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祭十二郎文》一等奖教学设计
《祭十二郎文》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设想1.文字、文学、文化三维目标的达成是一切文言文教学的共性追求。
立足共性目标,挖掘个性文本的独特语文价值,有助于教学设计的准确定位。
《祭十二郎文》以情之真、意之切终成“千古绝调”,以“情”为抓手,以“入情”“悟情”“品情”为教学流程,最终达成文言教学的多维目标,应是可行的思路。
2.诵读是表现文本之声,是诵读者语感与文本言语之声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也是学生广化、深化、美化、敏化语感的重要途径。
以默读、研读、赏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对话文本、体悟情感、提升语感,是文言教学传统复归的应有之义。
3.在教学过程中总结文言规律和方法是文言教学由篇及类、实现迁移的不二法门,也是授之以渔、提高效率的不二法门。
“教会学生学习”应是教师牢记于心的教学追求。
教学流程一.导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一千两百多年前,韩愈饱含失侄之痛、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写下了千古同悲的《祭十二郎文》。
通观全篇,无一字一句不在写情,文中流淌的情感就是韩愈心中永恒的亲情之河。
一千两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要走进韩愈的内心,应披文入情,于情感之河采撷情感浪花,以朗朗书声邂逅唯美的千古悲情。
二.初读入情教师范读全文,学生默读,整体感知情感,并完成以下任务。
(1)圈点疑难字词,结合投影留意字音、字形及文言断句。
(2)从文章二、三、四、六、七自然段中圈画出一个你认为情感最强烈的句子。
三.研读悟情文章第一自然段“衔哀致诚”中的“哀”字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学生整体感知韩愈失侄之痛应非难事,关键是要深入领悟“哀”情笼罩下的复杂情感。
学生课堂交流默读时圈画的相关段落中感情最强烈的句子,合作探究、研读悟情,能把文本解读引向深入。
二、三、四、六、七自然段中感情强烈的句子例举。
第二段: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细节描写形象可感,犹在眼前。
“抚汝指吾”四字渲染出了韩门门衰祚薄、两世单传的窘迫境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之语言描写更是把嫂子对韩门人丁不兴、后继无人的忧虑传递得淋漓尽致。
韩愈《祭十二郎文》优秀课件
(活用:东:在东边(居住),名作状 客:客 居,名作动
西:向西,名作状 动词的使动用法
致:使……来,
古今义:成家:古义——安家 今义——成立 家庭
汝从(我)于东,省略句,状语后置)
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唉!谁能料到你突然离开我去世了呢?
第3段 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 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 hú) 之禄。
——苏轼语
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后人续)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 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 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 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 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 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
二、作者背景
1.了解作者
现在,他不幸离开了我们,我们深感震惊、悲痛。我们为失去这样好的朋友 、这样好的同志而悲痛,为他的家庭失去这样好的丈夫、这样好的父亲而惋惜! 但人死不能复生,我们只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抑制自己的悲痛,以更加高昂的热 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做好------ 同志未做完的事业。
…同志安息!
