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期末复习

合集下载

农村社会学期末重点

农村社会学期末重点

第四章(一)农业内卷化(involution)理论“农业内卷化”理论是由美国经济人类学家吉尔茨提出来的。

20世纪60年代,吉尔茨正式提出其著名的农业“内卷化”(involution)理论:爪哇群岛地区的水稻产量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会随着劳动力投入的增加而增长。

换言之,即是在边际报酬率递减的单位工作日条件下扩张总数量。

(共存、强迫种植制度)(一)农业内卷化(involution)理论“内卷化”概念指,一个系统在外部扩张受到约束的条件下内部的精细化发展过程。

“农业内卷化”是指在资本、土地资源在限定的条件下,劳动力持续地被吸收到农业中获取收益并使农业内部变得更精细、更复杂的过程。

(二)“高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艾尔温认为人口压力和人地比例失调导致了中国经济的落后,而人口压力通过两条途径起作用:它蚕食了小农农场维持家庭生计以外的剩余,而使小农无法积累起“资本”;它也把传统农业推到了一个很高的集约化水平,但对于新式投资却起到了抑制作用。

这样,中国的农业和农村就长期陷入了“高水平均衡陷阱”中而不能自拔。

(三)“过密化”理论黄宗智提出,该理论大致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1.“过密化”概念是以单位劳动日边际报酬递减为代价换取单位面积劳动投入的增加;2.“过密化”的形式主要表现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面积;3.“过密化”的动力来源于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人口的增长推动农业密集化;4.“过密化”的商品化是非质变的商品化,它与推动近代发展的质变性商品化有着根本的区别;5.“过密化”可能带来的发展是有限的,生产越是密集化,就越是难以把劳动力抽出而走上通过资本化提高生存率的道路。

人地关系的演变,不仅直接体现在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增减,而且受到经济社会制度的影响。

其中,脆弱的农地私有制和分家析产的财产继承制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农地私有制;(二)分家析产继承制。

(促使人口过密化)以1950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为标志,第一次建立起农民土地所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土地制度的雏形,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

(2020年更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乡村社会学》期末题库和答案

(2020年更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乡村社会学》期末题库和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乡村社会学》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乡村社会学》题库及答案一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总计3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1.乡村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 )。

A.日本 B.中国C.美国 D.德国2.乡村社会成员的主体是( )。

A.乡村居民 B.农民C.小商人 D.乡镇企业工人3.-位村干部与乡镇干部、其他村干部和村民等人建立的角色关系,叫( )。

A.复式角色 B.角色丛C。

实际角色 D.自致角色4.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是( )。

A.初级社会群体 B.社会群体C.次级社会群体 D.社会组织5.由父母与一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等组成的家庭是( )。

A.核心家庭 B.联合家庭C.主干家庭 D.其他家庭6.关于社会组织内部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和管理方式是( )。

A.家长制 B.泰罗制C.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D.科层制7.乡村基层政权组织的主体是( )。

A.乡镇党委会 B.乡镇人民政府C.村党支部 D.村民委员会8.人类社会最原始的关系是( )。

A.血缘关系 B.地缘关系C.业缘关系 D.趣缘关系9.当前我国乡村城镇化的道路选择是( )。

A.严格控制大城市,重点发展中等城市,有选择发展小城市B.适度发展大中城市,合理发展小城市C.大力发展各类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D.以大中城市为龙头,以小城镇为主体10.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的过程及现象称为( )。

2023专科《农村社会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722)

2023专科《农村社会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722)

2023专科《农村社会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722〕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总计30分〕1.被认为是中国农村社会学诞生标志的著作是。

A.《中国乡村生活——一个社会学的研究》B.《华南乡村生活》C.《农村社会学》D.《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2.中国____历来重视农村社会调查,1949年前,毛____关于农民问题的最著名的著作是。

A.《才溪乡调查》B.《兴国调查》C.《长岗乡调查》D.《湖南农____动考察报告》3.社会构成中的根本要素是。

A.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B.社会活动C.文化D.设施设备4.-位村干部与乡镇干部、其他村干部和村民等人建立的角色关系叫。

A.复式角色B.角色丛C.实际角色D.自致角色5.与社会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A.人际关系亲密B.规模小C.存在长久D.综合功能强6.目前在我国农村干扰农村基层政权建立最主要的是。

A.家庭B.民间会社C.宗教组织D.家族7.“农村社区”最主要的形态是。

A.县城B.乡镇C.村落D.开发区8.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开展,土地资越来越珍贵,我国守住耕地的底线为。

A.16亿亩B.17亿亩C.18亿亩D.20亿亩9.生活方式最根本的构成要素是。

A.生活主体、生活程度B.生活主体、生活条件C.生活条件、生活程度D.生活质量、生活态度’10.由于社会关系失调,它影响了全体或局部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影响了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安康开展,需要并且只能以社会力量来解决的问题是。

A.经济问题B.政治问题C.文化问题D.社会问题11.被誉为中国改革第一村的是。

A.安徽的小岗村B.江苏的华西村C.河南的南街村D.天津的大邱庄12.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全民性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

A.美国B.法国C.英国D.德国13.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对劳动者或其他公民在生、老、病、死、伤残、失业以及发生其他生活困难时给予一定物质帮助的制度。

A.社会保障B.社会效劳C.社会保险D.社会救济14.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才能的开展,这是。

