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 阶段特征概要
高中历史:现代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B.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2、世界局势趋
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②美苏争霸(20 世纪 50 年代
向缓和,世界多
70 年代美国陷入侵越战争泥
政治 中--80 年代末)(自赫鲁晓夫
极化趋势的加
潭,与苏联争霸处于守势,战
上台开始,至戈尔巴乔夫改革
强:①政治格
略收缩。中苏关系恶化,社会
结束)
局:“一超多强”
主义阵营瓦解。中国恢复在联
现代史 1、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 社会主义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调整时期
【时间】1917-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总体特征】 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
【具体特征及史实】
时
大危机和二战(1929-19 战后初期的世界(1945
20 世纪 20 年代的世界
期
45)
-50 年代初)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
【时间】1945--现在,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冷战 共处和激烈竞争的和平共处时期,也是当代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 主义曲折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民族解放运动纵深发展-----帝国 主义殖民体系瓦解时期;还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发展及对全 球影响深化扩展时期。
【总体特征】
两极格局、冷战争霸;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2)资本主义:经济 斯专制。英法绥靖政策,
危机:政局混乱,社 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二
会动荡;
战爆发(1939-1945)
①物理学的革命(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先进科学技术成果被应用于军事,
②现代艺术占主导地位:现代主义文学反映了现代西方人心灵的迷惆和痛
苦;现代主义美术,具有明显的反传统反理性特征。现代主义音乐兴起。 文
中国现代史
建立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二)经济
1、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
2、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特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2)一五计划(1953-1957):一化三改
实质: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意义: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中国现代史
(1949年至今)
中国现代史阶段划分
过渡时期
1949年
社会主义探索
1956年 1966年
十年文革时期
新时期 1978年
过渡时期(1949-1956):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 义社会过渡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1976)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66)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外交成就: 方针:“两个拳头打人”(60S) “一大片”(60、70S) 中苏关系逐渐恶化(20C50S末开始) 中美关系从紧张走向缓和(70S正常化)
积极发展与亚非拉国家友好外交关系(“一大片”) 恢复在联合国一切合法席位(1971) 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 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1974)
成就
对国民经济调整(1960开始):八字方针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1958) 失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
3、思想文化
文化艺术:“双百”方针(1956) 教育: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1956) 成就 科技:原子弹、中程导弹实验成功(1964)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 失误:“左”倾错误思想发展起来
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措施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高三二轮复习)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一、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
有成就,也有教训。
1.政治上:建国初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
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
2.经济上:1953—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
1956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文化上: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到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巨大。
4.社会生活上: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但温饱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
二、改革开放新阶段——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1.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健全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
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3.思想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
4.文化上: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提倡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社会新风尚出现。
古代希腊罗马史专题的主要线索(世界古代史的阶段特征)古代希腊罗马史(公元前8世纪~前6 世纪)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其文化对近现代西方国家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一、过渡时期(1949~1956)(一)政治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主要讨论了成立新中国的问题,通过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等文件,意义: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终于胜利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意义和具体表现。
2.新中国成立之后,追歼残敌,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进行抗美援朝,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3.民主政治建设: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意义《共同纲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异同与此同时,我国还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原因、意义(二)经济1.进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同时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还合理调整工商业,1952年,恢复了国民经济。
2.1953年,颁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形成了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形成东北工业基地。
初步改变我国工业基础落后的状况,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三)在外交方面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提出三大政策。
结合国际背景分析实施“一边倒”方针,1949年中苏建交,建国一周年同17国建立外交关系。
1953年,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此后,我国还先后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四)社会生活方面我国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依然较低。
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知识体系与阶段特征
第一章单元总结与验收知识体系与阶段特征[知识体系]
[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发生全方位剧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剧变的原因:
19世纪前期,世界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接近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处于上升时期。
而这时的清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都已显示出衰落趋势。
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日益卷入资本主义的漩涡中来,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鸦片战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的,中国社会的剧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剧变的表现:
(1)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解体进程加快,为民族资本主义诞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3)中国政局发生变化:满洲贵族势力减弱,汉族官僚地主势力增强。
清政府对西方侵略者的态度由排斥到抵抗,再到妥协、投降,继而“借师助
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分化,以奕訢、曾国藩为代表的新官僚集团势力膨胀。
(4)社会矛盾、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中国人民的斗争进入新阶段,带有新的时代特点,即反封建的同时反对外来侵略,形成了以太平天国运动为标志的第一次高潮。
(5)鸦片战争促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重新认识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但向西方学习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师夷长技上”。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
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阶段总结一、近代以来中国思想发展的历程及特点1.历程:(1)19世纪40-9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①“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②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分歧,不触及封建制度。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①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②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3)新文化运动前期: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矛头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从而使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主义问题上比维新派和革命派更为彻底。
(4)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传播。
①由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②运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5)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由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摆脱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指导,走井冈山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逐渐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2.特点:(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主要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3)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
(4)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道路。
二、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和影响时期阶段特征影响第一阶段(1840-1894年)(1)侵略方式:以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为主要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2)侵华国家:英法为首,俄美随后(1)政治: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济: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3)思想: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4)外交:国门打开,清王朝被迫开放第二阶段(1894-1918年)(1)侵略方式: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制华”;经济上: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文化上:宗教侵略、奴化教育(2)侵华国家: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加入,尤其是日本企图独霸中国(1)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2)经济: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3)思想:维新思潮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巨大冲击,新文化运动更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4)外交: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反动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第三阶段(1918 -1949年)(1)侵华方式:从“以华制华”到独占中国,主要国家是美日(2)侵华的主要格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中国,后由日本、美国独霸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美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华盛顿会议打破了日本、美国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重新回到列强共同支配的境地(1)政治:日本侵华扶植傀儡政权,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促成了国共合作抗日;美国“扶蒋反共”,内战爆发(2)经济:民族工业的发展陷入困境,日益萎缩三、近代中国人在探索独立、强国道路过程中走过的三种道路1.走西方人的路:(1)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向日本学习,通过改良,建立日本式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结果失败。
中国近代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现代史阶段特征1.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政府在此战中败北,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随后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
这些条约限制了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剥夺了中国的领土与财产。
2.全面的封建社会: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动摇,呼声日益高涨。
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创办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学堂,以及试图废除科举制度等。
然而,这些尝试大多未能成功,因为的力度不足,且受到保守势力的抵制。
3.辛亥革命与共和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革命,它废除了中国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共和国。
辛亥革命的推动者孙中山提倡"三民主义",追求国家独立、民主和人民幸福的目标。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仍然不稳定,多次出现政治动荡与军阀割据。
4.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为了推翻北洋政府,国共两党进行了历时八年的合作,形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同时进行了对北洋政府的北伐战争。
这一时期的中国迎来了许多进步与变革,如军队现代化、农民运动、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等。
7.文化大革命与开放:文化大革命是中国近代现代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由于政治动荡和极左思潮的影响,中国社会遭受了大规模的破坏和混乱。
1978年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国家逐渐开放,中国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大国。
8.中共党的与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在开放后进一步推进党的现代化建设,加强党内监督,反腐倡廉。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努力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增长与合作。
