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ppt2016.1.15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已运用比喻 的句子(代 表数字) 本体 喻体 共同之处 改写句子
LOGO
*认知访谈
LOGO
3.改变教案的基本结构
*复线型教案
*座位表教案
LOGO
教案的核心部分——“课堂教学步骤安排”
教学活动及提问 预期的学生反应 教师对学生 课堂反应的 应对措施及 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说明
4.用字母符号概括 特征 通过举例和验证, 我们确信一定有规 律存在。 1)请你在所举式 子上圈圈、划划, 找出式子等号两边 的主要特征,然后 想一想:这么多的 式子,能否概括成 一个式子?
LOGO
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的由来 什么是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的形态
课例研究的实践
课例研究的实现条件
LOGO
Page 2
课例研究的由来
1.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课例研究成为中 小学校本培训的主要形式,当时由 jugyo( 课)和 kenkyn(研究)两个词组成,直译就 是课例研究,也有人把它称为“授业研究 ”,是一个包含大学教授与教师共同计划 研究课、实施研究课、讨论和反思研究课 、修改研究课并再实施的行动循环。( Lesson Study)
LOGO
描述
“‘猴子观海’中的猴子不像一般的猴子那样又蹦又跳,而
是静静地坐着,痴痴地望着云海。它在想什么呢?”郭老师问 道。“坐在窗边的一位高个子小男孩说:“海里面都有鱼,可 这里面有没有呢?这里面的鱼是怎么样的呢?” 郭老师淡淡地 回应说:“很好,请坐。”接着,在谈到金鸡叫天都这块石头 的时候,郭老师问道:“为什么你们喜欢金鸡叫天都啊?”还 是这位小男孩,他站起来说:“有三点,”他一边解释,一边 竖起三根手指。“第一我喜欢黄颜色;第二我老家没有闹钟, 要靠鸡来报时;还有就是——”说到这,他忍不住笑起来,边 笑边说:“我也喜欢吃鸡肉。”零落的笑声连成了一小片。但 老师显然对孩子们的回答有点不满,“大家刚才说为什么喜 欢怪石时,很多都提到了吃的或玩的。我们之所以喜欢它们, 更应该是因为课文把他们描写得美啊,对不对?所以——”, 教师指着刚才的小男孩说:“最重要的一点你没有说!”小 男孩坐了下来,深深地叹了口气,伸手在自己的额头拍了一下。 LOGO
(二)革新教案的写法
1.作为多样化工具的教案
*教学工具 *观察工具 *交流工具
LOGO
2.开展实证性的学情分析
*测验
一、细读下列文章 1.辨别文章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句子的代表数字填在表 格中。 2. 在已运用比喻法的句子中,找出该句的本体、喻体和恰当的共同之处。 3.试把比喻得不恰当的句子改写,使喻体能够配合本体。 “雨,落在校园里” (1)雨,仿佛是大自然的旋律,轻轻地洒在校园里,柔和地拂过我的 脸颊。(2)雨,好像悄悄地来了!(3)雨,就像一只凶猛的老虎,飘在 校园里。(4)那小小的花朵,许久没有像现在那么被雨滋润过。(5)哇! 沾满了露珠的花瓣,轻盈盈地漂浮在水面,像一只只小船。(6)啊!雨轻 轻地落在校园里。(7)雨,轻快地打在芭蕉叶上,滴滴嗒嗒,像一首轻快 的乐曲,是多么的清脆!(8)雨,轻轻地打在我心坎里!