《乡村社会学》复习资料

《乡村社会学》复习资料

《乡村社会学》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以乡村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是(乡村社会学)2.乡村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3.被认为是首创的、合乎科学的、系统的乡村社会学研究报告—《一个农业社区的解剖》的作者是(加尔平)4.在我国最早的乡村社会学研究的标志是(《中国乡村生活—一个社会学的研究》)5.被认为是中国乡村社会学诞生标志的书是(《乡村社会学》)。

6.在实际研究乡村并做出理论性总结方面,对我国乡村社会学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费孝通)7.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国农村和解决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是(乡村建设运动)8.乡村建设运动的最有名的是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华北平民教育运动,其领导人为(梁藗溟晏阳初)9.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乡村社会调查,1949年前,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最著名的著作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0.社会学在我国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恢复的时间是(1979年)11.在传统农村农业活动主要是指(农田种植)12.从我国行政管理体系来看,被认为是乡村的标准范围是(县以下)13.在乡村,尽管人们有多种方式获得维持自己生存的无知产品,但最主要的谋生手段是(农业)14.乡村社会成员的主体是(农民)15.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是(基本社会化)16.一位村干部与乡镇干部、其他村干部和村名等人建立的角色关系,叫(角色丛)17.一个人同时担任了几个角色,而这些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之为(角色冲突)18.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特定额相互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共同体是(社会群体)19.人们群体生活主要是社会交往的结果,更具有(社会性)20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形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是(初级社会群体)21.与社会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人际关系亲密)22.由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核心家庭)23.由一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等组成的家庭是(主干家庭)24.由已婚的兄弟姊妹家庭组成的是(联合家庭)25.目前在我国乡村,干扰乡村基层政权的最主要的是(家族)26.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联合起来的次级社会群体是《社会组织》27.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是《家长制》28.认为工人来厂做工的仅仅是为了挣钱,因此通过物质刺激激励工人勤奋工作,29提高效率的理论是《泰罗制》30.《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的作者是(法约尔)31.关于社会组织内部位分层、权利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和管理方式是(科层制)32.以土地入股、同意经营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是(初级社)33.乡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始于(1977年)34.乡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始于(安徽)35.乡村基层政权组织的主体是(乡镇人民政府)36.乡村自治组织是指(村民委员会)37.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共同体是(社区)38.社区的发展变化是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是(生产力)39.社区与社会相比,二者(社区外延小于社会)40.人类社会最原始的关系是(血缘关系)41.乡村城镇化的表现像是多种多样,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乡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42.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乡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逆城市化)43.当前我国乡村城镇化的道路选择是(以大中城市为龙头,以小城镇为主体)44.标示生活方式的质的方向的范畴,反映生活方式质的规定性及其本质的和必45.然的特征是(生活质量)46.生活方式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生活主体、生活条件)47.决定生活方式的最主要因素是(社会制度)48.生活方式的自然基础因素是(自然环境)49.乡村居民社会生活的最基本方式是(文化娱乐方式)50.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达到了(富裕型)51.国家通过立法由政府和社会对因社会、经济等原因使其基本生活受到损害的社会成员进行,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进行及增进其福利的制度是(社会保障)。

农村社会学复习

农村社会学复习

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社会学是一门通过研究人们的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以揭示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规律性的社会科学。

2.农村社会学是通过分析农村社会成员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研究农村社会的结构、过程以及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的关系,从而揭示农村社会形成、发展、变迁的规律,最终推动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3.农村社会成员是在农村地缘关系基础上,通过农村社会各种社会关系而组织与构成农村社会各类社会集团、群体及组织的农村居民。

4.社会身份是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担任的职务或拥有的职位。

5.社会地位指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相互交往时所处的位置,也就是由人们的社会身份所决定的在特定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6.人的社会化,就是人在社会活动中,个体从自身的自然形态向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是社会把一个自然人转化为能适应社会生活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技术知识、能履行一定的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

7.社会群体是二人以上有较为稳定的互动活动和相互关系有结构的人群共同体。

8.婚姻,即一定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及由此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它在形式上表现为男女两性的生理或生物结合,在本质上是男女两性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结合。

9.家庭,是指通过婚姻、血缘以及收养等关系组成的社会群体。

其本质是人们的一种社会关系。

10.农村邻里是农村居民在地缘关系的基础上,经久相处,友好往来而自然形成的共同生活的社会群体。

11.社会组织,是人们依一定的章程、组织形式、管理机构而建立起来的,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履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的独立的社会群体。

12.社会是人们伴以一定的相互关系,依一定的行为规范,彼此结合,相互作用,进行必要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他活动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4.社区是一个区域性社会或地区性社会,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社会规范结合而成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15.社区发展,就是社区居民在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的指导和支持下,依靠本社区的力量,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解决社区共同问题,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

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

农村社会学社会学起源于欧洲,韦伯的理论.农村社会学兴起于美国。

学习农村社会学的重要意义理论意义:(1)为认识社会发展与变迁的一般规律和把握中国的国情奠定理论基础。

(2)为深刻认识和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如互助组、土改后土地性质等)。

(3)为树立农村发展的综合、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奠定理论基础实践意义:(1)为制定农村政策、农村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为加强农村社区管理、组织管理提供农村社会学的相关知识乡村建设运动:费孝通代表作1938《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禄村农田》、《玉村农业和商业》;1939《中国农民的生活》(中译本于1986年出版,书名为《江村经济》);1943《被土地所束缚的中国》;1948《乡土中国》、《乡土重建》。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1)他认为中国农村社会崩溃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的失调、固有礼教的衰退以及法制礼俗的否定。