高三历史 02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近代中期,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1894—1919):觉醒与探索 2、经济: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1)甲午战后:初步发展; (2)民国初期:较快发展(一战期间为“黄金时期”); (3)丝、茶等商品的生产日益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 (4)社会生活的变迁受到政治形势的影响; (5)风俗习惯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6)国人办报情况日益普遍;
近代中期,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1894—1919):觉醒与探索 3、思想文化:西学东渐 (1)向西方学习突破器物层,进入制度、文化层; (2)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戊戌变法、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新文 化运动; (3)清政府近代意识的进步; (4)资产阶级救国纲领:新、旧三民主义; (5)实业救国、教育救国、革命救国等各种救国思潮层出不穷; (6)马克思主义的逐渐传播; (7)广大农村、内地,旧的思想、旧传统仍根深蒂固。
近代前期,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1840—1894):沉沦与转型 3、思想文化: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潮。 (1)“天朝上国”、传统“夷夏观念”观念逐步破产; (2)新思潮的萌发:林则徐、魏源; (3)中体西用思想的诞生; (4)《资政新篇》第一次提出发展资本主义; (5)早期维新思想的诞生:王韬、郑观应等; (6)教育近代化起步:新式学堂、留学生等;
(3)国人抗争: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4)维护国家统一的努力:收复新疆(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新疆建 省(1884年)、台湾设省(1885年);
近代前期,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1840—1894):沉沦与转型 (5)清政府权力结构:汉族地主的势力上升; (6)政府治理的近代化倾向:近代军队、国际规则、总理衙门等。 (7)中外反动势力逐渐勾结:“借师助剿”共同镇压太平天国; (8)新阶级力量的诞生: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买办阶层。
中国现代史时段特征
对外关系上:
中苏关系破裂,中美关系继续恶化。
思想科技和文化上:
1956年春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64 年原子弹、导弹爆炸成功;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 岛素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阶段特征】
文革时期,个人崇拜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被严重 践踏,“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由于周恩来、邓小 平的努力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外交、科技领域获得重大 突破。
对外关系上: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 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1991年加入APEC,2001年加入WTO,2001年成立“上 海合作组织”。
思想科技和文教上: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1977年底恢复高考, 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科研、艺术出现全面繁荣的局面, 1995年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主要表现】
政治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 系并重建和完善了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加强和扩大基层民 主;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同时海峡两岸也打破了长期的 相互隔绝状态。
经济上: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对内农村和 城市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并逐 渐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1992年 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1997年中共十五大、21世纪), 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பைடு நூலகம்
思想科技和文化上: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 射成功,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 号,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双百方针受到 冲击和破坏,文学艺术及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 妨碍了科学文化正常发展。
现代史阶段特征
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合作组织迅猛发展,整体世界走向制度化和体系化。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大大加强。
整 体 世 界: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战后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关贸总协定
世界银行
国际贸易体系:
区域集团化
欧洲一体化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合组织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总体特征:20世纪现代化进程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发展。现代化转型期的不适应以及由它引发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造成了剧烈的动荡,战争、革命和危机交织在一起。正是在这种动荡中,实现了适应性调整,取得了现代化的突破性进展,奠定了世界现代化全面稳定发展的基础。
世界现代史1917年----至今 两种现代化模式的并进(1917年--1945年)
科技文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的改变了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为全球化进程与整体世界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现代主义更加色彩纷呈。
1
计算机技术与网络 原子能技术 生物工程 航天技术 现代主义(文学:荒诞派;美术:毕加索;音乐:猫王)
2
资本主义:
国际关系:
战后,两种意识形态的矛盾开始凸显,“冷战”、两极格局开始。从60年代开始,欧共体、日本、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90年代初,两极崩溃,“冷战”局面结束,世界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但新的格局正在形成中,世界形势呈现出复杂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两极格局(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与华约;美苏争霸) 多极化趋势(欧洲联合、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中国发展、美国、俄罗斯)
世界现代史
总体特征:是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纵向主线是现代化的发展,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现代化模式并进。横向主线是世界朝着整体化大步迈进。 经济文明:两种现代化模式并进,资本、商品、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日益频繁,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增多。 政治文明:到60年代末世界格局明显表现出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的走向,整体世界的国际关系出现民主化趋势。 精神文明:多元化、理性化、民族化并存的多元一体的世界文明出现。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史
1、时间:即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社会主义社会。
2、总特点:崛起;
3、一条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两条基本线索:
(1)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及变化;
5、主要矛盾: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6、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8年改革开放后)
7、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
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层民主得到发展。
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思想文化上: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技成就上: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巨型计算机,航天工程。
