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以意逆志:为孟子所提出的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一种理解诗的方法。

《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认为,评论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断章取义地曲解辞句,也不能用辞句的表面意义曲解诗的真实含义,而应该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心志。

后世对于“以意逆志”中“意”,究竟是说诗者之“意”,还是作诗者之“意”,众说不一。

汉代经学家和宋代理学家普遍认为“意”是“说诗者”之意。

如赵岐《孟子注疏》说:“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

”朱熹《孟子集注》说:“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

”清人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则认为“以意逆志”是“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不然的话,就会造成汉儒说诗那样的牵强附会。

近人王国维则将“以意逆志”与孟子的“知人论世”结合起来加以解释:“顾意逆在我,志在古人,果何修而能使我之所意,不失古人之志乎?其术,孟子亦言之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玉溪生年谱会笺序》)他认为“意逆”虽在说诗者,但说诗者在对作品进行解释时,应贯彻“知人论世”的原则,以避免主观武断之弊。

这一解释比较合理。

知人论世: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

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

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

文学创作有时需要借鉴古人。

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批评和鉴赏,更需要了解古人。

人是不能离开时代而生活的。

这就还需要了解他的时代。

掌握“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例如北宋梅尧臣在《和淮阳燕秀才》中说:“惭予廷荫人,安得结子□,心虽羡名场,才命甘汨没。

”他认为自己由恩荫出身,和燕秀才由进士出身不一样,因而感到很惭愧。

可是杜甫却完全不同,他在《壮游》中说:“气磨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与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与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一、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以意逆志2、发愤著书说3、妙悟说4、六义说5、无我之境二、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3、试述唐宋文道观的异同。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1、试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理论内涵,并指出王夫之对此说的发展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试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

后世还有哪些文论家提出过类似观点?试述之。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答题要点答案要点: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

“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

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

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

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样只有通过“悟”才能实现。

4、六义说:《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指诗体,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5、无我之境: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类。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考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 1温柔敦厚:见于《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孔颖达解释为“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

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

” 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和”的要求。

2“兴观群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①兴(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②观(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观世与观志是读诗的两个重要方面。

③群(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群”,就是“群居相切磋”。

文学作品可以使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④怨(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怨”的主体是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

但怨的对象不一定都是“上政”,可以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牢骚和感情上的不如意。

3.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篇,针对《诗·小雅·北山》: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 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读诗不能以“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亦即不能以个别文字影 响对词句的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原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 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对“以意逆志”的理解,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 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二是以诗人之意,逆诗人之志。

4.知人论世:孟子批评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则与方法。

要正确地做到“以意逆志”须要能“知人论世”,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5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

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复习题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复习题

中国文学批评史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10分)。

1、以诗为词:即以写诗的态度来填词,将诗的题材,内容,手法,风格等引入词的领域并使之扩展,开拓新词境,提高词的格调。

苏轼“以诗为词”,是对词的狭隘题材的解放,是对词的表现功能的开拓,是对词境的大力拓展,给当时内容狭窄柔软乏力的软绵绵的词风,注入了诸多新的血液,使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艺术表现力增强,艺术风格焕然一新,因而极大地增强了词的活力。

“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即是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2、“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经典著作《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并作了简略说明:“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无我”主要是从主体的情感状态表达的显隐来区分的,“有我之境”中主体的情感状态调动得较为充分,表达得也比较情绪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渲染意味,所以一般呈现为“宏壮”的境界。

而“无我之境”则主体的情感表达得较为深曲,心态较为平和,所以一般呈现为“优美”的境界。

他又引用西方美学思想中有关优美和壮美的区别来概括这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征:“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3、诗赋欲丽: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论及文学体裁的区别时说:“夫文本同而未异。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诗赋欲丽”指的是诗歌和辞赋要求华丽,曹丕最早从审美角度指出诗歌的创作要求。