(2)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上——主张走中国自己的路“振兴农村,诱发城市”。

(3)建立新的中国社会组织——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国固有精神为主,吸收西方团体组织之长处——“乡约”的补充和改造,乡约有四条①德业相劝②过失相规③礼俗相交④患难相恤。

(4)乡村自治。

(5)乡村建设——先农后工——合作组织——减轻农民负担。

晏阳初的乡村建设理论:(1)中国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农村人口占80%。

(2)旧中国农村存在的四大病—愚—穷—弱—私。

(3)开展四大教育—文化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

农村建设。

(4)平民文字三种方式—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一、农民中国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

没有农民的现代化,中国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现代化。

“读不懂农民,就读不懂中国。

”1、农民的含义:农民是指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并依托土地等生产资料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可见,判断农民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农民是一种从事农业生产的职业类型。

)2、农民的特征:传统农民特征:具有浓厚的乡土特征;具有内向和封闭的特征;具有普遍的特殊主义倾向;具有狭隘的功利倾向;具有强烈的保守倾向(1)具有浓厚的乡土特征。

农村社会学复习重点增强版

农村社会学复习重点增强版

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农村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是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学习农村社会学的重要意义理论意义:(1)为认识社会发展与变迁的一般规律和把握中国的国情奠定理论基础。

(2)为深刻认识和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3)为树立农村发展的综合、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奠定理论基础实践意义:(1)为制定农村政策、农村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为加强农村社区管理、组织管理提供农村社会学的相关知识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对于这个问题,主流的看法一是侧重研究农村社会整体,二是侧重研究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也就是具体问题。

对这个问题比较具体的阐述: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农村社会整体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农村社会整体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揭示农村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变迁规律,促进农村社会系统的协调、健康发展。

因此,农村社会学是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特点:主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居住——比较分散,交通不便、通讯比较落后文化——比较落后组织——不太发达,家庭的影响非常大毛泽东农村社会调查的理论和思想:对调查研究的地位和职能做出了论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作为社会调查方法的理论基础;社会调查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社会调查的基本分析方法:矛盾分析和阶级分析;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和方法论。

乡村建设运动(1920s~30s,代表人梁漱溟-山东邹平,晏阳初-河北定县):意义:是一场推动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改良实验,以改造乡村社会为直接目标的实践性社会运动,是抗战以前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我国知识分子用教育、科学、文化和实业救国的一次大规模实验。

背景和概况:旧中国农村贫穷落后,小农经济崩溃,社会各界达成了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的普遍认识。

据统计,20世纪 30年代全国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的各种实验区有1000多处。

农村社会学复习题

农村社会学复习题

《农村社会学》复习题1、农村社会学的含义: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2、农村社会学研究的重点是什么?农村社会的个人、特定地域的农村社会、农村。

3、农村社会学最先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个国家?美国4、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代表人物是谁?梁漱溟5、“三农”的内容:农业、农村、农民6、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的生育观念方式发生了哪些了变化?答:在生育子女的数目上-----由多变少;对子女性别的选择上-----由注重生男孩子到生男生女都一样。

7、农村基层政治组织包括哪些?政党组织、政权组织8、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生产发展(要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生活宽裕(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增加非农业产业收入,完善增收减负政策,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乡风文明(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村容整洁(村庄布局要合理,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实行清洁生产和生活)、管理民主(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自我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9、农业生产经营者占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大多数,他们从事的是哪些农业劳动?农、林、牧、副、渔业10、贫困分为哪两种?其内容是什么?答: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个人或家庭就称之为贫困人口或贫困户。

从生产方面看,劳动力缺乏再生产的物资条件,难以维持自身的简单再生产,生产者只能进行萎缩再生产;从消费方面看,人们无法得到满足衣、食、住等人类生活基本需要的最低条件,即人们常说的“食不裹腹.衣不遮体,住不避风寒”的状况。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农村社会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农村社会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农村社会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722)2022盗传必究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总计30分。

请将你认为的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该题后的括号内)1.我国最早阐述农村社会学的著作是()o正确答案:《中国农村生活一一个社会学的研究》2.乡村建设运动最有名的是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华北平民教育运动,其领导者为()。

正确答案:梁漱溟晏阳初3.一个人同时担任了几种角色,而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之为()o 正确答案:角色冲突4.人类群体生活主要是社会交往的结果,所以更具有()。

正确答案:社会性5.目前在我国农村,干扰农村基层政权最主要的是()。

正确答案:家族6.当前我国农村城镇化的道路选择是()o正确答案:大中城镇、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相促进7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o正确答案:60%8.以农为主的农村劳动力来说,他们的劳动时间具有明显的()。

正确答案:季节性9.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的过程及现象称为()。

正确答案:社会分层10.社会问题的主要成因是()o正确答案:社会结构变动11.农村环境问题直接威胁我们的是()。

正确答案:粮食安全12.社会控制的准则是()。

正确答案:社会规范13.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指()。

正确答案:道德14.国家通过立法由政府和社会对因社会、经济等原因使其基本生活受到损害的社会成员进行补偿, 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及增进其福利的制度及活动是()。

正确答案:社会保障15.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满足自身需求能力的发展,这是()o正确答案:可持续发展战略二、配伍题(每题2分,总计20分)16.农村社会学()。

17.心理上的断乳()o18.社会群体()。

19.农村城镇化()。

20.现代化生活方式()o21.社会分层()o22.贫困问题()。

电大2722《农村社会学》开放大学期末考试试题2019年7月(含答案)