8、中国现代史分为下列四个阶段。
【阶段特征和史实】
“文革”是“左”。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首先是晚清时期的特征。
晚清时期,中国逐渐陷入内忧外患的局面,
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处于衰退状态。
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西
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事件。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一度签订了一系列不平
等条约,割让领土以及开放通商口岸,导致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犯。
同时,中国内部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动荡,如太平天国运动以及义和团运动等。
晚清时期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国家衰败、社会动荡、民族危机等。
其次是民国时期的特征。
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进入了
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民国时期的最显著特征是政治混乱。
由于国共两党的
斗争以及军阀割据的现象,导致政府无法有效统一国家。
此外,经济也遭
受严重打击,社会秩序紊乱,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
然而,民国时期也
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如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思想文化解放等。
总的来说,民国时期的特征是政治动荡、经济低迷、科学文化兴盛等。
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 阶段特征概要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概要中国现代史:(1949.10.1至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史;大国崛起的历史;民族复兴的历史。
第一阶段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阶段特征】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基本线索】一、准备(1949-1952)1、政治方面:巩固人民政权,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创造安全的国内外环境。
(1)追歼残敌、和平解放西藏,基本解放中国大陆;(2)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
2、经济方面: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条件。
(1)农村:土地改革;互助合作。
(2)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合理调整私营工商业;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3、外交方面: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2)到1951年,中国同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4、文化方面:开展扫盲教育;参照苏联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
二、过渡(1953-1957)1、政治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初步建立。
(1)召开首届全国人大,通过54宪法;(2)确立三大政治制度。
2、经济方面: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2)社会主义改造。
3、外交方面:外交政策渐趋成熟,国际影响不断扩大。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第二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阶段特征】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曲折前进。
【基本线索】1、政治方面:对主要矛盾认知出现反复,导致左倾错误不断发展。
(1)中共“八大”、八字方针(2)反右斗争扩大化、反右倾斗争。
2、经济方面:国民经济在曲折中前进;重工业发展较快,带动国防科工的突破。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化运动;(2)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与八字方针;(3)三大油田的开采、原子弹和导弹试验成功。
3、思想文化: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文艺教育界一度出现混乱。
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一、19世纪40、50年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政治: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建立。
3、思想: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4、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二、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于19世纪末登上政治舞台。
2、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洋务运动走出近代化(经济工业化)的第一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3、思想:西方民主思想开始传入;近代民主思想开始产生,地主阶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维新思想(特别是政治上要求君主立宪制)逐步成为历史潮流(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
三、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北洋军阀(袁世凯)的统治1、政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高涨和失败;袁世凯专制独裁和失败;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短暂的春天)。
3、思想: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指导思想,与实业救国思想并存。
西方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
4、外交:南京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袁世凯北洋军阀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四、1915年~1927年: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功1、政治:中国人民同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五四运动爆发,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共诞生;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民革命;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基本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2、思想: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一、过渡时期(1949年10月~1956年12月)——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在经济结构、阶级关系、主要矛盾、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等方面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政治:巩固新生政权,完成土地改革运动,和平解放西藏,逐步确立了包括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完成“一五”计划,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经过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外交: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奠定了共和国外交基础,其中“一边倒”方针对促进经济恢复,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巩固中苏人民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文化:新中国在思想文化、国防科技、教育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二、曲折发展时期(1956~1966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了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的任务。
但是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实践中偏向了多、快,因而忽视了客观规律,左倾冒进思想抬头。
经济:急于求成,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规模,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经济建设遭受严重挫折。
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困难。
外交:反对来自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友好外交关系。
文化:提出“双百”方针,文学艺术创作一度出现繁荣,但发展曲折。
