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两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浅析国共第二次合作及其历史启示
浅析国共第二次合作及其历史启示武汉市青山区武东中学黄文雄弹指一挥间、七十年过去,在七十年前中华民族取得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对外入侵战争的完全胜利。
对于这一场抵御外敌的战争——抗日战争,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各家是众说纷纭,归纳出了很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战争初期国共两党达成的第二次合作。
国共两党都是在中华民族面临重大危机,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产生,国民党先于共产党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
一个要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学欧美;一个要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学前苏联。
政治路线完全对立,可以说是政治上的死敌,但就是这对冤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实现了两次合作,第一次合作这里不再赘述,现主要就它们之间的第二次合作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分析一下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历史背景及进程。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日本帝国主义已不满足在中国扶植代理人进行侵略的做法,而是要将整个中国灭亡进行直接统治。
它们先是在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整个东北地区,紧接着在1935年又发动了华北事变,筹划华北自治,妄图侵占整个华北,进而达到侵略整个中国的目的。
而在此时的中华大地上国共两大政党依然进行着殊死搏斗,国民党蒋介石政府为了消灭共产党,先后对中央苏区实施了五次围剿,且规模一次比一次大,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央红军被迫战略撤退,开始了史诗般的长征。
其它苏区的反围剿也先后失利,共同踏上了长征之路。
在长征的路上,中国共产党仔细分析了当时国内外的形式,准确判断出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中国人民劳苦大众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演变为中华民族与日本民族之间的民族矛盾。
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就必须适时作出政策的调整,于是中国共产党在1935年8月1日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
紧接着,中共中央与当年12月下旬在陕西省安定县召开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在此次会议上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力量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力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民族的壮举和伟大的历史时期。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中,形成了一支强大的组织力量,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探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力量及其贡献。
一、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历经曲折,于1937年9月12日达成《南京谅解》。
国共两党停战和献金银十二点半,共同抗日。
这次停战和献金银是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初期建立的重要的组织力量,它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斗志,加强了国共两党的联系和团结。
国共两党的合作使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此后,国共两党在全国各地建立了抗日统一政权,协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抗日斗争。
国共两党合作的组织力量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最大的组织力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二、民族团结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和习俗。
在抗日战争期间,各族人民不分种族、不分阶层、不分信仰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形成了一支强大的组织力量。
各族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团结,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奇迹。
它为未来的中国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种民族团结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力量。
三、地方抗战在抗日战争期间,各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力量也十分突出。
在抗日战争初期,许多地方分别建立了地方抗日民众自卫组织,参加了抗日战争,为中国的抗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地方抗战的组织力量因地制宜、形式多样,但都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潜力,为中国的抗日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民间力量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除了国共两党、各地抗日统一战线之外,还有各界民众的积极参与。
无论是抗日武装、救亡募捐、义勇军等都是民间的抗日组织,是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民间力量是最具有特色的力量,它代表着广大民众的意志和声音,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最具有感召力的力量,既反映着民心所向,也执行着抗日政策。
浅谈两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两次国共合作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历史上共有两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这次国共合作发展了民主革命,推进了北伐战争,后在一系列反革命政变下破裂。
第二次国共合作: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中共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西安事变的推动下,国共合作形成。
1946年,内战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也宣告破裂。
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取得了丰硕的革命成果。
在国共两党的推动下,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动摇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基础,中华民族的觉醒更进一步。
这些事实为国共第二次合作打下了的良好的基础。
几年之后,抗日战争爆发,在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情况下,国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救亡图存成为首要任务,为第二次国共合作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两党之所以能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合作,是因为他们有着相对一致的目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对中华民族的侵蚀和剥削的历史任务。
