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的矛盾

合集下载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思想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他尽管受教于柏拉图,但是他并没有一味的崇拜权威,不具有自己的想法。

他最重要的名言之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表明了亚里士多德的真实想法。

在哲学方面,他有着与老师不同的观念,他认为世界是有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

这一观点在形成成一套系统的理论时,实体论呼之欲出。

亚里士多德“实体论”是代表古希腊哲学发展最高水平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的逻辑基础上提出的,是古希腊哲学自然发展的逻辑结果。

同时,实体论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称为本体论或者共相论。

这一理论主要包含了什么是实体,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是什么,实体生存与存在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实体是如何生成的等四个问题。

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对实体下了一个基本的定义:“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

”在教科书《西方哲学史》中解释道:“一般说来,用来述说主体的东西或者是普遍的种属概念(如“人”“动物”等),或者是依附于被述说者的某种属性(如“白色的”“勇敢的”等),而被述说者则通常只能是具体的个别事物(如“苏格拉底”“那匹白马”等)。

”也就是说实体首先必须是具体的、个别的东西。

其次,实体是没有与之相反的东西的,即无属性。

另外,实体没有程度上的差别,即不可比性。

实体是一个“变中之不变”的一个存在。

在实体的概念之上,亚里士多德又提出了“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的概念。

实体有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之分。

第一实体指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例如某一个具体的人,这个杯子,这栋房子等等。

而第二实体用于指第一实体的属或种,例如“人”、“动物”,第二实体已具有抽象的特征。

亚里士多德认为第一实体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而其他一切事物有时被用来述说第一实体,有时存在于第一实体内部。

如果没有第一实体,其他东西就不再存在。

亚里士多德 第一哲学

亚里士多德 第一哲学

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的结论是,第一哲学就是以“作为是的是”为核心问题的哲学。

他的主要理由是:这门学问的主要工作是规定“真正的存在”的形式标准,然后据此梳理各种事物,确定哪一种是根本的、最能当得上“存在”(是),哪些是次级的存在(是)。

在希腊文中,being(ου)可以翻译为“存在”和“是”;由于“存在”是最普遍的范畴,而“是”又是语言—逻辑学的根本要素,所以这门学问当然是各门哲学学科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哲学体系中发挥着为所有其他哲学部门准备好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功能,其成果为所有的具体哲学部门所预设。

它的在先性如此明显,无疑堪称“第一哲学”。

然而,这一说明未必真的那么令人信服。

“作为是的是”(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学问至少听上去是一种相当古怪的学问。

显然,更为自然的想法和古代人的实际做法都是把神学和自然哲学当作第一哲学,甚至把伦理学当作“第一哲学”也不是不可能。

无论是苏格拉底还是希腊化罗马哲学,都把“伦理学”当作最重要的学问。

至于作为所有哲学部门概念工具准备的学问,大多也由广义的“逻辑学”(当时的认识论)来承担。

这种学科位序上的争执令人不得不回到亚里士多德对“第一哲学”的本质规定上。

作为“无用的大用之智慧”,也就是关于“作为是的是”(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学问,据说是最为接近神的学问,而且标志着人的自由。

(亚里士多德,第1卷第2章)这尤其以超出自然哲学的形而上学为代表。

这种振聋发聩的宣称听上去当然振奋人心。

但是人们还是不禁要由“惊讶”而“好奇”,进而追问其极高尊贵性的“原因”:这门学问究竟是研究什么内容的“智慧”呢?亚里士多德对此的规定或描述反反复复,不一而足;不仅在《形而上学》的前面几卷,而且在其全书中都不断回到对这一主题的反思上来。

然而他并没有定下一个一清二楚的说法。

在他所尝试提出的几种定义中,有两种特别重要:一是这种学问是研究最高级的对象的;一是这种学问是研究最普遍的对象的。

亚里士多“实体论”中的矛盾及其原因

亚里士多“实体论”中的矛盾及其原因

亚里士多“实体论”中的矛盾及其原因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哲学家中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实体论”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部分。

然而,尽管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提供了许多重要思想,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亚里士多德实体论中的一些矛盾,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中存在着个体与普遍概念之间的矛盾。

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体是现实世界中独立存在的事物,而普遍概念是对于多个个体的共同属性的概括。

然而,在他的实体论中,并没有清晰地解释个体与普遍概念之间的关系。

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是一个普遍概念,但他又认为个体是真正存在的事物。

这种矛盾使得人们难以理解个体是如何与普遍概念相互关联的。

其次,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中存在着形式与物质之间的矛盾。

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一个实体都是由物质和形式组成的。

物质是实体的基本元素,而形式则是实体的本质和特性。

然而,亚里士多德对于形式与物质如何相互作用的解释并不一致。

有时他将形式看作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有时又将其看作是物质的本质。

这种模糊性导致了他实体论中的一些内在矛盾。

第三,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中存在着宇宙与上帝的矛盾。

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是由上帝的意志创造的,上帝是宇宙的最高形式。

然而,他又认为宇宙是永恒不变的,不受时间的限制,而上帝是永恒存在的。

这种矛盾使人们难以理解上帝如何创造一个永恒不变的宇宙。

这些矛盾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思维方式和他对于哲学问题的解释方式。

亚里士多德采用了一种综合的方法来解决哲学问题,他试图将各种不同的思想整合到一个系统中。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可能忽略了一些问题或者没有能够提供清晰的解释。