电大2722《农村社会学》开放大学期末考试试题2019年7月(含答案)

B. 特殊性
C. 多重性
D. 统一性
13.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内容是指(
)。
A. 集体主义
B. 尊老爱幼
C. 为人民服务
D.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14. 社会保障的实质是(
)。
A. 政治保障
B. 经济保障
C. 思想保障
D. 制度保障
15. 秉持助人自助的价值观,运用专业方法,帮助基本生活处于困境的群体,解决其困难、
)。
A. 农村社区演变为城市社区
B. 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
C. 生活水平的提高
D. 基础设施的改变
9. 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的过程及现象称为(
)。
A. 社会分化
B. 社会分层
C. 社会流动
D. 社会变迁
10. 调查人员将整个社会体系分为若干层次,请人们根据某项标准,自己对自已进行归
类,指出自己在社会分层体系中所处的位置的方法是(
)。
A. 主观法
B. 声誉法
C. 客观法
D. 评判法
11. 我国贫困线的标准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是人民币(
)。
A. 2000 元
B. 2100 元
C. 2200 元
D. 2300 元
12. 现代社会强调的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指社会控制的(
)。
A. 普遍性
整合、汇总、去重复、按字母排版,形成题库,方便大家复习
24. 杜会控制: (A) 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
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和约束的过程。 25. 社会保障: CG) 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由政府和社会对因社会、经济等原因其基本生活受
到损害的社会成员进行补偿,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及增进其福利的制度及活动。 三、简答题(总计 25 分)

农村社会学期末复习

农村社会学期末复习

*1930年梁漱溟、晏阳初“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是以农立国的代表人物,他在山东邹平进行了以乡学、村学为组织的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认为愚贫弱私是当时农村的四大问题,因此他发起组织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来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并主张实施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治愚,生计教育治贫,卫生教育治弱,公民教育治私。

乡村建设的评价(1)经过知识分子的辛勤劳动,给落后的乡土社会注入了现代文明的某些因素,提出了改造农村的一些值得深思的理论见解。

(2)但是由于这场运动未能从根本上触及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终究不能解决农民的根本利益——土地问题,这种以发动和教育农民进行自我组织的运动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乡村建设运动的骨干分子纷纷南迁,这场运动以失败而收场。

*农村、农民、农业*传统农村社会的特征1、传统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特征⏹农业为唯一占统治地位的产业经济;手工业等则为农业的附属部门。

⏹特征:⏹劳动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社会资料来源于自然交换,而不是社会交换。

2、传统农村社会的区位结构特征乡村区位结构的特征表现为孤立和分散。

⏹分散性是与农业分散,与广大农耕区的稀疏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连在一起。

⏹在分散区位下形成了自然村庄。

人们居住孤立和的主要原因就是土地。

3、传统农村社会文化结构特征由落后的生产方式、封闭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文化结构与现代社会不同。

(1)农业社会强调以农为本。

⏹强调农业,形成了农本思想。

(2)平均主义是农村最突出的小农意识。

(3)狭隘性明显。

*怎样理解贫困文化⏹农村文化的狭隘性最突出表现在贫困文化上⏹贫困文化的概念最早由奥斯卡·刘易斯提出:它是一种比较固定的、持久不变的、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即在既定的历史和社会的脉络中,穷人所共享的有别于主流文化的一种生活方式;在阶层化、高度个人化的社会里,穷人对其边缘地位的适应或反应。

⏹贫困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文化效应场,特别是其中的文化传统有着强大的辐射和遗传力,它常常表现出一种内控自制的惯性运动,作用和影响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造成各种不同的社会效应”。