4.背景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
---同志在工作上,他认真负责,……,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并 多次为他人排忧解难,对同事的事情认真对待。他的随和、热情, 对工作负责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同志不仅对工作有极端负责的精神,对家庭的关心负责,同样 让我们敬佩。他热爱他的家庭,爱护他的妻子,关心他的孩子,无 论是他的亲人,还是他的朋友都把他当作心目中最可信任的人。他 重义气、重友情,他可以为朋友奉献一切。
哥哥在中年的时候在南方死了,我和你都年幼 ,跟随嫂嫂把哥哥的灵柩送回安葬在河阳。
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翻译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
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抒情线索,体会作者真挚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和文本分析,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韩愈对侄子十二郎的深切哀悼和悔恨之情,体会亲情的珍贵。
培养学生珍惜身边人,关爱家人的情感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理解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紧密结合的写作特点。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痛惜、悔恨、自责相交织的复杂情感。
理解文章“以情动人”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亲情是人类最真挚、最深厚的情感之一。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描写亲情的佳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这篇文章被誉为“祭文中的千古绝唱”,让我们一起走进韩愈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对侄子十二郎的深情厚谊。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2、背景介绍韩愈三岁丧父,由兄嫂抚养长大。
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深厚。
国家一等奖选修《祭十二郎文》 教学设计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品味文中贯穿始终的悲情,了解文章“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2.在讨论中体会语气助词在表现作者心路历程和情感起伏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上课的学生是高二文科实验班的学生,整体文言基础比较扎实,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学习兴趣浓厚,有一定的问题探究能力,合作意识较好。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读懂文章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分析出蕴含在情感后的文人失意之悲。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品读文章,体会情感一声凄切的悲号“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喊出了多少的悔恨与无奈,韩愈因何人何事如此肝肠寸断?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活动2【活动】梳理概括课文内容各小组代表展示预习任务,即对课文内容的梳理概括,对文章有整体认知。
活动3【活动】感悟文章,体会情感请各小组的同学挑出自己小组最喜欢的也是文本最感人的段落,并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时间5分钟。
活动4【活动】教师小结通过整理,大家发现这篇文章的情感有:1.家世之悲。
2.仕途之悲。
3.痛悔之悲。
4.无常之悲。
5.失侄之悲。
全文围绕一个“悲”字,形成文章“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活动5【活动】衔接拓展,了解规律在我们学过的作品中,还有这样的语气词的使用,大家互相讨论一下,看看各组句子表达了什么语气,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举例:(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对比分析原文语句,了解语气助词的作用。
活动6【活动】教师总结语气助词在平时看来无关紧要,它不太影响我们对文意的理解,可是对于情感抒发,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活动7【活动】教师小结所谓“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读完整篇文章,我们仿佛能看到韩愈在用他的生命,用他全部的情感写就了这篇千年绝调。
最后让我们在琅琅书声中再次感受韩愈的真情。
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祭文的文体特点,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学习通过日常琐事表达真挚情感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作者与十二郎之间深厚的叔侄情谊,体会亲情的珍贵。
(2)培养学生关爱亲人、珍惜身边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句式等。
(2)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悲痛之情以及对生死的思考。
2、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把悲痛之情融于家常琐事之中的写作手法。
(2)引导学生对生命和亲情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文章的情感,理解文意。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亲情的视频或讲述一个感人的亲情故事,引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和感受。
(2)提问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自己与亲人之间的难忘经历,从而导入新课《祭十二郎文》。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韩愈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2)说明写作《祭十二郎文》的缘由,为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奠定基础。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标注出文中的生字词和断句。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
4、文言知识讲解(1)结合课文注释,学生自主学习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教师重点讲解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如“就食江南”中的“就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中的“夭”等。
(3)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
5、精读课文,体会情感(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每组负责一段,然后小组讨论该段所表达的情感。
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ppt课件
.
8
《祭十二郎文》欣赏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形单影只 竟至永别 强夭病全 难以置信 愿从汝死 冀其成立 死期不知 惟其所愿 如此而已
.
3
《祭十二郎文》欣赏
衔哀致诚,告汝魂灵:
两世一身 聚少离多 少殁长存 噩耗袭来 未老先衰 如此孩提 病因未明 葬汝先兆 抚孤成立
形单影只 竟至永别 强夭病全 难以置信 愿从汝死 忧其成立 死期不知 惟其所愿 如此而已
.
11
《祭十二郎文》欣赏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 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 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 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 ,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 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 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 其嫁,如此而已。
.
7
《祭十二郎文》欣赏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 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 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 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 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 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 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祭十二郎文》优质课(2023)
——《野棕榈》 面对逝者,最好的方式不是忘却,而是把他保留在 记忆中,保留那分美好。
【 小结(2)】
第二部分着重写了什么感情?分几个层次写? 少强先殁,不合常情(4)
死别之情
惊闻噩耗, 疑似非真(5) 若死有知, 愿从汝死(6)
述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 ➢ 言己之衰、言子孙之弱,不仅写出十二郎辞世后家境的凄凉,
也更突现了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生的极度悲伤、痛不欲生之情。
如何理解“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 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一句的悲凉?
