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经典电影与文化(一)

合集下载

朝鲜战争电影

朝鲜战争电影

25
《沙场壮士赤子心》1956年 (Battle Hymn; 港译《军人本色》 导演:道格拉斯· 塞克(Douglas Sirk) 主演:洛克· 赫德逊(Rock Hudson)、安娜· 卡士 非(Anna Kashfi) 【剧情简介】美国空军赫斯上 校原来是俄亥俄州的牧师。二 战中他参加美国空军,在一次 轰炸纳粹德国的任务中不慎炸 毁了一个孤儿院,37名德国孤 儿丧生。
布鲁贝克中尉和战友冲破满山遍野高射炮阵地的火力网,炸毁了独孤 里桥,但是他的战机受伤,被迫降落。北朝鲜士兵蜂佣而来展开追捕 。他和战友拒绝投降,展开枪战,最后战死疆场。 本片1956年获第28届奥斯卡最佳效果奖。影片后半部分的战斗场面 精彩,尤其是战斗机特技表演,12架战斗机连续轮淆俯冲轰炸中的人们》 1957年 (Men in War)
导演:安东尼· 曼(Anthony Mann) 主演:罗波特· 莱恩(Robert Ryan)、阿尔多· 雷 (Aldo Ray)
28
【剧情简介】1950年9月 6日,班森中尉率领的 排在一次战斗中和主力部 队失去联系。他们在 撤出敌占区途中,遇到另 外一个排的蒙塔拿上士。 他们必须把幸存者转移到 师部所在地465高地。在 转移途中,班森中尉和蒙 塔拿上士意见不一致,经 常发生争斗。在经过多次 惊心动魄的遭遇战后,他 们终于冲出重围,与主力 部队会合。该片与《钢盔 》一起被誉为1950年代 描写朝鲜战争最为写实的 29 影片
5
一、朝鲜拍摄的朝鲜战争 电影
6
《南江村的妇女》1964年 (The women of Nanjiang village) 导演:金德奎 主 演:朴英姬 出品公司:朝鲜 二八电影制片 厂
7
【剧情简介】美帝侵略者及其走狗为了占领 一二一高地,企图切断南江村的运输线,对南 江村进行了疯狂的轰炸。由于所有的男子都上 了前线,村里只剩下妇女和老人。为了修复被 炸毁的江桥以保证前方弹药和军需物资的供 应,南江村的妇女在党员凤顺的领导下投人了 紧张的战斗中。敌人的轰炸、奸细的破坏,使 修桥工作越来越困难也越来危险……

“凝视”与“反凝视”:俄罗斯电影《美人鱼》的女性意识表达

“凝视”与“反凝视”:俄罗斯电影《美人鱼》的女性意识表达

CRITICISM ON FILMS电影批评俄罗斯电影《美人鱼》,(Русалка)是2007年由俄罗斯女导演安娜·米利克扬(Анна Меликян)结合安徒生童话,以电影语言展示她的浪漫奇想风格拍摄的。

《美人鱼》不仅在俄罗斯缔造了票房佳绩,更夺得了2007年俄罗斯塔夫尔电影节尼卡奖,最佳女主角奖,2008年圣丹斯影展最佳导演奖,200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影评人费比西奖,并代表俄罗斯角逐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

在中西文学作品中,人鱼的形象在作家笔下呈现出种种诱人的魅力。

电影以流畅的影像与配乐,穿插了许多安徒生童话“人鱼公主”的经典情节,结合疯狂奇想与浪漫多情,反映出俄罗斯的社会景况,形成了一部丰富充实的现代寓言。

一、语言文化中的“凝视”:电影译名《美人鱼》语言反映民族的文化。

语言与文化是孪生姐妹,没有不包含文化内容的语言,也没有脱离语言的文化。

[1]电影名也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

美国将此电影名译为Mermaid,是“美人鱼”之意。

中国台湾的译名《我的人鱼女友》是男主人公的视角,似乎是希望观影者与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相联系,但影片中的男主人公却从未把女主人公当成自己的女友。

而《人鱼公主》的译名好像更尊重安徒生《海的女儿》原著中的角色地位,但女主人公却不是什么公主。

根据电影故事的情节,笔者认为,这部俄罗斯电影翻译为《美人鱼》更合适。

国内观众对“美人鱼”一词的认知应是来自脍炙人口的安徒生童话故事《海的女儿》中善良的美人鱼。

而影片中的女主人公与安徒生笔下的“美人鱼”有着相似之处,两位女主人公都是向往着多姿多彩生活的女孩,最终以自己的生命成全了心中王子的生命。

[2]但是,这部电影在国内常用的译名是《水仙女》。

水仙女(Ωκεανιδε /Oceanids,复数形式)音译为奥克阿尼得,是希腊神话中泰坦神俄刻阿诺斯(Oceanus)和泰西丝(Tethys)的三千个女儿,宁芙女神。

她们每一个都代表着某条小溪、河流、水潭、湖泊或者大海,甚至是地下的水体。

贝拉·巴拉兹的经典电影美学与形式主义传统论

贝拉·巴拉兹的经典电影美学与形式主义传统论

FILM THEORY电影理论一、超越单纯形式传统的艺术观贝拉·巴拉兹(Béla Balázs)始终以艺术中的“真实感”作为检验艺术价值的核心标准。

尽管他对电影形式、调度、拍摄方式的一系列论述令他被归纳在形式主义美学的阵营中,但他不仅关注艺术本身的规律,还深入挖掘每种艺术形式内在的哲学问题和生存问题,试图以集体性、创新性的艺术打破资产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这样的现实诉求不等于将艺术完全复制到艺术中,而意味着一种以现实素材创造更多意义的现实主义价值。

无论是风格化的表达、还是艺术家个性的形成,抑或对现实素材的概括、提炼,都应该为唯一的目的——创造出改变世界的新事物服务。

巴拉兹心中理想的艺术作品应该是富有改变世界能力,同时勇于创新,能够造福大众的新事物,而非单纯在形式上追求极端表现的所谓“艺术品”。

贝拉·巴拉兹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了一系列关于电影的短文写作,这些篇幅短小的电影论文后来被系统地收录到其一生唯一的电影著作《电影美学》中。