农村社会学选择题汇总

农村社会学选择题汇总

2010-2011第1学期“农村社会学”课程期末复习一、单项选择题1.(“基本需求战略”)是以社会整体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理论2.(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专制,建立共和,乃是以和平或革命手段建钩新制度的显例3.(盗窃、诈骗、抢劫)犯罪占农村刑事犯罪的第一位4.(公平性)是社会保障追求的目标,主要体现在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权利和机会是均等的5.(官办的慈善事业)属于国家救济保障6.(九三学社)国家机关编制的组织7.(民办、民管、民受益)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区别于其他经济组织的本质所在8.(社会舆论)处于农村社会控制制约机制核心地位9.“不恤我众,舍我穑事”属于(主从保障)10.“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体现了农村社区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特点11.“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12.《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对家庭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它的作者是(恩格斯)13.《乡土重建》一书的作者是(费孝通)14.19世纪后期美国的农民运动为农村社会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15.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大陆人口总数为(约为12.7亿)16.2002年底全国农村绝对贫困线是年均收入(627)元以下17.20世纪30年代,谁在山东开展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18.按照对象的某种特征进行分类之后再做概率抽样的方法是(分层抽样)19.变革生活方式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20.标志着现代文明的开始的家庭形式是(一夫一妻制家庭)21.抽样调查中所说的“总体”是指(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22.初级群体的概念最早是由(库利)提出的23.从道德控制的范围来看要比法律的(大)24.从调查对象中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来进行调查,以认识同类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这种调查方式是(典型调查)25.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义务教育后劲不足;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落后)两大方面26.对全体调查对象逐个进行调查是(普遍调查)27.对人类社会影响最大、最重要的社区形式是(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28.对我国农村八个社会阶层的正确理解是(阶层意识不明确)29.恩格尔系数能大体衡量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活水平的高低,恩格尔系数在(40-49%)为小康30.妇女的教育水平与死亡率关系是(负相关)31.根据美国家庭社会学家波沙特提出的计算家庭关系数量的公式,8口人之家共有(28种家庭关系)32.根据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将群体划分为(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33.古代乡里制度的里相当于现代的(村)34.宏观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35.家庭是社会的(初级群体)36.阶级划分的依据是(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差别和不平等)37.近代社会调查随统计学的发展而发展,它发源于(英国)38.绝对贫困最主要的表现为(食物缺乏保障)39.李老师由甲村调往乙村工作,这种流动现象属于(水平流动)40.力争到(2010)年全国建立起完善的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41.联合国曾经规定,恩格尔系数在20%-40%之间属于(富裕生活)42.邻里群体的结成是以(地缘)为基础的43.毛泽东特别重视社会调查工作,他的著名调查报告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44.哪位社会学家提出了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同心圆”学说(伯吉斯)45.农村“白色公害”是指(农膜)污染46.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委员会)47.农村居民是主要由(农民)组成的群体48.农村社会的(主体)是农村人口49.农村社会控制具有(过度性)的特点50.农村社会问题的特点之一是(具有较强的历史延续性)51.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产生(半个世纪后出现的一门学科)52.农村社区的形成(远远先于城市社区)53.全国第八次民政工作会议提出(“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相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方针54.人口的文化构成是(人口社会属性的一种表现)55.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是在(1974年布加勒斯特会议通过的《世界人口行动》报告)中提出56.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稳定的家庭形式是(核心家庭)57.人类最早的完整意义上的社区形式是(原始氏族农业社区)58.人们的社会行为是社会控制的(客体)59.人在出生后十几年才能独立生活,这表明文化具有(后天习得性)60.上下两代人之间的社会位置的变化是(代际流动)61.社会变迁(即包括社会进步,又包括社会退步)62.社会变迁的总趋势是(社会发展)63.社会发展是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社会的整体性发展64.社会革命的基本特征是;它是一种显著的(突变)过程65.社会控制的(普遍性)在于,任何社会要保证其秩序的维持和社会本身的延续,都不可避免地需要社会控制及其相应的控制机制66.社会控制的(手段)是社会规范67.社会控制最早是美国社会学家(罗斯)提出68.社会问题的普遍性意味着(任何国家或地区、任何时代都有社会问题)69.社会问题的时代性特征以为着(特定的社会问题只会发生在特定的时代)70.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是(法国的实证主义哲学家)71.生活方式侧重反映的是生活方式的(质和量的统一)72.提起太极拳就想到中国文化,这表明文化具有(象征性)73.调查者根据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方案,通过设计一套要求被调查者问答的问题表来收集资料的方法是(问卷法)74.韦伯的社会分层标准中不包括(职业)75.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对特定的个别对象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式是(个案调查)76.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中不包括(文化传播)77.我国当前十大社会阶层中非业主身份的高中层管理人员称为(经理人员阶层)78.我国的城镇化是(滞后城镇化)79.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关键是(人口城镇化)80.我国现在社会阶层结构是(洋葱型)81.我国政府于(1990)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82.无论有无条件,别人盖房子我也要盖,别人买汽车我也要买,这体现出消费的(攀比心理)恩格尔系数可以衡量一个地区的(消费水平)83.下列(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投入,将优化广大农村的投资机构)是属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经济意义84.下列哪些途径不属于农村社区形成的途径(农村建设)85.现代中文的社会一词出自与(日语)86.乡党委和村民委会的关系是(是指导关系又是领导关系)87.学术界一般认为,(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就属于老年型社会88.英国社会学的奠基人是(斯宾塞)89.影响农村劳动里转移的直接因素(劳动力素质低和安于现状存在陈旧落后思想)90.优待工作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对现役军人实行(普遍)优待91.由父母和几个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主干家庭)92.越轨行为对社会(有危害也有积极作用)93.在帕森斯看来,工厂、医院等都属于经济生产组织,其目标取向是(“适应”),包括从环境中获取足够的资源和设施94.在社会学史上,提出同时运用财富、权力、声望标准来进行社会分层的社会学家是(韦伯)95.在现代社会中,(业缘群体)处于主导地位96.张同志从某镇镇长调任县委副书记,这种流动现象属于(纵向流动)97.中国大陆恢复社会学的时间是(1979年)98.最早对中国农村进行社会学研究的是(外国学者)二、多项选择题1.《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主要包括下列哪些部分?(1.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2.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3.社会可持续发展;4.经济可持续发展)2.1978-2001年我国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乡村社会学期末复习重点

乡村社会学期末复习重点

乡村社会学期末复习重点复习范围第一章绪论重点名词:乡村社会学乡村建设运动重点掌握的问题:1.农村、农业、农民三者的关系第二章乡村社会与乡村居民重点名词:乡村社会基本社会化重点掌握的问题:1.乡村个人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基本内容2.乡村居民社会化的特点第三章乡村初级群体重点名词:社会群体初级社会群体重点掌握的问题:1.初级群体的特征与功能第四章乡村社会组织重点名词:社会组织科层制村民委员会重点掌握的问题:1.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2.村民委员会的职能第五章乡村社区重点名词:社区乡村城镇化重点掌握的问题:1.社区的构成要素2.集镇的作用3.乡村城镇化的必然性、道路选择与实现的途径第六章乡村生活方式重点名词:现代化生活方式恩格尔系数重点掌握的问题:1.自然环境、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的影响2.我国乡村生活方式发展的目标和实现的主要途径第七章乡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重点名词:社会分化社会流动重点掌握的问题:1.社会流动的原因2.乡村社会流动的原因与功能第八章乡村社会问题重点名词:社会问题人口问题重点掌握的问题:1.乡村社会问题的特点2.乡村人口问题第九章乡村社会控制重点名词:社会控制越轨行为重点掌握的问题:1.社会控制的功能第十章乡村社会保障重点名词:社会保障社会救助重点掌握的问题:1.社会保障的功能2.建立乡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与任务、基本原则第十一章乡村现代化重点名词:社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掌握的问题:1.社会现代化的内容2.依附理论3.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试时间本课程考试时间是2013年1月12日8:30---10:00 考核方式和时间长度本课程考试时间为90分钟。

