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思路梳理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一、文学作品类1.题目的含义(结合文章内容解释,一般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例:《窗》——病房的窗;心灵的窗。
《苦夏》一一暑热难耐;坚韧的苦斗。
《那一抹金黄色》——秋叶高挂的美景;满眼的美丽,满心的欣喜;由叶研发的对生命历程的感悟。
《花开的方向》——母亲的花开放的西方;母亲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方向。
(有时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也从本义和引申的角度去解释。
例:《神圣的沉静》一文中“沉静”有神态的平静镇定,心态的平和淡定两层含义;《因为和你平坐过》一文中“平坐”既指一起蹲着吃饭,又指平等相处平等对待;《寒冷也是一种温暖》一文中“沉甸甸的”既指书有一定的分量,又指朋友的情谊深厚及大师的精神伟大。
)2.题目的作用揭示文章的内容;揭示文章线索;暗示文章主旨;用特定的形式激发读者的兴趣。
例:《清净之莲》的题目用清净之莲比喻人的内心纯净柔和,并引发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以此为题,又引发读者的想象。
3.概括事件41:《蚕豆》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干了什么事情如何(围绕中心)伙伴跟我索要豆子,我和弟弟比赛抛吃豆子。
52:我经常和民工一起蹲着吃饭,平起平坐,后来他们帮助我搬沙子,只象征性地收了3100元。
6.人物形象分析从人物的言行举止中去概括,从作者的态度去选择用词:胖子——随和、活泼、易于满足;瘦子——倔强、执著、追求精神7.人物描写方法角度:正侧——例:划线句子的作用,划线句子写了人们对宋濂作品的推重,是对宋濂的侧面描写,衬托出宋濂学术水平之高。
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细节。
6.人物心理的揣摩设身处地(联系前后发生的事)例:妻子“愣”是“我”与他们斤斤计较,他们却只象征性地收了100元。
“我” “愣” 是“只因一起蹲着吃”就如此看重,用少收钱来回报我。
例:母亲心理想:花又开了……7.环境描写作用(写景角度:正、侧;不同感觉器官)渲染气氛,衬托心情,衬托人物形象;(小说)推动情节发展“枫叶红遍”,“火红的枫叶一片片飘飞”“两次枫叶的目的是什么”一是交代事情发生的季节和背景;二是用枫叶的火红衬托民工内心的善良以及我的感受。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答题思路整理(尤其适合上海中考!精心整理绝对有用!)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答题思路整理(尤其适合上海中考!精心整理绝对有用!)(四)句段作用1.句子或段落在结构方面的作用有:(1)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此类句子在文章(段落)的第一句话或前面。
(2)为下文作铺垫。
此类句子在文章的前面或中间。
(3)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类句子在文章的中间。
(4)总结上文。
此类句子在文章或段落的后面。
(5)照应。
此类句子允许在文章的任何位置。
2.句子或段落在内容方面作用有:开篇点题、点明中心、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深化主题等。
(五)标题的含义和作用1、标题的含义(1)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2)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2、标题的作用(六)人物及环境描写的作用1、人物描写的作用(肖像、语言、动作、心理)1)揭示人物内心情感;2)烘托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
注意:补写人物心理活动,要求符合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结合相关环境、扣住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背景等。
(一般是放在文章的开头的位置)2)渲染气氛(氛围)。
(一般放在开头或中间的位置)3)烘托人物心情(像兴奋喜悦,忧愁感伤,沮丧,绝望等等)。
(随时出现,位置不固定)4)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一般放在中间的位置)5)形成对比,突出主旨。
(随时出现,位置不固定)6)引出下文。
(一般是放在文章的开头位置)(七)概括与归纳1、段落的划分1)按时间先后和情节发展变化划分;2)按叙述的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划分;3)按所叙事情的性质划分;5)按人物活动划分(写一个人的几个活动片段及写几个人物的文章,可用这种方法)。
2、概括、归纳的方法1)摘句法:即摘录这一段(层)中最能表现中心的语句(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
2)缩句法:将能表现段意(层意)的长句压缩成短句。
3)联合(结合)法:把重要意思连接起来,概括出联合段意。
4)择要法:在若干层意思中,可选择主要层意为段意。
