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学终极版

合集下载

植物地理学

植物地理学

生物圈:生物作为自然环境的有机成分,形成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结构——生物圈。

物种: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物种是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极为相似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且能自然交配,产生正常(主要指可育性)后代,并具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地理替代种:一个属内关系亲近的若干个种,特征相似而具有各自独立的分布区(或稍交区),在空间上一次排开,称为地理替代种。

物种形成的主要机制。

①、异地物种形成。

既然植物种依赖个休间基因流维待平衡,其原始分布区理应是连续的整体且不妨碍基因交换过程,如果由于不可抗拒的外界原因.原有分布区被分成数块,相互间隔遥远,不允许花粉和种子(繁殖体)传送,则这种地理隔离所导致的生殖隔离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是被隔离的种群虽有越来越明显的差别.但终究没有超出种的界限,若一旦有机会相遇仍可正常杂交.这是植物种的间断分布;二是异地的种群隔离时间长,基因变化趋向不间,积果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主彼此不能正常杂交的效果.分化为亲缘很近的若干不同种.形成属的间断分布②、同地物种形成。

在非地理隔离状态下,多倍体的出现可以导致新种的形成。

③、平行物种形成。

某种植物分布很广,其中一部分进入新生境发生变化,这些个体于当地其他种群个体之间虽无物理阻障,亦可产生基因流终端,逐渐形成新种。

影响植物分布区变化的环境因素。

① 、气候演变;②地形变化;③、板块运动;④、人类活动。

中国的区系划分为(2,7,22)a、故热带植物区;b、泛北极古植物区,7个植物亚区、22个植物地区。

影响岛屿植物区系的主要因素。

①岛屿隔离的影响(距离)②岛屿面积差异的影响③岛屿年龄的影响④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⑤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验证与应用生态因子: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简介影响的环境因子。

生态型:分布广泛的同种植物长期生活在分布区内不同生境中,发生基因型分化,形成对各自生境的不同适应特征(形态、结构、生理、生长发育等),称为不同的生态型。

植物地理学复习材料(完整版)

植物地理学复习材料(完整版)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解释下列名词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领域与范围的总合,称为生物圈。

二、问答题1.阐明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植物是生产者(2)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3)植物能够影响环境,净化环境(4)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2.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什么?它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植被,研究内容包括植物区系地理和植被地理。

3.阐明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和生态学的关系?植被是由植物组成的,因此与植物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从1866年海克尔创立生态学以来,生态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包括许多分支学科,植物地理学与其中的群落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植物生态学、陆地生态学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4.植物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植物地理学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时期:1)植物地理学的开端:古西腊的提奥夫拉斯特(370-285DC)到18世纪(1)古代植物地理学的萌芽:古西腊、我国周代、战国(2)近代植物地理学的前奏:18世纪中期到末期(3)近代植物地理学基础的奠定: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2)植物地理学的巩固时期:1820-19世纪50年代3)植物地理学的发展时期:1855年至现在;19世纪末开始,植物地理学就按照各个分支学科发展。

第二章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基本类群一、解释下列名词物种:种是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生理学特征和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双名法:双名命名法是指用拉丁文给植物的种起名字,由两个拉丁字组成:属名+种加词+命名人名。

植物地理学

植物地理学

植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引言生物圈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领域的总和.是自然环境的有机部分.2.生物膜:地表上下100m的区域,生物繁衍最集中的范围.3.植物有机体占生命有机体的99%。

第一章植物的基本类群1.生物特征:新陈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进化、应激性2.植物繁殖的三种方式:营养繁殖、无性生殖、有性生殖3.植物的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4.植物的分类原则:自然分类法(林奈)5.植物界六大类群: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6.种: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局限在一定区域的生物类群。

7.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各群在在空间上互有间断即为种群。

8.世代交替:在植物的生活史中,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交替的现象。

9.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代表科:木兰科、樟科、壳斗科、山茶科。

10.第二章植物的生活和环境生态:生物及其环境之间的形式或者总体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适应、塑造、改造一、环境与生态因子1.环境:指某一特定主体周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环境中对植物生命活动(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

3.生态因子分类(简述)4.环境胁迫:当环境中某种生存条件出现异常变化,便会抑制植物生命活动或威胁植物生存,这种现象成为环境胁迫。

5.干扰:动物啃食、寄生、风、火、土壤侵蚀等部分或全部地破坏植物的现象,称为干扰。

6.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植物所能忍受的最低限度,就成为这种植物的限制因子。

二、生态因子的作用(简述)①综合作用:1)不可替代性2)互相作用(各生态因子彼此联系、相互影响)②主导因子作用:所有因子不变,某一因子的变化引起生态关系变化,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植物地理学(共计5部分,共计1299页)_部分1

植物地理学(共计5部分,共计1299页)_部分1
植物地理学 Plant Geography
教学内容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基本类群 ▪ 第三章 植物区系地理 ▪ 第四章 植物生活与环境 ▪ 第五章 植物种群 ▪ 第六章 植物群落 ▪ 第七章 世界植被地理
第一章 绪论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植物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 类型
– 糙面内质网(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 – 光面内质网(smooth endoplasmic reticulum)
• 功能
•糙面内质网•光面内质网来自细胞器——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
•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是由单层膜围 成的管状、泡状或相互沟通的封闭的网状结构。内 质网膜可与外核膜相连,囊腔与核周隙相通。
植物对土壤的净化
• 吸收
监测环境
监测作用
监测植物
某些植物对有毒气 体十分敏感,当某些
对有毒气体特别敏感 的植物,可利用它们
有毒气体在低浓度时, 来监测有毒气体的浓
它就能出现受害症状, 度,指示环境污染程
反映出有毒气体的大 度,这种植物就称为
概浓度,可作为环境 污染程度的指示。
监测植物。
• 细胞质骨架
细胞器——质体(plastid)
• 质体是一类与碳水化合 物的合成与贮藏密切有 关的细胞器,它是植物 细胞特有的结构。
• 类型
– 叶绿体(chloroplast) – 有色体(或称杂色体,
chromoplast)
– 白色体(leucoplast)
基粒 类囊体
内膜 外膜
细胞器——线粒体(mitochondrium)

