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教杯基本功大赛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心系士人情怀深谙春秋礼义——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烛之武人物形象授课人房山区交道中学贲鎏

学科语文学段:必修一年级高一

教材书名:语文一(必修)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

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

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

与局限。”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有一个观念已日益深人人心,那就是文言文教学应兼顾

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面,做到三者的统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指出:“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

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

态度。”《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中强调“高中积极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基于以上理论的指导,学习历史文章,要让学生学会和历史对话,在历史背景下分

析人物

教学背景分析

内容分析:《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记述行人辞令,《烛之武退秦师》是其中的名篇,烛之武更是以勇赴国难的义勇精神和以三寸之舌说退秦师的雄辩之

才闻名于世。本堂课是第二课时,主题定位为“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烛之武人

物形象”,尝试把“烛之武退秦师”这一事件放在历史的背景中去观照,把烛

之武放在中国传统士文化中去观照,更全面地了解“烛之武退秦师”这一事

件的历史意义,更深刻地理解烛之武身上表现出的中国传统“士”的特质,

进而理解传统精神的现实意义,使整堂课有一个鲜明而全新的主题。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基本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在本文的教学中,除疏通文意、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外,还应把重点放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借鉴层面上。我

校是一所普通完中校,学生分析与理解能力略有不足,课前引领学生大量的

梳理历史背景知识,整理资料,对希望通过本节课让学生学会和历史对话,

学习尝试解读历史背景下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式: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信息技术手段

技术准备:幻灯片、文字资料

教学目标

1.以烛之武其人其事为中心,分析文言语句,理解和探究文本。

2.在春秋历史文化背景下,体会烛之武这一人物对“礼义”的深谙和“士”的情怀。

3.多角度分析烛之武形象,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成自我认知。

教学流程示意

教学过程

心系士人情怀深谙春秋礼义

——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烛之武人物形象

一、导入:

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提示语猜出与本篇课文内容相关的三个成语,将三个成语组成句子,回顾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1.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接受使命。——临危受命

2.表面上退却,其实准备进攻的一种战略或战术。——以退为进

3.原指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两国家世代联姻。后泛指两性之间的联姻或婚配

关系。——秦晋之好

烛之武临危受命,以退为进,瓦解秦晋之好。

从中可见,事件核心人物是——烛之武。我们本节课,走进春秋时期,走进诸侯纷

争的年代,来认识烛之武这一历史人物。

【设计意图】

通过先猜成语,再组成句子,回顾上节课对课文的梳理,同时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

的兴趣。

二、文本分析

探究一:烛之武其人

问题一:烛之武这个核心人物是怎样出场的?——国家危亡之际,佚之狐向郑伯推荐。

问题二: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为什么会想起烛之武,烛之武究竟何许人也?(学生探讨,教师总结补充)

佚之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郑伯:“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许之。

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别处似乎很难找到他的名字了。

《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

《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出场——辞命——劝慰——受命

(佚之狐)(烛之武)(郑伯)(烛之武)

问题三:烛之武有着一定的才华,为何早不被任用?

问题四:既然对此有一定的不满,烛之武为何还要答应郑伯的请求?

总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士”的风骨和情怀。

【设计意图】

本环节探究烛之武其人,设置环环相扣的系列问题,学生从文本中挖掘和探究。要

从人物语言中寻找突破,从正面和侧面去发现人物的身上的特征,同时借助课前自主预

习材料,结合春秋时期历史文化,体会烛之武身上的“士”的情怀,理解为何要先“辞命”,体会七十岁被重用的内心感受,同时对于其危受命的敬佩。

探究二:烛之武其事

问题一:秦晋围郑,烛之武为什么选择退“秦”?(展示春秋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图)

学生分析:

两军出兵原因:晋——无礼于晋、贰与

楚;秦——晋国同盟、获得利益。

晋——表面打着“礼”的旗号(结合春

秋礼的文化背景:礼是春秋战国时期的

核心观念,礼乐盛世是与礼制紧密相连

的,春秋时期各种礼制有严格的规定,

逾越不得);秦——表面是维护同盟,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