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复习分析

合集下载

土壤学考研复习总结

土壤学考研复习总结

土壤与土地的区别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能够生长植物的、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土地是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和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土壤在农业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土壤资源是可持续农业的基础营养库的作用;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雨水涵养作用;生物的支撑作用;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指标采用植物的干物质重;采用上层林木的平均树高;采用土壤肥力因子;采用经济林木的平均产量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内在物质和能量的存在状况以及被植物利用和转化的程度。

几种主要岩石的类型和特性岩浆岩: 指地球内部熔融岩浆上浸地壳的一定深度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

共性: 非碎屑壮的块状构造;没有规则的层次排列;不含化石。

沉积岩:地壳表面的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等作用后, 在一定条件下胶结硬化所形成的岩石。

其约占地表总面积的75%。

共性: 有明显的层理构造;矿物成分复杂并呈碎屑状组织;有时含有化石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经过高温高压或受岩浆侵入的影响, 其矿物组成、结构、构造, 以至化学成分发生剧烈改变后形成的。

共性:一般具有片理及片麻构造;矿物质地致密, 坚硬;不易风化。

例如片麻岩, 石英岩, 板岩, 片岩, 千枚岩, 大理岩等。

土壤中同晶替代的规律:1)高价阳离子被低价阳离子取代的多;因此, 土壤胶体一般其净电荷为阴性。

2)四面体中的Si4+被Al3+离子所替代, 八面体中Al3+被Mg2+ 替代。

3)同晶替代现象在2:1和2:1:1型的粘土矿物中较普遍, 而1:1型的粘土矿物中则相对较少。

比较砂质与粘质土壤的肥力特征和利用特点。

砂质土壤主要特性: 砂粒大于50%;通气透水, 畦幅宜宽不宜过长;养分少, 不保水肥,水肥少量多次施用;易耕, 温度变化快, 暖性土;发小苗不发老苗粘质土壤主要特性:粘粒含量高于30%, 通气透水不良;畦幅宜长不宜宽保水保肥, 养分含量高;水肥少次多量升温慢, 冷性土耕性差, 发老苗不发小苗。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绪论一、为什么说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基地。

A.为植物提供了定居场所(即植物生长的立足之地)B.给植物提供了必须生活条件(光、水、肥、气、热)C.能持续不断地协调,供应水肥气热。

2、土壤是农业生产链环中的基础环节。

三个环节:初级生产(植物生产)、次级生产(动物生产)、基础(土壤管理),从土壤——植物——动物生产循环。

3、土壤是能量和营养物质循环转换的场所。

二、为什么说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生物的栖息地,保持了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

2.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了调节作用。

3.是陆地与大气界面上气体与能量的调节器。

4.对有机、无机化合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和解毒作用,是环境中巨大的自然缓冲介质。

5.具有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养分的功能。

三、什么是土壤和土地?土壤的物质组成有哪些?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特殊形态、性质和功能的自然体。

本质的特征是具有肥力。

土地:地壳表层,包括所有附属物在内的一个自然综合体(包括一切环境条件在内:地貌、植被、水文、建筑等)。

物质组成: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气相——土壤空气。

四、什么是土壤肥力?土壤肥力的种类和肥力因素有哪些?土壤肥力——土壤具有的同时能持续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种类:按形成原因分:自然肥力、人工肥力。

按经济效益分:经济肥力、潜在肥力。

肥力因素:水肥气热。

五、目前我国土壤资源存在哪些问题?结合本专业特点,谈谈如何合理利用保护土壤资源。

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耕地面积减少、土壤污染。

第一章一、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有哪些?土壤中主要的原生矿物类型有哪些?主要元素组成:包括氧、硅、铝、铁、钙、镁、钛、钾、钠、硫、磷以及一些微量元素门锰、锌、铜等。

主要原生矿物类型:土壤原生矿物以硅酸盐和铝硅酸盐占优势,常见的有石英、长石等。

土壤学复习总结范文

土壤学复习总结范文

土壤学复习总结范文土壤学是农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中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土壤的形成、性质、分类、改良和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是我对土壤学的复习总结。

首先,土壤的形成是土壤学的基础。

土壤的形成与岩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密切相关。

物理作用包括风化、冻融和重力作用等;化学作用包括氧化还原作用、酸碱作用等;生物作用包括有机质分解、植物根系生长等。

这些作用共同作用,使得硬质岩石逐渐转变为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

土壤的性质是土壤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土壤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

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质地、结构和颗粒分布等;化学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酸碱度、养分含量和吸附性等;生物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等。

土壤的性质对植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土壤的性质对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壤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的分类也是土壤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土壤的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常用的分类方法有土壤利用分类、土壤侵蚀分类和土壤税序分类等。

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不同的侧重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土壤的特点和利用价值。

