 650m: 沿途为………(2) 650m s+850m1500m: 沿途为………(3) 1500m ssw+900m 2400m NO0067: 沿途为……… )路线小结:(当日路线结束后必须认真撰写小结,小结含三项基本内容: 一是对当日路线工作量统计(路线总长、地质点个数、素描图个数、照相数量、各类标本采集数量);二是对当日路线的地质认识; 三是对存在问题及对相邻工作路线的工作建议。

)(注意:所有主干穿越路线必须有信手剖面,1/3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所有的一般穿越路线1/5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 追索路线视情况而定)2. 野薄记录格式说明①每天开始一页应记录日期、工作区、天气状况,其中工作区记录工作站或填图地区。

②点位应以观察点附近的高程点、村庄或其它固定地物作标志。

③记录本的右面作文字记录,左面作素描图、路线剖面或附贴照片,必要时也可作简要文字批注或补充记录。

最新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手册第九章野外记录与整理工作要求资料讲解

最新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手册第九章野外记录与整理工作要求资料讲解

第九章野外记录与整理工作要求一、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1. 野薄记录格式日期(年月日)天气(睛、阴、小雨等)地点(野外基站)路线:自经至手图号:航片号:任务:岩区(或地层分布区)主干(或一般)穿越(或追索)路线地质调查;追索断层(或层)人员:(记录);(手图与航片)点号:(如0066)座标:GPS: 经度纬度高程位置:村(或高地)NE35°460m处小路东侧露头:人工采场(或天然),良好(或一般、差等)点性:地层界线点、构造观察点、化石点、岩性岩相观察点等描述:点E为……….. (岩性、岩相、古生物、构造、矿化、地貌、生态环境等)点W为………(岩性、岩相、古生物、构造、矿化、地貌、生态环境等)接触关系(依据、性质)遥感影像图上的特点(仅对要求建立遥感解译标志的地质路线进行遥感影像的描述与记录)标本(或样品)照相(注意:所有主干穿越路线必须有信手剖面,1/3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所有的一般穿越路线1/5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 追索路线视情况而定)点间:(1) NO0066SE+50m 50m: 沿途为………(2) 50m s+110m160m: 沿途为………于80m处采同位素年龄测试样:(样号如1006-3)(3) 160m ssw+320m 480m NO0067: 沿途为………...路线小结:(当日路线结束后必须认真撰写小结,小结含三项基本内容: 一是对当日路线工作量统计(路线总长、地质点个数、素描图个数、照相数量、各类标本采集数量);二是对当日路线的地质认识; 三是对存在问题及对相邻工作路线的工作建议。

)2. 野外工作手图勾绘内容野外工作手图必需标记和勾绘如下内容:①地质点(直径1mm的小圆)及点号(一般标记在地质点的右下方);②地质点上所观测到的岩层产状和各种面理产状;③地质界线(地层单位之间的分界线、断层线、岩性岩相分界线、侵入体侵入界线、含矿层界线、地貌单元之间分界线等,勾绘时需遵循“V形法则”及野外实际展布情况);④地质体填图单位(各种正式和各种非正式填图单位)代号及岩性岩相代号或花纹;⑤各类样品采集点及编号;⑥地质路线(用绿色虚线标绘)和实测剖面线(用黑色实线标绘)及剖面代号。

