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白杨礼赞》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4 白杨礼赞》优质教案_1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
2、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使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讨论完成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对5、6段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1、掌握字词,简介作者、时代背景;2、粗读课文,理清全文脉络;3、重点讲读第二部分(第1,2自然段)。
教学难点:1、找出线索,理清结构。
2、白杨树形象和精神的不平凡中寄寓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学手段:多媒体图片教学安排:熟悉课文,介绍背景,解决字词,理清结构,重点突破5、6段内容。
课前预习作业: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礼赞白杨树的?2、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用原文回答)3、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4、课文那些词语能够概括白杨树的总特征?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以本文作者矛盾能背诵《红楼梦》来导入新课。
二、课文学习1.简介作者提问: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
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学生: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
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2.字词处1、实行注音练习,给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注意: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毡子主宰倦怠潜滋暗长恹恹欲睡(yānyān)虬枝(qiú)旁逸斜出婆娑(suō)秀颀(qí)解词:见注释。
3.解释课题“礼赞”。
4.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教案(精编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教案教师撰写优秀教案,是教师不时反思、改进自身教学的一种方法,能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身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教育和生长的过程。
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教案,一起来看看吧!《白杨礼赞》课文原文每个人心中都有对故乡的印象,大家对故乡的印象是什么呢?一起来看看茅盾对故乡的印象吧!下面给大家带来白杨礼赞课文原文,请欣赏!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4单元第14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4单元第14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白杨礼赞》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
2、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讨论完成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通过朗读课文、交流体会突出重点。
难教学难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通过合作交流、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自主学习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2、找出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理清文章线索。
核心问题(一)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提示:1、它的生长环境如何?2、外形特征、内在精神又如何?核心问题(二):《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提示:1、在语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文章由树联想到了什么?这种联想是如何展开的?2、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三、拓展练习:请运用联想与想象,说说下列事物的象征意义。
格式:我由---想到了---他象征了--- 。
指导:仔细观察图画,发挥想象,运用所給句式进行说话。
四、课堂检测:1、给下列加阴影的字注音并解释:无边无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坦荡如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潜滋暗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第5段完成:(1).能出白杨树精神美的一项是:()A.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B.一律向上、向上发展、高到丈许、C.参天耸立、紧紧靠拢、成为一束D.光滑而有晕圈、泛出淡青色(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白杨树有些叶子是斜生的。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4《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象征手法。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体味情感和语言。
2.引导学生学会合作、探究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学习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难点:1.分析5.7段内容,归纳托物抒情的写法。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入播放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同学跟着唱。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
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去感受白杨树特有的精神美。
2.解题“礼赞”:“礼”,敬礼,致敬。
赞,赞美。
礼赞,崇敬与赞美。
以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二、作家作品1.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乌镇人。
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
作品有小说《子夜》、《春蚕》、《秋收》、《残冬》、《蚀》三步曲、《林家铺子》等。
2.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
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
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
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教案及知识点一、教学目标1.了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情况;2.能够感受作者对白杨的情感,理解赞颂的特点;3.能够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4.能够学会使用词语的情感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白杨礼赞的特点,学会用词语的情感色彩来表达情感;2.体会作者对白杨的深深的爱戴之情;3.学会通过本文的阅读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策略1.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白杨,如课堂讲解、图片展示、音频播报等;2.以理解作者的情感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性理解文章;3.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主体发言等方式培养学生语文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让学生看一张白杨树的图片并询问学生这是什么树,然后讲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情况。
2. 阅读课文让学生默读课文一遍,然后在课堂上教师进行第二遍朗读。
3. 文本理解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大意,为学生解释文章中一些生僻词汇和生动的描写;2.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引发学生的联想,例如提问、点拨解释等;3.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描写白杨的词语,并让学生理解其情感色彩,提高学生理解情感表达的能力。
4. 个人思考表达教师让学生通过思考白杨树的特点和本文的描写情况,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5.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看法和观点,并对其他人的观点进行评价和讨论。
6.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五、知识点总结文章以作者在青海采风时看到一个大白杨,感到非常欣慰,从而写下了这篇礼赞白杨的文章。
文章中反复使用了描写白杨的词语以及具有情感色彩的词语,在文章中营造出了浓郁的情感氛围。
通过本文的阅读,能够学会使用情感色彩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
六、学生作业1.阅读本文、自主思考;2.选择一颗自己喜欢的树,用一篇文章来描写这棵树,并用情感色彩丰富文章中的描写。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白杨礼赞》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最后,关于课堂氛围的营造。在本次教学中,我注意到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们在讨论环节不够活跃。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将在下一节课中,尝试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掌握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等。
2.教学难点