比共同死去更加痛苦的事情,就是不能再去思念。 董卿说:“想念,让朱砂变长了,让不及的人变近了, 让我们最终明白,想念是拥有的另一种形式。”
•其……其……:表选择。是……还是…… •盛德:美好的品德。 •夭:使……夭亡。 •嗣:继承人. •纯明:纯正明智 •克蒙:能够承受 •泽:恩泽 •其:语气词,大概。 •信然:其实,确定。 •业:名作动,继承……的事业。 •诚:确实。 •测:推测。 •明:明白 •理:天理。 •推:推测。 •知:预知。
第三部分(10—12), 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文本研读第一部分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 丧之七日,乃能衔哀 致诚,使建中远具时 羞之奠,告汝十二郎 之灵:
•年月日:此为拟稿时原样。古人起草时通 常省写具体的时间,待誊抄时再补上。 •季父:父辈中排行最小的叔父。古人的排 行依次是:伯,仲,叔,季。 •丧(sàng):死。 •衔(xián)哀:衔:含着。心中含着悲哀; •致诚:表达赤诚的心意。 •时羞:应时的鲜美佳肴。羞,同“馐”, 指美味的食物。 •奠 (diàn):这里指的是祭品。
韩愈祭十二郎文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韩愈祭十二郎文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韩愈祭十二郎文教案第1篇教学目的:1.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2.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祭文的写法。
3.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祭文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理解导读法。
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苏轼语).为何该文会让一代又一代毫不相关的人为之落泪呢?就让我们自己来体会吧!二.韩愈和他的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常自谓ldquo;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
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
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代表做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
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
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
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四.读课文:正音正句读。
1.给下列词语注音:不省()所怙()、殁()死、汴()州、孥()、薨()嗣()位、殒()生、奴婢()、窆()、尚飨()颍()水2.给下列句子断句:①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②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③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五.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疑难词句1、词多义辨析①致②就③之④始⑤舍2.通假字3、活用将成家而致汝使动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做动4、倒装唯兄嫂是依宾前5、理解文化知识①季父②明年,丞相薨③万乘之公相六、导读赏析课文1.文章写了哪几个事件?家事不幸孤苦相依三别三会叹自己未劳先衰叹汝之早逝对侄死的疑惑和不得不信的现实表明自己老病衰弱、了无生趣推断死因死期安排后事照料后人2.就这些事件,作者是如何把它写得催人泪下的?①.在深沉的叙事中倾泻情感。
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教案课程
情之至者;自然流为 至文;读此等文;需想其一 面写;一面哭;字字是血; 字字是泪 未尝有意为文; 而文无不工
—— 古文观止
呜呼 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信也;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未可以为信也 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 吾侧也 呜呼 其信然矣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 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 所谓天者诚难 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 矣
呜呼 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 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 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 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 生;相守以死 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 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当求数顷之田于伊 颍之上;以待余年 教吾子与汝子 ;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呜呼 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 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 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 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 生;相守以死 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 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当求数顷之田于伊 颍之上;以待余年 教吾子与汝子 ;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万般无奈 不得不信
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
呜呼 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 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 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 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 生;相守以死 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 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当求数顷之田于伊 颍之上;以待余年 教吾子与汝子 ;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近日,教育界传出一则喜讯:三名小学教师获得了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
其中,一位名叫刘老师的教师凭借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创作了一篇优质课教案,最终被评为一等奖。
那么,什么是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这位刘老师又是如何创作出这个优质课教案的呢?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个话题,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教学思路和启示。
一、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是什么?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是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首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首都中小学优质课程学术研究会共同发起的,旨在表彰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探索、拼搏、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的教育工作者。