初中语文七年级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一、现代文常见题型1、字的识别2、词的理解和辨析3、语句的赏析和评价4、内容概括(几点,几方面,主要内容及思想感情)5、语句的理解和表达作用6、文章内容、主题的理解和感受二、考试中现代文的阅读方法1、粗读——快读:理清内容,把握主题——谁,干什么,表达何种感情(概括题答题思路)2、细读——带题读文——跳读(略过字音、词意题,重点读后面理解性试题)三、各种题型的解答1、注音题:要求不连写、不斜体、注意音调书写要规范2、解词题:语境内容(将自己的理解把原句中加点词语替换并基本复述原句,或者进行主干缩句)3、语句赏析评价题A、语言角度:1)修辞:修辞方法 + 修辞作用 + 语句内容+思想感情比喻: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表现了…,表达了拟人: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表现了…,表达了排比: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增强语气,强调了…的思想感情(心情)反复:这句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增强语气,强调了…的思想感情(心情)反语:这句话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强调了…反问: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强调了…2)用词:动词——这个句子运用了“”等动词,准确地(生动形象地)描述(写)了……形容词——这个句子运用了“”等形容词,生动形象地描述(写)了……副词——这个句子运用了“”等副词,准确地说明了……的程度、范围……3)语体:书面语——简洁、准确、整齐、典雅……口语——亲切、自然4)人称:改换第二人称——语言亲切、如话家常,拉近与读者距离,抒情更真切,直接。
5)表达方式:一般用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这段外貌描写写出了谁,什么样的外貌,表现了或者表达了…语言描写:这段语言描写写出了谁,什么样的语言特点,表现了或者表达了…动作描写:这段动作描写写出了谁,做什么的过程或场景,表现了或者表达了…心理活动描写:这段心理活动描写写出了谁,因为什么而怎样的心理,表现或者表达了…抒情:这段文字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发了什么感情议论:这段文字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什么观点说明:这段文字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介绍了某种事物的特点B、内容角度:1)文章通过叙述(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叙事和描写角度赏析)2)几个内容,方面:谁、干什么(概括题)四、语句的理解和表达作用(有什么思想内涵,表达什么人生哲理)1、单纯的理解性问题可以直接引用原文内容来回答(规律是回原文,找原句,看语境,找答案),也可以到上下文中筛选与问题相关的内容中的语句或词语回答。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15个常考题题型+答题模板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15个常考题题型+答题模板一、概括类问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
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
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原因是什么?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二、鉴赏类问题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 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表达效果此题的答题思路:分析该句的修辞作用+具体语境作用。
常见修辞答题如下: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拟人:把**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完整版)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各种题型答题技巧总汇(排版棒)
现代文阅读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1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2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3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1艺术类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2人称类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答题思路整理(尤其适合上海中学考试!精心整理,绝对有用!)