土壤改良是土壤学的应用方向之一、土壤改良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措施来改善土壤的性质,使土壤更适合植物生长和农作物产量的增加。

土壤改良的方法包括有机肥料的施用、矿物肥料的施用、土壤酸碱度的调节和水肥的管理等。

不同的土壤改良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农作物需求,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土壤改良方法。

最后,土壤利用是土壤学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土壤的利用涉及到农业生产、建设工程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在农业生产中,合理利用土壤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同时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建设工程中,合理利用土壤可以保证基础设施的稳定和持久。

在环境保护中,合理利用土壤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土壤学第三版复习要点总结

土壤学第三版复习要点总结

土壤学复习1,土壤的概念p3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主要功能p4(1)生产功能——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2)生态功能——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3)环境功能——环境的缓冲净化体系(4)工程功能——工程基地与建筑材料(5)社会功能——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珍贵的自然资源3,土壤的物质组成和各种比例类型p18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物质组成,其余为有机质,土壤微生物。

元素含量顺序:氧硅铝铁钙钠钾镁钛氢土壤的矿物组成: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是直接来源于母岩的矿物,其中岩浆岩是其主要来源。

次生矿物则是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来的。

原生矿物主要是硅酸盐和铝硅酸盐,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橄榄石4,粘土矿物p20粘土矿物分为:(1)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基本结构单位:硅氧四面体、铝氧八面体两种晶片的配合比例不同可构成1:1(高岭石)、2:1(蒙脱石)、2:1:1三种晶层同晶替代现象: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

土壤中粘土矿物的类型和数量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很大。

硅酸盐粘土矿物的种类及一般特征:(1)高岭组1:1型,非膨胀性,电荷数量少,胶体特性较弱(2)蒙蛭组2:1型,膨胀性大,电荷数量大,胶体特性突出(3)水化云母组2:1型,非膨胀性,电荷数量大(4)绿泥石组2:1:1型,同晶替代现象较普遍,颗粒较小(2)非硅酸盐粘土矿物氧化铁、氧化铝、水铝英石、氧化硅5,土壤有机质p29种类:微生物、动植物残体、半分解物质、腐殖质(腐殖物质和非腐殖物质)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百分之二十为有机质土壤,反之则为矿质土壤。

耕作土壤表层的有机质通常低于百分之五。

腐殖化过程: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土壤学复习要点

土壤学复习要点

土壤学复习要点绪论土壤:发育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土壤剖面:由成土促进作用构成的层次沦为土层(土壤出现层),而完备的横向土层序列称作土壤剖面。

其深度一般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的相当深度为止。

一个完整的土壤剖面应当包含土壤构成过程中所出现的发生学层次(出现层)和母质层。

出现层:指土壤构成过程中所构成的具备特定性质和共同组成的、大致与地面二者平行的,并具备成土过程特性的层次。

土体结构:各土壤出现层在横向方向有规律的女团和有序的排序状况。

土壤肥力:肥力就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就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

土壤生产力: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充分发挥肥力促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同意。

土壤圈:地球表层系统中处在四大圈(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于生命活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层。

土壤生态系统:就是以土壤为研究核心的生态系统,可以分成研究土壤生物的生态系统和研究土壤性状的与环境关系的土壤生态系统两类。

简答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一)土壤就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土壤就是植物生长育种和生物生产的基地,其中养分和水分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取,植物的生长育种必须以土壤为基地。

(营养库的促进作用、养分转变和循环的促进作用、雨水修养促进作用、生物的提振促进作用、平衡和缓冲器环境变化的促进作用)(二)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处于其它圈层的交接面上,成为它们连接的纽带,构成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

(三)土壤就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土壤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起至着关键的促进作用,主要包含:①维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②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至调节作用;③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备过滤器、缓冲器、水解、紧固和解热的促进作用;④具备储藏并循环生物圈及表面的养分和其他元素的功能。

土壤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土壤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土壤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土壤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固体部分的形成、发展和功能的一门学科,它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下面,我将对土壤学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土壤的形成与发育1.土壤的定义及主要组成:土壤是由岩石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作用下形成的,含有有机质、无机质、水分、气体和生物体等成分的固体地球表层。

2.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母岩、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是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其中,母岩决定土壤的物质组成;气候影响土壤水分和温度条件;生物通过根系和分解有机物质等活动促进土壤形成;地形和时间影响土壤的堆积和发育速度。