这一主张,一方面肯定了文学必须具有美感,在文学与非文学之间划出了初步的界限;另一方面他除“丽”以外没有对诗、赋提出政治、伦理上的要求,第一次表现出将诗赋从政治,伦理的附庸地位解脱出来的倾向。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复习题及答案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复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试卷一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

“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

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

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

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样只有通过“悟”才能实现。

5、无我之境: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类。

无我之境指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意趣隐藏于客观事物之中,使客体表现上看不出主体的主观情感色彩。

二、简答(每题20分,共40分)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1)情志统一论——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

(2)止乎礼义——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3)讽谏教化——对诗歌社会政治作用的强调(4)诗有六义——儒家政教化诗体观的体现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一)文之枢纽——总原则(创作的原则,评价的标准)(1)依据什么指导创作:原道、征圣、宗经——文章根源于道,圣人文章体道,以圣人之经为文章标准。

(2)对不合道的著作的态度:正纬——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课程代码262338)一、单选题1、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对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的解释是(c)。

A.和而不流B.引譬连类C.感发志意D.考见得失2.最早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d)A.陆机B.刘勰C.钟嵘D.曹丕3、"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是(b)关于辞赋的观点。

A、司马迁B、扬雄C、班固D、刘安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b)。

A.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B.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C.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5、“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C)。

A.司马迁的《报任安书》B.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诗》C.王充的《论衡•超奇》D.《毛诗大序》6、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文论家是(b)A.曹丕B.陆机C.刘勰D.钟嵘7、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b)。

A.《文心雕龙•体性》B.《典论・论文》C.《诗品序》D.《文赋》8、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是(b)。

A.庄子B.钟嵘C.孟子D.刘勰9、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提出“兴象”这一概念的人是(b)A.陈子昂B.殷璠C.刘禹锡D.司空图10、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写作的方法分别是(b)A.“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B.“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C.“因事作文”和“文事相济”D.“因事生文”和“因文运事”11、李渔涉及戏曲、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d)。

A.《十二楼》B.《风筝误》C.《比目鱼》D.《闲情偶记》12、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的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a)。

A.读者之意B.作品之意C.作者之意D.古人之意13、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中国文学批评史一、名词解释P18 1、“三不朽”:语出《左传》“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表明先秦时代统治阶级对于言辞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言词很重要,可以使人不朽,但其地位在德行和功业之下。

这种认识,常为后世文学批评用来作为讨论文学的地位。

P44 2、物感说:出自荀子《乐记》,物:即物质世界,客观存在,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在内,它是一切思想意识和精神艺术赖以产生的基础和根源。

第一章:先秦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P23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3、“辞达”、“文质”说:这是孔子在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所作的阐述。

《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理论基础,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P34 4、“以意逆志”: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复旦大学羊列荣《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提纲(附参考答案)解析

复旦大学羊列荣《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提纲(附参考答案)解析

文学批评史复习:一、基本常识:(1)重要观点的提出者。

(2)重要著作或文论的作者。

(3)原文及其出处:《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屈原《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杼情。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

”《诗大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诗大序》:“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扬雄《法言·问神》:“书不经,非书也;言不经,非言也。

”王逸《楚辞章句序》:“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

”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

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文心雕龙·原道》:“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文心雕龙·神思》:“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文心雕龙·声律》:“吐纳律呂,唇吻而已。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

”钟嵘《诗品序》:“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

”钟嵘《诗品序》:“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萧纲《诫当阳公大心书》:“立身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

”李白《古风》其一:“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李白《经乱离后天思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韦太守良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杜甫《戏为六绝句》:“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完)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完)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完)一、名词解释1、赋诗言志借用或引申《诗经》中的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某种政教怀抱和人生态度。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先秦时期所谓“志”,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诗言志”虽最早见于《尚书·尧典》,但最早提出“诗言志”理论的当为《左传》所记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赋诗言志”。