此外,由于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古希腊时期,他受到了当时科学和哲学的局限性的影响。

因此,一些现代哲学家认为亚里士多德实体论中的矛盾和问题是由于他的时代背景和思维方式所导致的。

总结起来,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存在着个体与普遍概念、形式与物质、宇宙与上帝以及存在与本质之间的一些矛盾。

简述亚里士多德有关第一实体的思想

简述亚里士多德有关第一实体的思想

简述亚里士多德有关第一实体的思想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也是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他在古希腊哲学中拥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也对后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一个著名的思想就是有关第一实体的思想。

这篇文章试图概述亚里士多德有关第一实体思想的基本内容。

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都可以归结为“实体”(substance)的存在。

他把实体分为两种,一种是“第一实体”(primary substance),另一种是“第二实体”(secondary substance)。

第一实体是万物的基础,是构成万物的“实际的”(actual)的存在。

而第二实体则是从第一实体中派生出来的属性(attributes),是要实现某种功能的“潜在”(potential)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都是由第一实体构成的,而这种实体本身又是由“唯一的原始实体”(the single original Substance)构成的。

这个唯一的原始实体是上帝的存在,它既是第一实体,也是第二实体的源泉。

上帝的存在不仅构成了万物,而且还提供了有关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之间的联系。

亚里士多德把第一实体描述为有形的(corporeal),认为它是一种有形和形象(form)的存在,但又非实体。

它具有可以感知的特性,即所谓的“形”,但又不受感知思维的限制。

例如,一棵树有可以感知的形状,但它的形状又不受限于我们的思维。

因此,第一实体不仅提供了现实世界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不受感知的抽象属性,因此它就是整个实体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把第二实体描述为无形的(incorporeal),认为它是第一实体内部存在的一种抽象属性,而不是一种实体。

这些属性包括知识、智慧、真理等,它们不可触及,不受感知思维的限制。

它们能够为实体赋予不同的功能,使实体具有意义感。

亚里士多德认为,第二实体源于第一实体,两者之间形成了相互联系的功能系统,使得实体可以在实际世界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

亚⾥⼠多德的哲学观 (⼀)亚⾥⼠多德对哲学的学科定位 ⾸先,亚⾥⼠多德认为哲学是科学,⽽不是感觉、经验和技术。

在亚⾥⼠多德看来,只有其⽬的是追究事物的本原和原因的知识,才能称之为科学。

⼈们通过感觉拥有记忆,对统⼀事物的众多记忆导致经验,由经验得到技术,最后才能知晓事物的本原和原因,从⽽达到科学。

他认为这是⼀个由低⽽⾼的过程,每⼀阶段⽐前⼀阶段更具有“智慧”意义。

其次,在亚⾥⼠多德看来,哲学是思辨科学,⽽不是实践科学、创制科学。

亚⾥⼠多德认为思辨科学才是真正的智慧,地位最⾼,所以,“思辨科学⽐其他学科更受重视”。

其中⼜可分为三类:数学、物理学,第⼀哲学(神学)。

思辨科学的性质只在于“思辨”事物,认识事物的真相,这类科学的本原是在对象之中,与认识者⽆关。

另外两类科学则不同,创制的本原或者是⼼灵和理智,或者是技术,或者是某种潜能,它们都存在于创制者之中。

实践的本原即意图则存在于实践者中,因为意图的对象和结果是同⼀的。

再次,亚⾥⼠多德认为哲学是研究事物某些本原和原因的思辨科学。

“物理学所研究的是可分离的但并不是不运动的东西,某些数学研究不运动,却也不能分离存在⽽是在质料之中的东西。

”由此可见,物理学所研究的是事物的属性,物理学正好研究“存在的某⼀个种”。

(⼆)亚⾥⼠多德对研究哲学的⽬的阐述 亚⾥⼠多德认为,哲学在于探索智慧,但智慧是关于原因或原理的知识,那么作为追寻智慧的哲学理所应当就是关于这类原因或原理的知识了。

亚⾥⼠多德说:“我们是在寻求现存事物,以及事物之所以成为事物的诸原理与原因。

”亚⾥⼠多德认为,关于事物的原因或原理的知识是真知识,只有认清⼀个事物的基本原因后,才可以说认识了这个事物,由此我们也可以顺利解决与该事物相关的其他问题。

他说:“认识是我们研究的⽬标;⼈们在掌握⼀样东西的‘为什么’(即根本原因)之前,是不会认为⾃⼰认识了它的。

所以很明显,我们对于产⽣、消灭以及每⼀种⾃然变化也必须这样做;认识了它们的本原之后,我们就可以试着拿这些本原来解决我们的每⼀个问题了。

米利都学派

米利都学派

米利都学派:1泰勒斯的“水”本原学说:他看来水是万物不变的本体,万物都从水中生,是水的变形,灭亡之后又复归于水,大地浮在水上,从水中汲取所需要的营养。

他的哲学是一种原始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学说。

2阿纳克西曼德的“无限”本原说: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限者”无限者不生不灭,但一切事物都生于塌灭与它。