3.土壤发生的过程:土壤发生分为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三个方面。

物理作用包括冲刷、风化、膨胀、收缩和淋溶等;化学作用主要包括氧化、水解、交换、溶解和沉淀等;生物作用包括植物的根系作用、土壤动物的活动和微生物的作用等。

4.土壤发育因素的评价指标:(1)土壤剖面的形态及土壤的层次性,即土壤剖面的土层结构与层次及土壤特征。

(2)土壤化学性质,如有机质、可交换性离子、土壤酸碱度等。

(3)土壤物理性质,如容重、质地、结构、持水性等。

5.土壤分类与命名:土壤分类是将土壤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与命名。

常见的土壤分类体系有国际土壤分类法(ISCS)和中国土壤分类法(CCS)。

二、土壤的基本性质1.土壤质地:指土壤颗粒的粒径分布和比例。

质地的主要组分有砂、粉砂、粘土等。

2.土壤结构:指土壤颗粒的空间排列方式。

常见的土壤结构类型有团聚结构、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等。

3.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土壤的质量。

容重是反映土壤致密程度和通气性的重要指标。

4.土壤孔隙度:指土壤中未被固体颗粒填充的空隙体积与总体积的比值。

孔隙度是影响土壤保水能力和透气性的重要因素。

5.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由植物和动物残体、分泌物以及微生物产生的物质组成的。

有机质对土壤的肥力、结构和水分保持起着重要作用。

6.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指土壤中酸性或碱性物质的含量。

《土壤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土壤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土壤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1.土壤的重要:○1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2土壤是陆地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3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4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是持续农业的基础2.土壤在植物生长的作用:○1营养库作用○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3雨水涵养作用○4生物支撑作用○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3.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厚度一般在2m左右作用:○1支撑植物生长○2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水、肥、气、热等要素○3人类生存的资源4.土壤环境:指岩石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侵蚀和风化作用,以及地貌、气候等诸多因素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土壤生态环境组成:○1固相(矿物质、动植物残体腐烂分解产生的有机物质)○2液相○3气相作用:○1净化功能(实施污染土壤的清洁生产)○2肥力功能(保障粮食与食品安全)5.环境保护: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6.土壤资源的现状:○1人均耕地面积占有量少,空间分布不均衡○2耕地损失不断增加,土壤资源整体质量下降○3土壤退化严重(在各种不利自然因素及人类对土壤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的影响下,土壤的质量和生产能力下降甚至丧失的过程)7.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经过长期的积累后,超出土壤的自身净化能力,导致土壤的性状和质量发生变化,对农作物产品和人体健康构成影响和危害的现象。

具有隐蔽性、滞后性、长期积累性、不可逆性和难治理性的特点8.土壤污染表现在几方面:○1对水体的影响○2对空气质量的影响○3导致严重经济损失9.土壤环境有机物存在形式:挥发态、自由态、溶解态和固态10.有机物进入地下水阶段:○1包气带渗漏○2包气带向包水带扩散○3进入包水带污染地下水11.污染物迁移的分类:○1物理迁移:土壤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吸附于土壤矿物颗粒表面进行水迁移的过程,以及吸附和解吸作用○2化学迁移:重金属难溶电解质在土壤固相与液相之间的离子多相平衡,包括重金属与土壤胶体结合,发生非专性吸附或专性吸附,络合或螯合作用,以及重金属化合物的溶解和沉淀作用○3生物过程:是指土壤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的影响或对植物的有效性12.环境背景值:在未受或者少受人类活动及及工业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中,各类化学元素的组成结构及其含量○1影响因素:母岩、气候、地形、植被、淋浴、沉积等○2土壤环境背景值是一个范围值,不是一个确定值○3在目前环境条件下、研究区域内相对清洁区化学元素的含量及能量值研究的意义:○1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土壤环境质量管理的重要依据○2研究和确定土壤容量,制定土壤环境标准的基本数据○3研究污染元素和化合物在土壤环境中化学行为的依据13.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其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自然值14.区分环境本底值和背景值:○1土壤环境背景值在环境质量评价过程中它可以作为环境污染的起始值,也可以作为衡量环境污染程度的基准,由于该数值比较容易获得(相对清洁区环境监测结果的统计平均值),并且也客观地反映着目前全球环境普遍遭到不同程度污染的状况,因此该值具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2本底值即严格按照土壤背景值研究方法所获得的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中污染物的原始含量○3土壤背景值指一定区域和时间范围内土壤中某些成分的代表性背景含量15.背景值异常在找矿上的意义:土壤背景值元素来源于母岩、母质,因此,土壤背景值是母岩、母质化学特征的反映,土壤中某些化学元素背景值异常,可能是成矿元素的指示标志,是区域找矿的依据16.土壤环境容量:在一定区域与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未造成环境污染时,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其数量等于土壤污染物最大允许含量和本底值之间的差值分类:○1静容量: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允许量或负荷量○2动容量: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研究意义:○1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2土壤环境容量是对污染物进行总量控制和目标管理的重要手段,是限制人类破坏土壤资源的主要指标○3是联结土壤容纳污染物能力和污染源允许排放量的纽带13.环境污染监测的主要目的:○1了解土壤是否受到污染或收到污染的程度○2分析土壤污染与粮食安全,地下水污染及对生长其上和周边生物的关系○3对人类的危害监测类型:○1区域土壤污染环境背景监测○2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3建设项目环境评价监测土壤○4土壤污染事故监测14.土壤修复技术:○1物理修复:是指利用污染物与土壤颗粒之间、不同土壤颗粒之间物理特性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以实现污染物从污染土壤中的分离与去除15.基本的物理分离技术:借助物理手段将污染物从土壤胶体上分离开来的技术。

