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观书有感》的诗意,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2)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解读《观书有感》的意境和内涵。

(2)学会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领悟到读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观书有感》的诗意和表达技巧。

(2)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把握和内涵的解读。

(2)如何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介绍作者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分析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子、意象等方面分析诗词。

(2)讨论诗中的寓意和哲理。

4. 应用拓展(1)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2)进行诗词欣赏的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观书有感》。

2. 写一篇关于《观书有感》的读后感。

3. 收集其他关于读书的诗句,进行欣赏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互动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 欣赏教学: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书籍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2)体会诗歌中所传达的珍惜时光、勤奋学习的道理。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3)诗歌意象的分析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诗歌所传达的深刻哲理的感悟。

(3)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展示书籍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书籍对自己的意义。

(2)名言分享:分享关于书籍的名言,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意象、典故等。

(2)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3)阐述诗歌所传达的珍惜时光、勤奋学习的道理。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小组汇报: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诗歌填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1.2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能够:1. 了解阅读的重要性,认识到阅读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3. 学会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效果。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分享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第二章:阅读的意义2.1 课程内容本章节主要讲解阅读的意义,包括:1. 阅读对个人成长的作用2. 阅读对思维能力的提升3. 阅读对情感的陶冶2.2 教学活动1. 讲解阅读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2. 举例说明阅读对个人成长、思维能力和情感陶冶的影响。

3.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阅读的经历,谈谈阅读给自己带来的变化。

2.3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能够:1. 认识到阅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 了解阅读对思维能力和情感陶冶的影响。

第三章:阅读的方法与技巧3.1 课程内容本章节主要讲解阅读的方法与技巧,包括:1. 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2. 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3. 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4. 深度阅读与思考3.2 教学活动1. 讲解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

3. 讨论如何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4. 案例分析:深度阅读与思考。

3.3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能够:1. 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

2. 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3. 掌握深度阅读与思考的方法。

第四章:阅读的乐趣4.1 课程内容本章节主要讲解阅读的乐趣,包括:1. 阅读带来的心灵愉悦2. 阅读中的收获与成长3. 阅读与生活的联系4.2 教学活动1. 讲解阅读的乐趣,引导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3. 讨论阅读与生活的联系。

4.3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能够:1. 体验阅读的快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2. 认识到阅读对自己的成长和生活的重要性。

3.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五章:阅读的习惯与养成5.1 课程内容1. 制定阅读计划2. 合理安排时间3. 坚持每天阅读4. 积极参与阅读交流5.2 教学活动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计划和时间安排。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观书有感》。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3)学会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文的特点和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勤奋学习的良好品质。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文学鉴赏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文意境的领会。

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剖析诗文的特点。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观书有感》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观书有感》,了解诗文背景。

3.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诗文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文内容,讲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师分析诗文意境,引导学生领略作者情感。

5. 应用拓展(1)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文特点。

(2)学生进行朗读、默写练习,体会诗文韵律美。

6. 课堂小结七、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观书有感》。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类似题材的诗。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并能够进行适当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书写感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学生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

(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并能够进行适当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适当的口语表达。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 小组合作教学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写作教学法:通过书写感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课文《观书有感》文本,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欣赏《观书有感》中所描绘的场景。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观书有感》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2. 朗读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课文中的韵律美。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解释词义,并让学生进行实际运用。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观书有感》,使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3.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2.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观书有感》诗文文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兴趣。

2. 学生分享对图片的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图片与诗文的关系。

二、作者简介(5分钟)1. 教师介绍作者朱熹,包括其生平、著作等。

2. 学生了解作者背景,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三、诗文解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 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

3. 教师逐句解析诗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 学生分享对诗句的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诗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学生书写课后感悟,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六)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观书有感》,使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3.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2.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观书有感》诗文文本。

教学过程:六、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观书有感》,使学生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的基本主题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提升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观书有感》,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汲取智慧,提升自身修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朱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诗文的创作背景,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2.2 诗文内容分析分析诗文的主题、情感、意象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意义和价值。

2.3 诗文鉴赏方法教授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和理解诗文。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学习兴趣。

3.2 诗文朗读与翻译组织学生朗读诗文,对诗文进行逐句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3.3 内容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文的主题、情感、意象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3.4 诗文鉴赏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对诗文进行鉴赏实践,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理解诗文。

3.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提供相关诗文的文本资料、作者生平介绍、古典诗歌鉴赏方法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观书有感》。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诗文的内涵和外延。