“诗言志”说最早源于歌舞乐一体的文艺形态,因此,“诗言志”最早只是一种文艺观而非文学观。

2、声律论南齐永明时,由沈约、谢眺等人提出的关于诗歌语言的声音、韵律的理论。

这是对诗歌语言形式美的理论总结,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钟嵘认为过份讲究声律,文学创作就会受到束缚,就会影响“自然英旨”的产生。

3、知人论世知人,即了解作者的思想、生活经历、成长过程和审美趣味;论世,即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和写作背景等。

知人论世,既了解了作者的人格和思想,又能结合时代环境,才可以真正领会和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防止主观臆断和片面偏颇。

涉及到了文学批评的社会学方法,较为客观和公允,是中国文学批评方法论体系中的金绳宝筏。

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也是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

此说是对其“以意逆志”说的重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

4、诗味说唐代司空图创立诗味说,认为味是诗歌必须具有的属性。

诗歌创作和评论都以辨别“味”为首要条件。

他认为诗味来源于咸酸等单一的味,但又蕴含单一之味之外的醇美。

单一的味相当于自然美,而诗味相当于艺术美。

这是诗味说的基本内涵。

司空图说“近而不浮远而不近”,说的就是有韵味的诗歌的艺术特征,前者指具体景象的描写要真实自然,如在目前,而不空泛。

后者指具体景象构成的意境应当含蓄深远,有无穷之余味。

5、活法南宋时期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

以吕本中为代表,以“脱胎换骨”、“点石成金”为中心,学习豫章黄公而至变幻不测,是对黄庭坚诗法论的修正。

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及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及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及答案(中文考研远离尘嚣)一、名词解释:1.思无邪2.兴观群怨3.文质论4.以意逆志5.知人论世6.知言养气7.得意忘言8.“虚静”和“物化”说9.“三表法”10.“发愤著书”11.《毛诗序》12.文气说13.诗缘情而绮靡14.风骨15.六观16.应感17.《体性》18.《情采》19.文以明道20.不平则鸣21.气盛言宜22.含英咀华,闳中肆外23.点铁成金24.夺胎换骨25.竟陵派26.肌理说27.理、事、情28.《南词叙录》29.童心说30.“脂评”31.《艺概》32.《饮冰室诗话》33.古雅说:二、简答题:1.简述荀子文论的特色。

2.简析“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两句的理论内涵。

3.简述先秦两汉文论的历史影响。

4.简述《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5.简述《典论·论文》的产生背景。

6.《典论·论文》主要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文学理论?7.“文学的自觉时代”有哪些表现?8.简述曹丕文体论的主要内容。

9.简述曹丕文学批评论的主要内容。

10.简述陆机《文赋》的主要内容。

11.陆机是如何论述文学创作中的构思与想象的关系的?12.陆机认为文学创作应注意那四个问题?13.陆机认为文学创作应防止那五种弊病?14.陆机是如何论述文体与风格的关系的?15.简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16.简述刘勰文体论的主要内容。

17.钟嵘《诗品》的主要理论内容18.钟嵘是如何论述五言诗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的?19.钟嵘进行诗歌批评的方法有哪些?20.简述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

21.简述殷璠的诗歌理论。

22.简述元好问诗论的主要内容。

23.简述唐代的小说理论批评。

24.简述宋元小说理论的特点。

25.简述皎然的“诗教”观。

26.皎然的“复变”观。

27.韩愈的文论思想包含哪几方面?28.简述苏轼“有意而言”“有为而作”的文学观。

29.简述苏轼“辞达”的文学观。

30.简述苏轼的传神论。

31.简述黄庭坚对诗法的基本观点。

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练习题第一章一、填空题:1、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得萌芽与产生,大致可以春秋末期得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孔子以前-——-————-————-,从孔子开始———-———-—————-—-——————————。

2、人类早期得文艺观总就是与-———-———-—相联系得。

3、战国以前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瞧作一部单纯得文学作品,而就是把它作为———--——---————-—--—-。

