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合集下载

高考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考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B.春晚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为传统表演艺术的台舞 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C.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避免西式 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
D.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艺术的成果 和过程,能够起到保存作用。
讲解:
1、题干中红色字体为考点信息,作答前需进行标注,提 醒自己不要出错
例题2: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3分)
A.文章针对当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中出现的一些片 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文章紧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表演艺术的 几种属性,多角度展开论证。
C.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 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
3、B选项先要找到“传统表演艺术的属性”然后确 定数量和论证的角度,至少要在两个;
4、C选项中直接限定了范围“第四段”,然后提到了 “作比较”也就是“对比论证”,“论证了”这个词前 面的内容是论据,后面的内容是论点,该选项中存 在的考点较多,其中对比论证为重点考察内容,容 错率较高;
5、D选项限定的范围是全文,后面提到的两个都有 论述到的内容为重点考查内容,一定要回到原文对 应,不可凭印象猜测。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 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 《飞弦路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 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 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 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 时套用画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 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 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 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 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 质精神。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0·郑州外国语·调研考)阅读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的节选,完成各题。

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

第一种:主观主义的态度。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

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

不是有的放失,而是无的放失。

……为此目的,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

我们的许多人却是相反,不去这样做。

……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

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

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

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

华而不实,脆而不坚。

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

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

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

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

我们应当说,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

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

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如果有人真正想诊治自己的毛病的话,我劝他把这副对子记下来;或者再勇敢一点,把它贴在自己房子里的墙壁上。

专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通常是指以论述、分析为主要表达方式,用以阐述道理,表明作者主张的文章,包括国学、史学、哲学、美学、文艺学、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等方面的论文。

它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考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手法,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等特点。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1)重点考查理解与信息整合、筛选能力(2)重点考查对全文的论证分析能力(3)重点考查对全文内容的综合能力(一)考查重点1.理解。

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理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种形式:①揭示段意的中心词、起始句、终结句及结论性的句子。

②揭示主旨、情感的概括性词句。

③在揭示脉络层次中提纲挈领性的、过渡性的、总括性的词句。

2.分析综合。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分析综合,包括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四个子考点,这些考点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考查内容。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所谓“信息”,主要是指选文涉及的知识、消息、情报,或者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

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要点:一是文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二是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与阐述,三是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区分,把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把文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与归类,即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分析,做到“事到理合”。

“事到”就是要搞清文本含“何人何事”,事属“何类何质”;“理合”就是要推敲“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叙述的合拍和道理的有据。

论述类文本中的信息主要从重要的词语、重要的句子和文本运用的材料中获取。

2025版高考语文总复习1信息性阅读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1理解分析与比对文本信息课件

2025版高考语文总复习1信息性阅读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1理解分析与比对文本信息课件
(1)找出涉及“新媒介素养”内涵的相关语句 ____________(①“新媒介需要培养这样的一批使用者,他们能够时 刻警醒:所有经过媒介传播的内容都是高度选择和组织的结果;能够冷 静选择,拒绝诱惑;能够超然于信息文本之外,多方求证,不盲从盲 信”;②“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传播革命,要求大众既要掌握这种新的 信息工具的操作、使用和维护的技能,也要具备利用信息资源的技能, 即能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定位自己的价值取向,通过检索、鉴别、使用
“媒介即讯息”,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的这一命题提醒我们, 对媒介形式本身的掌握也是对信息内容的掌握。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传 播革命,要求大众既要掌握这种新的信息工具的操作、使用和维护的技 能,也要具备利用信息资源的技能,即能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定位自己 的价值取向,通过检索、鉴别、使用信息来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 力。新媒介的发展,尤其是web2.0技术取代web1.0后,个人媒体崛起, 数字化技术、交互技术对大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媒体 时代会看、会读乃至会批判这些媒介素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传播技术, 因为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界限已经含混不清,以往的“受众”成为匿 名的“无冕之王”,他们不仅仅要求具备信息接受技能,更要懂得如何 利用这种技能传播自己的声音和思想。
信息来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他们不仅仅要求具备信息接受技 能,更要懂得如何利用这种技能传播自己的声音和思想”;③“新媒介 素养应将理性交往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普及至每一个公民,使这些可能的 新媒介使用者具备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的态度、批判的视角和容纳异 见的胸怀,回归理性的讨论”。)
(2)将选项内容与“新媒介素养”的内涵进行比对 ____________(A项,与①句比对,表述内容一致;B项,与②句比 对,表述内容一致;C项,与②句比对,表述内容一致;D项,与③句比 对,表述内容不一致,新媒介素养应将理性交往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普及 至每一个公民,而选项则表述为“理性和情绪化表达相互交织,能够引 导网络舆情”。)