地质勘探原始记录表格教学教材

地质勘探原始记录表格教学教材

地质勘探原始记录表格地质勘探原始记录表格岩土样品统计单项目名称: NO:GCZFB-C3取样人:统计人:统计日期:钻孔地质描述记录表NO:GCZFB-A02项目名称___________钻孔编号_______X;____Y;____高程:_____钻孔位置_____________开孔日期______终孔日期______共__页,第__页编录员________________年___月___日钻孔工作量统计表项目名称:NO:GCZFB-C0钻孔稳定水位综合记录表项目名称:NO:GCZFB-C02钻孔岩土分层统计表钻孔注水试验原始记录表NO:GCZFB-BO9水位观测日期_________试验日期________观测者____试验者____记录者____检测者____钻孔地下水位观测记录表NO:GCZFB-B08项目名称__________________观测类型________共__页钻孔编号__________________孔口高程________第__页观测者______记录者______ 审核______ 观测时间________钻孔压水试验记录表 NO:GCZFB-B08钻孔动力触探原始记录表NO:GCZFB—B11项目名称________________钻孔编号_______共__页,第__页试验者_____记录者_____审核者_____试验日期_________钻孔抽水试验观测记录表 NO:GCZFB-B15项目名称______钻孔编号___试验编号___孔口高程___共_页试验方法______试段深度___套管深度___稳定水位___第_页机台编号______ 机长_____ 班长____ 观测员____ 记录员____钻孔抽水试验原始记录表 NO:GCZFB-B10 共 页,第 页__钻孔抽水试验水位恢复情况观测记录表NO:GCZFB-B16 项目名称______钻孔编号___试验编号___孔口高程___共_页试验方法______试段深度___套管深度___稳定水位___第_页__岩芯钻探原始班报记录表NO:GCZFB—B06项目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机台编号____钻机类型____水泵类型____时间___年_月_日(自__时至__时)共__页钻孔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钻孔性质____钻塔类型____立轴/机高____班次_______天气__________第__页LD-20型冲击式钎探钻机勘探现场原始记录表NO:GCZFB-B05操作者:________记录者:________日期:______年____月____日工作时间:自_____时至______钻孔标准贯入试验现场记录表NO:GCZFB-B13项目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钻孔编号________水位埋深_________共_页,第_页机台编号________机长______班长______记录员______审核_______。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一、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的格式1.标题:记录这份野外原始记录的总标题,简洁明了,能够表明此次调查的主要内容。

2.调查地点:详细记录调查地点的名称、地理坐标等信息,以确保调查人员能够清晰准确地了解接下来的内容。

3.调查时间:准确记录调查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以及每个观察或采样点的具体时间。

4.观察结果:详细记录在野外调查中所观察到的地质现象和变化。

例如,山体上的岩层、断裂带的存在、岩石的结构和组成等。

5.采样信息:记录采样地点、采样对象、采样方法和数量等信息。

同时,还需要对采样的样品进行编号和标记,并将其保存在特定的容器中。

6.测量数据:记录在野外调查中进行的各种测量数据,如地形测量、地震测量、地壳运动监测等。

每个测量项目都应该有详细的记录,包括数据的单位和准确度。

7.地质图:根据地质调查的需要,制作并记录所观察到的地质图。

地质图上可以标注地层、断裂带、矿体分布等信息。

8.照片:为了能够更好地让读者了解野外实地情况,可以在原始记录中插入相应的照片,以反映现场的真实情况。

二、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的内容在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中,需要包含以下几个主要内容:1.调查目的:简要介绍此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例如,是为了搜寻矿产资源,还是为了研究地质灾害等。

2.调查方法:详细描述野外调查中所采用的方法和工具。

例如,使用放射性测量仪器、导线测量、拍摄航空照片等。

3.现场观察:记录在调查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地质现象、地层、岩性、断裂带等。

详细描述其特征、形态、展示规模和活动特点等。

4.样品采集:详细记录样品的所在位置、编号、采集方法、采样时间等信息。

对不同类型的样品,例如岩石、土壤、矿石等,进行分类记录,并标注其重要特征。

5.测量数据:准确记录各种测量数据的数值、单位和测量时间。

以便后续分析和处理。

6.结果分析:根据野外观察、样品采集和测量数据等,对所得的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和归纳总结。

进一步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和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地质记录本的记录格式

地质记录本的记录格式

地质记录本的记录格式
地质记录本的记录格式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时间:记录观察和测量时间。

2. 地点:记录观察和测量地点的位置信息,包括地理坐标、高程等。

3. 人员分工:记录参与观察和测量的人员分工情况,如负责人、测量员、记录员等。

4. 路线目的:记录本次观察和测量的目的,如地质填图、矿产调查等。

5. 路线号:记录本次观察和测量的路线编号。

6. 点号:记录观察和测量的地点编号。

7. 位置:记录观察和测量的具体位置信息,包括经纬度、高程等。

8. 性质:记录观察和测量的性质,如分界点、控制点等。

9. 描述:记录观察和测量的详细描述,包括岩石的岩性、地层或岩体产状、地质构造特征、矿化及矿产特征、围岩蚀变特征、地质界面产状、标本及样品编号以及主要的素描图、路线信手剖面和照片等。

对于岩性分界点,应对观察点两侧的岩性特点分别进行描述。

10. 点间地质:记录从当前观察点至下一个观察点之间不同的岩性分层情况,包
括方向、米距等信息。

11. 路线小结:记录本次观察和测量的总结,包括主要发现、分析等信息。

以上是常见的地质记录本格式,具体格式可能会因不同行业或不同需求而有所不同。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野外地质调查记录表(压矿用)

