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辨识第三章(随机逼近法)讲义(NJUST)

合集下载

系统辨识 第三章 状态估计—Kalman滤波方法

系统辨识 第三章 状态估计—Kalman滤波方法

定理 若 z 的协方差阵 Rzz 有逆 则 z 对 x 的线性无偏最小方差估计唯一地表示为 −1 ˆ = E ( x | z ) = m x + Rxz Rzz ( z − mz ) x (3.1.16) 且误差协方差阵为 −1 ~~ T ˆ ˆ T R~ x = cov{x x } = cov{( x − x )( x − x ) } = R xx − R xz R zz R zx (3.1.17)E[T * (Y ) − x] ≤ E[T (Y ) − x] 2 则称 T (Y ) 为最小方差估计 定理 设 x 和 Y 是两个联合分布的随机向量 期望值 ˆ = E[ x | y ] = ∫ x p( x | y )dx x
−∞ ∞
ˆ 就是 x 的条件 则 x 的最小方差估计 x (3.1.8)
估计值能够落在真值的任一
定义 如果对于任意实数 ε > 0 式 3.1.1 ˆ (N ) − x > ε} = 0 lim P{ x
N →∞
得到的估计量依概率收敛于真值
即 (3.1.4)
则称该估计为一致估计 充分估计 ˆ 包含了样本 { y (1), y (2),L , y ( N )} 关于 x 的全部信息 则称 x ˆ (N ) 为 x 的 如果 x 充分估计
−1
−1
−1
结合式
(3.1.18)
定理得证
5 定理 如果 z = { y (1),L , y ( N )} 是 Y 的一组子样 且 y (i ), i = 1, L , N 对 x 的线性无偏最小方差估计为 ˆ = E{x | z} = ∑ E ( x | y (i )) − ( N − 1)m x x
证明 假定 f ( y ) 为 x 的一个估计 其中 y 为随机向量 Y 的某一实现 则估计误差为 ~ x = x − f ( y) 且 E[ ~ x~ x T ] = E{[ x − f ( y )][ x − f ( y )]T = E{[ x − E ( x | y ) + E ( x | y ) − f ( y )] • [ x − E ( x | y ) + E ( x | y ) − f ( y )]T } = E{[ x − E ( x | y )][ x − [ x − E ( x | y )]T } + E{[ E ( x | y ) − f ( y )][ E ( x | y ) − f ( y )]T } + E{[ x − E ( x | y )][ E ( x | y ) − f ( y )]T } + E{[ E ( x | y ) − f ( y )][ x − E ( x | y )]T } 下面说明上式的最后两项为零 E{[ x − E ( x | y )][ E ( x | y ) − f ( y )]T }

《系统辨识》课件

《系统辨识》课件

模型结构确定后,其中未知部分就要通过观测数据进
行估计。通常未知部分是以未知参数出现,故辨识工
作就成了参数估计。
参数估计的要求就是要辨识出来的模型与实际过程在
某种意义下最“接近”。
所以必须有个准则衡量。
4、模型验证
一个模型辨出来后,是否可靠必须进行多次验证。
通常一个模型用一套数据进行辨识,然后用另一套数
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报。
4
第一章 概 述
2. 用于分析实际系统 工程上在分析一个新系统时,通常先进行数学仿真, 仿真的前提必须有数学模型。
3. 为了设计控制系统 目前,对被控系统的控制器的设计方法的选取,以及如 何进行具体的控制结构和参数的设计都广泛依赖于对 被控系统的理解及所建立的被控系统数学模型。
t2 t1
28
t1
y(t1)1e T
y1
y(t2)1et2T y2
第二章 过渡响应法和频率响应法
y(t)
t2 t1 y ( )
t
两边同取对数得:
t1 T
t2 T
n[1 n[1
y (t1)] y (t 2 )]
T t2n[nn1[[11 yyy(t((1ttt)112]))]] tn1t[1n1[n1[1y yy(t(2t)(2t])2])]
17
常用的模型类: 参数的 或 非参数的 线性的 或 非线性的 连续的 或 离散的 确定的 或 随机的 I/O的 或 状态的 时变的 或 定常(时不变)的
集中参数的 或 分布参数的 频率域的 或 时间域的 等等。
第一章 概 述
18
第一章 概 述
根据系统的空间、时间的离散化情况,模型可分为 三类:

t
y(t) 1e T

201110第三讲系统辨识建模法课件

201110第三讲系统辨识建模法课件
如果所确定的系统模型合适,则辨识结束。否则,改变系统的验 前模型结构,重新执行辨识过程,即执行第(4)步至第(8)步,直 到获得一个满意的模型为止。
19
系统辨识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系统辨识中常用的误差准则
辨识有3个要素---数据、模型类和准则。辨识就是按 照一个准则在一组模型类中选择一个与数据拟合得最好的模 型。
持续激励:输入信号必须充分激励系统的所有模态;
输入信号的选择应能使给定问题的辨识模型精度最高。
在具体工程应用中,选择输入信号还应考虑以下因素: (1)输入信号的功率或幅值不宜过大,以免使系统工作 在非线性区,但也不应过小,以致信噪比太小,直接影响 辨识精度; (2)输入信号对系统的“净扰动”要小,即应使正负向 扰动机会几乎均等; (3)工程上要便于实现,成本25 低。
理想阶跃信号
理想阶跃信号:实际上阶跃信号具有上升空间成为带斜坡的阶跃 信号,数学上定义的阶跃信号上升空间为零,称为理想阶跃信号。
ut
0,t 1,t
0 0
理想阶跃信号的频谱:
Ujj1
幅频: 如图所示
U(j) 1( / ),, 00
2 带斜坡的阶跃信号
t/, t
x1(t)
1,
t
带斜坡的阶跃信号
9
(3)系统设计和控制 在工程设计中,必须掌握系统中所包括的所有部件的特性或者子
系统的特性,一项完善的设计,必须使系统各部件的特性与系统的总 体设计要求(如产量指标、误差、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等)相适 应。为此,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在设计中分析、考察系统各部分的特 性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它们对总体系统特性的影响。
辨识问题可以归结为用一个模型来表示客观系统(或将要 构造的系统)本质特征的一种演算,并用这个模型把对客观系统 的理解表示成有用的形式。