4、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就是我国历代诗论得————--————.二、解释概念:1、文学观念2、文艺观念三、简答题:1、先秦时期得文学理论批评有何特点?2、先秦时期所讲得“文学”与今天所讲得“文学”含义相同吗?3、试述“诗言志”提出得大概时间与具体内涵。

4、春秋时期,人们对诗得认识就是怎样得,试举例说明。

第二章一、填空题:1、孔子得文学思想以———-为核心,强调文学--————-—,认为文学就是——————-—-————-——-—————。

2、孔子在美学思想上得主要特征就是强调———-——得结合。

3、孟子提出了———-——与-———-———得文学批评方法.4、荀子得《》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与政治得关系作了全面得理论总结。

二、解释概念:1、“兴、观、群、怨”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4、“温柔敦厚”三、翻译: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2、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3、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就是矣。

《荀子·乐论》4、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乐中平,则民与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民与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荀子·乐论》四、论述题:1、试述孔子得文学思想。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核方式:闭卷。

海南师范大学历年考核试题............................................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第一套).....................................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第一套)参考答案.............................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第二套).....................................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第二套)参考答案.............................《中国文学批评史》科期末考试试卷(第三套).......................一、填空题(30×1=30分)....................................二、简答题(2×10=20分)......................................三、论述题(2×20=40分)....................................《中国文学批评史》科期末考试试卷(第三套)答案:.................一、填空题(20×2=30分)....................................二、简答题(2×10=20分)......................................三、论述题(2×20=40分)....................................海南师范大学历年阶段性考核试题......................................《中国文学批评史》科期期中试卷(第一套).........................一、填空题(40×1=40分)....................................二、选择题(10×2=20分)......................................三、简答题(2×15=30分)....................................四、分析题(1×10=20分)....................................《中国文学批评史》科期期中试卷(第一套)答案:...................一、填空题(30×1=30分)....................................二、选择题(10×2=20分)......................................三、简答题(2×15=30分)....................................《中国文学批评史》科期期中试卷(第二套).........................一、填空题(30×1=30分)....................................二、选择题(10×2=20分)......................................三、简答题(2×15=30分)....................................四、分析题(1×10=20分)....................................《中国文学批评史》科期期中试卷(第二套)答案:...................一、填空题(30×1=30分)....................................二、选择题(10×2=20分)......................................三、简答题(2×15=30分)三选二..............................四、分析题(1×10=20分)....................................海南师范大学历年考核试题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第一套)一、文献知识:写出下列论着的时代与作者(每道1分,共10分)1.《岁寒堂诗话》2.《列朝诗集小传》3.《录鬼簿》4.《文章流别集》5.《花部农谭》6.《诗薮》7.《带经堂诗话》8.《论文偶记》9.《文史通义》10.《艺概》二、术语简释:(每道4分,共20分)1.一祖三宗2.无我之境3.气盛言宜4.别是一家5.体性三、用以下所给定的概念术语,写成一篇彼此间有联系的短文。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练习题第一章一、填空题:1、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大致可以春秋末期的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孔子以前——————————————,从孔子开始——————————————————————————。

2、人类早期的文艺观总是和——————————相联系的。

3、战国以前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

4、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

二、解释概念:1、文学观念2、文艺观念三、简答题:1、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有何特点?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含义相同吗?3、试述“诗言志”提出的大概时间和具体内涵。

4、春秋时期,人们对诗的认识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第二章一、填空题:1、孔子的文学思想以————为核心,强调文学————————,认为文学是——————————————————————。

2、孔子在美学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的结合。

3、孟子提出了——————和————————的文学批评方法。

4、荀子的《》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作了全面的理论总结。

二、解释概念:1、“兴、观、群、怨”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4、“温柔敦厚”三、翻译: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2、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3、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荀子·乐论》4、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山东工商学院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山东工商学院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山东工商学院2020学年第一学期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试题 A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特别提醒:1、所有答案均须填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无效。