植物地理学-汇总

植物地理学-汇总
2、植物区系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植物区系
3、植物区系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广义植物地理学中植物种属地理学、植物分布学和植物历史地理学三部分。
第二节分布区与分布区的形成
一、植物分布区的静态特征
分布区是一个种系或任何分类单位(科、属、种等)在地表分布的区域。以种的分布区为基础。
(一)种分布区
物种由个体组成,它们所占全部地域即是分布区。
描绘方法:
(1)点图法:只有定位意义,而无定量概念
(2)轮廓法:能清晰地表示分布范围和边界,实线表示确定边界,虚线表示推测性边界
(3)(1)和(2)兼用
1.分布区结构
生境的差异使分布区内部带有不同程度的空间不连续性,将植物种分成不同种群。若生境的差异过大,则会出现变种,但仍能进行基因交流。
主要类型:
有导管(或导管+管胞)(原始),不呈放射状排列
有木纤维,并发达,是主要的支持结构
有薄壁细胞
木射线单列或多列组成,全部由薄壁细胞组成
无树脂道



无筛管,有筛胞
无伴胞
韧皮薄壁细胞量少
无韧皮纤维(松属)或有韧皮纤维(柏科、松科)
有筛管
有伴胞
韧皮薄壁细胞量多
绝大多数有韧皮纤维
叶脉和脉序
叶脉的概念:叶脉(vein)是贯穿在叶肉内的维管组织与机械组织,主要由木质部和韧皮部、机械组织等组成。主脉→侧脉→支脉→细脉。
器官的类型: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种子的休眠:种子具有活力而处于不发芽的状态(5)缺少必需的激素
休眠内在生理因素:(1)种皮机械压迫(2)对水和气的不透(3)有抑制性物质(4)胚本身未发育成熟
种子萌发:是指在适宜的条件下,生理上已经成熟的种子的胚从休眠状态转变为活跃生长状态的过程。

植物地理学复习材料 完整版

植物地理学复习材料 完整版

1、洪堡将植物地理学知识系统化、理论化,首次提出“植物地理学”这一名词。

1807年洪堡发表的《植物地理学知识》专论,成为划时代的代表著作,标志着植物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花:被子植物的花由花柄、花托、花被、雄蕊群、雌蕊群组成。

根据花中有无雌蕊和雄蕊,把花分为3类:两性花,单性花,无性花。

3、花序及其类型:花在花序轴上排列的方式叫花序。

总花柄称为花序轴或花轴。

单生花:一朵花单生于枝顶或叶腋。

无限花序:开花的顺序是花序轴基部的花或边缘的花先开,顶部花或中间的花后开,其花序轴可延长,如总状花序、圆锥花序、伞形花序等。

有限花序:开花顺序为自顶(上)至基部,自中心向外圈,花序轴丧失顶端生长能力。

分为单歧聚伞花序、二歧聚伞花序、多歧聚伞花序、轮伞花序、头状花序。

4、果实:由子房与花的其他部分如花托、花萼等共同形成,形成果皮和种子两部分。

真果:直接由子房发育而成,如小麦、桃等的果实;假果:由子房、花托、花萼,甚至整个花序共同发育而成,如梨、苹果、无花果等。

根据果皮的形态结构分为2类。

5、双名法:瑞典植物学家林奈(1707—1778)1753年创立了“双名制命名法”(简称“双名法”)植物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一个是属名,一个是种名,连起来就是这种植物的学名,每种植物只有一种合法名称:学名(scientific name)。