国防科技:取得重大成就,1964年中国第一课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中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三、十年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严重错误政治:中央领导人错误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认为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敌我阶级矛盾,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被造反派夺权,陷于瘫痪。
中国近代史各阶段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1、19世纪中后期(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①政治: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经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③思想:●开始向西方学习,●民主思想逐步产生,●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
④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⑤军事:火枪利炮逐步武装军队,新式的海军、陆军诞生。
2、19世纪末—20世纪初①政治:●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王朝不断衰落,并走向覆亡。
●中华民族出现了第一次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斗争不断。
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②经济:●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对华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开始强烈要求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③思想:民主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兴起维新思潮、实业救国思潮和民主共和思潮。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①政治上:●军阀政府专制独裁,对外卖国;●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开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②经济上,●一战前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战之后,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官僚资本主义产生。
③思想上:新文化运动兴起,大力弘扬民主科学。
4、十年对峙时期①政治上:●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反共反人民;●国民党政府实现名义上的国家统一;●中共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和进行土地革命的方针,走工农武装据的道路,在南方建立革命根据地;●日本开始局部的侵华战争;●国民党对中共红军进行数次反革命围剿并迫使红军长征;●中共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由“不抵抗”政策到“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再到联共抗日。
●社会的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日益转向民族矛盾。
高三历史复习中国现代史时代特征
中国现代史纲要全解!【两个历史阶段特征】1.建国初期(过渡时期)①政治: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确立、“一边倒”外交政策;②经济: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基础、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③思想:“双百”方针的提出,毛泽东思想的指导;④文化: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⑤国际:美苏冷战,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封锁。
2.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①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完善、“一国两制”祖国统一大业、多边外交;②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城市对国企的改革、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融入经济全球化;③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④文化:科教兴国的提出,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⑤国际:政治的多极化、经济的全球化、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历史主线】1.政治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法制的建设、外交方针政策与成就、“一国两制”2.经济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三→八→八二→大→人→十→文→周→邓→改→社)3.思想文化史: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史主体】1.政治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法制的建设、外交方针政策与成就、“一国两制”。
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与发展(背景、经过、职能、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背景、经过、原则、特点、地位、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背景、经过、原则、地位、意义)→1998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确立(海选、原则)②法制建设→1949-1954《共同纲领》(背景、内容、意义)→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背景、内容、原则、意义)→1978年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1982修订《中华人民共各国宪法》→逐步确立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完备的法律体系→颁布民告官的法律《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1997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方针,1999九届人大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③50年代―70年代―新时期的外交方针、政策、成就(背景、表现、意义)④“一国两制”祖国统一大业(背景、提出、含义、成功运用、意义、海峡两岸的进展)2.经济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三→八→八二→大→人→十→文→周→邓→改→社)①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各自的背景、内容、意义)…成功②八大二次会议、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革(各自原因、特点、表现、影响)…失误③1961年的“巩固、充实、调整、提高”的方针,纠正农村左倾错误、1973年周恩来的调整、1975邓小平全面整顿(各自的背景、意义)…成功④改革开放,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背景、内容-措施、特点、意义)…成功★注意哪些是成功的探索哪些是失误的探索?特别注意改革开放的措施.3.思想文化史:邓小平理论、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①邓小平理论(背景、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南方谈话,成熟,十四大→十五大、确立标志、精髓、意义)★注意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1、中国由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经济: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一五计划”的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政治:新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立并得到巩固,1954年诞生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思想文化: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推动了科技文化新局面。
外交: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采取“一边倒”的方针,打破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封锁;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新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社会生活:实行粮食、食用油等统购统销;人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颁布《婚姻法》,社会风气根本改变。
相继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迅速。
《人民日报》等成为党的喉舌,《光明日报》等并存。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1956年~1966年】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1958年发动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式化运动,“左”的错误不断发展,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的挫折。