(三)重视课堂观察工具的开发
1.观察表
2.座位表
3.复线型教案 4.姓名牌 5.LOGO 观察者自身作为工具
1.合作学习观察表
组名: 姓名 S1 技能 角色任务 热烈发言 仔细倾听 别人发言 鼓励别人
LOGO
S2
S3
S4
2.座位表
讲 台
★
齐 答 情况:
3P
说明:1. 请任课教师在课前先期用★标注学优生,用▲标注学 困生。(座位可依据本班实际情况作调整) 2. 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观察者应在座位相应位置记录两 类信息,一是回答问题序号,二是回答问题是主动回答还是被动回 答,例如3P,表示第三次回答问题且是被动回答(3表示在整节课中 回答问题序号,P表示被动)(A=Active,主动的; P=Passive,消 极被动的;同一个问题可有多次回答,作多次记录) LOGO 3.齐答情况在右侧另作记录,以“正”字作为记录载体
LOGO
日本的课例研究
1、步骤 (1)设计一堂研究课( Planning a Study Lesson)
LOGO
(2a)实施研究课 (Implementing the Study
Lesson)
LOGO
(2b)观察研究课( Observing the Study Lesson)
LOGO
(3)反思研究课( Reflecting on the Study
LOGO
事务性活动
随意性操作 规范性探究 教师的教 概括性话语
专业性活动
规范性操作 阐释性探究 学生的学 描述性话语
什么是课例研究
对课例研究的几点认识: 1.课例研究的实质——研究 核心: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2.课例研究的取向——行动和理论 (1)行动研究的取向 是在动态形成过程中来研究课,研究者直 接介入课的形成或改善过程,行动研究注 重实践的改善效果,也强调研究过程的价 值和意义,课例研究既是一个教学研究的 过程,又是一个实践改进的过程。 LOGO
什么是课例研究
(2)理论研究的取向 主要是对已完成的课进行研究,包括教学 现场、教学录像和教学的前后所整理的书 面文本,如教学设计课件、教学实录、学 生作业等。 3.关于研究方法的问题
LOGO
课例研究的形态
1.作为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
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中学教学卷 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小学教学卷 《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 《大夏书系.名师课堂》丛书 《名师讲语文》丛书
Leabharlann Baidu 3.复线型教案
教学活 动 设计
预期行为 学生的反 应
教师的应对
非预期行为 提升空间
学生的反应 教师的应对
刚才我 *我观察 们用先、到它的颜 再、接 色变了, 着、最 由黑色变 后这些 成了绿色 词语描 *它身上 绘了小 还长出了 蝌蚪的 条纹 变化过 程。大 家还有 什么问 题要问 吗?
LOGO
*积极地鼓励 *小蝌蚪为 这是它的生 启发学生 学生表达自己 什么先长出 长规律决定 可以通过 的观点。 后腿? 的。 养蝌蚪观 察一下。 *强调先长出 后腿、再长出 前腿、接着尾 巴变短等是小 蝌蚪的明显变 化或主要变化, 其他变化也是 存在的。
4.姓名牌
赞成根岸湾填海造地
富山 本山
不赞成根岸湾填海造地
元木
林 和泽
远田 桥田 中田 村田 横田 本田 野川 冢田 泽田 铃木
佐佐木
水岛 西崎
佐田
井口
前田 水野 中野 出口 山田 宇和岛 宫内 池田藤崎
5、观察者自身作为观察工具 *描述要求我退一步思考,要求我在观察之前 不要急于评判和下结论。描述为事物提供空间 使其得以完全呈现。描述是一种缓慢的、独特 的工作。我必须将习以为常的分等划类与归纳 概括的方法放置一旁,必须倾听我关注的主题, 必须给其以表达和展示自我的时间。
* * * *
速记者 全体观察者 抽样生观察者 摄像者
LOGO
3、研讨的中心问题 (1)学生在何处是顺利的 (2)何处有障碍 (3)从教学的实践中学到了什么
LOGO
课例研究的由来
2.从1999年开始,课例研究风靡美国,起 因是《教学的差距》的问世。作者 stigler&Hierbert将日本学生在第三届国 际数学与科学研究(TIMSS)中的突出成绩与 日本提高数学教学方法的课堂教学联系起 来,美国将与日本教学差距的原因指向了课 例研究,《教学的差距》完全揭示了教学实 践中的差异,将课例研究称为第三届国际数 学和数学研究(TIMSS)中落后于日本的根本 原因之一,并进一步断定课例研究可以促进 教学。 LOGO
LOGO
课例研究的形态
2.作为研究对象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观课评课的五种样式
名课研习 课例探讨 课例评析 课例兼评 课例综述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品味课堂:褚树荣评课 LOGO 实录》《听王崧舟老师评课》
课例研究的形态