在这个历史问题上达成共识是国共合作的关键因素。
所以国民革命或者联合抗日只是这个问题的现实反映和外化,国共两党在必要的历史时刻选择比较宽容的方式相互利用以达到共同的目的。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之时,国共两党的独立性都相当大,并且缺少共同的政治纲领,可以说是在各自为战。
但是爱国热情是相当强大的驱动力,国共两党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发挥着自己的力量,与日本军队顽强抗争,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做殊死的抗争。
在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各个战场上,中国广大爱国将士,前仆后继,义无反顾。
两个战场既有统一的战略目标,又各自独立对敌作战,相互依存和配合,不但挫败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而且使其陷入人民战争之中而无法自拔。
国共两党军队的战斗和牺牲,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
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8月中旬蒋介石被迫同意将在陕北的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这样,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0月间,又将在南方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数次大规模会战,到武汉会战结束,基本稳定了战局。
进入相持阶段后,又先后与日军进行了十多次会战,并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沉重打击了日本速战亡华的迷梦。
抗日战争中,中国国民政府军兵力最高时达500万人。
中国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民政府军与日军共有正面战场会战22次,1117次大型战斗,小战斗及游击战3万余次,歼灭日伪军228万人(其中包括1945年8月15日后国民党军受降的日军108万人,收编的伪军78万人),其中歼灭日军42万人。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游击战争(如地道战、地雷战、麻雀
战、破袭战、围困战等),建立了大小十九块抗日根据地,取得了反“扫荡”、反“清乡”、平型关大捷、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机场、百团大战等战斗战役的阶段胜利,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
两次国共合作的过程 国共合作的战役有哪些
两次国共合作的过程国共合作的战役有哪些国共合作时间提起国共合作,很多人便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在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面,总共有两次十分著名的国共合作,并且这两次国共合作都取得了十分耀眼的成果,都以战争的胜利而告终的。
那么,这两次国共合作的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呢?国共合作时间可以说是处于中华民族的危亡之际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可以说是处于内忧外患的时候的,当时的国内情况是十分危急的,基本上是到了一种民族命运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的。
从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了合作的关系,而到了1927年的时候,由于北伐战争的胜利,最终国共两党的合作得以破裂,可以说这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终结标志。
而国共第二次合作则是在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对外抗战中,即是抗日战争时期。
自从1937年的爆发的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统一对外的抗战目标,即开始了正式的国共合作。
而在抗日战争的胜利之后,与1946年的时候,国共两党的关系正式破裂,可以说是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终结。
国共合作时间总共有两个,每一次国共合作都是出于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刻,可以说只有形成了统一对外的战线,才能够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同时也能够对于中国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应先。
两次国共合作的过程国共的两次合作是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两次国共合作的过程可以说是跌宕起伏。
“二七”惨案发生以后,中国共产党才真正领悟到,要想打败强悍的敌人,就必须要联合别的武装力量共同作战。
于是,共产党选择了当时赞成革命的国民党。
而国民党内部急需改组,也需要共产党的帮助。
在这种大形势下,两党的合作变得更加迫切和必要起来。
1935年,共产党召开了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确立了和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方针,建立了统一战线。
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就此拉开了帷幕。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过程颇为曲折。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蠢蠢欲动,中日民族矛盾越来越尖锐化,最后终于发生了卢沟桥事变。
两次国共合作
浅析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国共合作,是指国共两党为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从维护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意愿,求同存异,而组成并不断扩大联合阵线或统一战线,团结协作,共同奋斗,而历史上有名的两次国共合作却也有着各自的异同点。
1)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是不同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因帝国主义加紧掠夺和军阀连年混战,而陷入危机之中,而当时中国各进步政党的单个力量显然是渺小和不足的。
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也非极其强大,至于国民党方面,虽然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力量有所发展,但也不过是一个占据广东建立区域政权的区域性政党。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各进步政党和各社会阶层必须走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道路。
所以,国共两党之间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所造成的。
第二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当时,一九三一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侵华战争。
到了一九三七年,日本又发动了“七七”事变,开始了酝酿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而国际上,以苏联、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同盟国正在与以德国、意大利为代表的轴心国交战,中国获得国际援助十分有限,所以为了抵抗在科技方面都占有优势的日本,国共两党不得不开始了第二次合作。
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任务是有所不同的,第一次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任务,而第二次则是把抗日救亡当作目标。