《电影美学》中对电影技术的讨论似乎十分寻常,但它却是最早和较好的电影入门书之一。

巴拉兹在《电影美学》谈论先锋派,比如超现实主义电影时是非常鄙夷的态度,认为“这些东西无疑都是一种衰败中的文化的堕落的象征”[1]。

从这样的艺术观念出发,巴拉兹在电影之前考察了音乐、文学、绘画、戏剧等诸多艺术门类,并将公开演出的戏剧作为一种新鲜、活泼、能够像民间节日、古老神话或宗教一样鼓舞人心的力量,对戏剧表现出浓烈的兴趣。

1919年,巴拉兹在共和国革命失败后被迫流亡国外。

侨居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期间,巴拉兹发现方兴未艾的电影艺术,他发现电影史比戏剧更加鲜活生动的演出艺术形式,而且这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具有与过去的各种艺术形式抗抗衡的力量。

巴拉兹对电影艺术的理解从资本主义世界物质文明危机的角度入手,在现实问题下对尼采(Nietzsche)思想的借鉴成为他思考电影美学的重要路径。

中外电影史

中外电影史

1.英国布莱顿学派的代表作是《祖母的放大镜》《中国教会遇袭记》。

2.德国鲍特的代表作《火车大劫案》《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

3.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

4.抽象电影时代的代表作作是瑞典画家洛特曼的《第一号作品》。

5.早期的的摄影与放映的国家是法国、美国和英国。

6.1895.12.28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火车进站》《工厂大门》(世界第一部电影)《婴儿的午餐》《水浇园丁》。

7.1896.8.11“西洋影戏”在上海徐园的“又一村”放映了中国第一部影片。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他在其中饰演了黄忠。

8.香港第一部故事片是《庄子试妻》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是《难夫难妻》1921年第一部长篇故事片是《阎瑞生》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反帝片《黑籍冤魂》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三对一》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第一个电影事业家是张石川。

9.中国最早的电影公司是1909年由美籍俄裔电影商本杰明·布拉斯基创办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成立在上海香港路5号,这是中国最早的制片公司,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家由外国人投资创办的电影公司。

1912年转让给美国人依什尔和萨弗,后由张石川担任顾问。

10.中国第一家中资电影机构是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聘请叶向荣为摄影师。

11.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影片公司明星影片股份公司,1922年3月,由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郑鹧鸪、任矜苹创办。

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经营时间最长、社会影响广泛的民营影片公司。

成立都结束共15年。

12.中国早期最有影响力的影业公司大中华百合影业公司、天一影片公司。

13.天一影片公司由邵氏兄弟(邵醉翁、邵邨人、邵仁枚、邵逸夫)于1925年6月在上海虹口横浜桥成立。

1937年邵氏兄弟结束在上海的制片活动,将全部资金、设备转移至香港,成立了南洋影片公司。

14.明星影片公司代表作《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十字街头》题材多为家庭伦理、道德教化。

好莱坞电影中的东方主义——以《花木兰》为例分析

好莱坞电影中的东方主义——以《花木兰》为例分析

好莱坞电影中的东方主义——以《花木兰》为例分析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地位不断提升,为了吸引更多的中国观众,好莱坞开始注重中国主题电影。

1998年动画版《花木兰》备受好评,里面充满中国古代元素,如舞龙、烟花、杂技等。

时隔20年,真人版《花木兰》上映。

但是真人版电影并不成功,里面充斥着“东方主义”,这是西方人解构后重新建构的产物。

本文通过中西方视角分析影片中的文化因素,希望对跨文化交流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东方主义;《花木兰》;一、介绍1.选题背景及意义2020年9月,真人版《花木兰》上映,影片由刘亦菲饰演“花木兰”,甄子丹饰演“董将军”,巩俐饰演“女巫”,李连杰饰演“皇帝”,国内大咖云集。

但等到正片在国内上映,网友一片压倒式差评。

有网友认为电影一如既往的大场面,武打效果震撼;但大部分网友给出差评,吐槽女主角妆容、剧情荒腔走板、杂糅中西等。

在笔者看来,这是典型的中西文化认知差异问题。

在中国木兰替父从军家喻户晓,但在该影片中,中国观众认为木兰的形象走样,是典型的美式个人英雄的化身。

出现此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西方视角下的东方主义与他者的想象化,这一点始终体现在西方的影视作品中。

因此,本文选取东方主义为研究方向,分析影片中的由于中西文化认知差异造成的中西杂糅现象,希望更好促进电影的发展,为中国观众打造优秀的影视作品。

2. 东方主义与好莱坞电影中华人形象2.1 好莱坞电影中华人形象1920年左右,好莱坞成为全球影视中心。

但好莱坞一直存在“中国妖魔化”的现象,历史原因还是“黄祸论”。

1920-1950期间,不少电影中出现负面的中国人形象。

如西方经典影片《傅满洲》,里面的傅博士是一个邪恶阴暗、带有神秘东方色彩的人物。

之后,他的儿子上气背叛家族,向西方示忠。

1950-1990期间美苏冷战,电影延续冷战思维,好莱坞电影中不乏中国人帮助苏联人破坏美方的军事行动等情节,这些都从西方视角出发诋毁中国。

再以《末代皇帝》为例,里面的皇帝认为西方人庄士敦是自己的心灵导师。

好莱坞电影文化专题(一):经典好莱坞

好莱坞电影文化专题(一):经典好莱坞
技巧的不同模式创作的影片。 • 比之于个人化色彩较浓的电影,类型电影的底层是社 会主流价值观和大众文化心理。 • 类型电影的三个基本元素: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 人物、图解式的视觉形象
好莱坞类型电影的主要模式
西部片 喜剧片
美国无声电影的主要成就表现 在喜剧片、西部片等方面。
犯罪片
悬疑片 歌舞片