土壤肥料学通论土壤学部分各章重点-复习

土壤肥料学通论土壤学部分各章重点-复习

第一章绪论1、土壤概念2、土壤肥力四因素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1、土壤的三相组成2、成土岩石的种类(三种)3、风化作用及三种类型4、五种成土因素5、土壤机械分析、土壤质地概念及土粒分级(分为哪几级)6、不同质地土壤的利用改良措施7、土壤有机质的转化(1)矿化作用(2)腐殖质化过程(3)土壤呼吸(微生物学解释及通气机制解释)(4)腐殖物质(5)腐殖质化系数8、腐殖质的种类及其人为分离方法9、影响有机质转化的因素10、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11、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12、通气的两个机制13、土壤热特性、热导率、导温率等概念14、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概念15、水分进入土体时所受的三种力16、土水界面的三种吸附力17、土壤水分的类型特点18、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四种)19、土壤水分能态:(1)四种水势(2)土壤水吸力概念(3)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概念及意义20、水、气、热等的调节第三章土壤的基本发性质1、土壤孔性:(1)孔隙度(2)相对密度(3)土壤容重(4)孔隙类型2、土壤结构性:五种结构,其中团粒结构为重点,包括其形成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3、土壤耕性、土壤物理机械性概念(1)粘结和粘着性(2)可塑性(3)胀缩性4、土壤胶体概念、种类:(1)2:1型粘土矿物和1:1型粘土矿物、同晶代换5、土壤胶体的结构:微粒核、双电层6、土壤胶体电荷:永久电荷、可变电荷、可变电荷零电点(pH0)7、土壤的吸收性能8、阳离子交换量及其影响因素9、盐基饱和度、交换性阳离子种类、盐基饱和(不饱和)土壤10、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性的因素11、阳离子非交换吸附中的晶格固定12、土壤活性酸、潜性酸及其表示方法,潜性酸的分类13、土壤缓冲作用的机制第四章1、高产肥沃土壤特征及其培肥措施2、土壤污染源及其防治。

土壤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土壤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一、土壤的定义和分类1. 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岩石、有机物、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肥力的天然层,是外界各种物质和能量转换的场所,是植被生长和各种生物活动的基质。

土壤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土壤的分类按物质成分来分,土壤可以分为无机质土壤和有机质土壤。

按颗粒组成来分,土壤可以分为粉砂质土壤、粘壤土和砂壤土。

按发生来源来分,土壤可以分为原生土壤和洪积土壤。

按农业和环境特性来分,土壤可以分为农业土壤和环境土壤。

二、土壤的基础性质1. 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土壤的质地、结构、密度、孔隙度、渗透性和团聚体。

2. 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包括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无机盐、氧化还原、离子交换、养分等。

3. 土壤的生物性质土壤的生物性质主要包括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和土壤植物。

4. 土壤的水分性质土壤的水分性质包括土壤的含水量、土壤的持水性、土壤的透水性等。

三、土壤的生成与演化1. 土壤的生成过程土壤的生成是地球表面风化、物质重排、有机物混合等多种土壤形成作用的综合结果。

2. 土壤的演化过程土壤的演化是土壤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不同气候条件下,物质的分布和性态的变迁。

1. 土壤发育的要素土壤发育的主要要素包括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2. 土壤的改良与利用土壤的改良与利用包括土壤的施肥、灌溉、耕作和植被的保护。

五、土壤污染与修复1. 土壤污染的类型土壤污染主要包括有机污染、无机污染和放射性污染。

2. 土壤修复的方法土壤修复的方法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

六、土壤与环境1. 土壤改良对环境的作用土壤改良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

2. 土壤的环境负荷土壤的环境负荷主要包括土壤的农业利用、开发利用和城乡建设。

七、土壤科学的研究方法1. 土壤学的研究方法土壤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室内试验、实验室试验和计算模拟。

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

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

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引言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形成、特征与功能的学科,对于农业、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学期末复习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全面回顾和巩固,本文将提供一份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帮助学生进行复习。

二、土壤的形成与发育1. 土壤的定义:土壤是由矿质颗粒、有机质、水、气和生物组成的地球表面的自然体系。

2. 土壤形成的过程:物质的来源、迁移、转化和沉积等过程是土壤形成的关键。

这些过程受到气候、母岩、生物和时间的影响。

3. 土壤发育的因素: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时间是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三、土壤的物理性质1. 容重:土壤单位体积的重量。

