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族有谱家庭人物辈出
一个家族兴盛不衰的秘密——曾国藩的家教家风
一个家族兴盛不衰的秘密——曾国藩的家教家风曾国藩(1811—1872),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动荡年代,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均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这种影响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
曾国藩从湖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入京赴考,中进士后留京城,十年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极品,四个弟弟皆受皇封同做高官,赢得满族荣华。
纵观古今,凡达官贵人之家,大多因子孙逐渐骄奢淫逸,过不了二三代,便门第没落。
唯独曾国藩兄弟五人的家庭,至今190余年间,绵延至第八代孙,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他们绝大多数留学英、美等国的名牌大学,学贯中西,成就卓著,成为教育界、科技界、艺术界的名家大师,饮誉五洲四海,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
曾氏家族之所以人才辈出,是与曾国藩良好的家风、严谨的家教和丰富的家庭藏书密不可分的。
曾国藩虽为高官,但他要求子孙必须“半耕半读,勤俭持家。
”要他们亲自参加打草、捡柴、插禾、锄地、收割等农事劳动,不许仗势欺人,不许使婢差奴。
座落在湖南省双峰县荷叶乡的富厚堂是曾国藩功成身退之所,占地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0余平方米,三层大楼高耸于浓荫绿树之中,四周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富厚堂既是曾氏的住宅,又是规模宏大的藏书楼,也是曾府子弟及至亲子弟读书的家庭学校,这里诗书传家,名人辈出。
曾家六代人共藏书39万余册,现分别珍藏于湖南图书馆、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及台北图书馆。
“ 富厚堂曾国藩故居”现已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有大批中外人士前往参观,以沐浴曾氏家族那源远流长的书香气息。
曾国藩出将入相,每天日理万机,从不懈怠。
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坚持读写。
他写日记,直到临死前一日才停止。
曾国藩一生著述百余万字,以《曾国藩家书》最为著名,流传海内外。
凡知书达理之家,多备有曾氏家书家训,以教育子孙奋发上进,有所作为。
曾国藩对自己大富大贵的家族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曾国藩十六字家训:家人谨遵,子孙后代能人辈出
曾国藩十六字家训:家人谨遵,子孙后代能人辈出曾国藩是晚清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但也是晚清极具争议的人物,抛开他的功名成就,最让人熟知的便是曾国藩的家书。
他曾留下十六个字的家训:“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他对家人的教育与训诫让他的家族受益匪浅,后人也十分赞赏他的治家方略,直到现在,众多家庭仍然在学习与践行他的家训。
曾国藩出生于普通的耕读家庭,但他自幼好学,聪明且勤奋的他14岁便能熟读《周礼》、《史记》文选,在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中进士,开始他的仕途之路。
因为曾国藩从平民通过勤勉逐渐步入仕途,并一直稳步上升,他深知勤勉的风气对于自己的发展和家庭的繁荣是极其重要的。
所以他特别强调“勤以持家",这里的“勤"既是指勤俭,也指勤勉。
曾国藩一方面要求家庭成员克勤克俭,要主动参与劳动,自己做好家务,不能因身处富贵人家就安于享乐,更不能铺张浪费。
他希望家族成员能养成勤奋、劳动的习惯,因为这对一个人的生活有巨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他要求家庭成员勤勉好学,要主动地阅读圣贤的经典著作,学会主动学习才能走好人生路,也要求家人要养成早起的习惯,家族内万万不可有松懈之风盛行。
曾国藩提出来这些理念,要求家族长辈要勤于言传身教,要亲自教授后辈知识与道理,曾国藩自己更是一丝不苟的言传身教。
比如他的二儿子曾纪泽喜欢西方社会学,三儿子曾纪鸿则喜欢数学和物理学,曾国藩虽然对此一窍不通,但他仍尽全力去了解,给孩子一些学习心得与见解。
他的儿子也是深受他的影响,常常亲自教授子女英语、数学、书法等,无论再忙都会抽时间陪在子女身边,言传身教帮助他们成长。
曾国藩除了强调“勤以持家",还强调“和以治家",更是以此为家族宗旨,他认为治理家族最重要的就是家庭成员要谨遵人人孝悌的原则。
对父母长辈要感恩尊敬,尽赡养义务只是最基本的本分,对待兄弟姐妹要和睦友好,同辈间的和谐融洽是家族稳定繁荣的基石。
在曾国藩的家书中,他写给自己弟弟的信件为最多,可见他对同辈间关系的重视,对家族和睦的重视。
曾国藩家风故事
曾国藩家风故事在教育子女后辈上,曾国藩的苦心孤诣、以身示范结出了累累硕果。
一百多年来,曾氏门庭名人辈出,多有所成。