《系统辨识第三章》PPT课件

《系统辨识第三章》PPT课件
ˆLS
h
10
三、最小二乘估计 的求法
⒈ ˆLS 解法
ˆLS
由最小二乘辨识定义,求 的:
ˆLS
必要条件:
J ()
0
ˆLS
充分条件:
2 J ()
0 及
2
ˆ LS
J ()
0
ˆLS
Y
J()T ( Y )T(Y ) Y T Y T T Y Y T T T
h
11
由 于是得:
由充分条件:
2J() 2
2T0
与参数向量 无关。 θ
h
12
⒉ 解ˆL的S 唯一性
因 阵行数大于列数,T为 2n2方n阵。若 存 (T)1
在,则 T必ˆLS正定;反之,若 T 正定,则逆 必 (T)1
存在。因此, 必有解,且满足充分条件
2 J ( ) 2
0
与 无关,所以ˆLS解唯一。
h
13
⒊最小二乘法所需信息量与持续激励条件
☆ 3-6 适应最小二乘法
h
3
第三章 最小二乘辨识
用来进行系统参数辨识的最小二乘法,是一种经典的数据处理方法,最早的应用可追 溯到18世纪,高斯为了提高天体运动观测的准确性,曾应用了最小二乘法。
本章将介绍一般最小二乘法、加权最小二乘法、递推最小二乘法以及广义最小二乘法 等内容。
由于最小二乘法比较简单实用,而且又可与其他辨识方法相组合,因此最小二乘辨识 是一种基本的、重要的辨识方法。
表示为:
Y(N) Y Ub a(N,)
bn0
(N)(N, )
h
8
Y(N) Y Ub a(N,)
(N)(N,)
其中: Y(N)( 测R 量(向N量n) ,1)1

模式识别第3章 近邻法

模式识别第3章 近邻法
如果样本足够多,就可以重复地执行剪辑程序, 以进一步提高分类性能,称为重复剪辑最近邻法 (MultiEdit算法)。
26
27
近邻法
重复剪辑近邻法
原始样本集(不同均矢和协方差阵的两类正态分布随机样本)28
近邻法
重复剪辑近邻法
第一次剪辑后留下的样本
29
近邻法
重复剪辑近邻法
第三次剪辑后留下的样本

36
近邻法
压缩近邻法
基本方法:
• 将样本集XN分为XS 和XG ,开始时XS 中只有一个样本, XG中为其余样本
• 考查XG 中每个样本,若用XS 可正确分类则保留,否则 移入XS
• 最后用XS作最近邻法的比较样本集。
37
近邻法
压缩近邻法
算法步骤(Condensing算法):
1. 设置两个存储器,分别为STORE和GRABBAG,将第一个样本放 入STORE中,把其他样本放入GRABBAG中;
i1
如果
则 x m
5
近邻法
最近邻决策规则—k-NN
k的取值选择很重要! 6
近邻法
最近邻决策规则—k-NN
特点: 思想简单,计算方便 需要存储所有样本,每次决策都要计算待识
别样本与全部训练样本之间的距离并进行比 较,存储量和计算量都很大
7
近邻法 例子:
最近邻决策规则—k-NN
8
近邻法
最近邻决策规则—k-NN
主要内容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绪论 非监督学习方法 近邻法 线性判别函数 人工神经网络 贝叶斯决策理论 模式识别应用
1
第三章 近邻法
• 最近邻决策规则 • 推广—K近邻决策规则 • 改进算法

系统辨识第3讲

系统辨识第3讲

《系统辨识》第3讲要点第2章 随机信号的描述与分析2.5 白噪声及其产生方法(Why and How ?)2.5.1 白噪声的概念(Why )● 白噪声过程(一系列不相关的随机变量组成的理想化随机过程)相关函数:)()(2τδστ=W R 谱密度:+∞<<∞-=ωσω2)(W S● 近似白噪声过程谱密度:⎩⎨⎧>≤=002,0,)(ωωωωσωW S (0ω为给定的远大于过程的截止频率)相关函数:τωτωπωστ0002sin )(⋅=W R ● 讨论白噪声时,还要涉及到白噪声的概率分布,服从正态分布的白噪声称为高斯白噪声。

n 维白噪声:一个n 维随机过程)(t W 满足:⎩⎨⎧=+=+=)()}()({)}(),({0)}({τδττQ t W t W E t W t W Cov t W E 其中Q 为正定常数矩阵,则称)(t W 为n 维白噪声过程。

● 白噪声序列白噪声序列是白噪声过程的离散形式。

如果序列)}({k W 满足: 相关函数: ,2,1,0,)(2±±==l l R l W δσ 则称为白噪声序列。

谱密度:2)()(σωω==∑∞-∞=-l l j WW e l RS2.5.2 表示定理与成形滤波器● 表示定理(某些特定的有色噪声可以由白噪声输入线性系统而生成) 设平稳噪声序列)}({k e 的谱密度)(ωe S 是ω的实函数,或是ωcos 的有理函数,那么必定存在一个渐近稳定的线性环节,使得如果环节的输入是白噪声序列,则环节的输出是谱密度为)(ωe S 的平稳噪声序列)}({k e 。

● 成形滤波器表示定理中所涉及到的线性环节称为成型滤波器。

白噪声)(k w)(k e可以证明:如果)}({k e 的谱密度)(ωe S 是ωcos 的有理函数,那么一定存在一个成型滤波器,它的脉冲传递函数为:d d c c n n n n z d z d z c z c z C z D z H -------++++++== 111111111)()()( 且)(),(11--z D z C 的根都在z 平面的单位圆内。