(1)情感把握: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具体包括: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背后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奋发向前的精神。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感悟到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情感素养。
(2)写作技巧的运用: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的写作技巧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例如:
此外,关于课堂互动的开展。本次教学中,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尝试采用了分组讨论、成果展示等形式。但实施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表现不积极。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下一节课中,进一步优化互动环节,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同时,关于教学方法的调整。在本次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依赖讲授法,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计划在后续教学中增加一些探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4)文化认同感的塑造: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例如: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4 白杨礼赞》优质教案_18
14. 白杨礼赞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理解象征、反诘、间隔反复的手法在文中的巧妙使用。
水平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散文的特征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团结上进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与象征手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朗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多功能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设想重点把握文章5、7两段,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及反问、排比修辞方法的使用,突出朗读。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水平,推动民主、平等、和谐、友好,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指导学生观察语文课本封面,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听课文录音5-7段,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文中生字词的写法与读音。
并使用圈点勾画法,找一找作者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形态的三、再读课文,把握要旨1、在学生回答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后,与学生共同赏析课文第5段,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2、抛出问题: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
由此导入第7段,赏析本段,要求学生品读四句反问句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
幻灯片:反问句……3、抛出问题:读到这里,难道同学们还觉得本文仅仅是写白杨树吗?4、讲解什么是象征幻灯片:象征是……四、课外拓展,领会象征1、适当扩展联想,加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幻灯片:绿色——长城——2、听歌曲《白桦林》从中感受象征的含义幻灯片:《白桦林》歌词……3、课后阅读散文《白杨》,理解文中内容及象征手法,并与《白杨礼赞》做比较阅读。
五、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一2、以一种树木为题,描写它的形态特点,并赋予它象征意义。
【板书设计】白杨礼赞茅盾象征树-------------------------------------人北方农民哨兵(上进的精神)。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3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3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篇一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学校教学工作安排,整体把握教育教学内容。
从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特征出发,紧紧抓住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选修模块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扎实、稳步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为学业水平测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完成选修《传记作品选读》、《语言文字运用》、《新闻阅读与实践》、《文章写作与修改》《传记作品选读》教材中选收了中外10位杰出人物的传记。
他们中有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也有科学家、文学家和科技界、商界的成功人士,涉及面很广。
选文特别注重传主的思想、智慧和人格魅力,注重他们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境界能否激励青年人健康成长,学生可以从不同侧面向他们学习,吸取他们宝贵的人生经验。
《语言文字运用》选取大量鲜活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剖析语言现象。
借此指导学生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况分析1、教材分析:高二阶段是高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既有必修教材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升,也有选修教材的迁移、扩展与探究;写作上则要求学生努力写出有思想、有内容、有情感、有见地的文章,在四个方面上下功夫:缘事析理要深刻,讴歌亲情要充实,锻炼思想有文采,注重创新写新颖。
写作要求更高,既解决“写什么”,又指导“怎么写”,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2、学生分析:学生在现阶段,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太牢,课外迁移不够深,进入高二下学期,阅读和写作能力都还有待加强。
虽说经过一个半学年的学习,但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比较被动,语文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整体阅读能力还可以,但学习习惯还不是很主动,上进心有个别同学不太强,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
四、具体措施1、提高备课质量,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体现知识和能力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优势,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部编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成功引起了他们对白杨树的兴趣。但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理论介绍部分讲述得过于抽象,导致部分同学难以理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尽量结合生活实例,让理论更加通俗易懂。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较为活跃。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偏离主题的现象。为此,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讨论能够紧扣主题。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针对“白杨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在成果分享时,我发现有些小组的代表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计划在以后的课堂中多设置一些类似的活动,鼓励同学们多开口、多分享。
举例: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探讨白杨树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以及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4)了解白杨树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难点解析:学生需要了解白杨树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理解其象征意义,并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举例:通过讲解白杨树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坚韧、顽强等,让学生体会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传承和弘扬的意识。
总的来说,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加强课堂引导和课后辅导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让每位同学都能在课堂上收获知识和成长。同时,我也将鼓励同学们多阅读、多观察、多思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全册)-14白杨礼赞优质教案.docx
14白杨礼赞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应用。
3.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朴质、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4.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一、导入新课显示白杨树的图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欣赏一种树,这种树叫白杨树。