3.课例作为所研究问题的载体 共同备课工作坊 4.作为研修内容或研修方式的课例研究 强调“做中学”,在研修的过程中学习如 何做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的由来
3.香港的“课堂学习研究” 香港教育学院自2002年在中小学推进课例研 究,2005 年 12 月和 2006 年12 月,香港 教育学院组织了第一届和第二届课例研究年 会,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瑞典、澳大利 亚、新加坡、伊朗和中国(上海、北京及主 办方香港)等八个国家参加了会议。香港以 其文化的优势,形成了既不同于西方又别于 中国大陆的新的形式——课堂学习研究。
LOGO
*如:60× *板书学生 * 通 过 用 字 母 或 符 号 概括的式子。 等 方 式 表 示 , 帮 助 学 (32+15)= 生初步概括等式的主 60×32+60×15 概括成字母式: *组织学生 要 特 征 ; 把 字 母 表 达 a×(b+c)=a×b 汇报,课件 式 前 置 , 将 其 放 在 语 + a× c 演示算式的 言 概 括 乘 法 分 配 律 之 前,作为归纳过程的 变化特征, 或用符号表达: “符号化”阶段。鼓 帮助学生理 ▲×(●+■) 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 解。 =▲×●+▲×■) 表述,并尝试板书学 …… 生的归纳,体现对学 学生同桌交流讨 生 “数学”上的尊重。 论。
LOGO
选择研究的课题 另 一 循 环 的 课 堂 学 习 研 究
初拟学习内容
前测、学生访谈及 分析 重新确立学习内容 及关键环节 教学设计
Hong Kong, 2006
2、操作步骤
教学实践 检讨整体 教学成效
分享成果 撰写报告
LOGO
后测、学生访谈及 分析
课例研究的由来
4.中国上海地区的“行动教育” 行动教育是上海市教科院顾泠沅教授带领其 团队于2002年1一9月开发的教师在职教育模 式。其核心理念是“实践反思、专业引领、 行为跟进”。从本意上说是一种重视群体行 动智慧的教师发展的理念。课例研究作为行 动教育中的一种形式,在理论与实践中是付诸 于“校本研修”、“行动研究”而实施的,旨 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的研究活动 。
反思
儿童有着自身的探究世界的视角。这一教学片断展现了儿 童认识与表达的多样性与真实性。但对教师而言,同文本 的写作意图相比,学生的回答显然没有切中主题。为维护 书本知识的权威性,教师最终把所谓正确的观点强加给儿 童。这类现象在课堂中经常发生。面对制度化、权威化的 课程知识,我们是如此想当然地贬抑儿童,把他们的个人 话语视为浅薄之论,理直气壮地用自己的观念覆盖儿童的 观念,并且笃信我们的观念才是儿童值得拥有的观念。可 以看到,这种话语规训的效果在上述教学片断中已初露端 倪。小男孩坐下后在自己的额头拍了一下,他自然是因为 没有说出教师满意的答案而自责。为维护知识的权威性所 采取的话语规训策略实质上是对儿童的一种暴力行为。在 成人的粗暴与冷漠的知识的裹挟中,儿童心灵的丰富性、 复杂性、独特性以及无限可能性无可避免的走向萎缩。
Lesson)
LOGO
(4)再一次实施研究课(Re-Implementing the Study Lesson)
LOGO
(5)反思研究课(Reflecting on the Study Lesson)
LOGO
2、特征 (1)记录工具 *记录棒 *照相机 *摄像机 *笔记本
LOGO
(2)课堂观察的角色分工
LOGO
顾泠沅教授
LOGO
什么是课例研究
课例是一堂课或围绕一节课所开展的一系 列教学活动的总称,它是对教学的全景实 录,呈现着完整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 课例研究是教师以课为载体,对教学实践 中的问题展开的研究。
LOGO
常规教研与课例研究
教研组活动 课例研究
活动性质
操作流程 研究范式 研讨重点 话语方式
LOGO
课例研究的构成
三条线
教育教学理念 学科教学知识(PCK) 教案研制和教学实施
LOGO
课例研究的实践
(一)明确课例研究的主题
指向于教师实践性学识(学科教学知 识,简称PCK)的获得—— ① 一门学科的统领性观念——关于 学科性质的知识和最有学习价值的知 识 ② 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理解和误解 的知识 ③ 特定学习内容在横向和纵向上组 织和结构的知识 LOGO ④ 将特定学习内容呈示给学生的策
LOGO
*认知访谈
LOGO
3.改变教案的基本结构
*复线型教案
*座位表教案
LOGO
教案的核心部分——“课堂教学步骤安排”
教学活动及提问 预期的学生反应 教师对学生 课堂反应的 应对措施及 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说明
4.用字母符号概括 特征 通过举例和验证, 我们确信一定有规 律存在。 1)请你在所举式 子上圈圈、划划, 找出式子等号两边 的主要特征,然后 想一想:这么多的 式子,能否概括成 一个式子?