6、植物界的类群7、菌类植物:菌类植物是异养低等植物。

植物体无根、茎、叶分化,单细胞体、丝状体或原生质团。

菌类植物约12万种,分为3门;细菌门、粘菌门、真菌门。

(1)细菌门:细菌是单细胞原核生物,一般几微米大小,具纤维素细胞壁,无细胞核。

营养方式:分为寄生细菌和腐生细菌2种。

寄生细菌能致人畜和植物病害;腐生细菌分布最广,生活在动植物的遗体上、土壤、污水、人及动物的消化道中。

生殖方式:细菌的生殖方式是营养繁殖,一个细菌分为两个细菌。

环境不宜时,细菌可形成芽孢,具有很强的抗逆能力。

植物地理学

植物地理学

在亚洲,稀树草原分布在印度半岛22°N以南、斯里兰卡的北半部、巴 基斯坦、中南半岛及东南亚பைடு நூலகம்区。
2021/4/9
7
2021/4/9
瓶子树Brachychiton australe)
树干里可储存大量的水分
8
名称 : 纺锤树 別称 : 佛肚树,瓶子 英名:Buddha‘s Belly Tree 学名 : Brachychiton rupestris
2.乔灌木通常根系庞大,树皮很厚,地上部分受火烧或旱害后萌生力很 强,树干多分枝,常具刺,有的树冠扁平如伞状,种子有厚皮保护,这些也 都与耐旱适应有关,同时也提高耐火能力。
稀树草原的散生乔木形态与具体环境有关。据Cole的意见,萨王纳疏林 的树高>8m时,可达15—20m,多为中型硬叶,落叶或半落叶性;萨王纳园林 的落叶树高不及8m(草高亦仅40—80cm),矮乔灌木萨王纳的树木常低于2m, 叶小型或退化,下层为较矮小的多年生禾草和大量一年生草类。刺灌丛位于 更干旱环境,草被一般很少。
澳大利亚的稀树草原有多种常绿的桉树为优势种,是与他处不同之处, 但金合欢仍很普遍,另有独特的瓶子树(Brachychiton australe),高达 20m以上,树干粗大。矮乔灌木萨王纳和萨王纳草地占地最广,疏林则分布 于东、北两侧的准平原化高台地上。
在南美巴西高原上分布着萨王纳疏林(称坎普群落),乔木高仅4—8m, 树干扭曲,可能因干旱使顶芽死去之故,树皮厚而开裂,叶虽较大但质地 坚硬,故干季仍能保持很久,只短期无叶。巴西高原东北部,气候显著干 旱,多月不雨,降水不规律,此处形成的卡汀珈群落包括热带旱生具刺落 叶疏林和刺灌丛等类型。卡汀珈群落的特征之一,是具有体内贮藏大量水 分的纺锤树,属木棉科,树干粗大,上下两端较小。此外,还有众多的肉 质植物,如仙人掌类、非附生的凤梨科和大戟科植物。南美北部的委内瑞 拉和圭亚那等地的广阔河谷冲积平原上,因砖红壤风化壳(硬盘)埋藏较 浅,树木 的根系一般难以穿透,故常以草地为主或杂有少量乔木,称为里 雅诺群落。

植物地理学

植物地理学

红树植物果实及绿色棒状的胚轴,
胎生现象
支柱根
(三)红树林的分布
红树林在热带海岸最为发达,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的范 围内,但也可越出热带,在北半球的最北点为中国福建省 的福汀(27°20'N),在南半球甚至出现在新西兰东部 的查塔姆岛(ChatamIsland)(44°S)。红树林属于热 带地区的一种植被类型,有一定的区域性,可列入热带 (亚热带)地区的土壤顶极群落范畴之内。 我国的红树林主要分布于广东、海南、福建的沿海,在广 西和台湾亦有分布。但以海南岛的红树林生长最为茂盛, 高度可达10—15m。向北,随着热量条件的减弱,多形成密 茂的灌丛,高度在2—3m不等。我国红树林植物共有24(26) 种,其中85%为中南半岛、菲律宾及印度所共有,显示出彼 此的密切关系。
红树林的生态适应
1. 红树林发育着密集的支柱根。木榄属、角果木和木果楝均有明 显的板状根,支柱根和板状根都是抵抗海岸风浪作用的一种生 态适应。 2. 红树植物都发育着各种突出于地面的呼吸根,外表有粗大的皮 孔,内有海绵状的通气组织,可贮藏空气。呼吸根具有很强的 再生能力。呼吸根在土壤通气状况不良的条件下,便于通气。 3. 红树植物有胎生的特殊现象。胎生现象是幼苗对淤泥环境能及 时扎根生长的适应,也是使植物体从胚胎时就逐渐增加细胞液 浓度,以适应过浓的海水盐分。 4. 红树植物均为盐生植物。它们具有各种不同的盐生适应,如具 有肉质叶和低渗透势、发育可排盐分的腺体等。
在我国广东,通常是由红树、红茄苳等组成的群落分布在 海滩前段,它们适应土壤含盐量较高的生境:海莲等组成的群落 分布在海滩的较内缘,它们适应土壤含盐量较低的生境;而桐花 树、水椰等组成的群落,则分布于咸淡水相交的河口滩地。
(二)红树林的群落特征及生态适应

植物地理学总结

植物地理学总结

植物地理学1. 植物地理学定义: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植物是生产者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对环境的作用(净化环境,监测环境)3. 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植物地理学的学科特性是指其研究对象本身固有的特殊性质。

植物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地域性、综合性、交叉性、独立性和边缘性。

植物地理学:研究内容基本可归纳为植物区系地理(floristic Plant geography ) 和植被地理(vegetation geograph ) 两大方面。

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1.物种: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个体种群:种内的个体(植株)常分为若干群,每个群成片的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各群在空间上忽有间断,种群内基因交流比较容易进行。

变种:种内如果某些个体积累了一定的形态变异,而且比较稳定,有分布在一定的空间地域。

2. 植物分类的原则和依据人为分类法(artificial,林奈以前,约公元前300-公元1753年) 实例:李时珍(1518-1593)对药用植物进行分类。

分为五部:草部、谷部、菜部、果部和木部。

林奈(linnaeus,1707-1778)将植物分为24纲。

依据:雄蕊的数目和长短、雌蕊中心皮的联合情况。

自然分类法(natural,林奈以后,公元1753年到现在)特征:这种系统是利用现代自然科学的先进手段,从比较形态学、比较解刨学、古生物学、植物化学、植物生态学、细胞学等不同的角度,力求客观的反映出植物界的亲缘关系和演化系统。

现代植物分类系统:恩格勒(Engler)分类系统,哈钦松(J. Hutchinson)系统,塔赫他间(A. Takhtajan)的系统,克朗奎斯特(Cronquist)系统❖两界系统(林奈,1753):植物界、动物界❖三界系统(海克尔,1866):原核生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四界系统(科普兰,1938):原核生物界、原始有核界、后生植物界、后生动物界❖五界系统(怀塔克,1969):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生态学理解的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广义理解植物界:植物、真菌和原核生物❖16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宣布:植物界分为绿色植物、褐色植物、红色植物和真菌。

植物地理学终极版..

植物地理学终极版..