6.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文的图像、音频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6.3 创设互动学习环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第七章:教学实施步骤7.1 课前准备提前准备好教学资料,布置学生预习诗文,了解作者背景和诗文内容。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观书有感》的诗文。

(2)了解诗文背景,理解诗文内容,领会诗文意境。

(3)学会通过诗文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文。

(2)学会通过诗文中的关键词句,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体会作者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

(3)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汲取智慧,启示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追求进步。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景知识及诗意解析。

2. 诗文中关键词句的品味与解读。

3. 诗文意境的体会及作者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文意境的深入体会。

3. 作者情感的揣摩与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译文和注释,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诗文的创作背景。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便进行课件展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文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译文,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关键词句。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文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4. 诗文解析:(1)教师对诗文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文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背诵诗文。

(2)学生写一篇关于《观书有感》的读后感,表达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以评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兴趣。

《观书有感》教案(21篇)

《观书有感》教案(21篇)

观书有感教案(21篇)一、教案概述主题观书有感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4.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适用对象中学生(初中和高中)教材准备1.各类书籍:小说、散文、诗歌等;2.纸和笔供学生书写。

二、教案内容第一篇:《读《红楼梦》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红楼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红楼梦》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红楼梦》,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红楼梦》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二篇:《读《西游记》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西游记》,引导学生思考人性、友情和勇气等主题,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西游记》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西游记》,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西游记》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三篇:《读《水浒传》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水浒传》,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团队精神,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水浒传》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水浒传》,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水浒传》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二十一篇:《读《平凡的世界》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平凡的世界》,引导学生思考生活、梦想和责任等主题,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平凡的世界》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平凡的世界》,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平凡的世界》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观书有感》的诗句。

(2)能够分析并欣赏朱熹的诗歌风格和意境。

(3)学会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诗句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领悟诗句中的哲理,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珍惜时光,努力向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观书有感》的诗句和意境。

(2)分析朱熹的诗歌风格和特点。

(3)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哲理。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的意象和寓意。

(2)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观书有感》的诗句和背景。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案例。

(3)设计教学活动和讨论题目。

2. 学生准备:(1)预习《观书有感》的诗句。

(2)了解朱熹的背景和诗歌风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观书有感》的诗句。

(2)提问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2. 讲解:(1)详细讲解诗句的意境和寓意。

(2)分析朱熹的诗歌风格和特点。

3. 讨论:(1)分组讨论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应用:(1)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

(2)选取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朱熹诗歌风格和特点的分析能力。

3. 学生通过诗句体会作者情感和哲理的能力。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朗读感知: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观书有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诗句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结构和用词,解释生僻词汇的意思。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意义和背后的哲理,分享自己的理解。

4. 情景表演:学生分组表演诗歌的场景,通过动作和表情展现诗句的意境。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观书有感》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进行文学鉴赏。

培养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提升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观书有感》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简要概括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2 课文解读: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文体特点。

解读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3 课文翻译:让学生翻译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和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故事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和自己的阅读体验。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分享。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进行文学鉴赏。

3.4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4.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和成果。

4.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讨论过程和成果。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分析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优缺点。

5.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观书有感》。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课文的意境和哲理。

(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课文学习,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审美能力。

(3)学会欣赏古代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热爱学习的态度。

(3)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意境和哲理的领会。

2. 古代诗歌欣赏的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观书有感》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观书有感》的作者朱熹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的哲理和意境。

4. 文学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课文中的精彩句子。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的意境和哲理。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课文《观书有感》。

(2)学生写一篇关于《观书有感》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其他描写读书感受的诗文,如《读书有三到》、《读书破万卷》等,进行对比学习。

(2)学生分析不同诗文的主题和表达方式,提高鉴赏能力。

2. 实践演练(1)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首描写读书的诗文,进行朗读和赏析。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和意境的把握。

(2)诗句的深入分析和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朱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观书有感》,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妙之处。

(2)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观书有感》。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谈谈自己的感受。

3. 选择一首类似的古典诗歌,进行自主学习和欣赏。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1)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观书有感》相关的景象,如山水、古籍等,帮助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 互动教学:(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诗歌的内涵。

3. 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典型的诗歌案例,分析其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时代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书籍、知识和文化的热爱。

(2)体会诗人勤奋好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翻译。

(2)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3)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时代背景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解读。