2、每份答卷上均须准确填写函授站、专业、年级、学号、姓名、课程名称。

一单选题 (共32题,总分值32分 )1. 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活动,是一种(1 分)A. 理性思维活动B. 形象思维活动C. 想象心理活动D. 情感感受活动2. 代表19世纪现实主义批评最高成就的是(1 分)A. 别林斯基的著作B.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著作C. 杜勃罗留波夫的著作D. 费尔巴哈的著作3. 在新批评中,布鲁克斯用“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歪曲”来定义(1 分)A. 含混B. 反讽C. 悖论D. 张力4. 文学批评的目标是对文学现象作出(1 分)A. 欣赏B. 阅读C. 判断D. 批判5. 南北朝时期,将诗歌风格与诗人精神个性结合起来评诗的是(1 分)A. 钟嵘《诗品》B. 江淹《杂体诗序》C. 陆机《文赋》D. 《文心雕龙明诗》6. 文学批评所依据的事实应该是确凿无误的,所以文学批评具有(1 分)A. 审美性B. 思辨性C. 实证性D. 历史性7. 在作家的研究上,社会历史批评十分强调(1 分)A. 职业习惯对作家的影响B. 时代环境对作家的作用C. 作家情绪对写作的干扰D. 自然气候对写作的影响8. 新批评强调在批评中要进行(1 分)A. 结构分析B. 语义分析C. 填补空白D. 联系现实9. 狭义的“文化批评”的前驱者当推(1 分)A. 葛兰西和本雅明B. 爱德华?泰勒和弗雷泽C. 福柯和罗兰·巴特D.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10. 形式主义的什克洛夫斯基在分析托尔斯泰小说时提出(1 分)A. 文学性概念B. 陌生化概念C. 非个性论D. 诗性语言11. 别林斯基的批评文章《智慧的痛苦》属于(1 分)A. 论著体评论B. 随笔体评论C. 对话体评论D. 序跋体评论12. 文学批评的中介作用的实现是通过(1 分)A. 对作家的帮助B. 对读者的提高C. 对文本意义的阐释D.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3. 被视为20世纪文学批评的开端和源头的是(1 分)A. 俄国形式主义B. 新批评C. 结构主义D. 解构主义14. 在现代心理学史上提出所谓“意识流”主张的是(1 分)A. 冯特B. 詹姆斯C. 弗洛伊德D. 荣格15. 与文学作品的政治、道德评价不同,审美价值判断的第一个层面是(1 分)A. 社会政治判断B. 道德判断C. 传递美感D. 理智判断16. 图像化的深层实质是信息表达和接受上的(1 分)A. 理性化B. 理论化C. 感觉化D. 条理化17. 把文学批评看成是“一种不断运动的美学”的是(1 分)A. 黑格尔B. 别林斯基C. 车尔尼雪夫斯基D. 杜勃罗留波夫18. 与文学创作比较,文学批评文章的结构更讲究(1 分)A. 随意性B. 变化C. 规格D. 章法19. 从本质上讲,文学批评是一种(1 分)A. 科学研究活动B. 艺术审美活动C. 创作实践活动D. 社会交际活动20. 文学批评整体说来属于逻辑思维,但包含了不可缺少的(1 分)A. 