初中语文答题思路/模式总结一、说明文(一)说明对象:事物、事理。
事物惯用词语表示,事理惯用句子表示。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1.划分层次,概括段意答题思路先审题,判断提问所针对的内容是整篇文章还是段落。
2.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概括答题思路说明对象,看标题及开头段,弄清说明的是一个事物还是一个事理。
说明对象的特征:在中心句和下定义的句子中寻找。
(二)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划线句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段落所用的主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格式举例子:举了……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划线句说明的内容:⑴前后就近原则,⑵段落中心句,⑶句子本身(常见于列数字和列图表,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段落说明的内容:一般为该段的中心句(有可能出现在上下段中)(三)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多用于介绍生物生长、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制作、历史沿革等。
空间顺序是按照事物的结构来安排的,多用于介绍建筑物、风景名胜等。
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物间或同一事物内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安排的,多用于说明事物的因果、性质等。
逻辑顺序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1.说明顺序的判断及其作用答题思路文章的说明顺序既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则为逻辑顺序。
说明顺序的作用:⑴概括说明内容,⑵指出具体的说明顺序,⑶条理清晰﹨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2.段落能否颠倒答题思路⑴段落之间的说明顺序,⑵与总领句或者总结句中词语的呼应关系(四)说明文语言特征:准确性,在准确性的基础上又可分为平实和生动。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1.加点词的作用﹨能否删去、替换答题模式⑴不可以删/不可以换⑵解释词语的意思⑶说明词语在句中的作用⑷删去后句子的意思,不符合原意或者与事实不符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要求从文中选出词语说明语言特征答题思路⑴找出修饰性、限定性的词语。
部编版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常考的15个题型及答题模板
部编版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常考的15个题型及答题模板如何回答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段落)的内容。
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文段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
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
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此外”等词语,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也”、“还”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
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鉴赏类问题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 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这类问题也有可能是对文中的画线句进行赏析,请说说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一)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第一部分:知识梳理文学类文本中,分析人物形象往往是解读作品的核心。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也是中学阶段常考题型之一。
一、常见提问方式1.文中的XXX是一个怎样的人?2.请简要说说文中的XXX身上有怎样的特点。
3.通读全文/结合某一部分内容,简要概括XXX的形象。
4.文中塑造了XXX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二、梳理解题思路1.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1)如果题目只要求“概括”,答题时根据文本内容提炼描述人物特点的词语即可。
如果题目要求“分析”,则要结合文本内容进行解答。
(2)如果题目要求回答“人物性格特点”,那直接把描述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写出来即可。
如果题目要求回答“人物形象”,一般要多角度总结,如人物的外貌、身份、地位、职业等。
注:前面提到的四种常见提问方式,就体现了不同的考查内容。
示例:问题:文中穿灰色衣服的姑娘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 分)(欧·亨利《汽车等着的时候》)答案:①爱慕虚荣,向往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
说汽车在等自己,马上去参加音乐会等;②自欺欺人(装腔作势,故作矜持)。
假装爱读书,故意把书掉在地上,以便同男子交谈,谈话中又说自己讨厌金钱,掩饰真实身份等;③年轻漂亮,社会地位不高,餐馆出纳;④细心但不切实际。
一方面,这道题要求“分析”,答题时要结合文本内容。
另一方面,这道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第③点“年轻漂亮”体现的是外貌特征,“社会地位不高”体现的是人物地位,“餐馆出纳”体现的是职业,这提醒我们,遇到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时,不仅要关注人物的性格特征,也要考虑人物的外貌、身份等信息。
2.掌握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1)梳理文本中人物所做的事俗话说“听其言,观其行”,了解一个人不仅要看他说了什么,更要看他做了什么。
反之,解读文学作品时,可以从其所作所为来推断其性格特征。
(2)分析文本中对人物进行的描写文本中的描写是对人物着重刻画的地方,分析人物形象时要重点关注。
最全中考语文阅读各类题型答题思路及模式
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与应试策略四大文体:散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戏剧、诗歌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
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2、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3、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4、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散文的一般思路是:缘起——描述(对象)——联想——感悟。
不同的散文有不同的行文思路。
写人叙事的散文多按时间、空间顺序进行;抒情类散文多以某一物,某种情为线索行文,议论文性散文多以逻辑认识为序。
分类:由景到情到理,由物到人到理(透过事物的表象把握深刻意蕴)。
(1)写景状物抒情散文行文思路:写景:景—情—人—理,卒章显志状物:物—人—理,篇末点题这类散文中,写主体对象的同时,又写相关事物,作用是正衬或反衬主体事物的特征。
类比(相似)——正衬:严冬中的松树与梅树对比(相反)——反衬:欺霜傲雪的松树与只剩下枯枝败叶的乔木这类散文环境描写的作用:为主体对象提供背景正衬或反衬,突出主体特征渲染主体活动的氛围(2)写人叙事散文在叙事过程中塑造人物形象。
这类散文要注意:关注人、事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特点、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事件的前因后果;关注事理。
(3)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这类散文要:关注话题,弄清楚作者想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文章主旨一般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之分,关注文章的深层含义;关注行文思路,弄清楚作者如何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由实到虚、由表及里来论述抽象深奥的人生哲理。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答题思路整理(尤其适合上海中考!精心整理,绝对有用!)