1990年由著名影星凯文· 科斯特纳自导自演的 《与狼共舞》,也是从新的视角,对美国以进步的名 义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对印地安人犯下的罪恶进行了深 刻的反思。影片第一次以白人的视点客观公正地再现了 印地安人的生存状态,从而完成了对印地安人及印地安 文化的再认识。 影片问世后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并一举获得奥斯卡最 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等七项大奖,这部影片思 想深刻、技巧娴熟的影片还被电影理论家们称之为“新 的西部史诗”。
约翰· 福特
1973年获得AFI的第一个终生成就奖。 1973年8月31日因癌症在加州去世。
搜索者 The Searchers (1956)
另译:日落狂沙 导演:约翰· 福特 John Ford 主演:约翰· 韦恩 John Wayne

关于种族主义和盲目仇恨的深层思考
搜索者海报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部片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又 有了新的发展,一些影片在以往的讴歌英雄、抨击邪恶的基 础上,又增添了一些人性的内容和批判色彩。
美国参加这一组织的有8家大公司,即“比沃格拉夫”、 “爱迪生”、“维太格拉夫”、“爱赛耐”、兼营影片输入和发行 “乔治· 克莱恩”、“刘宾”、“山立格”和“卡勒姆”。 此外,美国唯一的两家外国制片商,即百代公司和梅里爱 公司,也加入了这个企业联合组织。

华尔街大财团的介入电影 和好莱坞电影城的正式诞生

电影_阿甘正传_的美国文化解读

电影_阿甘正传_的美国文化解读

环球纵横/电影文学M O V I E L I T E R A T U R E2009年第15期 电影《阿甘正传》的美国文化解读■熊 薇(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摘 要] 英文电影《阿甘正传》是一部以轻松形式来表现严肃主题的电影,它不仅对美国观众而且对中国观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作为一部“反智电影”,它呼唤美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回归,表现出美国“爱、纯真和持之以恒”等主流文化价值观,透过影片中的历史事件不仅可以看出美国社会文化的变迁,而且能够认识到美国文化流动性和扩张性的一面。

[关键词] 英文电影;阿甘正传;美国文化;解读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艺术和人类的生存现实之间一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

艺术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生产的意识性的产品。

在人的意识领域中,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理想化的现实价值融入意识性的产品之中,使艺术体现出人类现实社会的积极成果和真理性的力量。

因此,优秀的艺术作品,包括经典电影,都是能够反映人类社会普遍承认和接受的价值取向的,都是能够反映意识领域中永恒追求的理想的。

而电影《阿甘正传》就是一部这样的经典的影片。

电影《阿甘正传》1995年获13项奥斯卡奖提名,最终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最佳特技效果6项奥斯卡大奖,1998年被评为美国最伟大的百部电影之一,而且时至今日它也没有像其他影片一样或被打入冷宫销声匿迹,仍然是观众和影评界津津乐道的话题,足以说明它的魅力所在。

电影《阿甘正传》是一部包容广博、意味隽永的影片,有人把它当作爱情片欣赏,有人把它理解为政治片,有人把它视为励志片,也有人说它只是一部轻如鸿毛的娱乐片,总之它就像一盒什锦巧克力,只要用心品尝,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以及来自不同的诠释角度的心灵震撼。

《阿甘正传》是一部“反智电影”,是对美国历史的调侃式的反思,更是对美国本土文化的全面展示。

借助对这部影片进行的文化解读,有助于读者领悟美国本土文化。

外国电影史:3.欧洲先锋派电影

外国电影史:3.欧洲先锋派电影

路易斯·布努埃尔(Luis Buñuel)
1900-1983.
1928年,执导首部短片《一条安达鲁狗》。 1930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黄金时代》。 1950年,执导犯罪片《被遗忘的人们》获得第4届戛纳国际电影
节最佳导演奖 。
1959年,执导剧情片《纳萨林》,该片获得第12届戛纳国际电 影节国际奖 。
1952年《夜来香》Les Belles de nuit不成功。但是获得威尼斯电影 节金狮奖提名,后赢得影评人奖。
1958年《百合门》Porte des Lilas 洋溢着热烈的人道主义气息。
1960年代上半期,克莱尔又断断续续地拍过几部影片,如《全世 界的黄金》Tout l'or du monde (1962)等,反响不大。
代表人物: 雷内•克莱尔《幕间休
息》(1924)
雷内·克莱尔(René Clair)
1898年11月11日,雷内-卢西安·休梅特René-Lucien Chomette 出生在巴黎闹 市区的一个商人家庭。他与让·雷诺阿、马塞尔·卡尔内并称法国影坛三杰。 而且,克莱尔还是第一个被接纳为法兰西学院院士的电影艺术家。 1924年, 克莱尔执导第一部影片《沉睡的巴黎》Paris qui dort (1924)显露不俗的艺 术才华,同年导演《幕间休息》(Entr'acte)。
1981年,获得第29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荣誉“金贝壳”奖 。 1982年,获得第3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 。
四、法国印象派
1918-1928年间,法国印象派电影兴起。 1、代表人物: 阿贝尔•冈斯、路易•德吕克、谢尔曼•杜拉克、马塞尔•莱比耶、让•
爱泼斯坦 2、理论追求: (1)艺术是一种传达艺术家个人观点的表达方式,创造转瞬即逝的 情感或印象。 (2)电影是其他艺术的综合体,也是一种纯粹的媒介(纯电影), 电影与戏剧对立。应呈现自然主义的表演和实景拍摄。 (3)上镜头性。路易德吕克1918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电影改变现 实的能力,通过一系列电影技术手段和镜头处理,给观看者一种新鲜 的观看物体的方式,赋予物体新的表现力。 (4)电影形式应该以视觉节奏为基础,节奏产生于镜头内的运动以 及镜头长度本身准确的拼接。是情绪而非故事构成电影的基础。

用跨文化理论解读外国影片

用跨文化理论解读外国影片

一、日本影片《让我们起舞?》的文化解读(一)故事梗概日本影片《让我们起舞?》(1995)讲的是一个日本职员的故事,男主角是四十多岁的白领,每天在公司拼命工作,下了班精疲力竭,先坐地铁,然后骑自行车回家。