论述类文本阅读[共5篇]

论述类文本阅读[共5篇]

论述类文本阅读[共5篇]第一篇:论述类文本阅读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纲解读】: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1.理解B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的含义的含义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

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文章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

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层次的能力。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

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

【知识储备】一、论述文体裁的基本特征 1.议论文的种类①政论文:即针对当时政治问题发表看法,提出见解的议论文。

②评论:即评述某一事件、社会现象、思想倾向、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的议论文。

③杂文:即直接反映社会事实的文学性论文。

它具有短小、活泼、尖锐、隽永的特点,是一种战斗性很强的文体。

④感想:即读后感、观后感、杂感等。

是人们阅读小品、观赏影视戏曲或体验某一生活经历后,在某一方面有了感触,得到的启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发表的议论。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3.议论文的论证方式①立论:直接提出并阐明论点的论证。

②驳论: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论点。

4.常见的论证方法①例证法: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方法。

这种方法起到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作用。

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先提出论点,然后逐一加以事实论证。

②引证法:包括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话、谚语、警句等。

【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完美课件

【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完美课件
①理解文中重要语句;②分析论证结构和论证方 法;③整合分析和推断信息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论点、论据和 论证方法;③归纳内容要点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 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①理解文中重要语句;②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方法;③整合分析和推断信息
【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完美课 件【PPT 实用课 件】
【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完美课 件【PPT 实用课 件】
【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完美课 件【PPT 实用课 件】
• 经典例题1:[2018天津,5,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 在信息化时代,体能与机械能不再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智能成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和权威性标准,而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则进一步将这种决定性与权威 性推向顶峰。
• 该考点有选择题和简答题两种考查形式。其中选择题的难度适中,而简答题 的难度稍大一些。
• 答题技巧: • ①联系语境。任何句子都要放在该句所处的上下文语境中
去理解,不可断章取义。 • ②通过分析修辞句的特点、警策句的成因及其他含蓄句的
隐含意义来理解句子。对含修辞格的句子,要注意分析其 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不同修辞手法的 特点来理解句子;对于那些含意深刻的警策句或隐晦句, 要联系作者的思想实际、感情倾向和说话背景来理解;对 于表达含蓄的句子,则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联想。
• 答案:C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人的
主宰地位始终不会动摇”错,文章后半部分主要就是在论 述人和信息关系实质发生变化,如第5段中说“数字化信 息及其技术形态越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越严密 地被少数人的思维所控制,且这种控制最终会表现为信息 对人的控制”,第6段中说“……是否意味着,随着信息 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 人脑的对信息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 终极命运?”,由此可知,人对信息的主宰地位正在被动 摇。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8篇)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8篇)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5篇)一、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文段选自《培根随笔》,“明智”意为“通达事理,有远见”,“以史为镜,可知得失”的论述与“读史使人明智”有异曲同工之妙,故第一空填“明智”,从而排除掉A、D两项;“灵秀”意为“灵活、美丽”,诗歌往往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故“读诗使人灵秀”;“庄重”意为“(言语、举止)不随便,不轻浮”,“伦理学”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理论,是研究道德的产生、发展、本质、评价、作用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规律的学说,可以让人变得庄重而不轻浮。