野外地质调查记录表(压矿用)
项目承担单位:××××(盖章)
注:1、项目负责人、调查人、记录人须手签名
2、地质点、界线点、构造点、地形地貌、具体部位选择打钩
3、需填写的内容字迹须清楚
2、地质点、界线点、构造点、地形地貌、具体部位选择打钩
3、需填写的内容字迹须清楚
野外地质调查记录表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调查人
记录人
调查点类型
地质点
界线点
构造点
地层
调查点编号
地点
时间
坐标及标高
X
Y
Z
地形地貌
平地、洼地、丘陵,低山、中山、高山
构造部位
××××××背(向)斜 轴部 东翼 西翼
南翼 北翼
岩性(构造)
野外地质调查记录表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调查人
记录人
调查点类型
地质点
界线点
构造点
地层
调查点编号
地点
时间
坐标及标高
X
Y
Z
地形地貌
平地洼地丘陵低山中山高山
构造部位
岩性(构造)
特征描述
地层产状Biblioteka 倾向:倾角:水文地质条件
环境地质条件
项目承担单位: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607地质队(盖章)
注:1、项目负责人、调查人、记录人须手签名
特征描述
1、岩层按顺序描述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名称。
2、碳酸盐岩需描述岩溶发育情况,含矿岩层需描述含矿性。
3、地层界线点需描述两侧岩性特征及接触关系。
4、构造点需描述褶皱、断裂基本特征及产状(构造产状)。
地层产状
倾向:
倾角:
水文地质条件
简述地表水体及井泉出露情况

地质原始记录编录规范

地质原始记录编录规范

地质原始记录格式及编录要求2014年7月一、一般要求:1、各类原始记录必须采用正规的专业原始记录本。

其中水文原始记录要有分井上、井下和不同观测内容的专用原始记录本。

2、记录本要保持齐全,不少页,每本每页都按顺序编号。

3、记录本要实行档案化管理,严禁丢失。

分档按时间顺序保存,有目录、索引,便于查找。

并且要建立电子或纸质的备份记录。

4、观测记录必须在现场进行。

记录时须使用铅笔或黑色水笔,严禁使用圆珠笔。

5、记录时要求字体工整、版面整洁,记录内容齐全,字迹、草图清楚。

出现记录错误时严禁涂改,只允许划改,且当页划改不得超过3处。

6、每次观测记录都要有观测时间、地点、位置和观测者的姓名。

7、地质原始记录的内容要符合《矿井地质规程》(第三章矿井地质观测)的要求;水文原始记录的内容要符合《矿井水文地质规程》的要求。

二、煤岩巷掘进工作面原始记录和回采工作面探煤厚原始记录格式如下:3 / 74 / 7第三章矿井地质观测第一节一般要求第11条矿井地质观测应该做到及时、完整、准确、统一。

一般要求如下:一、观测记录必须在现场进行,并记录在专门的地质观测薄上;记录薄应统一编号,妥善保存。

二、描述地质现象,应做到内容完整、数据准确、字迹清晰、表达确切、图文结合、重点突出,客观地反映地质现象的真实情况。

三、每次观测必须记录观测的时间、地点、位置和观测者的姓名。

四、矿井地质观测要把现场和室内,宏观和微观观测结合起来。

第二节煤系地层观测第12条一切穿过煤系地层的井巷均应逐层观测其岩性特征和厚度。

对于煤层、标志层和煤层顶底板需作重点观测。

必要时,还需采取化石、煤(岩)标本和样品,进行化验和测试。

为了对比和陈列,每一个矿井应保存一套完整的煤系标本。

第13条为统一岩石命名和观测描述内容,特作如下规定:一、碎屑岩的名称及粒度分级标准(见表3)。

碎屑岩的名称及粒度分级标准表3二、沉积岩描述的基本内容:1、碎屑岩类应描述颜色,碎屑可见成分、分选性和滚落圆度,胶结物成分及胶结类型,同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及其分布特征,结核与包裹体成分,大小的形态,与稀盐酸的反应状况等。

野外调查记录本记录要求

野外调查记录本记录要求

工程地质野外记录内容与格式野外工程地质记录是工程地质勘测最基本的原始资料,它直接关系到测绘成果与勘测质量。

为统一我院地质测绘标准,提高地质资料质量,特拟定野外工程地质记录内容与格式要求,供外业参考。

野外工程记录分百米标记录和工点记录两种,分别列出格式,有关记录要求和应注意事项,统一作如下说明:一、野外记录内容必须按工程地质勘测细则及有关规定进行。

内容主要为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水文地质、不良地质现象,既有建筑物状态及访问记录等。