闭卷复习参考本课程的考核内容是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本考核说明规定的主要内容,要以本考核说明为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据教学大纲规定的“重点掌握、掌握、了解”三个层次来把握。

重点掌握的部分:是指本课程中的重要原理或与我国乡村社会、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知识和其从事乡镇管理等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对于这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要准确记忆、深刻理解并能运用于现实经济生活。

农村社会学复习材料

农村社会学复习材料

⏹格兰其运动:19世纪末美国爆发的以反对垄断盘剥、捍卫自身利益为目的的农民运动。

这一运动自1867年始,延续了20多年。

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美国农民建立了保卫农民利益、表达农民愿望和要求的秘密组织——格兰其。

到1875年,格兰其运动扩展到美国33个州,参加者达80多万人。

格兰其运动及随之产生的全美农民协会、农民政党的斗争活动,不仅冲击了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也打乱了美国农村的社会秩序。

⏹农村居民:农村居民是一个纯地域划分的概念,它是指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一切人。

有些人虽然居住和生活在农村地区,但他们不属于农村社会系统,而属于城市社会系统,是城市人口,是市民而不是农民。

⏹农民:农民是指那些在地缘基础上,通过农村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复杂的社会关系与联系而使之成了农村各种社会共同体成员的人们。

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必定属于农村社会特定的社会集团、群体和组织的成员,这样的人,即使长期不在农村地区生活和活动,也仍算是农民。

⏹自耕农:自耕农是拥有小块土地,从事个体农业生产活动的自由农民。

他们虽然像农奴主和地主一样高的社会地位,但他们有着底层农民羡慕的人身自由和一定的私人财产(包括土地、牲畜、农具和其他财产),生活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存在于各个社会历史时期,是社会的平民阶层。

⏹佃农:佃农是指那些没有自己的土地,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的农民。

除向地主交纳实物地租外,他们还要受封建专制国家的压迫和剥削。

尽管如此,佃农与地主的关系仍只是一种租佃关系,而不是奴婢关系。

佃农仍有较多的人身自由,并有自己的农具和其他的私人财产,甚至拥有少量的土地。

⏹二元经济结构:一元是依靠传统方法和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部门,这些部门边际劳动生产率,只能维持的最低的生活水平,它们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另一元是以现代方法进行生产的工业部门,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分布在城市地区⏹二元社会结构: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自建国以来得进一步加强,并从经济领域延伸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构成了一个全方位的二元社会结构。

开放大学(电大)《农村社会学》期末试题

开放大学(电大)《农村社会学》期末试题

开放大学(电大)《农村社会学》期末试题开放大学(电大)《农村社会学》期末试题【篇1】1、调查人员从一个社会中抽出一些熟悉社区情况的人们为评判员,让他们按事先规定的高低层次对社区成员进行分类的方式是( ).A.主观法B.声誉法C.客观法D.评判法2、简述可持续发展战略。

3、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是由于( )。

A.人们的主观需要B.阶级产生的需求C.劳动分工的需要D.社会发展的需要4、联系实际谈一谈我国乡村城镇化的必然性,道路选择和实现途径。

5、乡村社会问题具有明显的(A.地域性B.阶级性C.民族性D.经济性6、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控制的主导力量是()。

A.国家政权B.国家法律C.国家各项制度D.国际条例7、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指()。

A.习俗B.道德C.舆论D.宗教8、社会保障实质是().A.经济保障B.政治保障C.思想保障D.社会保障9、我国有关老年人的法律和规定划分老年人的标准是()。

A.55岁B.60岁C.65岁D.70岁10、被称为第一生产力的是()。

A.劳动工具B.劳动手段C.劳动对象D.科学技术11、中国共产党乡村研究的主要社会学成果()。

A.进一步明确了中国乡村社会性质B.发展了乡村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体系C.分析了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D.创建了乡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E.丰富了社会调查方法12、乡村建设运动最有名的是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华北平民教育运动,其领导者为().A.杨开道B.李景汉C.李景汉吴文藻D.吴文藻费孝通E.梁漱溟晏阳初13、在一系列的社会变迁中,我国农民发生了明显而主要的变化,表现为(A.身份的变化B.家族主义意识的变化C.革新意识的变化D.利益观的变化E.多元思想和文化观念的变化14、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乡村社会调查,1949年前,关于农民问题的最著名的著作为()。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兴国调查》C.《长岗乡调查》D.《才溪乡调查》15、村民委员会的组织结构包括().A.村民会议B.村民委员会C.村民小组D.工作委员会E.特派员16、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是().A.基本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C.终身社会化D.再社会化17、现阶段乡村已逐渐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农工商贸副齐头并进的流动格局,其流动方式主要表现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0年梁漱溟、晏阳初“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是以农立国的代表人物,他在山东邹平进行了以乡学、村学为组织的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认为愚贫弱私是当时农村的四大问题,因此他发起组织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来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并主张实施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治愚,生计教育治贫,卫生教育治弱,公民教育治私。