生活日复一日,单调重复,了无趣味。

他是工位成功的白领,养活一家,还刚买了漂亮的新居,在别人眼里,他的生活似乎完美得没有一丝漏洞。

可是他不快乐,非但对生活没有热情,反而感到沉重的负担。

直到有一天下班回家时昏昏欲睡的他从地铁车窗望出去,看到一位年轻女子(梅)在月台对面的楼上临窗伫立,而窗上写着“舞蹈学校”的字样,他才猛醒过来,突然觉得生活的意义出现了。

在日本,学舞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事,他瞒着妻子女儿战战兢兢地去报名,然后偷偷摸摸开始每星期一次的舞蹈课。

没想到,梅并非教他学舞的老师,而且义正词严地警告他切断一切关于她的妄想。

他很尴尬,但没有却步,坚持着学了下去,而且学得很好,被老师推荐与另一位女生一起去东京参加交谊舞比赛,由梅亲自指导。

在指导学舞的过程中,梅慢慢与他熟识起来,她告诉他关于自己的个人经历,他才知道原来梅是把舞蹈看成生命一部分的人,曾参加过在英国举行的世界级国际交谊舞比赛,但由于与搭档配合不够默契,中途摔倒而失去了得奖的机会,心中一直郁郁不乐,才来这个舞蹈学校教课。

在梅的指导下,他长进很快,比赛时也跳得很出色。

不料正跳到一半时,他在观众席中听见了女儿的呼叫,一走神,就踩到了搭档的裙子,而让搭档摔倒了。

他小心地扶起搭档,并帮她整理好裙裾。

原来,他的妻子觉察到他的异样而悄悄雇了私人侦探跟踪,发现他在修舞蹈课,就跟到了比赛的场所。

他从跳舞中重新感到生活的乐趣和对生活的热情,以致赢得许多人的尊敬,包括梅。

他们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影片结束时,他对妻子说想放弃跳舞,其妻却要求他继续下去。

他还是决定先中断一下,但此时的他已经敢于为他同办公室的另一位拉丁舞者(也是偷偷摸摸学的)辩护了。

我们看到他终于克服了害怕被他人发现自己学舞的恐惧。

从《银翼杀手2049》解码欧美电影之赛博朋克文化

从《银翼杀手2049》解码欧美电影之赛博朋克文化

THE REALM OF MOVIE AND TV ARTS影视艺苑赛博朋克,科幻小说的一个重要部分,自20世纪末以来日益繁荣,而新浪潮运动的高潮则逐渐消退。

同时,一些视角独特的科幻小说家,开始尝试用新的文学形式去重新定义科幻小说的文学价值。

网络朋克不仅是一种写作形式,而且是“极其令人兴奋”的文化发展的一部分,也是“后现代主义”的核心部分。

在后现代理论的推波助澜下,网络朋克电影作为艺术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环节,受到的影响不可忽视,因此网络朋克电影也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精神内核。

丹尼斯•维伦纽瓦2017年改编自菲利普•迪克的科幻小说《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么?》的影片《银翼杀手2049》成了赛博朋克电影永恒的经典之作。

一、赛博朋克的由来和发展赛博朋克是由cyber和punk两个词组成,cyber 译为计算机、网络、高科技等;Punk起初为一种音乐形式,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朋克音乐有悖于传统的音乐,其更想表达是思想的解放以及反主流的立场,是一种流行于欧美年轻人中的音乐形式[1]。

随着时间的推移,朋克的精神内核不仅仅局限于音乐,其逐渐成为了科幻文学、电影、设计、服装等作品的重要借鉴元素。

在科幻小说《神经漫游者》中,威廉•吉普森为赛博朋克下了一个核心的定义,即“高科技,低生活”[2]。

科幻小说背景下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电子科技感、人工智能高度发达,庞大的私人企业。

然而,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科学技术改变生活”这一短语已变异,它带来的是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网络中大量黑客肆虐,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的矛盾冲突加剧,人类社会秩序混乱,甚至崩溃。

可以看出,网络朋克具有强烈的反乌托邦悲观主义。

作者通过自身作品表达处科技快速发展的负面影响,表达人类对科技和未知的恐惧。

二、赛博朋克的主要元素及美学特点赛博朋克原本是文学家笔下抽象的文字描述,为了实现视觉化,赛博朋克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美学风格。

第三章 外国恐怖电影及文化特色分析

第三章 外国恐怖电影及文化特色分析

而西方的恐怖强调一种整体上的外在冲 击,他们的化妆效果和特技效果是最棒的。 我看过许多的欧美片都是刻意营造的血腥 场面的堆砌,直接把逼真的图象传达给我 们,美国火爆惊悚大片就是屡屡挑战观众对 眼球刺激的承受。西方人的恐怖意识更多 从自然出发,几进真实,大胆揣测。
五、传达的思想
由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以东西方 恐怖电影所要传达的思想肯定也是背道而 驰的。 东方的恐怖电影倾向于表现一种冥冥之 中不可抗拒的东西,一种轮回的感觉,给 人回味的余地很大,而且,越想越恐怖。 觉得它意在通过神鬼思想的命运轮回来教 导观众要做好人,做好事,切不可做一些 违背道德伦理的坏事,否则报应总有一天 会降临。
英国著名女侦探小说家、剧作家。英国 皇家文学会会员,英国女王钦点“侦探女 王”,“不列颠帝国勋章”获得者。 她的作品被译成103国文字,在157个国 家出版。据统计,总印数达5亿册以上,成 为世界上最畅销图书,与《圣经》、《莎士 比亚戏剧集》同列世界畅销书前三名。 作品中塑造了大名鼎鼎的人物------大 侦探波洛。
中国人的影片,在外国人眼中,一直以来 所被他们看好的还仅止局限于中国功夫,除 此之外,对中国的文艺片,他们好像一直不 怎么买帐; 而外国人的影片,似乎在中国人的眼中 除了特技以外,一些外国人特有的表达方式 也都在翻译中被消减了。 从电影本身也可以看出东西方人在个人的人 生观以及价值观上的差距。 因为外国人他们科幻题材的影视作品中, 往往所反映的都是一些与明天、与未来有关 的东西;
第三章 外国恐怖电影及文化特色
一、恐怖片解析 1.恐怖片是专门以离奇怪诞的情节、阴 森可怖的场景制造感官刺激吸引观众好奇 心,由此带来独特的恐惧心理体验的影片。 这种威胁有时来自自然秩序的破坏,有时 则来自人类内心的异化或精神幻象。