初中语文答题思路/模式总结一、说明文(一)说明对象:事物、事理。
事物惯用词语表示,事理惯用句子表示。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1.划分层次,概括段意答题思路先审题,判断提问所针对的内容是整篇文章还是段落。
2.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概括答题思路说明对象,看标题及开头段,弄清说明的是一个事物还是一个事理。
说明对象的特征:在中心句和下定义的句子中寻找。
(二)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划线句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段落所用的主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格式举例子:举了……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划线句说明的内容:⑴前后就近原则,⑵段落中心句,⑶句子本身(常见于列数字和列图表,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段落说明的内容:一般为该段的中心句(有可能出现在上下段中)(三)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多用于介绍生物生长、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制作、历史沿革等。
空间顺序是按照事物的结构来安排的,多用于介绍建筑物、风景名胜等。
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物间或同一事物内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安排的,多用于说明事物的因果、性质等。
逻辑顺序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1.说明顺序的判断及其作用答题思路文章的说明顺序既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则为逻辑顺序。
说明顺序的作用:⑴概括说明内容,⑵指出具体的说明顺序,⑶条理清晰﹨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2.段落能否颠倒答题思路⑴段落之间的说明顺序,⑵与总领句或者总结句中词语的呼应关系(四)说明文语言特征:准确性,在准确性的基础上又可分为平实和生动。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1.加点词的作用﹨能否删去、替换答题模式⑴不可以删/不可以换⑵解释词语的意思⑶说明词语在句中的作用⑷删去后句子的意思,不符合原意或者与事实不符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要求从文中选出词语说明语言特征答题思路⑴找出修饰性、限定性的词语。
现代文阅读题型与答题思路
现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思路一、概括文章容寻找发现文中标志性的语句,包括文章标题中心句、主旨句、过渡句、总说句和结论句;采用归并法,将若干容要点归纳合并答题角度: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三要素:人物+事件+结果小技巧:可以根据题目进行扩充。
例题:《冬夜的灯光》:我冒着生命危险出诊,沿途农家的灯为我指路。
二、记叙文中重要句段的作用1.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①开篇点题;②总领全文;③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⑤为下文写埋下伏笔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2.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①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3.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①篇末点题;②总结全文,深化中心;③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④点明中心,升华主题;⑤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
4.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文首:容上(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文中:(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文末:结构上(总结全文,与题目或开头、前文照应。
)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或升华主题、启人深思)例:请从文体知识的角度品析下面文段。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散步》莫怀戚)参考答案:①文体知识角度:这段文字简明地点出了记叙的有关要素:地点(田野),人物(一家四口),事件(散步)。
②从写法角度:开篇点题。
③在语言表述中,长短句的配合,以1—4—7的字数递增,增强了节奏感。
三、描写的种类及作用描写是记叙文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运用描写手法,能栩栩如生地再现人物、事件和景物。
描写主要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
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描写的角度:正面、侧面、细节、感官(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初中现代文阅读理解15类常考题型答题思路(附中考真题)
初中现代文阅读理解15类常考题型答题思路(附中考真题)概括类题型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类题型,首先看文章的标题,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要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也很可能作为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
概括记叙文的内容,要找出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这四个要素,然后按照“(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答案要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即可。
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或结尾,有时也在中间,同学们要仔细阅读文段后进行判断。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
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阅读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的各个段落,需要进行提炼总结。
首先分析文章结构,注意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这些词引起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个特点;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注意观察前后文段相同位置的句子,其他的特点往往就在那里。
还要注意看分值答题,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提取出关键词,自行组织语言。
鉴赏类题型5.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①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②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③形式新颖,吸引读者;④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当然,回答时不要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6.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针对加点词不同的词性,可以参考以下答题思路:①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事)物……的心情(特征)。
②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模板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模板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在考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中学生在这方面失分很多。
下面就中考语文中现代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一一加以解析。
如何回答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段落)的内容。
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文段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