曾国藩三个儿子(曾国藩长子早天,次子纪泽、三子纪鸿),五个女儿,在他的教诲下均秉承了好学、勤奋、俭朴、孝悌的良好家风。
在读书为明理的家教影响下,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只参加了一次乡试后,就专心攻读外文,阅览大量的西方著作,悉心学习西方文化,在外交方面显示了他的才干,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外交家。
次子曾纪鸿,专攻天文、算学,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曾国藩的女儿,在家风家教的熏陶下,出嫁后都是勤俭持家的贤妻良母。
尤其是曾国藩最疼爱的“满女”曾纪芬嫁入衡山聂家后,秉承勤俭美德,丝亳没有千金小姐的娇纵习气,相夫教子、勤俭持家,使聂家门庭不断兴旺发达。
孙辈以后,曾国藩的后人依然人才辈出。
曾广锋,是曾纪泽的长子,跟随父亲出国期间刻苦学习外语,精通英、法、德等多种语言,后曾任京师大学堂译文馆总办,是清末著名的翻译家。
曾广钧,是曾纪鸿的长子,从小读书勤奋刻苦,23岁便中进士入翰林,是翰林院最年轻的一位,被称为“翰林才子”。
曾国藩的直系后辈,到第四、五代时已达140多人,大都在学术、科技上有所成就,没有出过一个纨绮子弟。
曾约农,少年时期便远赴英国留学,获伦敦大学理科工程课学士,后倾尽全力投身教育事业。
曾宝荔,知名教育家,是中国第一个在伦敦大学获得理科学士的女生。
1918年,她创办长沙艺芳女校兼任校长,曾多次出席世界性的教育会议。
曾国藩的家风家教思想还深深地影响了曾氏族人。
曾国藩四位弟弟的后辈也多秉承曾家勤劳、俭朴、孝悌的家风,不论是读书、为官都有所成。
曾纪梁,是曾国藩大弟弟曾国潢的长子。
13岁时,便与堂兄曾纪泽每天徒步8里去九峰山上的之定慧庵读书。
咸丰末年,曾纪梁顺利考中秀才,但因有乡人曾戏言“曾氏家门鼎盛,县官每次送秀才一位“,便即易名,用学名怀柳再次参加县试,并再次中试。
此外,曾纪渠、曾纪瑞等也是曾氏后辈中的佼佼者。
曾国藩家族有谱家庭人物辈出
曾国藩家族有谱家庭人物辈出当我们去了解曾国藩家族,了解曾国藩的时候,我们很惊奇地发现,曾国藩并非天生的贵族家庭。
他爷爷曾星岗当时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甚至可以说还不如老百姓,混混而已,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三十五岁那年,曾星岗遇上了一件彻底刺痛了他的自尊。
当时他得罪了一个人惹了官司,在衙门打官司的时候,自己跪下,而对方不用下跪,因为人家是秀才,按当时的规定秀才是可以不用下跪的。
就这个举动,让曾星岗觉得官司输赢都不在重要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让子孙后代代代出秀才”。
更多资料:家谱-百姓通谱曾星岗自己也是没有读过书的,但是,他有了这么一个伟大的目标之后,就会想方设法去达成。
态度比实力更重要,欲望比能力更重要。
所以曾星岗不断地去请教那些读书人,只要有读书人到他们那,他就会把人家接到家里好生接待,招待完之后再跟他们分享自己的梦想,病请教怎样才能坐得到。
很多读书人就给他一个建议:首先让子孙后代树立信心,信心决定一切,没有信心再大的目标、再好的方法都是没用的,是不是?曾星岗就不断地去找自己家的家谱、族谱、房谱。
结果查到房谱当中五百年前有个老祖宗是个秀才,就把这个秀才定位为家族中近代史上的榜样。
他继续找,在族谱当中寻找到两千多年前的曾子是个大学士(孔子的学生),又把曾子定位为他们家族中古代的榜样,重点的榜样。
同时,不断跟儿子曾竹亭讲自己的故事,讲自己三十五岁前什么什么不努力、什么什么游手好闲,跟人家打官司自己要下跪,人家不用下跪。
不断地激励他的儿子,给儿子建立信心。
这个曾竹亭虽然不是很聪明,但是他的欲望和态度非常的好,他在上京赶考了十七次后,在四十三岁那年终于中了一个秀才。
以前有句古话,一个家族富不过三代的魔咒,而曾氏家族打破了这个魔咒,别人都富不过三代,他却做到了福过九代,因为他们自己有非常准确的人生定位。
曾星岗在他儿子曾竹亭心中灌输了一个目标我们家族的基因也很好,要代代出秀才。
在曾竹亭以后,曾氏家族出了很多人才。
曾国藩240个子孙,无一个败家子
曾国藩240个子孙,无一个败家子《格言联璧》有云:“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
”曾国藩家族两百年来“长盛不衰,代有人才”,其240个子孙后代中,无一个败家子,靠的就是其独创的家教理论和自成一派的曾氏家风,而《格言联璧》的五句话,也被曾国藩运用得炉火纯青,从而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罕有的“经八代而不衰”的现象。
勤俭,治家之本俗话说:“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曾国藩治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秉持的也不过是“勤俭”二字,他在《曾国藩家书》中曾提到过这样的治家之道:“第一,贵兄弟和睦;第二,贵体孝道;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
他还有一个“十六字箴言”,曰:“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曾国藩将“勤俭”二字淋漓尽致地运用到了治家的全过程,他要求家人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就连拾柴、收粪、插田莳禾这样的事,也要其力亲为,至于女儿家的女红、厨艺、纺纱做衣,更是不能假手他人。