乡村建设的评价(1)经过知识分子的辛勤劳动,给落后的乡土社会注入了现代文明的某些因素,提出了改造农村的一些值得深思的理论见解。

(2)但是由于这场运动未能从根本上触及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终究不能解决农民的根本利益——土地问题,这种以发动和教育农民进行自我组织的运动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乡村建设运动的骨干分子纷纷南迁,这场运动以失败而收场。

*农村、农民、农业*传统农村社会的特征1、传统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特征⏹农业为唯一占统治地位的产业经济;手工业等则为农业的附属部门。

⏹特征:⏹劳动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社会资料来源于自然交换,而不是社会交换。

2、传统农村社会的区位结构特征乡村区位结构的特征表现为孤立和分散。

⏹分散性是与农业分散,与广大农耕区的稀疏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连在一起。

⏹在分散区位下形成了自然村庄。

人们居住孤立和的主要原因就是土地。

3、传统农村社会文化结构特征由落后的生产方式、封闭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文化结构与现代社会不同。

(1)农业社会强调以农为本。

⏹强调农业,形成了农本思想。

(2)平均主义是农村最突出的小农意识。

(3)狭隘性明显。

*怎样理解贫困文化⏹农村文化的狭隘性最突出表现在贫困文化上⏹贫困文化的概念最早由奥斯卡·刘易斯提出:它是一种比较固定的、持久不变的、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即在既定的历史和社会的脉络中,穷人所共享的有别于主流文化的一种生活方式;在阶层化、高度个人化的社会里,穷人对其边缘地位的适应或反应。

⏹贫困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文化效应场,特别是其中的文化传统有着强大的辐射和遗传力,它常常表现出一种内控自制的惯性运动,作用和影响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造成各种不同的社会效应”。

评论⏹(1)贫困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文化效应场,特别是其中的文化传统有着强大的辐射和遗传力,它常常表现出一种内控自制的惯性运动,作用和影响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造成各种不同的社会效应”。

⏹(2)贫困文化与人们精神被牢固地锁在一起,构成社会经济发展和自身解放的严重障碍,产生了宿命论的意识和接受了被注定的状态,从而形成了自我保存的贫困链——加尔布雷斯称之为“对贫困的顺应”。

⏹(3)贫困和贫困文化的恶性循环⏹——生活于贫困境况中的人们,由于从小就受到贫困文化的熏陶,他们缺少向上流动的动力,环境也难以使他们有较高的成就动机。

⏹——低成就动机导致低社会流动,受教育的机会少,层次较低,这使得他们在就业上的竞争力薄弱。

⏹——低教育水平,较弱的竞争力,自然导致他们只能进入低收入职业,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

⏹——低收入的职业和较低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更为贫困( D·P·莫伊尼汉)。

4、传统的农村社会人口结构⏹人口再生产类型是与社会生产力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结合而形成的人口再生产的特征。

⏹人口再生产由传统型过渡到现代型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死亡率开始下降,但出生率基本不变,仍高,人口增长快;⏹第二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出生率开始下降,但前者下降速度快于后者,造成过渡时期人口膨胀;⏹第三阶段——死亡率逐步下降到一个稳定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到等于或高于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低水平。

我国农村人口再生产处在第二阶段。

⏹目前农村人口生产状况⏹ A.目前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仍高——两胎、多胎、黑孩子。

⏹ B.社会就业压力大、低素质比例高。

如,吴理财在甘肃陇南山区文县堡子坝乡的寨子合作社,被调查的两个自然村,生5个孩子的很普遍,30岁的社长已有9个孩子,还有的人有11个子女的。

⏹ C.性比不平衡。

*乡下人离不开土地的原因?A、《乡土中国》:粘在土地上的特点使得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则是变态,即使是迁移,也是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又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

”B. 恋土性——土地哺育;土地束缚。

离不开土地,又不愿意离开土地。

C、由于灌溉、安全等原因,人们也需要住在一起。

*传统农村社会生产关系特征(1)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突出表现在土地所有制关系上(2)剥削阶级拥有以人身依附关系为特征的超经济强制,超经济强制不仅在经济上剥削,而且还占有劳动者人身。

(3)土地的归属关系突出了社会的“土地”意识。

(4)传统生产关系基础上的社会是“静态”的。

*农本思想的现代意义(1)农本思想概念:以农业为本,以商业为末——肇原于商周,勃兴于春秋战国,之后各朝各代的农学丰富了农本思想。

——农业是关系民生国计的根本问题,重视农业、重视农业生产的环境建设……这早已成为历代明主及有识之士的思想。

——重提这些思想,无非是要为重视“三农”,重视农业结构调整打开一点思路(2)传统农本思想作用——确保了农业社会自然经济的缓慢发展;——加固封闭了农业社会,影响现代化建设;——占统治地位的农本意识使农村社会文化特征表现为:乡土性、斥商性、均衡性、狭隘性。

(3)农本思想的两面性——三农问题是我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要重视发展非农产业、城镇化建设等*传统农村社会的互动关系的特点(1)孤立、隔膜的人际交往关系(2)互动关系的纽带——血缘和地缘关系(3)传统农村社会的互动圈——邻里、宗族群*互动关系的纽带——血缘和地缘关系血缘关系是基础:①只有依赖血缘关系才能进行生产生活活动。