植物地理学复习总结引言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影响1.植物生产氧气,维持生物正常呼吸作用,在大气中可形成臭氧层。

2.植物生产有机物,供生物作为食物。

3.改变水体的理化性质,参与湖泊、沼泽的发展演化。

4.植物残体参与岩石的形成,产生含煤、石油的岩层。

5.依靠植物加快土壤的形成,植物使分散在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中的营养元素向土壤中集聚。

6.植物影响地表水分循环和热量平衡,因而影响各地气候形成,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

7.植物具有净化环境的作用。

8.菌类完成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转化。

1.植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研究生物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植物群落:由于空间的有限性,属于同种或不同种类的大量个体毗邻生长,彼此之间必然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同时和周围环境也存在密切的关系,这些个体经过竞争、适应、淘汰,逐渐形成有规律的各式植物组合。

第一章3.植物分类原则:人们根据植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门别类,排列顺序,形成分类系统。

界门纲目科属种。

4.同物异名:同一植物由于地区不同,语言不同,往往有不同名称。

(马铃薯,土豆)异物同名:同一名称指不同植物(白头翁)5.种的命名方法:双名法属名(拉丁名词)+种加词(拉丁形容词)+命名人(正体)6.有性生殖:a同配生殖 b异配生殖C卵式生殖D接合生殖7.世代交替:同(异)型世代交替:在有世代交替的生活史中,如果配子体和孢子体的形态构造基本(不)相同。

8.苔藓的配子体(n)在世代交替中占优势;蕨类植物孢子体(2n)远比配子体发达,孢子体和配子体都能独立生活。

9.苔藓的孢子体分三部分:孢蒴(孢子囊),蒴柄,基足10.蕨类的幼胚暂时寄生在配子体上,长大后配子体死亡,孢子体即行独立生活。

11.种子植物形成种子和花粉管。

配子体进一步退化,完全寄生在孢子体上。

12.裸子植物孢子体:多年生木本植物,大多数为单轴分枝的高大乔木,枝条常有长短枝之分。

植物地理学(整理)

植物地理学(整理)

第一章1.物种 P6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没有完整、统一的概念,但认为物种是形态上相似、遗传上稳定的生物类群。

2.种群 P6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

(P6)3.植物的命名原则 P8生物命名采用林奈创立的双名法, 并统一使用拉丁文。

即给植物种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的方法——每种植物只有一种合法名称:学名学名 = 属名 + 种名 + 命名人其中属名字首要大写,统一用斜体;种名字首小写,统一用斜体;命名人字首大写,可缩写,用正体;第二章1.植物区系 P26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世界种 P30少数种类植物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称为世界种。

3.成对种 P35异地分化的亲缘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称为成对种。

4.替代种 P35一个属内关系亲近的若干个种,特征相似而具有各自独立的分布区(或稍微交叉),在空间上依次排开,称为(地理)替代种。

5.生物入侵 P71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6.植物分布区的形状可分为哪两种类型? P29(1)连续分布区:指分布区内该种植物重复出现在适宜它生存的生境,各部分之间没有障碍隔断;(2)间断分布区:也称不连续分布区,指分布区中间被障碍隔开,分裂为相距遥远的两部分或更多部分。

7.植物分布区发生变化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P37-42(1)气候演变(2)地形变化(3)板块运动8.植物区系主要有哪些成分? P45-46地理成分(根据生物的现代地理分布来划分的。

)发生成分迁移成分历史成分(根据该组成成分参加当地植物区系的地质时期划分的。

)生态成分9.世界植物区划划分出几个植物区?分别是什么? P49-53(1)泛北极植物区(2)古热带植物区(3)新热带植物区(4)澳大利亚植物区(5)好望角植物区(开普植物区)(6)南极植物区10.我国植物区系分属哪两个植物区? P59-60中国植物区系区分为两个植物区(七个亚区)。

植物地理学

植物地理学

第一章1、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

2、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植株)常分为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

3、变种:种内如有某些个体积累了一定的形态变异,而且比较稳定,又分布在一定空间地域,据此可划分出变种。

4、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1)个体发育:是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孢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5)是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第二章1、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种分布区:一个物种由若干植物个体组成,它们所占有的全部地域构成该种的分布区。

3、分布区的形状:1)连续分布区2)不连续分布区4、特有种:各种植物的分布都限于某一地区范围内,称为该地区的特有种。

567P34)1)异地物种形成2)同地物种形成3)平行物种形成8、分布多度:指某地区或单位面积分布的植物种或属数,也表示某植物种或属在不同地区分布情况。

9、中国种子植物的15个分布型:1)泛热带分布及其变型2)旧大陆热带分布及其变型3)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及其变型4)热带亚洲至热带美洲分布5)热带非洲至热带亚洲分布及其变型6)热带亚洲分布及其变型7)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8)东亚—北美东部分布及其变型9)东亚分布(喜马拉雅到日本)及其变型10)地中海西亚—中亚分布及其变型11)旧大陆温带分布及其变型12)温带亚洲分布13)中亚分布及其变型14)世界分布15)中国特有分布10、中国植物区系成分组成特征:种类丰富、起源古老、区域性强、特有程度高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中生代与早第三纪时中国大部气候温湿,晚第三纪青藏高原迅速隆起,内陆干旱化加重,气温逐渐下降,但与周围地区之间仍然有密切联系。

植物地理学主要内容

植物地理学主要内容

植物地理学主要内容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的学科。

它探讨了植物种类、数量和分布在地理空间上的变化,并分析了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广泛,包括植物的分布区域、植物群落的组成和分布、植物区系的划分、植物的迁移和扩散等。

一、植物的分布区域植物地理学研究了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区域。

地球上的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气候、土壤和地形条件,这些条件决定了植物的分布。

植物地理学通过对植物种类和数量的调查和研究,确定了植物的分布区域,揭示了不同地域植物分布的规律。

二、植物群落的组成和分布植物地理学研究了植物群落的组成和分布。

植物群落是指生长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具有相似生境条件的植物种群的集合体。

植物地理学通过对不同地域植物群落的调查和研究,分析了植物群落的组成和分布规律,揭示了不同地域植物群落的形成原因和演替过程。

三、植物区系的划分植物地理学研究了植物区系的划分。

植物区系是指地球表面上具有明显特征的植物分布区域,它是植物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单位。