请同学们对照图片说说这种树的特征,并发挥你的想象力,说说你由这种树联想到了什么?【教学提示】白杨树笔直的干,向上收拢的枝叶都是它最典型的特征,它本身也容易让人联想到戍边士兵、保国的将军等。
教师宜在引导学生对白杨树整体进行关注,从而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茅盾 (1896 —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写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
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1940 年 5 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并说说朗读时应把握怎样的情感基调。
明确:朗读时应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读出深蕴其中的赞美之情。
2.本文的题目为《白杨礼赞》,而作者也确实是在不断地赞扬白杨树,请你找到文中赞扬白杨树的语句,说说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赞美白杨树的,从哪几个方面赞美了白杨树。
明确:第 1 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 1 段是总体的赞美,与题目,也承接后文)第 4 段:那就是白,西北极普通的一种,然而在是不平凡的一种!(第 4 段的美是在描写白的生境后出的,白在黄土地上傲然挺立,形成一种意境美)第 6 段:就是白,西北极普通的一种,然而决不是平凡的!( 第6 段的美是在第 5 段描写白的形貌不平凡,有不屈不的精神之后出的,白的形美与神美 )第 8 段:我美白,就因⋯⋯朴、、力求上的精神。
统编版(部编版)八上语文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
14 白杨礼赞茅盾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3.学习多角度描写事物的写法,理解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入。
(播放歌曲《小白杨》。
)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二、自主学习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
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倦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纠正。
)2.能从整体上把握即可。
3.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明确:(景美、形美、神美。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明确:(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4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⑴、理解托物言志写法,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⑵、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及由景到树、由树到人的写作思路⑶、象征手法的作用及方法教学重点:白杨树的外形及内在气质;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学难点:第二段写高原景色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0分钟1、播放歌曲《小白杨》。
同学们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
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
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下面让我共同欣赏歌曲《小白杨》。
歌曲《小白杨》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
归结:象征守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等。
今天,我们学习现代文学大家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板书:白杨礼赞),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赞美这平凡的白杨树。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
2、作者简介: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茅盾一生中为人民写下了大量不朽的著作,他的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称得上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
其实茅盾还是一位散文大师,他的散文多是颇耐玩味的精品,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
板书:白杨。
3、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x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5篇-最新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为您带来了5篇《《白杨礼赞》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设计篇一一、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教材分析:(一)、概况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编排上各单元仍以专题组元,但同时也兼顾文体。
一共有六个单元,其中四个现代文单元的专题分别是战争、对普通人的爱、建筑园林与名胜古迹、科学。
前两个单元以记叙类文章为主,后两个单元以说明类文章为主。
本册教材要求学生了解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说明文;同时相应地了解两种表达方式:记叙与说明。
另外,从八年级上册开始,文言文和白话文分编。
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二)、具体内容第一单元以战争为主题。
五篇课文,有反映解放战争的《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扛》、《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有反映抗日战争的《芦花荡》,有反映反法西斯战争的《蜡烛》,有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有反映德国法西斯暴行的《亲爱的爸爸妈妈》,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以战争为主题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第二单元主要由记叙类作品组成,着重培养阅读记叙类作品的能力。
从单元课文的内容来说,都是写普通人的。
课文有:《阿长与。
山海经》、《背景》、《台阶》、《老王》、《信客》、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让世界充满爱,这个单元高声赞颂人间的爱,吁唤让世界充满爱。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
-难点三: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引导
-学生可能难以从情感上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态度,需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举例: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体会到在困难面前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些难点和重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如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写作练习等,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和掌握这些核心知识。
2.教学难点
-难点一:对写作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对比、象征等手法在文章中的具体运用,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详细讲解。
-举例:解释课文中“它(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这句话中的象征意义,将白杨树与人的品质联系起来。
-难点二:对文章深层意义的把握
-学生可能难以领会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所表达的对民族精神的追求和对时代的思考。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白杨树精神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进行创作。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4.写作手法: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象征等,学习如何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写作。
5.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
6.情感体验: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7.课后练习: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通过学习《白杨礼赞》,提高学生的词汇理解和运用能力,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学会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部编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部编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设计14 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理解并恰当运用象征手法。
3.正确理解运用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4.感受抗日军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难点】1.学习理解并恰当运用象征手法。
2.正确理解运用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自主互助、主题阅读【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运用课件出示一组树的图片,让学生来表述自己喜欢哪种树,为什么,然后导入新课。
第 2 页第 3 页(1)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2)齐读直接礼赞白杨的句子、段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极力赞美白杨树?明确: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3)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第 4 页明确:不是。