故选B。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分论点。

文章划线句论述的话题是“读书这一行为的作用”,分别为“使人明智、使人灵秀”“使人深刻、使人庄重”,“明智、灵秀、深刻、庄重”是从性格方面在阐述读书对人所起的作用。

故选D。

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

可结合《培根随笔》一书的艺术特色来分析。

文本没有应用任何人的论述来帮助论证,故A项“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分析错误。

故选A。

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语言特点。

本文题为“谈读书”,该文语言肌肤特色,具体表现为:语言警示性强;形象生动;大量排比句式,不仅造成了雄辩的语势,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作者思维的条贯与规整,本节选部分语言生动,并无批判性的语言。

故选D。

二、5.【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议论文中心观点的把握。

解答此种题型,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分清作品阐述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是全文的观点,而分论点只是中心论点的一部分,一个方面。

本题,四个选项在文本中都有强调,但A项是舆论的观点,非作者的观点;B项表意不清,并非观点;C项仅是陈述,观点不明确。

D项是结论,是对舆论观点的反驳,也是作者的观点。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解析版)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解析版)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精选考点专项突破题集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们在讨论文学观念时提出过“天文”、“人文”之分,并主张从“观乎天文”和“观乎人文”的联系中去寻找中国古代文学的要义和精髓,这是符合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发生实际的。

他们对上古“天文”之学的描述,也得到了现代考古学和文献学的支持。

无论是占卜还是祭祀,殷商时期传留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无不说明,它们都是为统治者所垄断的一种进行天地人神沟通的文化,亦即“通天”的文化。

这种以“通天”为核心的“天文”之学有着漫长的积累过程,体现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阶段。

中国古代文学观念虽发端于“观乎天文”,但周灭殷之后,在总结殷所以亡和周所以兴的历史经验中,统治者们认识到“天不可信”,只有“敬德”、“保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从而为社会文化的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

而周公制礼作乐,将“以史为鉴”和“以民为鉴”作为制度文化建设的主要视点,实现了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的视角转换。

周初统治者们已经不再将国家的命运完全寄托于天命,而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才是造成结果的原因。

他们已经开始用“集体行为史观”代替“集体神权史观”。

为了让周之子孙世世代代记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周公主持制定了用于宴飨、朝会、宗庙的乐歌,即今所见《诗经》中的部分《雅》、《颂》,来强化史鉴意识。

周人的“民鉴”制度主要有“献诗听政”。

这一制度不仅促使统治者关心国计民生,注意民意民情,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创造着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

例如诗、曲、书、箴、赋、诵、传语等等,都在不断地丰富着,发展着。

《诗经》的《小雅》尤其是《国风》正是这一制度衍生的产品。

春秋时期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文学观念也发生着急剧变化。

西周末春秋初,文学的社会功用正悄然转变。

春秋中叶士人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批评天命观和天道观的基础上出现的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不朽”的价值观,将“集体行为史观”改换成了“个体行为观”,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个体的现实行为上来。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总述)202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过关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总述)202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过关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第三段] ①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 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 学性的欠缺。②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 计上出乎意料。③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 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 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第二步:边思考,边筛选——为答题做准备 勾画信息是为我们做题服务的,因此,需要思考每一则材料的 主要内容是什么,关键信息是什么,每一个题涉及区域在哪,这 样,把对我们做题有用的信息筛选出来,根据勾画的信息抓住材料 的关键,关注细节。 第三步:边比较,边概括——读懂文本,胸有成竹 在思考与筛选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联系:比较异同(说法上的异 同、内容上的异同等),然后综合各方面信息进行概括。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读文示范]
(2020·新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9分) 材料一: [第一段] 《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 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 势。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第二段] ①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 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 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②在他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 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 值一提。③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 “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 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

高考语文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考语文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组1 历史·文学文1[2016全国卷丙卷(Ⅲ卷),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探讨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探讨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识。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究竟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样的看法。

神话传闻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闻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闻,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闻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闻探讨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原委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看法与指责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书目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纳。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明显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筛选(讲)(含解析)