英文原版电影赏析与跨文化交际_汪玉玲

英文原版电影赏析与跨文化交际_汪玉玲

影视文学英文原版电影赏析与跨文化交际◎汪玉玲(重庆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67)引言随着欧美影视文化的繁荣与多媒体的普及,各种影视频道以及高校为社会大众观影者及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英文原版电影赏析节目及课程。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英文原版电影赏析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很多观影者仅抱着看电影娱乐、好玩的心态只看电影,而忽略了影视所蕴涵的文化底蕴及社会现象。

然而,笔者认为,英文原版电影赏析不仅是让观影者习得英语语言的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而同样重要的是让观影者了解了语言的使用规则,即在适当的场合、对适当的人说适当的话。

因为语言不仅包含历史和文化背景,还蕴涵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

能正确了解和运用非母语语言的结构规则与使用规则,就是我们常说的具备了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威多森(Widdowson,1989)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以语法能力为基础,涉及语言的使用规则,不仅是指正确地运用语法规则遣词造句的能力,而且包括在特定语言环境条件下正确地使用语言形式,实施某一交际功能的能力”。

何自然、陈新仁(2004)明确指出:“跨文化交际中导致失误的原因不是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说话不合时宜,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

姜占好(2009)也指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欠缺会直接导致语言交际的失误,影响语言交际的顺利进行”。

而英文原版电影,作为一种内含丰富的文化载体,既包含了以英语为母语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风俗,又体现了其思维方式及价值观。

英文原版电影赏析,正好使观影者置身于以英语为母语国家人们的语言、文化、社会中,最能体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目的。

一、英文原版电影赏析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英文原版电影赏析对观影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激发、培养学习兴趣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美国经典大片

美国经典大片
7) 全金属外壳:库布里克对战争的深刻反思,看过后使人对战争产生恐惧。
8) 星际舰队:科幻性质的战争片,士兵的训练和战斗的描写很有煽动性和争议性。
9)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随时看起来都心潮澎湃的好电影!
10) 野战排:反思越战的经典影片。
十佳动作片
1) 英雄本色(1):吴宇森代表作。
1) 拯救大兵瑞恩:最真实反映战争和人性的超级巨作。
2) 猎杀红色十月:节奏和人物拿捏准确的潜艇影片代表作。
3) 兵临城下:从独特的视角描写二战的巨片,演员表演到位。
4) 大逃杀:归入战争片只因其太震撼、太残酷。
5) 巴顿将军:全景式展示战争的代表作,演员表演出色。
6) u-571:效果出众的新型海战片,拍得很有特点。
6) 毕业生:我们还能找到青春时代的纯洁爱情吗?
7)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时代为背景的爱情名片,节奏缓慢。
8) 保镖:轻松健康的爱情电影。
9) 克莱默夫妇:对婚姻、儿女进行深入思考的伦理片。
10) 阳光灿烂的日子:属于我们这些人的青春!
十佳魔幻片
1) 狼族盟约:法式魔幻片,明星众多的大制作。
8) 星际舰队:科幻性质的战争片,士兵的训练和战斗的描写很有煽动性和争议性。
9)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随时看起来都心潮澎湃的好电影!
10) 野战排:反思越战的经典影片。
十佳惊悚片
1) 死神来临(1、2):构思巧妙,场景惊人。
2) 黑暗降临:描写鬼怪传说的惊悚片,有些新意思。
2) 真实的谎言:阿诺演的最温情和幽默的电影。
3) 生死时速(1):充满动感,耳目一新!
4) 虎胆龙威系列:呵呵他怎么总是一身伤却不死啊!!!

中外电影史整理

中外电影史整理

中外电影史整理电影是一种影像艺术,以电影摄影技术为手段,将故事、人物、事件或思想等内容表现在银幕上,以达到艺术创作和传播的目的。

在电影历史中,有许多经典影片和杰出电影人。

下面将介绍中外电影史的发展和重要人物。

一、中国电影史1.早期阶段(1896年-1949年)1896年,电影诞生于法国。

中国的电影史也从此开始。

1905年,上海传入第一台摄影机。

不久后,电影院开始于中国大陆各地兴起。

不过, 最初的电影大多为欧洲或美国的电影。

1913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电影。

其后出现了众多的默片、文艺片、戏曲电影和武侠电影等。

1921年,上海“大光影剧院”成立,它也是中国第一个专门放映电影的场所。

这个成立为中国电影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开始了电影资本集资的形式。

上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经历了黄金时期。

那时候有很多优秀电影诞生,如《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地道战》等等。

其中,陈省身是当时一流导演之一,他的代表作《乌鸦与麻雀》创造了新规矩,形成中国电影的“民族共生主题”,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同时,上海也成为中国电影的中心。

然而,到了1937年,中国面临侵略战争和国民党时期的摧残,在此期间,中国电影又一次地停顿了下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了电影产业的改造和建设,体制化改革也让中国电影进入了新的阶段。

2.新中国时期(1949年-1976年)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成为了国家的宣传工具之一。

中国的电影领域在政治、宣传和文化层面开始着手改革。

50年代初,中国电影人开始拍摄反映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的影片,如《渡江战役》、《英雄儿女》。

这些影片不仅为社会树立起了理念标杆,同时也为新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电影文化的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70年代末,第五代导演潜力崛起,中国电影开始具有艺术性,也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张艺谋的《红高粱》、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田壮士的《黄土地》等作品让世界再次惊讶,中国电影的资深电影风格和制作技巧成功晋级到世界级影坛。