描述方法可参考铁路工程地质手册。

二、野外地质测绘的观测点数量,可参照勘测细则要求进行。

观测点的编号、位置要标注在平面草图上,参见附图2、3。

三、百米标调查时,野外记录本的左页必须按里程顺序,由小到大,由下而上,按一定比列(一般为1:10000)绘制地质平面示意草图和代表性地质剖面示意图(纵向、横向或其他方向)及局部放大的平面或剖面图。

必要时绘制地质素描图。

记录本的右页由上而下进行文字记录。

左页草图与右页记录原则上应对照一致不够记时,可按下右页,但不宜超出半页以上,否则该左页相应部分应空出。

四、左页带状平面草图中的地形、地物仅绘与地质直接有关的,如穿越或紧靠村庄、河谷、沟渠、井泉、断层露头、人工开挖坑穴、水坝建筑物、地形等高线等。

为考虑日后钻机进出工点,必要的道路交通情况亦应绘于平面草图上。

五、左页平面草图中的图例符号应采用工程地质图例中的统一符号表示,如C(黏土)、L(老黄土)、S h(页岩)等。

六、初测导线或定测中线应注明里程,如每公里须注明公里标,每100米或500米须注明百米标。

里程要衔接,记录要全线贯通,否则须注明上承下接页数,便于核查。

七、每一测绘单元终了应作一小结。

综合说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稳定性的初步评价等。

八、野外记录要文字简洁,清楚。

要有定量的记载,要便于判断分析、有充分的记录依据。

如发现遗漏或不足时,要去现场初充测绘。

九、野外记录必须在现场及时填写,如有错记部分,不能用像皮涂掉,应用铅笔划去,将正确的记录在上部或后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1. 野薄记录格式日期:年月日天气:(晴、阴、雨)地点:(野外基站)路线:( 如:自经至手图号:航片号:任务:( 岩区(或地层分布区)主干(或一般)穿越(或追索)路线地质调查;追索断层(或层)人员:(记录);(手图与航片)点号:(如:0066)座标: X: Y:GPS: (经度纬度高程位置:(如: 村(或高地)NE35°460m处小路东侧露头:(人工采场或天然),良好(或一般、差等)点性:(地层界线点、构造观察点、化石点、岩性岩相观察点等描述:(点E为………;点W为………;接触关系为………标本: (于900m处采同位素年龄样一件, 样号为0066-1, 岩性为………照相:( 记录照相序号、位置、照片内容简述等遥感影像特点:(仅对要求建立遥感解译标志的地质路线进行遥感影像的描述与记录; 遥感地质解译记录的具体内容是:(1 解译点号和解译区位置; (2所解译的地质体或地质界线及其两侧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点间:(如: (1 NO0066SE+650m 650m: 沿途为………(2 650ms+850m1500m: 沿途为………(3 1500mssw+900m 2400m NO0067: 沿途为………路线小结:(当日路线结束后必须认真撰写小结,小结含三项基本内容: 一是对当日路线工作量统计(路线总长、地质点个数、素描图个数、照相数量、各类标本采集数量);二是对当日路线的地质认识; 三是对存在问题及对相邻工作路线的工作建议。

(注意:所有主干穿越路线必须有信手剖面,1/3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所有的一般穿越路线1/5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 追索路线视情况而定)2. 野薄记录格式说明①每天开始一页应记录日期、工作区、天气状况,其中工作区记录工作站或填图地区。

②点位应以观察点附近的高程点、村庄或其它固定地物作标志。

③记录本的右面作文字记录,左面作素描图、路线剖面或附贴照片,必要时也可作简要文字批注或补充记录。

摄影资料记在相应地质观察记录之后,应注意数码照相编号或底片编号、摄像对象和内容及方位,凡图上有路线通过的地点必须有文字记录。

④工作小结应另起一页。

记录本内不得记与野外地质调查无关的内容。

⑤产状标记方法(记录或信手剖面):层理140°∠30°;次生面理50°∠40°,可在产状前注明S0、S1、S2或糜棱片理等;断层120°∠45°;节理320°∠70°;轴面A40°∠50°;枢纽Fh30°∠60°;线理L3000∠10°等。