在饮食上,曾国藩则是一个“要求不高”的人,丝毫不讲究宰相排场,每餐只食蔬菜一品,决不多设,因此得了个“一品宰相”的雅号。
穿着方面,他的鞋袜都是由太太和媳妇女儿缝制而成。
住上,曾国藩也没有一国宰相的派头,其弟曾国荃曾以家中人口增多为由,在已有百年之久的曾家老屋之外另建了一栋新屋,费资三千余串,曾国藩知道了之后,非常不高兴,并发誓此生决不住新屋。
曾国藩所持“勤俭”二字,终身不渝,由此,他一生官运亨通,曾氏家族也奇迹般避开了“富不过三代”的宿命。
和顺,齐家之本所谓“家和万事兴”,曾国藩对于“和顺齐家”之道,也有一番独到的认知,他说:“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
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在给曾国荃的家书中,曾国藩也曾引经据典,强调“家和”的重要性,他说:“‘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
”曾国藩全家兄弟姊妹共九人,他是曾家的长房长子又早有所成,对兄弟竭力地以德去爱护,而不是姑息纵容,在日常生活中他常常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荣辱,而是以家族为重。
曾国藩家族及后代
曾国藩家族及后代曾国藩作为清末第⼀谋⾂,他⼒挽狂澜拯,吸纳儒家⽂化,实现了儒家⽴功、⽴德、⽴⾔“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被誉为“中华千古第⼀完⼈”。
同时曾国藩家族是历史上数得着的名门望族,其后代在教育、化学、⽂学、艺术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接下来详细介绍曾国藩家族及后代,⼀起看看吧。
曾国藩家族及后代曾国藩共有3个⼉⼦、6个⼥⼉(其中⼀⼉⼀⼥夭折),8个孙⼦、4个孙⼥……截⾄⽬前,曾国藩五兄弟的后⼈已经绵延⾄第⼋代,有突出成就的⼈多达240多⼈。
如今,在国内能够拜访到的曾国藩直系后裔⼤概有⼗⼏位,分布在长沙、北京、济南、洛阳和⼤同等地。
曾国藩的⼦孙中再没有⼀个⼈像他⼀样成为显达⼈物,但他们在教育、化学、⽂学、艺术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在长沙⼀普通⼩区,记者拜访了曾国藩的次⼦曾纪鸿的曾孙曾宪华,曾宪华是长沙园林局⼀位普通的退休⼯⼈。
作为曾国藩的后⼈,他每年都要接受⼀些采访或其他活动。
不过,在他的⼼⾥,曾国藩不是他的⽣活资本,他更没想过借此出名获利。
64岁的曾宪华看上去很温和、⽼实。
他说,曾家的后代很多⼈都是这种性格,守规矩,不张扬。
在这⽅⾯,曾宪华也觉得有些奇怪,因为后⼈们并没有直接接受过曾国藩的教育,但曾家的“农耕”家风却在⾻⼦⾥影响了⼏代⼈。
回忆⾃⼰的经历,曾宪华说,“曾国藩”三个字带给他很多沉重。
⼗⼏岁时曾宪华去报考艺术学校,⾯试到了最后⼀关却被告知“⽔平不够”,那时他⾮常不⽢⼼。
19岁那年,曾宪华下到农场,结果从“四清”到“⽂⾰”,他和家⼈的⽣活⼀直都没消停过。
下乡结束后,曾宪华回到长沙在园林局⼯作,⼀直⼲到退休。
曾宪华说,⾃⼰的⼀辈⼦都是普普通通的。
⽽曾家很多⼈也⼀样,没有市井味⼉,都很普通。
如今,曾国藩的直系后裔中,在国内能够拜访到的⼤概有⼗⼏位,分布在长沙、北京、济南、洛阳和⼤同等地。
曾家男⼈没再出现显达⼈物湖南曾国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胡卫平⽼师被曾家后代称为“曾家的⼤管家”。
曾国藩家书背景
曾国藩家书背景曾国藩,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今双峰县荷叶镇】,1811年11月26日出生在一个偏僻山村的地主家庭里。
曾国藩有兄弟5人,他排行老大,另有1姐3妹,家中对他们兄弟严加管教,希望他们能光宗耀祖。
曾国藩的祖父自幼教育他们君子在下则排一方之难,在上则息万物之嚣,人以懦弱无刚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曾国藩从小发愤图强,6岁入塾读书,8岁随父学五经,14岁应童子试,22岁考取秀才,28岁中进士。
初授翰林院检讨,1846年充文渊阁直学士,次年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曾国藩少年得志,官运亨通,10年之中连升10级,官至二品。
他能获得这么快的擢升,关键在于他刻苦修身。
他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从不放弃自己的品德修养,至其年衰,政治思想成熟,也不放弃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和自责。
他的一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实写照。
曾国藩立志求学,要求极严,抱负很高。
他曾对4位弟弟说:不能不趁30以前立志猛进也,读书讲究志、识、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观海,如井蛙窥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曾国藩极重择师交友,立志向圣贤看齐。
他在诗中写道:莫言书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
曾国藩在其志向的激励之下,终生勤俭谨慎,学修不断。