国外电影文化研究论文

国外电影文化研究论文

国外电影⽂化研究论⽂2019-05-1520世纪80年代初之前,中国电影在欧美还基本不构成⼀个学术研究领域。

80年代中期的⼏件事,促成了中国电影研究的兴起。

⾸先,1985年4⽉,《黄⼟地》在⾹港国际电影节上⼤获好评,象征着中国电影已经成熟,中国电影从此不断进军世界,80年代末起⼀⼀获取西⽅国际电影节的⼤奖。

其次,1982—1984年间⼏次空前的中国电影回顾展也⼤⼤激发了西⽅观众的兴趣,把中国电影推到了世界电影舞台的中⼼。

再次,1983年秋,中国电影学者程季华、陈梅在加州⼤学洛杉矶校区⾸次开课,标志着中国电影正式进⼊了美国⼤学课程。

此后,中国电影逐渐在美国确⽴了⾃⼰作为专题学科的地位。

但是,要历史地了解中国电影在欧美的发展,我们还必须回到50年代。

漫长的认可之路:1980年前的出版物在欧美较早的中国电影研究成果是电影史,作者多与中国有直接联系。

1959—1961年问,雷吉·柏格森在北京⼤学教授法国⽂学时,即想撰写⼀部中国电影通史。

⼏经周折,他的《中国电影,1905—1949》(劳赞,埃贝,1977)在法国问世。

陈利(杰·雷达)是研究俄苏电影的美国学者,1959—1962年间,在北京为中国电影资料馆收藏的⼤量外国电影编⽬,⼗多年后出版《电之影:中国电影与电影观众》(剑桥,⿇省理⼯学院出版社,1972),覆盖1896—1967年,包括⼀章简述⾹港电影。

还有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的瑟杰·托洛普采夫,⽤俄语出版了《中国电影史概论,1896—1966》(莫斯科,1979),时间跨度跟陈利的书类似。

该书被译成中⽂,于1982年由中国电影家协会资料室以内部交流的形式出版。

另外,意⼤利第14届国际新电影节,出版了意⼤利⽂的《当代中国的电影与表演》(法诺,1978),⼀本早年的电影节刊物。

总的来说,1980年以前欧美出版的关于中国电影的书籍,信息性强于学术性,提供基本的、为当时所急需的,关于现代中国⽂化、社会、政治、历史的⽂献资料。

解析好莱坞电影的美国文化价值

解析好莱坞电影的美国文化价值

解析好莱坞电影的美国文化价值解析好莱坞电影的美国文化价值目前的电影市场以美国的电影为翘楚,这时有目共睹的事实,其他国家的电影市场总避免不了被好莱坞电影占据,同时奥斯卡的评奖标准也成了其他国家评论本国电影水平的参考标准。

对于这样的事情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将其当做美国文化的扩张,甚至勉强称其为文化帝国主义。

无可否认,好莱坞电影依靠强大的技术和制作水平傲视全球,取得了其他国家无法企及的成就。

一、个人英雄主义“英雄梦”几乎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对于这个主题好莱坞从来都是推崇备至,甚至将其无限地夸大,把这种正义演绎到极致。

好莱坞的西部片、灾难片以及警匪片和和黑帮片都离不开英雄的存在,当然这些英雄最终都会战胜邪恶势力取得胜利。

例如《蜘蛛人》《无敌浩克》到《美国队长》等都是表现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但是在表现的层次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正邪对抗模式,而是对英雄人物进行了多层次的刻画与挖掘,从而满足观众的想象空间和接受度。

例如威尔·史密斯的《全民超人》,很清楚地建立了两个有趣的假设:如果超级英雄不按大家的意愿行事该怎么办?还有如果超级英雄想过普通人的正常生活,又该怎么办?这两个假设无意是故事的主轴,威尔·史密斯的讨喜的魅力则让该片在充满了现代感的嘲讽中,对于超级英雄的存在进行了反向的思考。

这些超级英雄的存在究竟是全面理想的结果还是被现实压抑的失去了自我空间的孤独心灵?当威尔·史密斯不顾一切地逃离开洛杉矶的时候,我们就明白了他将来不得不独自面对自己的命运,当然这其中也有全民热爱的情感在里面。

影片的开始部分看似大胆颠覆,但随着情节的发展慢慢地就回归到了大众对于超级英雄的期待之中,这个孤独的英雄变得不再陌生,同时他的责任和身份也真正地确立起来。

好莱坞电影中的英雄大多是孤独的,他们伸张正义、特立独行,将一场又一场的危机化解掉,最后留下的只能是一个孤独的背影。

《超人》系列的出现体现了人们内心最深层次的渴望,那就是当灾难出现的时候英雄会站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英雄是美国人需要的,也是世界上大部分人都需要的。

经典美国电影及其背后的美国文化

经典美国电影及其背后的美国文化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有着宽广的文化包容姿态,造就了一群自立乐观务实的人民,尤其在外国人眼里,那里是自由民主的天堂。

历史的车轮让这样的民族发展壮大,从19世纪的创新,勤劳到之后的功利主义,纯粹工具主义,自负观念,再接着一种天赋的优越感、使命感,文化的发展让他们能不断地接受新的思想理念,社会的源头活水让美国成为了创新文化的帝国。

虽然美国文化没有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悠久厚重,但它的文化也是独一无二无法抹杀的,更是不能代替的。

如此的文化帝国,会不自觉的想要侵入别国,渗透到别的文化中,而电影就是其实现这一“使命”的途径之一,从好莱坞的电影票房上就可看的一清二楚,以下就谈谈电影中的美国文化符号。

首先看他们的勤劳生活信条,美国人认为比道德上堕落更不能原谅的是懒惰。

这一点在《当幸福来敲门》中有着很好的表达。

电影讲述了一个黑人的创业史,从一开始的穷困潦倒,家庭破碎,到后来的成功人士,一路的坎坷不幸,是让所有人遗憾和失落的地方,然而他的不放弃他的努力却真实的证明了通过不懈的努力,幸福终究是会来敲门的。

他们会站在现实的基础上追求理想与生活。

成败有时就是一步之遥,但这一步的距离上有着太多的辛酸与苦楚,坚持与放弃是一种永远也做不完的选择题。

但在美国人的观念里,为了目标他们乐意向别的民族学习,乐意创新,而不会选择倒退,不会选择向现实和传统妥协,这也是美国科技经济领先世界的原因,也是好莱坞电影被世界观众喜欢的原因。