(2)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魅力。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4. 案例分析法:以《观书有感》为例,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深入了解《观书有感》的背景资料,熟悉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 学生准备:预习《观书有感》,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对书籍、知识和文化的热爱。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8.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观书有感》教案13篇

《观书有感》教案13篇

《观书有感》教案13篇《观书有感》教案1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一》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

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__选自《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本)。

朱熹(1130~1200),儒家称朱子,字元晦,江西婺源(现在属江西省)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半亩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

在中国古代对方形的蓄水坑,称塘;对圆形的蓄水坑称池。

)一鉴开(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鉴,镜子。

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将书比作半亩方塘,因为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写出了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

问渠(渠:它,指水塘。

)那(那:同“哪”,怎么。

)得清如许(如许:如此,这样。

)为(为:因为。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译文: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

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2023年《观书有感》教案13篇

2023年《观书有感》教案13篇

2023年《观书有感》教案13篇《观书有感》教案1观书有感教学教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一)导入: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观书有感》教师印发《观书有感》的赏析__,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

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三)朗读训练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

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

试着背一背。

(四)学生小结《观书有感》教案2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3.感悟诗中蕴涵的深刻哲理。

二.教学过程:1.与学生交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认识大家我很高兴!我早就听说咱实验中学的学生特别善于动脑,能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也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观书有感》教案4篇

《观书有感》教案4篇

《观书有感》教案4篇《观书有感》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2、感受春日的美妙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开心心情。

3、大致理解诗句中暗含的“劝学”道理,初步感知《观书有感》,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三、教学预备教师预备:CAI课件学生预备:收集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嬉戏导入、积存词语1、天女散花:请大家用“春”字组词,组的词的越多,地上开出的小花也越多。

2、课件出示相关词语,开火车读一读。

立春早春初春春日开春新春春风春光春色春汛春雨春花春草春耕春游春雷春潮报春春节春回大地春光明媚春风得意春色迷人春暖花开春色满园春和日丽春花怒放3、过渡:多美的词语!多美的春天!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观赏!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许多,今日我们要学习一首人们最宠爱、最推崇的古诗《春日》,这是是南宋诗人朱熹的名作。

(二)、学习古诗,享受春天1、板书课题,一齐读课文题目。

2、解题。

(在春天里、春天的日子)3、简介:学生自由沟通资料。

4、自由地、大声地读全诗。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想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快乐、喜悦、兴奋、开心、欢快、感动、舒服、舒坦、得意……)(将学生的感受板书在黑板两侧)6、猜想终归是猜想,假如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想,我是有理由的。

(将所找词句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教师点拨如下:(1)胜日——节日或亲朋好友相见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赏玩美妙的风景。

春游时心情确定很快乐。

(3)泗水滨——泗水河边。

泗水河是一条漂亮的河,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在如此漂亮的河边骑马、漫步、游玩,心情能不舒服吗?(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处处。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初中语文课《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观书有感》的作者和作品背景;(2)理解作品中表达的主要观点和情感;(3)掌握表达个人阅读感悟的基本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分析、写作等方式进行个人观点的表达;(2)通过课堂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和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寻找自己的阅读感悟;(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中深层次的观点和情感;(2)学会如何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相关的文学知识和作者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进入话题做准备。

2. 学习与讨论(35分钟)(1)呈现《观书有感》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观点,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情感和观点,并进行课堂讨论;(2)老师指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3. 课文解读(2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观书有感》,老师带着学生解读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和观点。

4. 写作指导(15分钟)(1)介绍写作技巧,如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丰富的词汇等;(2)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阅读感悟。

5.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回顾重点内容,澄清问题,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四、作业(1)要求学生完成一篇《观书有感》的读后感,将自己的阅读感悟进行文字表达;(2)布置一定数量的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做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通过以上教学设计的实施,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观书有感》的内涵和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指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通过作业的设置,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学生全面的阅读能力的提高。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通用8篇)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通用8篇)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求:1.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想象《观书有感》描绘的景象。

2.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自学提纲:a.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b.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c.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

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而准确理解一些词语。

鉴:镜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

渠:它,指方塘。

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

(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3)指名读后练习背诵。

(4)积累忆诵:劝学的词语或名言其他古诗句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2.练习正确书写。

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3.收集的成语、名言、古诗。

准备张贴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教学后记本课的两首诗都是围绕读书生发出的一定的道理,在朗读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能大体领悟,还有一些同学生也能由此生发出新的感悟,如书要多读,就像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教案设计之观书有感