2)两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不同的: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
合作后,国民党改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而第二次国共合作,具有广泛的民族性,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并肩作战,是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
国民党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没有成文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形成的是党外合作。
3)两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党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两次国共合作的倡议都是中共方面率先提出的,而且中共方面还为促成国共合作积极行动,并提供对国共双方乃至民族和国家利益都有利的合作方案。
通过两次国共合作谈一谈对统一战线的认识
通过两次国共合作谈一谈对统一战线的认识统一战线就广义而言,是指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包括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组成的政治联盟。
简要地说,统一战线就是一定社会政治力量的联合。
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罢工遭到北洋政府的血腥镇压后,中国的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中国共产党由此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随时一个最有觉悟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取得胜利的。
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统一战线。
因此中共首先积极地与国民党进行合作,即第一次国共合作。
最终联合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等阶级组成了革命统一战线,掀起了大革命的高潮重创北洋军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
最终由于蒋介石发动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和革命人士,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以失败告终。
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之际,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
全国各界民众以不同形式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投入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由两次国共合作取得的成果来看,统一战线的确可以壮大革命力量,达到单个政党所无法完成的任务。
在第一次合作中,共产党思想先进但军队力量薄弱;国民党军事力量有一定基础但是党内成分复杂,思想先进性不及中共;两个政党各有利弊,于是中共积极寻求合作。
如果不形成统一战线,则很难凭借一己之力掀起大革命的热潮推翻军阀统治。
第二次合作之前,国共两党的交锋可谓你死我活,然而日军侵华已迫在眉睫,关东军的抵抗微不足道,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这时如果国民党或共产党仍然双线作战,一边攘外一边安内,必将全盘皆输,背负起民族灭亡的千古罪名。
所以在形势的逼迫下,停止内战,万众一心,才得以确保民族的生存。
浅论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合作关系
太 原 会 战 由 平 型 关 、 口 、 太 线 防 御 战 组 成 , 时 忻 正 历 两 个 月 。 参 加 太 原 会 战 的 有 国 民 党 第 二 战 区 的 第 2 第 6 、 、 第 7 第 1 、 2 五 个 军 团 , 及 刚 从 陕 北 开 赴 晋 北 前 线 的 、 4第 2 以 第 l 集 团 军 ( 八 路 军 ) 8 即 。 徐 州 会 战 中最 重 要 的 战 斗 为 台 儿 庄 大 捷 , 这 是 国共 军 队“ 力 之总 和 ” 徐 州会 战爆 发后 , 路 军 和新 四军从 努 。 八 频 繁 的 敌 后 游 击 战 争 中抽 出 部 分 主 力 , 主 动 配 合 国 民党
切 合 作 。正 如 毛 泽 东 所 言 : 国 民 党 抗 战 比 较 努 力 , 我 党 “ 同
要 作 出 自己 的 抉 择 , 整 自 己 的 政 策 。 国 共 两 党 在 民 族 调
危 急 的关 头 捐 弃 前 嫌 , 成 了抗 日民族 统 一 战线 , 作 组 合
抗 日 . 抗 日 战 争 的 坚 持 并 取 得 胜 利 奠 定 了 基 础 。可 见 , 为
国共 两 党 的合 作关 系对 抗 战影 响甚 大 。 整 个 抗 日战争 在 期 间 国共 两 党 进 行 了广 泛 而 密切 的 政 治 、 事 、 济 等 军 经
方 面 的合 作 。
一
的 关 系 比 较 好 , 于 人 民 抗 日运 动 虽 有 许 多 限 制 , 他 们 对 但 允许 有较 多 的 自由 。” 抗 战 初 期 , 共 军 事 合 作 成 效 最 国
为 明 显 的 为 华 北 之 太 原 会 战 . 东 之 徐 州 会 战 . 及 华 中 华 以 之 武 汉会 战 。
近现代史论文-国共的两次合作
国共两次合作国共两党在历史上有过两次合作,每次合作都创下了很大的成就。
国共合作推动了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步。
国共两次合作虽然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导致所表现出从合作内容到合作形式不尽相同,但是通过国共两次合作汲取的历史经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那就是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够更快更稳的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当时的形势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因帝国主义加紧掠夺和军阀连年混战,而陷入日益加深的危机之中。
而要对付帝国主义及其中国代理人即各反动军阀的势力,当时中国各进步政党的单个力量显然是渺小和不足的。
那时的中国共产党刚刚在上海、北京、长沙、武汉、济南、广州及海外等几个分散据点燃起了“星星之火”,到中共三大时,党员不过四百余名。
而中国国民党虽然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力量有所发展,但也不过是一个占据广东建立区域政权的区域性政党。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各进步政党和各社会阶层必须走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道路。
也正如宋庆龄说的那样,“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
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的是党内合作的方式。
合作后,国民党改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那时,中国共产党还很弱小,甚至主要活动都要在地下展开。
在国共合作过程中,中共主要是开展工农革命,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加紧争夺领导权,破坏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关系彻底破裂。
第二次国共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当时的形势是,一九三一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打响了侵华战争的第一枪;到了一九三七年,日本又发动了“七七”事变,开始了酝酿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
国共合作总结