抽象思维成分B. 艺术构思成分C. 艺术虚构成分D. 艺术思维成分21. 第一次从种族、环境、时代三个因素研究文学的是(1 分)A. 维柯B. 斯达尔夫人C. 丹纳D. 赫尔德22. 结构主义批评发端于(1 分)A. 列维-施特劳斯的神话学B. 索绪尔的现代语言学C. 胡塞尔的现象学D. 伽达默尔的阐释学23. 在文本理论中,具有诗性功能的文学语言表现为(1 分)A. 透明的标签B. 处于从属地位的媒介C. 对普通语言的有组织的违反D. 交流的语境24. 叔本华主张审美直觉,他强调(1 分)A. 绵延B. 世界是我的表象C. 借拉辛来谈论我自己D. 瞬间感觉25. 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功能是(1 分)A. 阐释功能B. 意识形态功能C. 哲学功能D. 审美功能26. 文学批评准备工作的第一项是(1 分)A. 研读B. 选题C. 立意D. 运思27. 文学批评思维的实证性强调的是(1 分)A. 科学抽象B. 客观事实C. 审美愉悦D. 纯粹思维28. 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首先表现为(1 分)A. 文学批评内部的相互运动B. 文艺学内部的相互运动C. 文学内部的相互运动D. 文学理论内部的相互运动29. 在魏晋南北朝,把“味”视为把握诗歌特质的独特途径的是(1 分)A. 曹丕B. 陆机C. 刘勰D. 钟嵘30. 精神分析批评的核心是(1 分)A. 文学文本B. 潜意识C. 读者D. 作者31. 新批评的威姆萨特和比尔兹利提出的一个观点是(1 分)A. 期待视野B. 意图谬误C. 历史距离D. 历史文本32. 我国古代最早的较为完整的诗乐评论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的(1 分)A. 孔子评《韶》B. 季札评周乐C. 孟子评乐D. 荀子论乐二多选题 (共8题,总分值8分 )33. 在结构主义理论中,叙事结构分析的基本步骤有二,即(1 分)A. 分解情节B. 抽象集合C. 非聚焦型D. 内聚焦型E. 同叙述者34. 下列概念中属于新批评提出的有(1 分)A. 张力B. 细读法C. 内聚焦D. 隐喻E. 互文35. 心理批评的主要形态有(1 分)A. 传记批评B. 文本批评C. 原型批评D. 文体批评E. 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36. 荣格继弗洛伊德之后提出的理论有(1 分)A. 无意识B. 集体无意识C. 欲望升华D. 原始意象E. 原型37. 中国古代心理批评的两次高潮出现在(1 分)A. 先秦时期B. 两汉时期C. 魏晋时期D. 唐宋时期E. 明清时期38. 印象批评的基本步骤是(1 分)A. 情感体验B. 获取印象C. 入乎其中D. 整合感受E. 抒情描写39. 受分析哲学影响的文学批评一般具有两个共同特征,即(1 分)A. 从历史观点出发B. 以语言为研究对象C. 强调读者的地位D. 推崇分析方法E. 注重心理分析40. 论著体的文学批评文章的特点是(1 分)A. 逻辑严密B. 短小精悍C. 论据充分D. 论点明确E. 卓约轻灵三简答题 (共8题,总分值8分 )41. 简述《文心雕龙》中“文之枢纽”各篇的理论内涵及相互联系。