教案设计之观书有感

教案设计之观书有感第1篇:教案设计之观书有感《观书有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3个生字“鉴”“徘”“徊。

3、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明白诗人借方塘表达的感受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读书的感受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古诗,谁来读课题?(2人)一起读。

2、知道作者吗?你知道他的哪些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3、能用“熹”组词吗?还记得“熹”的意思吗?今天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的心里照得亮亮的呢?打开课本,我们来读诗。

二、正确、流利地读诗。

1、放声朗读,将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多位学生读诗。

3、检查预习情况:(1)这首诗中有3个生字,都认识了吗?指名认读。

(2)你能给“鉴”扩上一两个词吗?诗中的“鉴”又是什么意思呢?“徘徊”又怎么理解呢?三、想象画面,领悟古诗内涵。

1、读了这首诗,知道诗中是围绕哪一个事物来写的吗?(板书:池塘)什么样的池塘?2、你说得错。

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尤其是前两行,你能把作者笔下的池塘说具体点吗?(1)生读诗,说给同桌听。

(2)指名说。

(知道为什么说镜子是打开的吗?)3、是的,这打开的“镜子”可漂亮了。

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提起笔来写一写。

4、指名交流。

指导朗读前两行。

5、同学门,站在这清澈美丽的池塘前,你一定会和朱熹一起询问:为什么池塘这般清澈?你知道吗?活水生说原因(板书:池塘--------清澈),师生引读后两行。

6、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师:对呀,是不是搞错了?小组长赶快带领组员讨论一下,这池塘和读书有什么关系?(1)小组讨论(2)指名交流(3)看来这池塘在这里是有所指的,那活水同样也有着深意。

谁再来说一说?(板书:头脑---------灵活)(4)是啊,每天的读书学习就是那池塘上流大源头活水,只有日日读书,你的头脑才会明澈如镜,才会云影徘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书有感》教案
设计意图:打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体会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的效果。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小学六年来,你一定积累了不少有关读书的名言。

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
指名说,师相机点评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则有关读书的名言。

【出示名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生齐读
·这则名言给你什么启示呢?
3、这是朱熹告诉我们的读书方法。

【板书:朱熹】你了解朱熹吗?指名说(简介朱熹,相机复习朱熹的《春日》)
4、【出示课件】师简介: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

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很多思想都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

他的诗作用词讲究,风格俊朗,具有一定的哲理。

二、初读古诗
1、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

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

2、朱熹,一代理学宗师,他的读书感受一定与众不同,想读吗?那就请同学们打开书,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自学这首诗,开始吧!【出示自学提示:1、朗读全诗,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美;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

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生自学
3、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

”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再指名读
4、诗有了节奏,才能给人美的享受。

听老师是怎样读出诗的韵味和节奏来的。

·师范读,你会像老师这样读吗?
·指名读,相机表扬:有点感觉了。

·咱们一起来试试!生齐读
三、领会诗意
1、作者到底生发了哪些感想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诗句,查查工具书,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看看插图。

2、指名读诗(课件出示古诗)
3、让学生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1)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抓住“鉴、徘徊”理解
(2)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抓住“渠、如许”理解
(3)把诗意连起来说一说,先说给同桌听听
(4)指名说
四、与诗人达成共识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半亩方塘、天光、云影)
2、带着感情读这三个景物,指名读。

3、想象一下有多美?(谁能把它读好?)
4、在这美景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读前一、二句)
5、可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引读后两句)他在告诉我们什么?
把它告诉你的同桌,一起告诉老师(齐读)
五、质疑引入哲理
这首诗咱们学完了,老师的脑海里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可是却用了“观书有感”作题目,这是为什么?
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
六、总结
是啊,读书能使人明白事理,同时也使读书人的心灵像池水
一样明净。

朱熹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

他在读书过程悟出了许多的事理。

他有许多的言论值得我们借鉴,特别在读书学习方面,有不少感言给我们不少启发。

(课件出示名言)
七、课堂背诵
这么好的诗能不能背下来?会不会用?口头做题。

(课件出示)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呀!我要想变得英明有远见,看来要——————————————。

教学反思: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

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诗中运用了譬喻的形式,用鲜明形象的事物将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化。

《观书有感》这首诗歌,字面意思不难理解,教学难点在于诗句中没有提及读书,怎样引导学生从描述的景象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有关读书道理?为此,我先引导学生欣赏美景,理解诗句;再引导学生体会比喻、理解哲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