3阿那克西米尼的“气”本原说:他继承和发挥了其前辈的哲学思想,认为本原是唯一的和无限的,但他不同意“无限者”的主张,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气”。

毕达哥拉斯学派:1“数”本原论。

数具有更大的普遍性,一切事物都离不开数,都有数量的特征和规定性。

2对立与和谐的思想。

对立是存在物的本原。

3灵魂学说。

他们的基本信条就是灵魂不死和灵魂轮回,在他们看来,灵魂石可以独立存在的神圣的不朽的实体。

总之,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巴门尼德以后古典唯心主义的始祖,他们强调只有人才有心灵,开辟了从主体角度研究人的理性的先河。

爱非斯学派:1“火”本原论。

赫拉克利特继承了米利都学派的唯物主义传统,仍从具体的感性事物中寻找万物统一的基础,提出万物的本原是“火”。

他认为,火产生了万物,一定时间以后,万物又被火焚烧,如此循环不已。

2辩证法思想。

他认为世界作为“永恒的活火”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中,“一切皆流,无物常驻。

”他以川流不息的河流为例,说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不断遇到新的水流。

一切都存在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变化,不断地生成和消逝。

3认识论思想。

他肯定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强调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和意义。

他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意识到感觉和理性的区别,但不懂的二者之间的辩证联系,因而是朴素的,他的认识论思想为哲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并为后来的哲学家唯物地探讨认识论问题奠定了基础。

爱利亚学派的思想:1色诺芬尼关于神的思想:他反对多神和神人同形同性的观念,他认为神石至高无上并唯一的。

这个神永远保持在同一个地方,根本不动,它是全视,全知,全闻得。

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的矛盾

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的矛盾

三、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的矛盾(一)动摇与批判实体论是亚里士多德一切学说的中心。

可是,我们发现,正是亚里士多德这部分学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矛盾与冲突的思想。

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对其师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证批判。

亚里士多德的论证归结起来主要是以下四点:第一、柏拉图对“理念论”的论证“引进了第三者”。

这个意思是说,如果肯定了又和事物分离的“理念",那就要承认有两个彼此独立存在的世界,以同样的方式推论,那就要承认无穷个“理念”,也就是有无穷个世界了。

因为许多具有共同性质的个别事物有一独立存在的同名的“理念”,那么在这些个别事物和这个同名“理念"之间也会具有共同的性质,从而也就会有第二个独立存在的理念,如此推论下去就会有无穷个“理念”。

第二、亚里士多德从物理学角度说明理念型相是无用的设定。

理念型相自身不变不动,它们何以能够解释个别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它们是与个体不同的存在,何以能够解释个体对它们的依存?它们与可感事物相分离,何以能够解释可感的性质?把理念型相与个别事物分离开来,就会遇到这些不可逾越的困难。

亚里士多德说:“形式既不能在可感觉的东西里面引起运动,又不能引起任何变化’’,“如果没有普遍的东西,就不可能得到知识,可是分离却是引起对于‘理念’的反驳的原因”。

第三、亚里士多德说,柏拉图认为“理念’’是模型,具体事物是“分有’’它们。

但是如果以“理念”为模型,则一个具体事物可以有几个模型,因而就得“分有’’好几个“行式"(理念)了。

如人必须“分有’’“动物"、“两足的"、“人本身”等理念,这些理念就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但在现实中的个别的人身上却是统一不可分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设立分离的理念型相是难以成立的。

认识内容与认识对象并无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

我们可以想象不存在的事物或已经消失了的事物,但不能据此肯定与之相对应的外部现实存在。

哲学试题(1)

哲学试题(1)

哲学试题(1)一、名词解释1.皮罗主义。

(1)目的是要通过否认知识的可能性来达到“不动心”、不受干扰的理想生活。

我们只能认识事物表现出来的现象而不能知道它的本质、真相。

因此,我们对事物应该完全存疑,不做任何肯定的判断。

(2)从这种怀疑主义出发,皮罗主义主张,对一切事物都采取淡漠无情、无动于衷、莫之是、莫之非的态度。

由于对一切事物都无所取舍,放弃任何判断,因此就可以避免引起无谓的烦恼,就不至于卷入是非场所中去,就可以与世无争而达到不动心的宁静境界。

2.智者。

(1)希腊人把智慧视作逻各斯,逻各斯兼有言语和理性之意,在这个意义上,智慧就是用优雅的语言表达思想的艺术,智者就是传授这门艺术的教师。

(2)智者并不是为智慧而教授智慧的思辨家,他们的教学活动有着鲜明的功利性,这就是培养能够在政治活动中获胜的人才。

(3)社会政治需要决定了智者的职业特点,智者职业带有商业特点。

他们传授的智慧主要是修辞学和论辩学,他们着重培养学生演说和论辩的技艺,而不是传授知识学理。

教学的目标是在政治和诉讼中获胜,而不是寻求真理,更不是满足个人好奇心。

智慧只是他们用来达到实用目的之手段,柏拉图把智者斥为“批发或零售精神食粮的人”。

3.科学归纳方法(培根)。

(1)培根把制定科学的认识方法,为理智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当作自己哲学的中心任务。