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
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
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鉴赏类类问题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 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中考现代文阅读的15种常考题型与答题方法
中考现代文阅读的15种常考题型与答题方法一、概括类问题(4种)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
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XXX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
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
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
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
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1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把题干代入原文,谜底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二、鉴赏类问题(7种)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收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活泼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性、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应了人物……的心情。
中考语文复习技巧解析现代文阅读题的解题思路
中考语文复习技巧解析现代文阅读题的解题思路现代文阅读题在中考语文考试中占据很大比重,是考察学生文学欣赏和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题型。
在解答现代文阅读题时,同学们需要掌握一些解题思路和技巧。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种有效的解题方法。
一、整体把握在解答现代文阅读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可以通过阅读文章开头和结尾,了解故事情节的走向和主题的策划。
在阅读过程中,要注重把握作者的描写手法、语言特色和节奏节拍等。
通过整体把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细节辨析在解答细节问题时,要细致观察,仔细辨析。
可以通过标记关键词或概括要点的方式,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细节内容。
有时候,一些细节可能与选项中的表达方式不完全一致,但含义相近,需要学生通过综合判断和推理,选出最符合文章意义的选项。
三、推理分析在解答推理题时,要结合文章中的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
通过推断和判断,可以理解一些隐含的信息或情感表达,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推理题往往需要学生根据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细节辨析,综合考虑选择最合适的选项。
四、归纳总结在解答归纳总结题时,要善于提炼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可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概括出作者的观点、立意和感悟。
通过分析和总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层意义和作者的情感倾向。
五、注意选项在解答选择题时,要仔细研读选项,并注意选项中的排除法。
有时候,选项中用词可能非常相近,但意义不同,需要学生通过细致辨析,选择最准确的选项。
同时,可以通过排除法,排除一些明显错误的选项,更好地锁定正确答案。
六、多练习在复习阶段,同学们要多进行现代文阅读题的练习。
通过大量的练习,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中考真题或模拟题,进行模拟考试和训练。
通过不断练习,同学们可以熟悉现代文阅读题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中考语文复习技巧解析现代文阅读题的解题思路就介绍到这里了。
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要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多进行练习和总结。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思路及技巧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思路及技巧概括类问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文段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
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上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
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
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往往答案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原因是什么?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鉴赏类问题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秘籍――阅读题的“九阴真经”一、在标题上设题1、说说你对标题的理解。
要从多角度的去理解•2、标题有什么含义•从题目的表层义、深层义、主旨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蕴含的情感、主旨等几个角度考虑。
3、题目有什么作用•(1)是否概括了文章内容,是否为主要情节,•(2)是否蕴含(点明)文章的……主旨,蕴含或表达了……情感,•(3)是否新颖、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等。
•(4)是否是文章交待了写作对象(人、事、景、物、感情等)是否是文章线索。
•4、品味题目•A内容上,是否用修辞,是否有深刻含义。
B主题上(结合主旨)C线索上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例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5、如何拟写标题•可抓住文章的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作者情感,用简练的语言去表述。
•二、在情节上设题•1、概括全文内容:情节或场面人物、事件的经过和结果三要素缺一不可。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题模式为:•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2、简述故事情节• A.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B.什么人物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三、记叙文顺序及作用•A、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B、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答题思路:渲染一种氛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避免了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C、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答题思路:插入叙述了……内容(背景材料,某个细节,情节),补充交代了……,刻画人物……性格,突出其某个特点,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更好突出文章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
(《爸爸的花儿落了》)•D、补叙,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答题思路:补充交代了……内容,使情节前伏后应,使文章结构严密完整,更有力地突出中心。
四、词语题型•动词: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1、品味关键词•1、如何解答重要词语的含义•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
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派生义、特定义、隐含义),而不是词典义。