3. 野外工作手图勾绘内容野外工作手图必需标记和勾绘如下内容:① 地质点(直径1mm的小圆)及点号(一般标记在地质点的右下方);② 地质点上所观测到的岩层产状和各种面理产状;③ 地质界线(地层单位之间的分界线、断层线、岩性岩相分界线、侵入体侵入界线、含矿层界线、地貌单元之间分界线等,勾绘时需遵循“V形法则”及野外实际展布情况);④ 地质体填图单位(各种正式和各种非正式填图单位)代号及岩性岩相代号或花纹;⑤ 各类样品采集点及编号;⑥ 地质路线(用绿色虚线标绘)和实测剖面线(用黑色实线标绘)及剖面代号。

各类样品的采集与测试登记表各专业调查采集样品种类、数量、分析项目及分析方法等的选择,根据研究内容、调查面积等内容具体确定。

一般情况下某些特种样品,均需配套采取薄片,标本、光谱样品视具体情况确定。

1、薄片及标本确定岩石的矿物或碎屑颗粒的种类、结构、构造、矿物共生组合,对岩石定名分类;测定岩石的沉积、变质变形等显微结构构造特征;鉴定岩石后期交代及矿化;测定矿物的晶形、粒度、构造、蚀变、光性、物理性质等特征等。

采样及制样要求:样品一般采手标本大小(3×6×9cm)即可,磨片大小2.4×2.4cm厚度0.03mm。

2 光片测定不透明矿物的种类及含量,矿物共生组合。

采样及制样要求:样品采手标本大小,光片一般2×3cm,厚0.5cm,表面抛光。

3 岩组分析对矿物颗粒向量进行测量统计,研究应力大小和方向。

采样要求:采手标本大小,在构造面上标注产状,如(节理),磨片厚度0.04mm。

4 人工重砂副矿物特征,有用矿物的赋存状态,挑选单矿物作其它测试用。

采样要求:一般在同一露头用拣块法采10—20Kg岩石。

5 粒度分析沉积岩粒度概率统计分析。

采样要求:采手标本大小,制薄片。

6 大化石化石定名、特征描述(附照片及素描)、确定时代及对古环境作出判断。

采样要求:样品大小依化石大小而定,尽量采集化石整体;对疏松化石,先作固结处理,再采集;对大脊椎动物化石,应打成1×1m2的格子,对格子编号、照相,按格子整块采集。

化石在野外要进行初步整理。

7 微体化石微体化石种属、特征描述(附照片及素描)、统计微体化石的出现率组合及演化、确定时代及对古环境作出判断。

采样要求:一般逐层采集,采样间距一般5—10m,取掉表面风化物,样品重量一般不少于1Kg,以1.5—2Kg为适。

8X—射线衍射分析样一般样品挑几粒—十几粒晶体(X—射线单晶,采用粒径为0.1—2.0mm左右的单晶体),一般需矿物重量十几克,粘土矿物鉴定采粘土100g以上,同一地质体需采三个以上样品测定。

测试要求:1)X—射线粉晶矿物定名,测定结构简单的矿物晶体晶包参数及格子类型,区别同质多象变体及长石有序度;(2)X—射线单晶测定晶胞参数(a、b、c、α、β、γ)、空间群、原子坐标参数(表征晶胞中原子种类、数目和相对位置),分子晶体中分子立方体构型、键长、键角、电荷分布、分子间的距离、离子晶体的配位、构型、离子大小、晶体结构的有序、无序等。

9 电子衍射法样测定矿物晶体结构及参数,确定矿物种类。

采样:采手标本大小的块状样品。

10 红外光谱分析样鉴别矿物种类(尤其是胶体矿物和火山玻璃等均质体)、确定矿物中水的存在形式、区分类质同像和某些同质多像矿物、区分矿物多形结构、阴离子基团配位对称性、原子的有序—无序分布、阳离子配位数、确定沉积岩成熟度和相指标、含油岩层中干酪根的特征和演化,测定海绿石膨胀层含量。

采样要求:挑所需单矿物2克左右,液体1ml,气体200ml 。

11 激光拉曼光谱法测定矿物及有机物成分、结构;鉴定矿物显微气液包裹体中子矿物种类及气体、液体的成分;同位素含量及其比值。

采样要求:固体和粉末样品要多于1g,液体和气体多于1ml。

12 穆斯堡尔谱法鉴定铁、锡矿物种类;确定矿物中铁、锡氧化态(如Fe3、Fe2含量及比值)、电子组太(如低自旋、高自旋),配位对、配位状态及化学键;确定铁、锡离子有序—无序及类质同相置换,含铁、锡矿物的同质多相变体;生油岩成熟度;在不同温压下矿物相转变过程。