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筛选(讲)(含解析)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筛选讲目标1.了解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概念、筛选信息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

熟练掌握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概念、筛选信息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考点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高考典例】1、【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从脸谱说起叶秀山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

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尾抽象.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

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

“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

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

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

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

“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

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

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

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

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分钟”“35分零5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火”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

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点突破2 分析论证要素与文本结构26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点突破2 分析论证要素与文本结构26

④动画创作的创意能力与制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类型化生产走向 成熟,精品意识成为自觉,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发掘与现代性转化展 现了文化自信的日益增强。《哪吒》与即将问世的《姜子牙》《大圣闹 天宫》等片的相互勾连使植根本土神话体系的“封神宇宙”初具雏形。 这些传统题材并未在“民族化”标识下故步自封,而是经历了全面的现代 性转化:高度的类型化(更强的戏剧性和观赏性)、现代生活和价值观的 融入(个性意识与主体精神、家庭价值等普适理念)、艺术观念的杂糅融 合(对好莱坞电影、香港商业电影的全方位借鉴)等都使这些古典题材呈 现了全新的时代风貌。
C.2019年日本动画电影《天气之子》凭借140.2亿日元的票房夺冠,
超过了迪士尼电影《阿拉丁》的票房,成为年度综合电影榜的冠军。
D.早期国产连载动画,10分钟时长掐头去尾后,正片仅5分钟;如今 国产动画无论配音、作画,还是动作设计都越来越精良,如《镇魂街》 《全职高手》《灵笼》等。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要求,明确方向。 第二步,阅读材料,分析选项。 材料从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缺点两个方面谈中国动漫的发展现状。
2.题型分析 典例 1 判断下列选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原文信息:(2017·全国卷Ⅱ)(第一段)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 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 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 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 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 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 观念的更新。
少量经典IP被反复咀嚼,往后看的传统题材多,向前看向身边看的科幻、 现代题材少,创意能力仍然不足,还未见到诸如《寻梦环游记》《头脑特 工队》中令人叹为观止的想象力,以及诸如《疯狂动物城》等片的内容深 度;制作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哪吒》最初设计的许多场景便因技术 落后而无法实现。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122张ppt)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122张ppt)

-24-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 息的能力。D项,曲解文意,“‘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 思想演进的过程”错误。相关信息在原文第③段结尾处:“这一意义 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 态。”“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于文无据。
-13-
3.理清全文论述层次 论述类文本的论述层次,一般体现在段落关系上,段落间常有总 分、递进、并列、对比等逻辑关系。对全文段落层次的梳理,可以 采用画结构图的方式进行。
-14-
(三)辨 “辨”就是辨析,是在标画、梳理后对文本主要内容的一种分析。 要“辨”清如下两点: 1.辨清叙议。论述类文本主要有两种表达方式,叙述和议论。叙 述是引用材料,是论据部分;议论是说理,往往包含着观点。分清叙 议,就辨明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2.辨明方法。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如正反对比论证、因果论 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在读后都要有初步的 了解。哪段文字是证明哪一个观点的,运用了什么方法证明的,都 需要有初步的认知。
-15-
读文示范
高考文本 (2018·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①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 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 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 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②☞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 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 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 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 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 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 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2024年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1论述类文本含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1论述类文本含解析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4·全国乙卷·T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人文探讨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协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日已取得了不行替代的地位。

一种新的人文探讨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

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探讨,人们必需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

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

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探讨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建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

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需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合合,或者用更困难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

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

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困难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

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

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化,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

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须要解读的。

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探讨供应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

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旧是依靠学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事域的认知和理解。

2023-2024学年陕西省区域高三上册期末语文试卷专题分层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附解析)

2023-2024学年陕西省区域高三上册期末语文试卷专题分层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附解析)

2023-2024学年陕西省区域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专题分层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陕西省安康市、商洛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意识,指关于人类社会经验关联性之感觉、知识、意象。