2. 孔隙度:土壤中孔隙的占据体积。

3. 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土壤中的水分含量。

4. 土壤颗粒分布:砂、粉砂、粘土和壤土的含量和比例。

5. 平均颗粒直径:反映土壤颗粒的大小。

四、土壤的化学性质1. 土壤酸碱度:土壤的pH值对植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2. 土壤养分: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3. 阴阳离子交换能力:土壤中阴阳离子的吸持与释放能力。

4. 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活性具有重要作用。

五、土壤的生物学性质1. 微生物的作用:土壤中微生物对有机质分解和养分转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2. 土壤动物:土壤中的蚯蚓、昆虫、线虫等有助于土壤通气和有机质分解。

3. 土壤生态系统: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土壤生物群落、能量流动和物质转化等过程。

六、土壤与植物的相互关系1. 植物对土壤的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分泌物对土壤结构和养分循环起到重要作用。

2. 土壤对植物的影响:土壤肥力和水分状况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直接影响。

3. 植物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土壤植被系统,对于土壤的保持和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七、土壤与环境的关系1. 土壤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和农药等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2. 土壤保护与修复:采取适当的土壤保护措施和修复技术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污染。

环境土壤学复习总结

环境土壤学复习总结

一、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积体,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2、土壤背景值反映了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下土壤中元素的基本信息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环境科学的一项基本数据和重要的科学信息。

[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3、土壤环境容量指一定环境单元和一定时限内,土壤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能保证土壤质量,又不产生次生污染时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最大负荷量。

4、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5、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千克土壤的一价离子的里摩尔数表示。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即CEC 是指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其数值以每千克土壤中含有各种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来表示,即mol/kg。

】6、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

7、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8、同晶置换矿物形成时,性质相近的元素,在矿物晶格中互相替换而不破坏晶体结构的现象。

9、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机物质。

它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尽管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占土壤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对土壤形成、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及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的意义。

土壤学黄昌勇重点考研笔记

土壤学黄昌勇重点考研笔记

土壤学黄昌勇重点考研笔记【最新版】目录1.土壤学简介2.考研院校选择3.土壤学期刊4.期末复习总结5.土壤学就业方向6.网课答案资源7.黄昌勇《土壤学》教材及资料正文1.土壤学简介土壤学是一门研究土壤形成、演化、性质和利用的学科,涉及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我国,土壤学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为农业生产和土地资源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2.考研院校选择对于想要攻读土壤学研究生的同学来说,可以选择的考研院校有很多。

其中,浙江农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院校在该领域具有较高的声誉。

选择院校时,应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合适的专业方向。

3.土壤学期刊土壤学期刊是了解土壤学研究动态的重要途径,我国土壤学期刊主要有《土壤学报》、《土壤与植物营养》、《中国土壤与肥料》等,这些期刊都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4.期末复习总结土壤学涉及的内容较多,期末复习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1)土壤的概念、形成和演化;(2)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3)土壤分类和土壤资源评价;(4)土壤污染和防治。

5.土壤学就业方向土壤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有广泛的选择,可以从事土壤资源调查、土壤污染防治、土地资源规划、农业生产指导等工作。

就业单位包括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

6.网课答案资源对于学习土壤学的同学来说,网课答案资源是重要的学习辅助工具。

浙江农林大学等院校的土壤学网课答案可以在网上免费找到。

7.黄昌勇《土壤学》教材及资料黄昌勇教授的《土壤学》是一本权威的土壤学教材,被广泛应用于本科和研究生教学。

环境土壤学复习总结

环境土壤学复习总结

环境土壤学复习总结环境土壤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主要包括土壤的形成、分类、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以及土壤污染与修复等内容。

下面我将对环境土壤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基本知识进行总结和复习,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1.土壤的形成土壤是由岩石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天然的资源。

土壤形成的关键过程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有机物分解和淋溶等。

这些过程导致了土壤中不同粒径的颗粒分布、土壤颜色、土壤质地以及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等。

2.土壤的分类土壤可以根据其成分、颗粒大小、性质和用途等因素进行分类。

常见的土壤分类系统包括美国土壤分类系统(USDA Soil Taxonomy)、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等。

这些分类系统都是根据土壤的主要特征和功能来进行分类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土壤。

3.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质地、结构、孔隙度、含水量、孔隙度、酸碱度以及渗透性等。

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粒径的颗粒所占比例,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结构是指土壤中颗粒之间的排列方式,可以分为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等。

孔隙度是指土壤中各种类型孔隙的占比,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酸碱度是指土壤中氢离子的浓度,影响土壤中的养分利用和植物生长。

4.土壤的生物学性质土壤的生物学性质主要包括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动物和土壤植物等生物组成及其功能。