因此,当清国镇压太平军起义屡遭败北时,他创立的湘军却能扭转败局,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清政府称他是学本有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赞扬他是中兴第一名臣。
在极重立德、立功、立言的湖湘学派中,曾国藩既是一名推波助澜者,又是一位成功的佼佼者,因而青年毛泽东在1917 年致黎锦熙的长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这里,毛泽东服气曾国藩就是服他是位大本大源、倡学促教、陶铸人心的学者和政治家。
曾国藩家族人才辈出,其子曾纪泽不费一枪一弹收回伊犁
左宗棠击溃了阿古柏的“哲德沙尔国”叛军后,收复了新疆的大部分地区,但伊犁这个新疆西部重镇仍然被沙俄军队占据着。
原来,阿古柏从中亚浩罕国入侵新疆后,沙俄军队趁火打劫,悍然出兵夺占了伊犁,并把该地划入俄国版图。
清廷多次要求盘踞伊犁的沙俄军队撤回其国内,归还伊犁,沙俄总是推三阻四,还寻找借口,赖着不走。
但是,眼看左宗棠率领清军连战连捷,只用不到两年时间就彻底打垮了阿古柏,收复了新疆大部,沙皇俄国的态度不再像以前那么嚣张,形势的发展逐渐变得对清朝有利起来。
1878年夏7月,清朝派崇厚为特命全权大臣,赴俄国首都圣彼得堡同沙皇交涉归还伊犁的问题。
崇厚昏聩无能,性格也很懦弱,他以为只要收回伊犁就万事大吉了,结果在沙俄官员的威逼利诱以及公然欺骗下,他擅自和沙俄签订了一个出卖国家利益的不平等条约——《里瓦几亚条约》。
该条约规定:清朝割让伊犁以南及以西的大片土地给俄国,并向俄国赔款500万卢布,在新疆、蒙古经商的俄国人全都不用缴税,允许沙俄利用新疆做陆路通道与天津、汉口、西安等地进行通商贸易;崇厚还以为自己立下大功一件,而他稀里糊涂的做出这么大的让步,换来的只是一座三面被俄国人包围的空城伊犁。
《里瓦几亚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回国内,民众群情激奋,一部分有正义感的官员也义愤填膺。
此事在清廷内部也引发激烈争论,以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代表的主和派害怕和俄国人发生军事冲突,主张妥协,接受这一不平等条约;而以左宗棠、曾纪泽为主的主战派坚决不同意李鸿章的绥靖之策,要求重新修改崇厚与俄人签订的条约,把失去的领土主权彻底收回来。
左宗棠说到做到,他不顾年老体衰(已65岁),在兰州训练士卒,积蓄粮草,积极备战。
接着,他带领“新湘军”兵分三路,西出阳关,向伊犁进发。
大军从肃州出发时,左宗棠随军带着一口棺材,表示誓死收复伊犁,如果不成,决不活着返回关内。
迫于舆论压力,西太后不得不把崇厚革职,并交刑部严加惩处,不久她又派遣曾纪泽兼任驻俄公使,全权负责与沙皇政府的第二次谈判。
曾国藩:六字家训人才辈出
曾国藩:六字家训人才辈出曾国藩的治家理念具体来说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即“勤、孝、俭、仁、恒、谦”六字。
曾国藩(资料图图源网络)1、勤曾国藩认为子女教育中“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他提倡“勤理家事”、勤奋学习、勤劳工作,反对奢侈懒惰,“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针对子弟生长于富贵家庭、惯于养尊处优的特点,曾国藩特别强调戒骄奢、倡勤俭、主敬恕、不忘本。
他认为“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从不准许子女睡懒觉。
在家里男要扫地、种菜,女要做饭、织布。
妻子女儿跟他同住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府时,他规定她们白天下厨做饭菜,夜晚纺纱织麻到深夜,而且天天如此。
2、孝“百善孝为先。
”曾国藩提倡“尽孝悌,除骄逸”。
他教育子女在家敬老爱幼,出嫁后尊敬公婆。
3、俭曾国藩认为“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家事忌奢华,尚俭。
”他自己的日常饮食,总以一荤为主,非客到,不增一荤。
其穿戴更是简朴,一件青缎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
他不准子女积钱买田,衣勿华美。
对子女的婚姻,他认为品德为上,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曾国藩深刻认识到:“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也矣。
”人的本质有好逸恶劳的一面,如果父母蓄积足够的钱物让子女花销,他为什么还去吃苦呢?结果坐吃山空。
如果“一无可恃”,则逼得他们去奋斗、去谋生、去立业,结果能成大器。
4、仁曾国藩教育子女仁义待人,认为“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曾国藩深刻地指出骄奢的害处,“盖达官之子弟,听惯高议论,见惯大场面,往往轻慢师长,讥弹人短,所谓骄也。
由骄而奢,而淫,而佚,以至于无恶不作,皆从骄字生出之弊。
”为此他告诫子弟:“家门太盛,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人人须记此二语也。
”“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子弟力戒傲惰,戒傲以不大声骂仆从为首,戒惰以不晏起为首。
吾则不忘蒋字街卖菜情景,弟则不忘竹山坳拖碑车风景。
曾国藩的后人现在都在做什么?有哪些名人同曾国藩有血缘关系?