LOGO
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的由来 什么是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的形态
课例研究的实践
课例研究的实现条件
LOGO
Page 2
课例研究的由来
1.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课例研究成为中 小学校本培训的主要形式,当时由 jugyo( 课)和 kenkyn(研究)两个词组成,直译就 是课例研究,也有人把它称为“授业研究 ”,是一个包含大学教授与教师共同计划 研究课、实施研究课、讨论和反思研究课 、修改研究课并再实施的行动循环。( Lesson Study)
LOGO
描述
“‘猴子观海’中的猴子不像一般的猴子那样又蹦又跳,而
是静静地坐着,痴痴地望着云海。它在想什么呢?”郭老师问 道。“坐在窗边的一位高个子小男孩说:“海里面都有鱼,可 这里面有没有呢?这里面的鱼是怎么样的呢?” 郭老师淡淡地 回应说:“很好,请坐。”接着,在谈到金鸡叫天都这块石头 的时候,郭老师问道:“为什么你们喜欢金鸡叫天都啊?”还 是这位小男孩,他站起来说:“有三点,”他一边解释,一边 竖起三根手指。“第一我喜欢黄颜色;第二我老家没有闹钟, 要靠鸡来报时;还有就是——”说到这,他忍不住笑起来,边 笑边说:“我也喜欢吃鸡肉。”零落的笑声连成了一小片。但 老师显然对孩子们的回答有点不满,“大家刚才说为什么喜 欢怪石时,很多都提到了吃的或玩的。我们之所以喜欢它们, 更应该是因为课文把他们描写得美啊,对不对?所以——”, 教师指着刚才的小男孩说:“最重要的一点你没有说!”小 男孩坐了下来,深深地叹了口气,伸手在自己的额头拍了一下。 LOGO
(二)革新教案的写法
1.作为多样化工具的教案
*教学工具 *观察工具 *交流工具
LOGO
2.开展实证性的学情分析
*测验
一、细读下列文章 1.辨别文章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句子的代表数字填在表 格中。 2. 在已运用比喻法的句子中,找出该句的本体、喻体和恰当的共同之处。 3.试把比喻得不恰当的句子改写,使喻体能够配合本体。 “雨,落在校园里” (1)雨,仿佛是大自然的旋律,轻轻地洒在校园里,柔和地拂过我的 脸颊。(2)雨,好像悄悄地来了!(3)雨,就像一只凶猛的老虎,飘在 校园里。(4)那小小的花朵,许久没有像现在那么被雨滋润过。(5)哇! 沾满了露珠的花瓣,轻盈盈地漂浮在水面,像一只只小船。(6)啊!雨轻 轻地落在校园里。(7)雨,轻快地打在芭蕉叶上,滴滴嗒嗒,像一首轻快 的乐曲,是多么的清脆!(8)雨,轻轻地打在我心坎里!