②血缘关系的社会群体最高级的形式是宗姓氏族。

③血缘关系还是维持社会结构稳定的重要因素。

④血情关系具有社会认同的心理功能。

地缘关系是人们互动的重要条件①地缘关系成了人们业缘、情缘关系的活动空间。

没有地缘关系的人们,一般很少、甚至几乎不可能产生互动的。

②地缘关系的情感——乡情,维系着人们之间的互动圈。

同村的人在观念、生活方式、社会规范以及口音方面都存在一致性——关系情感化——浓厚的地缘意识——同乡观念。

在同村,远亲不如近临;在异地,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亲近情结,源于地缘关系,在时空上超越地缘,成为说不清道不明的纽带。

血缘和地缘的关系A.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联系在一起,对传统农村社会互动起双重作用。

B.血缘决定地缘;地缘强化了血缘。

邻里是最为基本的地缘关系共同体,由居住相近的一定数量的家庭组成的小群体。

宗族群是典型带有血缘关系家庭组成的社会群体。

农民是指居住在农村社区从事种养业和简单手工业为生,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和联系而组成的农村社会各类社会集团、群体及社会组织的农村居民。

*农民的各阶层中国乡土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以已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愈推愈薄。

历史上经典理论家对农民特色的认识*农民流动有六种类型:本地农村型、本地乡镇型、本地城市型、外地农村型、外地乡镇型、和外地城市型。

*改造农民他们重感觉轻逻辑,重具体而轻抽象的经验——直觉主义非理性思维方式,兼有了神秘主义非理性带来的权威崇拜和浪漫主义非理性带来的群众性的歇斯底里。

(2)浓厚自然经济——缺少竞争和冒险精神,没有现代意义上组织观念。

(3)狭小生活范围——封闭、僵化、保守、平均主义、红眼病与权力崇拜。

(4)农民心理脆弱——当对外缺乏了解时,宁可在家里受穷也不肯越雷池半步。

亨廷顿对农民认识美国政治学家赛缪尔·亨廷顿在论述发展国家政治稳定时说(《变迁社会的政治秩序》):“得农村者得天下”,“农村的作用是变数,它不是稳定的根源,就是革命的根源”。

他特别强调农民的作用:“如果农民默许并认同现存制度,他们就为误制度提供了一个稳定基础。

如果他们积极地反对这个制度,他就会成为革命的载体。

”西奥多·舒尔茨说:“全世界的农民,在考虑成本、利润及各种风险时,都是很会盘算的生意人。

”农民是与资本家一样的理性经济人。

*农民理性认识•今天小农不同于“生存小农”、“阶级小农”、“商品小农”、“理性小农”;是处于“商品小农”与“理性小农”之间,还部分带有“生存小农”的特点,基本上没有“弱势小农”的痕迹;是农民生产、生活、交往都被卷人“社会化”大分工网络,属于“社会化小农”。

•农民根本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也不是追求生存最大化(家庭承包地确保了生存安全),而是着眼于货币支出压力。

•社会化小农时期,农业重点解决生存问题,农村重点解决归宿问题,农民重点解决就业问题。

*农村婚姻家庭变化*介绍人角色没有消失的原因A、农民社交活动不发达,交往面狭小,接触和择偶机会少。

B、明媒正娶的婚姻仍有一定影响,有些青年即使认识,也在形式上通过介绍人订亲。

C、介绍人介绍,婚姻安全系数大——强媒硬保。

(介绍人功能:让两异性青年相识,在婚礼仪式上是象征性的,在整个婚姻过程中有沟通作用,如订结婚日期、彩礼等。

)*通婚圈窄①邻近人们文化背景相似,风俗习惯相同,有利于人们交往了解——放心(青梅竹马)。

②亲属网络扩大,便于生产生活上相互帮助(家族亲淡于姻亲)③农民工作范围小(农田、乡镇企业)④经济发达地区,男青年不外娶,女青年不远嫁——加剧通婚圈窄。

(①我国法律规定近亲结婚是指三代以内的婚姻。

②禁止近亲结婚法律知识普及,人们已有自觉行为,但农村姑舅亲、姨娘亲仍多。

③传统的“同姓不婚”风俗在经济落后地方还有相当大影响。

④调亲(换亲)现象多,但一般不属于近亲结婚。

(家穷、有残缺的人在农村难成家))订婚与结婚仪式功能*家庭户与空户现象(家庭户是指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且居住在一起的社会基本单元。

)*农民工家庭化流动*农村家庭变化趋势(1)家庭结构多层变化(2)家庭功能情感化趋势(3)家庭类型多样化——突出变化(4)家庭关系平等化(5)家庭生活方式变化——衡量家庭生活现代化程度和质量的重要指标(6)家庭问题显性化趋势。

*家与户的区别*传统农村社区特点*农村社区在自然环境、居民构成、生产方式等方面有自己的特性,不……1)人口密度稀疏,社会结构简单2)经济活动简单,主要从事农业为主的劳动3)血缘关系浓厚,人际关系密切4)农村社区文化具有地方特色5)生活节奏慢*农民工家庭成员长期分居仍能稳定的原因:来自于他们对家庭经济支持……1)这一现象符合所有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家庭整体利益是首要的,个人……乃至牺牲。

2)农民工工作风险大,不变性强,家,土地是他们后盾和安全网3)农民工虽生活在城市,但生活理念仍由农村文化支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