曾国藩的后人现在都在做什么?有哪些名人同曾国藩有血缘关系?曾氏家族比较出名的后人有教育家曾约农、曾宝荪;翻译家曾宝葹;高教部副部长、化学家曾昭抡;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曾昭燏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曾氏家族的女性格外出色。
曾国藩的后人有成就的大多出于二房曾纪鸿一脉。
教育学家曾宝荪就读与英国伦敦大学,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西方高等教育学位的女性。
她的爷爷是曾国藩的二子曾纪鸿,是一位数学家。
就连她的祖母郭氏也曾受过曾国藩的亲自教导,读过《十三经注疏》,在曾纪鸿早逝后一力抚育儿女。
哦,对,忘了说了,曾纪鸿的女婿就是大名鼎鼎的梁启超。
曾国藩本人生于湖南省娄底市,家中共有五兄弟。
其本人府邸名曰“富厚堂”,以求阙斋、归朴斋、思云馆、艺芳馆等四座藏书楼为特色,藏书超过30万册,主要为清代的一些军政史料和细雪典籍。
相距数里是其弟曾国荃平定太平天国后修建的“大夫第”,以规模宏大,富丽华美而闻名。
在曾国藩去世后的同治十二年,其弟曾国潢又在当地(荷叶镇峡石村)修建万宜堂,取义“万代千秋”、“宜室宜家”。
这三座建筑共同构成了曾氏家族的府第建筑群。
对比兄弟三人居所的建筑风格,曾国藩的宅邸无疑是书香气最浓厚的,曾国藩本人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
曾氏后人许多在此后少有从政,大多在教育、考古、文学、化学等方向卓有成就。
也有些后代泯然众人,成为普通百姓,没有一个成就超过曾国藩。
他们虽因不以曾氏后人而傲人,却也以曾氏后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绵延八代而无给祖上抹黑的子弟。
附《曾国藩家书》课程表部分参考,可以看到,并非专注于的八股仕途,反而更注重自我约束和自身修养,十分开明,和现代的教育方式也有相似之处。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俱,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一会,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锁。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五、读史、廿三史每日读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就凭这三件事,曾国藩的家庭代代出人才,没有一个败家子
就凭这三件事,曾国藩的家庭代代出人才,没有一个败家子蔡元培曾在《中国人的修养》里写道:“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
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
”而曾国藩正是凭借其传承百年的治家之道,使得曾氏家族走出有名望的人才240多人。
有商界巨贾,有学界泰斗,每一代皆烜赫一时,创造了中国家族史上的一大奇迹。
古人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然而,曾氏家族绵延至今,没有出现过败家子,堪称中国家族史上的奇观。
其中的秘诀,就在于曾国藩治家有道,他制定了很多的家训,其中最值得后人借鉴的,是以下三点。
不睡懒觉,可磨砺心性早起,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常常被忽视的良好行为品格。
曾国藩所立下的第一个重要家风,就是规定必须高度重视早起。
其实,从曾国藩祖父曾玉屏开始,曾家就有了早起的家规。
曾玉屏制定了家训“八字诀”,分别是“早、扫、考、书、宝、蔬、鱼、猪”。
可以看到,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早”。
在曾国藩家书中,就早起这件事,他对家人有很多叮咛。
在给四弟曾国潢的家书中,他说祖父留下的八诀家训就是“若不能尽行,但能行一早字,则家中子弟有所取舍,是厚望也”。
他还强调,“欲去惰字,总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就是说,要想去掉自己懒惰的习惯,最重要的就是坚持早起。
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他则不厌其烦地询问:“尔在家常能起早否?诸弟妹早起否?”他不但要求子女家人早起,自己更是身体力行。
他在床边放个铜盆,盆上用绳拴个秤砣,再把香系绳上。
香尽绳断,秤砣砸盆就会发出声响。
曾国藩就翻身起床,开始点灯读书了。
早起的习惯,他坚持了一生。
早起看起来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行为习惯,其意义却绝不可小觑。
早起可去惰。
曾国藩在家书中告诫弟弟“要想去掉'惰’字,以早起床为第一要义”。
他又说:“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
”我们常说要修身自律,首先要从勤字开始,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一勤天下无难事。
早起能强身。
“医王”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早就明确提出“晏卧而早起”,把它作为重要的养生经验传给世人。
曾国藩家族太厉害了,后代都是牛人
曾国藩家族太厉害了,后代都是牛人
曾国藩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还是洋务运动创始人。虎父无犬子,曾国藩的后代也都非常厉害,两个儿子,曾纪泽是外交家,曾继鸿是数学家,都是当时那个年代所在领域的领军人物。
后世子孙大多留学海外,是教授级别的人物,在各个行业为国家做贡献。曾国藩留给后代最大的财富就是曾国藩家书,让子孙后代学会了很多道理。
不知大家怎么看待呢?欢迎下方留言评论
曾国藩家族为何200年出名望子孙240余,绵延十代未出一个“败家子”?