这个奖项评选规程公平、公正,评审专家层次高、严格,被视为中国基础教育一项重要的教学荣誉。
二、刘老师的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是什么?刘老师的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是一门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语文课,刘老师以“祭十二郎文”为主题,通过讲解及实践,让学生掌握了扣韵、对仗、对句等朗诵技巧,加深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整节课分为三个部分:导入、阅读、创作。
刘老师通过影像资料和朗读、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祭十二郎文的典故和故事情节,并且让学生理解祭十二郎文的深刻涵义。
接下来,她引领学生分组阅读祭十二郎文的文本,并指导学生将文章扣韵、对仗。
最后,她让学生根据这篇文学巨作中的情节和人物创作了一首古体诗。
通过刘老师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她对课程已经有了很深入的了解。
她清楚地知道,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乡土文化,才能让他们对民族传统文化有更深的感受和认识。
所以,在教学中,刘老师并没有简单地教学生记忆,而是通过多种方式传授知识点,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也能让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三、优质课教案的创作要点刘老师的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除了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体现地方文化的特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她的课堂设计有着高度的自我反思和对教学效果的严格要求。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祭十二郎文》教学课件
那些孤独而伟大的灵魂
李密
苏轼
归有光
屈原
玄奘
特蕾莎
读文识人
写一句话给韩愈,也给自己
珍惜当下,不忘初心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 ——纳兰性德《菩萨蛮》
为信仰而行,拆骨成诗
❖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 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 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 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不管怎 样,你还是要做善事;即使把你最好的东西给了这
个世界,也许这些东西永远都不够,不管怎样,把
你最好的东西给这个世界。
——特蕾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品读经典 品味人生
❖ 作业布置 ❖ 1.课后搜索一些古代祭文,如曹植的《行女哀
辞》,贾谊《吊屈原文》等;再读《祭十二郎文》, 体会其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自由抒情。 ❖ 2.课后阅读当代诗人李元胜《我想和你虚度时 光》,赵丽华的《当你老了》,对比《祭十二郎 文》,学会自爱爱人,珍惜当下,澡雪精神,长葆 赤子之心。
韩愈是一个守信的人吗?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注释①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②道济天下之溺:指韩愈提倡儒家之道,把天下人从沉 溺佛、老等异端的困境中拯救出来。③忠犯人主之怒: 韩愈上表进谏唐宪宗迎佛骨入宫,触怒宪宗,被贬为潮 州刺史。④勇夺三军之帅:唐穆宗时,镇州(治所在今 河北正定县)叛乱,韩愈奉命前去宣抚,只用一次谈话 便说服了作乱的将士。
又让你想起了什么?又引发你怎样的感触?
❖ 1岁, 生二月而母卒; 3岁,父卒;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导语2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
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和亲朋好友,然而,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
虽然“死者常已矣”,但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
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最残酷的事实。
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我们以前学过了《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的古典散文。
苏轼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那么,这《祭十二郎文》是什么文章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二、背景介绍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
祭十二郎文文言知识点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其,代韩会 ) ——你纯粹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旳恩泽呢?
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其,代 汝之子和吾之子) ——年轻力壮旳人尚且不能保全,像这么 大旳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
(2) 有时活用第二人称。译为“你旳”。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其孥。(其,代十二郎)) ——你来探望我,住了一年,祈求回去接你旳妻子子女。
——假如没有灵,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 不悲痛旳时间却是无穷无尽旳。
2、表达选择,可译为“是……还是……”“还 是”。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你是懂得呢?还是不懂得呢?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真邪?
——唉!是真旳这么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旳消息 不可靠呢?
特殊句式
补充:浅谈《祭十二郎文》中“其”旳意义和使用方 法
文言虚词“其”在《祭十二郎文》中频繁出现了 34次,对于它旳意义和使用方法有诸多学生轻易混 同为此梳理了一下“其”旳意义和使用方法如下:
代词:作第二、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
副词:表转折、推测、反诘语气
其
连词:表假设、选择
其一、代词 1. 人称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或物,相当于“名词﹢之”, 可译为“他(她)旳”“他(们)旳”。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其,代嫂嫂) ——我当初虽然能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旳悲凉啊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从今后来,我将没有什么意趣生活在这世间了。
2、表达反诘,使用方法同“岂”,可译为“难 道”。 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
——像我这么衰弱旳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
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唉,难道居然会所以而丧了命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快读陈事
1、这篇文章把沉痛悼念十二郎之情和琐碎的家事诉说交织在一 起,有现在的事,有往昔的事,有未来的事,有猜想中的事。 这些事随着作者听到十二郎去世的噩耗,一起纷至沓来。请自 助朗读文本,找找作者脑海里都浮现出哪些事?
精读悟情
2、这些纷至沓来的家事和悲情,哪一处最能触动你的内心?请 细细品读触动你的言语,谈谈你体悟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联系生活
4、作者说:“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作者真“无意 于人世”了吗?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死:是在痛苦中一了白了, 还是在悲痛后勇敢面对?