《系统辨识第三章》PPT课件

《系统辨识第三章》PPT课件

(N+1)时刻的估计输出值
之差。
第五十五页,共161页。
55
递推公式基本形成,但其中涉及矩阵求逆运算,即 为了避免求逆运算,由矩阵反演公式: 令
第五十六页,共161页。
56
最后,加权最小二乘递推算法归纳如下:
在上列式中,令
,得最小二乘递推算法。
第五十七页,共161页。
57
二、初值的确定
进行递推估计,必须设定初值
由于最小二乘法比较简单实用,而且又可与其他辨识
方法相组合,因此最小二乘辨识是一种基本的、重要的辨 识方法。
第四页,共161页。
4
§3-1 最小二乘法
一、最小二乘辨识方程
用最小二乘辨识技术辨识系统的数字模型的原理方 块图如下:
被辨识系统
测量装置
D/A
A/D
计算机
(最小二乘辨识 算法)
数学模型
第五页,共161页。
但由于简单实用,仍不失为一种好的参数估计方法,
为了克服最小二乘法的不足,在最小二乘法的基础
上,发展了辅助变量法和广义最小二乘法,但计算
量较大。
第三十一页,共161页。
31
例3-2 设有下列二阶系统
输入序列 为振幅等于1的伪随机二位式序列, 噪声 为零均值且方差为 可调正态 分布随机数序列。试说明最小二乘估计精度。
5
被辨识系统
测量装置
D/A
A/D
计算机
(最小二乘辨识算法)
数学模型
设被辨识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为
第六页,共161页。
6
则当存在观测误差 及建模误差时,相应的差分方程:
式中, 称为方程误差, 为模型参数向量;若令 代 表真实参数向量,显然有

系统辨识 第3章 系统辨识输入信号

系统辨识  第3章 系统辨识输入信号
第3章 系统辨识常用输入信号
3.1 准备知识——随机过程
3.2 白噪声及其产生方法 3.3 M序列的产生及其性质
3.4 逆重复M序列的产生及其性质
3.5 辨识输入信号的要求
噪声 u(k)
对象
y(k)
测量噪声
测量
输入测量值
测量
输出测量值
测量噪声
系统辨识
辨识三要素: 数据、模型和准则
3.1 准备知识—随机过程
2
X - E{ X }
2

-
x - x
2
p( x , t )dx
( X (t ))
方差的性质
2
——标准差函数
2
( X ) E X
EX
2
a为常数时
2 (aX ) a 2 2 ( X )
2 ( X a) 2 ( X )

x

p ( , t ) d
pk P{X (t ) xk }
F ( x, t ) pk
xk x
1.2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二维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函数:
二维随机过程{X(t),Y(t)}在任意时刻t均可看作二维随机变量 连续随机变量 联合概率密度函数
p( x, y, t ) P X (t ) x, Y (t ) y
1.2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随机事件的概率 ==> 随机变量的取值规律
(1)一维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 随机过程{X(t)}在任意时刻t均可看作随机变量 连续随机变量 概率密度函数
p(, t ) P{X (t ) }
概率分布函数 F ( x, t ) P X (t ) x 离散随机变量 概率分布律 概率分布函数

系统辨识与建模

系统辨识与建模

最小二乘算法的MATLAB程序
读入数据 读入结构 构造矩阵Φ和Y
计算ΦTΦ和ΦTY
计算θLs
Ls.m
for k=1:in1 %每一行中的变量循环
for i=1:lll
%列循环
function [zta,m,tao]=ls(tt)
for j=1:m(k) %每行变量中的观测数
%最小二乘法for MISO, tt的格式为: 据循环
输出数据,其它列是对应的输入数据
clear uyr;
plot(tt(:,1))
ls(tt);
仿真例
1. 无噪声模型:数据文件 y3.mat (1+1.5q-1+0.7q-2)y(k)=q-23.2u(k) 辨识结果(给定结构:m =2 1,tao = 0 2) zta =
1.5000 0.7000 3.2000
%m为各多项式中参数个数,应与tt的列 数一致;tao为时延;ll=size(tt);
n=max(m)+max(tao); %算出 一个方程最多使用的数据
lll=ll(1)-n; %算出可列出的方程数 in1=ll(2); %构造观测数据矩阵ff
kn=0; for k=1:in1 %每一行中的变量
循环
第一列是系统输出数据,其它列 jtao=j+tao(k); %构造时考虑时延
是对应的输入数据
if k>1 ff(i,j+kn)=tt(i+n-jtao+1,k);end
ll=size(tt);
%得到数据维数 if k==1, ff(i,j)=-tt(i+n-jtao,k);end
r=ll(2)-1;
φT(k)=[- y(k-1)…-y(k-n) u(k-1)…u(k-m)] φT(k+1)=[- y(k)…-y(k-n+1) u(k)…u(k-m+1)] φT(k+2)=[- y(k+1)…-y(k-n+2) u(k+1)…u(k-m+2)]

系统辨识(No.3)

系统辨识(No.3)
n
是相关随机序列。 是相关随机序列。
4. 统一描述
y (k ) = ∑i =1 ai y (k − i ) + ∑i =1 bi u (k − i ) + ε (k ,θ )
n n
ε 其中, 为方程误差。 其中, (k ,θ ) 为方程误差。
Y ( N ) = Ψ ( N )θ + ε ( N ,θ )
y ( k ) = Ψ Τ ( k ) Θ0 + v ( k )
其中
ψ ( k ) = y ( k − 1) ,L, y ( k − n ) , u ( k − 1) ,L, u ( k − n )
0 0 Θ 0 = a10 ,L , an ,L , b10 ,L , bn
原参数估计: 原参数估计:
θˆ
W WLS ( N ) = [Ψ ( N ) ( N )Ψ ( N )]
Τ
−1
Ψ Τ ( N )W ( N )Y (N )
W (N ) = diag[w(n ), w(n + 1),L, w( N )]
加入 {u ( N ), y ( N + 1)}
Y ( N + 1) = Ψ ( N + 1) θ + ε ( N + 1, θ ) Ψ ( N ) Y ( N ) Y ( N + 1) = LLLL , Ψ ( N + 1) = LLLL ψ Τ ( N + 1) y ( N + 1) ε ( N ,θ ) W ( N ) 0 ε ( N + 1, θ ) = LLLL , W ( N + 1) = 0 w ( N + 1) ε ( N + 1,θ )