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它们能够分解有机质、释放养分、促进土壤结构形成等。

土壤动物包括蚯蚓、线虫、螨虫等,它们能够促进土壤通气和水分渗透,促进土壤酶活性等。

土壤植物包括草本植物、灌木和树木等,它们能够改善土壤结构、透气性和保水性。

5.土壤污染与修复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有害物质超过环境质量标准的状态。

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工业废弃物排放、农药和化肥使用、城市建设等。

土壤修复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手段将污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还原至安全水平的过程。

土壤学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土壤学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土壤学重点知识归纳总结土壤是地球上由岩石经历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形成的一种自然体系,是支持植物生长和提供养分的重要介质。

了解土壤学的重点知识对于农业、环境科学以及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土壤学的关键概念、土壤成分、土壤分类以及土壤生物活动等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

一、土壤学的关键概念1.土壤的定义与作用:土壤是由固体颗粒、有机质、水、空气以及微生物等组成的自然体系。

它起到了保持水分、供养植物、调节气候、滋养生物等重要作用。

2.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形成受到岩石母质、气候、生物、地形以及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作用,岩石逐渐分解并转化为土壤。

3.土壤剖面与土层: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到岩石层的垂直土壤截面。

土壤剖面通常包括有机质贯穿的O层、混合有机质与矿物质的A层、矿质富集的B层、与岩石母质相接触的C层以及岩石层。

二、土壤成分与性质1.土壤固体颗粒:土壤固体颗粒主要包括砂、粉砂、粉砂、黏土等不同粒径的颗粒。

这些颗粒大小不同,影响土壤的透水性、保水性以及呼吸性等性质。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主要由植物和动物的遗体、残骸以及分解产物组成,具有保持水分、改进土壤结构、提供养分和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等重要作用。

3.土壤水分与空气:土壤中的水分主要存在于颗粒间隙和孔隙中,对植物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动至关重要。

土壤中的空气则是根系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呼吸的重要供氧来源。

4.土壤pH值与养分:土壤的酸碱性可以通过pH值来表征,不同pH值对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都有影响。

土壤中的养分包括氮、磷、钾等主要元素,对植物生长起到关键作用。

三、土壤分类1.土壤纲和亚纲:土壤学家根据土壤剖面发育特征和遗传因素,将土壤分为不同级别的纲和亚纲,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土壤。

2.土壤属和亚属:在土壤纲和亚纲的基础上,根据土壤的一些发育特征,进一步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的属和亚属。

3.土壤单元和土壤系:土壤单元是在地理空间上划定的一块土壤单元,而土壤系是一系列相对一致的土壤单元的集合。

土壤学复习思考题总结

土壤学复习思考题总结

土壤学复习思考题总结一.名词解释(一)1.土壤学:研究土壤中物质运动规律、外界条件与作物生产间的关系的科学。

2.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的表层。

3.土壤肥力: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的综合反映。

(二) 1 粒级: 按土粒的大小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的粒级.2 质地: 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粘土,壤土,3 剖面: 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其深度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的相当深为止.4 发生层: 土壤发生层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和组成的大致与地面平行的,并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层次.5 物理风化:岩石发生疏松,崩解等机械破坏过程.只造成岩石结构,构造的改变,一般不引起化学成分的变化的过程称为物理风化.6 化学风化:岩石和矿物在大气,水及生物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的变化,称为化学风化.7 原生矿物:是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8 次生矿物:通过化学生物作用转变或合成的新的土壤矿物.(三).1.土壤腐殖质: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即一切含碳元素物质的总称。

2.腐殖化系数:作为有机物质转化为土壤有机质的换算系数,它是单位重量的有机物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量。

3.矿化系数:土壤有机质因矿化每年损失的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4.腐殖化过程: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物更为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5.矿化过程::有机化合物进入土壤后,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彻底分解成简单无机化合物放出CO2,H2O和能量,所含氮,磷,硫等营养元素在一系列特定反应后,释放成为植物可利用的矿物养料的过程。

(R-(C,4H)+2O2→CO2+H2O+能量)6.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是指在地球表面形成的由岩石、矿物、有机物质、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复杂体系。

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性质、成分、形成、演化、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以下是土壤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土壤的组成:土壤由无机颗粒、有机物质、空气和水四部分组成。

其中,无机颗粒有砂、粉砂、粘土三种,有机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尸体、粪便、腐烂物等。

二、土壤的分类:土壤一般分为石灰性土壤、酸性土壤和盐碱土壤三种。

按成因划分有沉积土壤、风积土壤、岩石土壤、植被土壤和人工土壤等。

三、土壤的性质:土壤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

物理性质有质地、结构、孔隙度、密度等;化学性质有酸碱、有机质含量、微量元素等;生物性质有微生物、根系、土壤生态系统等。

四、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与气候、地形、植被、水文等因素有关。

土壤形成的过程主要包括物质分解、淋溶作用、风化作用、水的侵蚀和生物作用等。

五、土壤质量评价:土壤质量评价主要从土壤理化性质、生态系统功能和土壤污染三个方面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土壤进行分类和管理。