《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及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及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一、填空题:1、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大致可以春秋末期的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孔子以前——————————————,从孔子开始————————————。

2、人类早期的文艺观总是和——————————相联系的。

3、战国以前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

4、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

二、解释概念:1、文学观念2、文艺观念三、简答题:1、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有何特点?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含义相同吗?3、试述“诗言志”提出的大概时间和具体内涵。

4、春秋时期,人们对诗的认识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第一章答案一、填空题:1、严格地说还没有什么正式的文学理论批评,在有文字记载前的原始艺术中,只能看到当时人们对文艺和劳动、宗教、自然、社会关系的初步的认识。

从孔子开始,我国古代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

2、功利3、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来对待的,把它看作一部政治、伦理、道德、文化修养的百科全书。

4、“开山的纲领”二、解释概念:1、关于文学的思想和认识。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学观念是不同的,如文学价值观、文学本质观、文学历史观等。

2、关于文艺的思想和认识。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艺观念是不同的,如文艺价值观、文艺本质观、文艺历史观等。

三、简答题:1、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蕴涵于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之中,而不是以论述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和艺术理论批评浑然不分;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还只是一些片断的论述。

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的含义是不同的。

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化”意思相近,有博学和文章两个方面的意思,如《墨子·非命》中说:“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荀子·大略》中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他们所讲的“文学”有学术、文化修养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课程代码 262338)一、单选题1、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对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的解释是 (c)。

A.和而不流 B.引譬连类 C.感发志意 D.考见得失2.最早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 d )A.陆机B.刘勰C.钟嵘D.曹丕3."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是(b )关于辞赋的观点。

A、司马迁B、扬雄C、班固D、刘安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b ) 。

A.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B.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C.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5.“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 C )。

A.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B.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诗》C.王充的《论衡•超奇》 D.《毛诗大序》6、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文论家是( b)A.曹丕B.陆机 C.刘勰D.钟嵘7、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 (b ) 。

A.《文心雕龙·体性》 B.《典论·论文》C.《诗品序》 D.《文赋》8、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是 (b) 。

A.庄子 B.钟嵘 C.孟子 D.刘勰9、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提出“兴象”这一概念的人是(b )A.陈子昂 B.殷璠 C.刘禹锡 D.司空图10、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写作的方法分别是( b)。

A.“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 B.“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C.“因事作文”和“文事相济” D.“因事生文”和“因文运事”11、李渔涉及戏曲、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 ( d ) 。

A.《十二楼》B.《风筝误》C.《比目鱼》D.《闲情偶记》12、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的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a)。

A.读者之意 B.作品之意 C.作者之意 D.古人之意13、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 b ) 。

A.《论语》“诗可以兴”、“可以怨”观点的影响 B.《庄子》思想较深的影响C.《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 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14、“《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据教材注释是出自( c )。

A.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B.《毛诗大序》C.刘安《离骚传》 D.司马迁《报任安书》15《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判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 b )。

A.“怨而怒” B.“主文而谲谏”C.“劝百而讽一” D.“风以动之,教以化之”16、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中的“气”是指 (a )。

A.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B.作家为了写出优秀的作品,而加强自己的修养所培养形成的高尚的精神品格之美C.一个作家在文章中所特有的阳刚之气D.一个作家的作品所特有的气势17、沈德潜在诗歌理论上提出了 ( d )。

A.“肌理”说 B.“性灵”说 C.“神韵”说 D.“格调”说18、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 ( b ) 。

A.《文心雕龙·体性》 B.《典论·论文》C.《诗品序》 D.《文赋》19、司空图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 ( c )。

A.曹丕《典论·论文》的“诗赋欲丽”说B.陆机《文赋》的“诗缘情而绮靡”说C.钟嵘《诗品》的“滋味”说D.《庄子》的“得意而忘言”说20、王国维的文学思想除了受到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学思想影响外,还受到西方哲学家、美学家 ( b ) 。

A.克罗齐的影响 B.康德、叔本华的影响C.卢梭、狄德罗的影响 D.培根、休谟的影响21、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理论。

教材认为:“思”可以理解为(a ) 。

A.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 B.作品思想内容C.寄托在作品中的精神境界 D.作品布局、剪裁、置辞等构思活动22、提出“取境”,并认为“取境”有难易的诗论家是(c )。

A.陈子昂 B.司空图 C.皎然 D.白居易23、“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这段诗论出自( b )。

A.严羽的《沧浪诗话》 B.王夫之的《姜斋诗话》C.袁枚的《随园诗话》 D.叶燮的《原诗》24、王国维的词学理论的核心是 (a ) 。

A“境界”说 B“神韵”说 C“性灵”说 D“格调”说25.首创诗歌声律说,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的是(c )A、王充B、陆机C、沈约D、刘勰26、王国维代表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 b ) 。

A.《宋元戏曲史》B.《人间词话》C.《惠风词话》D.《人间诗话》27、刘熙载在文艺美学方面的代表作是 ( c ) 。

A.《诗概》 B.《词曲概》 C.《艺概》 D.《文概》28、被视为近代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纲领、“小说界革命”宣言的是梁启超的(c)。