其次说说美国文化中的宽容和怀疑态度对美国人的影响及其外延。

移民国家的特殊环境让他们有着宽容的态度,面对新的美洲大陆,又让他们在怀疑中创造生活。

美洲大陆的优越条件使他们有一种妄自尊大的优越心理,认为人人都有天赋和才华,用轻视的眼光看待别的民族,而这一优越感的延续是一种拯救世界的使命感。

这在一些科幻的灾难片里有很好的体现。

如《世界末日》、《后天》、《第五元素》等等的灾难片,影片都有这样的结构,人们的欲望和追求破坏了一种现有的平衡,美国作为拯救者进而通过努力解除危机,拯救人类。

第三章 外国伦理电影与文化名师优质资料

第三章 外国伦理电影与文化名师优质资料
2
伦理 (ethic) 是处于道德最底线 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于性、爱、以及 普遍自然法则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 范不便明文规定,而是约定俗成的,并 且随着道德标准的普遍上升而呈上升趋 势。
3
二、伦理学
伦理(ethic)和伦理学(ethics)是 关于道德的科学,又称道德学、道德哲学。 在西方,伦理学这一概念源出希腊文 ετησs,本意是“本质”、“人格”, 也与“风俗” 、“习惯” 的意思相联系。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先赋予其伦理 和德行的含义,所著《尼各马可伦理学》 一书为西方最早的伦理学专著。
16
而在法律认可私有财产的现代社会, 保留私有财产不再是不道德的,而拿走他 人的工具则要征求他人的意见。其二,在 中国,问别人的年龄和薪水是很正常的, 似乎还隐隐有点人文主义关怀的味道;而 在西方某些国家,打听年龄和薪水是不太 道德的。其三:同性恋一般被认为是不道 德的,而现在某些国家已通过法律承认其 合法存在,似乎同性恋也在逐步摆脱其不 道德的地位(此处似乎有些问题,法律并不 等同于道德)。
15
但是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仅拿其所起 的作用来定义一个词是不充分的。况且 “伦理”与“道德”似乎也是有着许多不 同的。 除了“道德”所针对的客体 远较“伦理”所针对的客体宽泛之外,二 者还有许多其他不同。比如“道德”是随 着社会所处的阶段乃至文化环境的不同而 有着不同规范的。举三个例子:其一,在 古代氏族部落里,财产是共有的,保留私 有财产是不道德的,而拿走其他部落成员 刚刚用过的工具也没有什么不道德。
4
后来罗马人用“moralis”来翻译 “ethics”,介绍该词的西塞罗说这是 “为了丰富拉丁语”的语汇,它源自拉丁 文“mores”一词,原意是“习惯”或“风 俗”的意思。在中国古代没有使用伦理学 一词,19世纪后才广泛使用。但在先秦诸 子百家的论著中,有大量关于人生道德、 伦理的内容,特别是君君臣臣、孝悌之道 等。其实在古希腊同期,中国的伦理学已 然兴起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个原则性问题: 1、电影媒介是如何被运用,即电影语言是如何逐步 产生、发展、成熟并规范化的? 2、电影工业的环境——电影的制作、发行与演映的 状况如何影响电影媒介的发展? 3、电影艺术的世界性潮流与电影市场的国际化趋势 是如何出现的?
外国经典电影与文化
学习内容 纵向: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外国经典电影与文化

导言
重要刊物及网站: 刊物:《当代电影》、《电影艺术》、《世界电 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中国传媒大学 学报》; 网站: 电影杂志www .filmagazine. org 世界电影数据资源库 中国期刊数据库 /kns50/index.aspx
第一章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诡 盘
第一章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幕布里奇拍摄的照片
第一章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活动视镜
第一章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爱迪生发明的电影视镜的内部构造
月球旅行记
印象派手法:幻化的人物虚影
《电影眼睛》海报
《带摄影机的人》剧照
伊文思《雨》
呐喊
爱德华· 蒙克 (挪威) 表现主义绘画 先驱
第一章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第三节 电影艺术观念的形成 (三)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电影 达达主义(Dadaism)——颠覆和破坏 特点:没有主题和情节,主要追求奇异怪诞的 视觉效果。 代表作品:《幕间休息》(1924年)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把表现幻觉和梦 境,展示人的潜意识当作电影艺术的根本任务。 特点:将现实场景与怪诞的场面混合在一起, 以表现主观世界的混乱、幽暗、痛苦和严重的 失落感。 代表作品:《一条安达鲁狗》(1928年)《黄金时 代》(1930年)
第一章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第二节 电影成为艺术
电影的发明开启了人类思维发展的新方向,“影 像时代”的开始 一、电影艺术的诞生 1、两大先驱:卢米埃尔兄弟和梅里爱 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 早期短片:《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 烧草的妇女们》、《出港的船》、《代表们登陆 》、《警察游行》 创作倾向 ——现实主义、再现主义,电影纪录片的先驱,
外国经典电影与文化 (一)
第一章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1895—1926)
外国经典电影与文化
导言
课前讨论: 是否有必要关心老电影?



