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思路梳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现代文阅读
常考题型答题秘籍――阅读题的“九阴真经”
一、在标题上设题
1、说说你对标题的理解。要从多角度的去理解
•2、标题有什么含义
•从题目的表层义、深层义、主旨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蕴含的情感、主旨等几个角度考虑。
3、题目有什么作用
•(1)是否概括了文章内容,是否为主要情节,
•(2)是否蕴含(点明)文章的……主旨,蕴含或表达了……情感,
•(3)是否新颖、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等。
•(4)是否是文章交待了写作对象(人、事、景、物、感情等)是否是文章线索。
•4、品味题目
•A内容上,是否用修辞,是否有深刻含义。B主题上(结合主旨)C线索上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例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5、如何拟写标题
•可抓住文章的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作者情感,用简练的语言去表述。
•
二、在情节上设题
•1、概括全文内容:情节或场面人物、事件的经过和结果三要素缺一不可。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题模式为: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2、简述故事情节
• A.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B.什么人物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三、记叙文顺序及作用
•A、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B、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答题思路:渲染一种氛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避免了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C、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答题思路:插入叙述了……内容(背景材料,某个细节,情节),补充交代了……,刻画人物……性格,突出其某个特点,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更好突出文章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爸爸的花儿落了》)•D、补叙,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答题思路:补充交代了……内容,使情节前伏后应,使文章结构严密完整,更有力地突出中心。
四、词语题型
•动词: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
•1、品味关键词
•1、如何解答重要词语的含义
•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派生义、特定义、隐含义),而不是词典义。
•可以试用同义词、近义词替代,解释时注意联系语境分析原因,保持词性一致,最后代入验证。
•2、词语有什么作用、表达效果(词语赏析)
•特别是动词、形容词和副词。注意观察该词的特点,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属于哪种刻画方法,如何表现了陈述对象的什么特点,表达了文中人物或作者的什么情感态度。
•答题步骤:
•A、分析词语的含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词语的深层含义、特殊意义)
•B、分析词语的词性或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拟声词)
•C、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即词语对所表达的对象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表达作用、达到了一个怎样的表达效果,如“表现了……”或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D、分析词语的感情色彩(表现文中人物的感情与表达作者的感情倾向,如“表现……”“批判……”“讽刺……”“赞扬……”)
•2、某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A、回答能还是不能(一般情况不能,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该词词义
•C、结合词语的词性与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D、去掉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3、某个词能否换成另一个词,为什么?
•A、回答能还是不能(一般情况不能,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词语词性和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C、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4、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A、回答能还是不能(一般情况不能,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原因:这些词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一致;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C、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
•
五、句子题型
•1、品味句子
•品味句子,即分析句子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分析。
•该句子运用了……表现手法或者修辞方法,写了……内容,表现了陈述对象的……特点,表达了人物或作者的……情感,揭示了……的哲理。
•B、表面意义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句子作用
•A、内容上(表层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