A.《新小说》 B.《译印政治小说序》C.《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D.《告小说家》29、提出小说具有“熏、浸、刺、提”作用的文论家是(c) 。

A.王国维 B.李渔 C.梁启超 D.金圣叹30、“《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

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

”教材认为:这段文字是指出,《水浒传》的人物性格( c ) 。

A.有共性和典型性 B.分散而不够集中C.有鲜明的个性 D.有典型性但缺乏共性31、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他的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 ( a ) 。

A.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 B.所表达的作者的爱憎感情C.构思和布局 D.情节所反映的主题思想32、明清之际小说评点的集大成者是(b )A.李贽 B.金圣叹 C.张竹坡 D.脂砚斋二、多选题1、钟嵘评诗把历代五言诗人分为两大体系,它们的源头则分别是(b d) 。

A.《论语》 B.《诗经》 C.《庄子》 D.《楚辞》 E. 《孟子》2、金圣叹在《水浒传序一》中提出文章“三境”说,包含(ade)。

A.化境B.意境C. 妙境D. 圣境E. 神境3、汉代对屈原及其所代表的文学传统作出肯定评价的文人是(abe)A.刘安 B.司马迁 C.扬雄 D.班固 E.王逸4、陈子昂在文艺思想发展史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 ac )的文学创作主张。

A.兴寄论B.意象论C. 风骨论D. 格调说E.性灵说5.由孟子开创的文学批评方法有(ac )。

A.以意逆志 B.品第高下 C.知人论世D.神韵说 E.文质彬彬6.荀子开后世(cde )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A.自然B.文质C.明道D.征圣 E.宗经7、被后世学者誉为文论史上的“双星”的两部著作是(ad )。

A.《文心雕龙》B. 《文赋》C.《诗式》D. 《诗品》E.《原诗》8、扬雄提出的有关“赋”的主要观点有(abcd )。

A.赋是“童子雕虫篆刻” B.赋的特点是“劝百讽一”C.“诗人之赋丽以则”D.“辞人之赋丽以淫”E.赋的风格“文质彬彬”9、钟嵘认为五言诗的源头有(ace )。

A.《楚辞》 B.《大雅》 C.《小雅》D.汉乐府 E.《国风》10、传为王昌龄所作的《诗格》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提出的构思境界有(abc)。

A.意境B.情境C.物镜D.情景E.思境三、名词解释1、风骨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提出著名的风骨论。

“风骨”的内涵,说法纷纭。

一般认为:风当是指抒发情志的作品有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易于感染人的思想感情;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刚正有力的语言表达。

“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不可能单独存在。

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不同于体现作家个性的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如典雅、远奥等,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

2、“境界”说王国维“境界”说是他在《人间词话》里提出来的。

当是受到了西方美学家思想,特别是康德、尼采、叔本华思想的影响,并在中国古代文论家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

“境界”就是“意境”,就是指文学创作中心物相契、情景交融的意象特征。

“境界”的美学特征:一是具有“言外之意,弦外之想”;二是具有真实自然之美。

以意、境二者论文并不从王氏始,唐代皎然以来许多文论家都曾经从不同角度论述到意境问题。

只是到了王国维,有关意境的理论才达到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3、知人论世"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4、以意逆志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提出了"以意逆志"说。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5、不平则鸣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还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所谓“不平则鸣”从文学理论批评上看,就是认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的方法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情志。

这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一脉相承的。

但他更指出,只有那些胸有块垒的不得志的文人爱“鸣”,也善“鸣”,他说:“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

”这可以说其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发展了。

6、“气盛言宜”说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

他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也。

”“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配义与道”而修养成的“浩然之气”含义相同。

“气盛”了,就能创造出“言宜”的文章,把“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了。

特别要说明的是,韩愈强调“气盛言宜”并不忽视文章的写作技巧,而是力主在语言上要创新,对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要“惟陈言之务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