采样:200mg破碎的岩石和矿物13 核磁共振波谱法矿物中水的类型,矿物结构的有序—无序,矿物中扩散、相变、结构缺陷,晶体中电荷分布,化学键的确定,定性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定量测定混合有机物中各组分的量比。

采样:固体80—160g,液体1—2lml14 热分析样有差热分析和重热分析,二者常同时进行。

测试要求:鉴别粘土矿物、铁、铝、氢氧化物等含水矿物以及碳酸盐矿物、胶体矿物、非晶质的种属,鉴定类质同像系列矿物的种属(碳酸盐岩、绿泥石、蛇纹石等),确定矿物的风化、蚀变程度,测定矿物中CO2、有机碳等的含量及水的赋存状态,定量测定矿物的反应热,作样品的热分析曲线。

采样要求:单矿物或岩石均可,样重5g 。

15 矿物包裹体分析样测温,包裹体成分分析。

采样要求:1、测温:均一法,样品采手标本大小,制薄片(粘片用加拿大树脂);用于爆破法的样品,需是单矿物,纯度高于98%,粒度0.5—1mm。

2、成分分析:测定对象主要为石英、长石、绿柱石等硅酸盐矿物或部分氧化物,单矿物纯度高于98%,粒度0.2—0.5mm,送样重量10—30g 。

16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样对矿物微区(微米级)进行元素常量分析(不能区分变价元素价态)和形貌、结构分析。

采样制样要求:采集薄片样,用环氧树脂粘接,不盖玻璃片,载片小于28mm×50mm;也可采单矿物颗粒。

17 离子探针微区分析样矿物微区同位素比值测定,元素含量测定(ppm级)。

采样制样:同电子探针相仿。

18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样分析要求:确定矿物晶体形态,矿物种类,扫描分析矿物微区表面形态(如石英、锆石)及微观结构;鉴定微体古生物种属。

采样制样:采薄片样,减薄至1000埃左右;粒度小于1微米的颗粒样品,取数毫克可直接测试。

19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样矿物表面微区形貌、显微结构和微晶形态等;通过稳定矿物表面特征(石英、锆石等),分析颗粒的成因和水动力条件;古生物(特别是微古生物)的微细形态和结构的确定;分析岩石成分、结构及石油储油层显微构造。

采样制样:基本与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样相同,试样大小取决于仪器型号,一般不超过100×30 ×50mm。

20 激光显微光谱法测定矿物中杂质元素种类;定量测定矿物次要成分,杂质痕量元素含量;确定微细矿物名称;岩石重砂中副矿物含量的快速统计。

采样:固体样品制成光薄片后测试,液态和粉末样需作处理后才能测定。

21 岩石化学全分析样主要有硅酸盐岩石全分析,分析项目一般为14项、有时还要加上S、Cl、F、烧失量。

分析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二位。

分析结果百分数总和99.30—100.70% 。

采样要求:拣块取新鲜岩石2Kg22 岩石化学多项分析样根据需要分析部分项目,分析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二位。

采样要求:拣块取新鲜岩石2Kg23 单矿物化学成分全分析分析项目根据不同矿物理论化学式来确定,分析结果百分数总和99.30—100.70% 。

也可用电子探针等仪器测定。

挑选单矿物10—100g;用电子探针分析,采集薄片样即可。

24 岩石微量元素定量分析分析项目根据样品的用途而定,精度要求要比元素在该岩类中的丰度值高一个数量级,分析误差不得超过20%。

采样:新鲜岩石,拣块,500g左右。

25 岩石稀土元素定量分析分析稀土元素15种,分析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二位。

采样:新鲜岩石1—2kg,拣块法。

26 单矿物微量元素定量分析分析要求:分析项目依样品的用途而定。

采样:挑选单矿物2g 。

27 K—Ar年龄样有体积法和稀释法,测定新生代—古生代未受后期热扰动的成岩年龄,热事件年龄。

采样要求:测定对象常为云母类、角闪石、辉石、斜长石、海绿石、伊利石、霞石、火山玻璃,以及含钾的沉积岩、变质岩、火成岩全岩。

选单矿物重一般2—50g,全岩样500—1000g 。

28 40Ar—39Ar年龄样样品要在反应堆中经快中子照射,测定氩的同位素比值,经多阶段加热,测定岩浆岩的结晶年龄和后期热事件年龄、沉积岩的沉积年龄和后期热事件年龄、变质作用的年龄、硫化物年龄;提供多阶段加热的氩同位素分析数据、年龄值及年龄坪谱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