现在我们来简单的比较一下两次国共两党合作(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二)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同点:1.两次合作都是由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社会主要矛盾体现为中国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第二次国共合作时,中国处于国民政府统治下,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两次国共合作都有着反帝的成分。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目的是推动中国的国民革命。
国民革命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斗争。
而第二次国共合作所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矛头直指入侵的日本帝国主义。
3.两次合作,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从国内看,两次国共合作都是由中国共产党首先倡导并促成的,也是在国民党表达了合作态度后完成的;从国际上看,两次合作都得到国际进步力量的支持,都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第二次合作还得到美英等国的帮助。
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共产国际不仅提出了具体策略,还派代表直接帮助。
不同点:1.合作的背景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全国人民要求打倒列强除军阀的背景下发生的。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日本帝国主义以灭亡中国为目的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背景下发生的。
2.组织形式不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比革命统一战线的范围广泛,它具有空前广泛的民族性。
它不仅包括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还包括其他的爱国反日人士,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以统一战线为其组织形式,有共同的政权和军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国共两党实行党外合作,两党有各自的政权和军队。
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
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形成的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在多次劝蒋联共抗日无效之下,和杨虎城在蒋介石休息的地方华清池以兵谏的名义实行抓捕,史称“西安事变”蒋介石被抓捕后张学良依旧劝说无效。
接着共产党方面派来了周恩来斡旋,国民党方面派来了宋子文,宋美龄。
在四人共同努力协商之下,蒋介石终于答应联共抗日,国共合作。
于是在1936年12月26日,蒋介石抵达南京后正式宣告西安事变结束,由此,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名族统一战线形成。
深层解读:西安事变既可以说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标志,也可以笼统说成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什么呢?因为两党合作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仅仅凭蒋介石,宋子文,宋美龄周恩来和张学良的谈话是不可能完全谈妥的,大部分具体事项也应当是没有谈好。
但是可以明确的是两党合作的大方针,这是国共合作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
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具有哪些历史意义?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7月8日,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国共合作和全民族团结,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抵抗日本的侵略。
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陕北的红军主力和留在南方的红军、游击队分别于同年8月和10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在8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实行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建立了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先后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
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抗日武装,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进行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和百团大战等十二万五千余次对敌作战。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成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流砥柱,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空前壮大,成为决定中国政治前途的根本力量。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战与国共合作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战与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峥嵘岁月,亦是中国人民英勇抵抗外敌入侵的重要历史时期。
这场战争不仅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之战,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历史见证。
正是在这个特殊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实现了国共合作,团结一起,共同对抗日本帝国主义。
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国处于一片一片沦丧之中,整体形势十分严峻。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正面临着国共分离的危险,国民党政府则在这个危急时刻迫切需要共产党的力量。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共两党迫切需要达成一种民族团结,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
1936年,国共两党在西安事变中形成了初步合作,结束了相互敌对的状态。
随后,双方开始进行一系列重要的合作,最终达成了《国共合作共同纲领》,确立了团结抗战的方向。
双方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共两党共同发动了抗日民族战争。
双方合作后,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组建了抗日民主政权。
为了动员全国抗战,国共合作积极展开爱国宣传,通过各种形式向人民宣传抗战的重要性,提高人民的抗战意识和士气。
此外,双方还共同组建了八路军和新四军,展开了抗日游击战争,有效地解放了一大片白区,为抗日战争的发起和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次,国共合作极大地促进了政治体制的改革和社会进步。
在合作的过程中,双方就如何组织国家政权、改革土地政策、发展工人运动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形成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方案。
共产党借助国民党政府的庞大机构和资源,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国共合作也为中国的普通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改善了社会福利,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稳定。