《系统辨识第三章》课件

《系统辨识第三章》课件

系统辨识第三章 - PPT课 件
这个PPT课件将介绍系统辨识的基本概念和流程,以及应用举例和常用方法。
什么是系统辨识
系统辨识是一种将实际系统转化为数学模型的技术,以便深入研究系统的特 性和行为。通过对模型的参数估计和检验,可以对实际系统进行预测和控制。
系统辨识的基本流程
1
模型描述
2
将实际系统转化为数学模型,通常使
针对不同系统或者应用场景, 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辨识, 例如基于时间序列的方法用于 脑电图数据分析。
模型检验
1
残差分析
通过检查模型的残差序列来判断模型的适用性和准确度。
2
不同类型的模型检验方法
例如用于参数个数选择的AIC和BIC准则,以及拟合优度的R方值。
系统辨识的应用举例
机械结构系统的辨识
通过振动信号的观测和模型拟合,可对机械结构系统的弹性系数等进行辨识。
差分方程
用差分方程表示系统状态变量之间的关系,一般适用于离散的系统。
传递函数
用频域特性描述系统动态响应的函数,通常用于电子和控制领域。
参数估计方法
最小二乘法
通过最小化误差平方和来求解 模型参数,具有数值稳定性强 的优点。
极大似然法
系统辨识中的特殊方法
通过最大化似然函数来求解模 型参数,能够通过估计参数的 置信区间来评估模型的准确度。
电机的辨识
通过对电机转速、输出扭矩等信号进行观测和拟合,可对电机的电磁特性等进行辨识。
气压系统的辨识
通过对气压信号的观测和拟合,可对气压系统的动态响应曲线等进行辨识。
总结
系统辨识是一种强大的技术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各类系统的本质和 行为特性。通过了解基本流程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系统辨识技术, 进行模型拟合、参数估计和模型检验,为实际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系统辨识与参数估计ppt课件

系统辨识与参数估计ppt课件
The obstacle using Modern Control Theory in practice : It is not easy to obtain a mathematic model of dynamic process, thus the theory deviates from the practice. 实际应用中的障碍:数学模型并不容易获得,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
Selection of model structure: A suitable model structure is chosen using prior knowledge and trial and error. 模型结构:根据先验知识和试凑确定模型的结构。
Choice of the criterion to fit: A suitable cost function is chosen, which reflects how well the model fits the experimental data. 最优准则:选择能反应模型对实验数据拟合程度的目标函数。
Chapter 3 System Identification and Parameter Estimation
第三章 系统辨识与参数估计
3.1 Introduction 概述
3.1.1 What is the Model of Dynamic System? 什么是模型?
Theory model and experiment model 理论模型与实验模型
实验建模的特点:整体性、可用机理模型弥补(互补)
1
Chapter 3 System Identification and Parameter Estimation

系统辨识与自适应控制统辨识随机逼近法极大似然法和预报误差法

系统辨识与自适应控制统辨识随机逼近法极大似然法和预报误差法
• 4.1.2 随机逼近参数估计方法 第2页/共34页
第3页/共34页
图4.1.1 系统输入输出均受干扰 的SISO动态系统示意图
第4页/共34页
第5页/共34页
• 4.1.3 随机牛顿法 第6页/共34页
• 4.2 系统辨识的极大似然法(ML) • 4.2.1 极大似然原理
第7页/共34页
第31页/共34页
第32页/共34页
第33页/共34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34页/共34页
第17页/共34页
第18页/共34页
• Newton-Raphson法迭代计算具体步骤如下: • 4.2.4 近似递推极大似然法(RML)
第19页/共34页
第20页/共34页
第21页/共34页
第22页/共34页
第23页/共34页
第24页/共34页
第25页/共34页
图4.2.2 RML 算法的程序流 程图
第8页/共34页
第9页/共34页
• 4.2.O动态过程模型
第10页/共34页
第11页/共34页
第12页/共34页
• 4.2.3 极大似然估计的数值计算方法[2] 第13页/共34页
第14页/共34页
第15页/共34页
第16页/共34页
第26页/共34页
• 4.3 系统辨识的预报误差法(PE) • 4.3.1 预报误差原理[2]
第27页/共34页
• 4.3.2 预报误差法与极大似然法的关系
• (1)Σe为已知时
第28页/共34页
• (2)Σe为未知时 第29页/共34页
• 4.3.3 预报误差参数估计方法(最优化算法)[2] 第30页/共34页

系统辨识第三章(随机逼近法)讲义(NJUST)

系统辨识第三章(随机逼近法)讲义(NJUST)
如果收敛因子 ρ(k) 满足条件(*),则θˆ 在均方意
义下收敛于真值θ0 ,即
{ } lim E
k →∞
⎡⎣θˆ(k)-θ0 ⎤⎦T ⎡⎣θˆ(k)-θ0 ⎤⎦
=0
Keifer-Wolfowitz 算法是随机逼近法的基础。 11
3.2 随机逼近参数估计方法
1)参数辨识问题
考虑 y(k) = ψT (k)θ + e(k) 的参数辨识问题。 设准则函数 J (θ) = E ⎡⎣h(θ, Ωk )⎤⎦
B(q−1) = b1q−1 + " + bnbq−nb ,
ε
(k
)
是均值为零,方差为σ
2 ε
的不相关噪声;
输入和输出数据对应的测量值为
⎧x(k) = u(k) + s(k)
⎨ ⎩
z(k)
=
y(k)
+
v(k)
式中 s(k )
和v(k)
分别是均值为
0、方差为σ
2 s
和σ
2 v
的不
相关随机噪声,且ε (k) 、s(k) 、v(k) 和u(k) 在统计上
记为ϕ(x) E{y | x},它是 x 的函数——回归函数。
假设:对于给定的α ,方程ϕ(x) = E{y | x} = α 有唯一解。
当ϕ ( x) 的函数形式和条件概率密度均未知时,
方程求解困难 ,可用随机逼近法求解。☺
5
3.1 随机逼近原理
随机逼近法就是利用变量 x1, x2,",及对应的随 机变量 y(x1), y(x2),",通过迭代计算,逐步逼近方程 式的解。
{ } J
(θ)
=
1 2