此种意识本身为历史经验组成部分,须在特定文化传统中理解。

雅斯贝斯比较世界文化,认为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多个文明中“产生了直至今天仍是我们思考范围的基本范畴”“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

轴心期觉醒,各自独立发生,非由一点播散,因而各有理路,此为后来世界文化多样性之重要基础。

雅斯贝斯的观察与中国历史情况基本契合。

其语焉不详者,在于究竞各文明轴心期时代觉悟由哪些要素构成及如何引导各自后来文化、历史演变。

刘家和先生则指出,中国轴心期时代文化觉醒突出“历史理性”特色,此与同时期欧洲文化注重“逻辑理性”构成对比。

历史理性即指通过人类以往经验探究事物之所以然之自觉。

此一倾向,构成中国文化特色之一。

历史理性体现在关于宇宙、社会、政治、文化、伦理各领域思考之整体、通达意识。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将道德理性与历史理性统一,使民本政治价值理念与历史学一起走向发达。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然而并非各家皆能达到这种统合性,儒家独能其事,与其系统整理、诠释先前时代历史典籍息息相关。

孔子博览众书,而择取其至关紧要者,以高度现实关怀心态整理诠释所有前代经验,用以抒发本人政治理念。

孔子所为,根本而言,为历史学与政治学融通之事,由是奠定中国传统历史学经世精神。

此一传统,为司马迁于汉初完成《史记》之基础。

《史记》撰写目标超出追述往事、求取直接经验教训局限,直指天下至道。

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非仅个人雄心,且为历史理性精神诉求。

此种精神于整个文化中一以贯之。

由此可知,从往事中求证道理之历史意识一以贯之,中国传统历史学在中国文化中居核心地位。

01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01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2018年高考一、【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全国Ⅰ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

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

”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

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

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

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

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17二模)雅的产生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雅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礼为衡量的标准。

而只有雅的观念产生,雅乐与俗乐之间才开始真正有了区分。

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有着重要的作用。

雅乐有些是专业艺人的创作,有些却是对俗乐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

“俗乐”的概念,是依“俗”的原始含义经过漫长的发展衍变而自然形成的,期间没有经过刻意的艺术加工,因而保留的原始的、民间的东西多一些。

如果俗乐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与改造,能够遵从礼的规,就变成了雅乐。

如《诗经》中的《国风》,很多都是乡间的俗乐,但它们经过乐官的加工后,就成为能在正式场合演奏的雅乐了。

对俗乐的艺术加工,实际上涉及材料选择、金属铸造、丝竹加工、协调音律、乐曲创作、舞蹈编排,以及最后的审查、修订等诸多生产领域与环节。

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与社会分工程度,加工才能顺利进行。

可以说,只有社会分工的出现,才使得从事精神生产的人脱离了物质生产,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专业的精神生产,并因此而具有了很高的专业文化修养。

如“大师”“乐师”等专职乐官的出现,就使得音乐的生产有了比较明确的分工,同时也为雅乐的艺术加工活动提供了专业的人才保障。

而《礼记·乐记》:“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

”《荀子·王制》:“修宪命,审诛赏,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大师之事也。

”更是从制度上为社会分工和艺术分工找到了依据。

因此,在由俗到雅的音乐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由俗向雅的艺术加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艺术加工,一是间接的艺术加工。

直接的艺术加工,就是针对音声、曲调、节奏、辞句等等所作的直接修改。

如周代的乐官所进行的剔除邪音的工作,就是直接的艺术加工。

间接的艺术加工主要表现在对不同方言的诗歌进行翻译过程中的加工。

原来的作品,所用的语言可能是极为通俗的方言。

但由于翻译者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在翻译作品时,会自觉地根据自己的修养,将通俗的言辞雅化,再呈现给贵族统治者。