这个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具,就是他在经验论基础上创立的科学归纳方法。

(2)归纳法不是单向的推理过程,而是时上时下、循序渐进的过程。

步骤如下:第一,广泛收集自然史和科学实验的材料;第二,整理材料,为归纳做好充分的准备,即“三表法”:具有表,缺乏表,程度表;第三,进行归纳最主要的是用排斥和否定的方法,把那些非本质的、无关紧要的东西抛弃掉,只留下那些本质的肯定的东西。

4.复杂观念。

(1)按自身构造,观念可以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两种。

简单观念是构成知识的直接对象、材料和要素。

复杂观念由简单观念组合而成。

(2)组合方式有三种。

亚里士多德及其哲学

亚里士多德及其哲学
他认为,好的法律应该符合自然法和人类理性,体现公共利益和共同幸 福。
在实践中,法治意味着国家必须制定良好的法律并严格执行,同时培养 公民的法治意识和守法精神。这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促进公平 正义和公民福祉。
07 总结与评价
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总结
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博大精深,涵盖了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多个 领域。
变态政体的缺点是追求个人或少数人的私 利,忽视公共利益和共同幸福,优点是能 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正宗政体的优点是能够实现公共利益 和共同幸福,缺点是可能受到个人或 少数人的私利影响。
法治思想及其实践意义
亚里士多德主张法治优于人治,因为法律是公正和理性的体现,能够避 免个人主观性和任意性带来的不公。
对形而上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 了存在、本质、实体等哲学基本问题, 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政治学也有独到的见解,主张建立 法治国家,强调国家的目的在于促进 公民的道德和幸福。
对后世哲学家的影响
对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经院哲学家将亚里士多德哲学与基督教 教义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经院哲学体系。
03
重要基础。
政治学
探究城邦政治的本质和原理,提 出“人是政治的动物”的著名论
断。
阐述政体、法治、公民等概念, 构建以公共利益为基础的政治学
体系。
对西方政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后世的政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
基础。
逻辑学
探究推理和论证的规则和方法,提出“三段论” 等重要的逻辑学原理。
阐述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构建以形式 逻辑为基础的逻辑学体系。
奠定了基础。
他的哲学思想对于理解 人类本质、社会伦理、 政治制度等方面具有重

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关系的论述

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关系的论述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他对于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论述。

在他的著作《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哲学思想和学术研究。

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亚里士多德对第一实体的理解。

在他的理论中,第一实体指的是绝对存在的、不依赖于其他实体而存在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认为,第一实体是纯粹、永恒且完美的存在,是一切存在的起源和根源。

他将第一实体称之为“真理之神”,是一切事物的最终原因和解释。

而对于第二实体,亚里士多德认为,它是依赖于第一实体存在的具体事物或个体。

第二实体是多样、有限和有缺陷的存在,它们的存在和本质都是受到第一实体的支配和影响的。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第二实体是世界上具体的一切事物,包括人、动物、植物、非生物和自然现象等等。

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世界的本质和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他认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关系,第一实体是第二实体存在和运作的根本原因,而第二实体又是对第一实体的具体表现和实现。

这种关系被后世哲学家称之为“本原与派生”、“本体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思想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我看来,亚里士多德对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分析,他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本质和结构。

通过对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的奥秘和深邃,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拓展我们的思维和智慧。

总结起来,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论述,为我们揭示了世界的本源和存在的方式,对于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具有深远的意义。

他的观点启发着我们思考和探讨世界的奥秘,也引领着我们不断前行,去探索更深层次的哲学问题和人生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深入地探讨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观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愿这篇文章能够让您对这一哲学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也在您的学术研究和思想探索中有所裨益。

亚里士多德 德行第一原理

亚里士多德 德行第一原理

亚里士多德德行第一原理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对伦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他提出了德行第一原理,即幸福就是德行的实现。

本文将围绕这一原理展开,讨论德行对于人类幸福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德行。

德行指的是人们的品德和行为方式,是一种道德规范的体现。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行是一种习得的品质,通过良好的教育和实践来培养和发展。

德行包括勇气、正义、谦逊、慷慨、智慧等诸多品质,是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集合。

德行第一原理即幸福就是德行的实现,意味着只有通过具备良好德行的生活方式,人们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不仅仅是一种感觉或情绪,而是一种完整而有意义的生活。

他强调,追求德行是人类最高的目标,只有通过德行的实践,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幸福。

德行第一原理的核心思想是,德行是一种积极的道德行为,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或者追求个人利益,更重要的是为了服务他人和社会。

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是紧密相连的。

只有通过德行的实践,我们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在实践德行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种中庸之道的思想。

他认为,德行不是极端的过度或不足,而是在两种极端之间找到平衡点。

例如,勇气是一种重要的德行,但过度的勇气可能变成鲁莽,不足的勇气则可能变成胆怯。

只有找到适当的平衡点,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德行。

亚里士多德还强调了德行的实践和习惯的重要性。

他认为,德行并非由天生决定,而是通过日常的实践和习惯养成的。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才能培养良好的德行习惯,并将其内化为我们的品格。