3-第三章-辨识方法-1-相关函数法

3-第三章-辨识方法-1-相关函数法

3-第三章-辨识方法-1-相关函数法清华大学电机系辨识技术1第三章辨识方法——辨识技术课程主要内容清华大学电机系辨识技术相关辨识法时域--最小二乘辨识法频域—模态分析法现代辨识方法—神经网络ANN 非线性辨识方法—遗传算法GA 6. 实时在线辨识方法1. 2. 3. 4. 5.2辨识方法(1)经典方法特点:假定系统是线性的,而不需要确定模型的具体结构。

通常是获得非参数模型,再转化为传递函数模型。

缺点是要求无噪声,系统是确定的。

清华大学电机系阶跃响应法、频率响应法、脉冲响应法相关辨识法辨识技术3(2)现代辨识法特点:基于随机性系统的辨识方法。

对噪声大小不限制。

系统可以是非线性的。

与现代控制律结合起来可用于闭环系统的自适应控制。

最小二乘法——通过使广义误差的平方和(准则函数)极小来确定模型的参数。

梯度校正法——根据快速下降寻优原理,沿着误差准则函数对应于模型参数的负梯度方向,逐步逼近使准则函数达到极小的参数估计值。

极大似然法--使似然函数达到最大来确定模型参数。

人工神经网络遗传基因卡尔曼滤波清华大学电机系辨识技术(1)经典方法阶跃响应法清华大学电机系试验获取过程的阶跃响应利用阶跃响应曲线来确定传递函数由阶跃响应求取过程的传递函数等面积法、切线法、两点法等辨识技术——《系统辨识基础》-李鹏波5脉冲响应法清华大学电机系Z变换理想脉冲作用下获得系统的输出响应简单的可以直接从曲线上获取参数 h(n) H(z)辨识技术6*相关辨识法*清华大学电机系辨识技术特点经典方法,获得非参数型模型根据被辨识对象在平稳随机信号输入于平稳随机输出之间的互相关函数,求出对象的脉冲响应函数的一种办法。

7背景知识能量信号与功率信号能量信号定义:信号电压(电流)加到1欧姆上的给定信号f(t),若0<e< ∞,="" 则称为能量有限信号。

清华大学电机系E=∫所消耗的能源.∞2f (t ) dt平均功率定义1 P = lim T ?∞ T辨识技术∫2 ?T 2 T 2f (t ) dt给定信号f(t),若0<p< ∞,="" 则称为功率有限信号。