这种加工,更多是依靠文人的自觉意识来雅化作品。

如钱穆在《中国民族之文字与文学》一文中说:“鄂君子皙泛舟新波,越人拥楫而歌,鄂君不知越歌,乃召译使楚说之。

此所谓越歌而楚说之者,其实即俗歌而雅说之者也。

”可见,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是无时不在的,它是由俗向雅转变的关键因素。

由于它的存在,俗乐可以转为雅乐。

同时,雅乐中也可能会包括着俗乐。

雅乐与俗乐之间这种复杂的相互包容关系,正是艺术加工得以产生并长久存在的原因。

综上所述,由俗到雅的艺术加工在雅乐产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经过了艺术加工的音乐不一定就是雅乐,但雅乐的产生,却一定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

(摘编自何涛《“艺术加工”在雅乐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下列关于原文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雅乐与俗乐真正开始有所区分,是在雅的观念产生之后,而雅的观念茌某种程度上又以符合礼的规作为衡量标准。

B.只有一部分雅乐来源于对俗乐的艺术加工,其他的雅乐则出自专业艺人之手,这些艺人在创作之初就已经考虑到礼的要求。

C.俗乐之所以能够较多地保留一些原始的、民间的东西,是因为它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并没有经过刻意的艺术加工。

D.大师、乐师等乐官的主要职责,是遵循艺术的规律,将采集到的乡间俗乐加工为能在正式场合演奏的雅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对俗乐的加工涉及诸多生产领域与环节,这表明雅乐产生时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分工程度已经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

B.只有脱离物质生产,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专业的精神生产,从事音乐生产的人才能创作或者加工出雅乐。

C.雅乐的艺术加工活动需要那些具备专业文化修养的人才,而专职乐官的设立就为此提供了专业的人才保障。

D.如果要从制度上为社会分工和艺术分工寻找依据,可以参考《礼记》《荀子》等先时期留下的一些文献资料。

3.根据原文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经》中的《大雅》《小雅》都是雅乐,就是一些原本源于俗乐的《国风》篇章,也通过乐官的加工成为了雅乐。

B.在周代乐官对俗乐进行的艺术加工之中,直接修政包括了剔除邪音的工作,这里的“邪”是相对于“礼”而言。

C.钱穆所谈论的“越歌而楚说之”从艺术加工的角度看属于间接修改,是指俗乐经由诗歌翻译的过程转变成了雅乐,即所谓“俗歌而雅说之”。

D.雅乐和俗乐并非泾渭分明,雅乐之中可能存在俗乐,俗乐可以转变为雅乐,艺术加工使得二者之间产生了一种复杂的相互包容关系。

二、(2017二模)鲁迅先生指出,文艺是国民精神发出的火光,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但是承载着国民精神的文艺不是无本之木,而是耕耘于生活的田野。

生活是文艺的土壤,文艺是人类生活长出的禾苗、结出的硕果。

创作的源泉来自我们脚下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来自人民砥砺前行的脚步,来自大千世界里活色生香的生活。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态度。

深入生活,文艺才能植入最深刻的现实;扎根人民,作品才能流动最真挚的情感。

只有在火热的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与现实碰撞,与人心激荡,才能生发最动人的力量。

也正是这种艺术的力量,才能让人得以面对外在强大力量挑战时作出自觉的回应,得以在美的享受中克服并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无力感、疲软感、卑微感和恐惧感。

文艺根植于生活,不是被动反映生活,不是机械复制生活。

它源于生活而又必须高于生活,艺术家不但要练就感受体悟生活的本领,还要练就提炼升华生活的能力。

面对生活原野,艺术家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又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

这就要求艺术家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重建现实主义精神,通过文艺创作观照现实、挖掘价值、守望理想,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国家和民族的作品。

如果说生活是文艺的土壤,那么文化就是文艺的家园。

中华民族能在历尽磨难后浴火重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

中华文化拥有5 000多年的悠久辉煌的历史积淀,代表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孕育滋养了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华艺术和中华美学。

古雅清新是其精神气质,自由自然是其精神价值,和而不同是其精神结构。

中华文化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万物一体。

中国人的最高生命理想是通过融入自然万物而实现伟大、自由、永恒和超越。

这种对自然的体认已经在艺术领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和发挥,已经生成独具特色、光辉灿烂的中华美学。