因此,要想实现幸福,我们需要不断地实践和修炼德行。

亚里士多德的德行第一原理揭示了德行对于人类幸福的重要性。

通过追求德行,我们能够实现自己的幸福,并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德行不仅仅是个人道德素质的体现,更是一种积极的道德行为,通过实践和习惯的养成,我们能够培养出良好的德行品质。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西方哲学史·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五)四、存在-实体论“存在”(to on)一词是希腊语中系词“是”(einai)的中性现在分词,本来很普通,自从巴门尼德把它作为真理的对象加以研究以来,变成了一个众说纷纭、含义广泛的最高哲学范畴,甚至演变出一门长期支配西方哲学走向的学问──本体论(ontology,即关于存在的学说)。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就是这样的本体论。

(一)存在论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从关于“存在”的讨论开始。

在《形而上学》第五卷(后人称之为“哲学辞典”)中,他对“存在”进行了“说明”(值得注意的是,亚里士多德在此说的是“说明”而不是“定义”,这在《形而上学》第五卷讨论其他概念时是不多见的。

或许在他看来,“存在”〔“是”〕本身不可定义,只可说明,即我们说不出它是什么,只能说它怎样是),区分出了两种意义的“存在”或“是”:“由于偶性的存在”和“由于自身的存在”。

“由于偶性的存在”指某种属性偶然而不是必然地属于某一事物,例如,在“这个有教养的人在造屋”这句话中,“教养”和“造屋”对于“人”来说就是偶性,因为人不必然有教养,更不必然在造屋。

“由于自身的存在”则指的是在本性上属于主体自身的东西。

哲学不研究前一种存在,但要研究后一种存在。

那么,后一种存在有那些呢?亚里士多德断言,它们就是范畴表所表示的那些,因为每一范畴都表示一种与之相同的存在方式。

在《范畴篇》中,他列举并分别讨论了十个范畴,它们是:实体、数量、性质、关系、何地、何时、所处、所有、动作、承受。

在他看来,它们囊括了事物由于自身的所有存在方式。

第一哲学不可能也不应该研究所有的这些存在。

对存在某一方面或部分的研究,是其他知识的事情(如数学就是研究存在的数量关系),但对存在自身进行研究,即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则是其他学科无能为力的。

所以,亚里士多德断言:“存在着一种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以及就自身而言依存于它们的东西的科学。

”[27]这门科学就是第一哲学,亦即后人所说的“形而上学”。

《范畴篇》中“第一实体”的“第一”之内涵说略

《范畴篇》中“第一实体”的“第一”之内涵说略

2019年第!!期(总第843期)夂教%’科《范畴篇》中“第一实体#的“第一#之内涵说略谢超(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十堰442002)摘要:范畴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实体”范畴在亚里士多德逻辑哲学中是“主范畴”,具有独立与核心的地位。

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从逻辑学与存在论角度探究“第一实体”。

第一实体的“第一”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绝对主词”与基\性、优先性。

首先,“第一实体”的定义蕴含着“表述主体”与“存在于主体”这两条基本标准,这两条标准界定着第一实体的“绝对主词”地位,也体现着第一实体的“这一个”与“可分离的”属性;其次,第一实体的“第一”内涵体现在基\性,在可感角度上的优先性地位。

关键词:第一实体绝对主词终极主体基\性优先性亚里士多德作为形式逻辑的创始人,善于用思维与语词的形式对规律进行探索,尤其在逻辑学著作《范畴篇》第5章中,对“第一实体”的阐释体现着主宾词逻辑。

大多数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呈现了一个转向或者矛盾的过程,因为其在《范畴篇》中提到“个别事物”是真正的第一实体,而在《形而上学》中提到“形式是第一实体”。