植物区系的划分是根据植物的分布特点和地理环境的差异进行的,它反映了不同地域植物分布的共性和差异性。

四、植物的迁移和扩散植物地理学研究了植物的迁移和扩散。

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不断变化的,植物地理学通过对植物迁移和扩散的研究,揭示了植物分布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植物的迁移和扩散可以通过风、水、动物等媒介传播,也可以通过植物自身的生长和繁殖方式实现。

植物地理学是生物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了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

通过对植物分布的研究,可以了解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和环境要求,为保护和利用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植物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也对生态学、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总结起来,植物地理学主要研究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包括植物的分布区域、植物群落的组成和分布、植物区系的划分以及植物的迁移和扩散等内容。

通过对植物分布的研究,可以了解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和环境要求,为保护和利用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植物地理学Phytogeography

植物地理学Phytogeography

植物地理学Phytogeography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第一节植物分类与植物系统进化一、植物分类原则、单位、命名1. 物种种——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与生物学特性相似的植物个体的组合。

基本进化单位基本分类单位2、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植株)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二、植物的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1、个体发育——生物从生命的某个阶段开始(种子),经过一系列形态变化和生理变化(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生殖等),再回到开始的发育阶段(产生第二代种子)的全过程。

2、系统发育: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环境中发生、发展、衰亡的整个历史过程。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植物或植物类群的长期进化过程。

3、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二者共同推进生物进化;个体发育是基础(遗传、变异、适应、发展进化)个体发育受系统发育的影响和制约;个体发育周期相对较短,系统发育周期漫长。

植物界进化年代表代纪同位素年龄(百万年)植物化石的记录新生代第四纪第三纪老第三纪2.52567被子植物繁荣(新植代0.65亿年以后)中生代白垩纪137 裸子植物乃盛,被子植物兴起(中植代2.4-1亿年)侏罗纪三叠纪195230裸子植物繁荣(中植代2.4-1亿年)古生代二叠纪石炭纪285350蕨类植物繁荣(古植代4-2.4亿年)泥盆纪志留纪400440蕨类植物兴起,苔藓植物出现蕨类植物出现(古植代4-2.4亿年)奥陶纪寒武纪500570真核藻类(始植代10-4亿年)元古代2500 细菌和蓝藻(原植代32-10亿年)三、被子植物时代(1亿年~现代)地质背景早白垩纪末以来先海侵,尔后复出;新构造运动规模大而剧烈;始新世全球升温,热带亚热带范围扩展,有利于植物生长繁衍;渐新世全球气温逐渐下降;中新世内陆环境干旱化加剧;第四纪气候变冷。

第二章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第一节植物区系的概念1、植物区系(flora):某一地质时期或一定地理区域、某一类群、某一植被类型内植物种类的总和。

植物地理学

植物地理学

(二)苔原植被的一般特征
苔原植被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能够忍受不利条件的多种生活型和特征。 苔原植被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能够忍受不利条件的多种生活型和特征。 1)苔原植物通常为多年生植物,极少是一年生的,营养繁殖广泛。 )苔原植物通常为多年生植物,极少是一年生的,营养繁殖广泛。 2)少数种为常绿植物,这些植物在春季可以很快地进行光合作用,不必耗时 少数种为常绿植物,这些植物在春季可以很快地进行光合作用, 形成新叶。 形成新叶。 3)匍匐伏地型和垫状植物十分典型。 )匍匐伏地型和垫状植物十分典型。 4)苔原植物的植物体,其结构是高效率的,枝叶和地下器官的比例为1∶5, )苔原植物的植物体,其结构是高效率的,枝叶和地下器官的比例为 ∶ , 地上的基本组织甚小,大部分的细胞均直接参与食物的制造和贮藏。 地上的基本组织甚小,大部分的细胞均直接参与食物的制造和贮藏。地面 的老叶起着保护茎生长点的作用,以弥补芽鳞的明显缺乏。 的老叶起着保护茎生长点的作用,以弥补芽鳞的明显缺乏。 5)苔原植物常具有大型的花和花序。许多植物抗寒性很强,能在开花期忍受 )苔原植物常具有大型的花和花序。许多植物抗寒性很强, 冰冻。 冰冻。 6)苔原的长日照使得这里具有长日植物,营养期缩短。 )苔原的长日照使得这里具有长日植物,营养期缩短。 7)苔原植物种类贫乏,植物种数约100 200种,没有特殊的科,最典型的科 苔原植物种类贫乏,植物种数约100—200 100 200种 没有特殊的科, 是杜鹃花科(如越桔、乌饭树)、杨柳科(极柳)、莎草科、禾本科、 )、杨柳科 )、莎草科 是杜鹃花科(如越桔、乌饭树)、杨柳科(极柳)、莎草科、禾本科、毛 茛科、十字花科和菊科。苔藓和地衣也很典型。 茛科、十字花科和菊科。苔藓和地衣也很典型。
和三毛草属(Trisetum) 和三毛草属(Trisetum)等。在经常积雪比较潮湿的地方,发育着草甸苔 在经常积雪比较潮湿的地方, 有时鲜艳的花朵构成了整片地被。 原,有时鲜艳的花朵构成了整片地被。

植物地理学

植物地理学

第五章 植物种群1. 种群的概念及动态1.1 概念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组合,是物种存在和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自然种群具有3个特征,①空间特征,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②数量特征,种群数量随时间而变化;③遗传特征,相同种群具有相同的基因组成。

1.2 种群动态(1)种群密度一定空间内种群数量(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种群密度:单位生境中物种个体的数目。