正是这些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奠定了中国艺术坚定的自信、自立和自豪。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当代中国文艺发展必须坚守的精神家园。

优秀的文艺作品是人类精神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乌,然而没有一双坚强的理论翅膀,小鸟就不能飞得高远。

哲学家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进而变成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文艺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理论支撑和评论引导。

当今中国,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社会体制深刻转型、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中外文化交流激荡,文艺正发生着重大变革。

由于文艺理论体系、文艺价值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由于新的文艺类型、文艺群体和文艺组织的不断涌现,文艺评论面临许多崭新的课题。

于是推动文艺评论的繁荣发展,加强文艺评论学的学科建设,就成了当务之急。

(节选自庞井君《燃起照亮固民精神前途的灯火》,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容的表述,不止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承载着国民精神,其创作源泉来自我们脚下的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来自广大人民砥砺前行的脚步,来自大千世界里的活色生香的生活。

B.文艺既不被动反映生活又不机械复制生活,源于生活却又必须高于生活,艺术家不但要练就感受体悟生活的本领,还要练就提炼升华生活的能力。

C.如果说生活是文艺的土壤,那么文化就是文艺的家园,中华文化拥有5000多年的悠久辉煌的历史积淀,是当代中国文艺发展必须坚守的精神家园。

D.优秀文艺作品的小鸟若没有一般坚强的理论翅膀就不能飞得高远,于是推动文艺评论的繁荣发展,加强文艺评论学的学科建设,就成了当务之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态度,只有如此文艺才能植入最深刻的现实,作品才能流动最真挚的情感,才能生发出最动人的力量。

B.艺术家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重建现实主义精神,通过创作观照现实、挖掘价值、守望理想,就可能创作山无愧于时代、国家和民族的作品。

C.中华文化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中国人的最高生命理想是融入自然万物,这种对自然的体认已在艺术领域得剑淋漓尽致的表现利发挥。

D.一个民族登上科学高峰需要理论思维,理论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进而变成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文艺发展同样离不开理论支撑和评论引导。

3.根据原文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先生意识到文艺是国民精神发出的火光,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然而即便如此文艺的土壤也是生活,文艺只是人类生活长出的禾苗、结出的硕果。

B.艺术只有来源于生活,其力量才能让人得以面对外在强大力量挑战时作山自觉的同回应,得以在美的享受中克服并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无力感、疲软感、卑微感等。

C.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离不开中华文化强有力支撑,中华文化代表着人类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具有独特气质、价值利结构,孕育滋养了充满生机的中华艺术美学。

D.当今中国文艺正发生着重大变革,文艺理论体系、文艺价值观念和文艺实践正深刻变化,新的文艺类型、群体和组织不断涌现,文艺评论面临着许多崭新课题。

三、(2017江南十校)在中国历史上,从西周之初到春秋之末在精神文化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是贵族阶层,他们既是政治上的统治者,又是文化的领导者。

贵族的精神旨趣是这一时期包括审美意识在的整个贵族文化的主体心理依据。

这个阶层鲜明的身份意识、强烈的荣誉感以及对“文”的高度重视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一时期,“文”基本上就是贵族教养的别名,既包含着关于礼乐仪式的各种知识,又包含着道德观念系统及其话语形态。

贵族之为贵族而不同于庶人之处,除了经济政治上的特权之外,主要就在于这个“文”之系统。

这里的“文”虽然不同于后世“诗文”之“文”,更不同于现代以来的“文学”概念,但从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来看,周代贵族对“文”的高度重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开了古代“文统”之先河。

春秋之末,随着贵族等级制的瓦解,文化领导权亦逐渐从贵族阶层转移到一个新的知识阶层——士大夫手中。

于是士大夫文化渐渐取代贵族文化而成为主流。

士大夫文化也并非一个不变的整体,事实上,它也呈现为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从春秋之末到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游士文化”阶段,其主体乃是那些或奔走游说,或授徒讲学的布衣之士,其思想上的代表便是诸子百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