中科院研究生院信息工程学院课件系统辨识第三讲

中科院研究生院信息工程学院课件系统辨识第三讲

《系统辨识》第3讲要点第3章 经典的辨识方法 3.1 引言● 辨识方法的分类▲ 经典的辨识方法 (Classical Identification)① 阶跃响应辨识方法 (Step Response Identification) ② 脉冲响应辨识方法 (Impulse Response Identification) ③ 频率响应辨识方法 (Frequency Response Identification) ④ 相关分析辨识方法 (Correlation Analysis Identification) ⑤ 谱分析辨识方法 (Spectral Analysis Identification) ▲ 现代的辨识方法 (Modern Identification)① 最小二乘类辨识方法 (Least Square Identification) ② 梯度校正辨识方法 (Gradient Correction Identification) ③ 概率逼近辨识方法 (Probability Approximation Identification)● 辨识处理方式: 离线、在线 ● 辨识步骤3.2 阶跃响应法3.2.1 阶跃响应求过程的传递函数 ● 归一化:输入:0/)()(U t u t u =* 0U 为输入信号幅度 输出:)(/)()(∞=*h t h t h● 传递函数为:)(11)(111111m n s a s a s a s b s b s b K s G n n n n m m m m ≥++++++++•=---- ● 算法: 0/)(U h K ∞=⎰∞*-=1)}(1{dt t h A⎰∑⎰∞-=∞*---*+=--+---=020011),,2,1(!)()](1[)!1()()](1[m n i dt j t t h A dt i t t h A i j j j i i i⎥⎥⎥⎥⎦⎤⎢⎢⎢⎢⎣⎡⎥⎥⎥⎥⎦⎤⎢⎢⎢⎢⎣⎡-=⎥⎥⎥⎥⎦⎤⎢⎢⎢⎢⎣⎡+++--+-++-++--m n n n n m n m n m n n n m n n nm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b b b21121211121 ⎥⎥⎥⎥⎦⎤⎢⎢⎢⎢⎣⎡+⎥⎥⎥⎥⎥⎥⎦⎤⎢⎢⎢⎢⎢⎢⎣⎡⎥⎥⎥⎥⎦⎤⎢⎢⎢⎢⎣⎡=⎥⎥⎥⎥⎦⎤⎢⎢⎢⎢⎣⎡--n m n n n A A A b b b A A A A a a a2121121121010010001● 传递函数阶次的确定:判别各阶面积是否大于零● Laplace 极限定理求过程的传递函数设:)(1)(1110111m n a s a s a b s b s b s b s G n n n n m m m m >++++++++=---- 000)(lim )(lim b s G t h K s t ===→∞→⎰-=td h K t h 001)]([)(ττ)(lim 11t h K t ∞→=⎰+=-=--tr r r m n r d h K t h 011),,3,2()]([)( ττ)(lim t h K r t r ∞→=⎪⎪⎪⎩⎪⎪⎪⎨⎧-++-+-=+-=-==---r r r r r r r a K a K a K b K b a K a K K b a K K b K 012211120112110100)1()1( m n r +=,,2,1,0 ● 当阶次比较底,或0=m 时适用3.3 脉冲响应法3.3.1过程脉冲响应的辨识(确定性情形) ● 由阶跃响应的差分获得:)]1()([1)(0--=k h k h T k g● 由“学习法”获得:(1) 给定正交函数系:{})()(t F t i = (2) 过程的脉冲响应:∑===Ni i i t F t F t g 0000)()(),(θθθτ⎪⎩⎪⎨⎧==ττθθθθ],,,[)(],,,[21002010N N F F F t (3) 模型的脉冲响应:∑===Ni i i t t F t g 0)()(),(θθθττθθθ],,,[21N = 为待辨识参数(4) θ 的估计:⎪⎪⎩⎪⎪⎨⎧==-=-===-=-=⎰∑⎰∑⎰∑⎰∑∞=∞=∞=∞=0101001010000)()()()()(),()()()()()()(),()(N i N i i i i i N i N i i i i i t S t S d t u F d t u g t y t t S d t u F d t u g t y θιττθτττθθιττθττθτττ其中: ⎰⎰⎰⎰∞∞∞∞-=⎥⎥⎥⎥⎥⎥⎦⎤⎢⎢⎢⎢⎢⎢⎣⎡---=⎥⎥⎥⎥⎦⎤⎢⎢⎢⎢⎣⎡=00020121)()()()()()()()()()()()(ττττττττττττd t u F d t u F d t u F d t u F t S t S t S t S N N输出误差: θθττ())(()()()(0t S t S t y t y t y =-=-= Lyapunov 函数:)(2121t y V =)()(t t y K dtd dt -=-=θ 其中K 为正常数 3.3.1由脉冲响应求过程的传递函数 (1) 一阶过程 (2) 二阶过程 (3) 差分方程法设过程的传递函数为:)(1)(1110111m n a s a s a b s b s b s b s G n n n n m m m m ≥++++++++=---- 特征方程:01111=++++--a s a s a n n n n (a) 只有单根:n s s s ,,21 则脉冲响应为:t s n t s t s n e c e c e c t g +++= 2121)((b) 有重根:r n s s s -,,,21 为单根,0s 为r 重根则脉冲响应为:t s r n t s r n t s r n t s n t s t s e t c te c e c e c e c e c t g r n 0002112121)(-+-+-+++++++=- 目的:确定i c 和i s第一步:从所获得的)(t g 中选取)1(+n 个点,等间隔0T ,为:)(,),1(),(n k g k g k g ++第二步:确定AR 模型的参数n ααα,,,21 ,由下列方程确定0)()1()(1=+++++n k g k g k g n αα 第三步:确定AR 模型的解:如果特征方程01000221=++++nT n T T x x x ααα 只有单根0T i x ,则AR 模型的解为:002211)(kT n n kT kT x x x k g βββ+++=同时有重根时,000,,,21T r n T T x x x - 为单根,00T x 为r 重根,则AR 模型的解为:000000102012211)(kT r n kT r n kT r n kT r n r n kT kT x k kx x x x x k g -+-+---+++++++=ββββββ 第四步:求i c 和i s⎪⎩⎪⎨⎧==i i i i x T s c log 10β (4) Hankel 矩阵法● 考虑n 阶的脉冲传递函数nn n n za z a z a zb z b z b z G -------+++++++= 2211221111)( ● Hankel 矩阵的定义⎥⎥⎥⎥⎦⎤⎢⎢⎢⎢⎣⎡-++-++++-++=)22()()1()()2()1()1()1()(),(l k g l k g l k g l k g k g k g l k g k g k g k l H ● 确定参数的方程:⎥⎥⎥⎥⎦⎤⎢⎢⎢⎢⎣⎡++-=⎥⎥⎥⎥⎦⎤⎢⎢⎢⎢⎣⎡⎥⎥⎥⎥⎦⎤⎢⎢⎢⎢⎣⎡-++-)2()2()1()12()1()()1()3()2()()2()1(11n g n g n g a a a n g n g n