六、土壤利用和保护:土壤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基础资源,必须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

合理利用土壤应根据土壤性质、用途和传统农耕习惯等进行,保护土壤主要包括防止水土流失、降低土壤污染、增加有机质、合理施肥等。

以上是土壤学的主要知识点,复习时要注意重点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这样对于日后的土壤利用和保护能够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学复习绪论:一:概念1:土壤:是地球表面岩石风化体及其再搬运沉积体在地球表面环境作用下形成的疏松物质。

2:地球表层系统:是地球表层上始大气对流层上界,下到海底深处和岩石上部,由大气圈(Atmosphere)、水圈(Hydrosphere)、生物圈(Biosphere)、土壤圈(Pedosphere)和岩石圈(Lithosphere)组成的一个由非生物和生物过程叠加的物质体系。

3: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皮肤,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圈层。

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产物。

是地球表面随时空变化的景观连续统一体的一部分,具有水平、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处于陆地表面特殊位置,独特的疏松多孔结构将其与其他四个圈层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它在各圈层间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循环。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地球陆地上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载体。

4:土壤肥力:土壤供应养分的能力(西方土壤学家)“土壤矿质元素是土壤肥力的核心”(德国李比希)土壤供应植物生长所必须养料的能力(美国土壤学会)土壤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同时不断地供给植物以最大数量的养料和水分的能力。

(俄国威廉斯)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性质的综合反映(《中国土壤》第二版)5: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和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Doran and Parkin,1994)在自然或管理的生态系统边界内,土壤具有动植物生产持续性、保持和提高水质、空气质量以及支承人类健康与生活的能力(美国土壤学会,1995)。

6:土壤剖面(profile):由若干成土过程形成的土层组成从地表面至母质的垂直面。

包括三个基本层:A层(腐殖质层)、B层(淀积层或过渡层)、C层(母质层)7:单个土体(pedon):能代表土壤个体的体积最小的三维土壤实体,它足以包含各土层和它们性质的微小变化,其面积一般为1~10m2,,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

8:聚合土体(polypedon):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形状相近的若干单个土体的组合。

9:土壤生态系统:是土壤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构成的整体。

10:土壤资源:土壤资源是具有农林牧业生产力的各种土壤类型的总称。

二:简答与论述1: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作用: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功能,它对各圈层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起着维持和调控作用。

土壤圈各种土壤类型、特征和性质都是过去和现在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和水圈的记录和反映。

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个圈层的演化和发展,乃至对全球变化产生冲击。

2:土壤在地球表层系统中与气体圈层的相互作用土壤与大气圈:接纳大气降水和沉降物质;大气温室气体的源与汇土壤与水圈:除江河湖泊外,土壤是保持淡水的最大储库;土壤水处于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统一体(SPAC)中。

土壤与生物圈:生物圈中绝大部分生物分布在土壤圈及其表面。

土壤与岩石圈:土壤固相骨架的矿物组成占土壤质量的95%以上;土壤矿物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对岩石起保护作用,减少外应力的破坏。

3:如何理解“土壤”这一概念: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物地球化学的能量、物质循环(转化)最活跃的生命层(生态学家);土壤是重要的环境因素,是环境污染物的缓冲带和过滤器(环境科学家);土壤是能够承受高强度压力的基地和工程材料的来源(工程专家);土壤是植物生长的介质(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表层。

4:如何理解土壤是独立的多功能历史自然体?独立的历史自然体:指土壤是在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并随成土因素的改变而变化。

多功能的历史自然体: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环境功能、工程功能、社会功能。

5:土壤有哪些重要功能:①生产功能——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②生态功能——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③环境功能——环境的缓冲净化体系;○4工程功能——工程基地和建筑材料;○5社会功能——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珍贵的资源。

6:土壤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①营养库的作用;②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③雨水涵养作用○4生物的支撑作用○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7: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土壤生态系统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生物活性和多样性维持、生产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8:土壤资源的特性:①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②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9:土壤科学的主要分支及其主要研究内容:土壤地理学:研究土壤发生、演变、分类、分布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土壤学分支科学,是由土壤学与自然地理学交叉发展而成的边缘学科。

土壤物理学:主要研究土壤水、气、热运动及其调控的原理,具体包括土壤水分、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力学性质、土壤溶质移动及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中的水分运行和能量转移等。

土壤化学:研究土壤化学组成,性质及其土壤化学反应过程的分支学科。

重点研究土壤胶体的组成、性质,及土壤固液界面发生的系列化学反应。

为开展土壤培肥、土壤管理、土壤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土壤微生物学:土壤中微生物区系、多样性及其功能和活性的土壤学分支。