外交:中苏关系恶化,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中国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的友好关系经济:“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指标超额完成;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化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的背信弃义,导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1960年冬开始,党中央开始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行以调整为核心的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从1962年起开始恢复发展。
高三历史课件03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49-78年):曲折发展 3、思想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建立 (1)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论十大关系》、人民内部矛盾理论、 “三 个世界”划分的理论等。 (2)教育发展:扫盲教育、高等教育、77年恢复高考。 (3)科技进步:两弹一星、杂交水稻。 (4)文学艺术:56年“双百方针”提出;文革期间“百花凋零”。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49-78年):曲折发展 1、政治:社会主义民主的建立与外交局面的突破 (1)建立政权:新政协与《共同纲领》;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 (2)巩固政权:镇压反革命;追歼残敌,肃清土匪;抗美援朝。 (3)制度建设:一届人大与“五四宪法”;三大制度,搭建框架。 (4)外交局面:建国初“外交三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中苏交恶、64年中法建交、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日邦 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 (5)左倾错误: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59年反右倾斗争、文化大革命。
(3)社会生活:由温饱到小康;全面消除绝对贫困;逐步走向共同富 裕。
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至今):民族复兴
3、文化:马克思主义继续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思想解放: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92年邓小平 南巡讲话;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 时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49-78年):曲折发展 2、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恢复经济:土地改革;合理调整工商业(国家资本主义)。 (2)三大改造: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农业与手工业,合作社方式; 资本主义工商业,从公私合营到和平赎买;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3)一五计划:“一化三改”,“两个初步”,东北为重点发展区域。 (4)56年后正确探索:56年八大,矛盾与任务;60年“八字方针”提出。 (5)56年后探索失误:“三面红旗”;5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6)三线建设:60年代推进现代化建设与应对国际局势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概要
中国现代史:(1949.10.1至今)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史;
大国崛起的历史;民族复兴的历史。
第一阶段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
【阶段特征】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基本线索】
一、准备(1949-1952)
1、政治方面:巩固人民政权,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创造安全的国内外环境。
(1)追歼残敌、和平解放西藏,基本解放中国大陆;
(2)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
2、经济方面: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条件。
(1)农村:土地改革;互助合作。
(2)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合理调整私营工商业;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3、外交方面: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2)到1951年,中国同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4、文化方面:开展扫盲教育;参照苏联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
二、过渡(1953-1957)
1、政治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初步建立。
(1)召开首届全国人大,通过54宪法;
(2)确立三大政治制度。
2、经济方面: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2)社会主义改造。
3、外交方面:外交政策渐趋成熟,国际影响不断扩大。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第二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阶段特征】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曲折前进。
【基本线索】
1、政治方面:对主要矛盾认知出现反复,导致左倾错误不断发展。
(1)中共“八大”、八字方针
(2)反右斗争扩大化、反右倾斗争。
2、经济方面:国民经济在曲折中前进;重工业发展较快,带动国防科工的突破。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化运动;
(2)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与八字方针;
(3)三大油田的开采、原子弹和导弹试验成功。
3、思想文化: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文艺教育界一度出现混乱。
(1)《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双百方针与文艺政治化趋势、教育大革命与高校调整。
4、外交方面:国际环境迅速恶化,面临严峻的外交困境。
(1)中苏关系破裂;
(2)中美继续敌对。
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挫折时期(1966—1976年)
【阶段特征】“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社会全面动乱。
【基本线索】
1、政治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遭到严重践踏。
(1)法律形同虚设;
(2)制度遭到破坏。
2、经济方面: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挫折。
(1)1967年开始,“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2)周恩来、邓小平的努力,1973、1975年两次出现复苏。
3、科教文艺:科技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文艺教育遭到破坏。
(1)氢弹、导弹核武器、卫星试验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
(2)文艺界“百花凋零”,教育停办。
4、外交方面:打开了外交的新局面。
(1)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第四阶段徘徊中前进的两年(1976.10-1978.12)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实质是要坚持“左”的领导;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解放了思想,为以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
1977年,恢复高考,高等教育迎来发展的春天。
第五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
【阶段特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基本线索】
1、政治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不断发展完善;祖国统一进程不断加快。
(1)拨乱反正,实现伟大转折;
(2)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和港澳的回归。
2、经济方面: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1)农村与城市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对外开放的格局;加入世纪贸易组织。
3、科教文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科教文艺的大发展。
(1)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2)义务教育,科教兴国战略;巨型计算机,宇宙飞船。
4、外交方面:逐渐形成全方面的多边自主外交新格局。
(1)提出“不结盟”政策;
(2)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