g n g g g n g g g n n⎥⎥⎥⎥⎦⎤⎢⎢⎢⎢⎣⎡⎥⎥⎥⎥⎦⎤⎢⎢⎢⎢⎣⎡=⎥⎥⎥⎥⎦⎤⎢⎢⎢⎢⎣⎡--)()2()1(10010001121121n g g g a a a a b b b n n n3.4 频率响应法(数据不含噪声情形)3.4.1 实验测取过程的频率响应● )()()(ωωωj U j Y j G =其中,⎪⎪⎪⎪⎩⎪⎪⎪⎪⎨⎧-==-==⎰⎰⎰⎰⎰⎰--yy yu u u t t t tj t t t t j tdt t y j tdt t y dte t y j Y tdt t u j tdt t u dte t u j U 00000ωωωωωωωωsin )(cos )()()(sin )(cos )()()( ⎪⎩⎪⎨⎧∆-∆-=∆++∆-∆-=⎥⎦⎤⎢⎣⎡+∆-≈∑⎰-=ucuc u nc uc uc uc u ic n i u nc u ic t uc t n t n K t i t i t i K K n u K i u t tdt t u uc ωωωωωωωcos )(cos )(cos cos )(cos )()(cos )()()()()()(21121111102⎪⎩⎪⎨⎧∆-∆-=∆++∆-∆-=⎥⎦⎤⎢⎣⎡+∆-≈∑⎰-=usus u ns us us us u is n i u ns u is t us t n t n K t i t i t i K K n u K i u t tdt t u usωωωωωωωsin )(sin )(sin sin )(sin )()(sin )()()()()()(21121121102⎪⎩⎪⎨⎧∆-∆-=∆++∆-∆-=⎥⎦⎤⎢⎣⎡+∆-≈∑⎰-=ycyc y nc yc yc yc y ic n i y nc y ic t yc t n t n K t i t i t i K K n y K i y t tdt t y ycωωωωωωωcos )(cos )(cos cos )(cos )()(cos )()()()()()(21121131102⎪⎩⎪⎨⎧∆-∆-=∆++∆-∆-=⎥⎦⎤⎢⎣⎡+∆-≈∑⎰-=ysys y ns ys ys ys y is n i y ns y is t ys t n t n K t i t i t i K K n u K i y t tdt t y ysωωωωωωωsin )(sin )(sin sin )(sin )()(sin )()()()()()(21121141102● 令 ⎪⎪⎪⎪⎪⎩⎪⎪⎪⎪⎪⎨⎧⎥⎦⎤⎢⎣⎡+∆=⎥⎦⎤⎢⎣⎡+∆=⎥⎦⎤⎢⎣⎡+∆=⎥⎦⎤⎢⎣⎡+∆=∑∑∑∑-=-=-=-=111111111111n i u ns u is us n i u nc u ic uc n i y ns y is ys n i y nc y ic yc K n u K i u t s K n u K i u t r K n u K i y t q K n y K i y t p )()()()()()()()()()()()()()()()( 则实频特性和虚频特性分别为:⎪⎪⎩⎪⎪⎨⎧+-=++=2222s r qr ps s r qs pr )Im()Re(ωω3.4.2 Levy 法 ● 传递函数)(,)(m n s a s a s a s b s b s b b s G nn mm >++++++++= 22122101● 对应的频率响应)()()()()( -+-+-+--+-+-+-=45231442245231442201ωωωωωωωωωωωa a a j a a b b b j b b b j G ● 频率响应的误差[])()()Im()Re()(i i i i i j D j N j j ωωωωωε-+=● 误差准则 21∑=Li i j J )(ωε=● Levy 修正的误差准则 21∑=Li i i j j D J )()(ωεω=● 模型参数估计方程[]∑∑∑∑====+====⎥⎥⎥⎥⎥⎥⎥⎥⎥⎥⎦⎤⎢⎢⎢⎢⎢⎢⎢⎢⎢⎢⎣⎡=⎥⎥⎥⎥⎥⎥⎥⎥⎥⎥⎥⎥⎦⎤⎢⎢⎢⎢⎢⎢⎢⎢⎢⎢⎢⎢⎣⎡⎥⎥⎥⎥⎥⎥⎥⎥⎥⎦⎤⎢⎢⎢⎢⎢⎢⎢⎢⎢⎣⎡------------Li i i j i j i L i ji j i Li j i j Li jij U T S V U S T S a a ab b b U U U U U T S T S T S T S T T S T S T S T S T V V V V V 022000221032121064442543432321543432321422200000000000)(Im )(Re )Im()Re(ˆˆˆˆˆˆωωωωωωωω3.5 相关分析法3.5.1 频率响应的辨识(数据含噪声情形)● ⎪⎩⎪⎨⎧++==∑∞=1)()sin()(sin )(k k k t w t k B t z t A t u θωω 其中)(t w 为均值为零的白噪声,相关函数为)()(2τδστW W R =,输出第一项)sin(11θω+t B 是所要估计的频率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J
(θ)
=
1 2
E
⎡⎣e2
(k
)⎤⎦
=
1 2
E
⎡⎣ y(k) − ψT (k)θ ⎤⎦2
则有q(θ, Ωk ) = ψ(k) ⎡⎣ y(k) − ψT (k)θ ⎤⎦
{ } J (θ) = 1 E 2
⎡⎣z(k + n) − ψT (k + n)θ ⎤⎦2
利用随机逼近原理,可得参数估计的随机逼近
算法为
θˆ(k + n) = θˆ(k −1) + ρ(l)ψ(k + n)[z(k + n) − ψT (k + n)θˆ(k −1)]
k = 1, n + 2,2n + 3,"
2
3.2 随机逼近参数估计方法
2)随机逼近法参数估计 根据随机逼近原理,有
( ) θˆ(k) = θˆ(k −1) + ρ(k)q θˆ(k −1), Ωk
式中收敛因子ρ(k) ,必须满足收敛条件。
如果准则函数 J (θ)取为
{ } J
(θ)
=
1 2
E
⎡⎣e2
(k ) ⎤⎦
=
1 2
E
⎡⎣ y(k) − ψT (k)θ ⎤⎦2
Wolfowitz 给出了求回归函数ϕ(x)极值的迭代算法。
x(k +1) = x(k) − ρ(k) dy dx x(k )
如果式中收敛因子 ρ(k) 满足 Robbins-Monro 算法的条件(*),则 Keifer-Wolfowitz 算法是收敛 的,即 x(k)的收敛值将使ϕ(x(k))达到极值。
15
两两不相关。
3.2 随机逼近参数估计方法
4)差分方程的参数辨识
z(k) = ψT (k)θ + e(k)
式中
⎧ ψT (k)
⎪ ⎨
θ
=
[a1
⎪⎩e(k) =
= [−z(k −1)" − z(k − na )
" ana b1 " bnb ]T A(q−1)v(k) − B(q−1)s(k) +
ε
x(k (k )
例 已知系统差分方程为
y(k) = −0.18 y(k −1) + 0.784 y(k − 2) − 0.656 y(k − 3) + ε (k) z(k) = y(k) + v(k)
式中,ε (k)和v(k) 分别是均值为 0、方差为 1 和 0.25 的不相关随机噪声。采用随机逼近法和修正的随机 逼近法估计参数。(见教材 P144)
⎡σ ⎢
2 v
I
na
⎢⎣ 0
σ
0 I2
s nb
⎤ ⎥ θˆ(k ⎥⎦
−1)⎫⎪⎬, ⎪⎭
k = 1,n + 2,2n + 3,"
并证明了该算法在均方意义下是一致收敛的,即
{ } lim E
k →∞
⎡⎣θ0 − θˆ(k + n)⎤⎦T ⎡⎣θ0 − θˆ(k + n)⎤⎦
=0
19
3.2 随机逼近参数估计方法 4)差分方程的参数辨识
7
3.1 随机逼近原理
1) Robbins-Monro算法
Wolfowitz 还进一步证明,若ϕ(x)满足下列条件:
(1)