我认为,这是未对“第一实体”进行全面认识之后的一种误解。

《范畴篇》与《形而上学》提到的关于“第一实体”是一种连的关:形式与的实是第一实体。

为了这种误解,我们应深入探“第一实体”之“第一”的本质内涵。

一、对存在者“两个标准”“四种类型”的划分亚里士多德《范畴篇》第5章中,对实体下了最言简意赅的定义:“实体,最真正的、第一的、最的意义而言,是用一个主体在一个主体里的,例如一个个别的人或&”旳亚里士多德提了对在者进行的个:“是否表述一个主体”“是在一个主体之中”,后的“关于第一性与第实体的、种与的关实体的”,是这个主在&,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第2章中提到了对在者的种的:在这里,我“一个主体”用P,“”用“一P”;“存在于一个主体”用q,“在于”用“一q”表示,,呈现这种:(1)p,q,识;(2)P,—*,例如“”“动物”第二实体;(3)—p,q,—种的,.⑷—p,—*,第一实体(个别物体)&,(1)与(3)着实体类的性质或者关范畴,是范畴而&事物可为:第一实体(个别事物)、第实体(、种)与其东西(属性),这三者间的关为:第一,实体和属,这是一种在关,范畴用于说、阐释实体范畴的:第,第一实体第实体之,是在“个别”与“一”的关,第二实体第一实体&在对在者“个”“四种”的中着对“第一实体”涵的阐释,即:“一个主体”与“存在于一个主体之”,第一实体在最的意是“对主词(这一个、)”与“主体()”,这两个一不可&二、“第一实体”的“第一”之“绝对主词”地位(一)“不表述一个主体”关于“一个主体”,是以逻辑学的“对主词”的形式现,是“物而言”,而是“而言的”&这里的“主体”是实主体或识主体,而是中的主词&所谓的“”,指宾词对主词的关,在“A是B”这个中,A是主词,B是宾词,B用A&结亚里士多德给的子,只有个体的在才符合“一个主词”的,:个别的马、这一个,而在实体类的范畴中(通常指“”),“一种白色、一点语法识”只能别所&个体不能一,只能是一个体,么,“是一个主词”是用作一般概念和个体概念的&在实体范畴领域,“表述一个主体”意味着名称和这个名称的定这个主词,:“”个,么,“物”作为“”的定,可用“个人”,因为这个是是动物叫由此,论“一个主词”是在一范畴而言的,因为只有在一范畴的高一级概念与低一概念之的名称、定关系中,才在类似于"同名”的现象&在实体范畴领域,也存在这种“关系”,黑色“表述”这一个黑色,“颜色”作为“黑色”的定义也“”这一个黑色,“这一个黑色”是“黑色”,“这一个黑色”也是颜色&然,“一个主词”所指的是在每一范畴部能够充当“宾语”的概念&那么,“一个主词”指在每一范畴中关的最底层、最层的概念,立第一实体是者,是作为主词&能够充当主词的是实体范畴中的“最、最底层”的概念,其他范畴中的“基、底层”概念样也充当主词&因此,为了保实体的主词的位,就需要进一步进行限定,这需要由“在哲学史学研究一个主体之中"(终极主体)进行限定。

亚里士多德第一原理

亚里士多德第一原理

亚里士多德第一原理亚里士多德(384-322BC)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是西方哲学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为人类思维和行为提出了许多深刻而持久的见解。

其中,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原理是他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关于亚里士多德第一原理的一篇超过1200字的论文。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原理,也被称为根本原理或首要原理,主要是指他对存在本身的理解。

第一原理是他哲学思想的基础和起源,它是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和支持。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原理包含了他对宇宙的本质、真理和人类行为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认为,第一原理是宇宙的根本本质。

他相信一切事物都有一个最终的目标和目的,这个目标是存在的最高形态和最终原则。

他称这个目标为“最高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高善”是所有人类行为和思维的指导原则,也是人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生活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幸福。

他定义幸福为实现个体的最高潜力和完美。

他认为,幸福不是短暂的快乐或享乐,而是通过实现个体的德性和品德,达到精神和思想上的充实和满足。

因此,亚里士多德指出,实现幸福的关键在于追求美德和道德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原理中,他强调了真理的重要性。

他认为真理是理解宇宙本质和人类生活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认为,真理是通过理性和思考发现的,而不是通过感觉或直觉获得的。

他强调了理性的作用,认为通过理性的分析和推理,人们可以发现永恒和普遍的真理。

他将这些真理称为“第一性原理”。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原理还涉及他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组织的理解。

他认为,人的天性是社会性的,人们需要彼此合作和共同生活。

他指出,个体的幸福和实现是通过参与社会和公共生活来实现的。

亚里士多德强调了政治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政治制度能够帮助人们实现幸福和完善。

总之,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原理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和起源。

他认为第一原则是宇宙的本质和人类生活的指导原则。

第一原理涉及宇宙的根本目标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实现人类幸福和完美的道德和美德的生活。

辩证矛盾观与亚里士多德矛盾观的关系

辩证矛盾观与亚里士多德矛盾观的关系

证思维的必要前提 , 准确把握 逻辑矛盾律是正确把握辩证 矛盾 的先决 条件 ; 而上学 的思维方式 与辩证思维 形 方式对立 , 形式逻辑思 维法非但不 与之对立 , 但 反倒是真正进行辩证思 维不可违逆和必须遵循 的。 关键词 : 逻辑 矛盾 ; 证矛盾 ; 辩 矛盾律 ; 对立统一 中图分类号 : 0 4 B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7 9 (0 0 0 -0 70 17 - 1 2 1 ) 10 4 -4 9
A s at T ew r cnrdco ’nt n a tem a i f lg a cnrdco ”o r l l c b t otn b t c: h od“ ot i i ’ o o l hs h enn o “oi l ot i i f f ma o , u na s r a tn y g c a tn o g i c i
w e a r a l cl hnigi nt poe , u i sme ighr—n — s a dmadt yw e a y ar— hr s m lo a tikn o opsdt i b ts o t n adadf t n a r hnr l r e f o g i s ot h a n o el c y
Daet a cn ait nhsa u s nie eao i g a cnrdc o : e cig n m v g o c ot dc i ci ot dc o a bt t ltnwt l cl o t i i rj t dr oi g a cn ai l c l r i s a vr i ho i a tn e n a e n li l r —
M a . 01 r2 0
Vo. o 1 19 N .
辩 证 矛 盾 观 与 亚 里 士 多德 矛 盾 观 的关 系 米

亚里士多德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亚里士多德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摇摆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亚里士多德——对亚里士多德质料与形式范畴的探析【论文摘要】质料与形式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中的两个重要范畴,它们同一般与个别、潜能与现实、实体、本质等范畴交织在一起共同组成了亚里士多德本体论的框架。