第7段:“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4.反复朗读文章第7段,思考:(多种形式的朗读)(1)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明确:反问、排比,即“难道你就只觉得……那种精神和意志?”(2)将四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朗读并体会两组句子的不同效果。
反问句:“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 5 页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
你应该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学期部编八年级语文上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
学期部编八年级语文上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第14课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抒情线索,感悟作者对抗日军民的情感。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以及反复、反问、对比等写作手法的妙处。
3.感受西北抗日军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分析描写黄土高原以及结尾与楠木对比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情境导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那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那是松的风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那是梅的倩影;而“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则是白杨树的品性。
让我们走近白杨树,与之进行心与心的对话,生命与生命的链接,一起领略它们的平凡与伟大吧!【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3.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明确:1.开垦.(kěn)靠拢.(lǒnɡ)坦荡如砥.(dǐ)主宰.(zǎi)婆娑.(suō)潜.滋暗长(qián)诸.如(zhū)倦怠.(dài)无边无垠.(yín)丫.枝(yā)晕.圈(yùn)恹.恹欲睡(yān)虬.枝(qiú)秀颀.(qí)大毡.子(zhān)2.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3.全文共9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明确: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4 白杨礼赞》优质教案_23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散文,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情感由“单调”转向对白杨树“傲然”耸立的惊叹;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学生分析】: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
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据调查,学生对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较感兴趣,对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进一步探究、使用的兴趣。
【设计理念】: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优美,感情强烈的散文,所以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水平、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象征手法。
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水平。
过程与方法:3. 通过诵读体味情感和语言。
4. 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1. 分析5、7段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教学难点:1. 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2、学习使用象征手法写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礼赞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3、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4、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小白杨》请学生谈谈对歌曲的理解(人对白杨的感情)
2.作者简介
茅盾本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代表作品有《子夜》《林家铺子》《霜叶红于二月花》等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那就是(板书)——《白杨礼赞》
3.这篇文章中作者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赞美)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4.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
5.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板书: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
二、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三、初步感知课文
1.自主学习:把课文默读一遍,并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那么是什么呢?)2.趁机让学生读这几个句子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学生可能会回答这样能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
4.补充课文的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
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5.学习象征手法
《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四、总结
作者到底是怎样对白杨进行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的呢,我们下堂课再来深入地研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常用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
2.复习象征手法
二、研读课文
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是怎样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呢?
明确:表面上是写树,其实处处在写人
2.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5-8段)说说这几段是写什么的?
明确:5-6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7-8段是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学生自读,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要词语由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什么?
明确:
总的形象:力争上游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外部形态: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质朴)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4.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
(l)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采用了什么手法?
本段可以分成两个层次1—4句是第一层,5—8句是第二层
作者欲扬先抑,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揭示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用拟人、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
(2)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思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
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5.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讨论:
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8自然段有什么不同?
教师归纳: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6.刚才我们讨论的都是写白杨树的,但文章的第二段似乎不是写白杨树的,这一段写什么呢?它与白杨树有关系吗?
明确:这一段是描绘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它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7.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西北高原的?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
明确:作者先从三个方面来描绘:色彩——“黄绿错综”;幅员——“无边无垠”;地势——“坦荡如砥”作者之所以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描写黄土高原有烘托白杨树的作用
8.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
明确:讲解: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9.了解本文多种抒情方式
三、课堂小结:
1.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使得文章的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2.散文中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深化四、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