最后,国共合作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合作的背景下,双方共同宣扬了进步的文化理念,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共产党积极参与到教育改革中,推动教育的普及和进步,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
国共合作时期,中国的文化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批重要的文化机构和学术研究机构得以兴起,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中国历史上国共两党两次合作是怎样实现的?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中国历史上国共两党两次合作是怎样实现的?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一次:孙中山在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中屡屡失败,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决定与中共联合,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反对北洋军阀;中共在革命进入低潮后认识到,面对强大的敌人,必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共同对敌。
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并接受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第二次:面对日本侵略的步步深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明确表示了联共抗日的决心,红军改组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国民党公布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国共合作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第一次合作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果;第二次国共合作最终赶走了日本侵略者。
两次国共合作
特点——第一次国共合作,实行党内合
作,包括四个阶级(工、农、小资产阶 级、民族资产阶级),以新三民主义为 合作政治基础,主要解决国内阶级矛盾。 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党外合作,除少 数汉奸外,都积极投入,不论阶级党派, 不论海内海外,捐弃各种恩怨,有力出 力,有钱出钱,同仇敌忾,团结协作; 没有联盟的组织形式,也没有书面的共 同纲领,一切行动围绕着打败入侵者; 两支军队、政权并存;赢得世界各国爱 好和平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5
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留给后人哪些
启迪?
6
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启迪
两次国共合作唤醒民众的觉醒和民族危机感,才有 北伐战争的进行和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更需要各民族的团结。无论 是过去还是现在、将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是每一 个炎黄子孙必须正视的问题以及应尽的责任。没有 民族大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统一,就没有社会的和 谐,现代化建设就无法进行。
1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1
在相持阶段国民党军队仍然坚持抗战,
但组织比较混乱,加上汪精卫投敌等原 因,国民党战场出现一些消极现象。 (2)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实行独裁专 制统治,长时间忙于剿共,使中国社会 状况继续恶化,给日本帝国主义以侵略 之机。9.18事变后,日本得寸进尺与国 民党政府的妥协退让有关。7.7事变后, 基本上是仓促抗战,又实行一条不发动 民众参加的片面抗战路线,在相持阶段 制造了两起反共事件(进攻八路军总部 周边县城和皖南事变)。
一、民主革命时期的两次国共合作极 大推动了中国革命进程
1.1924---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 建立了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没有第一次国共合作,就没有北伐战争,就不 可能推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没有第一次 国共合作,就没有国民革命思想的进一步发 展。
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当时国难当头,全国一致抗日的条件下形成的。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合作起了重大作用。
此后,中共采取了联蒋抗日的政策。
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共合作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
五项要求:
(1)停止内战,集中国力,一致对外;
(2)保障言论、集会、结论之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
(3)召集各党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4)迅速完成对日抗战之一切准备;
(5)改善人民生活。
如果国民党确能实现上述五条,我党愿意提出四项保证:
(1)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
(2)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的指导;
(3)在特区政府区域内,实行普选的彻底的民主制度;
(4)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政策,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基本上接受了我党的提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七七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想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的打算失败后,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蒋介石于1937年7月17日就卢沟桥事变及中日关系问题发表谈话,表示对日应战,也是他自“九一八事变”后发表的对日态度最强硬的一次外交谈话,也是第一次准备抗日的谈话。
他敦促日本政府不要促成中日两国关系达于最后关头,不要造成中日两国世代永远的仇恨,他警告日本侵略者,如果继续一意孤行,中日战端一开,则“地无分南北,年无老幼,无论何人,都有责任守土抗战,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这次著名的“最后关头”的庐山演讲,确定了国民政府的抗战决策,得到全国的响应。
从此,全国掀起了抗日高潮。
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
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
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的《中共中央关于国共合作的宣言》为标志,蒋介石发表讲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但是,这次国共两党合作遵循的是国共两党共同的原则。
这些特点,必然会导致统一战线的矛盾和冲突,必然会形成尖锐复杂的斗争局面,难以预料。
在全国抗日形势的推动下,在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下。
19379年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向全国发布了中共19377年15日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它宣称,在国家灾难极其严重、民族生命垂危的时候,我们已经在和平统一、团结、抗战的基础上同中国国民党取得了谅解,一起去了国家是很难的。
宣言提出了三个基本要求: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解放,发动全国革命抗战,实现民权政治,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和救国政策,实现中国人民幸福幸福生活。