学习目的是什么? 获得完整的世界电影发展的历史脉络 了解电影历史中出现的各种文艺创作潮流 了解电影语言的发展 拓展文化视野
外国经典电影与文化

导言
第一章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第一节 电影的发明 二、电影发明的过程 1、照相术的发明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银版照相法 2、活动照相术的发明 1872年,摄影师爱德华· 幕布里奇最先将“照相 法”运用于连续拍摄; 1882年,法国人马莱发明了“软片式连续摄影 机” 3、爱迪生的“电影视镜” 4、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放映机”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布辛 大街14号大咖啡馆公映影片。标志着电影的真正诞
第一章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第二节 电影成为艺术
二、电影艺术的发展 技术的三次重大变革: 1、无声——有声 《爵士歌王》(美国)1927年 2、黑白——彩色 《浮华世家》(美国)1935年
第一章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第二节 电影成为艺术 3、数字技术的渗透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的CG ( Computer Graphic ) 电影 大量科幻片、灾难片、战争片等与3D技术的结 合,如《第五元素》、《黑客帝国》、《罪恶 城》,以及《玩具总动员》(1995年)、《海底 总动员》、《怪物史莱克》、《最终幻想》等完 全由计算机三维动画图像制作。 虚拟角色和场景及虚拟现实甚至于交互式电影的 实现
第一章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第二节 电影成为艺术 三、电影艺术的特性 1、电影的科技性 科学机器第一次成为了一种艺术形式的基础 2、电影的商业性 电影的高投入成本、 集体协作模式、对巨量观众 和市场回馈的依赖,使商业性成为极为重要的因 素。 3、电影语言的现代性 电影——视听结合、影像思维
第一章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第一节 电影的发明 一、电影发明的科学与心理基础 人类对光影现象的迷恋与“木乃伊”情结 电影运动幻觉产生的生理基础——视觉滞留 当人们眼前的物体被移走之后,该物体反映在视 网膜上的物象不会立即消失,会继续短暂滞留一 段时间(0.1~0.4秒) 。 例如诡盘、走马盘、轮车盘、走马灯 电影运动幻觉产生的心理原因——心理认同格式 塔心理学
敖德萨阶梯 在著名的“敖德萨 阶梯”段落中,爱森 斯坦从各种不同的角 度反复拍摄了屠杀的 场面,并在这场屠杀 的全景中不断切入孤 立的细节行动。通过 对镜头的组接,扩展 时间过程,使实际上 不足三分钟的时间, 扩展为一个将近七分 钟的电影段落,加重 了人们的心理感受。
《最终幻想》
《玩具总动员》
第一章 第三节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电影艺术观念的形成
(四)苏联蒙太奇学派(Montage School) “库里肖夫效应”和“创造性地理” “创造性地理”: 1、一个男人从右向左走 2、一个女人从左向右走 3、两人相遇,互相握手,男人用手一指 4、观众在男人指示的方向上看到一座白色的建筑物 5、二人走上楼梯
第一章 第三节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电影艺术观念的形成
爱森斯坦 “杂耍蒙太奇” “理性蒙太奇” 蒙太奇学说:蒙太奇,就是镜头间的冲突,是由两 个并列的 镜头冲突所产生的某一概念从而造成有目的的主题 效果。 代表作: 《战舰波将金号》(1925年)“敖德萨阶梯” 延伸:普多夫金
格式塔心理学

知觉到的东西要大于 眼睛见到的东西
第一章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18形成时期
关键词: 影人:卢米埃尔兄弟、梅里爱、埃德温 ·鲍特、 弗拉哈迪、维尔托夫、爱森斯坦、布努埃尔
电影流派:“布莱顿”学派、电影眼睛派、超现 实主义电影、表现主义电影、达达主义电影、 印象派电影、苏联蒙太奇学派
电影作品: 《北方的纳努克》、 《卡里加里博 士》、《一条安达鲁狗》 、《战舰波将金号》
卡里加利博士
剪刀手爱德华
莫奈 《日出 印象》
达达主义 杜尚《L.H.O.O.Q》
《哈里昆的狂欢》
达利 《记忆的永恒》
《一条安达鲁狗》
《一条安达鲁狗》
爱森斯坦
爱森斯坦强调镜头间的冲 突和结构化作用,强调镜 头对列所产生的新的含义, 不在于展示故事情节,而 重于表达一定的思想和寓 意。
第一章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第二节 电影成为艺术 3、“布莱顿”学派的美学探索 代表人物:乔治· 阿尔培特· 斯密士,詹姆士·威廉 逊 代表作品:《祖母的放大镜》1900、《玛丽 珍 妮的灾难》1902、《鲸吞》1900年 交替使用特写和远景,或近景和远景镜头 创造性地运用“蒙太奇”手段,发现了电影独特 的思维表达方式。
第一章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第二节 电影成为艺术 梅里爱的“银幕戏剧” 《贵妇人的失踪》 梅里爱运用“停机再拍”的 技术手段拍摄的第一部影片 创作倾向 ——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电影故事片的先驱 2、埃德温 ·鲍特《火车大劫案》(1903年) ① 采用了分镜头,一个场景为一个镜头; ② 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叙事; ③ 采用了时空交叉的剪辑手法。
第一章 第三节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电影艺术观念的形成
(二)法国印象派电影(Impressionism Movement) 印象派绘画——关注光和色的研究,注重表现瞬间 印象,描 绘转瞬即逝的直接感性印象。 印象派电影——《黄金国》、《车轮》、《拿破仑》 特点: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节,着重创造氛围 以风景或背景作为影片中的重要角色 追求造型美 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的拍摄角度 延伸:纯电影(Pure Cinema)《机械舞蹈》
第一章 第三节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电影艺术观念的形成
一、早期纪录片制作与纪录观念的建立 纪录片:非虚构的电影,与故事片相对而言。 美国 弗拉哈迪 ,《北方的纳努克》 英国 格里尔逊 苏联 维尔托夫 ,“电影眼睛”派 , 《带摄 影机的人》 荷兰 伊文思, 《桥》、《雨》
第一章 第三节
导言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1895—1926) 经典电影时期(1927—1946) 西方现代电影时期(1946—1978) 东方民族电影的勃兴 高科技时代的影视艺术(20世纪90年代—) 新世纪电影艺术发展分析与展望
外国经典电影与文化
导言
横向: 法国电影 美国电影 意大利电影 德国电影 前苏联及东欧电影 英国电影 西班牙电影 瑞典电影 其它地区的民族电影(亚洲、东欧)
外国经典电影与文化

导言
学习参考书: 《外国电影史》,郑亚玲、胡滨著,中国广播 电视出版社1995版 《世界电影史》【美】克里斯丁 汤普森,大 卫 波德维尔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版 《影视艺术史》周星、王宜文著,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4版 《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王宜文著,北 师大出版社1998版 《东方视野中的世界电影》, 钟大丰、 梅峰 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2版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电影艺术观念的形成
二、欧洲先锋派与现代主义电影观念 先锋派与西方现代哲学 (一)德国表现主义电影(Expressionism Movement) 表现主义绘画——色彩奇特失真、过分渲染 代表作:《卡里加里博士》(1919年)由美工师主 宰艺术风 格,全内景拍摄,《大都会》 特点:场面调度、摄影技巧——强调表现人的主观 现实与心理感受。构图夸张失实、扭曲变形。 参考:《剪刀手爱德华》(1990年) 延伸:德国室内剧电影《最卑贱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