种群密度由增长率决定。

增长率>0,种群密度增加;增长率<0,种群密度下降。

(2)种群的年龄组成增长种群:增长率 > 0,幼年个体较多,种群继续扩大。

稳定种群:增长率=0,种群保持稳定。

衰退种群:增长率 < 0,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出现下降。

a 增长型种群;b 稳定型种群 ;c 下降型种群图4-1. 种群年龄结构示意图(3)种群空间格局 种群个体在空间的排列,称为种群格局。

均匀分布:0/2=m s ; 随机分布:1/2=m s ; 聚集分布:1/2>m s 。

均匀型 随机型 聚集型图4-2. 种群的分布格局2. 种群增长模型2.1与密度无关的种群模型(1)种群离散增长模型λt N N t ⨯=0(2)种群连续增长模型rN dtdN = 积分得到: rt t e N N 0= 以上两式中,N 0:初始状态的种群数量; N t :时间t 时刻的种群数量;λ:种群繁殖率; r :平均增长率; t :时间。

图4-2 种群增长模型图2.2 与密度有关的种群模型⎪⎭⎫ ⎝⎛-=K N K rN dt dN 积分得到: rt t eK N -+=α1 式中,N t :时间t 时刻的种群数量; t :时间;K :环境容量; r :平均个体增长率。

α:与N 0有关的参数。

S 曲线的特点:①曲线渐进于环境容量K 值,K 值是变化的;②曲线上升是平滑的。

图5.6 种群逻辑斯谛增长与指数式增长曲线的比较(引自李振基等,2004)N →0,⎪⎭⎫ ⎝⎛-K N 1→1,表示几乎全部空间尚未被利用; N =K ,⎪⎭⎫ ⎝⎛-K N 1→0,表示K 空间几乎全部被利用。

植物地理

植物地理

(一) 植物群落的演替 1、类型 ( 1 )按裸地性质划分:原生演替、次 生演替。 ( 2 )按发展方向划分:顺行演替、逆 行演替。 ( 3 )按基质性质划分:水生基质演替、 旱生基质演替。
2、系列 * 水生演替: (1) 沉水植物阶段:5-7米 (2) 浮水植物阶段:2-3米 (3) 挺水植物阶段:1米 (4) 湿生草本阶段: ( 5 )木本植物阶段:――中生性群落。 * 旱生演替: (1) 地衣阶段: (2)苔藓阶段:
一、 热带植被 热带雨林―― 主要特征: 1、种类丰富,优势种难分。 2、外貌特殊,分层不明显。 (1)高位芽占优势 (2)林冠不整齐 (3)中型单叶为主 (4)季相不显著
3、乔木高大、层次复杂 (1)层次多,界限不明显 (2) 树干高大挺直 (3)树皮薄、光滑 4、板根、茎花和绞杀植物常见。 5、藤本、附生和寄生植物丰富。 6、植物终年常绿生长,花期长和多。
(二)针阔叶混交林 指夏绿阔叶林和寒温带针叶林之间的过渡类型。
(三)泰加林(针叶林) 耐旱的针叶树种为建群种所组成的各种森林植物群 落的总称。 1、松杉类等植物组成。 2、有生理干旱特征。 3、外貌特殊、树种单一。 (1)明亮针叶林(2)阴暗针叶林 4、群落结构非常简单。
(四)荒漠 热带亚热带 温带 共同点:植物稀少不同点:干热 干冷 植物特点:肉质 非肉质 (如仙人掌科、大戟科) (蒺藜科、柽柳科、蓼科) (五)草原 指由低矮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时为旱生的小半灌木)组 成的植物群落。分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 主要特征:1、 植物旱生结构明显。 2、 地下部分发达,根系浅。 3、 禾本科、莎草科和豆科为主。 4、 季相变化明显 5、 营养繁殖为主 6、 地面芽植物为主
一、
四、寒带植被

植物地理学

植物地理学

1、 “旅鼠之迷”,北极旅鼠有三大奥秘,“人们研究了好几 个世纪,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 2、旅鼠第一大奥秘是,繁殖能力惊人,为动物世界之最。一对 旅鼠,一年就有近百万后代。
3、旅鼠第二大奥秘是,旅鼠的繁殖并非年年如此,一旦繁殖过 多,就有种种奇怪的自杀行为,或停止进食,或在天敌面前主 动挑衅,或改变毛色,吸引天敌。
出现在高纬度和高海拔的寒冷地区,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北部沿海地区,也 包括北冰洋中的岛屿。我国只有高山冻原,分布在长白山和阿尔泰山西部高山 带。
内容总结
寒带生物群—寒带苔原生物群
1、生境特点:气候、水文、土壤
2、生物群的基本特征:植物 动物
3、人类活动的影响
4、地理分布
谢谢!!!!
4.在寒带苔原生活的动物以不同的方式适应着这里的气候。在雪被上的恒温动物通常周 身覆有温暖的保护性皮毛。另外还有其他结构与行为生态方面的适应,雪兔的后退比普 通兔长两倍,以便穿越雪地。
北极主要的食肉兽是狼,它以麝牛、驯鹿为 食当旅鼠很多时也捕食旅鼠。中小型的食肉 兽有北极狐,以旅鼠为食的动物还有雪鸮和 类似鹰隼的贼鸥。在沼泽地和水域营巢并主 要以昆虫为食的鸟类有矶鹬、鸻、铁爪鹀和 各种水鸟。
在较干旱地区可以看到岩须等欧石楠科的植物。在低湿度且冬季 经常缺乏永久积雪覆盖的地方,很少形成“高等苔原”。少数种 为常绿植物可包括贴地的针叶灌木、如矮桧,具硬的扁平叶的小 灌木和灌木,如越橘、酸果蔓,具石楠型叶边缘卷曲的小灌木, 如喇叭茶,紧贴地面的垫状小灌木。匍匐状地型和垫状植物是对 抗风、保温及减小植物蒸腾的适应。
2.苔原植物常具有大型的花和花序。如罂粟、蝇子草,并 且它们的花色鲜艳,这可能与苔原的光照条件有关。苔原 的长日照使得这里具有了长日照植物,同时它们缩短营养 期,以利于生存在夏季短促的北极。 3.许多植物抗寒性很强,能在开花期忍受冰冻。如北极辣 根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地理学复习总结引言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影响1.植物生产氧气,维持生物正常呼吸作用,在大气中可形成臭氧层。