重申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共合作所作的四项承诺:愿意为彻底实现孙中山的三民
主义而斗争;废除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和红色运动;废除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和红色运动为了统一国家政权,实行民权政治;废除红军的名称和名称,改组为国民革命军,担负抗日前线的责任。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名词解释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名词解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指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基础上,为共同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而形成的中国各个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的统一战线。
下面将对一些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关的名词进行解释。
1. 抗日:指中国人民在1931年日本侵占满洲后,积极抵抗日本侵略的行动。
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抗日形势逐渐向反对日本侵略扩大发展的方向演变。
2. 统一战线:是指各阶级、各党派、各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团结起来,为了共同的政治、经济或军事目标而达成的临时联盟。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两党及其他各党派、人民团体进行合作,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
3. 第二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指1924年至1927年的国共两党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指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国共两党在抗日问题上达成的新的合作关系。
这次合作使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得以携手共同对抗侵略者,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凝聚抗日力量的目标。
4. 民主党派: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中国共产党共同参与抗日统一战线的其他政党。
这些党派包括中国国民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等,他们都具有一定政治力量和社会影响力,与共产党共同承担抗日任务。
5. 人民团体:指与党派相对立的社会团体,包括工商业者、知识分子、工会、妇女团体、学生团体等,他们也参与到抗日统一战线中,为抗日努力,共同支持抗日事业。
6. 社会各界:泛指各行各业的人士,包括工人、农民、学生、教育界、文化界等社会群体。
在抗日战争中,他们积极支援抗日军队,捐款捐物,组织抗日义勇军,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贡献。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通过联合各党派、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的力量,统一了中国抗日力量,形成了抗日战争中的强大民族战斗力,为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
与第一次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相比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些新的特点:第一,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
它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第二,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
国民党领导全国政权和军队;共产党领导局部政权和军队。
第三,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
国共两党只能采取临时协商的特殊形式解决问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和壮大,是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洽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首先,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其次,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强调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
为了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须肃清党内长期存在的狭隘的关门主义。
关门主义的错误在于不相信许多中间阶层有参加抗日的作用。
最后,规定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决定将“人民共和国”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
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新时期。
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不久改称第十八集团军)。
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产生原因:外因: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使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民党和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核心,决定着统一战线的发展.内因: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毅然捐弃前嫌,倡导和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形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西安事变后停止了内战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又将在南方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开赴华中抗日前线.在共产党的催促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分析
两次国共合作的分析比较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军阀与人民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条件:必要性:1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共同愿望。
2中共在二七惨案中的认识。
可能性:3国民党是革命民主派与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4共产国际的帮助。
经过:1中共三大确定“党内合作方式”的方针。
2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合作正式实现。
结果: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途破裂。
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的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为革命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
第二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之后,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条件:1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使民族矛盾激化。