∫−∞
[
y

ϕ
(
x)
]2
dp(
y
|
x)
<


(2) ϕ(x) < c + d x , − ∞ < x < ∞ ;
(3)当 x < x0 时,ϕ(x) < a, 当 x > x0 时,ϕ(x) > a ; (4)对满足关系式0 < δ1 < δ2 < ∞的任意δ1和δ2 ,存 在 inf ϕ(x) − a > 0
Keifer-Wolfowitz 算法可直接推广到多维的
情况。
10
3.1 随机逼近原理
2)Keifer-Wolfowitz算法 考虑标量函数 J (θ)的极值问题。
如果θ 在θˆ 上使 J (θˆ) 为极值,则求θˆ 的迭代算法 为:
θˆ(k + 1) = θˆ(k) − ρ(k) ∂J (θ) ∂θ θˆ (k )
=0
可求出使 J (θ) = min 的θˆ 。
但是,在 e(k) 统计特性未知情况下,上式无法 求解。
3
3.1 随机逼近原理
如果用平均值来近似数学期望
{ } ∑ 则有 1 N N k=1
ψ(k) ⎣⎡ y(k) − ψT (k )θˆ⎦⎤
=0
∑ ∑ 可得θˆ
=
⎡ ⎢⎣
N k =1
ψ
(k

T
(k
⎤ −1 )⎥⎦

则参数估计的迭代方程可写为
θˆ(k) = θˆ(k −1) + ρ(k)ψ(k) ⎡⎣ y(k) − ψT (k)θˆ(k −1)⎤⎦
——随机逼近法参数估计的基本公式。 13
3.2 随机逼近参数估计方法
3)收敛因子的选取
θˆ(k) = θˆ(k −1) + ρ(k)ψ(k) ⎡⎣ y(k) − ψT (k)θˆ(k −1)⎤⎦ 一般情况下, ρ(k)随着k 的增加,需要有足够的
系统辨识
第三章 随机逼近法
主讲教师:郭毓 联系方式:025-84315872-306(o)
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
随机逼近法 ——一种应用广泛的参数估计方法
3.1 随机逼近原理 考虑模型参数辨识问题
y(k) = ψT (k)θ + e(k) 其中,e(k) 是均值为0的噪声。
{ } 选取准则函数
J (θ)
而 Keifer 和 Wolfowitz 用ϕ(x) = E{y | x} = α 来确 定回归函数ϕ ( x) 的极值。
如果回归函数ϕ(x) 存在极值,则ϕ(x) 取极值处 的 x 使的 dϕ(x) = 0 。
dx
9
3.1 随机逼近原理
2)Keifer-Wolfowitz算法 根 据 Robbins-Monro 算 法 , Keifer 和
∂J (θ) ∂θ θˆ(k −1)
其中, R(k) 是 Hessian 矩阵在θˆ(k −1)点上的近似形
式,在特定的准则函数下,它可以再用随机逼近法
来确定。
23
3.3 随机牛顿法
2)随机牛顿法(RNA)
利用随机牛顿法进行方程 y(k) = ψT (k)θ + e(k) 参 数的辨识。
假设取准则函数为
B(q−1) = b1q−1 + " + bnbq−nb ,
ε
(k
)
是均值为零,方差为σ
2 ε
的不相关噪声;
输入和输出数据对应的测量值为
⎧x(k) = u(k) + s(k)
⎨ ⎩
z(k)
=
y(k)
+
v(k)
式中 s(k )
和v(k)
分别是均值为
0、方差为σ
2 s
和σ
2 v
的不
相关随机噪声,且ε (k) 、s(k) 、v(k) 和u(k) 在统计上
17
3.2 随机逼近参数估计方法
4)差分方程的参数辨识 为了避免误差累计,算法中采用的数据必须是
互不相关的,或数据中所含的噪声e(k) 统计独立。 由e(k) 所具有的噪声特性知,如果每隔(n +1) 时
刻递推计算一次,则可满足e(k) 统计独立的要求。
收敛因子 ρ(l)必须满足收敛性条件,自变量l 可 取l = k −1或l = (k −1) / (n +1) 。
=
1 2
E
⎡⎣e2 (k)⎤⎦
=
1 2
E
⎡⎣ y(k) − ψT (k )θ ⎤⎦2
求 θˆ ,使 J (θ) = min 。
2
3.1 随机逼近原理
在{e(k )} 为零均值的独立随机序列的情况下,只 需求 J (θ)的一阶负梯度并令其为 0
{ } 即:⎡⎢⎣−
∂J (θ) ∂θ
⎤T ⎥⎦
=
E
ψ(k ) ⎡⎣ y(k ) − ψT (k)θ⎤⎦
1)问题的提出 为了加快收敛速度,可采用牛顿算法:
θˆ(k J (θ)
⎢ ⎣
∂θ 2
⎤ −1 ⎥ ⎦
∂J (θ) ∂θ
θˆ (k −1)
随机牛顿逼近法实质上是 沿着准则函数的二阶负梯 度方向搜索极小值点
式中 ∂2J (θ) ——Hessian 矩阵,它是对称阵,在递推
∂θ 2
记为ϕ(x) E{y | x},它是 x 的函数——回归函数。
假设:对于给定的α ,方程ϕ(x) = E{y | x} = α 有唯一解。
当ϕ ( x) 的函数形式和条件概率密度均未知时,
方程求解困难 ,可用随机逼近法求解。☺
5
3.1 随机逼近原理
随机逼近法就是利用变量 x1, x2,",及对应的随 机变量 y(x1), y(x2),",通过迭代计算,逐步逼近方程 式的解。
一般地, ρ(l) 随着 k 的增加要有足够的下降速 度,但 ρ(l) 又不能下降得太快,否则被处理的数据
18
总量太少。
3
4.2 随机逼近参数估计方法
4)差分方程的参数辨识 注意:利用随机逼近方法获得的参数估计是有偏的
(证明略) 相良节夫将偏差引入算法,给出了一种修正的随
机逼近算法
{ θˆ(k + n) = θˆ(k −1) + ρ (l) ψ(k + n)[z(k + n) − ψT (k + n)θˆ(k −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