曾国藩家族为何200年出名望子孙240余,绵延十代未出一个“败家子”?(一)一个农村的笨孩子,苦读诗书,考了7次才勉强中秀才(名列倒数第二),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本科。
他自己说"吾生平短于才","秉质愚柔"。
梁启超评价他:"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
换句话说,他是当时名人中最笨的一个。
但他有着超高的"逆商",不惧狼狈,屡败屡战,始终坚毅执着,走上仕途,在危亡之际成了中流砥柱,在满清王朝,达到了汉人官员能够达到的巅峰。
毛泽东对他也相当推崇,自言"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曾国藩。
(二)他的家族同样传奇,两百多年来,实现了曾国藩的遗愿:"长盛不衰,代有人才",在中国历史上实在是罕见,堪称中国家族史上的一大奇观。
曾氏家族绵延十代,至今没有出现过"败家子",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有近两百人接受了高等教育,众多留学欧美或日本等国,构成了一个名声远播的华夏望族。
(三)曾国藩的功成名就,为曾氏家族带来了鼎盛,但他始终认为,不可忘寒士家风!曾氏家族的一大家规便是规定要早起,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总结的治家口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是曾氏家族的传家宝。
"早"就是清早起床,到了曾国藩,他也把早起当成修身养性的重要生活习惯。
在祖父治家"八决"的基础上,他扩充提出了八本家训:曾国藩八本家训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居家以不晏起为本",早起同样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翻开《曾文正公家书》,就早起这件事,曾国藩对家人有颇多叮咛。
在给四弟曾国潢的家书中,曾国藩说祖父留下的八决家训,"若不能尽行,但能行一早字,则家中子弟有所取舍,是厚望也"。
家风成就曾国藩
家风成就曾国藩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21年第05期
大家都知道曾国藩的家风很好,曾氏后代人才辈出,很多人都以为是曾国藩留下的家训成就了他的子孙!事实上,曾国藩家族的家风要追溯到他高曾祖一代。
可以说,曾国藩的成就,同样是曾氏家族家风的一个硕果,是优秀的家风成就了曾国藩和他的后来人。
曾国藩父亲曾璘书前前后后十七次参加科举考试,最后终于中了个秀才。
其实曾璘书这种以身作则的行为,对于曾国藩的影响是非常深的,恰恰是这种不放弃的精神影响了曾国藩,曾国藩也同样经历过七次考试,才中秀才。
曾璘书的这种精神是后来曾国藩“屡败屡战”的精神支柱。
好的家风是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曾国藩从一个乡绅的儿子一跃成為封疆大吏,是良好的家风成就了曾国藩,也因为曾家的家风一代代相传,所以曾氏后人人才辈出,曾国藩后代中出现了曾纪泽、曾纪鸿、曾广钧、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
素材解读
1.“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以身作则,应对失败。
曾国藩父亲十七次参加科举考试,终于中秀才,这种精神深深影响儿子,是曾国藩“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精神源泉。
2.知识改变命运。
曾国藩的父亲十七次参加科举考试,曾国藩经历过七次考试,曾国藩后来成为了封疆大吏,可见知识改变命运。
3.执着坚守,不言弃,不放弃。
无论是十七次还是七次参加科举考试,都体现了曾氏家族不放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执着坚持的精神。
4.良好家风成就家族荣耀。
良好的家风不仅成就了曾国藩,而且成就了曾氏家族。
适用话题
身教甚于言教知识改变命运执着坚持良好家风。
(2)清.曾国藩家族谱
(2)清.曾国藩家族谱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湘乡人。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
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
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
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
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实岁27虚岁28岁时,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
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
这时太平天国的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
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咸丰三年(1853年)藉著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
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