(三)重视课堂观察工具的开发
1.观察表
2.座位表
3.复线型教案 4.姓名牌 5.LOGO 观察者自身作为工具
1.合作学习观察表
组名: 姓名 S1 技能 角色任务 热烈发言 仔细倾听 别人发言 鼓励别人
LOGO
S2
S3
S4
2.座位表
讲 台
★
齐 答 情况:
3P
说明:1. 请任课教师在课前先期用★标注学优生,用▲标注学 困生。(座位可依据本班实际情况作调整) 2. 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观察者应在座位相应位置记录两 类信息,一是回答问题序号,二是回答问题是主动回答还是被动回 答,例如3P,表示第三次回答问题且是被动回答(3表示在整节课中 回答问题序号,P表示被动)(A=Active,主动的; P=Passive,消 极被动的;同一个问题可有多次回答,作多次记录) LOGO 3.齐答情况在右侧另作记录,以“正”字作为记录载体
LOGO
日本的课例研究
1、步骤 (1)设计一堂研究课( Planning a Study Lesson)
LOGO
(2a)实施研究课 (Implementing the Study
Lesson)
LOGO
(2b)观察研究课( Observing the Study Lesson)
LOGO
(3)反思研究课( Reflecting on the Study
LOGO
事务性活动
随意性操作 规范性探究 教师的教 概括性话语
专业性活动
规范性操作 阐释性探究 学生的学 描述性话语
什么是课例研究
对课例研究的几点认识: 1.课例研究的实质——研究 核心: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2.课例研究的取向——行动和理论 (1)行动研究的取向 是在动态形成过程中来研究课,研究者直 接介入课的形成或改善过程,行动研究注 重实践的改善效果,也强调研究过程的价 值和意义,课例研究既是一个教学研究的 过程,又是一个实践改进的过程。 LOGO
什么是课例研究
(2)理论研究的取向 主要是对已完成的课进行研究,包括教学 现场、教学录像和教学的前后所整理的书 面文本,如教学设计课件、教学实录、学 生作业等。 3.关于研究方法的问题
LOGO
课例研究的形态
1.作为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
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中学教学卷 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小学教学卷 《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 《大夏书系.名师课堂》丛书 《名师讲语文》丛书
Leabharlann Baidu 3.复线型教案
教学活 动 设计
预期行为 学生的反 应
教师的应对
非预期行为 提升空间
学生的反应 教师的应对
刚才我 *我观察 们用先、到它的颜 再、接 色变了, 着、最 由黑色变 后这些 成了绿色 词语描 *它身上 绘了小 还长出了 蝌蚪的 条纹 变化过 程。大 家还有 什么问 题要问 吗?
LOGO
*积极地鼓励 *小蝌蚪为 这是它的生 启发学生 学生表达自己 什么先长出 长规律决定 可以通过 的观点。 后腿? 的。 养蝌蚪观 察一下。 *强调先长出 后腿、再长出 前腿、接着尾 巴变短等是小 蝌蚪的明显变 化或主要变化, 其他变化也是 存在的。
4.姓名牌
赞成根岸湾填海造地
富山 本山
不赞成根岸湾填海造地
元木
林 和泽
远田 桥田 中田 村田 横田 本田 野川 冢田 泽田 铃木
佐佐木
水岛 西崎
佐田
井口
前田 水野 中野 出口 山田 宇和岛 宫内 池田藤崎
5、观察者自身作为观察工具 *描述要求我退一步思考,要求我在观察之前 不要急于评判和下结论。描述为事物提供空间 使其得以完全呈现。描述是一种缓慢的、独特 的工作。我必须将习以为常的分等划类与归纳 概括的方法放置一旁,必须倾听我关注的主题, 必须给其以表达和展示自我的时间。
* * * *
速记者 全体观察者 抽样生观察者 摄像者
LOGO
3、研讨的中心问题 (1)学生在何处是顺利的 (2)何处有障碍 (3)从教学的实践中学到了什么
LOGO
课例研究的由来
2.从1999年开始,课例研究风靡美国,起 因是《教学的差距》的问世。作者 stigler&Hierbert将日本学生在第三届国 际数学与科学研究(TIMSS)中的突出成绩与 日本提高数学教学方法的课堂教学联系起 来,美国将与日本教学差距的原因指向了课 例研究,《教学的差距》完全揭示了教学实 践中的差异,将课例研究称为第三届国际数 学和数学研究(TIMSS)中落后于日本的根本 原因之一,并进一步断定课例研究可以促进 教学。 LOGO
LOGO
课例研究的形态
2.作为研究对象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观课评课的五种样式