•可以试用同义词、近义词替代,解释时注意联系语境分析原因,保持词性一致,最后代入验证。
•2、词语有什么作用、表达效果(词语赏析)•特别是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注意观察该词的特点,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属于哪种刻画方法,如何表现了陈述对象的什么特点,表达了文中人物或作者的什么情感态度。
•答题步骤:•A、分析词语的含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词语的深层含义、特殊意义)•B、分析词语的词性或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拟声词)•C、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即词语对所表达的对象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表达作用、达到了一个怎样的表达效果,如“表现了……”或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D、分析词语的感情色彩(表现文中人物的感情与表达作者的感情倾向,如“表现……”“批判……”“讽刺……”“赞扬……”)•2、某词能否去掉,为什么?•A、回答能还是不能(一般情况不能,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B、解释该词词义•C、结合词语的词性与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D、去掉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3、某个词能否换成另一个词,为什么?•A、回答能还是不能(一般情况不能,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词语词性和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C、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4、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A、回答能还是不能(一般情况不能,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B、原因:这些词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一致;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C、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五、句子题型•1、品味句子•品味句子,即分析句子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分析。
•该句子运用了……表现手法或者修辞方法,写了……内容,表现了陈述对象的……特点,表达了人物或作者的……情感,揭示了……的哲理。
•B、表面意义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句子作用•A、内容上(表层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疑问句表达鲜明、强调,激发读者思考作用。
•哲理句具有启迪作用,画龙点睛作用。
•B、结构上(总领全文、承上启下、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前后照应、卒章点题、引发思考等)•开头句总领全文、开篇点题、照应题目、埋伏笔、设悬念。
•结尾句点明中心(卒章显志)、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线索句贯穿全文,使文章紧凑;强调中心句、紧扣主旨,揭示中心。
•过渡句承上启下。
•C、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3、赏析句子•赏析句子时应该把品味句子和句子作用两方面的内容合在一块进行解答,即从句子内容上、结构上、运用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上、主旨的表达上回答。
•(1)找修辞•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理解。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增强语言的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能传达出作者十分鲜明的感情色彩。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对象+特征。
•夸张: 突出某一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揭示本质,表达作者主观感情和态度,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排比: 把某事物的不同特征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条理清晰;流畅贯通,节奏鲜明;感情强烈,增强气势。
强调了+对象+特征。
•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有感染力。
•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征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以上是修辞的基本作用,在分析文章中的具体句子时,还要联系语境,分析句子的内容和表达出的情感。
•(2)找手法•渲染烘托、联想想象、对比衬托、反语讽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动静结合、调动感官、多种角度、虚实结合、色彩搭配等•(3)找句式•主要从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来考虑。
整句与散句的结合,长句与短句的错落,都使句子节奏富于变化,形成错落有致的美,让人读来朗朗上口,很有气势,很有感染力•(4) 找用词•在记叙文中主要是抓动词、形容词、副词、拟声词、叠词。
•拟声词和叠词,主要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美感。
•4、特殊句子中表达方式的作用•记叙文中描写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记叙文中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记叙文中议论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5、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A、能或否•B、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六、段落的作用•1、开头段的作用•开门见山;引出下文的……;照应标题(点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伏笔,做铺垫。
(注意和说明文、议论文开头段作用相比较)•2、结尾段的作用•(1)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发人深思,回味无穷。
•(2)先概括最后一段的内容,再指出点明了(升华、深化)……主旨(主旨是指:表现了人或物……精神(品质),表达了文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揭示了……道理,揭露了……现实(本质)等•(3)总结全文,照应前文或开头;照应题目。
•3、过渡段•紧承上文……内容,转入下文……内容,使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注意表达方式的转变,如由记叙转入议论,由描写转入抒情等。
•补白题•1、揣摩人物心理:符合人物身份,用第一人称叙述,•2、补充人物的语言:贴近人物内心•3、补充人物行为,特别是神态、动作细节。
•七、赏析段落•A、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B、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C、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D、结构•第一段的作用: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中间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结尾议论性段落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八、描写•1)、描写的几种形式•A、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B、以动衬静,动静结合•C、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D、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E、虚实结合•F、乐景写哀、哀景衬乐•2)、描写的种类•A、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1)正面描写作用: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2)侧面描写作用: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B、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3)、几种常见描写作用及答题格式:•A、肖像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