梁衡在《读韩愈》中曾提到:“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 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 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韩愈,无论是面 对丧亲之痛,还是事业受挫,无论是儿女长成没有希望,抑或是 被诬受贬,他都会“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勇敢面对, 为信仰而行,拆骨成诗,尽力去为。
人生难免遭遇苦难,我们唯有学会面对,方能笑对人生。 悼念和祭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的延续,为了更加积极地 面对生活,减少遗憾。
独身一人扛起光耀门楣的重担,那是普通人所不堪承受之重啊! 他猛然意识到从前为追求功名而把亲人扔下的做法错了,而且这个错 随着十二郎的去世永远没有补救的机会。 如母的长嫂去世时,却不能为她送终,此为“不孝”;对情同手足的 十二郎,“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可谓“不慈”。不慈不孝, 却汲汲于功名利禄,哪里能体现相依为命之情谊? 官宦的家世与后来家境的败落,兄长的早逝与幼年的窘迫,使他一生 对官职的渴求和对个人地位的重视程度超于一般文人。原来,韩愈追求的 不是一个人的仕途,更是一家人的期待! 总以为年纪尚轻,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 长,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但总是“树欲静而 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这,对我们平常人来说,是告诫,是劝慰, 但对于韩愈,却是不能言说之痛。与十二郎不得相守,对韩愈来说,遗恨 至极,但又别无选择。
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 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那 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而本文不为 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 《红楼梦》中“宝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 (lěi)》就属于这种真情自然宣泄的文字。
预习检测
闻汝丧(sàng) 及长(zhǎng) 不省(xǐng) 所怙(hù) 兄殁(mò)南方 省(xǐng)坟墓 归取其孥(nú)
丞相薨(hōng) 佐戎(róng)徐州 汝遽(jù)去 万乘(shèng)之公 相殒(yǔn)其生 窆(biǎn)不临其穴 尚飨(xiǎng)
预习检测
1、衔哀致诚 2、不省所怙 3、止一岁 4、汝遽去吾 5、辍汝而就 6、抱无涯之戚 7、其信邪 8、不克蒙其泽 9、其几何离
10、冀其成立 11、得软脚病 12、别有疾 13、吊汝之孤 14、遂取以来 15、窆不临其穴 16、其又何尤 17、曷其有极 18、幸其成 19、长吾女与汝女
“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 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 文,而文无不工。”
———《古文观止》
“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 不友。”
——— 苏轼
文体
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 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 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 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 者的品质精神。
未知其言之悲 其后四年 其能久存乎 死而有之,其几何离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其又何尤 其信然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其无知,悲不几时 其然乎,其不然乎
预习检测
1、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2、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3、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4、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5、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6、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7、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 临其穴。 8、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祝之夕,有暴风雨起于湫中。尽数日湫水 尽涸,西徙于旧湫西六十里。
——唐·刘恂《岭表录异》
祝之夕,暴风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起谿中,数日水尽涸, 西徙六十里,自是潮无鱷鱼患。
——新唐书·韩愈传》
文起八代之衰, 而道济天下之溺, 忠犯人主之怒, 而勇夺三军之帅。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目录
——茅坤
合作探究
3、一片悲痛的句子之中,有很多人以为最悲凉的,莫过于“死 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请小组讨论后,在班上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比共同死去更加痛苦的事情,就是不能再去思念。 董卿说:“想念,让朱砂变长了,让不及的人变近了,让我 们最终明白,想念是拥有的另一种形式。” 她不在了,一半的记忆也已不在;如果我不在了,那么所有 的记忆也将不在了。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野棕 榈》 面对逝者,最好的方式不是忘却,而是把他保留在记忆中, 保留那分美好。
周国平在《妞妞 ——一个父亲的札记》中写他那只活了十 八个月就离世的女儿时曾这样感叹:“你让我做了一回父亲,太 短暂了,我刚刚上瘾,你就要走了。你只让我做了片刻的父亲。 可是,你在我身上唤醒的海洋一般深广的父爱将永远存在。” 周国平写这本书的目的,不仅是想劝慰自己,同时也告诫读者, 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就像韩愈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