2.植物生产有机物,供生物作为食物。

3.改变水体的理化性质,参与湖泊、沼泽的发展演化。

4.植物残体参与岩石的形成,产生含煤、石油的岩层。

5.依靠植物加快土壤的形成,植物使分散在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中的营养元素向土壤中集聚。

6.植物影响地表水分循环和热量平衡,因而影响各地气候形成,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

7.植物具有净化环境的作用。

8.菌类完成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转化。

1.植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研究生物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植物群落:由于空间的有限性,属于同种或不同种类的大量个体毗邻生长,彼此之间必然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同时和周围环境也存在密切的关系,这些个体经过竞争、适应、淘汰,逐渐形成有规律的各式植物组合。

第一章3.植物分类原则:人们根据植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门别类,排列顺序,形成分类系统。

界门纲目科属种。

4.同物异名:同一植物由于地区不同,语言不同,往往有不同名称。

(马铃薯,土豆)异物同名:同一名称指不同植物(白头翁)5.种的命名方法:双名法属名(拉丁名词)+种加词(拉丁形容词)+命名人(正体)6.有性生殖:a同配生殖 b异配生殖C卵式生殖D接合生殖7.世代交替:同(异)型世代交替:在有世代交替的生活史中,如果配子体和孢子体的形态构造基本(不)相同。

8.苔藓的配子体(n)在世代交替中占优势;蕨类植物孢子体(2n)远比配子体发达,孢子体和配子体都能独立生活。

9.苔藓的孢子体分三部分:孢蒴(孢子囊),蒴柄,基足10.蕨类的幼胚暂时寄生在配子体上,长大后配子体死亡,孢子体即行独立生活。

11.种子植物形成种子和花粉管。

配子体进一步退化,完全寄生在孢子体上。

12.裸子植物孢子体:多年生木本植物,大多数为单轴分枝的高大乔木,枝条常有长短枝之分。

木质部一般只有管胞,韧皮部只有筛胞。

13.裸子植物配子体:完全寄生在孢子体上。

裸子植物种子:胚(2n),来源于受精卵,是新一代孢子体;胚乳(n)来源于雌配子体;种皮(2n)来源于珠被,是老一代孢子体。

大多数裸子植物都具有多胚现象。

14.被子植物的花:花被(花萼、花瓣);雄蕊(小孢子叶转化而来,由花丝花药组成);雌蕊(大孢子叶的高级结构,由子房花柱柱头组成)15.被子植物孢子体:高度发达,木质部由导管,韧皮部有伴细胞,输导组织的完善使体内物质运输畅通,适应性得到加强。

16.被子植物双受精显现和胚乳组织1个精子(n)+1个卵(n) 受精形成合子(2n)形成胚(2n)1个精子(n)+2个极核(n)受精形成胚乳(3n)第二章17.环境:围绕植物占据一定空间,构成植物生存条件的各种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和。

18.环境因子(条件):组成环境的各个要素。

19.生态因子(因素):对植物产生显著作用或直接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太阳辐射,温度)20.生态环境:常常把环境中全部生态因子综合组成的那一部分。

21.生态因子的分类:生物因子(同种生物的其他有机体和异种生物的有机体),非生物因子(温度,光,湿度,大气等理化因子);气候因子,土壤,地理,生物,人为;直接因子,间接因子22.蒙加茨基将生态因子的出现规律与生物的适应情况分为三类:A初始周期性因子B派生周期性因子C非周期性因子23.生态因子的作用:A生态因子或生存条件:光热水无机营养物质(氧气二氧化碳)、矿质元素等皆为绿色植物生活所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因子。

B最低量定律(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生长依赖那些表现为最低量的化学元素。

限制因子: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且阻止其生长、繁殖或扩散甚至生存的因素。

C生态因子作用的三基点:最低点:指生态因子的某一强度,在低于这一强度的情形下,植物体内某一过程就停止进行或植物死亡。

最适点:指生态因子最有利的强度,在这一强度下最有利于植物,实践中常常只能确定最适区。

最高点:指生态因子影响的最高强度。

D生态因子间的补偿作用:生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由相近生态因子的增加或加强得到补偿,且可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E生态因子间的相互作用:a生态因子的作用常同时具有直接和间接作用b各类生态因子组合时个别因子具有制约性c生态因子间尚有一定程度的补偿作用,缓冲作用,拮抗作用等。

F生态因子的空间分布和组合受地形条件所制约。

G生态因子在时间上的周期性,影响植物的生活也出现相应的周期现象。

H生态因子的作用对于不同的植物器官,处在不同发育期的个体各有不同。

24.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表现在需求性和忍耐力两个方面。

需求性:每种植物完成个体生活史需要并依靠一定的物质,能量和条件。

忍耐力:各种植物抗御外界不利的极端条件,而且不受或减轻危害的能力。

25.从最低点到最高点的变化幅度称为生态幅或忍耐力幅度。

冷性狭域植物,暖性狭域植物,广温性植物。

26.趋异进化:起源相同,亲缘相近的植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境中产生程度不同的性状分化和种类分化,具有不同的适应特征。

27.趋同进化:许多类群彼此亲缘关系极远,只是由于在相似的生境中进化,从而具有相似的外貌和其它特征。

光照强度28.光补偿点:光和强度与呼吸强度相等时的光照强度,此时无光合产物(有机物)的积累;或当光强达到某一水平时,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彼此得以平衡,表现出气体交换量为0,此时的光强。

