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期末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0年梁漱溟、晏阳初“乡村建设运动”
梁漱溟是以农立国的代表人物,他在山东邹平进行了以乡学、村学为组织的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认为愚贫弱私是当时农村的四大问题,因此他发起组织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来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并主张实施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治愚,生计教育治贫,卫生教育治弱,公民教育治私。
乡村建设的评价
(1)经过知识分子的辛勤劳动,给落后的乡土社会注入了现代文明的某些因素,提出了改造农村的一些值得深思的理论见解。
(2)但是由于这场运动未能从根本上触及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终究不能解决农民的根本利益——
土地问题,这种以发动和教育农民进行自我组织的运动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乡村建设运动的骨干分子纷纷南迁,这场运动以失败而收场。
*农村、农民、农业
*传统农村社会的特征
1、传统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特征
⏹农业为唯一占统治地位的产业经济;手工业等则为农业的附属部门。
⏹特征:
⏹劳动是面朝黄土背朝天;
⏹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
⏹社会资料来源于自然交换,而不是社会交换。
2、传统农村社会的区位结构特征
乡村区位结构的特征表现为孤立和分散。
⏹分散性是与农业分散,与广大农耕区的稀疏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连在一起。
⏹在分散区位下形成了自然村庄。
人们居住孤立和的主要原因就是土地。
3、传统农村社会文化结构特征
由落后的生产方式、封闭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文化结构与现代社会不同。
(1)农业社会强调以农为本。
⏹强调农业,形成了农本思想。
(2)平均主义是农村最突出的小农意识。
(3)狭隘性明显。
*怎样理解贫困文化
⏹农村文化的狭隘性最突出表现在贫困文化上
⏹贫困文化的概念最早由奥斯卡·刘易斯提出:它是一种比较固定的、持久不变的、
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即在既定的历史和社会的脉络中,穷人所共享的有别于主流文化的一种生活方式;在阶层化、高度个人化的社会里,穷人对其边缘地位的适应或反应。
⏹贫困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文化效应场,特别是其中的文化
传统有着强大的辐射和遗传力,它常常表现出一种内控自制的惯性运动,作用和影响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造成各种不同的社会效应”。
评论
⏹(1)贫困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文化效应场,特别是其中的
文化传统有着强大的辐射和遗传力,它常常表现出一种内控自制的惯性运动,作用和影响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造成各种不同的社会效应”。
⏹(2)贫困文化与人们精神被牢固地锁在一起,构成社会经济发展和自身解放的严
重障碍,产生了宿命论的意识和接受了被注定的状态,从而形成了自我保存的贫困链——加尔布雷斯称之为“对贫困的顺应”。
⏹(3)贫困和贫困文化的恶性循环
⏹——
生活于贫困境况中的人们,由于从小就受到贫困文化的熏陶,他们缺少向上流动的动力,环境也难以使他们有较高的成就动机。
⏹——
低成就动机导致低社会流动,受教育的机会少,层次较低,这使得他们在就业上的竞争力薄弱。
⏹——
低教育水平,较弱的竞争力,自然导致他们只能进入低收入职业,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
⏹——低收入的职业和较低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更为贫困( D·P·莫伊尼汉)。
4、传统的农村社会人口结构
⏹人口再生产类型是与社会生产力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以及人口
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结合而形成的人口再生产的特征。
⏹人口再生产由传统型过渡到现代型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死亡率开始下降,但出生率基本不变,仍高,人口增长快;
⏹第二阶段——
死亡率继续下降,出生率开始下降,但前者下降速度快于后者,造成过渡时期人口膨胀;
⏹第三阶段——
死亡率逐步下降到一个稳定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到等于或高于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低水平。我国农村人口再生产处在第二阶段。
⏹目前农村人口生产状况
⏹ A.目前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仍高——两胎、多胎、黑孩子。
⏹ B.社会就业压力大、低素质比例高。如,吴理财在甘肃陇南山区文县堡子坝乡的寨
子合作社,被调查的两个自然村,生5个孩子的很普遍,30岁的社长已有9个孩子,还有的人有11个子女的。
⏹ C.性比不平衡。
*乡下人离不开土地的原因?
A、《乡土中国》:粘在土地上的特点使得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则是变态,即使是迁移,也是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又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
B. 恋土性——土地哺育;土地束缚。离不开土地,又不愿意离开土地。
C、由于灌溉、安全等原因,人们也需要住在一起。
*传统农村社会生产关系特征
(1)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突出表现在土地所有制关系上(2)剥削阶级拥有以人身依附关
系为特征的超经济强制,超经济强制不仅在经济上剥削,而且还占有劳动者人身。(3)土地的归属关系突出了社会的“土地”意识。(4)传统生产关系基础上的社会是“静态”的。
*农本思想的现代意义
(1)农本思想概念:以农业为本,以商业为末
——肇原于商周,勃兴于春秋战国,之后各朝各代的农学丰富了农本思想。
——
农业是关系民生国计的根本问题,重视农业、重视农业生产的环境建设……这早已成为历代明主及有识之士的思想。
——重提这些思想,无非是要为重视“三农”,重视农业结构调整打开一点思路
(2)传统农本思想作用
——确保了农业社会自然经济的缓慢发展;
——加固封闭了农业社会,影响现代化建设;
——
占统治地位的农本意识使农村社会文化特征表现为:乡土性、斥商性、均衡性、狭隘性。(3)农本思想的两面性
——三农问题是我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重视发展非农产业、城镇化建设等
*传统农村社会的互动关系的特点
(1)孤立、隔膜的人际交往关系
(2)互动关系的纽带——血缘和地缘关系
(3)传统农村社会的互动圈——邻里、宗族群
*互动关系的纽带——血缘和地缘关系
血缘关系是基础:
①只有依赖血缘关系才能进行生产生活活动。
②血缘关系的社会群体最高级的形式是宗姓氏族。
③血缘关系还是维持社会结构稳定的重要因素。
④血情关系具有社会认同的心理功能。
地缘关系是人们互动的重要条件
①地缘关系成了人们业缘、情缘关系的活动空间。没有地缘关系的人们,一般很少、
甚至几乎不可能产生互动的。
②地缘关系的情感——乡情,维系着人们之间的互动圈。
同村的人在观念、生活方式、社会规范以及口音方面都存在一致性——关系情感化——浓厚的地缘意识——
同乡观念。在同村,远亲不如近临;在异地,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亲近情结,源于地缘关系,在时空上超越地缘,成为说不清道不明的纽带。
血缘和地缘的关系
A.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联系在一起,对传统农村社会互动起双重作用。
B.血缘决定地缘;地缘强化了血缘。
邻里是最为基本的地缘关系共同体,由居住相近的一定数量的家庭组成的小群体。
宗族群是典型带有血缘关系家庭组成的社会群体。
农民是指居住在农村社区从事种养业和简单手工业为生,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和联系而组成的农村社会各类社会集团、群体及社会组织的农村居民。
*农民的各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