土壤生物化学:研究土壤中的有机质组成,结构及生物化学转化过程的土壤学分支学科。

10:土壤学主要学派及其主要观点:农业化学土壤学派: (德) 李比希(19世纪中叶)观点:植物生长需吸收土壤中的矿质营养,创立了矿质养分学说。

地质土壤学派: (德) 法鲁(19世纪后半叶) 观点:土壤是岩石的风化堆积物,土壤的形成过程只是岩石风化淋溶过程,土壤肥力呈递减曲线下降。

土壤发生学派:(俄) 道库恰耶夫(19世纪70-80年代) 观点:土壤及其肥力的形成是五大成土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11:应用土壤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传统农业土壤学;环境土壤学;健康土壤学12:土壤学发展的两个新观点:土壤圈: (英) Matson(1938),(美) Arnold(1990)土壤生态系统: (美) Hans(1940-1960)13:如何理解土壤是地球的“皮肤”?14:如何理解土壤是“自然的镜子”?第一章:土壤矿物质一:概念1:矿物:矿物是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2: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转变或重新合成的矿物。

根据构造和性质分为简单盐类、次生层状硅酸盐类矿物和次生氧化物类矿物。

同晶替代:指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二、简述论述题1:地壳和土壤元素组成有哪些异同点?2:土壤矿物组成特点3:比较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蛭石、在晶体结构上的差异。

高岭石1:1型的晶层结构非膨胀性电荷数量少胶体特性较弱蒙脱石:2:1型的晶层结构涨缩性大电荷数量大胶体特性突出水云母:2:1型的晶层结构非膨胀性电荷数量较大胶体特性4:为什么土壤黏土矿物一般带负电荷?5:土壤常见氧化铁、氧化铝矿物有哪些?为什么它们带可变电荷?氧化铁矿物:针铁矿赤铁矿氧化铝矿物:三水铝石可变电荷:不是通过同晶替代获得,而是通过质子化和表面羟基H+解离6:影响土壤黏土矿物类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气候,母质,生物,地形第二章土壤有机质一:概念1: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小生命体及其分解、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以及微小的异源有机物质。

2:土壤腐殖质(soil humus):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的总称。

通常占土壤有机物质90%以上。

3:腐殖物质:(humic substances):是经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非晶形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4:非腐殖物质:(non-humic substances):有特定的物理化学性质、结构已知的有机化合物。

5:有机质土壤:一般把耕层含有机质20%以上的土壤。

6:矿质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0%以下的土壤。

7:有机质矿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微物酶的作用下,分解成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以至最终被分解成无机化合物(如CO2、CO、CH4、H2O、N2、NH3、N2O、NO、H2S),并释放出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8:有机质矿化率:土壤每年因矿质化作用所消耗的有机质数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9:有机质周转:10:有机质周转时间:11:激发效应: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或抑制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这种矿化作用称之激发效应。

12:腐殖化过程: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13”腐殖化系数: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量。

二、简述和论述1.土壤有机质有哪些来源?①正常来源的有机物质生命体形式的有机物质:微生物、小动植物及土壤内活的植物根系,etc.。

②非生命体形式的有机物质:未分解和部分分解的植物、动物残体;已经分解了的植物、动物残体及其转化合成产物。

异源有机物质:各种有机肥料(绿肥、堆肥、沤肥)、工农业和生活废水废渣、有机农药、微生物制品,etc.。

2.土壤有机质的活性库、惰性库和缓效库的划分依据和组分构成。

3.划分依据:根据土壤有机质分解的难易程度。

活性库:活性有机库在土壤中容易分解,主要包括微生物生物量有机质、微粒有机质、部分易分解富啡酸、多糖等其它一些腐殖物质。

惰性库:惰性有机库在土壤中稳定存在,主要包括黏土矿物——腐殖质复合体中受物理性保护的腐殖质、大部分胡敏酸和胡敏素。

缓效库:可能是包含木质素等不易降解化合物含量较高的微粒有机质。

4.为什么腐殖物质抗微生物分解能力强?5.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因素有哪些?温度土壤水分和通气状况有机残体特性6.土壤有机质的碳氮比如何影响其分解速率的?7.土壤腐殖质形成的一般过程及其4个假说。

糖-胺缩合学说:微生物代谢所产生的还原糖和氨基酸进行非酶聚合作用形成棕色含氮聚合物; 多酚学说:植物材料由微生物降解成酚类和氨基酸类,经化学氧化和聚合形成腐殖物质。

其中多酚是以非木质素为碳源合成的;木质素-多酚学说:植物材料由微生物降解成酚类和氨基酸类,经化学氧化和聚合形成腐殖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