但是,与亚里士多德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近似,他对质料与形式这对范畴的论述也表现出“陷入稚气的混乱状态, 陷人毫无办法的困窘的混乱状态”。

①①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质料与形式思想的梳理,用“管中窥豹”的方式探析亚里士多德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摇摆。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质料形式本体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他以前的哲学家虽然提出了关于世界的本原是某种物质、某种有形的东西,例如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阿娜克西美尼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赫拉克特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但是他们并没有在事物如何变化运动这个难题上自圆其说。

因此,亚里士多德把哲学的中心任务定位于研究实体以及事物存在和变化的原因。

形式与质料这两个概念也正是在这个大问题下提出的。

一、四因说事物如何产生、变化、发展及消失?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即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灭亡是由于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四个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如在房屋的建造中,一个房屋的质料因是建造房屋用的材料石头、砖瓦等,它的形式因是建造房屋用的设计图或建造者心里的房子的样式,房屋的动力因则是房屋的建造者即房屋形成的推动者,最后房屋建造的目的就是房屋的目的因。

他的四因说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就是事物的形成、运动、变化、发展和灭亡的最普遍的原因。

形式、动力、目的这三种原因常常合而为一,“因为事物之所以为事物的那个原因(形式因),常常和事物所追求的目的是同一的, 运动的最初源泉也和它们相同②②。

在他看来, 形式和质料是结合在个体事物中统一而不可分的两个方面, 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形成事物。

二、三种本体在希腊文中,基质(本体)这个词, 就是“在后面”或“在底下”的意思。

亚里士多德第一原理

亚里士多德第一原理

亚里士多德第一原理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逻辑学家,他对于逻辑和形而上学的研究对后世影响深远。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原理是他哲学体系的基石,他认为所有事物都有因果关系,即一切现象都有其原因和结果。

这个原理不仅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人类行为和社会习俗。

在自然界中,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原理被广泛运用。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有其根源和原因。

例如,水沸腾的原因是加热,植物生长的原因是阳光和水分的供给。

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和推理,发现了很多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并将其总结为一般规律。

这些规律成为了后来科学研究的基础。

在人类行为和社会习俗中,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原理同样适用。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的发展都有其原因和结果。

例如,人们追求幸福的原因是他们对于快乐的追求,社会的进步的原因是人们的努力和创新。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行为和社会习俗的因果关系可以通过伦理和政治学来研究和指导。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原理对于人们的思考和行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提醒我们要关注事物的原因和结果,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只有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例如,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看到表面现象,而要探究其根源和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原理也对科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学家们通过观察和实验,努力寻找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他们试图发现自然界的规律,从而预测和控制自然现象。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原理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使科学家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解释自然界。

然而,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原理并不是万能的。

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我们发现有些现象并不完全符合因果关系。

量子物理学的发展揭示了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一些现象可能并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此外,复杂系统中的因果关系也常常是非线性和难以预测的。

因此,在应用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原理时,我们需要考虑到这些限制和特殊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的矛盾
(一)动摇与批判
实体论是亚里士多德一切学说的中心。

可是,我们发现,正是亚里士多德这部分学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矛盾与冲突的思想。

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对其师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证批判。

亚里士多德的论证归结起来主要是以下四点:第一、柏拉图对“理念论”的论证“引进了第三者”。

这个意思是说,如果肯定了又和事物分离的“理念",那就要承认有两个彼此独立存在的世界,以同样的方式推论,那就要承认无穷个“理念”,也就是有无穷个世界了。

因为许多具有共同性质的个别事物有一独立存在的同名的“理念”,那么在这些个别事物和这个同名“理念"之间也会具有共同的性质,从而也就会有第二个独立存在的理念,如此推论下去就会有无穷个“理念”。

第二、亚里士多德从物理学角度说明理念型相是无用的设定。

理念型相自身不变不动,它们何以能够解释个别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它们是与个体不同的存在,何以能够解释个体对它们的依存?它们与可感事物相分离,何以能够解释可感的性质?把理念型相与个别事物分离开来,就会遇到这些不可逾越的困难。

亚里士多德说:“形式既不能在可感觉的东西里面引起运动,又不能引起任何变化‟‟,“如果没有普遍的东西,就不可能得到知识,可是分离却是引起对于…理念‟的反驳的原因”。

第三、亚里士多德说,柏拉图认为“理念‟‟是模型,具体事物是“分有‟‟它们。

但是如果以“理念”为模型,则一个具体事物可以有几个模型,因而就得“分有‟‟好几个“行式"(理念)了。

如人必须“分有‟‟“动物"、“两足的"、“人本身”等理念,这些理念就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但在现实中的个别的人身上却是统一不可分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设立分离的理念型相是难以成立的。

认识内容与认识对象并无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

我们可以想象不存在的事物或已经消失了的事物,但不能据此肯定与之相对应的外部现实存在。

比如说,飞人,恐龙,九头怪等等。

反过来,我们感觉到的对象也不全都对应于思想概念,因而不全都对应与理念型相,如污秽之物没有理念型相。

亚里士多德非常清楚地看到,柏拉图的错误就在于割裂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把一般独立起来。