在这篇檄文里,他攻击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曾公亮、曾巩、曾国藩…曾氏家族人才辈出就因为做到了这一点
曾公亮、曾巩、曾国藩…曾氏家族人才辈出就因为做到了这一点说起曾氏家族你可能不熟悉,但这几个曾氏名人你一定听说过。
思想家曾子。
在孔子三千弟子中“独得其宗”,被后世尊为“宗圣”。
他写《孝经》、著《大学》、启思孟,既形成了颇具影响的洙泗学派,也铸造了曾氏的赫赫家风。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不仅文学造诣深厚,而且政绩斐然,被后世尊称为“南丰先生”。
南丰曾氏77年间,出了19位进士。
三朝为相的曾公亮,由布衣至公相,历仕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编纂《武经总要》,功勋卓著。
在宋朝,曾氏更是出现了“一门四相”“九位元辅大臣”“十一人被封为国公”的罕见景象。
晚清名臣曾国藩,更是曾氏后裔的佼佼者。
……你是不是很好奇,这个家族为什么能够在千年绵延中,人才辈出呢?这其中的秘诀就是代代相传的家风。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高度赞扬曾子的家风家教: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
就是说,孔子家的儿子不挨骂,曾子家的儿子从来不耍脾气,这是家庭善于教育的结果。
明代的樊维城也撰有一副对联,歌颂曾氏门风:弘毅特肩,系道统于万世圣勇能任,启家教为大门正是良好的家风家教将曾氏家族的人们凝聚在一起,让他们有了统一的灵魂,成为延续两千多年的忠孝世家。
这些家风家教放在今天仍让人耳目一新,值得每个家庭思考借鉴。
一起来看看吧!一、吾日三省吾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三省堂”是曾氏堂号,得名于曾子名言:“吾日三省吾身”。
即,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谋事有没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与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诚信之处?师长的传授有没有复习?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日日反思,发现不足,改之勉之,才能有所精进。
二、三纲八目《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即为“三纲”。
所谓“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曾国藩家族
曾国藩家族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祖先太高祖贞桢(元吉公)高祖父尚庭(辅臣公)曾祖父衍胜(竞希公)(1743——1816)祖父玉屏,字兴阝文(星冈公)(1774——1849)父毓济,字竹亭(麟书)(1790——1857)母江氏(1785——1852)外祖父:江良济(1750——1835,字沛霖,号云峰,行聪六。
原配刘氏,1750——1778,早殁)外祖母:熊氏大舅:江明盛,1777——1862,字永熙,行冠六。
刘氏生。
二舅:江宾盛,1790——1843,字永燕(通十舅)刘氏生。
三舅:江如盛,1754——1874,字阜盛,又字永董(南五舅)熊氏生。
叔曾鼎尊,1797——1820,派名毓台,号上台,年24即逝。
叔曾骥云,1807——1860,派名毓驷,号高轩,配罗氏,无子,抚国华为嗣。
妻妾曾国藩(1811——1872,派名传豫,乳名宽一,字伯涵、子城,号涤生)元配:欧阳氏(1816——1874,衡阳人)如夫人:陈氏(1840——1863,江宁人)岳父:欧阳凝祉(1784——1869,初名鳌,又名沧溟,字福田)岳母:邱氏(生长子牧云,字秉栓,次子凌云,字秉钧,长女适曾国藩,次女适彭治官)子女子曾纪第(又名桢第,早夭)子曾纪泽(1839——1890,字吉力刚,号梦瞻)媳:贺氏(1840——1857,元配,婚后一年难产死,贺长龄女)刘氏(1841——1903,继配,刘蓉之女。
生子女各3人)子曾纪鸿(1848——1881,字栗诚)媳:郭氏(1847——1935,名筠,字诵芬,《艺芳馆诗钞》作者,郭沛霖之女)女曾纪静(1841——?,字孟衡)女婿袁榆生(字秉桢,湘潭县人,袁漱六之子)女曾纪耀(1843——1881,字仲坤)女婿陈松年(1844——1884,字远济,茶陵人,陈源兖岱云子)女曾纪琛(1844——1912,字凤如)婿罗允吉(1846——1888,字兆升,湘乡人,罗泽南子)女曾纪纯(1846——1881)婿郭依永(1845——1869,字刚基,一名立篪,湘阴人,郭嵩焘子)女曾纪芬(1852——1935,晚号崇德老人)婿聂缉槼(1855——1911,字仲芳,衡山人,聂亦峰子)曾纪泽系曾纪泽(1839——1890,字吉力刚,号梦瞻)元配:贺氏(1840——1857,婚后一年难产死,贺长龄女)继配:刘氏(1841——1903,刘蓉之女。
曾国藩家族成员表
父亲曾麟书曾麟书(1790年10月9日—1857年2月4日),派名毓济,字竹亭, 是曾玉屏的长子。
曾麟书自幼受到其父曾玉屏的严格家训,指望他通过读书获取功名,但他天资愚钝,平生虽勤劳于学,考过十次童试,但都名落孙山,直至43岁那年,参加第17次乡试,才以得补县学生员, 获“大界曾氏”几百年来第一个秀才,曾氏家族自此科门大开。
他自知才短,无望跻身仕途的更高阶梯,遂发愤教育督促诸子,曾麟书很重视对其子弟的基础教育,督课非常耐心细致。
常对曾国藩等人说:“吾固钝拙,训告尔辈钝者,不以为烦苦也。
”曾国藩兄弟五人,从小就在其严格训导之下刻苦读书,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家学根底。