名课研习 课例探讨 课例评析 课例兼评 课例综述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品味课堂:褚树荣评课 LOGO 实录》《听王崧舟老师评课》
课例研究的形态
3.课例作为所研究问题的载体 共同备课工作坊 4.作为研修内容或研修方式的课例研究 强调“做中学”,在研修的过程中学习如 何做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的由来
3.香港的“课堂学习研究” 香港教育学院自2002年在中小学推进课例研 究,2005 年 12 月和 2006 年12 月,香港 教育学院组织了第一届和第二届课例研究年 会,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瑞典、澳大利 亚、新加坡、伊朗和中国(上海、北京及主 办方香港)等八个国家参加了会议。香港以 其文化的优势,形成了既不同于西方又别于 中国大陆的新的形式——课堂学习研究。
LOGO
*如:60× *板书学生 * 通 过 用 字 母 或 符 号 概括的式子。 等 方 式 表 示 , 帮 助 学 (32+15)= 生初步概括等式的主 60×32+60×15 概括成字母式: *组织学生 要 特 征 ; 把 字 母 表 达 a×(b+c)=a×b 汇报,课件 式 前 置 , 将 其 放 在 语 + a× c 演示算式的 言 概 括 乘 法 分 配 律 之 前,作为归纳过程的 变化特征, 或用符号表达: “符号化”阶段。鼓 帮助学生理 ▲×(●+■) 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 解。 =▲×●+▲×■) 表述,并尝试板书学 …… 生的归纳,体现对学 学生同桌交流讨 生 “数学”上的尊重。 论。
LOGO
选择研究的课题 另 一 循 环 的 课 堂 学 习 研 究
初拟学习内容
前测、学生访谈及 分析 重新确立学习内容 及关键环节 教学设计
Hong Kong, 2006
2、操作步骤
教学实践 检讨整体 教学成效
分享成果 撰写报告
LOGO
后测、学生访谈及 分析
课例研究的由来
4.中国上海地区的“行动教育” 行动教育是上海市教科院顾泠沅教授带领其 团队于2002年1一9月开发的教师在职教育模 式。其核心理念是“实践反思、专业引领、 行为跟进”。从本意上说是一种重视群体行 动智慧的教师发展的理念。课例研究作为行 动教育中的一种形式,在理论与实践中是付诸 于“校本研修”、“行动研究”而实施的,旨 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的研究活动 。
反思
儿童有着自身的探究世界的视角。这一教学片断展现了儿 童认识与表达的多样性与真实性。但对教师而言,同文本 的写作意图相比,学生的回答显然没有切中主题。为维护 书本知识的权威性,教师最终把所谓正确的观点强加给儿 童。这类现象在课堂中经常发生。面对制度化、权威化的 课程知识,我们是如此想当然地贬抑儿童,把他们的个人 话语视为浅薄之论,理直气壮地用自己的观念覆盖儿童的 观念,并且笃信我们的观念才是儿童值得拥有的观念。可 以看到,这种话语规训的效果在上述教学片断中已初露端 倪。小男孩坐下后在自己的额头拍了一下,他自然是因为 没有说出教师满意的答案而自责。为维护知识的权威性所 采取的话语规训策略实质上是对儿童的一种暴力行为。在 成人的粗暴与冷漠的知识的裹挟中,儿童心灵的丰富性、 复杂性、独特性以及无限可能性无可避免的走向萎缩。
Lesson)
LOGO
(4)再一次实施研究课(Re-Implementing the Study Lesson)
LOGO
(5)反思研究课(Reflecting on the Study Lesson)
LOGO
2、特征 (1)记录工具 *记录棒 *照相机 *摄像机 *笔记本
LOGO
(2)课堂观察的角色分工
LOGO
顾泠沅教授
LOGO
什么是课例研究
课例是一堂课或围绕一节课所开展的一系 列教学活动的总称,它是对教学的全景实 录,呈现着完整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 课例研究是教师以课为载体,对教学实践 中的问题展开的研究。
LOGO
常规教研与课例研究
教研组活动 课例研究
活动性质
操作流程 研究范式 研讨重点 话语方式
LOGO
课例研究的构成
三条线
教育教学理念 学科教学知识(PCK) 教案研制和教学实施
LOGO
课例研究的实践
(一)明确课例研究的主题
指向于教师实践性学识(学科教学知 识,简称PCK)的获得—— ① 一门学科的统领性观念——关于 学科性质的知识和最有学习价值的知 识 ② 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理解和误解 的知识 ③ 特定学习内容在横向和纵向上组 织和结构的知识 LOGO ④ 将特定学习内容呈示给学生的策