他指出,一般、共相没有自身的独立存在,它不在个别、特殊之外,就在个别、特殊之中。

他说,我们不能设想在个别房屋之外,还存在着一般的房屋。

同样地,医生看病时只能给“苏格拉底”或“柏拉图”看病,而不能给一般的“人”看病。

在批判柏拉图时,亚里士多德认为第一实体应该是个体事物(偏重质料),但是更多的时候,他又认为第一实体应该是形式。

在《范畴篇》亚里士多德直接认个别物体为“第一实体”,而同时仅仅将属种视为次于个别物体的“第二实体”。

但是,在《形而上学》他却直接称属为“基本实体”,也即第一实体。

从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确立个别物体为第一实体,到最后《形而上学》中认形式为第一实体,而把个别物体,也即是形式与质料的复合物列为形式之后的实体。

究竟何谓第一实体,亚里士多德动摇不定。

(二)二元紧张
西方的理论哲学始终在追求万物的原理或始基。

尽管这种活动本身就与感性世界的存在物相关,但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初却并没有被认真考虑,甚至没有被意识到。

柏拉图理念论受到了普遍与特殊这两个领域之间矛盾关系的困扰,但这并不意味着柏拉图已充分意识到并认真对待这种关系,因为在他看来,现象世界并非一个实在的领域。

与柏拉图不同的是,亚里士多德肯定了特殊事物的真实性,即本体必须是个别的,而普遍的理念不能与个别事物相分离,只能在个别事物中体现。

亚里士多德似乎避免了柏拉图理念论的困难,但却马上陷入一种更深层的困境之中: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无疑是探索第一原理的科学,如果这一原理是普遍的,那么就必定不是本体,而如果原理的性质不是普遍而是个别的,它们就是不可知的,因为任何事物的认识均凭其普遍性,“可感觉的个别本体既不能有定义,也不会有证明"。

第一实体理论一开始就包含着矛盾。

亚里士多德本来试图把本质个别化,把个别化的本质作为第一实体。

但在他的体系中,本质是不能被个别化的,因
为本质必须由定义去揭示,而根据他的逻辑,定义要通过“种差+属概念"的方式进行,由于单独概念没有“种差”,是不能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本质”的,因而任何定义的主词都必然是普遍概念,不可能有关于个别事物的定义。

也就是说,在他的体系中,“第一实体是本质”是不可能的。

这种矛盾致使后世的第一哲学始终存在着普遍主义和个体主义、本质主义与存在主义之间的不同倾向,中世纪的实在论与唯名论之争也与之有关。

一方面是可认识的普遍,而另一方面则是不可知的个别,这两者在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中才真正构成了一种对称的紧张关系。

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的意图绝不是要将其理论引向不可知的感性个别事物,相反,他要将这些被理论抽象必然地遗漏掉的内容重新通过概念的方式保存下来。

而第一哲学的真正目的正是要通过理论解决这种矛盾。

亚里士多德第一次以理论的方式为第一哲学树立起一个消极的“他者”(不可知的个别),这个“他者”始终是第一哲学不完全性的标志。

后来的第一哲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以各自的方式阐释亚里士多德的问题并试图解答之。

但是一与多、普遍与特殊的对立和分裂却从来没有得到和解。

(三)存在的形式化
从总体上看,亚里士多德把存在归结于形式并以此使哲学集于形式化之大成,建立
了持久影响西方哲学进程的古希腊哲学体系。

这一把存在形式化的思想,始终推进着西
方的哲学的研究。

亚里士多德把对存在的形式中发生的内容的研究称为物理学,把对存在的形式自身
的研究称为在第一哲学,从此,第一哲学的形式对应于物理学的形式化从而成为一门独
立的知识体系,第一哲学和物理学的形式上的对应,使第一哲学不断接受来自于物理学的批判,也使物理学不断的接受第一哲学的反思,第一哲学和物理学的这一对应下的相
互作用的结果,使第一哲学和物理学不断从形式上完善。

作为对第一哲学知识形式之可
能的反思,导致了第一哲学形态和内容的不断变化,在不断反思物理学和力图证明第一
哲学对存在的证实以证明第一哲学存在的必然性时,物理学本身的内容已成为不可脱离
的第一哲学性质。

从此,哲学从古希腊的百科全书式的哲学中分离出来而为第一哲学,物理学也从这
一百科全书式的哲学中分离出来而为自然科学——随着对存在的形式化的哲学不断的
形式化使自然科学的形式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当自然科学的不断进步,以致于当自然科
学以牛顿物理学体系的成功并在之后把以进行物理实验的技术手段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时,这时,伴随着生产力的解放而带来的丰富的物质利益产生了科学主义的思想,一方
面唯科学是从的价值观开始反对第一哲学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存在之为存在的形式
化自律的本体论困难使第一哲学受到疑难。

从此开始了在哲学史上不断发生的拒斥第一
哲学的哲学思潮和从而导致的第一哲学形式的不断改变。

但把存在形式化必然把精神也作为独立的形式与之区分,这一在亚力士多德隐含着
的还没有明确二元论思想,在实现了文艺复兴对上帝的否定从而使笛卡尔把存在与思维
作了明确的二元分离之后,存在与思维的关系就在肇始于亚里士多德。

而为发现存在与
思维的形式并力图使之同一,就成了西方哲学家千秋百代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