曾麟书反复告诫其子弟,读书是为了光大曾家门弟,是为了尽忠报国,是为了做一个明理君子。
叔父曾骥云曾骥云是曾玉屏的第三子,一生于功名不得志,一直在乡间协助父亲和兄长主理家事。
他一生无所出,后兄长曾麟书将第三子曾国华过继给他。
四弟曾国潢曾国潢,原名国英,字澄侯,为曾国藩大弟,因在族兄弟中排行第四,故曾国藩依族谱称其“四弟”。
曾国潢天分不高,曾国藩劝其不必求取功名,专心在家主理家事即可。
曾国潢遵循兄长的教诲,协助父亲与叔父管理家务,将家里打点得井然有序。
六弟曾国华曾国华,字温甫,为曾国藩二弟,因在族兄弟中排行第六,故曾国藩依族谱称其“六弟”。
因叔父曾骥云无子,曾国华出生后过继给叔父为子。
咸丰五年在乡办团练,当湘军被困于江西时,他率军赴赣解围。
咸丰十月十日,曾国华于三河镇“力战,死之”“骸未收”。
清廷悯惜国华忠烈,特旨赐谥“愍烈”。
九弟曾国荃曾国荃,字沅甫,号叔纯,又名子植,为曾国藩三弟,因在族兄弟中排行第九,故曾国藩依族谱称其“九弟”。
曾国荃为湘军主要将领之一,因善于挖壕围城有“曾铁桶”之称。
早年随兄曾国藩筹建湘军,咸丰六年起独领一军,因攻打太平军“有功”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顶戴。
同治三年以破城“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
同治间与郭嵩焘等修纂《湖南通志》。
曾国藩及其兄弟的后人
曾国藩及其兄弟的后人曾国藩兄弟五人,曾国藩居长另有曾国荃:1824-1890 字沅甫号叔纯,是曾国藩的三弟,因在族中排行第九,故人称曾老九曾国璜:1820-1886 原名国英,字澄侯,族中排行第四曾国葆:1828—1862 字季洪,后改名贞干,系曾国藩五弟后病逝军中曾国华:1822—1858 字温甫族中排行第六,是曾国藩父亲曾麟书的第三子后出继为曾国藩叔父曾骥云之子。
战死于三河镇曾国藩后代:曾纪泽:1839——1890,字劼刚号梦瞻曾国藩长子,官至兵部左侍郎,外交家曾纪鸿:1848——1881,曾国藩次子,数学家,可惜英年早逝曾纪静:1841——?,字孟衡,曾国藩长女,与丈夫袁榆感情不和,久而忧郁成疾,终生未育,晚景凄凉曾纪耀:1843——1881,字仲坤,曾次女,夫家经济窘困,但她牢记父训,多方筹划家务以尽妇道与家人和睦,虽未生育,深得二位嫂子信任,继养两个女儿,其次女后成为民国要人朱启钤的第一夫人。
后病逝于巴黎曾纪琛:1844——1912,字凤如,曾国藩第三女,其夫罗允吉(1846-1888,其父罗泽南是湘军早期重要将领)性情暴躁固执,婆母悍厉刻薄。
曾纪纯:1846-1881,曾国藩第四女。
她的丈夫郭依永(1845—1869,其父郭嵩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驻外大臣)英年早逝,结婚三年就成了寡妇,含辛茹苦抚养两个幼子,35岁时就病亡。
曾纪芬:1852—1943,晚号崇德老人,曾国藩幼女。
在兄弟姐妹七人中,不仅年寿最高而且比四个姐姐命运好丈夫和儿子军事清末民初著名的民族资本家聂仲方,聂云台。
三女婿张其煌系清光绪年间进士,民初任湖南军政府军事厅长,五女婿瞿宣颖系晚清重臣瞿鸿机之子。
曾国藩孙子辈:曾广铨:1871——1930,字靖彝,曾纪泽嗣子,曾纪鸿第四子,翻译家,精通英,法,德及满文。
曾广铭:曾国藩第二子,幼殇曾广銮:1873——1920,字君和,曾纪泽第三子,承袭一等毅勇侯曾广阳:曾纪泽第四子,八岁时病亡曾广钧:1866——1929,字重伯,又名伋安,曾纪鸿长子,是一位典型的世家贵公子,生活放荡无羁,但思想比较开明不干涉儿女婚姻信仰自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家族有谱家庭人物辈出
当我们去了解曾国藩家族,了解曾国藩的时候,我们很惊奇地发现,曾国藩并非天生的贵族家庭。
他爷爷曾星岗当时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甚至可以说还不如老百姓,混混而已,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三十五岁那年,曾星岗遇上了一件彻底刺痛了他的自尊。
当时他得罪了一个人惹了官司,在衙门打官司的时候,自己跪下,而对方不用下跪,因为人家是秀才,按当时的规定秀才是可以不用下跪的。
就这个举动,让曾星岗觉得官司输赢都不在重要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让子孙后代代代出秀才”。
更多资料:家谱-百姓通谱
曾星岗自己也是没有读过书的,但是,他有了这么一个伟大的目标之后,就会想方设法去达成。
态度比实力更重要,欲望比能力更重要。
所以曾星岗不断地去请教那些读书人,只要有读书人到他们那,他就会把人家接到家里好生接待,招待完之后再跟他们分享自己的梦想,病请教怎样才能坐得到。
很多读书人就给他一个建议:首先让子孙后代树立信心,信心决定一切,没有信心再大的目标、再好的方法都是没用的,是不是?
曾星岗就不断地去找自己家的家谱、族谱、房谱。
结果查到房谱当中五百年前有个老祖宗是个秀才,就把这个秀才定位为家族中近代史上的榜样。
他继续找,在族谱当中寻找到两千多年前的曾子是个大学士(孔子的学生),又把曾子定位为他们家族中古代的榜样,重点的榜样。
同时,不断跟儿子曾竹亭讲自己的故事,讲自己三十五岁前什么什么不努力、什么什么游手好闲,跟人家打官司自己要下跪,人家不用下跪。
不断地激励他的儿子,给儿子建立信心。
这个曾竹亭虽然不是很聪明,但是他的欲望和态度非常的好,他在上京赶考了十七次后,在四十三岁那年终于中了一个秀才。
以前有句古话,一个家族富不过三代的魔咒,而曾氏家族打破了这个魔咒,别人都富不过三代,他却做到了福过九代,因为他们自己有非常准确的人生定位。
曾星岗在他儿子曾竹亭心中灌输了一个目标我们家族的基因也很好,要代代出秀才。
在曾竹亭以后,曾氏家族出了很多人才。
因为曾星岗早就修了家谱,制定了家规、家训,最后形成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