2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3民族利益成为合作基础。
经过:1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体制内战一致抗日。
2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奠定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合作正式开始。
5七七事变次日,中共发表抗日通电。
6蒋介石庐山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日方针。
7八一三事变次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
8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9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合作正式实现。
结果:维持到抗日战争的胜利,后因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独裁统治,1947年国共关系破裂。
意义:第二次国共合作不仅促成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且取得革命力量不断壮大和党的建设成效,为谋取民主革命最后胜利打下基础。
通过分析对比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两次合作的异同所在:相同之处:1背景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共同的民族利益是内在基础;3中共在统一战线中的作用相同;4合作与矛盾并存,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5都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两次国共合作的分析对比
两次国共合作的分析和对比摘要: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标的革命运动,通常把它称为“大革命”或“国民大革命”。
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共产党认识到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定采取积极步骤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国共第一次合作由此拉开帷幕。
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不是偶然的社会现象,它是中国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实施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的结果,同时也和当时国民党的政策的转变分不开的。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产物。
关键字:背景原因条件意义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背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中共的发展陷入低潮。
这时的各种革命力量,远不如统治着中国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
党认识到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定采取积极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正在这时,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于1923年1月根据马林的提议而作出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的决议传到中国,对促进国共合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时的国民党大体上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党。
在几经挫折后,没有多少实力,而且成分复杂,组织松散。
但它有几个不容忽视的优势:一是它的领袖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他所领导的国民党在社会上是有威信的。
二是在中国南方建起了一块能够容纳各种革命力量进行活动的根据地,拥有一支数万人的军队。
三是孙中山在经历多次挫折后,深感其领导的革命必须改弦易辙,真诚地欢迎共产党员同他合作,欢迎苏联援助中国革命。
因此,中国共产党准备建立统一战线。
2、原因:A.一战后,“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B.中国共产党经过二七惨案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国民党当时是革命的民主派,有一定威望又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其领导人孙中山欢迎同共产党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两次国共合作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历史上共有两次国共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这次国共合作发展了民主革命,推进了北伐战争,后在一系列反革命政变下破裂。
第二次国共合作: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中共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西安事变的推动下,国共合作形成。
1946年,内战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也宣告破裂。
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取得了丰硕的革命成果。
在国共两党的推动下,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动摇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基础,中华民族的觉醒更进一步。
这些事实为国共第二次合作打下了的良好的基础。
几年之后,抗日战争爆发,在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情况下,国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救亡图存成为首要任务,为第二次国共合作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两党之所以能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合作,是因为他们有着相对一致的目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对中华民族的侵蚀和剥削的历史任务。
在这个历史问题上达成共识是国共合作的关键因素。
所以国民革命或者联合抗日只是这个问题的现实反映和外化,国共两党在必要的历史时刻选择比较宽容的方式相互利用以达到共同的目的。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之时,国共两党的独立性都相当大,并且缺少共同的政治纲领,可以说是在各自为战。
但是爱国热情是相当强大的驱动力,国共两党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发挥着自己的力量,与日本军队顽强抗争,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做殊死的抗争。
在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各个战场上,中国广大爱国将士,前仆后继,义无反顾。
两个战场既有统一的战略目标,又各自独立对敌作战,相互依存和配合,不但挫败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而且使其陷入人民战争之中而无法自拔。
国共两党军队的战斗和牺牲,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实践充分证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途径,也是唯一途径,是民族解放的决定性因素。
两党在历史任务的要求下,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相同目标的不同阶级政党一个成功的合作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