29.净光合作用(最适点时):当光强超过光补偿点时,使光合作用产生的碳水化合物超过呼吸作用所消耗的碳水化合物,有机物合成超出呼吸消耗量的数额。

30.光饱和点(最高点时):净光合作用增长到一定程度就趋于稳定少变,即使提高光照强度也不再起促进作用。

31.光合能力:在光照、水分,温度、CO2诸条件正常而适宜条件下,各类植物最大净光合作用的速率。

(一般以光合强度或光合生产率(光和效率)为指标)32.光照强度对植物的生态作用:a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及形态结构的建成有重要作用b影响植物发育c光对果实的品质有良好的作用。

33.植物的生态类型:(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关系)阳生植物,阴生植物,阴阳生植物34.水体中植物的光合作用:补偿深度:当植物光合作用减弱到与呼吸作用消耗量平衡时的水深。

此时光合产物无积累,这是水中绿色植物垂直分布的下限。

光谱成分35.生理有效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可见光(380-760nm)的大部分光能被绿色植物的质体色素所吸收,用于进行光合生产,所以通常把这部分辐射称为生理有效辐射。

36.生理无效光:绿光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中很少被吸收利用,这是因为绿色叶子透射和反射的结果。

日照长度37.光周期现象:不同长短的昼夜交替对植物的开花结实的影响。

38.植物生态类型:(根据植物开花过程时日照长度反应的不同分为四类)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中间型植物39.短日照植物都是起源于低纬度的南方(夏半年昼夜相差不大,但比北方要短)长日照植物起源于高纬度的北方(夏半年昼长夜短)所以越是北方的种或品种,要求临界日长越长,越是南方的植物,要求的临界日长越短。

40.植物开花的光周期现象在光期和暗期中,对于诱发花原茎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暗期的长短,闪光试验证明暗期的重要性。

41.光周期现象的机理:光敏色素系统。

42.光敏色素系统的作用:a控制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的开花b 控制着许多光诱导过程,如发芽与落叶休眠的时间c控制了一系列光形态建成过程,如茎的伸长生长,叶子的展开,脱落,根茎鳞茎的形成。

43.水是植物生存的重要因子:a水是植物主要的组成部分,植物体一般含60-80%的水分。

B水是很多物质的溶剂。

C水能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

D水是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的原料,还作为反应物质参与植物体内很多化学反应,如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水解过程。

E 水是生命物质—原生质的组成部分。

F水有较大的热容量,蒸腾作用把热量带走。

44.植物水分平衡:植物体的水分收入和支出的平衡,动态的平衡。

只有当吸水、输导、蒸腾三方面的比例适当时,才能维持良好的水分平衡。

45.吸胀作用:处于凝胶状态的原生质,如干燥种子能够吸收更多的水分,使体积膨胀。

46.细胞水势=渗透势(负进)+衬质势(负进)忽略+压力势(正出)含水量达最高值:压力势与渗透势平衡时,细胞水势为零。

吸水潜力最大时:当压力势为零时,细胞水势大体等与渗透势。

47.陆生植物主要由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吸水的动力主要靠根压(吸水陡度)和蒸腾拉力(主)。

48.土壤水势=衬质势(关键)+渗透势+压力势49.土壤水势-15巴为一般植物可以作用的最低临界值;土壤含水量中水势高于-15巴的那一部分称为有效水;土壤质地直接影响有效含水量。

50.物理性干旱:当土壤蒸发旺盛时会失去大量容易被植物利用的毛管水(有效),如果没有良好的补充水源(降水,地下水)时有效水含量不能满足植物需要,便出现无理性干旱。

(滇,豫)51.生理性干旱:因含盐量增加等原因使土壤水势极低甚至低于根细胞的液泡时,就使根脱水(烧根)纵然土壤含水充分,后果却和物理干旱类似。

(滨海,盐碱地)52.蒸腾作用:植物体内水分经体表向大气蒸发散失的过程,是被生物特性所复杂化了的蒸发作用。

53.蒸腾作用分为角质层蒸腾(幼年叶枝和表皮细胞)和气孔蒸腾成年叶(气孔)54.蒸腾拉力:当叶片蒸腾失水,外侧的叶肉细胞蒸腾失水后水势降低,吸水力增强,便从相邻的水势较高的细胞吸收水分,后者照此依次吸水,最后与输水组织相接的细胞便直接从导管或管胞中吸水,并使其中的水柱向上提升,这一提升动力。

55.当土壤水分不足或大气干旱时,蒸腾大于根系吸水,使植物体内缺水,细胞膨压降低,气孔关闭,呈现萎蔫。

56.暂时萎蔫:如果萎蔫时间持续不久,暂时破坏水分平衡,其后只要再补充土壤水分或大气湿度提高时植物尚能恢复正常。

57.永久萎蔫:如果土壤长期缺水,使植物体水分平衡长期不能恢复而造成的萎蔫。

58.需水量(蒸腾系数):平均每形成1克干物质所需要的水分(g)(125--1000)59.蒸腾效率:平均每蒸腾1千克水所形成的干物质克数(1--8g)60.植物生态类型:根据环境中水的多少和植物对水分的依赖程度分为水生植物(沉水,浮水,挺水)陆生植物(旱生,中生,湿生)61.旱生结构(形态上):叶片缩小变厚,栅栏组织发达,角质层蜡质层发达,表皮毛密生,可遗传。

生理上:加强吸水能力和储水能力,提高细胞液浓度,扩大根系62.根据旱生植物的形态—生理特征和抗旱方式可分为少浆液植物(叶面积小,根系发达,原生质渗透压高)和多浆叶植物(储水组织)63.旱生植物类型:肉质旱生植物,硬叶旱生植物,软叶旱生植物,小叶型和无叶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